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
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
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论佛教中国化
论佛教中国化
文/杨爽
佛教中国化历程漫长,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佛教的某些话语解为汉地人士所掌握并大众化。佛教的思维模式及取向也深深内化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心理倾向。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实现,充满了对儒家魔法信仰的怀疑与消解,对盲目信仰的批判。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理性化以及性格塑造有积极意义。同时,佛教在其中国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
佛教讲究“业报”,“业”,一般而言,分为身、口、意三业。我们可以发现,“业”在大乘有宗看来主要是在思的作用下产生的,并由此而赋予“业”以形而上学的色彩,来解释宇宙、人生中的因果缘起。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以业感缘起作为其理论基础,业及缘起学说内化为普通信众的心理倾向。业感论的生命整体理解模式仍旧与气论的神秘色彩共存于当今人们的思维与信念世界中。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宇宙秩序是要以‘道’的概念加以阐发的,这种概念在儒家以及大多数其他学派中都是共同的,要么是儒生那样以世俗的方式‘适应’社会领域里的世界秩序,要么就是道教徒那样的玄妙深思的离尘脱俗的态度。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同样有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是大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佛教的佛学中国化的代表是禅宗。这最能突出中国化佛学的思维批判之特色。在中国传统思维中 ,诸如体、用、能、所、天、人、阴、阳等等一些术语的对立组合模式已渗入到民族心理的积淀中去,形神论争不过是在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时所激起的思维上的一朵浪花而已。
佛教精神的反本质主义,是对反对自我、事物乃至对世界的本质探求。如果有人认为有本质的存在,便会陷入两种困境中去,一是进入神秘主义,另一个就是可能对社会共同体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导致伦理的虚无化。因为佛教文化自身也有问题,有学者指出“对宇宙人生之苦的感受与说教,一方面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仍然重复着佛教的基本教义。基于人生之苦的解脱论引导禅僧追求虚幻的精神自由,造成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对于社会成员的‘人’来说,这种解脱归根结底是消极的,缺乏责任的。”随这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入乡随俗,真正之佛法未能在中国人中群化,到后来,反受中国宗法社会、家族制度影响。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诞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和哲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佛陀释迦牟尼在印度那烂陀寺树下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他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础,教导人们摆脱苦难,追求解脱与智慧。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佛教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两大流派。大乘佛教强调智慧与普度众生,倡导度化众生的觉悟与智慧,以草菅人命、大慈大悲为核心;小乘佛教注重个体自利与出世修行,强调解脱个人的痛苦。
公元5世纪,佛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异端繁荣和大乘佛教的发展。同时,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隋唐时期,佛教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这个时期,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艺术和文化也达到了巅峰。但随后,由于佛教的财富积累和僧侣世俗化的现象,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反抗。
宋元明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批判和打压。然而,由于民间信仰的强大,佛教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明朝末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使得藏传佛教在西藏发展壮大。
20世纪,佛教遭受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压,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依然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经历了印度起源、传入中国、鼎盛时期和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1)东汉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
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
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明帝极为欣
喜。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
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
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
使来到中国。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2)东汉末年:
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
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
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
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佛教的山林化
佛教产生于印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最终与儒、道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驾马车”,在儒、佛、道三家中,佛教自南北朝以来便大有“外来居上”超越儒、道两家之势,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虽然不是像泰国、老挝那样的佛教国家,但我们一般对佛教都不陌生,不管信不信佛,一说到佛、菩萨往往都会心生三分敬仰,这种文化心理的出现,与所谓的“佛教中国化”有关。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最终使得佛教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被中国化了,使得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佛教。现在,你若是愿意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间做一个调查,那你就会发现,他们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基督教,但绝对不会有人不知道佛教;而且知道基督教的人肯定会说基督教是外国的“洋教”,但即使是佛教徒,他们头脑里有时也没有佛教是外国“洋教”的概念,他们觉得佛教就是中国自己的宗教,就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佛教中国化之彻底之成功于此可见一斑。
确实,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中国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相当成功的。由于佛教中国化,印度佛教被整个地翻转成了中国佛教,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印度佛教一般而言都还是“社区佛教”,佛教寺院(或精舍)大都坐落在居民区内或离居民区不远的地方以便于教化的进行。但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便渐渐地山林化了,“深山藏古寺”,哪儿山远林深就往哪儿建寺院,以至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弄得中国佛教的主流最终变成了“山林佛教”——中国佛教的山林化乃是我们谈论佛教中国化首先得明白的。
“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是中国佛教自古流传的一句谚话,其后半句乃是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一个形象写照。然而,反观印度佛教,至少在释迦牟尼住世之时,佛教并没有山林化,甚至还反对山林化。虽然释迦牟尼出家之初也是钻进雪山苦修,但他最终还是在放弃了这样的避世苦修后才觉悟成道的,并且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之理,这就是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的释迦牟尼初次说法。众所周知,佛教的目的是要教化众生,而要教化众生,佛教就不能远离人群而山林化,正因如此,不但释迦牟尼初次说法的鹿野苑,而且佛经中记载的佛说法的几乎所有地方,都位于离市区不远的城郊,甚至就在市内,唯其如此,佛才能得众生而教化之。
和平网试析佛教中国化
和平网试析佛教中国化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判教开宗和平网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何谓“佛教中国化”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其思想学说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实际。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简而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1]
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表现
1、初传入华和译经格义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2]而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说法,至今仍未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
[3]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据此,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定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并举办了纪念活动。这也说明了佛教界对此种说法的公认。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西汉未年开始传入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佛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宗教,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漫长
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一、历史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汉朝政
府加强对西部领土的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和商人也开始进入西域。这使得印度和中原地区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佛教先后传入了中国。
早期佛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但随着唐代的到来,佛教传播到达了高潮。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唐代最杰出的佛教学者是玄奘大师,他曾经赴印度7年,学习了印度佛教的经典。回到中国之后,玄奘大师将他所学的佛教思想翻译成中文,成为了翻译三藏。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开拓者,玄奘大师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使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现状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经过了多年经历后,如今的佛教面临着
新的机遇和挑战。
佛教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既有进展,也有不足。佛教的发展在一部分地
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例如,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普达措国际禅修中心、山西的五台山,这些地方的寺庙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此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信仰自由权益的不断宣扬,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也开始重视醒觉教育的力量,提高佛教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
当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人只是受佛教情怀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
25
魏晋时期 六家七宗
2、魏晋时期,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而给玄学 以影响,终则取代了玄学的地位。
玄学与佛教合流之后形成了‚六家七宗‛
六家 本无 本无
即色 识含
七宗 本无 本无异
即色 识含
代表人 道安 竺法琛 竺法汰
支道林(郗超) 于法开(于法威、何默)
幻化 心无 缘会
幻化 心无 缘会
道壹 竺法蕴、道恒(桓玄、刘遗民)
4
缘起说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 说‛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 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 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才得以成佛。 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5
缘起
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译。‚缘起‛就是‚ 依缘(一定的条件)而起(发生)‛。意思是一切 事物、现象乃至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因缘和合体, 都处于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中,依一定条件而有生 灭变化。‚缘起‛是佛教思想的起点,也是佛教各 宗派所共有的理论基础。佛教以此解释宇宙万物、 社会乃至各种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生灭变化的内在 法则。 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僧肇《肇论》引 《中论》)(万物依因缘的聚合而成,故不能说‚ 有‛;又依一定的缘而有生灭变化,故不能说‚无 6 ‛。)
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发展及过程
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发展及过程2006年11月19日星期日09:19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发展及过程
(一)、佛教初传时的三教关系
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中)。在佛教刚传入时,人们对佛教的教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了解得也不深。大家都将其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则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行变化,把佛教追求的最终境界“涅盘”,等同于老子的“无为”,而对“轮回”转生,则理解为灵魂不死。灵魂不死,这原本不是佛教的思想,可在当时,人们就是这样去理解轮回,认为只有灵魂不死,才有轮回转世。这反映了佛教初传时的真实状况,同时也牵涉到与儒家、道家、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融合与贯通,在佛教初传之时,这层关系已经表现了出来。
这还可从《弁子理惑论》中见其端倪,此文是现留存下来最早反映佛教在中士初传状况的一篇文章,作者回述自己从学习儒道而最终转而锐志于佛法,并遭到世人的种种责难,于是他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一一作了回答。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儒家、道家、尤其是道教对佛教的不同看法,以及佛教对中土予其的不同评价所做出的回应。一直到东汉末年,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儒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这也可以看作是上千年三教关系中,正统儒家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哪怕是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对佛教的思想大加吸收,但在其表面上,居儒学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对佛教的拒绝与排斥。当然,这也不排除另有一些儒家学者,因受佛教较深的影响,会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三教融合、三教一体的思想。但在儒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总是对佛教加以排斥与批评。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佛教出家、修行方式的批评,因为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孝亲的伦理精神相互违背,所以一开始就被儒家认为违理背德。佛教的出家人,作为方外之人,抛家舍亲,看上去即不忠又不孝。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
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 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才得以成佛。 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3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 ①无明 [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 ②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 ③识 [入胎、在胎、出胎后的识别] ④名色[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⑤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触[反应] ⑦受[苦乐等感受] ⑧爱 [贪爱、欲望] ⑨取
教色彩。
39
Biblioteka Baidu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 上,是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 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一定程度 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40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 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 “豁然贯通”之说,陆象山“多类扬眉瞬 目之机”,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 悟尽透”。他们极力提倡的主观内省、“ 主静”、“居敬”、“半日读书,半日坐 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 色彩。
8
大足六道轮回
第三圈: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 生、老、病、死诸般痛苦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同样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诸神看起来像是倾听佛讲道的无知的听者。以这部经文为特征的方法承认了地方神,但是将他们转变为佛教最高真理和权力的见证者。因此这些信徒的信念不是被摧毁,而是变换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些使非佛教徒信仰佛教的方式被称为“善巧方便”,经常在学术讨论中简化为“方便”。这一术语指的是通过佛教教义的交流可以吸引听者的一种方法。方便是佛的慈悲在思想交流层面的体现,宣扬佛法的人要和听众的处境和需求感同身受,根据听众的理解能力来布道。对大乘佛教的思想家来说,佛教本身是一种权宜的手段,一些塑像比如人形的菩萨或者一些概念比如炼狱的产生是为了吸引或者警示普通大众。“方便”背后的假想是大多数的人不能立刻理解什么是四大皆空和不执著于一物,因此需要具体的,拟人化的构建来指引他们全面的觉悟。菩萨的安详、智慧和慈悲可以鼓励他们去效仿这些美德,地狱的恐怖可以使洋洋得意的罪人震惊。对于贤哲而言看来,这些塑像是敬神的构想,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是“空”。但是对于那些不那么明达的人来说就可能把它们当成真的。
尽管对“方便”的阐释可以在许多大乘佛教的经文里找到,这种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佛学家,在并没有特别的提到“巧妙方便”的经文中,很难去评估它的作用。在文章中涉及到的非佛教徒修行的经文似乎被当作了一种劝人皈依的启示。;在他们看来,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是更高级的宗教,它提供更多的力量,保护和希望。经文最初没有从印度或中亚地区翻译过来,但是在中国创作出来,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伪经,被谴责为随意吸收非佛教的思想。然而这些书的很多内容表明它们是被那些直接表达他们那个时代宗教和道德需求的佛教僧人所著。他们通过接近大众的信仰来传播佛教。
中国化佛教地过程是怎样地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派与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
三、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固有传统思想的改造和融合,经一千多年时间,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新体系。考察其过程,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
1.佛教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一个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需要保存,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沉积,就不能推动现在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教人入世。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径庭,在融合佛教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入世精神没有被外来文化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这是宋明理学能取代佛教的原因。说明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的要求,不得不变形。
2.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活力,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中国文化因为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才能壮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见,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
3. 中国文化应有的包容性
由上可见,本位文化、国粹主义都是错误的,不仅有害本民族文化发展,而且会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拒外更是衰落的表现。古今中外问题,困扰到现在,应该怎么办?佛教最初传入从依附方术→渗透→变形→流传矛盾冲突→ 互适交流→融合入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历朝历代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态。因此,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大胆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佛教中国化探因
1. 在冲突中吸收融合
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2. 普遍性
但应该说,佛教的中国化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意义。普遍意义即如上所说,事实上当佛教传入泰国,越南,日本等地,也不可避免地、适度地当地化了。
3. 特殊性
佛教中国化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固有的强大包容力,中华民族有比较淡薄的宗教观念,而佛教传入时恰好又填补了我们古代哲学思想、性命修炼上的很多空白。在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下,终于诞生了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儒释道三教融汇的禅宗。
编辑本段论文——《佛教的中国化》
一、佛教中国化概述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文化上拥有高度发达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一思想文化体系中,对于天帝、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祭祀的宗教观念习俗、阴阳五行、黄老和神仙方术,也很流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札根并得到发展,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与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佛教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传播迅速,在经历了初传、普及和义理研究的诸阶段之后,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
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回顾这一过程,佛经翻译、宣讲佛经、佛学研究和诠释著述等,都是实现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二、佛教中国化过程——佛经翻译
在佛教向中国社会的深入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是最重要的步骤。佛教分大乘、小乘,佛经包括经、律、论,从印度和西域陆续传入,其数量浩如烟海。如何把佛教的教义介绍给中国民众?这是摆在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和中国早期佛教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人们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看待刚刚传入的佛教,因此,只有借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概念来翻译佛经,解释佛教教义。
从汉代到隋唐,历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东汉的安世高,西晋的竺法护、竺叔兰,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宋的佛陀跋陀罗,陈的真谛,北魏的菩提流支,隋朝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的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把当时最新的佛教学说传译到中国。在译经者周围有很多助手,有的担任口译(称度译或传译),有的负责笔录成文(笔受),也有的对译文加以审核和修饰(润笔)。这些人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并善于文墨。译文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语、概念,用汉文方法表述。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当时译者对汉文的理解,把带有时代特色的汉字、汉语掺杂到佛教典籍当中去。东汉时期在儒家学说之外,特别盛行黄老道术,于是一些黄老道术的用语、概念就被运用到了当时译出的佛经当中,例如,把佛教中表示断除一切烦恼达到彻底解脱境界的"涅槃",译为"无为";把通过集中精神观想佛教义理的"禅定",译为"守一";把大乘佛教所说的绝对实在和审实无虚的真理"真如",译为"本无"。魏晋盛行玄学,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把"真如"译为"自然",把"无上正等正觉"译为"道"……
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儒家的纲常名教一样,在译经过程中受儒家的影响是最大的。印度佛经中的主体是"有情"(sattva)、众生(jantu),包括称做六道的人、天、阿修罗、畜生以及地狱中鬼魂、饿鬼,神秘色彩比较深厚。儒家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主张"人为贵","天道远,人道迩",因此不少佛经只是把"有情"、"众生"译为"人"、"人民"。儒家的伦理主张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受此影响人们对性的关系比较忌讳,一般不作公开的描述。《华严经》的翻译也受此影响,把其中的"拥抱"音译为"阿梨宜",把"接吻"译为"阿众?"等。在一些汉译佛经中,也增加了佛经原文没有的伦理说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