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略探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13班学生曾文彬指导老师文航生[摘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儒、道的吸摄,既经历过兴盛,也遭受过严重的打击 ,同时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传播中国化儒教道教吸摄冲突影响Abstract:Han Buddhism into China. Buddhism in China of th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both experienced flourished, also suffered a serious blow, whi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Buddhism Spread In China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Conflict Affect前言佛教因为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讲道深入简出、对信徒既不要求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二个世纪,佛教不但在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传播于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它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期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国对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但是佛教传入内地的准确时间,至今说法不一。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大月氏那儿“始闻浮屠之教”。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 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宗教建筑——精选推荐

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遍布中国山川大地,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佛教是世界文明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
佛教寺院做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参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历史上记述较细,且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以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感梦求法”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据说,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里梦到一位脖子上有日光的神人飞到殿前,第二天,明帝把诸大臣请来,讨论梦的寓意,当时傅毅问答说:“听说天竺的一位得道者,为佛,轻举能飞,万岁梦到的大概就是这位神。
”明帝听后,便派遣使者张骞、博士弟子王遵、羽林中郎将秦景等十二人前往西域求访佛道。
在这一年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带着经书和佛像来到洛阳,开始翻译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将近4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佛教人士,如安世高、鸠摩罗什、道安、慧远等。
他们的不懈努力使佛教流传的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为详尽地介绍到了中国,为佛教在中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信徒日益增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
僧人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为“寺庙”。
中国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禁秀美的自然名胜处。
寺庙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印经处等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
并且每座殿内,大都分别供奉有佛像,以表对佛的忠诚,方便对佛教教义的阐述。
佛教传入中国

僧人法显(约337-约422),他是东晋平阳武阳人, 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的大师。法显三岁出家, 公元399年,法显以60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西行 取经。途中经过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地方,达到了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后又经过南亚诸国如锡兰、 苏门答腊等。法显的西行历时13年,到达了30多个 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携回了大量佛经稿本,并翻 译出《大般泥洹经》等五种,法显还把他取经和旅 行的经历,撰成《佛国记》。
“翻译”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典籍《隋书· 经籍 志》: “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翻译最为通 解。”
唐代文献《开元释教录》 记载,由东汉至西晋之翻译,其译人及所译经典之数 为:“东汉:译人十二人,译经一百九十二部,共三百 九十五卷。三国魏:译人五人,译经十二部,共十八 卷。三国吴:译人五人,译经一百八十九部,共四百十 七卷。西晋:译人十二人,译经三百三十三部,共五百 九十卷。共计译人三十四人,译经七百二十六部,凡 一千四百二十卷。”
安世高和支谶传播的教义基本上奠定了中 国佛教从东汉至魏晋数百年问的思想体系, 特别是大乘佛教由于更适合中国的国情,逐 渐发展为佛教的主流。 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为东汉时期佛教译经界之 两大泰斗,梁启超称赞他们是“译业开山之 祖”。
西晋时期(265—316)所译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译 经史上值得重视。外来译经法师中,著名的译者 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印度后裔竺叔兰。其中,以 竺法护成就更著。
蜀印路线, 是一条界于南方的海道和北方陆路之间 的中印古道, 有人叫它“川旬道”或“ 蜀布之道” 和“川滇缅印道”等。这条道路是汉使张骞出塞以 前就存在,的中西陆上的古代商道, 史学家称为古蜀 身毒( 印度)道。
从四川经云南高原,穿过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至地亚, 通人印度和西亚细亚诸国的这条古代中西陆路上商 道,这也是佛教传华的路线之一。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汉传佛教的发展

序列号:36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简史导言: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的。
当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此时,一部分中国僧人深感佛经有限,他们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举。
隋唐时期,在帝王们崇信的扶持下,经过广大僧众的长期努力,佛教也随中国封建文化进人鼎盛成熟阶段,期间出现了佛教宗派。
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各朝各代得到了帝王们崇敬的扶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也曾因为曾与道教发生了斗争但因统治扶植道教而被无情地打击。
宋代之后,佛教的中国特色愈益明显,经过与儒、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调和,终于出现了三教圆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汉代初传入佛教何时传入内地,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传来说,二是汉明求法说。
据《魏书·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浮屠经即佛经。
但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派人到中亚各地传播佛法、而与此同时大月氏人受匈奴之迫不得已徙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所以大月氏人得以较早地接触佛教。
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就成为内地与西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途;在长期的交流活中,到公元前后佛教断断续续为一部分人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换言之,大月氏王使向中国博士弟子传授佛经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内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徒更愿意相信“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
据《后汉书》、《牟子理惑论》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乃向群臣询问。
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就是这种神?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在西域幸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之,共归洛阳。
次年,明帝建白马寺供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居住,相传汉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在寺内译出的。
二、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佛典翻译的中心。
世界宗教与宗教文化

佛教是一门宗教,在中国流传发展近两千年。
佛教在中国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广自己的教义和思想。
从整个世界自古至今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2000年之久,是因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国主流文化。
佛教在中国发展共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向中国内地传播的时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急剧发展期三、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繁荣与创造期四、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多元发展期五、清末明初至今佛教的现代思潮汇合期在佛教的每个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据当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保持其活力,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佛教能在中国的宗教社会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这是很难得的。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1.政治上,佛教里很多主张,例如因果报应,轮回,禁欲,容忍,乐于天命等等都是对统治者有利的,因此统治者不会因为反对而禁止它,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它。
相比之下,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它主张济世度人,主张人间互爱,主张人人平等,这就是道教除了它的长生之术之外大多数皇帝都不感冒的原因。
2.地理位置上也有原因,佛教源起于印度,比邻中国,因此在西汉末年就有白马寺的故事了,而别的一些宗教,如基督教,一直到唐太宗时期才到中国。
3.时间上,作为宗教的佛教在时间上就要早于道,而且又更加系统化。
同时传入到中国之后,又吸收了还没有成为系统的道教经典的各种思想。
因此,作为宗教的佛教与道教相比,就优级于道教,从而逐渐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宗教,并成为中国国学的组成部分。
因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成形晚,而且东汉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信仰。
而佛教刚好在此时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已经基本成形的宗教系统,自然能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令狐采学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时期,所译佛经的数量相比以前有了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宗教的发展。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既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流行并最终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佛教的义理和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有学者称之为“佛教征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还有一个佛教的中国化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阐述佛教东传中国及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
(一)汉晋:佛教的输入及其广泛传播1、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与汉代佛教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一度成为佛教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关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纪年,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伊存授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即西元前2年),第二,“永平求法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二说相距69年,大约有三代人的时间。
1998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认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佛教还应有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另一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视为道术之一种(方术),它与汉代流传的黄老道家学说搅合在一起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就是“学为浮屠”,且“更喜黄老”。
另外,汉代佛教僧人,皆为西土人士,他们食酒肉,蓄妻子,无统一制度。
中国四大宗教

中国四⼤宗教中国四⼤宗教中国各名族信仰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化、民族化,才能扎根和发展四报: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恩、报双亲恩⼀、佛教佛教创⽴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传⼊中国时间公元前2年,⾄今2000多年创始⼈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其母摩耶夫⼈出⽣地——蓝毗尼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四⼤佛教圣迹初转法轮——⿅野苑涅槃地——拘⼫那城佛教发展简史: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12世纪,1800多年,四个时期三个600年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祖释迦摩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2、部派佛教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分为上座部佛教和⼤众部佛教两派,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3、⼤乘佛教和⼩乘佛教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众部佛教演化为⼤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贬为⼩乘佛教⼤乘佛教认为⼗⽅,修⾏的果位分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是成佛⼩乘佛教有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修⾏的最⾼果位是罗汉4、密乘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12世纪印度密教是⼤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
⼤乘佛教派别成为显宗(显教)以⾼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起分三条线路传播1、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中国,再由中国传出,以⼤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因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成汉语系佛教2、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斯⾥兰卡、缅甸等国,以⼩乘佛教为主,因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教3、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中国西藏地区,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成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他的经典属于藏语,亦称藏语系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中国的佛教包含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体系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佛教创建在古印度,发展在中国⼀、汉语系佛教及其宗派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弟⼦景卢从伊存⼝授《浮屠经》,史称这⼀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位“伊存授经”1、译传阶段Array东汉明帝永平⼗年(公元67年),在洛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座寺院——⽩马寺。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佛教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者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
相传由一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来纪念。
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
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
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
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再还俗。
关于中国佛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的大概有两种。
其一是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初一至初三历史知识点必背。

初一至初三历史知识点必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答: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
生活地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特征有哪些?答:元谋人:会制造工具。
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1)会制造打制石器和木棒。
(2)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3)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原始社会。
山顶洞人:(1)使用打制石器。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3)他们生活在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中,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河姆渡人生活时间、地点及生产生活特征?答: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
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
生产生活特征:(1)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生活,已会挖掘水井。
(3)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4.半坡居民生活时间、地点及生产生活特征,以及历史意义?答: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生产生活特征:(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2)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会打猎捕鱼。
(3)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炕。
(4)能够制造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5)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意义: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5.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的知识点:1.涿鹿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
此后,炎帝、黄帝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备课素材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本课包含四个子目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分别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中医学、史学、宗教思想。
要思考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首先要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
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朝统一,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
经济上,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同时要联系春秋战国和秦朝的科技文化,注意文化的继承性。
造纸术的发明是本课重点。
教材是从书写材质的变化、蔡侯纸、造纸术的外传及意义三个方面叙述的。
书写材质变化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帛。
重点介绍的是简,还有简的编连方式。
蔡侯纸重点介绍其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便于推广。
外传及意义,学习了纸张的优点,就自然得出结论: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历史巨著《史记》是本课重点。
教材是从司马迁的个人品质、《史记》的成就两方面来介绍的。
司马迁的个人品质,抓关键词介绍: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史记》须掌握五点: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3000年史事;记载帝王将相、下层人物的活动;秉笔直书、影响深远;文学地位。
道教和佛教是本课难点。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讲授不宜挖掘太深。
要注意把宗教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理解。
道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影响。
这三点又是紧密关联的,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
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等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
佛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传入中国及影响。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宗教第四讲第二节 佛教2018年10月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郝玉香
第四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佛
教
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概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藏传佛教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佛教名山与佛寺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历史 上很难考定。有以下说法:
玄奘口述,辨机执笔。叙述西域、 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八国情况,也 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慧立、彦悰著。叙述玄奘取经译经 事迹。梁启超誉为“古今所有名人 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
4.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到唐末五代止遭遇三武一宗灭佛 事件。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受道士张宾的影响,对佛 产生偏心)唐武宗,五代周世宗,三武都是要从根本上摧毁 佛教,而一宗的措施带有整顿的性质,唐武宗的措施最有力, 拆除寺庙四万余所,没收土地数万公顷。灭佛事件从思想上 说来是儒道佛三家斗争的产物,而从经济原因上说来,则是 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严重损害了封建国家的经济 利益。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各派日趋没落,只有禅宗、净土 宗盛行不衰。 佛教经此厄运后,原来仅能维持的北方佛教更见衰落,南方 地区佛教则较为活跃,受到帝王的崇信,尤其是吴越更是成 为中国佛教的中心。
法显《佛国记》与玄奘《大唐西域记》和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起,成为 研究中亚古代社会政治概况、中西交通史 及文化交流过程的重要史料。
6.佛经的兴盛还表现在历代帝王基本 上都崇信佛教,佛教地位上升, 佛教文化更加发展。 7.在佛教理论上贡献最大的是
竺道生(?-423年),是惠远的学生。
他在健康大力提倡涅盘学,认为禅提之人(佛教所谓的断了 善根的人)也能成佛,引起佛教徒的反对,被驱逐出建康, 他就在苏州虎丘山上的一快巨石上说法,据说其讲得非常生 动,其周围的石头都纷纷点头,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他认 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顿悟成佛,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的资料50字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的资料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24921c6915f804d2a16c17f.png)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的资料50字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Freiherrvon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21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21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修行
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中 发国 展佛 历教 程
1.中国佛教三大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地区上座 部佛教
2.印度佛教的传播路线
①北传: Ⅰ印度北部乾陀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中国 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Ⅱ中印度-尼泊尔-西藏(形成藏传佛教)-中国内地、蒙 古、西伯利亚等地。
5.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并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西藏苯教和汉地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俗称
“喇嘛教”。
①主要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 派、格鲁派等。
②后世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派是15世纪经 宗喀巴改革后形成的格鲁派,格鲁派中的达 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构成了后期藏 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4.汉地佛教: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的产物。
①汉代:佛教初传,依附黄老神仙方术,被视为黄 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格义,译经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
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
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
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
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汉代的中国佛教——初传期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汉代的中国佛教——初传期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作者:刘坤,冯方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刘坤,冯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发源于古印度由释伽牟尼所创的佛教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始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等。
传入后的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玄家思想及原有的迷信观念等相接触、撞击、斗争、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国佛学。
但初传期的中国佛教仍具有浓厚的印度佛教特点,处于学习、消化阶段,尚未进入选择、创新阶段。
关键词:初传期;佛教;传播;汉代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32—02收稿日期:2014—06—08作者简介:刘坤(1964—),女,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籍所,编辑,研究方向:古籍整理,文献与文化。
冯方(1965—),女,辽宁法库人。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典文献整理。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一)中西经济文化融合促使佛教东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及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冶炼技术、丝绸等物品和科学文化西传,直达欧洲,影响着世界各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西方的汗血马等家畜以及葡萄、胡桃等物产也陆续东传至中国,丰富了汉代人们的物质资源,也影响着汉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西汉末、东汉初,中国内地与西域的官方关系尽管时断时续,但民间的交往一直没有中断。
正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佛教通过西域,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最后传入中国内地。
大月氏在移居大厦后很快接受了印度佛教,并将其传入中国。
《三国志·魏书·东夷》曾引《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载,其他史书所载尽管有些许差别,但总的来说,可以肯定,在汉哀帝时,由大月氏人口授中国博士弟子使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印度的大、小乘佛教也纷纷传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初传内地的时间略探
弘玄
前言:佛教,始于印度,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对于悉达多,为世人所尊为佛陀。
在佛灭后五百至一千年间,佛教传入了中国,
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将近
的两千年里,几经兴衰,直至作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存在,一直所延续,传
承着。
那么,对于佛教的传入中国,说法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说法有很多,因为记载的不同,在历史上也很难进行
确切的考证。
在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简史》里将其传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为
在西汉哀帝以前,二是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三是认为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说。
虽然,
说法各有不同,难以考据,本文在此也将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对读者的参考。
一、西汉哀帝以前佛教传入说
1、根据《列子》卷四《仲尼篇》中孔子所说的话“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
这个所谓的西方是指佛陀而言,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早已在前秦时期便有在中国的出现,并为
孔子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更为具体的依据说明此西方圣人就是特指佛陀。
所以,
此说法,不能作为肯定佛教在孔子时期就已有传入的一个证据,也不能作为佛教在先
秦时期就传入中国说的依据。
不仅如此,作为引据的《列子》一书在学界上认为其为
伪书,所以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
在此,不管怎么说,在此将其引出作为参考。
2、在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前243)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个贤人带来佛经,但被秦始皇查经了。
在唐朝法琳的《破邪论》卷下也载有同样的说法。
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禁不得伺,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之异译,以此作为依据,也认为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在中国的出现,我国近代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同样主张这一说。
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一说法不够有具体的依据说明,仍然不能为人所确信。
3、根据北齐佛教收的《魏书,释老志》也有两种关于佛教出现于西汉哀帝以前的说法。
一则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讨伐时,得休屠王所供之金人,将其安置于
甘泉宫。
对于此霍去病得金像的说法,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及《汉书》
卷五十五的《霍去病传》中也有提及,但对于此金人是否就是所特指的佛,却是是所
怀疑,同时也有怀疑此金人乃西域的天神,这也不可而知了,所以此说法,仍然有待
商榷。
4、在晋代宗柄《明佛论》中记载了东方朔回答汉武帝的劫烧说,从中可以看出料想到佛教的在当时就有所传入。
而劫烧说就是汉武帝开掘昆明池是从此底得到的黑灰,汉
武帝就问东方塑,而东方朔回答,应该问西域人。
同样,在明佛论中,在刘向《列仙传,序》中有“七十四人在佛经“的说法。
且在《历代三宝记》中也说”余览典籍往
往见有佛经“指刘向检点禄阁书时,其中也有佛经。
刘向为前汉宣帝、元帝时期的官吏,由此可见,在此之时,就已经有佛教的传入了,但对于《列仙传》的真伪,一直
以来,为人所怀疑,此之依据仍不可成。
二、佛教在西汉哀帝时的传入说
西汉时期,因为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当时的西域与内地的有了大规模联系,
加大的当时西域人与内地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于此同时,在
往来的使节与商人中,还有一些是佛教信徒,不可避免的佛教的信息也应该有所传入。
在三国时魏国鱼劵《魏略,西传》记载:“或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同样的说法在《魏书,释老志》中,也有
出现。
因为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的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佛教的传统做法和我国早期翻译
佛经的通行办法,因此大多学者类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均赞同此说。
但也有反对此说法的,其中吕澄先生则根据一些日本学者的考证,而认为“伊有授经“的说法还需研究。
三、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说
对于汉明帝用平十年传入说,是指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使臣
秦景、王遵(有说蔡愔)等西行访求佛道。
而这感梦求法的说法也是目前最具依据,
最有说服力,也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说法。
在东晋袁弘的《后汉记》卷十《孝皇明帝妃》里便出现关于夜梦金人的描述“初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曰佛,其型长大,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象焉。
“对于袁弘
的这个描述,同样在《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中有所出现。
除上两书记录了汉明帝夜梦金人而派遣使节求法的资料之外,在历史上还有许多
的记载,如《牟子理惑论》、《四十二章经》、《老子化胡经》、《明佛论》、《冥
祥记》、《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真浩》、《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释老记》等,都对此说有所记载。
然而,此说法在六朝初便有人提出了质疑,其认为,首先,此这件事本身就很离奇,而且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楚王英是信佛的,与他同一时代的明帝不应该没有
听说过佛存在,反而说明帝因梦始见佛,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二,求法传说中的所列
的秦景、王遵等,在其他的文献上并没有有关的记载。
三、对于所派遣的使节,有说
是蔡愔,但蔡愔即是张骞,而张骞确实前汉武帝时代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在明帝时期作为求法的使节而存在。
四、包括为明帝解梦的大臣傅毅,据史在明帝时他不过还是个少年,不可能在朝廷做官。
根据以上事实的分析来看,其实,认为,可信度最高的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的说法,也是值得质疑的,有待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关于佛教到底何时正式的传入中国,从目前的资料上看,对于佛教初在中国内地出现时间的传说,从孔老到汉明帝,最早与最后的说法其间差了有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没说根据说明这些说法的可靠性,但同时也没有绝对的根据说明这些说法的完全错误。
更何况,中国拥有着广阔的疆域和悠久的历史,对于佛教的初传,谁能够说,能完全寻找的它传入足迹,但或许在这似假非真的传说中,很可能就隐藏着值得探讨,发掘的线索也说不定吧!
参考书籍:
1、方立天《中国佛教简史》
2、廉田茂雄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
3、藤堂恭俊《中国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