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四季的形成。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若干;3.手电筒若干。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师: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的特点,以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手电筒、短绳等工具。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1.地球公转的特点是什么?(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3.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阐述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现在学校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你被选到澳大利亚进行学习交流,去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五带的不同,那么
小组总结由小组一名同学进行交流展示
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完成学案的交流展
昼夜平分
学以致用:完成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据图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太阳直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和五带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位置的定义及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
师:在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摆放了一台圭表,它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圭表在中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为什么不同季节的日影长度存在差异呢?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1.五带的名称是什么?
2.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描述五带各自的范围。
3.结合所学,描述各带的自然现象。
生:读图思考,描述五带名称、范围和自然现象。
师:展示五带的自然景观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运动中的公转现象。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公转一周的周期为1年。由于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在斜着身子进行公转,因此太阳直射位置会发生有规律的移动,进而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师:在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后,请大家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完成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
新课讲授-太阳直射位置定义及其移动规律
师: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过来后,在地表不同位置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位置。除直射地区外,其余地方均为斜射。直射与斜射区域地表获得的热量有何差异呢?
新课讲授-地球的公转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2.公转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内容。

地球的公转涉及到的知识有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方向和周期是学生能基本理解的知识,可以结合自转去理解。

但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去给学生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地球的公转这一节课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通过空间思维去想象地球公转时,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而七年级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演示地球公转以此理解公转的季节变化,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每个季节每天昼夜长短的不同。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插画,说说:不同季节,人们做了哪些活动?为什么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学生:春季的时候,农民播种耕作;夏季的时候,人们穿上的凉爽的短袖吃西瓜;秋季的时候,农民收割稻谷;冬季的时候,人们穿上了棉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探索地球公转的奥秘。

【讲授新课】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一)概念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并阅读课文第23页第一段文字,说说: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绕转中心是太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 2 课时教案1.观看地球公转图明确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引导学生参照自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交流。

追问:地球在公转时,你发现了地轴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对我们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1.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2.展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的差异:阐释原理: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拓展提升: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迹,并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出其移动轨迹。

4.观察发现: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5.读一读,和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接6. 观察交流整理:7. 观察交流: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23.5° 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6. 观察:说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

夏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最大,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10. 交流探讨现象三:四季的变化(1)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包含 6、7、8 月)(2)春、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包含3、4、5 月)和秋季(9、10、11 月)。

(3)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包含 12、1、2 月)11. 观察现象四:说出五带的范围。

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作者VX:免费范文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提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学生答: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讲授新课)(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学生答)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板书设计】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作者VX:免费范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教学设计第2课时复习导入(复习自转的相关知识,内容略)讲授新课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活动1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公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二、地球的公转(板书)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2.周期:一年3.公转中心之一:太阳4.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结合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教师演示1:地球的公转(充分利用地球仪、电筒等材料。

演示时务必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1.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2.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

没有)(板书)5.特征:a、地轴与公转轨道夹角66.5度b、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教师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12.22前后23.5°S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最少春分 3.21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夏至 6.22前后23.5°N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最多秋分9.23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板书)6.产生现象:四季变化(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活动2请2名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脑袋当太阳和地球,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基础。

历届教学证明,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记忆深刻。

哈……这绝对是本节课的亮点。

)注意:多让几组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主动上台演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概念和原理认识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2.准备相关实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以便课堂上讲解。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教学手段】学生观察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观察临沂某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一年四季下午的上课时间不同?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学习一: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轴的状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66.5º),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习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观察课本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出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

2.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图,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5°S时,为冬至日,这时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再向北移,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过程与方法: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利用地图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重难点重点是地球的公转;难点是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地球仪学案(学生活动内容)教案(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在日历上找到二分二至日,看看二分二至日大致是什么时间?2、讨论:一年四季中,每天正午时分,自己的影子都一样长吗?二、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

1、观看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

2、让两位学生做地球公转实验:一个举“太阳”(小地球仪)、一个举“地球”(大地球仪)。

其他学生观看思考: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倾向有什么变化?3、一边做实验,一边按照下表的提示分析地球运动的特点,将结果填入表格,再和教师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对照。

地球运动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产生的自然现象--------------4、实验验证:既然地轴的倾斜角度不变,且始终指向北极星,太阳始终照在赤道上吗?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结合第11页图1。

19,看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范围内移动。

并思考:(1)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和最南点在哪里?(2)太阳直射哪条纬线时,那天的正午,自己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最短?(3)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在二分二至日有何不同?(4)季节是怎么划分的?(5)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不同?(6)北半球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时候黑夜长?(7)想一想: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三、学生展示:(略)四、师生总结:(略)检测与小结1、地球公转的中心是,方向是,公转的一周的时间是。

2、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A、23.50NB、23。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初中地球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地球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地球运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 掌握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 了解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媒体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过程和五带的划分。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若干。

3. 手电筒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二、新课导入(5分钟)1.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 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方式吗?3. 讲解:地球的公转三、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周期(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演示地球公转过程: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过程。

五、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10分钟)1. 讲解二分二至日的概念: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2. 演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六、五带的划分及特征(10分钟)1. 讲解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 讲解五带的特征:温度、气候、植被、动物等。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公转】1.教材图1.21是地球公转的示意。

它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和与太阳相对位置等。

第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图中显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与日期。

其中,夏至日的日期在2010—2050年这段时间里多数为6月21日,因此教材上夏至日的日期写的是“6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季节就不断更替。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由于季节变换的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教材图1.22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场景作为对话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其中,在农业方面常见的影响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有不同季节的穿衣变化、出行游玩的季节安排等。

3.教材图1.23是地球上的五带,此图便于学生认识五带的范围,以及每个温度带的特点。

地球公转,以及相关的季节变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都比较复杂,往往要涉及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内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解析。

4.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围绕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和极圈展开,说明回归线和极圈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被命名的和具有的特殊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环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若是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90 度)环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活动 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芒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芒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显然地标出来。

2. 投影展现演示比较表项目假定性演示模拟性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无)(高低不同)变化某地一年内每日日夜长短有无(无)(长短不同)变化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取热量有无(无)(多少不同)差异(太阳一直直(太阳有时直射赤道,原由剖析有时直射南、北回归射赤道)线)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能够用电脑动画演示),要修业生以学生小组边察看、边思虑、边谈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沟通各小组察看、谈论的状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经过以上对照演示,使我们知道了若是地球是直立着身子环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平时生活可就单一无聊了。

正是因为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色,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此刻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下边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剖析。

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联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虑: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对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耀最厉害?(正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指引学生谈论讲话)使学生认识太阳光芒照耀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获取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从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芒照耀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导入提问]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这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②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一说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规律?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讨论] ①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②一年中,太阳光热能量在夏季最大,其次是春秋两季,而冬季最小;这说明一年中不同季节太阳高度(照射角度)不同;这是由于地球在不停的绕太阳转。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读图] “地球公转示意”[思考]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特点?解释太阳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下表。

[学生填表][讲解]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为66º34ˊ,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线是23º26ˊ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º26ˊ这条纬线,就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至23º26ˊS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在南纬66º34ˊ以南和北纬66º34ˊ以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所以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可见,赤道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提问] 以学校为例,说出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回答][讨论] 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与公转轨道相垂直,那么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 正是因为地轴倾斜着公转,出现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体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总结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等;2.通过地球公转的相关视频,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利用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的内在联系。

评估任务1.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公转动画,说出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总结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2.结合公转视频和相关示意图,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之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地球是在自转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提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那么,公转是怎么样的呢?能够结合自己的常识判断地球的形状。

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探究1.观察公转动画,阅读教材,说出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观看视频,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观察太阳直射点示意图,明确太阳直射点。

4.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和教材图1.21(二分二至日),辨认不同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理解记忆北半球的四季月份,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5.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示意图,并自主动手绘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理解记忆不同区域,一年中太阳直射次数。

6.观察二分二至昼夜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

回答相关问题,并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规律。

出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

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是什么?播放视频:地球公转。

回想一下,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影子长短的变化。

追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呢?出示太阳直射点示意图。

(说明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补充:太阳直射的热量更集中,辐射更强。

1.出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和教材图1.2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不断的移动位置。

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出发,逐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并通过地球仪等道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是多少?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备课人课型新授课审核人授课日期核心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2.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等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4.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思政目标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重点: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掌握太阳直射情况与太阳高度、二分二至的关系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集备共案个案设计新课导入问题引领: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地球公转,导入新课。

每年冬至日前后的正午时分左右,故宫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会由西向东被地面金砖反射的阳光照亮,出现“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认识公转时的形态以及运动轨迹。

新课讲授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学生模拟活动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一名组长,1名模拟太阳,1名模拟地球,1名解说员。

要求:展示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与轨道面夹角保持为66.5°。

3.在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注:学生上讲台来画出来新课讲授4.思维提升: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小结: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问题引领:季节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你可以想象太阳光由光束组成。

阳光直射地球表面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会比太阳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多,得到光束越多的地区气温就高,相反温度就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6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设计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设计
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