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黄庆桥

字号

引子:众说纷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获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成功,一时惊艳世界。随之而来的该成果与诺贝尔奖的缘分纠葛,也成为中国当代科技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遗憾的是,不仅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说法不一,有关科普读物和报刊文章的描述更是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者众。兹举两例:

其一,《北京青年报》(2001.01.08)刊文称:“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这种说法流布最广,至少笔者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一说法。其二,关于中国政府为何只推荐钮经义一人作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一事,当事人王芷涯回忆说:“我只记得搞来搞去只好四个人……再少也要四个。而候选人最多只能三个,于是就摆不平了……四个不行,当然一个是可以,所以干脆给了钮经义。”(《合成一个蛋白质》第122页)

钮经义代表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团队,参评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上述这两种说法,在中国流传甚广。笔者检索了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发现类似的说法大量存在于报纸、杂志、著作甚至教材中。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那么,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诺奖之缘的来龙去脉

1965年,中国科学家历经数年艰苦努力,终于采取人工方法成功合成牛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有关该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也随之产生并广泛传播。

1966年3月30日,瑞典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尤利斯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时说:“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兴奋,向你们祝贺。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有机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也不敢合成它。但你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惊讶。”1966年4月26日,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大学教授特里亚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时,也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很好的合作的例子”,“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金”。

1966年4月,王应睐、邹承鲁、龚岳亭等在欧洲生物化学

学会联合会第三次会议上做了结晶牛胰岛素全合成的学术

报告。“这个报告成为与会科学家议论的中心。美、英、法、荷、意、比、挪威、瑞典、芬、奥等国科学家热情祝贺中国科学家取得的重大成果,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1972年夏,杨振宁第二次回国探亲,明确提出要为中国的

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然而,在当时条件下被婉言谢绝。概言之,从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诞生,直至整个“文革”期间,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屈指可数,人工合成胰岛素因属于基础科学领域,加之其本土原创性和国际领先性,使其成为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科学成就的一个典型,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科学的一扇窗口。

人工全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之间纠葛的转折点发生在“文革”后的1977年——中国科学界开始谋求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改善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交往。是年6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应邀率团赴澳大利亚访问。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澳方科学家说:“你们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问题在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钱三强听后非常惊讶,因为他对这一外国友人给予很高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知情(钱三强此前主要负责原子弹研制工作)。

钱三强向同团出访的王应睐、童第周等人询问,得以了解到我国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科学研究成果之详情。钱三强当时还

在澳大利亚时就对随团人员说,我国对诺贝尔奖不宜长期持拒绝态度。从澳回国后,钱三强立即向中科院的其他领导报告了在澳的所见所闻,并专门就参与诺贝尔奖评选一事提出了建议。当时,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已成共识,故而钱三强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积极响应。

1978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杨振宁。会谈中,杨振宁向邓小平提议,希望中国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化学诺贝尔奖。邓小平说:“关于争取诺贝尔奖金问题,我倾向可以,需要研究一下,因为时间很短(到明年三月之前提名),这是一个新问题。提名获奖人要选主要的人,要选得准,不能看职位,主要看科学成果。不能弄虚作假,不能闹笑话。将来出去做学术报告、发表演讲,讲外行话不行。”10月,杨振宁再就此事向中科院副院长周培源呼吁此事。紧接着,生化所所长王应睐也收到了瑞典方面请他推荐下一年度诺奖

化学奖候选人的来信。此外,美籍华人王浩教授也愿意为中国人工胰岛素科研成果提名诺贝尔奖。

总之,推荐人工全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件事,是在改革开放肇始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主持下进行的。启动这件事的愿望是好的:如果真的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意义自然很大;即便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也能趁此机会总结成绩和经验,鼓舞士气,并加强我国科学界与国际科学界的沟通和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过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王应睐全面汇报关于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可通过杨振宁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时不待我,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此项工作立刻由副院长钱三强主持研办。

1978年11月6日,钱三强给杨振宁发电报,通报中国政府同意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诺贝尔奖的意见,并征询杨振宁是否愿意提名及有关手续和材料准备。这一行动算是中国政府对杨振宁的明确答复。8日,杨振宁回电同意提名,告即有信寄到。11月27日,杨振宁回信:

提名人数不能超过三位。①提名要有“评价”……②另外要有一简单说明工作为何重要,约一二段文字即可。③要有论文摘要和复印本。如果赞成我提名,请速将①②③项所需寄下……请于一月十日前付邮。

钱三强、杨振宁

正是杨振宁的这封信,为中国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国内评选推荐工作指明了方向。1978年12月7日,钱三强回信杨振宁:“振宁先生:你的电报和11月27日的信收到,谢谢。你热心关怀中国科学事业,你愿意提名,我们感谢。我们正在按你的意见作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一月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