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信心铭〉之解说
〈信心铭〉之解说二○○八年七月廿二日讲于中国.广东.乳源白云天宾馆讲解及校订:林钰堂上师笔录:弟子绵延信心铭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爲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爲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钰堂注:网页上各种版本颇有出入之处,因而订正如上。
)今天是七月二十二号。
然后呢,我们是早上去朝了那个「云门山大觉禅寺」,就是那个禅宗的那个云门宗的那个祖庭了。
那么我们一进门呢,有看到一些那个初祖、二祖、三祖一直到七祖的那个,就是「云门」的开山的那个,「文偃禅师」的那个像和小传,刻在墙壁上嘛。
那里面正好也有三祖「僧灿禅师」了。
那王浩是两三天前就拿这个〈信心铭〉说要问我,可不可以讲一讲。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禅悟的直指《信心铭》浅讲《信心铭》浅讲净明山人讲智理居士整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
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
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
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
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
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
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
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
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
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
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
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
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
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
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本诗中的一些观念对后来的曹洞宗很重要,如「一念万年」所表达的观念是一念不动却又明照。这个观念后来成为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标记。此一倾向也反映在有关僧璨教诲的另一仅存的文字记录,即舒州刺史独孤及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西纪七七一年)所撰僧璨大师的《赐谥碑》。碑文要旨在于「寂」「照」同修:「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及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矛盾的是,开悟者才会对此心有信心。三祖僧璨是从澈悟的观点开示寻求真心的修行者,指引我们如何把凡夫的分别心转化为佛的无分别心,如何由有入空、转垢为净。他告诉我们修行时应如何修持、应避免何种心态:心无爱憎,既不该否定烦恼,也不该寻求开悟。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只要不存其他目的,终能实现平等心──没有分别,言 语道断,无行可修。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莫逐有缘勿住空
一、至道无难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冯学成汉传佛教,历来都是由两种力量汇集而成,一是隐修岩穴的高僧,一是弘化尘世的高僧。
隐修者实修实证,积聚法财,并源源不断地向弘化者输入智慧和力量,从而使道脉不断,佛法日新。
在禅宗史上,三祖之于四祖,龙山之于洞山,大章契如之于清豁、冲煦二禅师等事例不胜枚举。
有的则隐显难分,就得看用什么样的尺度了,如元代的高峰原妙,中本明本师徒二人,说隐似显,说显似隐,真有点隐显不二的风貌,总之都给时人乃至后人极大的教益。
三祖的隐,隐得很彻底,乃至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和赞宁律师的《宋高僧传》中都无专门的记载。
即使从盛唐时北宗净觉禅师所撰的《楞伽师资记》,中唐蜀内保唐宗人所撰的《历代法宝记》和南宗智矩禅师所撰的《宝林传》,直到五代时的《祖堂集》和北宋时的《景德传灯录》,有关三祖的记载仍是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记载最详的《景德传灯录》也仅录有参二祖、接四祖因缘。
其事迹也只有「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隋开皇十二年(五九二),三祖传法于四祖后,曾到岭南罗浮山优游二载,再还司空山,于大业二年(六0六)「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既是彻底的隐修高僧,连姓名都不愿示人,要许详考其事不仅白费功夫,而且有违于隐修者的意愿,但隐修本身的崇高,却有无穷的魅力,激励着万千修行者。
三祖大师的事迹既不可详考,但其教化则是无穷的,千四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高僧,在三祖留下的《信心铭》中受益,成就圆满了修行的道业。
《信心铭》文字浅近,稍通文墨的皆可领会其中意趣而获益,因为它是禅宗的无上心法(这里不谈三祖和《信心铭》的悬案),是指导学人实修实证的心地法门和念头功夫,圆融博大,普被三根,不仅可作禅宗的向上接引,而且亦可作为止观法门的重要修观方法,即使是一般初入佛门的人,若勤加背诵体味,亦可强化其觉照能力。
信心铭选译
《信心铭》慧律法师讲解豆瓣读书2009-10-30 00:09:31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
——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5)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5)第三十六章法眼文益毫厘有差法眼一宗,由法眼文益建立,在五宗之中,最为晚出,他卒于周显德五年,已在五代之未矣。
法眼之禅学,于五宗之中,无特殊风格,他混同了禅与教,博取诸宗。
开悟经过:师(法眼)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游,抵福州长庆法会,虽缘心未息,而海众推之,寻更结侣,拟之湖外,既行,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涨,暂寓城本地藏院,因参琛和尚,琛问:上座何往?师曰:逦迤行脚去。
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切。
师豁然开悟。
“不知最亲切”,桂琛之意,认为不识不知,无思无虑,是体道了悟的最佳途径,法眼马上了悟,也是机缘凑合,豁然悟达。
其“毫厘有差” 公案,深有玄理:法眼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师曰:与么道又争得?曰:某甲只与么,师兄作么生?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遂礼拜。
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不爱僧,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颂云:天童觉禅师秤头蝇坐便欹倾,万世权衡照不平。
斤两锱铢见端的,终归输我定星盘。
掩室开禅师一道如弦直,长安信已通。
万邦皆入贡,四海息狼烟。
法眼活动在南方的江浙地区,法缘在金陵,接引学人,多拈举公案话头,而能死蛇活弄,使人随机悟入,故能开宗立派。
然亦因无特殊建树,故入宋而先衰歇.第三十七章杨歧三脚驴临济分出黄龙与杨歧两支,后人比杨歧为马祖重来,因为他的三脚驴如“马驹” 的踏杀天下人,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杨歧黄龙俱出石霜楚圆,其人俨然有临济诃佛骂祖的家风。
三脚驴的公案,风行一时:问如何是佛?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
曰:莫只这便是么?师曰:湖长老。
所谓三脚驴子,世俗无此物,应系“形相化” 的语言,大概是三脚比喻有、空、亦空亦有,全体大用,依此而行,因为杨歧主张空有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繁兴大用,举步全真,即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由自性妙体而大用繁兴,即此“全驴” 。
至道无难
★炼成金刚不坏身,若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做工夫不可起二念,俗世万端,皆从二念生。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生。心王不妄动,六国一时通。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三昧不成,纵使筋断骨枯,终不休歇。纵令丧身,终不退息。
★练性当如活死人。心似寒灰,身如槁木。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谁束缚了你?一一从心中流出。凡所有境界皆不得受。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鞭心自责,克除妄想,日夜忘疲,如丧考妣。
★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 必当远之。
★有一丝凡情圣解在念佛中,即为自欺。灼然见自己满身过失。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我当为汝说一实道,汝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别说三。汝当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有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魔,来所侵娆,终不能变是菩提心。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不坏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2022年阅读《边城》读后感及启示
2022年阅读《边城》读后感及启示《边城》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即使孤独也要执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它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于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边城》读后感及启示,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阅读《边城》读后感及启示1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
无疑,它已俨然成为了我们的心城——崇尚静虚的生活,体悟甜酸凉薄的生命,经历朦胧美好的挚爱,回溯灵魂的故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道在纯粹,杂则多,多则忧,忧则乱,而城中了无。
人们逢节即庆,逢难则解;日出而作,日落则归;饮酒就醉,把话近常,多是言无尽而心相连。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城,它随心在跳动。
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动间领悟人生的真谛,是在心灵闪烁中获得无价的乐趣。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外面的喧闹,纷扰的世界,其实有许多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可视之为“尘垢”,而致虚笃静、崇简尚朴之定力,则需我们持之以恒地修养,去涂构坚固的心城。
于道,诚多在于坚守;于生命,莫过于无常。
生命无常,却也有它的美丽。
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因为真花有生命会萎落,令人动容而亲切。
这就是生命,会活动,一活动就有流转,有生灭,有荣枯,有盛衰。
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悟人生。
淳朴、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我,和那个女孩一样,面对着,生命。
也许,“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
”法国彭沙尔这样的一句话,就遵循了这座城给我们定下的规则。
所以并不是单纯地用年限与岁月来衡量爱与被爱。
在青春的年华中,来绎演爱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华的翠翠情窦初开,因为压抑而冲动,因为快乐而战栗;在担忧中触摸至乐,这是青春期的蔓延与收获。
这种心虚似竹子拔节的喜悦让位于蛹虫化蝶的束缚,似花儿绽放的欢愉让位于潜水白鸭的信服,似渡船游荡的安和让位于河畔大鱼的捉弄。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5)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5)第三十六章法眼文益毫厘有差法眼一宗,由法眼文益建立,在五宗之中,最为晚出,他卒于周显德五年,已在五代之未矣。
法眼之禅学,于五宗之中,无特殊风格,他混同了禅与教,博取诸宗。
开悟经过:师(法眼)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游,抵福州长庆法会,虽缘心未息,而海众推之,寻更结侣,拟之湖外,既行,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涨,暂寓城本地藏院,因参琛和尚,琛问:上座何往?师曰:逦迤行脚去。
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切。
师豁然开悟。
“不知最亲切”,桂琛之意,认为不识不知,无思无虑,是体道了悟的最佳途径,法眼马上了悟,也是机缘凑合,豁然悟达。
其“毫厘有差”公案,深有玄理:法眼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师曰:与么道又争得?曰:某甲只与么,师兄作么生?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遂礼拜。
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不爱僧,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颂云:天童觉禅师秤头蝇坐便欹倾,万世权衡照不平。
斤两锱铢见端的,终归输我定星盘。
掩室开禅师一道如弦直,长安信已通。
万邦皆入贡,四海息狼烟。
法眼活动在南方的江浙地区,法缘在金陵,接引学人,多拈举公案话头,而能死蛇活弄,使人随机悟入,故能开宗立派。
然亦因无特殊建树,故入宋而先衰歇.第三十七章杨歧三脚驴临济分出黄龙与杨歧两支,后人比杨歧为马祖重来,因为他的三脚驴如“马驹”的踏杀天下人,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杨歧黄龙俱出石霜楚圆,其人俨然有临济诃佛骂祖的家风。
三脚驴的公案,风行一时:问如何是佛?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
曰:莫只这便是么?师曰:湖长老。
所谓三脚驴子,世俗无此物,应系“形相化”的语言,大概是三脚比喻有、空、亦空亦有,全体大用,依此而行,因为杨歧主张空有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繁兴大用,举步全真,即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由自性妙体而大用繁兴,即此“全驴”。
《禅宗祖师传》三祖僧璨大师简介,
《禅宗祖师传》三祖僧璨大师简介,西天卅祖,东土三祖。
(公元?-606年)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着有《信心铭》传世。
将罪与忏北齐天平二年,师年踰四十,尚未出家,礼二祖慧可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师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祖曰:「与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祖为剃发云:「是吾宝也。
宜名僧璨。
」潜居师执侍经二载,疾渐愈。
祖(慧可)付衣法,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师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祖曰:「非吾知也。
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
吾校年代,正在于汝。
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
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
善去善行,俟时传付。
」后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僧璨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谁缚汝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
」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
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
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舍利化众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有三祖墓。
《碧岩录》宋代多音节复音词例释
《碧岩录》宋代多音节复音词例释《碧岩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特别是唐宋时期词汇的珍贵材料,尤其是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有不少宋代新生多音节复音词。
通过对《碧岩录》中“转辘辘、田库奴、向上人、昭昭灵灵、横拖倒拽、伤锋犯手”等正文只有八个宋代新生多音节复音词进行考释,《碧岩录》的语料价值可见一斑。
标签:碧岩录宋代多音节复音词例释《碧岩录》共十卷,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又名《碧岩集》,是南宋徽宗政和初年,临济宗杨歧派著名禅师圆悟克勤以雪窦禅师的《百则颂古》为底本,加以垂示、著语、评唱,又经过门人辑录而成,属禅宗语录,是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作,在禅籍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后人赞誉为“宗门第一书”。
在语言方面,《碧岩录》也很有特色,是研究宋代口语的珍贵语料,其中大量的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仅有助于了解禅籍词汇的特点,也有助于探讨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不过对于《碧岩录》的复音词,学界目前研究尚不足。
《碧岩录》中的复音词,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所调查的3023个复音词中,继承上古和中古的有2083个,占总数的68.9%;继承唐代的有650个,占21.5%。
在以前代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也产生了一些宋代新词新义,共有新词290个,占9.6%;新义共116个,占3.8%。
《碧岩录》中的这些新词包括当时的俗语、方言、通语及行业语(禅宗专用术语),其中有一些包含三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复音新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选取《碧岩录》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多音节复音新词进行例释,并注意对其源流演变的梳理。
一、转辘辘(1)所以百丈道:“森罗万象,一切语言,皆转归自己,令转辘辘地,向活泼泼处便道。
若拟议寻思,便落第二句了也。
”(卷四)(2)但平常自然转辘辘地,不立而自立,不高而自高,机出孤危,方见玄妙。
(卷六)(3)古人道:“机轮转处,作者犹迷。
”他机轮转辘辘地全无阻隔,所以雪窦道:“放一得二。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二讲解析
蔡礼旭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二讲释题(二)诸位领导、诸位校长、诸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上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有远大的目标,要利益国家天下,首先下手处,还在革除自己的习性、欲望,假如我们自己脾气大、傲慢,连家里的人都不认同我们,我们怎么可能再去利益社会、国家、天下的人?“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学》里面讲不可能。
但是他假如把家治理好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因为他的夫妇相处很好,他教出来的孩子都很优秀,夫妇和乐,他的家就变成天下人的样板。
就像周文王跟他的太太,太姒,他们夫妻就是天下的样板,他生的孩子几个都是圣人。
所以“齐家”很重要。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他跟我讲:人找对象不要找小学老师。
我说:为什么?他说:小学老师在学校这个班她最大,她像国王一样号令天下,她在班里面是小学老师,她回到家还是小学老师。
她在学校是管理孩子,“你给我站好,不要动。
”结果回到家对他先生,“你给我站好,不要动。
”那她先生当然受不了。
所以人在每一个经验、每一个人生的过程当中,都有可能产生执着点,产生贪着,产生傲慢。
比方,今天早餐的菜好不好吃?我们是用什么心情吃的?感恩心不会有副作用。
假如是用贪心吃会有副作用。
因为贪了以后会生比较,假如明天少一道菜,就生烦恼了,“昨天的比较好,今天的比较少。
”烦恼就来了,吧?人一生贪着,就会有烦恼出现了。
我们有多少烦恼是从比较来的呢?上一届的学生多好,这一届的学生太差了。
就开始在那里比,烦恼来了。
自己烦恼一大堆,怎么去爱别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无所住就是格物的功夫,放下贪着,放下傲慢这些习气,应无所住。
这个“住”就是不贪着、不分别,生起仁慈的心、爱人的心。
刚刚跟大家讲到小学老师,她在学校的经历,让她产生一种执着点,她回到家对先生还是小学老师,那她先生当然受不了。
不只是老师这个身份会让我们贪着,进而傲慢,当董事长会不会贪着、染着?我们曾经遇到一个东北的董事长,他赚了不少钱,而且他的兄弟姐妹很多跟着他干,但是有一年的除夕夜,他请兄弟姐妹吃饭,没有人愿意来,因为他一讲话就是骂人,很傲慢,人家受不了。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隆波帕默尊者如果我们练习正确,物质和精神现象将会呈现出它们的真实特征。
这就是内观的目的。
内观不是思考事情,来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不是这具色身,那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必须如实观察,从经验上体证三法印。
请以这种方法观察和了知,某一天因缘具足时,三法印就自动清晰地显现,涅磐就会发生。
我们看到身和心没有一个“我”存在,身和心的实相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
当我们看到这点时,我们大多数人感到震惊,有些人感到悲哀,有些人感到厌离这世界。
最后,我们终于生起了平等舍智,快乐或悲伤,好或坏,我们都只将它们看成同等的境界,都不过是现象的生灭,都隶属于三法印。
到了这个点,我们大多数人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厌离和无意义,但这不是不善的厌烦心,事实上,这个心所生起时心情平稳公正,不粘着现象。
试着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去观察生起的现象。
不要憎恨烦恼,当它们生起时知道它们已生起。
佛陀从来没有教我们不要有烦恼,他没有教我们当烦恼生起时设法去除嗔心或其它烦恼,如贪心等。
他教我们当烦恼生起时我们知道它们已生起。
生气时,了知心生气了,不是我们生气了。
贪生起时,看到心有贪着,不是我们贪着。
我们不是心,也没有我们。
以这种方法持续观察。
当我们看到身和心都不是我们时,我们就可以说已获得真正的智慧。
当我们智慧圆满时,心就完全平等公正地对待一切。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有名的“中道”。
它不受任何生起的现象的影响。
当幸福来临时,我们知道它只是暂时的不会沉溺其中。
当痛苦来临时,我们知道它只是暂时的也不会迷失其中。
我们看到所有一切无论好的坏的都是无常的,只是随着它们的因缘生起灭去。
当烦恼来临时我们不憎恨它们,请记得它们是我们的老师,能够向我们展示三法印,它们和善心所一样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智慧。
我们每天持续以这种方式观察,我们将看到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基于某些因而产生,当产生这个现象的因不再存在时,现象就灭去了。
信心铭
《信心铭》僧璨大师著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附注:《信心铭》一卷。
相传为隋•僧璨(?~606)所作。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宗全书》第九十四册。
全文由四言韵文所成,计一四六句五八四字。
始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终于“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内容主要在歌诵超越一切对立与差别、平等一味之绝对世界,并阐明信心不二的禅思想。
由文中包含有受老庄思想及僧肇思想影响的万物一体观,及受华严学影响的一多相即思想,因此被视为以中国化思想解说禅法真髓的重要著作,与牛头法融《心铭》之思想相近,对后世禅思想之形成极具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信心铭」的第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说对实在的至道(大道),只嫌经人的分别计较心、情爱心、选择即有妄心的善恶利害等;
「信心铭」劝人依据至道(真理)行事即困难,不必动念妄心,
人间事物的一切现象,其根底深处是一体的,禅正视此种一体的关系,克服了矛盾对立,亦说不即不离大用现前。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唐朝流行的禅公案,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是矛盾的哲学,又那个时代的修道者,可能有人执?於真理至上的大道,轻视现实的人格,故强调「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直言就是真理大道没有什麼,只是人人选择区别心有所迷失而已。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的头两句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
赵州和尚对大众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才有言语,便是拣择,是明白。
我不在明白里,你们还护惜我吗?」
有个僧人说∶「既然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麽?」
赵州说∶「我也不知。
」
僧人说∶「你既然不知道,为什麽又说自己不在明白里呢?」
赵州说∶「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
雪窦颂此公案说∶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
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三祖《信心铭》中的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这一席话,可谓说尽禅宗大意。
这是禅的根本法则。
「拣择」,即分别。
怎麽又有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古人道,不要拣择,打成一片,依旧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一是一,二是二,天是天,地是地。
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秋有序,万物自然。
你不必去分别什麽,一切皆是眼前景,自自然然,你与它打成一片,直化入其中去。
天上日上时月便下,秋天山深时水便寒。
头头是道,物物皆真。
此时你心境俱忘,泯然平怀,不要说美,不要说丑,甚至不要用眼睛去看,自是好一片风景,好一个人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全诗第一句「至道无难」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是说:只要抛弃爱憎,至道立即现前。
四祖道信说「不作诸善,不作诸恶」,六祖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别善恶,立即可见本来面目,也就是了悟了「至道」。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认识不清或误解,你与至道之间就会变得天差地别了。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僧璨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出自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这里,“拣择”即是执着分别,“泯除拣择”是遣除执着心,消泯分别念。
佛祖大道,本来平等,无阶级无差别,自由自在,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产生了难易之别。
如果没有取舍憎爱,就会十方通畅、八面玲珑。
“至道”,即至极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的最高
真理。
“至道无难”意指凡事仅须无相无念去做,则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若有好恶、染净、迷悟、彼我、取舍、憎爱等之分别情念,即落入拣择差别之见,以此毫厘之差,必成天壤悬隔之别。
至道既为一切物最究极之真实,超越分别、言语等,凡有言语,即失其真实。
正如禅宗的另外一句名言:“不要说,一说就错”。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拣择是一机,玄妙决于一瞬。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
深水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