经络与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与十二经络

中医五行与十二经络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 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 生、克。
(五)五行与四季的关系
木旺于春,主东方;火旺于夏,主南方;金旺于秋,主西方;水 旺于冬,主北方;土旺于四季,主中;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和四 季密切相关的,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五行所处 的旺相休囚死的状态。旺,指处于旺盛状态;相,处于生发渐旺 状态;休,休然无事,为渐衰的状态;囚,衰落而被囚;死,被 克制而气全无。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为: 〖春〗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夏〗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冬〗 水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四季〗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以上概括,可以看出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规律是:当令者旺,我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 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 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 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 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 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 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 表的连属部分。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之——金 金的部位出痧则容易引发的状况:
肩背酸痛、皮肤异常、便异常、下痢肠 鸣、咽喉干、情绪不稳;手脚发冷或痳 痹、耳鸣、咳嗽、肩背痛、呼吸困难、 皮肤异常、咽喉干;肩背酸痛、皮肤异 常、痔疮、牙痛、头痛、咽喉干、便秘 ;肩膀酸痛、咽喉异常、肺尖部痛、气 喘、咳嗽、头痛、痔。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之——木 木的部位出痧则容易引发的状况:
行立不稳、血压不正常、眼神无力、晕 眩、食欲减退、呕吐;视力减退、大小 便失禁症、腹胀满、四肢无力、性欲减 退、晕眩;偏头痛、食欲不振、发热、 出汗、易怒、呕吐、呕逆;心情郁闷、 生殖器病、易怒、胸部痛、眼疾、晕胘 。

五行经络是什么

五行经络是什么

五行经络是什么现在人都很注重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在人体内有经络,经络与五行也是存在着关系的,你知道五行经络的意思吗?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经络,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经络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可以根据五行特性而分类,比如我们熟悉的五脏、五音、五味、五方等。

对于我们的身体,五行对应的五脏就是指肺、肝、肾、心、脾。

五行经络就是人体五脏的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人的全身一共有十四条经络围绕,每条经络上都有一些重要穴位。

据中医理论所说,很多病邪都是通过经络和穴位由表及里地侵袭人体。

在冬季,通过对这些经络穴位进行捶、搓、揉、压等按摩护理,可以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重拾人体自我调节气血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比如是按压肺经上的鱼际穴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穴,可以起到润肺清热的作用;按压肾经上的涌泉穴,可以治愈口干、咽喉肿痛、泄泻和小便不利等症状;按压肝经上的太阳穴,可以祛除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各时辰当令的经络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寅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辰时(早晨7-9点)---胃经当令已时(上午9-11点)---脾主运化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戌时(晚上19-21点)---心包经当令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中医五行养生黑色咸味主肾:紫芝、黑芝麻、荞麦、海带、紫菜、黑豆、香菇、黑木耳;红色苦味主心:红葡萄、红萝卜、红蕃茄、红苹果、草莓、红椒、红豆等;黄色甜味主脾:豆浆、酸奶、黄豆、玉米、蛋类、南瓜、黄豆芽、豆制品、红薯、小米、南瓜子、葵花子、腰果、杏仁、松子及各种植物种子等;绿色酸味主肝:绿茶、绿色蔬菜、椰菜、芦笋、苦瓜、黄瓜、芥兰、莴笋、青椒、龙须菜、芹菜、荷兰豆、猕猴桃等;白色辛味主肺:全谷类、粗米、小麦、燕麦、面包、地瓜、莲藕、莲子、白薯、山药、土豆、梨、白萝卜、银耳等。

中医如何从经络与五行的关系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从经络与五行的关系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从经络与五行的关系治疗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经络与五行的关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经络如同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各个脏腑器官,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周身,维持着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则是对世间万物的分类和归纳,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巧妙地将经络与五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经络。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细小脉络。

人体主要的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分别对应着脏腑,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

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还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出现疼痛、麻木、酸胀等症状。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相生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构成了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也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经络与五行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一个人出现了咳嗽、气喘、呼吸不畅等症状,中医会考虑到肺的问题。

因为肺属金,在五行中,土生金,脾属土,所以可能是脾气虚弱,不能滋养肺脏,导致肺气不足。

此时,治疗不仅要调理肺气,还可能需要健脾益气,通过增强脾的功能来促进肺的恢复。

再比如,一个人经常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这可能是心火亢盛。

心属火,在五行中,水克火,肾属水,所以可能是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导致心火上炎。

治疗时,既要清心泻火,又要滋补肾阴,以达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与五行的关系在针灸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五行经络图

五行经络图
12
五行经络图
12
气血
▪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 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 物质基础:血 (遥控汽车) ▪ 能量来源:气 (无线电电波) ▪ 经络:公路
12
12
经络概念
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
络脉,是小网路,纵横交错,无处不至。
经络联通周身表裡,运行气血,濡养全身人体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连接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太沖
俠谿
12
经絡養生按摩
▪ 头颈部:风池(胆经) ▪ 躯干部:章门、期门(肝经) ▪ 下肢部:三陰交(肝脾腎三经交會) ▪ 足 部:內側--太衝(肝经)
外側--俠谿(胆经)
12
漢方精油经絡養生按摩 –腹部(任脈)
會陰、关元:
-- 经閉、月经不調、小便不利、 遺精、腹痛、腹瀉
會陰
关元
神闕
12 漢方精油经絡養生按摩 –膀胱经
05 07 09 11 13 15 17 19 21 23 01 03
手手足足手手足足手手足足
太陽陽太太太太少厥少少厥 值陰 明 明 陰 陰 陽 陽 陰 陰 陽 陽 陰 時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膀 腎 心 三 胆 肝 经经 腸 经 经 经 腸 胱 经 包 焦 经 经

经经 经经
12 人體俞穴名稱、位置及主治圖表
织炎等 ▪ 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骨髓炎 ▪ 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 恶性肿瘤、贫血、久病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 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的病人 ▪ 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肤炎的病人
12
按摩手法
▪ 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 ▪ 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 ▪ 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 ▪ 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捍起

十天干与传统民间医术经络与五行的调理

十天干与传统民间医术经络与五行的调理

十天干与传统民间医术经络与五行的调理中国传统医学中,经络与五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基石。

而十天干也是经络与五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十天干与传统民间医术中经络与五行的调理方法。

十天干是中国古代时候用来纪年的一个系统,它是由十个天干组成的。

这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每个天干都与五行中的五个元素所对应。

其中,甲和乙对应木,丙和丁对应火,戊和己对应土,庚和辛对应金,壬和癸对应水。

在传统民间医术中,经络与五行的调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系统,它是连接各个器官和组织的通道。

而五行则是描述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理论。

通过了解十天干与经络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体质属于木,那么他的五脏中主要与肝脏相对应。

在传统民间医术中,肝脏对应的经络是足厥阴肝经。

如果出现肝脏相关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理足厥阴肝经来缓解症状。

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按摩足厥阴肝经的穴位、通过食疗调理肝脏等。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金,那么他的五脏主要与肺脏相对应。

在传统民间医术中,肺脏对应的经络是手太阴肺经。

如果出现肺脏相关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理手太阴肺经来缓解症状。

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按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通过呼吸操练调理肺脏等。

除了按摩穴位和呼吸操练,传统民间医术还有许多其他的调理方法与十天干、经络与五行理论有关。

比如,中医药学中的药物选择、食物搭配以及特定时间段的运动等都可以根据经络与五行理论来进行调理。

总结起来,十天干与传统民间医术中的经络与五行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了解十天干与五行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合适的调理方法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些调理方法包括按摩穴位、呼吸操练、药物选择、食物搭配以及特定时间段的运动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细说经络的属性

细说经络的属性

细说经络的属性金、木、水、火、土"为中医的五行学说,经络的属性可分为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即"五输穴"。

"输"就是传导的意思,经络的传导可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

"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

"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

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

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利用五行经络疗法调理疑难杂症

利用五行经络疗法调理疑难杂症

利用五行经络疗法调理疑难杂症五行经络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的疗法,可以用于调理疑难杂症。

通过调整五行和经络的平衡,可以消除疾病的根源,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来了解一下五行经络疗法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1. 五行和经络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

五行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整体的生态环境。

经络则是中医中描述身体内部的生物学位置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概念。

人体的经络网络涉及整个体系。

通过五行和经络之间的联通关系,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健康状态,消除疾病。

2. 五行经络疗法的原理五行经络疗法是一种治疗疑难杂症的综合性中医疗法。

它基于中医理论的五行与经络的关系,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实现整体性治疗。

通过调整身体的养分供应和代谢功能,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身体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3. 五行经络疗法的应用五行经络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风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过敏、慢性鼻炎等等。

在治疗疾病时,该疗法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依据患者的体质而定,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4. 五行经络疗法的优点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相比,五行经络疗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该方法无副作用,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症状,同时可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更健康。

五行经络疗法不仅治疗疾病,而且能够通过整体养生的方式预防相关疾病,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和身体素质。

5. 总结五行经络疗法生于中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成为一种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疗法。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医学领域的多个领域,同时具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五行经络基础知识

五行经络基础知识
传递信息
经络是人体内信息传递的通道,能 够传递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如痛 觉、温度觉等。
经络与穴位
01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经 络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刺激穴 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02
经络和穴位在人体内的分布和功 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针灸、推拿等中医治 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生木
肾水能生肝木,即 肾藏精以滋养肝。
五行相克
土克水
脾土能克肾水,即脾运化水湿 以防肾泛滥。
火克金
心火能克肺金,即心火温煦以 防肺寒气凝。
木克土
肝木能克脾土,即肝疏泄以防 脾壅滞。
水克火
肾水能克心火,即肾水滋润以 防心火亢盛。
金克木
肺金能克肝木,即肺气清肃以 防肝气亢逆。
五行与五脏

对应肝、胆,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 等相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根据疾病的原因和病位, 结合五行经络理论,采取 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 、推拿、药物等。
预防
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 ,结合五行经络理论,可 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04
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总结词
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详细描述
根据五行理论,饮食应合理搭配,以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 平衡。例如,黄色食物有益于脾胃,黑色食物有益于肾脏 ,红色食物有益于心,白色食物有益于肺,绿色食物有益 于肝。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03
总结词
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社会环境
05
02
详细描述
情绪波动容易影响人体气机,导致气血失调 。因此,保持心情愉悦是精神养生的关键。
04
详细描述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经络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经络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经络展开全文气血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物质基础:血;能量来源:气;经络:公路。

经络概念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交错,无处不至。

2.经络联通周身表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连接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3.经脉:12正经(如: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 (如:任脉、督脉)。

络脉:15别络,浮络,孙络。

寻找穴道的诀窍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4.出现黑痣、斑(色素沉淀)5.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穴道刺激指压: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食指或中指。

按摩: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刮痧板:可利用刮痧板刺激经络,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注意事项1.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2.经络按摩“前、后”请勿抽烟。

不适合按摩的族群患急性传染病的人,如流感、痢疾等急性炎症的病人,如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骨髓炎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恶性肿瘤、贫血、久病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的病人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肤炎的病人按摩手法按摩手法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捍起,随后又放下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掐:用手指使劲压穴位点:用单指使劲点押穴位扣:用掌或拳叩打肢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阳:活动的、无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日,天,昼,火,男)阴:沉静的、有形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月,地,夜,水,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督脉母子同生寸取穴骨骼组织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的辨证论治

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的辨证论治

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的辨证论治中医学中,五行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金、木、水、火和土。

而中医经络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疗法,经常被用于辨证论治。

本文将探讨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一、五行理论的概述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万物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属性。

每个属性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

五行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可以用于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解释。

二、中医经络按摩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按摩是通过对体表经络的按摩和刺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

经络是连接全身组织器官的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畅通,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治疗。

三、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的关系1. 金属性与肺经络:金属性与肺经络之间有相生的关系,肺经络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机的流通,增强肺脏功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木属性与肝经络:木属性与肝经络之间有相克的关系,通过按摩肝经络可以疏肝解郁,调节情绪,改善肝功能,对心理压力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水属性与肾经络:水属性与肾经络之间有相生的关系,通过按摩肾经络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人体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对肾脏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火属性与心经络:火属性与心经络之间有相克的关系,通过按摩心经络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对心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土属性与脾经络:土属性与脾经络之间有相生的关系,通过按摩脾经络可以调节脾脏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对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四、辨证论治中的五行与中医经络按摩的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结合五行理论和经络按摩来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寒症方面,可以通过按摩金属性的经络来增强阳气,改善寒冷症状;在血瘀方面,可以通过按摩木属性的经络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解决血液循环问题。

十二经络与五行

十二经络与五行

12经络与五行子午流注:寅时:(3:00-5:00) 尤加利肺经: 肺朝百脉,这时是肝将新鲜的血液提供给肺,再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这时精力充沛,有肺病的人反应尤为强烈..卯时:(5:00-7:00) 天竺葵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辰时:(7:00-9:00) 洋甘菊胃经: 人在这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裂..巳时:(9:00-11:00) 姜脾经: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有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则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则寒入脾经..午时:(11:00-13:00) 橙花心经: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肝卧血归”,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和晚上精力充沛.时:(13:00-15:00) 鼠尾草小肠经: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送到脾.申时:(15:00-17:00) 檀香膀胱经: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循环水液并将多余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遗尿.酉时:(17:00-19:00) 杜松肾经: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戌时:(19:00-21:00) 薰衣草心包经: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亥时:(21:00-23:00) 葡萄柚三焦经: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百脉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子时:(23:00-1:00) 迷迭香胆经: 中医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汁需要新陈代谢,这时一定要入睡,才能完成代谢.如这时不睡,易患胆结石.丑时:(1:00-3:00) 柠檬肝经: 肝藏血,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这时不入睡,肝就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十三.督脉:茉莉阳脉之海,统率6条阳经,起于人中,止于长强,行气为主任脉:玫瑰阴脉之海,统率6条阴经,起于人中,止于会阴,行血为主(任督二脉主要作用:包揽溢畜)常见疾病相对经络与套盒1. 失眠:胆经三焦经配(脑部套)2. 长斑:脾经肝经肾经配(美白淡斑套)3. 长痘:心包经三焦经膀胱经配(祛痘套)4. 风湿:脾经肾经配(脾胃肾部套)5. 便秘:肺经大肠经配(肠胃套)6. 感冒:胆经三焦经配(用相对应的精油刮痧拔罐)12经络疏通术的突出功效1. 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者2. 静脉曲张3. 风湿关节炎4. 抽筋5. 四肢无名疼痛6. 脑动脉硬化7. 轻微的手脚偏瘫8. 面色晦暗操作过程中和过后的注意事项1. 口苦口干2. 虚冒冷汗3. 乌青症状4. 过程中有可能会抽筋5. 操作几次后没明显的感觉12经络的走向规律(先行气后行血先走阳经后走阴经)1.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2.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3.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4.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疗程设定:20次/疗程治疗3天/次保养7天/次针对相应的经络通畅状况搭配适合单方精油注:配合家居使用,效果最佳家居每星期使用3天12经络疏通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并快乐着。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经络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经络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经络调理中医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医学原理。

它不仅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在经络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也分别与五行相对应。

具体来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将人体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五行相生的关系来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一相生的规律在经络调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当肝脏出现问题时,根据“木生火”的原理,可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此时,在调理经络时,不仅要关注肝经,还要考虑心经的调理。

通过刺激肝经和心经上的穴位,如太冲穴、行间穴、神门穴、少府穴等,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肝脏和心脏的正常功能。

五行相克的关系同样不容忽视。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克的关系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以“土克水”为例,如果脾土过于虚弱,无法制约肾水,就可能导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

在经络调理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脾经上的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刺激肾经上的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以调节肾的功能,从而达到平衡五行、调理身体的目的。

在实际的经络调理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比如,一个人经常感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中医认为这可能是心火亢盛。

此时,除了刺激心经上的穴位来泻心火外,还可以根据“水克火”的原理,按摩肾经上的穴位来滋补肾阴,以制约心火。

又比如,一个人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除了调理脾经外,还可以根据“木克土”的关系,适当刺激肝经上的穴位,以疏泄肝气,防止肝气犯脾。

此外,五行学说还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5种经络学说

5种经络学说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经络学说:
1.黄帝内经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

其中包括了十二经脉、八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

2.阴阳经络学说:阴阳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阴阳平衡和相互调节。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分类、功能、病证等。

3.五行经络学说:五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与五行相应,即肺经属金、大肠经属木、心经属火、肾经属水、脾经属土。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走向、病证、治疗等。

4.气血经络学说:气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和相互关系。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气血运行、病证、治疗等。

5.经络穴位学说:经络穴位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穴位及其作用。

其中包括了经络穴位的分类、定位、病证、治疗等。

这些经络学说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行与中医经络调理的辨证论治

五行与中医经络调理的辨证论治

五行与中医经络调理的辨证论治中医经络调理是中医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的运行,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六腑的目的。

而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医经络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五行与中医经络调理的辨证论治进行论述。

一、五行学说与经络调理的关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从古代哲学思想中发展而来的,主要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相互影响,而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医经络调理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辨别人体经络的失调情况,进而通过调理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恢复人体经络的平衡运行。

比如,当五行关系失调导致肝经络阻滞时,中医师会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调理肝经络,恢复其正常运行,以达到疏肝理气的目的。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经络调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五行与经络调理的典型案例1. 木行调理肝经络木行肝经络,若木行失调,就会导致肝经络的淤滞、阻塞等问题。

中医师在辨证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诊等进行判断,确定木行失调的具体病情,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比如,可以采用针灸疏通经络、中药调理等手段来恢复肝经络的正常运行。

2. 火行调理心经络火行心经络,若火行过盛或不足,会导致心经络的失调,出现心脏病等疾病。

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判断火行失调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比如,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来平衡火行,从而恢复心经络的正常运行。

3. 土行调理脾胃经络土行脾胃经络,若土行失调,就会引起脾胃经络的湿阻、脾胃功能紊乱等问题。

中医师在辨证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诊等进行判断,确定土行失调的具体病情,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比如,可以使用健脾化湿的中药以及食疗方法来调理脾胃经络,恢复其正常功能。

4. 金行调理肺经络金行肺经络,若金行不足或过盛,会导致肺经络的失调,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

中医五行对应,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中医五行对应,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中医五行对应,十二经络运行时间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五行五脏经络关系

五行五脏经络关系
心脏属火,主血脉,小肠主吸收,心火下行,助小肠吸收。心与小肠功能协调,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
01
心与肺的相生相克
心主血脉,肺主呼吸,心脉畅通,肺气得以输布。若心脉瘀阻,则肺气运行不畅,影响呼吸功能。
02
土脏经络
脾与胃的相生相克
脾脏属土,主运化,胃主收纳,脾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脾胃功能正常,则人体营养充足身体健康。
03
五脏经络之间的相生相克
PART
03
木脏经络
肝与胆的相生相克
肝脏属木,主疏泄,调节情志,胆为其表里,储存胆汁,助消化。肝胆相互配合,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01
肝与心的相生相克
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血充足,则心血流通畅顺。若肝血不足,则心血循环受阻,影响心脏功能。
02
火脏经络
心与小肠的相生相克
脾与肾的相生相克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脾肾相互配合,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若脾肾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水肿、腹水等症状。
01
02
金脏经络
肺与大肠的相生相克
01
肺与肝的相生相克
肺主呼吸,肝主疏泄,肺气肃降,肝气条达,相互协调。若肺气壅滞,则肝气郁结,影响疏泄功能。
02
水脏经络
肾与膀胱的相生相克
肾脏属水,主水液,膀胱主排泄,肾气化水,助膀胱排泄尿液。肾膀胱功能正常,人体水液代谢平衡。
在临床治疗中,灵活运用相生相克原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
03
经络治疗
经络诊断
通过经络诊察,发现病变脏腑在经络上的反应点。利用五行理论,分析经络上的异常反应。
经络调治
运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拔罐等手段,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七、经络中的阴阳五行

七、经络中的阴阳五行

七、经络中的阴阳五行经络中的阴阳五行之阴阳篇经络是人体疾病的报警器,不管有什么病都会在经络上反映出来;同时,经络更是阴阳五行的缩影,是阴阳五行在人体上的集中反映。

经络腧穴中蕴藏的阴阳中医很讲究阴阳,讲经络也离不开阴阳。

中丢将经络中内属于脏,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着紧密联系;中医又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与腑相对应的脏也有紧密联系。

阳经在四肢的阳面,阴经在四肢的阴面。

经络的命名也体现了阴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脏为阴,腑为阳;内属阴,外属阳。

故属脏并在肢体内侧的经脉统称之为“阴经”,属腑并在肢体外侧的经脉统称之为“阳经”。

由于阴阳本身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阳气初起称“少阳”,阳气较盛称“太阳”,两阳相合,阳气极盛称“阳明”;阴气初起称“少阴”,阴气较盛称“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称“厥阴”。

奇经八脉中,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与诸阴经相连,故称“阴脉之海”;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诸阳经相连,故称“阳脉之海”;维系诸阴经的称“阴维脉”;维系诸阳经的称“阳维脉”。

主持阴经经脉活动的称“阴跷脉”,主持阳经经脉活动的称“阳跷脉”。

在络脉体系中,深入体内为脏腑组织传输营养物质的称“阴络”,浅出体表为皮毛肌肤输布气血津液的称“阳络”。

十二正经的阴阳分类表中医的“阳”代表那些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_士的东西;“阴”则代表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东西。

阴与阳是互相依赖和转化的。

人们总是向往着阳的方面,比如希望自己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身体强壮。

但如果懂得阴阳的关系,你就知道必须养足自己的阴,才能得到所向往的阳。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正确的养生方法,比如子午觉(指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睡眠方法)等,这样就可以让身体的阴阳保持平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保健一般以敲阳经为主。

经络中的阴阳五行之五行篇说起阴阳平衡,这就涉及到了五行。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务和现象的。

五行与中医经络学的关联探究

五行与中医经络学的关联探究

五行与中医经络学的关联探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而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五行学说是在古代观察和总结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中医经络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对五行学说与中医经络学的关联进行探究和解析。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分布、运行规律以及与人体器官和功能的关系。

经络学的基础是气血理论,即人体内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状态。

经络学主要包括经络的分类、流注规律以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它通过对阴阳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了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和五行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与中医经络学紧密相连。

中医经络学以五脏六腑为基础,五行学说则将五脏六腑与五行进行了相应的对应。

例如,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这一对应关系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另外,五行学说还与中医经络学中的经络分布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有主要经络和络脉,它们贯穿全身,并与五脏六腑相互连接。

而五行学说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了对应,比如木对应头部、火对应心脏等。

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不同经络在五行学说中的功能定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指导。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五行学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断依赖于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而五行学说为这些方法提供了指导。

通过观察舌苔、面色、听诊肺脏等,可以根据五行学说的相关思想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也会考虑五行学说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例如,如果患者属于火旺体质,可以采取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除了上述方面,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此类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比喻。如有些地区砍树,破坏
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肝不纳肾,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如肝瘀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至于经络,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才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有人说按西医的观点,根本找不着经络。其实找不着是正常的,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就是说是神运行的地方。针灸是通过针刺使得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上非常详细地反人体分了十二正经等。穴位则是气血和外界相通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人的骨骼连接部分的空隙,所谓气血游行之所。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平衡阴阳,根本方法就是有余则泻、不足则补,具体方法那就很多了。
火反克水,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一定要辩证施治,以简制繁。辩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
手太阴肺经(1) (2)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4) (3)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5) (6)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8) (7)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9) (10)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12) (11)足少阳胆经
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
(三)相乘关系
相乘批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事物相生相克均匀,
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四)拒纳关系
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
3、脾:属土,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面全身,
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统血,统摄血液于肪管内而不外溢;主肌肉,帮有“脾生肉”之说。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
4、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联。
(五)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量,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反过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伤金器。肺为肾上
之不,肾不纳肺,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
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肺不纳脾,脾则运化功能失常,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北方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
二、有关五行
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神奇而精辟,理掌握,一通百能通。中医界人士对五行和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解释如下:
(一)相生关系
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
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藏血,肝系统好,
5、肾:属水,与膀胱相表里。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
脏六腑之精,故称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肾主毛发,肾主骨,牙为骨之余,故牙齿和毛发的荣坚与否和肾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无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上连于肺,故主接纳肺气。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病诸症,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联。
三、有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
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水生木:容易解释,树木生长要靠水。肾控制水,肾循环系
统好,可带动血液的运行,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二)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用树的种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脾
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用土能阻挡水运行作比喻。脾循环系统不好,肾循
血液充足,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பைடு நூலகம்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
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血液可运行全身,促进脾的正常运行。
土生金: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脾有运输全身气血的功
能,脾功能好,则气血可正常运行。
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
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主气,肺系统好,则气足,气足可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促进肾系统正常运行。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1、心:属火,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
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2、肝:属木,与胆相表里。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并舒发气机,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开窍于目,众多眼病皆源于肝。
两手上举,手心相对站立时,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循行方向均是由下向上行,通过胸腹直达两手指尖;阳经由手指尖开始下行,通过胸腹、后背直达脚趾尖。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是: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颁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是: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总之,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自然密切相关,用平衡动态、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和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更强调的是养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很难,不像西医可操作性强。甚至可以说中医是门艺术,讲究调和,分量精准;西医则是一门技术,打针、手术,哪病医哪。中医用药,药不依方,合一而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而中药种类繁多,排列组合几乎是无穷的。所以才会有同一个病,中医开的处方不同,这一次和下一次又不同。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个性化的治疗用药。但靠记住几个方子,算不得是个中医。
中医把人分为神和形两大部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神属阳,但是其中又分有阴阳。总之,和周易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中医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相当个性化的治疗。看病时还要根据时间、地点,这让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医理论认为,人和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天有四时,四时阴阳各不相同,外界阳盛,身体也能感知,即使是一天里,阴阳也各不相同,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掌握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医治疗要因时、因地而异了。五行也是一样,一年之中也在交替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判断病人的情况变化,如什么时候好转、什么时候加重。比如肝病,肝属木,秋属金,金克木,所以肝病病人一般会在秋天加重甚至死亡,而按时辰推算,则应该是在凌晨一两点左右加重,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