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化佛教被视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

它作为一种精神语言,带着一种不同于印度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了独特的演化。

从公元1世纪初开始,佛教就在中国蓬勃发展,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哲学和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在中国传承和演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中文名叫做“佛教”或“佛学”,中文的“佛”字其实是翻译自梵文的“Buddha”。

佛教最早是通过汉朝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公元1世纪初,一些印度僧人开始到中国讲授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

这些僧人建立了庵堂,并在中国社会中树立了一些中心,这些中心成为了佛教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佛教为中国带来了一整套哲学,思想,宗教和艺术。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佛教在中国开始流行,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社会,这个时期是佛教的发展初期。

接着,中国学者和僧人在这种宗教生活中崭露头角,开始将佛教理解为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学说。

他们研究佛教典籍同时将佛教与中国文化和思想相结合。

这个阶段期间产生了一些在中国有一定历史和影响力的学派,例如禅宗,律宗和华严宗等。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影响深远,连当时的皇帝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的。

佛教理念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主体,反过来,佛教也尝试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经文、考试制度、寺庙设施、修行方式和思想典雅等特色。

根据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把佛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依据自身体系来进行寻根考究融合,这样才不会“异于人意、怪诞异常”,从而得到中国人的认同。

佛教的传承与演化尤其受到因地制宜的影响(比如印度佛教里不能吃肉,因为印度人都不吃它,但是中国人喜欢吃牛羊肉,所以佛教在中国也逐渐开始了肉食制度)。

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渊源化的过程及原因

佛教渊源化的过程及原因

佛教中国化的渊源摘要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之后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逐渐传播开来,终于实现了中国化。

而其中国化的历程又可以较为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至于每个阶段的传播情况及原因又各有不同。

统治者的态度,人们的态度,更为关键的是佛教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佛教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一、佛教初传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封建宗法制度和忠孝为核心,宣扬三纲五常的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主流思想支柱。

佛教传入后,当政者面对其的到来,无需扶植其发展以有利于政治统治,也不会允许佛教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抗衡朝廷的社会势力与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开始总是不完善的。

“佛教初输入时,或只输入其仪式,而未曾输入其教义”。

①这样一个新的教派,在异国风情中,在儒学居于不可撼动的地位下,加之自身的不完善,佛教也只能缓慢且范围极小地进行渗透着。

二、佛教大发展时期(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迎来了它的春天。

“佛教的传播与名僧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名僧传教又得到了各种统治力量的支持。

”②该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开始了胡人的统治。

此时儒道学说依然盛行,但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并不中意儒道。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行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但居于统治与霸占的心理,又不肯亦不能采用汉人的信仰。

此时,佛教便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统治的救命稻草。

加之,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苦,共有生、老。

病、死等八苦,而这八苦的原因不是阶级压迫与剥削,是“业”。

人们想要超脱苦难,就得忍耐,修行,而至“涅槃”。

这一套学说恰恰迎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心理,它掩盖了阶级压迫的实质,麻醉民众,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极力宣传佛教,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延请西域高僧大德来东土传教译经说法,修建佛寺。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入长安,大乘经纶才次第流传,佛教遂放万丈的光焰。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精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精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西汉未年开始传入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主要流传的是,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

佛教的传播与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传承。

尤其是古代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在印度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佛教。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和扩散,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文化流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佛教的演化和变革。

二、中国佛教的演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西汉时期,至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主要采用了翻译、传带、译经等方式。

在此基础上,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承。

在中国的佛教中,南北两宗最为著名。

南宗以禅宗为代表,重视内心体察和领悟;北宗以律宗为代表,重视戒律的遵守。

这些宗派的形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提供了广泛的场所和机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还产生了圆光、天台、净土等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教义。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高峰,许多佛教名山和寺庙也在此时期兴盛。

佛教的传播和演化被视为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佛教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产生了众多的变化和离奇故事,比如永明经案、三论宗争论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人离土殊”和“物去精华”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中,佛教吸收了许多中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比如佛教的禅宗就吸收了道家的秘法、阴阳思想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禅修法。

佛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往往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相结合的。

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佛教在传播和演化中,逐渐丧失了自己在印度的本土性,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历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遍布于世界。

两汉时期,佛教思想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汉代时期。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这时期,佛教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以至于佛教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佛教依附于玄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出现,既是玄学影响的结果,也是佛学企图摆脱对玄学的依附而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尝试。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撞的开端。

第三个是隋唐时期。

佛教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到此,隋唐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宗派的形成,由此奠定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第四个是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化的佛学在由盛而衰中持续发展,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逐渐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

但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第五个是近代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佛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革新思潮,特别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则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

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中,不难看出,任何事物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它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采用中国传统的格义方法来解释和翻译自己的经典,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适合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土壤。

佛教历程

佛教历程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大约公元前2世纪后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新疆一带。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

当时人们把佛教视为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祠”(1)。

他的这种作法得到汉明帝的赞许和肯定。

汉桓帝时,在宫中对“黄老”和“浮屠”并行祭祀。

(2)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信仰佛教的笮融建造佛寺,塑造佛像,举办浴佛法会,招徕众多民户,促进了佛教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

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

安世高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说一切有部的典籍,重点是“禅教”之学。

他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禅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等养生之术有相似处,很容易为人们接受。

支娄迦谶传译大乘佛教的经典,重点是“般若”之学,以后在两晋士人和佛教界产生了强烈影响。

当时译经以外来僧人为主,有一些汉族信仰者辅助。

主译者和助译者往往用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翻译佛教经中的某些概念,其中尤多用道家的名词。

例如,有的经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一”,把“地狱”译为“太山”,等等。

(3)同时,译经者也用儒家的思想去理解佛经。

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有明显添加的内容,如“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等,纯为儒家的伦理观念。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中国化进程
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佛教的中国化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与儒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同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交替的显现。

3.南北朝:佛教的普及与盛行北朝:
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秦)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是佛教艺术在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而继往开来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而在慧能之后,禅宗才真正有着和其他派别不同的教义,自成一派。

慧能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慧能之后,禅宗又分五宗,将禅宗发扬光大,名扬海外。

隋唐佛教心性论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5宋元明清:佛教的由盛而衰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

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

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

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

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简介

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历程公元前2年或公元67年传人主要在长安、洛阳地区,以翻译、介绍为主,佛道时期魏晋南北朝,佛玄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隋唐,发展和鼎盛时期,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时期,佛、儒、道相互融合,创立中国化新宗派,中国佛教传播至朝鲜、日本宋元明清逐渐衰弱,宋明理学吸收佛教思想 19世纪杨文会、太虚等人从事佛教事业的研究和发展1953年5月30日佛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破坏文革结束后,新的发展时期
其间观看视频:论语解读玉文化麻将文化人物周公人物董仲舒
服饰文化“仁”的解读儒家文化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课程从9月13日开始至12月13日结束,其间幸未曾耽误,得闻益教,颇增长了些文化见识。

知识之于人犹如刚猛之外家功夫于武功,文化之于人犹如绵长之内家功力于武功。

二者皆不可偏废,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反复炼之,然后而可成大家。

然当今众群,重知识而轻文化,多理性而乏率性……人心多有不古,世风渐愈日下,呜呼!文化之传承、发展当为世人不辞之职责,吾辈更应仪率垂范,以续文化之精髓,创和谐之盛世,而得全面之升华。

香令人幽,
酒令人远,
石令人隽,
琴令人寂,
茶令人爽,
竹令人冷,
月令人孤,
棋令人闲,
杖令人轻,
水令人空,
雪令人旷,
剑令人悲,
蒲团令人枯,
美人令人怜,
僧令人淡,
花令人韵,
金石鼎彝令人古。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西汉未年开始传入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主要流传的是,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

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

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

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

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

三、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固有传统思想的改造和融合,经一千多年时间,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新体系。

考察其过程,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1.佛教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一个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需要保存,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沉积,就不能推动现在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教人入世。

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径庭,在融合佛教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入世精神没有被外来文化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

这是宋明理学能取代佛教的原因。

说明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的要求,不得不变形。

2.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活力,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中国文化因为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才能壮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见,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3. 中国文化应有的包容性由上可见,本位文化、国粹主义都是错误的,不仅有害本民族文化发展,而且会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

拒外更是衰落的表现。

古今中外问题,困扰到现在,应该怎么办?佛教最初传入从依附方术→渗透→变形→流传矛盾冲突→ 互适交流→融合入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历朝历代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态.因此,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大胆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佛教中国化探因1. 在冲突中吸收融合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

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2. 普遍性但应该说,佛教的中国化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意义。

普遍意义即如上所说,事实上当佛教传入泰国,越南,日本等地,也不可避免地、适度地当地化了。

3. 特殊性佛教中国化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固有的强大包容力,中华民族有比较淡薄的宗教观念,而佛教传入时恰好又填补了我们古代哲学思想、性命修炼上的很多空白。

在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下,终于诞生了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儒释道三教融汇的禅宗。

编辑本段论文——《佛教的中国化》一、佛教中国化概述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文化上拥有高度发达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体系。

在这一思想文化体系中,对于天帝、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祭祀的宗教观念习俗、阴阳五行、黄老和神仙方术,也很流行。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札根并得到发展,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与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

佛教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传播迅速,在经历了初传、普及和义理研究的诸阶段之后,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回顾这一过程,佛经翻译、宣讲佛经、佛学研究和诠释著述等,都是实现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二、佛教中国化过程-—佛经翻译在佛教向中国社会的深入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是最重要的步骤。

佛教分大乘、小乘,佛经包括经、律、论,从印度和西域陆续传入,其数量浩如烟海。

如何把佛教的教义介绍给中国民众?这是摆在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和中国早期佛教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人们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看待刚刚传入的佛教,因此,只有借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概念来翻译佛经,解释佛教教义。

从汉代到隋唐,历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东汉的安世高,西晋的竺法护、竺叔兰,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宋的佛陀跋陀罗,陈的真谛,北魏的菩提流支,隋朝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的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把当时最新的佛教学说传译到中国。

在译经者周围有很多助手,有的担任口译(称度译或传译),有的负责笔录成文(笔受),也有的对译文加以审核和修饰(润笔)。

这些人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并善于文墨。

译文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语、概念,用汉文方法表述.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当时译者对汉文的理解,把带有时代特色的汉字、汉语掺杂到佛教典籍当中去。

东汉时期在儒家学说之外,特别盛行黄老道术,于是一些黄老道术的用语、概念就被运用到了当时译出的佛经当中,例如,把佛教中表示断除一切烦恼达到彻底解脱境界的”涅槃”,译为”无为";把通过集中精神观想佛教义理的"禅定”,译为”守一”;把大乘佛教所说的绝对实在和审实无虚的真理"真如",译为”本无".魏晋盛行玄学,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把"真如”译为"自然",把"无上正等正觉”译为"道"……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儒家的纲常名教一样,在译经过程中受儒家的影响是最大的。

印度佛经中的主体是”有情"(sattva)、众生(jantu),包括称做六道的人、天、阿修罗、畜生以及地狱中鬼魂、饿鬼,神秘色彩比较深厚。

儒家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主张”人为贵","天道远,人道迩”,因此不少佛经只是把”有情”、"众生”译为"人"、”人民"。

儒家的伦理主张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受此影响人们对性的关系比较忌讳,一般不作公开的描述。

《华严经》的翻译也受此影响,把其中的”拥抱"音译为”阿梨宜",把”接吻"译为"阿众?"等。

在一些汉译佛经中,也增加了佛经原文没有的伦理说教,如《长阿含经.善生经》中的”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据巴利文同本经典《尸迦罗越之教》,这些是译者加上的。

(参见日本中村元《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二期)。

在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有明显添加的"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孝事其亲”,"为天牧民,当以仁道"等内容.流传最广的三国曹魏时译的《无量寿经》中也多有忠、孝、礼、义、信等用语。

中国文字中有很多词语的含义十分丰富,例如”道”、"理”、”心”、"性”等,它们多歧的含义是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的.但是,在翻译佛经时,一般仅根据场合赋予这些词以特定的含义。

然而事过境迁,后世的学者在读经和解释佛教义理时,因为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十分自然地根据需要利用这些词的不同的含义去理解经文,建构自己的教义体系。

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正是借用这些多义词并巧妙地利用般若中观学说中的”不二法门”去建立本派的理论体系的.禅宗的”心”,既可以是具有思惟功能的”心",又可以是先天内在的自性、本性之”心”,此心可以与作为世界万有本源、本体的”真如"、"法性”、”佛性"等相通,还可称之为"理”、"道"。

在禅宗含有机锋的语录中,正是前后借用它们不同的含义来向人们提示解脱之道的.三、佛教中国化过程——佛经宣讲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