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佛教

合集下载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 5.罗汉
•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
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a不再生死轮回。
41
佛教主要神灵
大乘
小乘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 果位)
菩 萨 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
释迦牟尼
佛教文化常识
a
1
主要内容
•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2
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 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29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 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 • (9) 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 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 • (10) 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 珊瑚。
➢ 菩萨的定义:菩萨是一个自觉和觉他的人,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 觉悟的众生”,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注意菩萨的两个条件:自觉; 觉他。
➢ 从佛和菩萨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佛相比,菩萨的功行还未圆满,需要 继续修行,直到自觉觉他达到圆满,方能成佛。
➢ 观音菩萨是一个大菩萨,但不是佛。民间相传观音已成佛。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中国近代史第五讲

中国近代史第五讲

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分布
著名的小洪那海突厥石人 为突厥早期使用粟特文的重要证据
四、丝绸之路(Silk Road) 1、概况
古代世界以丝、丝织品和丝织技术为主要媒体,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通道,简称丝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 首次提出丝路(Silk Road)一名。然而,中国古籍的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表 明,这条交通道路早就存在。养蚕缫丝是中国人的发明,商代已有很大发展。至 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中国丝绸已经此路贩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古代东、 西方其它各种交通往来也多经由此路,如汉代张骞通西域,东汉班超通西域并派 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北朝时期,“自葱岭(帕米尔)以西,至于大秦,百 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迈汉代,更保证 了丝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转达欧洲,分为三段:东段自长安经河 西走廊或柴达木盆地至敦煌;中段从敦煌玉门关或阳关(遗址在今甘肃敦煌城西 古董滩)经塔里木盆地缘边或天山北麓抵葱岭;西段则越葱岭往西,或经南部绿 洲到南亚、西亚,或经北部草原直达欧洲。 近年国际丝路研究的内涵已扩大为对整个古代东、西方交流途径的探讨,空 间外延也由传统的绿洲道发展为包括草原道、南海道等等在内的古代世界交通网 络体系。
3、文学、艺术及观念。西域回鹘的混合文化并不限于佛教方面,其他还
有大约是与摩尼教一起传来的《伊索寓言》的节译,用于占卜的《圣经》文 句摘选,以及中原地区的易卜知识。唐朝统治西域期间产生的融合中原与西 域两种画风的艺术,到回鹘西迁以后表现得更明显了。甚至在后来回鹘人参 与建立的黑汗王朝(Qarakhanids,约10世纪中-13世纪初),好些可汗还自 称“桃花石”(Tabghach),有人认为即“唐家子”或“拓跋”的音转。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课件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课件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6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6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解释: 玄奘所谓的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 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情况不翻,即神 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 音译,以及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例如,“般 若”一词显得庄重,意译为“智慧”就显得轻 浅了;“释迦牟尼”如意译为“能仁”,则其 地位便似乎不及中国的周公与孔子了;“阿耨 (nou\) 菩提” 如译为“偏正知”,则难以与中 国道教所言相区别;“菩提萨 ”,如译为“大 道心众生”,也显得低劣。凡是遇到此类名词, 皆宜不翻。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我国佛教翻译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不空(一说为义净),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尤其玄奘最 为突出。佛教史学家把罗什以前的译经叫作“古译”,把罗什以 后的译经叫作“旧译”,而把玄奘的翻译称为“新译”。可以说,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 玄奘其人:玄奘(600-664),唐代名僧,通称为“三藏法师”。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西出墩煌,四年后展转 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 五万里。回国后潜心译经,先后主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 五卷,比其他三位佛经翻译大师的总和还多六百余卷,占唐代翻 译佛经的一半以上。被印度学者柏乐天称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 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玄奘译经的质量,也达到了自有后按照汉语语法改写,最 后由笔人润饰,或增或减,多失原意。而玄奘精通两中语言,又 深通佛理,译经时出口成章。梁启超评价他的翻译说:“若玄奘 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 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五不翻”: 在《大唐西域记》的序文中,玄奘论述了五种不 翻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义多故,如“薄伽(jia)”,梵具六义(自在,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对应,而又六受,和合积聚,故名 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也,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 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角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宗教学第五讲

宗教学第五讲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大乘教三世佛指过去世庄严劫燃灯佛或燃 灯诸佛,现在世贤劫释迦牟尼佛或释迦牟 尼诸佛,未来世星宿劫弥勒佛或弥勒诸佛。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佛(佛陀)的三种涵义:
• ①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增无减 地、如实地了解了,觉察了; • ②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 且能平等普遍的使别人也觉悟; • ③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 觉悟的智慧和行动、功德都达到了最高和 最圆满的境地。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佛的其他称谓:

• • • • •
5、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盘。 6、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7、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8、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9、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10、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第 二 个 词 释 迦 牟 尼 释迦牟尼:
佛教创教始祖。 现在世贤佛。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宗教与古代哲学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十大弟子:
• 第一大弟子大迦叶 “头陀第一” • 二大弟子舍利弗 “智慧第一” • 三大弟子目犍连,也叫目莲 “神通第 一” • 四大弟子须菩提 “解空第一” • 五大弟子富楼那 “说法第一”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 印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为紧密,它可以 说是对宗教(婆罗门教、蓍那教和佛教)的世 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 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它可以说 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 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它对宗教的态度可 以说是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之:佛教基本知识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的佛教5.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的佛教5.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印度阿育王石柱
汉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9 前 126),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 见到印度贩运去的中国货物,说明当时中印已有 民间来往,佛教可能此时传入中国。
唐朝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甘肃敦煌)
一 佛与佛教的缘起
佛陀说法
婆罗门教在印度
远古社会是神权统治 的代表。进入农奴社 会后,其地位开始动 摇。自由思想家中出 现了反传统信仰的沙 门(梵语音译,表示 勤修善法,息灭恶法) 思潮。佛教即沙门思 潮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 王子。其生卒年月,南、北传佛教说法不同。一般认为 在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
尼泊尔寺庙
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 族的圣人。他年青时感到人世变幻无常,常思考解脱人 生若难的途径。29岁出家修行。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得道成佛后在印
度恒河流域中部宣传 自己证悟的真理,拥 有众多信徒,遂组织 教团,形成佛教。80 岁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是佛陀简称,梵 语Buddha音译,意为觉 者或智者。据佛教教义, 佛非造物主,他虽有超 人智慧能力,却不能主 宰人的吉凶祸福。
7世纪后印度密教流行,8世纪后与印度教接近。波 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为密教另建超戒寺。11世纪伊斯 兰教逐渐进入东印度。13世纪初超戒寺等寺院被毁,僧 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大昭寺(西藏拉萨)
二 佛教的输入和流传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统: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巴利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 的古代语言,是小乘的经堂语言。

第五讲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五讲  中国宗教文化

宗 教 就个性而论,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崇佛。 对于人之一生而言,儒释道又可代表三种境界。 血气方刚时,欲建功立业,发奋进取,自强不息;(儒)


遭遇挫折,甚至心灰意懒时,逐渐重视修身养性,享受
生命,以弥补失意的痛苦;(道) 屡遭打击、万念俱灰之后,则往往避入空门,焚香吃斋,
参禅打坐,体味万事皆空的境界,借以安慰自己创伤累累的
宗 教
五、佛教的三大派系
1、大乘佛教


(1)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2)强调自觉、觉他、普渡众生。 (3)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 2、小乘佛教 (1)只承认一个佛,即教主释迦摩尼佛。
(2)主张自觉,以求自身解脱为满足。
(3)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 3、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宗 教
六、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1、天台宗
宗 教
一、渊源 黄老道、方仙道、鬼神崇拜 二、创立 道教创立于东汉、张陵、五斗米道 三、道教的重要经典 《道藏》 四、道教的标志 太极八卦图


宗 教
五、基本教义 1、崇“道”,认为“道” 是“万物之母”。 2、崇奉“三清”。 3、追求长生成仙。 4、天道循环,势恶承负。


宗 教


六、道教供奉的对象 1、三帝、天皇上帝、北极 大帝、后土皇地祗。 3、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 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4、其他:城隍、 土地神、灶王爷、八仙、 财神爷、妈祖。


教而发生战争和纠纷。
这是为什么呢?
宗 教


宗 教
七、道教的主要宗派 1、五斗米道 2、太平道


3、上清派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第五讲:中国人对天的崇拜

第五讲:中国人对天的崇拜

第五讲中国人对天的崇拜:从天坛说起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差不多同时完工(1420年)。

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他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天坛大祭天地。

这座祭坛自建造至今,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雨,如今它还静卧在北京的南城。

这个占地面积比紫禁城大近四倍的庞大庙宇群,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方之人。

这座祭坛不仅风景绝佳,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和谐的追求。

一、天坛中的神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二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

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皇帝带着群臣来这里祭祀,祈祷天赐给好年成。

圜(huan2)丘则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此时的祭祀带有感谢天帝赐予人间恩德的意思。

有时遇到旱灾、水灾,皇帝也会带着文武百官来此祭祀,祈祷平安。

天坛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一般百姓是不能在此崇祀的。

但是,天坛表达的对天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却不仅仅属于帝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对天崇拜的观念。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对天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或者说是天神、天帝,是控制着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

人的祸福,自然的收成等,都受到这种神秘力量控制。

天只崇尚善行,如果大地上出现了自然灾害,往往被看成是天对人间做错事的一种警示,提醒人要修正。

古代中国人遇到祸害的时候,往往说“这是老天的惩罚。

”清朝光绪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坛大火,祈年殿被完全烧掉,光绪皇帝大惊失色,宫中的大臣面如死灰,普遍认为这昭示着某种天象,是不祥之兆。

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天并不常常是惩罚,它更多地表现为宽容和爱怜,人类在它温暖的怀抱中安详地生存。

所以古代中国人对天又有一种感恩的心理。

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

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天偶像化。

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作一个神灵,倒不如说中国人更偏重于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渐淡化,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佛法常识讲座》课件

《佛法常识讲座》课件

文化融合:佛教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 教文化,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韩国的禅宗等
社会影响:佛教对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
佛教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强调自我修行,提升个人道 德品质
提倡环保、素食,保护自然 环境
倡导和平、慈悲、智慧,促 进社会和谐
十二因缘:无明、 行、识、名色、六 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
因果关系:十二因 缘是因果关系的循 环,无明是因,老 死是果
解脱之道:通过修 行,断除无明,可 以摆脱生死轮回
修行方法:戒、定、 慧三学,是修行佛 法的核心方法
三法印教义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
佛法的文化价值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 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禅宗、唯 识宗等
建筑艺术:佛教的建筑艺术对中国 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寺庙、 塔、石窟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学艺术:佛教的文学艺术对中国 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诗、 宋词、元曲等
民俗文化:佛教的民俗文化对中国 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等
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如因果论、轮回论、空性论等
传播范围: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播到中国、日 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美洲等地区
艺术贡献:佛教艺术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佛教雕塑、壁画、建筑等

佛教中学预备班五课

佛教中学预备班五课

佛教中学预备班第一课------论藏基础必知智慧以如实了知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为特征,以摧破障碍如实知见的愚痴为作用,以远离愚痴为现状,以正定为直接原因。

什么是诸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涅磐。

什么是诸法的自相?即诸法保持其独有性,特殊性,不与其它法混淆之相。

什么是诸法的共相?即诸法普遍共有之性质,有两种:诸法(有为、无为)的共相是无我;诸有为法的共相是无常、不圆满、无我。

什么是诸有为法?即心法(如识知等)、心所法(如思想、感受、造作等),色法(如地、水、火、风、身体等)。

什么是无为法?即涅磐。

为什么要成就智慧?为了摧破障碍如实知见的愚痴,不再执取心法、心所法、色法。

有怎么样的意义呢?如果有人不如实知见而执取心法、心所法、色法,此三法如果无常、如果不圆满,就会因此生起忧愁悲伤,障碍如实知见的愚痴是其原因。

如果能如实了知心法、心所法、色法的无常、不圆满、无我的共相,则其虽然无常、不圆满,而不会再生忧愁悲伤,因为已经放下、无执、离欲、纯净、无染,究竟解脱的缘故,摧破障碍如实知见的愚痴是其原因。

佛教中学预备班第二课------七种清净怎么样才能成就智慧?依靠七清净可以成就智慧,证达二种神圣的涅磐。

什么是“七清净”?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除疑清净、道非道智清净、行正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什么是戒清净?居士是受持五戒或八戒即得入于戒清净,出家僧众则须依奉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获得戒清净,守持波罗提木叉律仪戒为总摄。

什么是心清净?心清净是与近行定相共的禅定。

有两种传统,是培养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传统和培养近分禅定的传统。

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传统中可以根据个人根性,选择修习阿那波那禅(念住呼吸之法)、身念住不净观禅、十种遍处禅、十种不净观、四种慈悲心的梵住禅、四种无色界禅等三十种经典记载的色界以上禅法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实践是系念于这些禅法的“取相”,专注发展后能获得“似相”,并成就深刻的近分禅定,以此为基础进修就能成就色界以上的安止禅定。

毘钵舍那第5讲

毘钵舍那第5讲

毘钵舍那第5讲翻开403页第二段话,说明了义不了义经。

那我们前一课谈到的是了义不了义经的一些标准,如何来辨别。

那么这一段从二谛方面再来进一步阐发了不了义的内涵,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从经典和论典当中如何来说明二谛;那么第二个部分为什么要用二谛来作为了不了义这样子的一个经典的标准。

第一个部分“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一直到403页的中间第四行“以广抉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下面“何故如是二种宣说”一直到这一段的结束,谈的是第二层次的问题。

那我们现在看原文,“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

为什么有些经典显示,就是显现,明示,就是非常清楚地来表达世俗谛的道理,这些经典成为不了义的经典,成不了义的经典。

反过来说,因为这些经典里边所表达的义理仅仅是不了义的部分,所以呢,名为不了义的经典。

那么不了义的经典,也就是世俗谛的范畴,所以说显示世俗谛,成为不了义的经典。

“显示世俗其理云何”,那么经典当中又是如何来建立世俗谛的道理。

第一句是因为经典建立说明世俗谛的道理,所以成为不了义经。

第二句是说明说,那么这些世俗谛的道理又如何在经典当中建立起来呢,所以说“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就如何来建立。

“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那么又有一类的经典是因为建立说明胜义谛的道理,所以呢成为了义经典。

“显示胜义复云何显”,那么又如何来建立胜义谛的道理?所以说“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就怎么显,怎么来建立,这些了义的经典又如何来建立,所以他是从两个方面说明。

一个是说从道理上面来建立不了义和了义的经典;第二个呢,那这些胜义和世俗的这些道理,又怎么样子能够在经典当中真正建立起来呢?“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即彼经中《无尽慧经》,就是《无尽慧经》当中所宣说。

那么这部经当中怎么说呢,“如彼经云,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以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

”这部经当中说如果有这样的经典,什么经典呢:“由其种种名言”,那么用种种的名言来宣说有什么呢,有我,有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 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 派。这个时期佛教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佛性理论,代表 人物有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慧远和梁武帝结合中 国‚神不灭‛的思想来谈佛性,竺道生所倡导的‚众 生皆有佛性‛说显然带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色彩。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出 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 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 律宗和密宗等八大宗。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论》、《大智 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 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组织而形成的思想 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 (538-597)住在浙江天台 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华严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依据,对《华严经》 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 慈恩、地论师、舏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 藏),所以又名贤首宗。此宗以五教来判舏整个佛教, 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着重阐明法界缘起 的道理和观行的方法。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天台、华严的宗义虽说导源于《法华》、《华 严》,而实际上为中国所独创。天台的一心三观、圆 融三谛的学说和华严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都 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展现了中国独创的 大乘精神。
第五讲
中国佛教
禅宗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 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 来到传习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相传次宗的禅法是五世纪初的菩提达摩由印度传来。 虽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之说,实际上禅宗是以《楞 伽》、《金刚》和以后出现的《六祖坛论》以及许多 的‚语录‛为依据的。在八世纪,它又分为南北两宗。 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 但不久便衰竭;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 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至宋,南宗的禅师辈出, 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 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歧两派,合前五宗 称为七派,都盛极一时,后来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 派流传不绝,临济宗尤为兴盛。
第五讲
中国佛教
2.缘起论。‚缘起‛是佛教对世界万物毕竟空的缘由的解 说。佛家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的生起 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没有必要执着,人生亦是如此。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 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素和合而 成。无明缘行,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 行缘识,由于意志活动使心识向意志活动相应的所处投生; 识缘名色,在母胎中身心得以发育;名色缘六处,胎儿形 成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合和心;六处缘触,胎儿 出生,感官于外物接触产生触觉;触缘受,年龄增长,人 对外物产生苦乐的感受;受缘爱,人生进入青年,对外物 由感受而生贪爱;受缘取,成年后,贪欲转盛,对享受执 着不放;取缘有,执着的追求转化为思想行为;有缘生, 此世的行为导致来世的果报;生缘老死,有生则必有死。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 乔达摩,佛 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 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 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第五讲
中国佛教
这便是中国汉语 系佛教的八大宗派。 此外还有专宗具舍论 的具舍宗,专宗成实 论的成实宗 ,以及专 宗舏论、地论、涅磐 经的各宗派 ,于东晋 南北朝时期兴起,盛 行一时,但不久便失 去传承,或并入他宗 了。
第五讲
中国佛教
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 会昌法难(844)后,除禅宗外,诸宗衰亡时代。稍 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 佛教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的那样的盛 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的崇奉, 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 有清一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 的余绪。清末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学,有 复苏的趋势。这便是从公元一世纪佛教初传到清末 我国佛教宗派的大致脉络。
第五讲
中国佛教
“集‛即人生痛苦的集合。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 最大的烦恼是贪、瞋、痴以及慢、疑、见等。人因烦恼 而迷于事理,使身、口、意作出下善之业,陷入三世轮 回的痛苦。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是佛为众生提供的‚常、 乐、我、净‛的理想境界。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槃, 认为到涅槃则超脱了轮回,进入极乐之境。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第五讲
中国佛教
据《坛经》所载,弘忍先令慧能在寺内随众作 劳役,于碓房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偈(偈, 指佛教中的唱词),得到了弘忍的赏识,付以衣法, 成为禅宗六祖。当时据说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先 写了一个得法偈书于廊壁上,其偈说:‚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然 而这一偈颂并未得到弘忍的赞同,慧能虽是位苦役 小僧,但聪明过人,亦作有一偈,但不识文字,只 得请人代书于壁上,其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坛经>法 海本)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净土宗 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 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 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 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弘扬 者。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 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 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舏受广大群众,因而 使净土宗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宋、明以后,佛教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 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 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 花争艳的景象,现将主要的几个宗派简介如下: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自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文 化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 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当时最 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僧人译经时注 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解释佛经,并剔 除了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融合的内容,史称 ‚格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据昙无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 乘教义的解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律宗‛的学派。 它的重要人物是与玄奘同时的道宣。由于这一宗的 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习大乘三学中,仍注重上座 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637—— 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 等传入中国,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刚顶经》、 《大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 瑜伽。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 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第五讲
中国佛教
慧能的这一偈文,把菩提树明镜台都看成是空的,自然 要比神秀对‛空‛的理解彻底的多,从而得到弘忍的认 可。弘忍并于夜半三更唤慧能入堂内,讲说<<金刚经>>, 授以衣(袈裟)法作为传法的依据.慧能得弘忍衣法之后, 即立刻南下,行至大庾岭上,后有数百人追赶上来,欲夺 取法衣.其中有一僧,姓陈名惠顺的,先赶至岭上,慧能 即把法衣交给惠顺,但惠顺不肯受衣,只愿求取佛法.于 是慧能于岭上给惠顺宣讲佛法,惠顺‛言下心开‛,便 回北方宏扬佛教去了.以上的这些说法,许多都是禅宗 僧徒自己编造出来的,很难当作历史的事实来看待.但 惠能出身于下层的贫民,家境清苦,后来师事弘忍,悟出 了佛教的道理,创立了禅宗, 以及当时佛教内部争夺法 祖地位的斗争十分激烈等等,倒很可能是符合实际的。
第五讲
中国佛教
瑜伽宗 以弥勒讲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 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国玄奘法 师 ( 600 - 664 ) 译 传 此 宗 , 并 糅 译 十 师 解 释 世 亲 《唯识三十颂》之作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 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宗旨是广泛分别万 有性相皆不离识。阐述诸法因缘体用,修唯识观行 以转识成智(转依)。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 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直接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