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让中国知识分子好好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让中国知识分子好好活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庄子,让中国知识分子好好活着
庄子,让中国知识分子好好活着2008-07-19 19:08如果不是庄子,从古至今的中国将会有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要么郁郁寡欢至死、要么延口残喘而生,总之是活不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或是“躲进 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洒脱。它正如张弓之回弦之道,不再令人神经发紧,小调之后却也十分舒适怡然,并有十二分的理由让自己好好活着,实在是中国 思想界不可或缺的一大家。

较孔孟而言,庄子就是救世主。回首孔孟伊始至孔孟当道,真是苦了中国万万之读书人。读书,为了什么?往上说,是为了报效朝廷(国家)、光宗耀 祖;往心里想,是如何当官、当大官。所以于场面于私心,是个读书人你就得胸膛挺挺、脖子仰仰、雄赳赳且气昂昂地在儒家入世之道上奋勇前进,哪怕你本身心智 有限,或是在这条路上冲撞得头破血流,都必须“像男人一样去战斗”。但是,得志之人毕竟凤毛麟角,总是会有大批大批的知识分子从失望到失落乃至落魄。面对 这样的人生境遇,儒家思想非旦救治不了,反而更像紧箍咒。而这个时候,庄子站出来说话了。他从人生困境谈到处世态度再到修身养性,或是干脆提倡屁股拍拍、 包裹一打,找个清净之地隐居起来,饮饮酒作作诗画画画,听来好不快活!这番思想一经流转,立马被那些知识分子欣然接受,个个大呼“知音”,于是,归隐的归 隐,避世的避世,这一剂思想良药治愈了一切的无奈与不满,并活出了心境的坦然和超凡。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将正受万千困扰的知识分子一一解救的呢?

其一困境哲学:顺其自然,悲喜随意。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这就是庄子的人生困境哲学起源。意思是说,生与死,只是一线两端的事,生往前一步是死,死退后一步是 生,生生死死是极自然的,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就像黑夜与白天,所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以此类推,人生来就有烦心之事,生来就有大悲大苦与大喜大乐,这也 是极自然的事。如此一想,中国自古而今那部分身处困境却又无力自拔的知识分子便有了一份很好的心理章程可以遵循——“这些都是顶自然的事,是人都该遭遇 的,不必太在意,不要太动容,还是法其自然,顺应自然吧!”如此念头一占上风,他们便以无比潇洒的姿态开始应对着人生的无限困境与困扰,就那么“倔强”

而 “舒坦”地活着。

其二处世态度:顺世无争,超世遁世。
庄子具有很大特征意义的处世态度主要为顺世、超世、遁世。他的“顺世”,指虚而待物,与世沉浮,表现为一种与世周旋的顺世态度,也是得“道” 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表现。“超世”,即指不随物迁,游乎尘外,其主要思想内涵是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否定。“遁世”是指浪迹于山林,潜隐于人 世,这是一种回避人世的态度。

庄子这一处世态度,也许在他人看来消极而不负责任,但在那些知识分子眼里正如春风滋润其枯竭的内心,如暴雨冲洗其苦闷的心灵,更如一记记木鱼 的声音让他们的心沉寂下来,直到无为与无争。先说顺世。知识分子较其他社会阶层而言,在言行思虑上都较之进步,他们往往更不满于现实,更容易在所处社会环 境的不平等气氛下歇斯底里地呐喊与奔波。然而,在强大的社会残酷现实面前他们始终显得力量单薄,最终落得一颗颗枯竭并苦闷的心。这个时候,他们内心世界强 烈需要一种精神使之调和、自我胜利和自我麻痹,于是庄子思想便成了他们思想的后盾,例如“物不胜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等等。当庄子 思想平和了知识分子的心态,他们便开始寻找心灵更高一层的驾驭,从而进一步升华到超世和遁世。顺世,将他们的尖锐钝化。超世,让他们不随物迁。而遁世,让 他们精神仙化,飘飘然地在自我世界中活得不亦乐乎。

其三修身养性:无欲则刚,去智体“道”。
为了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了精神修养方法:无欲,去智,体“道”。无欲:是对个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或与万物关系的一种觉悟,是对个人 在社会中的位置或与他人关系的觉悟,也是对个人心境中的耆欲形态的认识。去智:摒弃智巧作为,任其自然,使自己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以养成一种淡泊 的心境,这也是他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体“道”:是一种最艰深的修养方法,具有玄学特质。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都书书写写,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今天就是办公室坐坐,因而他们总是比别人多一些时间用来窥视内心、或是找个“牛角尖”钻钻。 而庄子正给了他们想象不尽、思考不完的一门人生课题——修身养性。何为修身?怎样养性?这都是没有界限、没有定论的。且从事无欲、去智、体“道”又都是想 来玄之又玄,做来漫无止境的事。而正是这些永远没有答案的课题充实了知识分子的闲适辰光,于空闲于避世都是再好不过的生活内容了。

庄子之后的众多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文人墨客,正是受其影响颇深,从

创作到现实生活。比如陶渊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庄子学说盛行的时代,很是喜 爱。这对于他的禀性和志趣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尽管在他的理想和抱负方面,儒家思想占据上风。而当现实和理想发生碰撞产生矛盾时,道家思想又逐渐上升, 其最终的归隐就是受庄子思想影响的结果。陶先生后来的归隐生活至今成为了众人艳羡的无可再生的完美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俗世凡尘中,在广大知识分子精神的膨 胀与现实的紧缩下,有多少人对着庄子思想顶礼膜拜?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的内心都是在那寻求平衡点和满足感的,而我们伟大的庄子思想不正是以一种似有形而 无形、似自我又忘我的理想游戏让人活得够自尊、够纯净、够超脱吗?
当看到一个个知识分子那么舒心坦然的活着,就仿佛看见在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个庄子——他圣然淡定,眯着笑眼看着他后代的那些可爱的知识分子们……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1)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一、从避世到游世

传统隐者的思想核心是保全自己。用杨朱派总结的说法叫做“重已”,用孟子替杨朱派总结的说法,叫做“为我”。“为我”这个说法,有一种反道德的自私含义,这是孟子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法。但大体上可以代表隐者和以隐者为背景的道家人物的思想。冯友兰就曾指出,道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为我”。2)道家各派人物理解之“我”,含义大有不同,有人注重逍遥闲适,有人注重卫生长寿,有人注重品行高洁,3)有人注重纵欲的快乐,有人注重“六欲皆得其宜”的身心协调。4)但这些不同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一个混乱黑暗世道里寻求保护自己。这是隐者群体的传统思想。在庄子思想中,也有这一层传统的寻求乱世自我保护的想法。尽管这一层想法在庄子的整个思想系统中不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庄子最终认为自我保护办不到,而且这躯壳的自我是不是值得珍视还是问题,但

庄子毕竟也谈到了自我保护问题。



二、戏谑生命的卑微

游世思想就其彻底的意义而言,是放弃了自我保全。游世思想的本意,也要为个人寻找出路,但是庄子对世道黑暗看得太深,因此觉得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出路根本不可能,个人是找不到安居之地的。那么人生在世怎么办?庄子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放弃寻找个人出路,一切任从命运摆布。世道既是彻底的黑暗,生命在宇宙背景中既是完全孤独无助,那就不必再挣扎着寻找黑暗世道里不可能找到的东西,干脆无所谓地没入黑暗之中。

无所谓地没入黑暗,有两种表现,一是就以黑暗的方式活着,这就是上一节所说的“支离疏主义”。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安然面对灾祸和死亡。《庄子》各篇中,常可见一些戏谑生命的生死游戏之言。庄子游世思想包括戏谑地面对死亡,这一点以前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了。但是以往对庄子生死游戏之言的理解,偏重于寻求内心的安宁,而很少言及庄子埋在游戏之言下的激愤与嘲讽。6)这应该说是一个疏漏。也许从根源上说,偏于从寻求精神安宁和内心满足的路子来理解庄学,这是郭象注在以后引出的学术传统。可是这个传统却有待于反省。


三、客串存在的角色

庄子游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贯彻一种彻底的游戏姿态。在前面两节里,我们分析了庄子如何以故意的戏弄姿态处理隐者最后郑重坚持的东西,自尊自适的个人生活和生命本身。这种故意的戏弄姿态(特别是生死问题上),表明庄子在重生的隐者群中开出一个独特的新思路。但是庄子把游戏意识贯彻到底的思想还不只是表现在这里。庄子彻底的游戏姿态,还表现为有意识地拆除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信赖,把人生可能获得某种稳定未来的期待从根本上摧毁。生死是一般人意识深处最后执著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对宇宙的最终合理性的期待也是人意识深处最后执著的一个问题。而且后者可能更深刻一些。因为其中包含着对死后的终极归宿的期待。这种对宇宙合理性的期待变成自觉的精神诉求,就是宗教的根源。宗教表达了对宇宙最终具有合理性,个人最终会在这合理性中得到安顿的信赖感。庄子时代的隐者没有发明宗教,但是隐者群对于长生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的不死观念、神仙观念,都表明了他们对人可以在宇宙最终合理性中得到安顿有一种信赖。此外,像战国时《易传》的思想,阴阳家的思想,浸润着微弱的个人在宇宙结构中找到背景根据的喜悦,可以说都具有宗教的意味。


四、彻底游戏的意义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十分复杂的。这不是因为游世思想的内容有多

么玄妙深奥,而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不易清晰分辨的感情变化。在庄子描述人生游戏态度的文字中,我们感到,有的时候庄子确实是想以轻松的游戏来消解人生的悲苦,贯穿其间的是懒洋洋的温和感。但是这一面自来就被人们理解得过了头,不仅以为这种轻松就是庄子人生思想的全部宗旨,而且产生出庄学目的是寻快乐这样极其浮面的说法。8)事实上,以游戏的轻松解除悲苦只是庄子部分的真实想法。有的时候庄子提倡的游戏姿态,从文意与文气看都不是为了追求轻松,而是为了表达对世界的嘲讽与敌意。我们说庄子有一种把游戏姿态贯彻到底的意识,这种彻底游戏,诸如游戏对待生死,游戏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以及游戏对待自我存在的真实性,等等,所有这种有意识走向彻底的游戏姿态,都不能视为追求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游戏的轻松。在这些表面过火戏谑言辞背后的真实感情,实质是冷峻和孤傲的。这一点却不幸向来少有人注意。

五、一点说明

本文分析庄子游世思想,主要根据内篇七篇。在晚出的外、杂篇中,游世思想有所淡化,而道论则趋于成熟。在道论中,庄子提出了一种与游戏态度不同的人生哲学。游世思想与道论在形式上有某种相通之处,如两者都讲“无我”,而道论中也时常有“游”于天地之说。但二者毕竟有本质的不同。游世思想的中心是孤独的个人,这个人的生存背景是一个混乱不可信赖的世界。人与世界不能建立任何稳定的联系,从而任何外部经验也不能提供持久可靠的幸福,人只有努力割断或戏弄地对待外部经验,退回彻底孤独和纯粹冥想之中。道论的中心却是把个人回归于自然的普遍联系之中。这种回归重建了一个稳定的经验世界,生命的意义被确立在一种健全的人与他人,人与外部世界交往关系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