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讲述

合集下载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中国,士大夫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代表了文化和知识的最高境界。

作为文人士大夫,他们不仅在学问上有着出类拔萃的造诣,同时还秉持着一系列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是他们个人修养的表现,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忠诚孝顺的家庭观念古代文人士大夫注重家庭观念,尊老爱幼,以孝道为核心。

他们努力维护家庭的团结和谐,尊敬长辈,照顾弱势群体,尽力为家族争光。

同时,文人士大夫抱有一种忠诚的情感,对封建朝廷和皇权具有强烈的服从意识,以忠诚为己任,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二、良好的品德修养作为士大夫,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宽容和谦虚为准则,并致力于修身养性。

他们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主张以德服人,以真诚待人,以宽容包容他人的不足之处。

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道德高尚是成为一个真正有德之士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三、文学艺术的修养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且是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社会精英。

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造诣,还研究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以提升自我修养。

古代文人士大夫通过追求艺术美,不仅培养了自身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四、高尚的道义追求文人士大夫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追求道义的高尚境界。

他们秉持仁政理念,在为官治国的过程中,以公正、执法和谐为原则,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他们倡导以德治国,认为道德修养是重要的领导素质,只有道德高尚的领导者,才能引领整个社会向更加光明正义的方向发展。

五、追求人生自由和自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还体现在他们的自由和自立精神上。

他们崇尚自由的思想和精神,主张独立思考,追求个人独立和人生的自由发展。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社会整体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古代文人士大夫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士大夫精神[精华]

士大夫精神[精华]

士大夫精神[精华]士大夫精神【概念】“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

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

”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

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

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

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

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

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

"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

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杂论】士大夫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

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天地情怀 ,你可以分三部分论述,天,地,人,何为天,何为地,人在天地中是个什么状态。

这所涉及的是中国古时文人的终极价值,这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

它宽宏大量,不为五斗米折腰。

它有着大无畏的精神,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便是士大夫的高善的品质。

还有这样几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魏晋乱世,所以黄老之术盛行的原因在此。

另有文天祥之流的忠烈之士,心忧天下,以节死国;更有秦桧这样的奸佞小人,实是儒学教育的败类。

【宋朝士大夫精神】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

然而,主持宋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则是个例外。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第五讲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第五讲 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第五讲文化常识基础点:文化常识是高考新增的考查点,本点涵盖内容广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复习中应关注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的积累。

重难点:1.古代官职和科举。

2.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

[考法综述]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

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

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命题法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

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境,诣阙..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北宋的文化与思想

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北宋的文化与思想

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北宋的文化与思想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北宋时代,士大夫文化的兴起更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探讨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对北宋文化与思想的影响。

首先,士大夫文化是北宋时期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

士大夫作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对于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才华出众,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士大夫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乐、仁、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对北宋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对北宋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宋时期,士大夫们的学问主要以经学为主,他们倡导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这种注重学问的文化氛围使得北宋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

他们的学术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士大夫文化的兴起也对北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北宋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士大夫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王安石变法运动提出的“新政”理念,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反映了士大夫文化对于时代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北宋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北宋时期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对北宋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还对北宋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士大夫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士大夫文化在北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柳被贬永州时期。

此前,柳曾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的骨干分子,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但宦官与贵族的勾结、镇压,使他的伟大抱负成为幻梦。

革新运动只维系了146天,柳被贬蛮荒之地永州,一呆就是十年。

风景雄奇的永州山林在柳看来却如囚笼,作者困于永州犹处牢狱(见《囚山赋》)。

在人生重挫中的柳宗元是如何的心态,又如何用文章表现出呢?高中语文第三册《愚溪诗序》是柳为其《八愚诗》写的序(诗已亡佚),从中可窥一斑。

《愚溪诗序》通篇饱含浓烈的愤激不平,而此等愤慨并非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而是托物兴辞,讽喻寄托,正话反说。

“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愚溪,在世人眼中却百般不是(“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处荒郊野外,无人驻足,无人欣赏,与柳之遭遇何其相似。

柳与溪同病相怜,感叹溪之“莫利于世”“适类于予”,“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在自贬自嘲中,满纸渗透出辛酸与愤慨。

这种以托物兴辞方式曲折表达情感的还可以举出很多,且大多发生在士大夫不得志受压抑、排挤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如屈原《离骚》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为喻;辛弃疾写词大量用典和比兴手法等,已是众所周知;曹植在其兄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压迫,常用比兴寄托抒写受压抑的愤激不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以黄雀陷罗网的无助比喻自己及亲友的遭遇;阮籍《咏怀诗》往往以求仙访道、香草美人为喻,隐晦含蓄,如“其二”写“嘉树”有盛有衰,“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暗含乱世将临;贾岛《剑客》一诗借剑客宝刀“霜刃未曾试”抒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骆宾王《咏蝉》借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环境的压力与自己的不得意,呼喊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出现这种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也许与诗文的'含蓄美不无关联,但其中也蕴含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其一.封建专制。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

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一、概述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精英阶层,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和饮食习惯,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食材选择1. 珍稀食材在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非常注重吃的品质和稀有的食材。

他们喜欢品尝珍稀食材,如熊掌、猩猩肉、白鹿肉等,这些食材被视为美味的象征,也是士大夫炫耀自己身份与地位的一种方式。

2. 季节食材古代士大夫阶层也注重食材的季节性。

他们喜欢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如春天食用嫩笋、夏天食用鲜鱼、秋天食用蘑菇、冬天食用猪肉等。

这种选择食材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他们对食材的用心和品尝的精致。

三、烹饪技法1. 精湛烹饪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烹饪技法的要求非常高,他们注重烹饪工艺的精湛和美味。

在烹饪过程中,他们注重火候、刀工、配料的搭配等方面,力求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2. 讲究烹饪仪式古代士大夫阶层在烹饪中也非常讲究仪式感。

他们在宴席上注重烹饪过程的仪式感,如正宫割鸡、解蟹等,这些烹饪仪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文雅和烹饪艺术,也增添了饮食的趣味和仪式感。

四、饮食习惯1. 讲究营养古代士大夫阶层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他们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并注重食物对身体的营养作用,追求食物的营养健康。

2. 崇尚饮食礼仪古代士大夫阶层在饮食过程中也非常讲究礼仪。

他们在宴席上注重吃饭姿势、坐姿的端庄,注重用筷、酒杯的方式,展示了主人的文雅和礼仪规范。

五、饮食文化与社会地位1. 社会等级差异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差异。

他们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法、饮食习惯上注重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他们的地位和身份。

2. 饮食文化的传承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也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饮食文化在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重要而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正是士大夫阶层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士大夫的身份特征、文化与教育传承以及其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士大夫阶层的身份特征: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类特殊身份,他们是社会中的上层精英。

这个阶层的身份特征主要包括“读书、诗文、礼仪、忠孝”四个方面。

首先,士大夫必须扎实地学习经书,掌握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才华,擅长写作,能够用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士大夫还要遵循严谨的礼仪准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忠诚和孝顺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志,他们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以身作则。

文化与教育传承:士大夫阶层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影响了整个社会。

士大夫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使得他们有机会对教育进行掌控和引导。

士大夫们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们开办学校,培养人才,为社会的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士大夫们还通过出版书籍、刊物等媒介,传承和宣扬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成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对后世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才干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士大夫注重忠诚,能够以身作则,使得社会秩序稳定,政权更加稳固。

其次,士大夫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动,使得中国教育体系发展较为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

他们倡导勤学苦练,注重人才培养,为后世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此外,士大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繁荣。

他们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五讲 科举制度(解析版)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五讲   科举制度(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第五讲科举制度【知识精讲】【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桂榜、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杏榜、春闱。

宋代为何盛产士大夫文化

宋代为何盛产士大夫文化

宋代为何盛产士大夫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璀璨、士大夫辈出的时代。

为何在宋代会出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呢?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首先,宋代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后,深知武将拥兵自重的危害,于是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转而大力提拔文人,给予文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这种政策导向使得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文化、尊重文人的风气,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学术和文化事业。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

宋朝统治者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广开言路。

例如,宋仁宗就曾说过“台谏言事,常许风闻”,这使得士大夫们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且,宋代还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录取的规模,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士大夫阶层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些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多有着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济的繁荣也是宋代盛产士大夫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引进了优良的稻种,兴修水利等,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宋代的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工艺水平高超,如瓷器、丝绸等产品闻名遐迩。

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城市中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商业贸易空前繁荣。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也为士大夫们的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教育的普及对于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宋代重视教育,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地方上设立了众多的州县学,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这些书院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士大夫精神"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通常包括诚实守信、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尽责尽职等。

在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精神被视为是道德和文化的典范,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此外,士大夫精神还被认为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大夫阶层被视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具有学识和才智,而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

他们被赋予了维护社会和谐、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职责。

因此,士大夫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是道德和文化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中, 士大夫精神仍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被视为是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来源, 强调了诚实守信、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尽责尽职等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士大夫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仍然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士大夫精神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公民素质的精神。

这种精神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并维护社会公正。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所具
有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来源,也是具有公民素质的精神。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熟谙礼仪、儒家经典,尊崇传统,注重礼仪、修身齐家,以至于使得“士大夫”成为一个代表着古代社会精英的称谓。

在他们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即臣子必有忠主的忠,父子必有孝悌的孝,兄弟必有和睦的和,夫妻必有别离的别,朋友必有信誉的信。

士大夫精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和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不仅存在时间长短的差别,也存在地区差异。

然而,这个精神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我们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基石。

士大夫精神来源于儒家的思想,他们注重实践。

儒家思想中的实践,包括了尽责、以德治国、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等方面。

士大夫精神中还注重修身养性、亲近自然等方面。

他们在社会上,不仅保护社会伦理,怀抱公心,借以维护家国利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道德和良心的守护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行的"修身",实际上是指个人深思熟虑、思虑后行、遵循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努力。

士大夫精神中这一方面的体现,就是对品行的修炼,是对内心强大的自我约束,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追求。

因为修身,使得那些士大夫在他们的职责岗位上频频做出成功的决策,审慎而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士大夫精神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与其说它是文化的产品,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保卫者。

衰落的文化往往是一次社会的崩溃。

以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为例,晚清近代化进程显著滞缓,腐败痼疾加重,国力日趋衰败,学制改革受阻,特别是革命思潮涌动,触动了封建专制的神经,清政府则出现了极大的动荡。

亟需清晰认识自己的时代背景,亟需一批人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梳理历史脉络的网络资源,而士大夫精神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人才。

随着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社会面目已经发生和变更了,但是几千年传统文化老祖宗们的奉献、智慧、诚昭、信念在我们中间一直铿锵作响。

士大夫

士大夫

请协助补充内容以避免偏颇,或讨论本文的问题。

明朝士大夫画像士大夫是对东亚古代官吏,在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之统称。

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东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这是汉字文化圈具代表性的一个社会集团。

目录[隐藏]∙ 1 起源o 1.1 精神渊源o 1.2 形成制度∙ 2 发展o 2.1 科举消亡而衰落∙ 3 注释∙ 4 参见∙ 5 参考资料[编辑]起源[编辑]精神渊源“士”,上古称封建统治公职者之称、为封建阶级之一。

商、西周、春秋为统治官臣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专业与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时代,士为封建制度下的一种阶级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

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

《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说,重视道德操守、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可以称为“士”。

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时基本上是重叠的,若细分,则“士”的德行修养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说“士”是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

荀子对“士”的分辨更为详细,他所谓“古之仕士”“古之处士”(《荀子·儒效》),便是清流。

荀子对士最明确的要求是“从道不从君”。

士参与政治,要以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仁义之道为依归。

这亦即孔孟在荀子之前所确立的基本士则:士志于道。

[1]这种“士”的精神,在实践上可以是“侠士”。

如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的荆轲,在出发前就立下豪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被作为精神典范。

这和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

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攀比炫耀。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作者:来源:《醒狮国学》2015年第04期两千多年前,平民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取士,然后成为士大夫。

一百多年前,科举制度废除了,作为社会阶层的士大夫不再存在。

但是,士大夫精神还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而存在。

当代中国精英,如果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缺失,我们就特别需要从古代的士大夫精神汲取营养。

如果中国当代精英能够汲取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合理营养的话,就能够建立有文化精神的现代精英阶层。

这种士大夫精神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我们讲“士志于道”,道即公共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最初士是较低的级别的贵族,他们是政权的参与者,拥有社会的主体意识,关注国家命运。

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分封制度的解体后,士的来源已经多元化,更多士大夫是由普通的平民奋斗而来的,他们的精神动力离不开对社会的承担。

这里举一个清代士大夫左宗棠为例子。

他年轻时写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一方面自己是非常普通的平民,什么都没有,但是另一方面他敢于承担重大的天下责任,心忧天下。

这种士大夫精神,成就了左宗棠的人格和功业,使左宗棠在国家、民族面临诸多忧患的时候挺身而出。

当代中国精英实际上面临很多问题,无论是历史和现代,无论是中国走向世界,还是被纳入到一个全球化的体系,中国已经由过去相对封闭的闭关锁国,变成当代全球化的一个大国。

在这种极具变革的时代,中国面临很多重要问题,故而都需要重建士大夫精神。

当代中国的社会精英,无论是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都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那么他们就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反过来你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你占有的资源也可能就越多。

显然,我们不是贵族,贵族是通过血缘占有资源,当代社会精英与传统士大夫一样,均是通过奋斗而获得对社会资源的掌握,因此,他们应该为大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传统士大夫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精神,仍然应该是中国当代社会精英的本质内涵。

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魏晋时代的士大夫率性自由,拥有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做出有创造性的文学艺术、学术思想成就,并且表达出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决不盲从外在权威。

士文化 演示文稿PPT课件

士文化 演示文稿PPT课件

仪。 方面的庄周、屈原、宋玉。 学方面的孔丘、邓
析。 方面的扁鹊。Βιβλιοθήκη 方面的甘德、石申。水利学方
面的李冰、郑国。农学方面的许行,均是各学科名垂青史的巨
6
入仕 从开春始秋发人人中生,中显,以后了有有儒年十期重家名人弟起大及曾子受为为,的业家例闻宰,士变见或“于 邑这化自书 宰子一。传 ,石” 几已等虽在 近右三 三级然三十 分十五 之五
士仍然一有人数等。他级们的分别意是子义有、和子痕路、迹子贡,、宰 但己经我华逐、和子子步游夏、。演子变舆(曾为参一)、澹个台灭阶明层、子的贱、子 称谓。在春秋中后期,新兴的
1
士,事也。 ―― 《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 之士。 ――《白 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 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 士。 ――《后汉 书·仲长统传》
2
士人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承载者,他们学习 知识,传播文化,既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集团的主 要成员,又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创建者 和传播者。那个特殊时代下的士人究竟是如何 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到辉煌时代的?在礼崩乐溃 的年代,他们又是如何固守并发扬影响中华文 化的士精神?他们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产生 了多大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泛黄的时 光,回味一段不朽的传奇。
8
齐子春切桓在秋的公此在进战关首修国系都、时。稷讲期春门学人秋之、才战外著市国书建场 时立立的 代说学、宫繁 是进,荣 一招行聘个,也学天社与术下会统辩贤大治论能变,集之学革团士宫的的,成从时了倡者代天导数下,百、巨闻千鼓大名人励的的。和社学众支会术多持动中知荡有心识和,着分无人密数 才新交问流中题心的。出齐现国,强政烈府不地单吸提引供着场众所多,提的供知基识本分的子生。活供为给了,而寻且找对一学条有解所决成社者会/赐矛 列盾第的为上道大路夫,他,们从著而书使稷立下说学,大宫胆延设续想兴盛和了追一求个,从半单世纯纪的。 教学领域进入政治领 战域国。时代而养各士国成统风治,著者名,面的对四前公子所平未原有君的、复信杂陵的君社、会孟尝局君面、,对春人申才君需各养求士成上为千统人治。 春者秋第五霸一、要战务国,为七此雄,,他均先们后对向各天种下学颁术布团求体贤采令,取甚了至鼓不惜励珍和器支重持宝的肥态饶度之。地,以致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ppt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ppt

4、文字獄
作則垂憲→賊;體乾法坤→髮髡;藻飾太平→早失太平
明成祖靖難之役時誅殺方孝儒十族(妻族父族母族門生)
士大夫的表現
政治惡勢:君主專制、權臣禍國、宦官亂政 有氣節士大夫將力量寄託於講學,集結在書院,
成為社會運動 定期聚會講學: 王陽明聚會講論定學規惜陰會(講會制度) 顧憲成東林書院東林黨爭
宋代-文人政治
重視文治,以文人領軍,定不殺大臣及言官的 家法,提高文人俸祿,增加文人錄取名額
士大夫精神:以天下國家興亡為己任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王安石:儒者,用於君則憂君之憂,
食於民則患民之患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變法改革
北宋形勢圖
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士人從政的抱負 城市生活的新貌
士人從政的抱負
1、科舉制度的轉變 2、宋代的昂揚士風 3、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 4、異族征服的士大夫 5、元朝士人地位的低落 6、明代高壓政治下的士大夫 7、科舉的弊端
科舉制度士人政治
科舉制度是塑造近世中國特色的重要制度
時間:隋文帝-清光緒32年 隋建立唐完備北宋成熟 宋代以後科舉成為政府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管道 唐科舉:錄取人數有限、庇蔭、干投行卷 行卷:製造聲譽,投2、3次的稱為溫卷。沆瀣一氣 公卷:又稱為省卷,直接向禮部投卷 白居易v.s.顧況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官,做官的唯一途徑則是 科舉。科舉制度成了讀書和作官間的仲介,並 促進了教育與文化的發展
元代的科舉
三年一次,但50年中只考了7次 強調經學,取消詩賦重實用的民族性 不再分科,合併只考進士科 官學:程朱學說及朱熹四書集注為考試標準本

中国士大夫之生死价值取向 PPT课件

中国士大夫之生死价值取向 PPT课件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 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 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 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 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 城。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 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 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 卦,进而推演成留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完成了 《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周易》以占筮的 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 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商纣王淫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认为人 主有过错而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而 不敢进谏就是不勇。于是,比干态度 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 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 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 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 心脏来观看。
商纣王曾用酷刑虐杀大臣 九侯被醢(hai3)比干被剖心

《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将 入秦,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白发冠 而送之。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士为知己者死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乌江自刎
“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纵彼不言,籍 独不愧于心乎?”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 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 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 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 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 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诸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士大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士大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士大夫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在其中最为显赫的身份莫过于文人士大夫。

他们以高尚的品格、深远的思想、卓越的才华及对时代的敏感度,将文艺、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都推向了巅峰。

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更是守护者。

一、文人士大夫的身份与特点文人士大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雅、最崇高的身份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为受人尊重的社会阶层。

其身份与特点如下:1、官阶身份。

在传统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官职往往决定了其地位与声望。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官职,就在于其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的高才华。

2、文学培养。

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培养在文学上的训练,主要以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元曲等为基础,加上诗文、笔画、书法等实践技能的掌握,使之成为文学方面的重要人才。

3、处事为人。

文人士大夫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笃志砥砺,更注重处事原则和为人处世的规范。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理想,而其个人品格的高尚往往是其身份荣誉的保证。

二、文人士大夫的贡献与影响文人士大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文学艺术发展。

文人士大夫们以《诗经》为基础创造了士人诗的风格,建立了唐诗、宋词和元曲等历史上的文学典范,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经典之作,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思想哲学研究。

文人士大夫们对道家、儒家、佛家等学派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感,创作出了众多道德、哲学性的文学作品,如《庐山谣》、《岳阳楼记》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社会政治变革。

文人士大夫作为社会阶层的代表,积极参与了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东周战国时期的变法、汉朝的纲常制度、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诗词文化、科举制度变革等,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文人士大夫的魅力与价值文人士大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其魅力和价值对于现代社会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王兴文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 一、知识分子概说
• 1、“知识分子”的词源 •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intelligentsia 最早来源 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 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 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 体。
• • • • • •
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两个意思: 第一、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二、拥有公共关怀。 3.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 《新华词典》: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 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 工程师等。‛ • 《辞海》: •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 生等。‛
• 知识分子的第二个来源1894年法国的 德雷福斯事件有关。
•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 义的。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 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 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
• 2、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 爱德华· 希尔斯:
• 萨特: • 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 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 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 识分子。 • 马克斯· 韦伯(M.Weber): • 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 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 体的精神领袖。 • 艾森豪威尔: • ‚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 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
• 福柯: • “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 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 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 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 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 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 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 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 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 民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 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 路易斯· 科塞:
• 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 生活的人。”
• 艾德华· 萨依德:
• “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 ‘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 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 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 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 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 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 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 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 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 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 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 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 5、总结语:知识分子应有的特性 • 首先是启蒙性
• 康德的意思是“独立运用每一个人的理性。”
•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 其次是批判性
• 知识分子应该“保持对传统的永恒批判的姿态”
• 再次是颠覆性
• 《简明不列颠全书》:
• “19 世纪末期俄国的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 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 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 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 专制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 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 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 官。……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 奠定了领导基础。”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王兴文
第五讲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 一、知识分子概说
• 1、“知识分子”的词源 •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intelligentsia 最早来源 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 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 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 体。
• • • • • •
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两个意思: 第一、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二、拥有公共关怀。 3.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 《新华词典》: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 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 工程师等。” • 《辞海》: •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 生等。”
• 南开大学博导葛荃、余英时先生都有自 己的看法。 • 4、知识分子皮毛问题 • 卡尔· 曼海姆(K.Mannheim):“知识分子
是没有或几乎没有根的阶层,对这个阶层来说, 任何阶级或等级地位都不能明白无误地横加在 它身上”“在很大程尔温· 古尔德纳(A.Gouldner): • 在1979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 阶级的崛起》一书中,他给知识分子创 造了一个新名词—— 文化资产阶级
• 福柯: • “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 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 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 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 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 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 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 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 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 民的角色)。”
• 萨特: • 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 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 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 识分子。 • 马克斯· 韦伯(M.Weber): • 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 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 体的精神领袖。 • 艾森豪威尔: • “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 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
• 知识分子的第二个来源跟1894年法国的 德雷福斯事件有关。
•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 义的。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 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 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
• 2、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 爱德华· 希尔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