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悲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悲惨世界》中的人物悲剧
【内容提要】 正如人们对这部书的评价:这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雨果在写书时已经指出了苦难生活的源泉,深刻的揭露了复辟后的法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堕落。
【关键词】 悲惨 ; 挣扎; 现实与理想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创作期前后长达60余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1861年6月30日,维克多?雨果,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为背景,但其中的故事情节、语言、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冉阿让
冉阿让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小说的主人翁冉阿让善良、正直,却由于社会现实而终身生活在“悲惨世界”中。
冉阿让自始至终是一个苦役犯,这个社会似乎对苦役犯有一种毫无理由却又深沉强烈的仇恨。冉阿让共服苦役19年,而起因仅仅是打破一块玻璃偷走一个面包!在这艰难的19年里,他忍受了加于他的远远大于他应接受的苦难,他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出狱后的他,只剩下了漠视一切的眼神和老气横秋的神态。但是,他被拯救了,当卡福汝主教伸出手邀请他进屋的同时,不仅让冉阿让的身体得到了温暖,他的心同样也渐渐的受到触动,包裹着的坚冰也开始出现了裂缝。重获生命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善良,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改变了自己悲怆的命运,他成了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通常情况下,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却又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
。对于穷人来说,他也若卡福汝主教那样已进入人们的心灵,成了上帝派来的正义者,是主在小城的仁慈的化身。然而过去的阴影似乎总是挥之不去,无意中听到有人替他曾经犯过的一件小事顶罪,冉阿让心绪摇曳,久久的沉思着。作为一个市长,它能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他承担着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以及全城人的前途。而那个老人也只不过是风烛残年、毫无用处的人而已。是的,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冉阿让,曾经的苦役犯。不幸的灵魂,就这样在惶恐中苦苦挣扎。然而,在最后一刻,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一切的地位和荣华,救下了那个老人,因为他的善良他又失去了一切,开始了提心吊胆的逃亡生活。他隐姓埋名,在阴暗的修道院中度过了几年,然后经历了巴黎起义,最后还经历了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怀疑。然而他最终还是获得了自由,获得了珂赛特的认同。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书的末尾4句话来概括:“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这首诗简短、精悍却给人无尽的沧桑和悲凉,一切都有尽头、被埋在地下的人就如同宋词里的 “花落成泥碾成土,只有香如故。”
沙威
沙威是一个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僵化的制度的丧心病狂维护的人。
他心中似乎只有黑与白,对与错,从不认为一个做了一点错事的人会做任何好事。他盲目地坚守着他那毫无思辨精神的以偏概全的判断力,直到悲惨地看到一个他认为十恶不赦的人却成了他的救命恩人。在冉阿让救芳汀的女儿珂赛特的时候,沙威怀疑到了冉阿让就是那个囚犯。当冉阿让为了救那个被认为自己的人在法庭上公开自己是囚犯冉阿让的时候,沙威就将抓获冉阿让视为自己终生的信仰。沙威从来不分析自己坚守的法律到底是不是正义的法律,他坚守的正义就是对于好人的压迫,其实这种盲目的对于当时法律的完全的信仰和对于好人和坏人没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就是沙威这位以公正严明为人生准则的执法者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与革命军的战斗里沙威被革命军俘虏,革命军将处决他的任务交给了冉阿让,可是冉阿让将他拉在没有人的地方,向着空中空房两枪,然后将他放了。冉阿让的宽宏大量颠覆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正直尽责的品性,他第一次根据内心残存的善恶观念而非法律制度行事,他也是平生第一次对社会制度、法律的合理性进行质疑,但仅仅向光明迈出的一小步,却让他惊恐万分,就在这种现实与信仰的矛盾里,沙威选择了自杀。
芳玎
芳玎
的一生都是悲惨的,她的生活是“饥饿使妇女堕落”的写照。在那个不容许幻想的年代里,可是芳却抱着对于世界的幻想,首先是对于爱情的幻想,芳汀对男友的爱情只是一种发自于自己的内心的幻想,他不能走进真实对爱情进行客观的分析,就将自己的爱情献给了自己的男友。这是一种幻觉下的选择,更是一种的盲目性的选择。因此在芳汀有了男子孩子的时候,男子将芳汀无地抛弃。她想为孩子寻找一户好人家将孩子寄养,这时候就出现了酒店老板夫妇。芳汀没有不了解他们是不是好人,就一句自己的幻想将他们作为好人来选择。正因为这种幻想和真实的差距,也是由于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芳汀的悲剧,也导致了珂赛特的悲剧。因穷困而堕落为娼妓的芳玎,一生都是在社会底层中生活。芳玎成为娼妓,只是为了让珂赛特和自己能生活下去。在这里雨果把资产阶级的黑暗描写得异常清晰:冉阿让的工厂里的管事的女工,只因看芳玎不顺眼就把她赶出了工厂,使她失去了生活来源;而她沦为娼妓后悲惨求生,却受到所谓的“上层公民”的侮辱;她奋力反抗侮辱,却被资产阶级的法律所打压,要将她捉入监狱。芳汀最后是在幻觉里死去的,在病危的时候,她看见自己的孩子就在门口,其实那不过就是幻觉。在那个以钱为上的社会中,德纳第夫妇没有放走珂赛特,只因为珂赛特可以为他们带去钱,若放走珂赛特他们就无法从芳玎那儿再骗得钱。
珂赛特
芳玎的私生女珂赛特,是“黑暗使儿童羸弱”的写照。作为寄养的她,在看到德纳第夫妇的儿女们玩布娃娃时只能玩玩自己的破布和小刀,连碰碰德纳第夫妇儿女的娃娃都要遭到挨打;才几岁的她,却几乎要做德纳第夫妇所开的客栈的所有工作;在寒冬腊月,她还要穿着薄薄的衣服走几里路去打水……而她本身的存在,却又成了酒店老板做德纳第夫妇压榨她的母亲的血与肉的工具,从最初的如玫瑰花般的娇艳天真到成为不会唱歌的“百灵鸟” 珂赛特的悲惨人生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遇到冉阿让,在她的母亲芳玎死后,德纳第夫妇再也不能骗到钱的时候,珂赛特将遭遇到怎样的更加残酷的黑暗。这出悲剧不只有珂赛特一人在出演,几乎那个社会的所有中下等人民都在这出悲剧中出演过重要角色。珂赛特虽只不过是这幕长长的悲剧中的一个普通人物,但她的生活经历却代表了几乎一切儿童被压迫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雨果;李丹;方于 《 悲惨世界》 1984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高韵青 《从悲惨世界》1998(03) 外交学院学报
3 彭敏 《对人类的探索与追求-试
论雨果小说的思想体系》1997(0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 孔祥霞 《论巴金与雨果》1997(01)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 郑克鲁 《论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2002(0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