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三书的理论联系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摘要: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和意义二、相关书籍介绍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中华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三、书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影响四、结论正文: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和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民族观念,强调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在历史、文化、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共同点,以及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

这一观念在我国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国家发展。

二、相关书籍介绍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指导意义。

2.《中华民族精神》该书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详细解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该书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历程和未来发展,对于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该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5.《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该书从科技、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国际地位。

三、书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影响上述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四、结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
摘要: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
2.推荐书籍及其主要内容
3.如何从书籍中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
4.总结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从一些相关书籍中寻找答案。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书籍及其主要内容:
1.《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本书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形成过程及其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书中学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等,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CUPL-Thriller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吴叡人先生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自本书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作者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

其父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

其第佩里·安德森被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新左评论》的主编。

安德森本人于1936年在云南昆明出生,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

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

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

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以及菲律宾的塔加洛语。

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而这种想象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旧有的共同体控制力的衰退,如宗教的衰退,神圣语言与血统的衰微等;其次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使得”同时性“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开始认识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认识的同样的人;再次是语言的方言化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扩散,而印刷术则是在这个推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地的宣传,王朝家族的推动等等。

《想像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

《想像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

《想像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班纳迪克.安德森他认为他的职志在逆其惯常之理以爬梳历史。

华特.班雅明,《启蒙之光》(Illuminations)如是从所有人种之混合中起始那异质之物,英格兰人:在饥渴的强奸之中,愤怒的欲望孕生,在浓妆的不列颠人和苏格兰人之间:他们繁衍的後裔迅速学会弯弓射箭把他们的小牝牛套上罗马人的犁:一个杂种混血的种族於焉出现没有名字没有民族,没有语言与声名。

在他热烈血管中如今奔流著混合的体液萨克逊人和丹麦人的交融。

当他们枝叶繁茂的女儿,不辱父母之风以杂交之欲望接待所有民族。

这令人作呕的一族体内的确包含了嫡传的精粹的英格兰人之血……录自丹尼尔.笛孚(Daniel Defoe)「纯正出身的英格兰人」(The True-Born Englishman)也许这个现象尚未广受注意,然而,我们正面临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一次根本的转型。

最近在越南、柬埔寨和中国之间的战争,就是这个转型最明显的徵候。

这几场战争具有世界史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们是在几个无可置疑的独立革命政权之间最早发生的战争,同时也因为交战各国中没有任何一方尝试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辩护这些屠戮。

虽然我们还是可能从「社会帝国主义」或「捍卫社会主义」之类的角度--这要视个人品味而定--来诠释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以及苏联对德国(1953)、匈牙利(1956)、捷克(1968),和阿富汗(1980)等国的军事干预,但是,我猜想,没有人会真的相信这些术语和中南半岛上发生的事情可以扯上什么关系。

如果越南在1978年12月以及1979年1月对柬埔寨的入侵与占领,代表第一次由一个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权向另一个革命马克思政权所发动的大规模传统战争(注 1),那么中国在79年2月攻击越南则迅速确认了这个先例。

只有那些最深信不疑的人才敢打赌说,在 20 世纪即将结束的几年里面,如果有任何大规模的国际冲突爆发,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不必说较小的社会主义国家了--会站在同一阵线。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笔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是研究民族的产生与发展、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它们在今天为何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作者以公正严谨的“哥白尼精神”,另辟蹊径,通过独特的视角——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进行了定义和阐释,进而从这个视角出发探究了民族之所以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等。

如同导读所说,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一个与异乡以及流浪有着深刻夙缘的人”。

作为一位出生在中国的爱尔兰裔人,青年时期的安德森为了躲避战争,曾辗转美国、爱尔兰、英国、东南亚等各个国家与地区。

1958年印尼内战爆发,“刚刚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政治启蒙”的安德森在“好奇心与新生的政治关怀”驱动下,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始专攻印尼研究。

之后,安德森开始长期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并从事殖民地地区民族的研究工作。

1978年——1979年间中国、越南和柬埔寨这三个“标榜‘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爆发的三角战争,是促使安德森写作《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直接原因。

安德森开始思考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并对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它们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说过:‘马克思主义运动和尊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不论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有变成民族运动和民族政权——也就是转化成民族主义——的倾向。

没有任何事实显示这个趋势不会继续下去。

’”安德森认为,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成功的革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据——这些革命“都是用民族来自我界定的,通过这样的做法,这些革命扎实地扎根于一个从革命前的过去继承而来的领土与社会空间中”。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pdf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pdf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CUPL-Thriller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吴叡人先生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自本书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作者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

其父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

其第佩里·安德森被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新左评论》的主编。

安德森本人于1936年在云南昆明出生,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

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

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

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以及菲律宾的塔加洛语。

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而这种想象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旧有的共同体控制力的衰退,如宗教的衰退,神圣语言与血统的衰微等;其次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使得”同时性“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开始认识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认识的同样的人;再次是语言的方言化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扩散,而印刷术则是在这个推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地的宣传,王朝家族的推动等等。

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性和相互影响

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性和相互影响

第十六章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性和相互影响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各民族文学是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它的发展与世界各民族文学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共同性和相互关系如何?这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性一.各民族文学发展共同性的表现1.都受本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各上层建筑的影响。

这点在第十四章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

2.都反映人类共同的感情,及对世界的共同感受与欲望。

如爱国主义精神(见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情、亲情等。

古今中外各民族的诗人作家们无不热情的歌颂大自然,歌颂爱情、亲情。

如叶芝《茵那斯弗利岛》表现的那种渴望回归自然,厌恶现实世界的情感,与中国田园诗派何其相似。

3.都有与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各民族的创世纪神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4.都受一定的历史时空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

孔子的“尽善尽美”——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中心,这是人生、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其审美核心。

他是以如何培养“仁人”仁的心理、道德品质为审美目的。

现代美学认为美和善是同一概念,但孔子不这样认为。

孔子听“韶乐”,认为“尽善尽美”,而听“武”,则认为“尽美未尽善”。

《韶》是描写舜以德行受禅让于尧,从思想内容上说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武》是描写周武王以武功平天下,夺取商之天下,但杀伐,不符合“仁”的标准。

孔子已经意识到作为美学范畴和审美对象的美,与作为道德范畴和实用功利对象的善是不同的,他的审美理想的最高标准是美和善的高度统一,而在具体评价事物时,他是“先善后美”。

[注意]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性是以其不同的个性表现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第二节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一.各民族文学交流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_启蒙_革命_与民族主义

_启蒙_革命_与民族主义

践。

但是,这种认定“孩子总是好的。

他们全是天真……”的判断,不但遭到“我”———另一位认真思考的知识分子的质疑:“不。

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

何尝是无端……。

”在魏连殳自己,在一次次的幻灭中,终于也转过来将孩子当作卑贱的玩物了:“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

近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有空,便都到他的屋里去。

他也用种种方法逗着玩;要他买东西,他就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

哈哈,真是过得热闹。

前两月二良要他买鞋,还磕了三个响头哩,哪,现在还穿着,没有破呢。

”青年胜于老年,孩子代表未来,在短短数年内就冰消瓦解,如何能够与积重难返的惨痛历史相抗衡?有趣的是,在《孤独者》中,鲁迅还荡开一笔,将《沉沦》问世后的尴尬也带了进来,让我们的论述获得了新的论据: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

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

郁达夫那饱含无尽辛酸的零余者,至此也演变成了标明时尚的流行病,“出生的悲剧”由此变作了“死后的喜剧”。

鲁迅再一次显示了其冷峻而深邃的判断力。

《孤独者》写于1925年10月。

此时的郁达夫呢,在1923年2月17日,与鲁迅结识。

同年5月19日,作《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首次在中国文艺界提倡文学应该为阶级斗争服务,同时期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自我之外的底层女工那里,获得寻觅已久的温情关爱。

至1926年,鲁迅和郁达夫又先后到达当时的国民革命中心广州,相继进入中山大学任教,虽然因为时间错开,两人未能共事,他们却仍然在暧昧的现代性之旅上艰难寻找着希望之光。

1932年,在《“天凉好个秋”》中,感慨于“九一八”事件周年纪念时期遭遇的种种怪现状,如“只许沉默五分钟,不许民众集团集会结社”,“吴佩孚将军谈仁义,郑××对李顿爵士也大谈其王道”,“中国军阀的济南保定等处的屠杀,中部支那的‘剿匪’,以及山东等处的内战”,等等,郁达夫心绪万端,结末时写道: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是一个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困难时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

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书籍的推荐。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徐勇这本书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观、文化认同等,并以可读性强的方式阐述了这些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作者:任剑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挑战。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建构》作者:张思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

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对于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有一个深入了解。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作者:林照宇这本书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作者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上推荐的书籍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本重要著作,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民族主义的 书

民族主义的 书

民族主义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民族主义的书籍,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发展和影响:
1. 《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作品,这本书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它探讨了民族这一概念是如何被想象和构建的。

2.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厄内斯特·盖尔纳的著作,书中分析了民族主义形成的文化根源、历史根源、意识形态根源等,并深入探讨了欧洲海外移民民族主义、欧洲民族主义、官方民族主义和殖民地民族主义等四个阶段的民族主义发展过程。

3. 《革命诸问题》是一部广泛涵盖民主理论与谐剧的内容的著作,作者从托克维尔到哈贝马斯再到柏拉图和阿里斯托芬,全面地展现了民主理论的发展和影响。

以上这些书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主义这一复杂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普通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修订)(按二级学科修订)一、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祖国的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目标:掌握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民族学调查与研究的能力,熟悉中外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有创新意识,能承担所研究方向的重大课题研究。

就业目标: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相关的管理、规划与调研工作。

二、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三、修业年限3年,最长6年。

四、培养方式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指导和专业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注重教书育人,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相长。

要创造条件并明确规定让研究生参加必要的课题研究、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及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加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总学分21学分,其中课程19学分,科研与学术交流环节2学分。

填写说明:1.开设专业外语的学科专业可直接将公共外语替换为专业外语,并编写课程编号。

2.专业必修课按一级学科设置,由学科主体建设单位牵头组织设置。

专业选修课可按学科方向设置六、其他培养环节1.中期考核:论文2篇(1篇学科,1篇研究方向,包括未发表论文),20篇读书报告(导师签字认定),学院组织答辩考核,考核时间为第三学期初。

2.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合格后,进行统一开题,开题时间为第三学期期末。

3.预答辩:学院组织统一进行,第6学期开学第一周。

七、学位论文答辩1.发表论文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或在中央民族大学认定C类期刊以上(包括C类)发表学术论文1篇,除与导师合作外,需为第一作者。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摘要:一、引言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与意义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介绍1.《中华民族共同体论》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纲要》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5.《中国文化通史》四、书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五、结论正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性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许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书籍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并分析它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发展。

该书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为铸牢共同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纲要》全面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方法论。

这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指南。

第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

这本书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详细梳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深刻总结了我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通过学习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激发全民族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

最后,《中国文化通史》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本书有助于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这些书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自决原则在历史上的实践及其含义的演变(1)资料

自决原则在历史上的实践及其含义的演变(1)资料

自决原则在历史上的实践及其含义的演变(1)自决(self determination),通常是指某一人群,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人群,自由地决定自己政治地位和前途的权利。

它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适应了当时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要求。

自决遂成为民族主义的最高要求和最集中的体现。

自决原则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许多原则一样,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广泛阐述和实践,并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经过本世纪的二次世界大战,自决原则开始深入人心,并在1945 年写入了《联合国宪章》,完成了从一项政治原则向国际法原则的转变。

下面将从自决原则在历史中的实践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含义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自决原则的历史实践自决作为一个民族的最高要求,曾经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根本动力。

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国际事件之后,都会出现一批新的民族国家,而其合法性基础就是自决原则。

19 世纪欧洲拿破仑战争以后,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主义觉醒,两个民族终于通过战争等手段脱摆了异族的统治,在19 世纪中期分别实现了民族统一,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因战败或革命而解体,奥地利、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立陶宛、匈牙利、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一大批民族国家在民族自决的旗帜下实现独立与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几乎所有的欧美殖民地都在非殖民化的过程中行使了自己的民族自决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主权国家。

80 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和苏联出现新的一轮民族独立运动,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三个传统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竟然分裂出23 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而自决再次成为这些争取独立国家的基本依据。

19 世纪的民族自决主要起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即把分散的、隶属于不同异族统治下的同一民族统一到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当中,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就是典型。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民族国家建立进程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王室归化:俄罗斯、英国、日本、奥地利、泰国作者在书中认为美洲才是第一波民族国家。

我们就会疑问,宗教改革之后、19世纪之前,欧洲大地上的那些泾渭分明的王朝国家难道就不是民族国家么?事实上,这些王朝国家已经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然而并非民族国家。

这些王朝国家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开始便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即彼此相互承认主权与领土。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

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

这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所确定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然而当时,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而只是如战国时代般的王朝国家,王朝国家之下的人民并没有形成民族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观念。

而这些欧洲王朝国家之所以最终变成民族国家,甚至是欧洲第一波民族国家,乃是欧洲各王室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做出的民族化转向的后果。

欧洲王室的民族转向,使得欧洲各大王朝成为了强大的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的强大也反过来更加强化民族主义的合理性。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到了1832年才有了将全国俄罗斯化的设想,而这种设想由于可行性太低而到1881年才实施。

在俄罗斯化之前,俄罗斯王室说的是法语,而相当部分最忠于王室的地区说的是德语。

英国则是到了1813年才开始在印度进行英式教育,而在此之前,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王朝合并之后,没有用英格兰民族主义去殖民苏格兰、封闭苏格兰的朝圣直路,这也自然使得苏格兰没有形成“反殖民”的苏格兰民族主义。

而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合并则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进行的,这就造成的一方面不列颠民族主义对爱尔兰产生了排斥和殖民情绪及土地政策上的殖民行为,另一方面爱尔兰也很自然地形成了反英格兰的民族主义。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前,苏格兰可以和英格兰完美合并;而民族主义浪潮之后,情况基本相同的爱尔兰却和英格兰最终分道扬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书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民族属性的认知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追求。

以下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相关书籍:1.《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这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撰的专著。

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脉络,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意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路径。

2.《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与传承》该书由知名学者李明编写,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与传承的探讨,揭示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道德观点,并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中华民族史纲》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华民族历史的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详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衰落,讲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共同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发挥作用和影响。

4.《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关系进行研究,剖析了中国梦如何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了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持。

5.《中国:共同体的再造》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建设的思考和研究的书籍,由胡敏研究院编写。

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案和策略,并探讨了共同体建设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些书籍涵盖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完整word版,《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试析安德森关于民族的理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奈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讲座教授,政治学家,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写作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是一本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力作。

在本书中,安德森首创性地给出了民族的定义,并充分论述了民族产生的条件。

一、“民族”的定义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安德森遵循人类学的精神,对民族作了如下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其理由如下:(1)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

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听说过他们民族中的绝大多数或所有同胞,而面对面的接触则更是一种奢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是凭空捏造的“臆想”。

它只是以一种特殊主义的方式被想象——他们相互联结的意向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亦即它不是什么“虚假意识”,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

(2)民族在本质上被想象为有限的。

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民族之林”这一词汇足以说明世界上的民族之多。

然而,每一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有其边界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

”[2](3)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

因为在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的背景下,随着宗教与王朝的衰微,“民族于是被梦想着成为自由,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

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3](4)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

尽管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公与剥削,但是民族总是被想象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之爱。

这里涉及到阶级与民族孰轻孰重的问题:阶级是一个经济利益群体,经济生活的变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阶级动荡不定;反过来,各阶级却能够在民族理念所倡导的“天下兴[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摘要: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二、相关书籍介绍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年来我国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出发,详细介绍几本相关书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民族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运而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成员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思想观念。

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应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二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应共同继承和发扬;三是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事业,各民族应共同努力实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它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后,它有利于激发各民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相关书籍介绍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

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及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摘要:一、引言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2.书籍推荐的意义和目的二、推荐书籍概述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实践》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4.《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书籍内容简介1.各书籍的核心观点和论述2.各书籍的亮点和独特之处四、书籍实用性分析1.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3.启发思考和指导行动的作用五、结论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2.推荐书籍的价值和意义3.倡导广大读者深入阅读和研究正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概念,本文特推荐以下四本相关书籍,以期为大家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各国民族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许多学者出版了相关书籍。

本文将介绍几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传播。

二、推荐书籍概述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本书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多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实践》:本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现实实践,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本书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了其内涵与特征。

4.《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从国际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三、书籍内容简介1.各书籍的核心观点和论述:上述书籍均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形成与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2.各书籍的亮点和独特之处:这些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也有具体的实践案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名著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名著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名著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强调民族团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在这个进程中,许多名著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几部代表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名著,分析它们在构建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国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一、《红楼梦》1.1 《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悲凉。

1.2 《红楼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红楼梦》通过对封建家族生活的描绘,揭示了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社会阶级固化等问题。

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并且通过塑造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阶级和性别的矛盾。

虽然《红楼梦》是一部描述封建社会的小说,但其中蕴含着启示和思考。

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情节,让人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这种思考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诗词集》2.1 《毛泽东诗词集》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诗词集》汇集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毛泽东的一些重要诗词作品。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和理论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2 《毛泽东诗词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毛泽东诗词集》中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憧憬。

其中的一些诗句以饱满的热情、雄浑的气势和坚定的信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诗词作品反映了毛泽东的崇高情怀和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

它们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

三、《论语》3.1 《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认同书籍

民族认同书籍

民族认同书籍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历史上,民族认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政治议题。

以下是几本与民族认同相关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

1.《民族认同的起源与演变》(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Ethnic Politics,作者:Anthony D. Smith)这本书是民族认同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Anthony D. Smith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族主义研究专家。

他在书中探讨了民族认同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了民族认同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2.《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意义》(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作者:Eric Hobsbawm)Eric Hobsbawm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意义。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虚构的传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份认同。

这本书对于理解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历史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3.《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演变》(Nationalism: Its Meaning and History,作者:Margaret Canovan)Margaret Canovan是英国政治学家,她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民族主义的起源、演变和不同形式。

她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也可以导致冲突和分裂。

这本书对于理解民族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很大的帮助。

4.《民族主义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Nationalism,作者:Dan Chirot)Dan Chirot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基于情感和认同的现象,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这本书对于理解民族主义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三书的理论联系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和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以及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两书相比,如盖尔纳所言,《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在论述一个简单的、定义明确的事例的著作[1],更像是在做一种引导性的科普工作,普及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概念。

安德森和杜赞奇两书在盖尔纳理论铺开的道路后,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甚至是可以说是一种期许。

所以,为了便于后文对上述三书的交叉比较,本文首先对盖尔纳的民族主义进行背景式的说明总结,然后选取三书中关联性最强的三个主题进行比较。

盖尔纳的观点倾向于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主义现象。

全书围绕文化之于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生成的至关重要性。

无论民族的定义如何复杂多样,盖尔纳绕开它,不对民族这个概念做正式的定义。

而是从文化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来阐释他对民族的理解。

民族的构成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彼此共享同一种文化;另一个是彼此相互承认对方属于同一民族。

而民族主义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时代的到来(在盖尔纳看来似乎也是唯一的因素)。

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的农业社会中,水平的层级文化总是被顶端的文化统治阶层强行地制造出层级差异,并且强化层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工业社会促成了劳动分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也颠覆了农业社会单向性流动的文化垄断,以强调流动性的的职业分工的取代了强调稳定性的阶层分工。

这种劳动分工的参与者需要共同的文化,也即文化上必须实现统一。

那么,要想实现并维持文化的统一,则需要一个可以维持秩序的国家机器来对其进行保护与管理。

所以这就促成了民族主义产生以及民族国家发展为国际社会主角的时代的到来。

所以,在盖尔纳看来,工业社会是民族主义出现最为重要的的背景条件。

一、文化分层农业中国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关联盖尔纳在总结农业秩序时代的高层次文化与工业时代的差异时,提到在政治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在文化上更多地依附于信仰和教会。

他认为,农业秩序时代里,由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少数人所维持的高层次文化更多地依附于信仰和教会,但是在工业社会的高层次文化却是跟国家和普遍的文化联系在一起。

而中国却是个例外,在(农业秩序时代)中国,一种高层次文化更多地与伦理和国家联系在一起。

[2]在这一段阐述中,不难看出在盖尔纳眼里,农业秩序时代的中国高层文化跟工业社会的高层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首先,在农业秩序时代的中国,伦理其实就是一种普遍的文化。

由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渗透的中国社会,伦理思想首当其冲成为官方乃至民间共通的文化因子,是一种当之无愧的普遍文化。

也就是说,农业秩序时代的中国,其高层文化与普遍文化的关系,和工业社会里高层文化与普遍文化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次,就国家而言,中国农业秩序时代里跟高层次文化挂钩的国家含义,跟工业社会里被高层文化传播的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却也存在可以辨识的相似性。

例如对边界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秩序维持方面的集权力度。

所以从上述两点相似性来看,中国的例子似乎并不符合盖尔纳的文化层次说。

理由如杜赞奇所提出的批评:在像中古欧文明这样一些复杂的文明历史中,很难描绘出一幅各自孤立的群体加上与下层分裂而内在统一的知识阶层的图景。

[3]但是,尽管中国的社会情况并不符合盖尔纳的社会分层理论,由于上文提到中国农业秩序时代的高层文化与工业社会的高层文化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或许可以猜想:农业秩序时代的中国就已然具备民族的雏形,只是盖尔纳并没有明确提出。

而在杜赞奇的研究中,反倒提及了这种观点:在(中国)农业社会中,许多人都从不同的层次上意识到了其文化与身份。

从这种意义上说,也许他们与现代人并无太多差别。

[4]在杜赞奇看来,中国人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之前就已经有了类似于民族的想象了。

有趣的是,在农业秩序时代中,西方社会中高层文化所依附的信仰和教会,在中国却是为民间文化所依附的。

这一点在杜赞奇研究华北农村的那本《文化权利与国家》就记录了这种发现:宗教观念和宗教生活在中国民间非常普遍。

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第三章中,杜赞奇通过国民党人与民间信仰或迷信的冲突也反映了这个现象。

对此,我的看法是,在西方社会中,这种依附于信仰和教会的文化是一种干扰民族想象的力量。

于中国社会而言,这种文化也同样阻碍民族发展,但并非阻碍对民族这个概念的想象,而是阻碍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

二、想象与遗忘有关民族属性的看法在盖尔纳书中,读者似乎无法捕捉到任何跟民族的想象或遗忘相关的内容,因为盖尔纳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书中倾向于认同民族属性的稳固性与偶然性。

如盖尔纳本人所言,像本书这样论述一个简单的、定义明确的事例的著作,却仍然存在着(或可能更容易)被人误解和错误地解释。

[5]后来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会有更多的补充解释,即使并非盖尔纳所言的错误和错误的解释。

在安德森的论述中,民族它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6]所以在他的观念中,民族主义本质上更倾向于创造性,虽然在第一波民族主义之后的第二波第三波都是对第一波的模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盗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第一波更有自觉意识。

这种创造性的典型,如他所认定的最早的民族主义就出现在美洲大陆遭母国歧视的新移民们在殖民地上开始想象并构建出一个属于殖民地住民自己的民族,并为脱离母国走向独立而发展出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

但对于有过中国史研究的杜赞奇来说,这种模式化的想象所表现的出来的创造性,更应该理解为承异性。

因为在他所认识的中国,早在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之前就已经有类似民族的想象了,典例如元清两代初期汉族群体的民族意识。

所以杜赞奇创造了承异这个解构性的概念来取代安德森所用的想象,用以表示新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一个群体成功将一种传承与/或异见的历史叙述结构施加于他样的和相关的文化实际之上[7]的手段。

这种承异的目的在于改造群体界限的觀念。

改造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叙述结构以促成非主线历史的被遗忘。

所以,对一个民族来说,正如安德森在书中所引用赫南的话:民族必须要遗忘很多事情。

[8]事实上,这里的很多事情,指的是也只能是跟历史有关的记忆。

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杜赞奇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出发,将民族必须要遗忘很多事情表达为民族主义者与民族过去的非主线历史的一种割裂,即杜赞奇所谓的历史终结症[9]首先,我们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书名中便可以窥探出作者是如何历史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历史之所以需要被拯救,是因为民族主义者利用线性的历史叙述结构,压抑了其他路线的历史真实话语。

正如杜赞奇在该书《附录:东游记》所说的,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民族史为了利用业已散失的过去以便达到一种进步的、启蒙的民族主体的目的而采用的方式。

[10]过去的历史之所以散失,即由于当事民族主体对不利于自身民族发展的过去历史的主动遗忘。

而这种对过去的非主线历史的主动遗忘,在杜赞奇的表述中,则是通过民族史的叙述结构与修辞战略来完成。

即历史中占据了主导力量的民族主体掌握了具有重要历史性影响的叙述结构,使得在过去的历史中被信奉的主体,在新的启蒙历史的叙述结构中被改造为现代性的他者。

[11]三、历史的天使对民族主义未来的隐忧及展望盖尔纳书中工业社会之于民族主义的关系,在安德森书中则扩展为为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但在安德森看来,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

因为是一种人为的创造物。

人为地创造出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后,便有了后来者的模仿。

也就是说,这种创造的模式拥有被不断复制和移植的可能。

所以安德森将更多的论述重点放在了民族主义模式化的分析上。

安德森在分析现代民族主义的模式化过程中,觉察到这种民族主义的移植具有一定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让模仿者没有闲暇去审视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更别提对这种模仿作出调整以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反倒是将种种极端行径大部分地归结为模型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落差而带来的结果。

于是后来者不断重蹈覆辙,历史的悲剧重复地发生。

所以他在初版的最后一章,借用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来传达对这种盲目性的隐忧。

原文中引用的那段内容不妨转述如下:拯救人类的历史天使在极力修复碎片化的人类记忆,但却被人类称之为进步的风暴一次次地卷入不可知的未来,远离过去的历史。

如此的代价,便是人类的残骸在灾难中越积越多。

风暴之后天使的脸仍旧朝向过去,但是,可悲的是人类仍旧执拗地把目光投向黑暗的未来,而不去审视天使所关心的过去。

如果说安德森的隐忧旨在唤醒人们关注被民族主义遗忘的历史,那么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就是为人类指出一种消解这种隐忧的办法。

我们看杜赞奇在第三章《反宗教运动与被压迫者之复归》的结论中有一段话与安德森引用本雅明的那段极为相似:该运动(反宗教运动)所引发的武力反抗暴露出了一个由失散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现代化的话语将此世界贬斥为讽谏迷信并试图加以消灭。

[12]这里的由失散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其实也属于被安德森引用的那段话中的已被打碎的事物,而现代化的话语就好比那场被被唤作进步的风暴,两者的目的都在于消灭旧世界里已被打碎的事物。

在杜赞奇的结论中,这些由失散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恰好让我们窥见了民族主义运动过程中一些被刻意掩饰的利益关系。

通过揭示这些关系,一些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属于精神层次的东西,它们从传统到现代性的嬗变路径昭示出一系列被埋没的意义,即从被主线历史的叙述结构所压抑和排斥的非主线的历史真实,这种真实可以让我们介由比历史本身更广泛的历史[13]而获得某些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的认知。

这种认知,在安德森的表述中,就是对历史的天使所要极力还原的碎片进行还原。

我们知道,历史的天使最早是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借用保罗克利的画作《新天使》是所描绘的语言[14],它象征着对过去和当下的救赎。

过去和当下之所以可以被救赎,从本雅明的时间观来看,是因为连续流淌的时间时可以被打破:当下可以跳跃回过去,过去也可以在当下复现。

[15]这就批判了历史主义者们的线性时间观。

而这种批判,跟杜赞奇对主流的线性历史观的批判如出一辙。

也就是说,安德森在《想象共同体》中揭示了促成民族主义诞生的因素之一是同质的,空洞的时间观念为现代人所接受。

这种时间观念表现在历史上,就是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所批判的一种线性的历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