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流程(初学必看)

合集下载

后端开发流程

后端开发流程

后端开发流程后端开发流程后端开发是指构建和维护应用的服务器端代码,负责处理与数据库、外部服务的交互,以及实现业务逻辑。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后端开发流程。

1. 需求分析和设计:开发前需要明确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系统设计。

这包括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模块,定义数据库结构和接口等。

2. 技术选型和环境搭建: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和框架。

例如,选择Java语言和Spring框架来构建Java后端应用。

同时,搭建开发环境,包括安装IDE、配置开发服务器等。

3. 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根据需求设计数据库结构,包括表结构和关系设计。

使用SQL语言创建表、索引和约束,并编写数据库操作的存储过程或函数。

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或非关系数据库如MongoDB。

4. 接口开发:根据系统设计,实现与前端或其他系统交互的接口。

这包括定义接口的URL、请求方法和参数,以及编写接口的处理逻辑。

通常使用RESTful API或GraphQL来设计和实现接口。

5. 业务逻辑开发:根据需求和接口设计,实现业务逻辑。

包括处理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编写算法和逻辑判断等。

同时,编写单元测试用例,保证代码的质量和可靠性。

6.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编写和运行单元测试用例,测试代码的正确性和性能。

集成测试是将不同模块或组件进行组合后的测试,确保各组件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正常。

7. 部署和上线:将代码部署到生产环境或云服务器上,配置和优化服务器,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同时,编写文档、搭建监控系统,为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做准备。

8. 后期维护和优化: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和处理系统中的问题和异常。

同时,进行系统性能优化,如数据库查询的优化、缓存的使用和代码的重构等。

以上是后端开发的一般流程,根据项目的不同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在实际开发中,还需要注重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及与前端和其他团队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总结起来,后端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和设计、技术选型和环境搭建、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接口开发、业务逻辑开发、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部署和上线,以及后期维护和优化。

前端和后端的开发流程

前端和后端的开发流程

前端和后端的开发流程1.产品经理收集需求并进行分析。

The product manager collects and analyzes requirements.2.设计师进行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

Designers do interface design and interaction design.3.前端工程师根据设计稿编写前端页面。

Front-end engineers write front-end page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drafts.4.前端工程师进行页面布局和样式设计。

Front-end engineers do page layout and style design.5.前端工程师进行页面逻辑与交互设计。

Front-end engineers do page logic and interaction design.6.前端工程师进行页面性能优化。

Front-end engineers optimize page performance.7.后端工程师进行服务端接口定义与设计。

Back-end engineers define and design server-side interfaces.8.后端工程师进行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Back-end engineers do databa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9.后端工程师进行业务逻辑设计与开发。

Back-end engineers do business logic design and development.10.后端工程师进行服务端接口开发与调试。

Back-end engineers do server-side interface development and debugging.11.测试人员进行前后端联调测试。

Testers do front-end and back-end integration testing.12.测试人员进行性能测试与安全测试。

后端基本概念

后端基本概念

为了方便大家尽快找到需要的话题,经icfb版主建议,编辑这个数字后端的FAQ。

如果您是初学者,建议先搜索相关的资料,读读其他人的帖子,一些基本概念在那里都已经讨论过了。

如果您已经有2年以上的实战经验,下面这些雕虫小技就不太值得您去浪费时间了。

先说说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后端(暫不包括DFT工程师和layout工程师)工程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4个级别:1)知道一些基本概念,2)简单地掌握这门技术,3)熟练4)精通半导体工艺--2RTL coding -- 2综合-- 2时序约束-- 3APR -- 3DFT -- 2DRC/LVS -- 3仿真-- 2形式验证-- 2以下是FAQ分类:2楼:时序约束,STA3楼:综合DC/RC4楼:APR (floorplan,place,CTS,route)5楼:验证(LEC,DRC,LVS等)6楼:DFT7楼:低功耗8楼:面试9楼:名词解释时序约束,STA(1) clockQ1.1 什么是同步时钟?时钟频率是整倍数,并且相互之间的相位是固定而且相差可预知的,才可以称得上是同步时钟。

其他的都算异步时钟。

比如,5M,10M是同步2M,3M一般算异步一个时钟,输出到另一个芯片中,转一圈后,以同样的频率返回到自己的芯片,因为无法确定时钟在另一个芯片里面的latency,所以输出的时钟与输入的时钟算异步一个时钟进到2个PLL,就算那2个PLL的输出频率相同,一般也算是异步时钟,除非你de-skewQ1.2 如何处理同步时钟?设计要求严格的公司,就算是同步时钟,数据在同步时钟间传送时,依然要用meta-stability FF,可以set_false_path如果放松要求,不用meta-stability FF,则同步时钟之间是real path,做CTS时,同步时钟要clock tree balance。

注意不同频率的同步时钟的最小时间间隔被用来检查setup如果上升下降沿混用的话,setup的时间间隔就只有半个时钟周期了Q1.3 如何处理异步时钟?很简单,set_false_path注意要from A to B,同时要from B to AQ1.4 如何定义时钟?create_clock 如果指定某个pin/port,就是实时钟,如果没有指定pin和port,就是虚拟时钟巧妙利用waveform选项可以做出不同波形的时钟被定义成时钟的net,在综合时,自动带有ideal network和dont_touch的属性。

WEB开发的流程

WEB开发的流程

WEB开发的流程1.项目需求分析项目需求分析是整个WEB开发过程的起始阶段,它的目的是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确定项目的范围、功能、平台和用户群体等。

2.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确定项目的总体架构和技术方案。

开发团队会设计数据库结构、系统模块和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方式,并梳理出系统开发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计划。

3.界面设计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要考虑用户体验和用户界面的交互方式,包括页面布局、色彩搭配、图标设计等。

设计师会根据需求和系统定位进行界面设计,并提供给前端开发人员使用。

4.前端开发前端开发是指将设计师设计的界面进行编码实现。

前端开发人员会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将视觉设计转化为具体的网页。

他们需要保证页面在不同浏览器和设备上的兼容性和响应式设计。

5.后端开发后端开发是指通过编写服务器端代码来实现网站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库的操作。

后端开发人员主要使用服务器端的编程语言和框架,如Java、Python、PHP等。

他们会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开发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接口,并与前端开发人员进行接口对接。

6.测试在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测试人员会根据项目需求和系统设计编写测试用例,并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测试人员会报告错误和问题,开发团队需要及时修复问题并重新测试。

7.发布上线在测试通过后,将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进行发布。

这个过程包括配置服务器环境、上传代码、配置域名等。

发布后,测试人员和开发团队会进行最后一次的检查和测试,确保系统能正常运行。

8.维护系统发布上线后,需要进行后续的维护工作。

维护工作包括系统的监控、数据备份、系统安全和漏洞修复等。

同时,发现用户反馈或需求变更时,也需要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

总之,WEB开发的流程包括项目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界面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发布上线和维护等阶段。

Web开发中后端技术的使用方法

Web开发中后端技术的使用方法

Web开发中后端技术的使用方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Web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在Web开发中,前端技术负责页面的展示和用户交互,而后端技术则负责处理数据和逻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后端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一、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Web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

常见的数据库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等。

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之一。

它使用表格来存储数据,并通过SQL语言进行查询和操作。

在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时,我们需要先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定义表格和字段,并建立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

接着,我们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来连接数据库,执行SQL语句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

非关系型数据库则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储数据,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高并发的访问。

与关系型数据库相比,非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和查询上更加灵活。

在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时,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数据库驱动或ORM框架来连接数据库,并使用特定的语法进行数据操作。

二、服务器技术在Web开发中,服务器是用于处理客户端请求并返回响应的核心组件。

常见的服务器技术包括Apache、Nginx和Tomcat等。

Apache是一款开源的Web服务器软件,它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模块。

在使用Apache时,我们需要先安装和配置服务器,并将Web应用部署到指定的目录下。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的IP地址或域名,即可查看和使用Web应用。

Nginx是另一款流行的Web服务器软件,它以高性能和高并发著称。

与Apache相比,Nginx更适用于处理静态文件和反向代理等场景。

在使用Nginx时,我们需要先安装和配置服务器,并将Web应用部署到指定的目录下。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的IP地址或域名,即可查看和使用Web应用。

IC设计的前端和后端(转)

IC设计的前端和后端(转)

IC设计的前端和后端(转)问题:我是刚刚接触这⽅⾯不久,所以迫切想了解⼀下: 1.什么是⼤家常说的IC前端设计和后端设计?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做前端设计和后端设计需要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具和知识呢?⽐如多⼿机或者其他娱乐型电⼦产品上的IC设计. 3.对于不太精通编程,但对数字和模拟电路有⼀定基础的⼈是适合做前端,还是后端呢?整理的回帖如下:⾸先,我不算是⾼⼈,不过前,后端都有接触,我就⼤概回答⼀下吧,有说的不对的地⽅,请⾼⼈指正。

1,前端主要负责逻辑实现,通常是使⽤verilog/VHDL之类语⾔,进⾏⾏为级的描述。

⽽后端,主要负责将前端的设计变成真正的schematic&layout,流⽚,量产。

打个⽐喻来说,前端就像是做蓝图的,可以功能性,结构性的东西。

⽽后端则是将蓝图变成真正的⾼楼。

2,前端设计主要是进⾏功能设计,代码的编写,要会使⽤硬件描述语⾔,也就是上⾯有提到的verilog/VHDL等,当然,也会要使⽤⼀些仿真软件。

后端设计需要的则会更加多⼀些了,包括综合,到P&R,以及最后的STA,这些⼯具⾥candence和synopsys都有⼀整套系统的。

有关⼼的可以去他们的⽹站看看。

3,其实前端和后端对于编程没有特别的要求。

前端的设计会需要使⽤硬件描述语⾔来写代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指的是"描述",⽽不像是C或者java之类的强调编程技巧啊什么的。

所以,这个选择就看你⾃⼰了,⽽与编程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了。

glclub 后端設計主要要求哪些技能呢?譬如在ic layout過程中要求那些軟件呢?:包括综合,到P&R,以及最后的STA ,这些是我上⾯的提到的,各个公司根据需要,还会有不同的其它的要求。

另外,我不是特别清楚你指的"ic layout"是什么概念,P&R的话有candence soc-encounter /synopsys Astro,⼿⼯的话,有candence virtuoso。

IC设计后端流程

IC设计后端流程

IC设计后端流程1. 物理设计(Physical Design):物理设计是将逻辑实现转化为布局和电路图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的步骤:-针对不同目标和约束进行电气特性分析和规划。

-进行物理分区和布局设计,在芯片上规划各个模块的位置和大小,并控制电路的连线密度和线长。

-进行电源网络设计,确保芯片内部各个模块的电源供应稳定。

-进行时序和容忍度等电性约束的分析和完成。

- 进行时序收敛(Timing Closure),优化电路以达到时序要求。

-进行时钟树设计和布线,确保时钟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行信号连线布线,满足电性约束并最小化线长,以减小功耗、提高性能和降低突发噪声。

- 进行DRC(Design Rule Check)和LVS(Layout vs Schematic)等验证。

2. 标准细胞库设计(Standard Cell Library Design):标准细胞库是一组预先设计好的、可重复使用的、具有标准接口的逻辑门和存储器单元的集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标准细胞的逻辑和物理结构,以及相应的特性和工艺库。

-进行标准细胞的电源和地设计,以提供正确的电源和地连接接口。

-进行标准细胞的物理特性模拟和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物理验证(Physical Verification):物理验证是对物理设计结果进行各种检查的过程,以确保设计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可制造性。

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设计规则检查(DRC):检查设计是否符合制造厂商的设计规则,包括线宽、线距、开孔等。

-电路规则检查(ERC):检查设计是否符合电路连接和功能规则,包括电压等级、电压偏置等。

-布局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VS):检查布局和电路图是否一致。

-容忍度分析和优化:分析设计中的容忍度并进行优化,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功耗分析和优化:分析设计中的功耗并进行优化,以减小芯片的功耗。

-可制造性分析:分析设计是否可制造,并针对可制造性问题进行修复。

java开发后端实例

java开发后端实例

java开发后端实例在当今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Java开发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

而在Java开发中,后端开发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Java后端开发的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Java后端开发。

一、Java后端开发的基本框架Java后端开发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Servlet、JSP、JavaBean、Web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等。

Servlet是JavaWeb应用程序处理HTTP 请求和响应的核心API,JSP则是JavaWeb应用程序的页面视图语言。

JavaBean是Java中的一种特殊的类,用来存储和操作数据。

Web应用服务器是JavaWeb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而数据库则是用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

二、Java后端开发的实例1.用户登录认证用户登录认证是Java后端开发的一个非常基础的实例。

在用户登录认证中,我们需要使用Servlet来接收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然后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来查询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匹配,最后将认证结果返回给用户。

2.数据交互Java后端开发还可以用于实现数据交互。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Servlet接收用户提交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或者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通过JSP展示给用户。

3.用户注册用户注册也是Java后端开发的一个实用示例。

在用户注册中,我们需要使用Servlet来接收用户提交的注册信息,然后将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如果用户输入的信息有误,则需要返回错误信息给用户。

4.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Java后端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

在权限管理中,我们需要通过Servlet和JDBC来验证用户的身份,然后根据用户的身份来决定其是否有权执行某些操作。

例如,管理员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而普通用户则只能对数据进行查看和编辑。

5.文件上传与下载文件上传和下载是Java后端开发中比较常见的功能。

在文件上传和下载中,我们需要使用Servlet来接收用户提交的文件,并将文件存储到服务器端的硬盘上;同时,我们还需要使用Servlet来处理用户下载文件的请求,并将文件发送给用户。

后端项目运行机制

后端项目运行机制

后端项目运行机制后端项目运行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后端开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端开发主要负责处理服务器端的数据和逻辑,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从后端项目运行机制、框架搭建、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后端开发的相关知识。

一、后端项目运行机制1.1 服务器服务器是指一种能够提供服务的计算机,主要负责接收客户端请求并返回相应数据。

在进行后端开发时,我们需要将代码放到服务器上运行,并通过网络协议与客户端进行通信。

1.2 Web容器Web容器是指一种能够支持Web应用程序的软件环境,它可以接收HTTP请求并将其转发到相应的Servlet进行处理。

常见的Web容器有Tomcat、Jetty等。

1.3 ServletServlet是指Java编写的一种能够接收HTTP请求并返回响应数据的程序,它可以在Web容器中运行。

Servlet通常用于处理表单提交、验证用户身份等操作。

1.4 框架框架是指一种能够简化开发过程、提高代码复用性的软件工具。

常见的Java框架有Spring、Hibernate等。

二、框架搭建2.1 Spring框架Spring框架是一种轻量级的Java开发框架,它提供了IoC(控制反转)和AOP(面向切面编程)等功能。

在使用Spring框架时,我们需要进行如下步骤:(1)配置Spring环境:在项目中引入Spring相关的Jar包,并配置Spring的配置文件。

(2)编写JavaBean:在项目中定义JavaBean,并使用注解或XML配置文件进行管理。

(3)编写业务逻辑代码:在JavaBean中定义业务逻辑方法,并通过注解或XML配置文件将其与Web容器进行关联。

2.2 Hibernate框架Hibernate框架是一种能够简化数据库操作的Java开发框架,它可以将Java对象映射到数据库表中。

在使用Hibernate框架时,我们需要进行如下步骤:(1)配置Hibernate环境:在项目中引入Hibernate相关的Jar包,并配置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完整的后端开发流程-深入浅出Java线程池:使用篇

完整的后端开发流程-深入浅出Java线程池:使用篇

完整的后端开发流程-深⼊浅出Java线程池:使⽤篇⼿动步骤⾛⼀种完整的后端开发流程服务端1、将远程仓库的jar包拷贝到本地仓库2、将项⽬代码拷贝到本地并建⽴路径能够执⾏编译3、编译打包项⽬(package)⾄项⽬下,项⽬跑起来后进⾏本地测试4、版本稳定后,上测试环境上测试环境1、将远程仓库的jar包拷贝到测试环境2、将本地的项⽬代码上传到测试环境 pom能建⽴路径执⾏mvn脚本进⾏编译打包3、编译打包项⽬(package)⾄项⽬下,项⽬跑起来后进⾏测试4、版本在测试环境稳定后,install⾄本地仓库,在上传⾄远程仓库5、不推荐嫌⿇烦直接上传本地jar包的⽅式,因为这样⽆法发现由于环境造成的错误⽽且传输速度没有直接编译的快客户端联调1、将远程仓库的jar包(包括刚刚上传的服务端jar) 拷贝到本地仓库2、将项⽬代码拷贝到本地并建⽴路径能够执⾏编译3、编译打包项⽬(package)⾄项⽬下,项⽬跑起来后进⾏本地测试4、项⽬注册⾄RPC服务中来访问跑在测试环境的服务端项⽬5、版本稳定后,上测试环境联调。

团队的技术栈,基于这个背景再展开后⾯将提到的⼏个问题,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控制层基于SpringMvc,数据持久层基于JdbcTemplate⾃⼰封装了⼀套类MyBatis的Dao框架,视图层基于Velocity模板技术,其余组件基于SpringCloud全家桶。

问题1某应⽤发布以后开始报数据库连接池不够⽤异常,⽇志如下:1com.alibaba.druid.pool.Get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wait millis 60000, active 500, maxActive 500, creating 0 很明显这是数据库连接池满了,当时处于业务低峰期,所以很显然并不是由于流量突发造成的,另⼀种可能性是长事务导致,⼀般是事务中掺杂了外部⽹络调⽤,最终跟业务负责⼈⼀起排除了长事务的可能性。

创建vue后端项目的流程

创建vue后端项目的流程

创建vue后端项目的流程一、前言Vue.js 是一个渐进式的JavaScript 框架,它可以用于构建单页面应用程序,也可以与其他库或现有项目结合使用。

在使用 Vue.js 开发前端应用时,我们经常需要创建后端项目来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创建Vue后端项目。

二、准备工作1.安装Node.js 和 npmNode.js 是一个基于 Chrom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它使得 JavaScript 可以在服务器端运行。

npm 是 Node.js 的包管理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安装和管理依赖包。

2.选择后端框架在创建 Vue 后端项目之前,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后端框架。

常见的后端框架有 Express、Koa、Hapi 等。

3.选择数据库在开发后端应用时,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常见的数据库有 MySQL、MongoDB、PostgreSQL 等。

三、创建Vue后端项目1.使用Express框架创建项目(1)安装Express框架:```npm install express --save```(2)创建一个名为 server.js 的文件,并输入以下代码:```javascript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const app = express()app.get('/', (req, res) => {res.send('Hello World!')})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port 3000.') })```(3)运行项目:```node server.js```2.使用Koa框架创建项目(1)安装Koa框架:```npm install koa --save```(2)创建一个名为 server.js 的文件,并输入以下代码:```javascriptconst Koa = require('koa')const app = new Koa()e(async ctx => {ctx.body = 'Hello World!'})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port 3000.') })```(3)运行项目:```node server.js```3.使用Hapi框架创建项目(1)安装Hapi框架:```npm install hapi --save```(2)创建一个名为 server.js 的文件,并输入以下代码:```javascriptconst Hapi = require('hapi')const server = new Hapi.Server()server.connection({host: 'localhost',port: 3000})server.route({method: 'GET',path: '/',handler: function (request, reply) {return reply('Hello World!')}})server.start((err) => {if (err) {throw err;}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uri}`);});```(3)运行项目:```node server.js```四、连接数据库在创建后端项目时,我们需要连接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后端开发技术概述

后端开发技术概述

后端开发技术概述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站、应用程序和各种软件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作为这些系统的核心,后端开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概述后端开发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技术和发展趋势。

一、后端开发技术简介后端开发技术指的是构建应用程序和网站背后的逻辑层。

它主要负责处理数据的存取、业务逻辑的处理、与前端交互等任务。

后端开发技术通常使用编程语言和框架来实现。

1. 编程语言后端开发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Java、Python、PHP、Ruby等。

每种语言都有其特点和优劣,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语言是后端开发的第一步。

2. 框架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重用性,后端开发常使用框架来加速项目的开发。

常见的后端开发框架有Spring、Django、Laravel等,它们提供了许多常用的功能和组件,开发人员可以快速构建复杂的系统。

二、常用后端开发技术1. 数据库后端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

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MySQL、Oracle、SQL Server等,而NoSQL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等则更适合需要高可扩展性和性能的场景。

2. 接口与数据交互后端开发通过接口与前端、移动端或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常见的接口风格有RESTful和GraphQL,通过接口,前后端可以独立开发,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 安全与权限后端开发需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权限控制。

常见的安全措施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4. 缓存和性能优化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后端开发需要考虑缓存和性能优化。

常用的缓存技术有Redis、Memcached等,而性能优化则包括数据库优化、代码优化等方面。

三、后端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后端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1.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独立运行、扩展和升级。

后端流程(初学必看)

后端流程(初学必看)

基本后端流程(漂流&雪拧)----- 2010/7/3---2010/7/8本教程将通过一个8*8的乘法器来进行一个从verilog代码到版图的整个流程(当然只是基本流程,因为真正一个大型的设计不是那么简单就完成的),此教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尽快了解数字IC设计的大概流程,为以后学习建立一个基础。

此教程只是本人探索实验的结果,并不代表内容都是正确的,只是为了说明大概的流程,里面一定还有很多未完善并且有错误的地方,我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对其逐一完善和修正。

此后端流程大致包括一下内容:1.逻辑综合(逻辑综合是干吗的就不用解释了把?)2.设计的形式验证(工具formality)形式验证就是功能验证,主要验证流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代码功能是否一致,包括综合前RTL 代码和综合后网表的验证,因为如今IC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对门级网表进行动态仿真的话,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规模大的话甚至要数星期),这对于一个对时间要求严格(设计周期短)的asic设计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而形式验证只用几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大型的验证。

另外,因为版图后做了时钟树综合,时钟树的插入意味着进入布图工具的原来的网表已经被修改了,所以有必要验证与原来的网表是逻辑等价的。

3.静态时序分析(STA),某种程度上来说,STA是ASIC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使用primetime对整个设计布图前的静态时序分析,没有时序违规,则进入下一步,否则重新进行综合。

(PR后也需作signoff的时序分析)4.使用cadence公司的SOCencounter对综合后的网表进行自动布局布线(APR)5.自动布局以后得到具体的延时信息(sdf文件,由寄生RC和互联RC所组成)反标注到网表,再做静态时序分析,与综合类似,静态时序分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它与芯片布局布线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个操作通常是需要执行许多次才能满足时序需求,如果没违规,则进入下一步。

6.APR后的门级功能仿真(如果需要)7.进行DRC和LVS,如果通过,则进入下一步。

数字后端流程简述

数字后端流程简述
设计环境:设置工艺库及其它所需文件(如.v)的环境。 search_path:指明综合所需文件的位置。 target_library:工艺库,由生产厂家提供,该库中的单元,用于逻辑映 射,也就是说使用该库中的单元综合成设计的门级电路。 link_library:链接库,在编译的过程中,可以链接到但前设计需要的库, 该库提供门级网表实例化的基本单元。设计中,常常会调用一些宏单元 (比如ROM、RAM等)、leaf-cells、实例化电路等,链接库就是为了引 用这些单元库所定义的。一句话:链接库定义了当前设计中将会用到的 所有的库。 symbol_library:图形库,该库文件包含技术库中单元的图形表示,用于 生成门级示意图。 analyze & elaborate:读入所有的Design文件。 比如:analyze -format verilog my_design.v elaborate my_design
set_clock_transition:在pre_layout必须设置一个固定的transition值 (由技术库提供),目的是忽略计算clock pins的transition time,因为 时钟树还没有建立,有很大的fanout,此时计算clock pins的transition time也是很悲观的。 set_clock_skew:设置时钟的skew及delay,pre_layout和 post_layout命令选项不一样。-propagated选项让DC计算时钟树综合 之后的skew。
MinMin-Max
Min:最乐观的约束条件,使用延迟小的工艺库(如fast.db),用于 Hold Time检查分析。 Max:最悲观的约束条件,使用延迟大的工艺库(如slow.db),用于 Setup Time检查分析。 对环境属性和时序约束,同时使用Min-Max,用于指明在BEST和 WORST条件下,同时进行检查分析和逻辑优化。 set_min_library允许用户同时设置worst-case和best-case libraries, 从而在初步编译时,DC修正Hold Time violations时,验证Setup Time violations。例如: set_min_library slow.db -min_version fast.db 也可以在编译时修正Hold Time violations: set_fix_hold {all_clocks} compile -only_hold_time -incremental_mapping

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

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

14.1静态时序分析基本流程 14.2建立静态时序分析工作环境 14.3静态时序分析实现
作者介绍
这是《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4章后端全定 2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电路设计 技术
3 第5章后端全定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电路设计 实战
4 第6章后端全定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版图设计 技术
5 第7章后端全定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版图设计 实战
第8章后端全定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特征化技 术
第9章后端全定 制设计之标准 单元特征化实 战
3.1设计标准单元库的重要性 3.2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3.3标准单元设计流程 3.4标准单元设计需要的数据 3.5标准单元设计EDA工具
11.1布局布线的基本流程 11.2布局布线工作界面介绍 11.3建立布局布线工作环境 11.4布局布线实现
12.1电压降分析的基本流程 12.2建立电压降分析的工作环境 12.3电压降分析实现
第13章静态时 序分析技术
第14章静态时 序分析实战
13.1静态时序分析介绍 13.2静态时序分析基本知识 13.3串扰噪声 13.4时序约束 13.5静态时序分析基本方法
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实战
全定制
实战
专业
流程
技术
技术
设计

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的学习路线

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的学习路线

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的学习路线1、常见的Web技术常⽤Web技术2、学习路线从上⾯我们可以看出,Web技术实在太多了,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么⼊⼿,上⽹问别⼈,回答⼜五花⼋门。

这是本⽹站推荐的:HTML⼊门→CSS⼊门→HTML进阶→CSS进阶→JavaScript⼊门→jQuery⼊门→⼊门(或PHP⼊门)→Ajax→进阶(或PHP进阶)这⼀条路线是⽐较理想的⼀条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的学习路线,其实你别看这条路线那么长,其实我是截断了来定制的,要掌握的也就⼏门技术:HTML、CSS、JavaScript、(PHP)、Ajax等。

我们在HTML刚刚⼊门的时候,你不需要⼀定要把HTML学到精通才去学CSS⼊门教程(这也不可能),这是⼀种最笨⼜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模式。

所以对于初学者,千万千万别想着精通了⼀门技术,再去精通另外⼀门技术。

你要是能做到了,我相信肯定很多⼤神都拜你为师了。

因为技术这种东西是要“通⼗⾏”才会把⼀⾏给通了。

如果你⾛别的路线,你可能将会⾛很多很多的弯路。

这条路线是本⼈从前端技术初学者开始,到开发了绿叶学习⽹、⼴州智能⼯程研究会⽹站、毕业选题系统、⼤量在线⼯具等项⽬以及阅读⼤量技术书籍之后的的⼼⾎总结。

当然,这条路线也是⼀个建议,并⾮强硬。

接下来,就是我们踏⼊前端开发的第⼀步——HTML⼊门教程。

1、什么叫XHTML+CSS+JavaScript?我们看到市⾯上很多书名都叫“DIV+CSS”或“HTML+CSS”,其实这两个叫法都是不严谨的,准确来说是“XHTML+CSS”。

但是叫的⼈多了,⼤家也知道是那个意思,所以约定俗成就⼲脆称为“DIV+CSS”或“HTML+CSS”。

所以以后,我们看到“DIV+CSS”或“HTML+CSS”,⼼⾥也应该知道指的是“XHTML+CSS”。

然⽽什么叫XHTML,我们在后⾯的章节会说到,读者不⽤⼿忙脚乱地。

2、常见的JavaScript框架应该学习哪个?我们知道,HTML、CSS和JavaScript是前端技术中最基本的3个元素。

芯片后端开发基础知识

芯片后端开发基础知识

芯片后端开发基础知识芯片后端开发是指在芯片设计的最后阶段,通过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芯片布局和电路连接,完成芯片的生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芯片后端开发的基础知识。

一、芯片后端开发的流程芯片后端开发的流程主要包括芯片布局、布线和物理验证三个阶段。

1. 芯片布局:芯片布局是指将芯片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合理的位置分配,以满足芯片性能和功耗的要求。

布局过程需要考虑电路的连接、信号传输的延迟和功耗等因素。

2. 布线:布线是指根据芯片布局的结果,将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电路连接起来。

布线过程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延迟、噪声和功耗等因素,以实现芯片设计的性能要求。

3. 物理验证:物理验证是指对芯片的布局和布线结果进行验证,确保芯片在物理层面上能够正常工作。

物理验证主要包括电气规则检查、设计规则检查和电磁兼容性分析等。

二、芯片后端开发的工具在芯片后端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来辅助设计和验证。

1. 布局工具:布局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将芯片的功能模块进行位置分配,并优化布局以满足性能和功耗要求。

常用的布局工具有Cadence的Virtuoso和Synopsys的IC Compiler等。

2. 布线工具:布线工具可以根据给定的布局结果,将芯片的功能模块进行电路连接,并优化布线以满足性能要求。

常用的布线工具有Cadence的Innovus和Synopsys的IC Compiler等。

3. 物理验证工具:物理验证工具可以对芯片的布局和布线结果进行各种检查和分析,确保芯片在物理层面上能够正常工作。

常用的物理验证工具有Cadence的Assura和Synopsys的StarRC等。

三、芯片后端开发的基本原理芯片后端开发的基本原理是在保证电路功能正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芯片性能和降低功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布局规则:布局规则是指在芯片布局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如电源和地线的布局、时钟树的布局和功耗分布等。

IC设计基础(流程、工艺、版图、器件) 笔试集锦

IC设计基础(流程、工艺、版图、器件) 笔试集锦

IC设计基础(流程、工艺、版图、器件)笔试集锦1、我们公司的产品是集成电路,请描述一下你对集成电路的认识,列举一些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内容(如讲清楚模拟、数字、双极型、CMOS、MCU、RISC、CISC、DSP、ASIC、FPGA等的概念)。

(仕兰微面试题目)什么是MCU?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简称单片机,是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及其发展,将计算机的CPU、RAM、ROM、定时数器和多种I/O接口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

MCU的分类MCU按其存储器类型可分为MASK(掩模)ROM、OTP(一次性可编程)ROM、FLASH ROM等类型。

MASK ROM的MCU价格便宜,但程序在出厂时已经固化,适合程序固定不变的应用场合;FALSH ROM的MCU程序可以反复擦写,灵活性很强,但价格较高,适合对价格不敏感的应用场合或做开发用途;OTP ROM的MCU价格介于前两者之间,同时又拥有一次性可编程能力,适合既要求一定灵活性,又要求低成本的应用场合,尤其是功能不断翻新、需要迅速量产的电子产品。

RISC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精简执令运算集,好处是CPU核心很容易就能提升效能且消耗功率低,但程式撰写较为复杂;常见的RISC处理器如Mac的Power PC系列。

CISC就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的缩写,中文翻译为复杂指令运算集,它只是CPU分类的一种,好处是CPU所提供能用的指令较多、程式撰写容易,常见80X86相容的CPU即是此类。

DSP有两个意思,既可以指数字信号处理这门理论,此时它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的缩写;也可以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缩写,表示数字信号处理器,有时也缩写为DSPs,以示与理论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后端流程(漂流&雪拧)----- 2010/7/3---2010/7/8本教程将通过一个8*8的乘法器来进行一个从verilog代码到版图的整个流程(当然只是基本流程,因为真正一个大型的设计不是那么简单就完成的),此教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尽快了解数字IC设计的大概流程,为以后学习建立一个基础。

此教程只是本人探索实验的结果,并不代表内容都是正确的,只是为了说明大概的流程,里面一定还有很多未完善并且有错误的地方,我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对其逐一完善和修正。

此后端流程大致包括一下内容:1.逻辑综合(逻辑综合是干吗的就不用解释了把?)2.设计的形式验证(工具formality)形式验证就是功能验证,主要验证流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代码功能是否一致,包括综合前RTL 代码和综合后网表的验证,因为如今IC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对门级网表进行动态仿真的话,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规模大的话甚至要数星期),这对于一个对时间要求严格(设计周期短)的asic设计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而形式验证只用几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大型的验证。

另外,因为版图后做了时钟树综合,时钟树的插入意味着进入布图工具的原来的网表已经被修改了,所以有必要验证与原来的网表是逻辑等价的。

3.静态时序分析(STA),某种程度上来说,STA是ASIC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使用primetime对整个设计布图前的静态时序分析,没有时序违规,则进入下一步,否则重新进行综合。

(PR后也需作signoff的时序分析)4.使用cadence公司的SOCencounter对综合后的网表进行自动布局布线(APR)5.自动布局以后得到具体的延时信息(sdf文件,由寄生RC和互联RC所组成)反标注到网表,再做静态时序分析,与综合类似,静态时序分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它与芯片布局布线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个操作通常是需要执行许多次才能满足时序需求,如果没违规,则进入下一步。

6.APR后的门级功能仿真(如果需要)7.进行DRC和LVS,如果通过,则进入下一步。

8.用abstract对此8*8乘法器进行抽取,产生一个lef文件,相当于一个hard macro。

9.将此macro作为一个模块在另外一个top设计中进行调用。

10.设计一个新的ASIC,第二次设计,我们需要添加PAD,因为没有PAD,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芯片,具体操作下面会说。

11.重复第4到7步1.逻辑综合1)设计的8*8verilog代码如下module mux (clk,clr,data1,data2,dataout);input clk,clr;input [7:0] data1,data2;output reg [15:0] dataout;always @(posedge clk)beginif(!clr)begindataout<=0;endelsebegindataout<=data1*data2;endendendmodule2)综合之前,我们要选取库,写好约束条件,修改dc的启动文件synopsys_dc.setup,目标库选择TSMC(此设计都是用TSMC18的库)的typical.db。

(选择max库会比较好) Dc的命令众多,但是最基本的命令差不多,此设计的约束文件命令如下:create_clock -period 10 [get_ports clk] //用于时钟的创建set_clock_latency -source -max 0.2 [get_ports clk] //外部时钟到core的clk连线延时set_clock_latency -max 0.1 [get_ports clk] //core的clk到寄存器clk端的net连线延时set_clock_uncertainty -setup 2 [get_ports clk] //时钟延时的不确定性,求setup违规时会被计算进去set_clock_uncertainty –hold 1 【all_clocks】set_input_delay -max 0.5 -clock clk [get_ports [list [remove_from_coll [all_inputs] clk] ] //输入延时,外部信号到input端的连线延时set_output_delay -max 0.5 -clock clk [all_outputs] //输出延时set_driving_cell -lib_cell INVX4 [all_inputs] //输入端的驱动强度set_load -pin_load 0.0659726 [all_outputs] //输出端的驱动力set_wire_load_model -name tsmc18_wl10 -library typical //内部net的连线模型set_wire_load_mode enclosed //定义建模连线负载相关模式set_max_area 0compilereport_timingreport_constraintchange_names -rule verilog –hierset_fix_multiple_ports_net –allwrite -format verilog -hier -output mux.sv //输出网表,自动布局布线需要write -format ddc -hier -output mux.ddc //输出ddcwrite_sdf mux.sdf //输出延时文件,静态时序分析时需要write_sdc mux.sdc //输出约束信息,自动布局布线需要3)逻辑综合启动design_vision。

Read->mux.v输入约束文件。

File->excute script->verti.con之后会产生mux.sv,mux.sdc,mux.sdf,mux.ddc等文件4)时序分析综合以后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时序,看时序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综合实际上是一个setup 时间的满足过程,但是我们综合的时候,连线的负载只是库提供的(即上面的wire_load),并不是实际的延时,所以一般做完综合以后,时间余量(slack)应该为时钟的30%(经验值),以便为后面实际布局布线留下充足的延时空间。

因为如果slack太小,甚至接近于0,虽然我们看起来是没有时序违规的,但是实际布局以后,时序肯定无法满足。

使用report_timing命令,可以查看时序分析报告:****************************************Report : timing-path full-delay max-max_paths 1-sort_by groupDesign : muxVersion: D-2010.03-SP1Date : Fri Jul 2 12:29:44 2010****************************************Operating Conditions: typical Library: typical(模型库)Wire Load Model Mode: enclosedStartpoint: data2[4] (input port clocked by clk)Endpoint: dataout_reg_15_(rising edge-triggered flip-flop clocked by clk)Path Group: clkPath Type: maxDes/Clust/Port Wire Load Model Library------------------------------------------------mux tsmc18_wl10 typical (线载模型及库)Point Incr Path-------------------------------------------------------------------------- clock clk (rise edge) 0.00 0.00 clock network delay (ideal) 0.00 0.00 input external delay 0.50 0.50 f data2[4] (in) 0.01 0.51 f mult_14/b[4] (mux_DW_mult_uns_0) 0.00 0.51 f mult_14/U131/Y (INVX1) 0.54 1.05 r mult_14/U161/Y (NOR2X1) 0.14 1.18 f mult_14/U39/S (CMPR42X1) 0.68 1.87 f mult_14/U12/CO (ADDFX2) 0.32 2.19 f mult_14/U11/CO (ADDFX2) 0.23 2.42 f mult_14/U10/CO (ADDFX2) 0.23 2.65 f mult_14/U9/CO (ADDFX2) 0.23 2.88 f mult_14/U8/CO (ADDFX2) 0.23 3.10 f mult_14/U7/CO (ADDFX2) 0.23 3.33 f mult_14/U6/CO (ADDFX2) 0.23 3.56 f mult_14/U5/CO (ADDFX2) 0.23 3.79 f mult_14/U4/CO (ADDFX2) 0.23 4.02 f mult_14/U3/CO (ADDFX2) 0.23 4.25 f mult_14/U2/CO (ADDFX2) 0.22 4.47 f mult_14/product[15] (mux_DW_mult_uns_0) 0.00 4.47 f dataout_reg_15_/RN (DFFTRXL) 0.00 4.47 f data arrival time 4.47clock clk (rise edge) 10.00 10.00 clock network delay (ideal) 0.30 10.30 clock uncertainty -0.10 10.20 dataout_reg_15_/CK (DFFTRXL) 0.00 10.20 r library setup time -0.19 10.01 data required time 10.01-------------------------------------------------------------------------- data required time 10.01 data arrival time -4.47-------------------------------------------------------------------------- slack (MET) 5.55 我们来看以上报告,dc报告的时候会显示出关键路径,即延时最大的路径,时序分析包括两段,前面一段是信号的延迟时间,即data arrival time 为4.47,下面是计算要求时间,也即相对于时钟,设计所能忍受的最大延时,由于到达寄存器clk端延时,即clock network delay,所以设计增加了0.30的余量,同样由于时钟的不确定度(可能提前也可能延后0.1),我们取最坏情况,就是时钟超前0.1,则时间余量减去0.1,最后一个是门的建立时间要求,是0.19,最后得到数据的要求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