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包产到户情况简介
山南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前前后后
山南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前前后后作者:刘一章口述黄雅玲整理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1期1975年4月至1980年10月,我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任区委副书记,1978年初开始负责区委的日常工作。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肥西山南实行包产到户30周年。
我作为当时包产到户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之一,回顾往事,仍历历在目……包产到户起因1978年是安徽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之年,春季虽下了几场小雨,但雨量都不大,已有些旱情。
从春天到夏天一直到秋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山南地区的旱情在肥西最为严重。
这是因为山南地区地形很复杂:山多、岗多、圩田少。
全区共7社1镇78个大队,其中2个街道大队,913个生产队。
山区涉及到4社21个大队。
从防虎公社到金牛公社,一条长龙般的山岭贯穿东西,卧在山南大地。
圩区沿丰乐河,由西大圩到洪桥龙嘴圩,涉及到7个大队,余下就是一个易旱的多岗地带。
因百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地方绝收,就连山岗和荒滩上的野草都干枯了。
当时只有少数水源好的地方早稻有些收成,而晚秋作物亦收获无望,有的农民冬天吃饭也成了问题。
夏天随着旱情的不断扩大,山南区委的领导们议论:“今年的生产形势又不妙,但要先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区委组织群众抗旱保苗,要求农村用本地水源放水与提水相结合的办法抗旱。
集镇采取打井的办法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
我们开始从山南镇干起,新打了4口井。
解放前全山南镇只有1口水井,供1000余口人用水。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又陆续新增了3口,就是1975年以前食品站、粮站、区委会等区直机关单位打的那3口井。
1978年夏天,由于旱情不断扩大,人口增多,现有的井已不能满足现状,我们便在山南公社、山南医院(分院)、山南镇委、药材公司等处再打了4口井,这样周边群众用水总算得到缓解。
可是连续几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雨。
到了秋季,旱情更为严重,有些庄稼已颗粒不收,面对老天如此无情,许多群众束手无策,心里出现了恐惧。
这时县委常书记来到我区,要求我们号召群众种“保命麦”,并对我们说:“要接受以往教训,要早准备,以防后患。
王光宇:从“借地度荒”到“大包干”
王光宇:从“借地度荒”到“大包干”作者:张扬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35期8月23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王光宇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99岁。
官方发布的生平资料中,特别提到:王光宇“尤其是坚决支持省委推行‘责任田’、推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做法、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决策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掀开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起点,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安徽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王光宇任安徽省委书记,分管农村工作,是万里的助手。
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王光宇曾撰文回忆“我有幸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决策者之一。
”带头“人拉犁”,提出“借地度荒”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为提高水稻产量,安徽推行旱地改成水田。
那时淮北土地被老百姓称为“漏风土”,盛不住水,旱改水有很大难度。
“淮北没有水牛,只有不耕水田的黄牛,为了推行这项政策,王光宇带头搞起了‘人拉犁’”。
他带着秘书、驾驶员、警卫一起示范水田里的“人拉犁”。
1977年已经61岁的万里“空降”安徽后,做了一次为期20多天的农村调查,指定王光宇跟他一道。
两人同乘一辆车,从淮北到皖中,再到江南,事先不打招呼,说走就走,随时可停,前后跑了20多个市县,一不开会,二不作任何指示,只是看,只是听,只是问。
王光宇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万里亲眼目睹已经十六七岁的女孩没有裤子穿;在皖南泾县,农民告诉他现在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年新四军在皖南时期;在淮北、皖东,他看到有些穷村,农民家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
调查结束后,安徽省委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
“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户从安徽推向全国
“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户从安徽推向全国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12期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个农民,开了一个“绝密会议”,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产生了日后影响全中国几亿农民的壮举——大包干。
从“省委六条”到包工到组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由第一书记万里主持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
其主要内容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制度;减轻生产队和社员负担;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搞好农村经营管理,允许生产队根据不同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可以组织作业组,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也可以责任到人;队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在头版发表该报记者姚力文和新华社记者田文喜的报道《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详细介绍了安徽“省委六条”的主要内容、诞生经过以及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情况。
报道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对各地改革和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促进作用。
这一天,邓小平赴尼泊尔访问途中在成都等待转机,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报道,遂与前来迎送的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谈安徽发生的事情。
邓小平说:“农业的路子要宽一些,思想要解放,只是老概念不解决问题,要有新概念……只要所有制不动,怕什么!工业如此,农业如此。
要多想门路,不能只在老概念中打圈子。
”在邓小平的鼓励和支持下,四川省委也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
这个规定有12条,简称“四川十二条”。
从安徽开始点燃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希望之火,逐渐地向四川,向全国各地蔓延。
全国民间开始风传一句俚语:“要吃米,找万里。
”而安徽省的广大农民群众,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和改革农村体制,一步一步地探索新的更加适合安徽农村实际的办法。
从1979年1月起,安徽全省扩大了农业体制改革的试点范围,在责任制搞得比较早的肥西县和凤阳县,允许许多生产队打破土地管理和使用上的禁区,试行“分地到组,以产计工,统一分配”的责任制。
敢为人先 再铸辉煌——安徽省山南镇小井庄的光荣与梦想
矗誓
篷
敢为人先 再铸辉煌
安 徽 省 IJJ I轲镇 小 井 庀 的 光 荣 与梦 想
山南镇位 于 安徽 省肥 西 县 西 南, 历 史悠 久 , 风 光 秀丽 , 为肥 西 两 大古镇 之 一 。 小井庄 位于 山南 街道 西 南 ] 公 里 , 省
道 3 1 5 穿境 而 过 , 交通 便 利 , 因 庄 前有一 IZl 始 建 于 清光 绪 年 问的水 井 而 得 名 。 1 978 年, 安徽遭遇 了百 年不 遇 的大旱 , 大部分地 区人 畜用水 困难 , 农民生 活十分艰难 。 1978 年 9 月 15 日晚, 时任 山南 区委 书记 的汤茂林在他蹲点 的山南 区柿树公 社黄花大队召开 村支部大会 ,
万 里 书记 的支持让 山南人 民吃 了定心 丸 , 虽 然 方方面 面 阻 力 巨 大, 但 已 阻挡 不 了 这 场波澜壮 阔 的改革 。
1 98 0 年 , 邓 小 平 同 志 在 《关 于 农村政 策 问题 》 中充分 肯定 了 肥 西 县 包 产 到户 的这 一 做 法 , 农村 经 济体 制改革 的洪 流
并最 终 制
定 了 “ 包产到户,
定 四
一
奖” 的具 体 办 法, 并对外统 一
了 口径。
山南 区 的包产 到户, 引起社会 强 烈 的反 响, 并 引起 了 时任 安徽省委 第一 书记 万 里 的高度重视 。 1 9 7 9 年 2 月 6 日 , 安
徽 省 委专 门开 常委 会讨论 , 万 里 作 了 “ 应 当让 山南 进 行包 产 到 户 的试 验 ” 的发 言, 决 定 “ 不 宣 传 、 不 登 报 、 不 推 广 ” 。
全镇实现 工 业 总产值 2完成工 业 投资 1 . 5 亿元 。
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中国改革的最早突破作者:陆学艺张义德来源:光明日报来源日期:1998-11-5本站发布时间:2002-11-18阅读量:514次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改革是从“包产到户”开始突破的;“包产到户”从安徽开始,安徽的“包产到户”从1978年开始。
发现了包产到户1979年我在江苏、安徽等省搞农村调查,于6月初到达合肥。
安徽省农委秘书长刘家瑞、省政研室的卢家丰等给我介绍了包产至U组、特别是凤阳“大包干(到组)”的情况。
由于谈得很投机,在谈话将要结束时,刘家瑞很神秘地对我说:“我们这里还有包产到户的呢!”我听了很感兴趣,要求去看看。
刘家瑞说:“我还没有权让你去看。
”我说:“你去请示省委,就说我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定要去看看。
”他走后,一直没有回话。
第二天一早,开来一辆上海牌轿车,刘家瑞对我说:“省委同意你去看,但不要说是北京来的。
”在刘家瑞陪同下,我到了肥西县山南区。
当时正是夏收季节,我们看到,这个区一派大丰收的景象。
但不同类型的生产责任制,情况各不相同。
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三层楼”:按生产队老办法子(当地农民称为“大呼隆”)的,增产一倍;实行包产到组的,增产两倍;实行包产到户(当时已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77%以上)的,增产近三倍。
显然,这个区的丰收,主要应当归功于包产到户。
后来,到夏收结束,汇总统计,这个区1979年总产小麦2010万斤,比1978年增产265%,国家征购1149万斤,比1978年增长5.7倍。
包产到户的由来刘家瑞、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等同志向我介绍了包产到户产生的经过。
从他们的介绍中我知道:包产到户是当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在特定的条件下的一种创造。
1978年夏秋季,安徽大旱。
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为了对付这个局面,曾经下令:无论如何秋季每户要种下半亩“保命麦”。
如果这个任务完不成,第二年省里要饿死人的。
这个任务到了肥西县山南区,要完成4万6千亩。
但是到了9月15日,才完成了一千多亩。
小井庄
小井庄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庄。
小井庄位于山南镇街道西南方向,原是肥西山南镇馆西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因庄前一口建于清光绪二年间的水井而得名。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纪念碑,这座碑是由原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提议立的,于1994年10月1日立成,王光宇同志题字“小井庄”,为的是弘扬小井庄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2004年8月18日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奠基,2005年5月1日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近9000平方米,由牌楼、广场、展厅、万里座谈会址、碑廊等构成,万里座谈会旧址位于整个纪念馆的中心轴上,纪念馆整体呈现徽派建筑的风格,具有江淮丘陵地区的特色。
自开馆以来,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万人次以上,小井庄已成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中央文明委“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所大学、部队、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小井庄纪念馆,大家请随我进去。
回顾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能不提及1978年肥西山南小井庄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壮举。
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发端于山南,肥西山南的包产到户应该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端。
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肥西会发生包产到户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干多干少一个样,生产队劳动社员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极大地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1978年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当时肥西山南受灾十分严重,从春到秋,大约八九个月时间,老天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水塘干涸,人畜用水困难,田地开裂,庄稼枯萎,可以说颗粒无收。
农民眼巴巴的望着天空,发出沉重的叹息。
时任山南区委书记的汤茂林同志,面对灾情,看到群众消极怠工的情绪,不无忧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山南议定出包产到户的办法。
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上工吹哨剪影,一位妇女队长站在村口听老槐树下吹哨喊上工,哨声成了大锅饭年代的一个号角。
安徽农村改革新闻宣传的历史回顾
安徽农村改革新闻宣传的历史回顾王慧/文1 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 1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 织路线,吹响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号角。
安徽的凤阳、肥西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发端,揭开 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安徽新 闻事业从此走进了明媚的春天。
报纸广播电视坚持党的“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方 针政策,充分运用各自的特点和 优势,为安徽的农业“大包干” 鼓与呼,为引导、鼓舞、促进本 省乃至全国的农村改革,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中国改 革开放发展史上尤其是当代新闻 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徽农村改革新闻宣传的历史回顾1977年6月,万里同志调任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在他的 主持下,针对十年“文化大革 命”极“左”路线造成的农村经 济凋敝、农民生活困难等状况, 安徽省委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 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 草案)》(后简称“省委六条”),明 确提出要以生产为中心,强调生 产队的自主权和按劳分配原则。
“省委六条”虽然没有提出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问题,但它点燃的思 想解放之火在安徽广大农村蔓延讲述068JIAJVGHUA1WENSH1开来,人民群众纷纷挣脱种种精神束缚,积极探索摆脱1贫困的门路。
当年秋季,安徽遇到了 百年未见的特大旱灾,严重I 威胁着秋收秋种。
到了冬天,各地农民都在想方设法i 々林,系咬勿tihk分,每、水^彳鈐七冷欠m u m i m i地w mm mb%*jM^tif 渡过特大旱灾带来的困■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红手印”难。
就在这年12月,中共中央召 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 讨论了农业问题,提出了改革和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政策。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六条”的鼓舞下,经受 着1978年特大干旱的凤阳、肥 西、定远等县的农村群众,在探 索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的路子中,最先出现了以农户为承包单位即包产到户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式。
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
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
张海荣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党史系,北京 !""#$%)
摘 要:发轫于%"世纪&"年代的包产到户责任制,三起三落,在农业经营史上历经曲折,终于突破社会 动乱、政策失误等因素造成的重重阻滞,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比较稳定的农
业经营制度。它的历史变迁既是国家决策、农民选择、干部推动等因素互动的结果,也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农业
反右倾斗争使农村中的“五风”越刮越烈,加 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被饿死数千万,国民经济 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在极大的灾难面前,各级领 导和广大群众痛定思痛,极力寻求摆脱困境的出 路。$&%’年 冬,党 中 央 继 续 开 展 被 打 断 了 的 纠 “左”运动,发布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 题紧急指示信》,重申“三包一奖”制度。在整顿集 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实行生产责任制的问 题重新被提了出来,包产到户又在各地兴起。本 次实行的规模比前两次要大得多,山东、安徽、河 南、四川、河北、甘肃、广东等省的许多社队都先后 实行了这个办法,其中安徽实行得最早,范围也最 大。截止到 $&%$ 年 秋 末,安 徽 省 已 有 (!) 的 生 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时称“责任田”。期间,毛泽 东未明确表示不同意。到$&%#年#月,安徽全省 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 据 估 计, 当 时 全 国 实 行 包 产 到 户 的 约 占 #’)[+]("$’+()。
江的温州可以说是全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 农村的人民公社‘立即执行全民所有制’甚至‘立即
区,此外,在广东的中山地区、江苏的盐城地区以 进入共产主义’。”[)(]-!+#)第二次郑州会议又确立了
山南优化工作汇报(共5篇)
山南优化工作汇报(共5篇)山南优化工作汇报(共5篇)第1篇山南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11山南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镇党委.政府(年5月)山南镇位于肥西西南,地处合肥.六安.舒城三市(县)交汇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镇域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万人,下辖19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7个农村社区,637个村民组。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包产到户名镇.乡村旅游新镇.区域商贸重镇.加工制造大镇”的发展目标,以实施“件大事”为抓手,突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现代农业”三大重点,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现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速改貌.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
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同比增长45.72;工业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52.44;镇域规上企业已达7家,规上工业产值已达13亿元,同比增长52.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17.6;财政收入2427万元,增长24.1;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增长13.21。
先后荣获合肥市文明单位,省卫生镇创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城郊型现代1 农业发展定位,在不断巩固提升粮油生产的同时,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进苗木.蚕桑.畜禽.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扩规模.优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做活土地文章。
全面结合土地增减挂.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等工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全镇已成功组建农民土地流转.资金互助及蚕桑.棉花.水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社41个,社员突破8000人,带动农民近万户,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管理.营销.融资等问题。
二是壮大产业龙头。
成功引进惠友农业.元政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金桥村的“包山到户”与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一脉相通
2018.8人们都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却很少有人知道安徽金寨金桥村的“包山到户”。
要知道,金桥村的“包山到户”比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早了20年!时光倒回1983年9月下旬,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农民报》总编辑张广友来安徽指导工作。
他听说金寨县有一个从1962年开始“包山到户”的金桥村,如今是松林满山、遍地是绿,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专程来到金寨县,在时任县委书记何宗新等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到金桥村进行实地调查。
10月9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了张广友采访金桥村的消息,同时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标题是《林业责任山,也可大包干——金寨县金桥村包山到户二十年的情况调查》。
从报道的情况看,金桥村地处金寨县的中部、梅山水库的上游,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村。
山场是金桥村的丰富资源,也是比较优势。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金桥人就对山场的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功地使“荒山”变成了“林山”,但是,金桥人在当时和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改革。
实际上,金桥村的“包山到户”和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一脉相通、异曲同工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农村改革!金桥人公开了隐藏20年的秘密1981年的下半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作出了《关于稳定山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规定》。
金寨县迅速行动、率先落实,立即在全县上下开展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简称“三定”)工作。
在县、(公)社干部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大力推行林业“三定”工作的时候,金桥村的农民忍不■胡遵远刘霞金桥村的“包山到户”金桥村的林山铁军·老区(与江苏省老促会联办)TIEJUN ·LAOQU与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一脉相通2018.8住笑了!他们公开了自己只做不说,已经坚持了20年的“包山到户”的秘密。
周围村组(队)的干部群众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金桥村(大队)之所以使“荒山变林山”“穷山变富山”的奥秘!原来他们有一个长期坚持、稳定不变的“包山到户”林业生产责任制!从这个角度上说,金桥村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应该是全国较早的一项改革了,它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整整早了20年。
小井庄包产到户的故事
小井庄包产到户的故事作者: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第04期30年前成为全国的一个创举小井庄,江淮流域之间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西南面。
30年前,山南镇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小井庄则是包产到户创举的一个缩影和橱窗。
山南镇的“黄花会议”30年前,与其他地区一样,小井庄也是实行“大呼隆”生产方式。
直到1978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肥西县遭遇严重旱灾。
9月15日的晚上,同属山南镇的黄花大队召开的“黄花会议”,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黄花会议”由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主持,20余名党员参加。
会议只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在1979年多收点粮食度过饥荒。
解决问题的办法则是:把地“借”出去分给村民,包产到户,搞责任田。
9月18日,黄花大队全体社员会议同意包产到户,当夜分田到户。
第二天天还没亮,不用吹上工哨,社员们陆续下地播种。
“黄花会议”很快波及整个山南区乃至整个肥西县。
到1980年春,肥西县97%的生产队实现了包产到户。
那年11月24日的晚上,安徽西北部的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手印,决定实行大包干。
这一幕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源头。
“抵制肥西单干风”“黄花会议”后小井庄迅速得到了消息:这个小村庄在当地以富有经商头脑和信息灵通而著称。
队长李树田、会计李祖忠等人商量:汤书记在黄花能借地分给村民,我们不能分吗?商量的结果是:不搞借地,干脆一次性分给农民,干一年再说。
与黄花大队一样,小井庄紧接着的社员会议完全支持村领导的决定。
9月23日,小井庄将耕地全部分给了村民,并拿出了细致的田、耕牛、农具、水(指灌溉用水)分配方案。
此后一周时间,全村共种下了70亩小麦和30亩油菜。
龟裂的土地硬得连牛都犁不动,小井庄人就用锄头一点一点地锄开。
“麦子和油菜点下去不到一周,天下大雨了。
干旱后的土地碰到大雨,庄稼长得格外好。
别的生产队都跑过来看我们的庄稼。
”李祖忠至今感激那场雨。
这是,安徽省农委主任周曰礼来到山南调查。
山南地区各县概况
山南地区各县概况●乃东县乃东,藏语意为“象鼻山尖前”。
约在公元前2世纪,第一代藏王来到雅砻河谷、当时被称为“博域”的地方,人们在河上游的扎西次日山上,建造了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
此后乃东、琼结一带成为古代西藏的政治中心。
1353年设立乃东宗。
1751年噶厦政府建立,乃东遂隶属噶厦政府。
1911年在乃东设立洛喀(山南)基巧。
1959年正式建立乃东县人民政府。
为山南地区所辖至今。
县府现驻泽当镇。
乃东县地处西藏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
总面积22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草场面积 18.2万亩,林地面积38万亩。
总人口5.5万。
辖1个镇,10个乡,3个居委会,49个村民委员会。
该县地貌以高山和谷地为主。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
最低海拔3522米。
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11座,最高海拔为6647米的雅拉香波山,是天然的雪山冰川,也是雅砻河的源头。
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铁矿、金、银、铜、白云母、水晶等矿种。
鱼类资源丰富,品种达四五十种。
乃东历来为西藏重要的农业县之一,为我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木覆盖率11.45%。
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
主要生产氆氇、卡垫、藏被等。
全县公路四通八达,11个乡镇、52个村均已通车。
名土特产品有地毯、氆氇、竹器、藏式糕点。
还出产麝香、贝母、虫草等。
泽当镇,海拔3560米,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7万。
1989年被评为西藏惟一的全国文明集镇。
境内古代建筑和遗址众多,仅古代墓群就有20处。
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相传为第一代藏王建造。
昌珠寺: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时修建。
赞塘寺:亦系唐时所建。
曲丁加泽排塔:建于明朝,是县境内的3座名塔之一。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演示版)
中国最大经济学奖花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2008)
首届由100多位国内权威经济学家评选出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 奖‛揭晓,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理论以最高票当选,并获得50万元奖金。该奖项是目前 国内奖励金额最大的经济学奖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选理论编号:CETIA08-011 候选理论名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 主要贡献人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郁昭、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陆学艺、陆子修、 吴庭美、吴象、余国耀、张广友、周诚、郭崇毅,等等
小岗村因为历史原因连几家一起干也合不拢搞不1979年9月中共第十一届四中全会开幕万里和贵州内蒙古等几个有包产到户实践的省的领导向中央介绍了小范围包产到户成功的实践据理力争在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时把原来决定草案上的?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基础的演变: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 急指示信》(简称《12条》)。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 (相当原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加强生产队的基 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 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鼓励社员养 猪;有领导有计划的恢复农村集市等。但公共食堂仍然坚持。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 取消供给制,规定办不办食堂, ‚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实行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己管理、 自负开销和自由退出的原则‛,实际上是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 1962年2月,经过充分讨论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 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决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 队, 相当于初级社)为基本核算单位。
第三讲包产到户
五,小岗村农民的不安与江泽民的回应 六,对农民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 七,小岗村的落伍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变迁图片系列
�
第二章局部改革开放
第三讲"包产到户" 第三讲"包产到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方 针.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改革在全国的统一方案 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 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
一,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1,第一次包产到户(1957年安徽) 1956年,安徽芜湖自然灾害,以生产队包工包产,超产归 队,减产赔偿 芜湖地区"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作业组向生产队包 工包产" 创造田间管理工作包到户,安徽省委《关于推广田间管理 工作包到户的通知》 五包六定
二,1978年安徽包产到户花结果 肥西县山南公社包产到户试点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图片
三,包产到户引起的争论 张浩的来信及《人民日报》的按语 邓小平的支持 1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的几个问题》(75号文件)(19179年1月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2,第二次包产到户(1959年) 两次郑州会议,改变大公社所有制,实行"三级 所有队为基础",生产小队同生产队在生产和分 配关系上"三包一奖",小队向生产队包工,包 产,包成本,超产的上缴一部分,节余一部分
1959年5月至7月,突破规定,实行包产到户 江苏 湖南 甘肃 河南 庐山会议后,中共中央称之为"猖狂的反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逆流"
3,第三次包产到户(1961年安徽) 宿县褚兰公社光华大队老刘庆兰 2月14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会议提出"按劳动底分包 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 2月下旬合肥蜀山公社进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试点 3月扩大试点图片 1962年全省大部分生产队实行责任田 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安徽责任田"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改正责任田图片
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考证
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考证作者:王广峰来源:《红广角》 2014年第8期(天津)王广峰【摘要】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源头并不是在小岗村,而是多点开花;从时间上看,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前包产到户“三起三落”的延续,总之,包产到户的兴起、推广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凤阳小岗村是包产到户发源地的说法,只是新闻媒体宣传的结果,没有反映出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包产到户;发源地;考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时期包产到户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于光远就曾说过:小小凤阳县,一次是出了个朱元璋皇帝,大明朝统一全国;二次是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盖手印搞包产到户,不久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席卷全国。
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从地点来看目前,在媒体上可见的包产到户的发源地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据记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农民包产到户,比小岗村要早3个月,而小岗村也只是包到组,没有小井庄来得彻底。
②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于1979年5月21日和1979年12月31日两次来到小井庄,同群众座谈,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1997年10月10日万里同志在提到小井庄时说:“1978年夏秋,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搞好秋种,诱发了农民对包产到户的积极性。
肥西山南公社群众自发搞了包产到户,省委机关议论纷纷。
1979年初,我让省农委派工作组去考察,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点,不制止,不宣传,不登报。
后来我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
”③ 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20多个单位负责人,23个省市负责农业的领导,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众多记者也多次前来小井庄参观、考察、调研,但都没有公开报道。
小井庄成为发源地的根据之一在于得到邓小平的肯定。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
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总结
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总结
肥西山南镇小井庄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这里有一座包产到户纪念馆,记录了肥西人探索改革的一段峥嵘历史。
1978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山南受灾十分严重,从春到秋,大约八九个月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水塘干涸,人畜用水困难,田地开裂,庄稼枯萎,可以说颗粒无收。
农民眼巴巴的望着天空,发出沉重的叹息。
当年9月15日晚,在柿树岗黄花油厂南仓的一间会议室里,山南区黄花大队党支部会议组织研究秋种问题。
会后第二天,全大队立即行动起来,划任务、落实到人,不到两天时间,1700亩土地就分包完成1420亩。
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大幕。
如今,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的山南镇,改革创新的火仍在熊熊燃烧。
近年来,山南镇依托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紧紧抓住红色、生态两条主线,着力乡村振兴,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等荣誉称号。
粮油收储公司简介5篇
粮油收储公司简介肥西县山南粮油收储有限公司地处紫蓬山南麓丰乐河之滨的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坐落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省道S440、S236交汇于此,与国道G312、G206相连接;北距“合六叶”高速通道一公里,西距“德上广”高速入口三公里,水路铁路运输通畅。
发源地的小井庄已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肥西县山南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是三家国有独资粮食公司兼并重组,于2020年7月登记成立,是一家集粮食产后服务、收购、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
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占地面积209亩,现有职工48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的4人,初高级职称7人。
高级质量检验员和高级保管员各一人,初、中级会计师和初级统计师各一人。
公司内设仓储科、业务科、质检科、机电科、财务科和办公室;下属9个收储库点,现有仓储容量7万吨;公司所属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拥有三套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700吨,承载着20万亩商品粮基地的产后服务。
山南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年经营量8万吨;年利润600万元。
公司注册的“小井庄”商标正在逐步发挥其商用价值。
公司宗旨:服务“三农”、广交粮友、诚信经营、共同发展。
公司发展目标:加快8万吨仓储扩容建设,争创星级粮库,提升科学保粮和智能化管理。
不断完善服务中心的五代功能,努力开展“代农烘干、代农整理、代农储存、代农销售和代农加工”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积极配合政府的优质粮基地建设,拓宽优质粮经营渠道,做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中药材佛手合作社简介岳池余家庙中药材佛手合作社简介岳池县余家庙中药材产业合作社,于2017年投资建设,在双鄢乡余家庙村1、2、6组种植。
占地200亩,已建标准化佛手基地,实行“限公司4专合组助织+基地+农户+加工”的经营模式。
主营项目是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绿化苗木种植销售及观赏旅游。
基地已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称号乡脱园区建立了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有序,成效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南包产到户情况简介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部分地区人畜用水困难,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肥西县山南区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干旱尤其严重,河塘干涸,土地龟裂,秋种无法推动。
在此情况下,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每人三分地),允许种保命麦。
时任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同志,面对灾情,焦急万分。
这位放牛娃出身的基层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党员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寻找解决办法,寻找大灾后的生活出路。
1978年9月15日晚,在他蹲点的山南区柿树公社黄花大队召开村支部大会,全村24名党员,有23人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组织学习了省委“六条”,讨论秋种问题。
会议开到深夜,争论激烈,最终议定出“包产到户,四定一奖”的具体办法,并对外统一了口径。
9月18日黄花大队率先全部落实了承包任务。
安排好黄花大队包产到户事宜后,汤茂林立即赶回区委召开区委会,介绍黄花大队做法,区委的绝大多数同志表示赞成,也有一部分表示反对,最后决定在黄花大队召开公社、大队负责人现场会,现场观摩。
现场会后,黄花大队“包产到户”的做法轰动了全区7个公社,78个大队,1073个生产队。
山南十万农民闹包产,“山南分到户,捂都捂不住。
”
小井庄生产队,在黄花大队“包产到户”的同时,社员们急不可待,全队21户,98口人,当即于9月23日把全队
的153亩田地全部包到农户头上。
包产到户后,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区秋种进度快,质量好,79年午季获得大丰收,产量成倍增长,一改往年吃救济粮的历史。
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
一封署名人民教师的人民来信的主题是: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领导10
万人民向何处去?寄到了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手中,引起了万里书记的高度重视。
邻区、邻县纷纷到山南贴大字报,筑防风墙,修拦水坝,坚决抵制山南“单干风”。
在此情况下,新闻界以汪言海、张广友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给予了真实的报道,党外人士郭崇毅上书中央,为包产到户鼓与呼,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央对农村问题的决策。
1979年2月6日,省委专门开常委会讨论,万里同志作了“应当让山南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的发言,决定“不宣传、不登报、不推广”。
万里同志的支持让山南人民吃了定心丸,虽然方方面面阻力巨大,但已阻挡不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万里同志密切关注山南的试点工作。
1979年5月21日,省委书记万里亲自来到山南小井庄,与干部群众座谈,开展调查研究,支持包产到户。
1979年12月13日,万里同志第二次来到山南,了解山南包产到户一年来的实际效果,表示满意。
1979年,是对山南包产到户这一场伟大改革事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年,中央和国家机关、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到山南参观学习、考察研究络绎不绝。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充分肯定了肥西县包产到户的这一做
法:“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至此,对这场改革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是党的基层组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实践,是以万里同志为首的安徽省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英明决策,是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山南广大人民群众以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和勇敢创
举实行了包产到户,实现了农村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
这一历史变革对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改变亿万农民和农村面貌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30年来,小井庄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以前,小井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群众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住的都是土坯房,更谈不上有家用电器。
今天,小井庄人民按照“改革发源地、生态农业村、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发展了2000亩大棚蔬菜,500亩水面养殖,150亩精品绿化,1500亩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
涌现出了一大批种养殖大户,产业化步伐加快,2010年,小井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
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以规划为抓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分步有序推进新逐村建设。
目前小井庄中心村一期工程建设已经结束,入住81户,中心村二期60户新居已开工建设。
道路、绿化、环卫、给排水、幼儿园、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齐全。
全村完成涵闸、桥梁和沟渠硬化,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积极推广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了集中供水;实施小井庄农网电气化改造,提高供电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成了小井庄育才图书馆和电子书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依托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完成了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建设,为群众提供了休闲活动舞台。
小井庄先后被命名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央文明委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点,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多所大学、部队的教育实践基地。
小井庄爱国主义教育、新农村示范、群众文化活动、乡村旅游等作用已初步显现,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5年6月9日,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视察小井庄并欣然题词:“改革先行者,发展领头雁”,对小井庄寄予很高厚望。
小井庄昔日有过辉煌,小井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肥西创争目标的激励,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小井庄人的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高尚品质,小井庄一定能成为一颗更加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