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音菩萨看佛教中国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观音菩萨看佛教中国化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高度文明的中国更是如此,它不允许谁对它进行破坏。

反之,它也不反对吸收外来的,一切适用自己,丰富自己的,外来的新东西,为自己所用,原则就是不影响和破坏传统的文化和固有的思想意识与生活。

否则,那是非遭排斥不可的。

历史上中国曾经历了多次外来文化的传入,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就是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

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佛教属于北传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信仰。

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历史始终以菩萨信仰为其最基本的表现形态。

观音信仰由于得到了最广泛的崇拜而成为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典型,而这种最典型的菩萨信仰形态恰好是中国化程度最深的一种菩萨信仰。

观音菩萨的身世是佛教观音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观音成道前的各种履历,包括家庭、诞生、修习、形象、成长以至最终成道。

印度佛教认为观音不是王子,就是大居士或奇妙无比的童子,他们都是男身,很难找到女性身世的痕迹。

而佛教传入中国後,观音菩萨很快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

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观音形象逐渐发生了重大的
变化。

在身世信仰上,观音继续保持着“伟丈夫”的潇洒形象。

宋以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人对印度佛教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造。

观音作为佛教神团体系中信仰最普及的一位菩萨,成为中国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在身世信仰方面,从男身到女身的重大变革。

显示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

印度佛教的观音身世信仰是在印度古代文化的氛围中诞生的,从而留下了印度文化的烙印,显得非常圣洁而高远,与现实社会与现实人生有相当大的距离。

而中国的观音身世信仰却具有很强烈的人间性。

因为,它都是在可以顾及的时间内、发生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从一般凡人开始的、具有现实人生情趣的故事。

印度佛教的观音身世男性说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後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产生的。

而中国佛教的女身说则明显地与中国传统认为女性慈悲善良、和蔼可亲、更易接近的观念分不开。

且中国的传说着力说明观音得道的艰难曲折,这与中国儒家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则必先使其历尽磨难的看法完全一致。

中国的观音身世传说中所夹杂的中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使得更具有中国化的特征。

观音菩萨出于慈悲救世的目的,中国佛教的观音信仰继承了这一基本精神,但在如何获得观音显化及显化的形象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体现了中国化的特征。

印度佛教认为观音菩萨具备随缘显化各类众生的本领,
他们的形象与常人无异。

《法华经》称这种本领为“方便之力”、“自在神力”,并列举了三十三种显相。

《华严经》中则说观音菩萨的显化属于“大悲行门”。

这些都是说观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可随众生之根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或其它条件下,分别显化各式各样的身份,以便深入社会,接近群众,方便教化。

中国佛教徒根据印度佛教菩萨信仰的基本原理,大胆突破了印度佛教关于观音显相特别与常人无异的色身显相的局限,大幅度扩充菩萨的显象。

出现了千差万别的观音显化形象,且显化形象都有生动感人的故事作根据,这些故事长期以来在中国佛教界尤其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许多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显示了中国化的观音显相信仰的持久魅力。

随着这些显化故事的广泛传播及佛教美术的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三十三观音” ,并成为中国佛教观音显相信仰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至今依然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从《普门品》的“三十三身”到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三十三观音”,观音显相信仰最终实现了彻底的中国化。

按照中国的观音显相信仰,只要谁真的大慈大悲,为众生拔苦与乐,谁就是观音,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观音,每个人都可能是观音。

这种信念必然会引起人人都作观音菩
萨、大家都发慈悲之心的倡导。

由此在传统佛教的观音显相信仰中便加入了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这是不同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的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佛教最初传入从依附方术→渗透→变形→流传矛盾冲突→ 互适交流→融合入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历朝历代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态。

因此,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大胆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