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浅析“知识就是力量”及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浅析“知识就是力量”及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必不 可 少 的前 提 条 件 。龙 芯 的 创 造 是 知 识 的 力 量 , 娥 探 嫦
月卫 星的创造也是知识的力量 ,知识以科技成果为载体 ,
广泛 存 在 于社 会 各 领 域 。 如邓 小 平 所 指 出 的那 样 ,科学 正 “ 技 术 是 第 一 生 产 力 ” 这 是 对 “ 识 就 是 力 量 ” 好 的 描述 。 , 知 最
判 了宗 教 和 经 院 哲 学 让 科 学 研究 严 重 脱 离 实 际 , 注 重 实 不
验, 而是沉溺 于思辨 玄想之中 。第三 ,人们之所 以在 科学 “
上 不 能 进 步 , 是 由于 像 着 了魔 一 样 崇 拜 古 代 、 拜 哲 学 乃 崇
理论 的辨析 以及该 理论对 建设创新 型 国家 的实践意 义三 个方面 , 做一下简要探讨 。
的作 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 的始祖 、 国资产 阶级 英 革命 序幕 时期 伟大 的哲 学 家弗 兰西 斯 ・ 根 (rn i a 培 Fa c B — s
cn 5 1 1 2 ) o 1 6- 6 1。
当代得到 比古代更多 、 更正确 、 更有用 的东西。第四 ,每一 “ 个时代 , 自然 哲学 都曾有一个很难对付 的麻烦 的敌人 , 这 就是迷信和对宗教 的盲 目狂热” 。培根认 为, 经院哲学把权 威 当偶像一样崇拜, 不但不能使哲学和 自然科学进步, 相反,
力量” 。下 面 , 文 将 从 “ 识 就 是 力 量 ” 论 的提 出 、 该 本 知 理 对
神学研究 , 事科学研 究的人很 少 , 从 而经 院哲学 的争 辩和 空论 对科 学的发展毫无作用 , 反而摧毁 了科学。 二 , 第 在宗
教神学和经验哲学 的支 配下 ,科 学本身的 目标没有摆正 , 科学 研究在道路上 、 方法上 出现错误 。他深 刻地 揭露和批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人成长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从总体来看,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众多挑战中,关键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所以,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和结果。

当前,国家就是要通过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指导讲稿尊敬的党员同志们: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指导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决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教导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更加聚焦、更加精准。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我们要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消除各种市场壁垒,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们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二、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

1.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好的治理。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确保国家各项政策和决策符合法律规定,保障人民权益。

2.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康的政商关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清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关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我们要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出,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0 引言现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核心驱动力。

1912年,哈佛大学闻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进展是创新的结果”理论 [1]。

熊彼特以为,创新确实是成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确实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行为。

他以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形下,经济只能处于“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加只是数量的转变,这种数量关系不管如何积存,本身并非能制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进展”。

创新驱动理念第一显现于治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他指出,国家经济进展的四个时期,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

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做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隆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闻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展,可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养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峻限制了经济活力,制约了经济的进展。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进展模式,加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此来应付目前经济新常态,冲破当下的社会经济进展困局显得极为重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进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做出战略部署。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咱们必需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1 理论创新是基础所谓理论创新确实是对人类原有理论体系的冲破和新的理论体系的创建。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点思考

尽管我们的科技指标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面临的研究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仍很艰巨,仍会不可避免地碰到许多困难。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我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国的科技指标研究需要集中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关于科技指标的理论创新问题
科技指标是根据对科技活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必要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化的方法,描述科技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科技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支撑。科技指标的发展离不开对科技活动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立相关的测度指标。这是摆在全国科技指标研究者面前的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科技指标的经验,并且要在理论调查针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制定了三个判定标准:①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科学观点);②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研究、对比实验、概率);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认知)。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规定要求者,才算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
我国最近一次调查是2005年进行的第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抽样调查结果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就调查所涉及的三项主要内容而言,在第一项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方面,我国公众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崇尚科学技术职业,信任政府和权威部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这些结果在2005年的调查中又一次得到验证。同时,我国公众对技术对环境影响的看法和对自然的态度也更趋于理性。
一直以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科技指标,始终是科技指标研究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回顾我国科技指标的发展历程。1985年我国实施了首次全国科技普查。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科技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中国科技活动特点,以描述科技资源、科技活动及其产出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1989—1991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全社会科技投入调查。通过这次调查,不仅掌握了我国科技投入的规模、来源、结构、布局,满足了决策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研究制定出了一套科技投入的口径、分类、核算方法,确定了反映我国国情的科技活动的三分类,即R&D活动、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其中“R&D成果应用”这一概念在我国科技统计理论方面是一次创新。1991年以来中国科技指标的研究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需要的科技指标体系,《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即科学技术黄皮书)的出版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开展了中国公众科学技术素养调查;完善了科技产出指标。2000年由科学技术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共同组织了全社会R&D资源清查。这次全社会R&D资源清查在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制定“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发挥了很好的基础性作用。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树立
•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应当树立积极健康向 上的形象。首先,要具备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 断追求知识和真理,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其次,要德 才兼备,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扎 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等。最后,要视野开阔,了解世界和国情,关注国家和人民 的命运,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 幸福贡献力量,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为经 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 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建设创 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11-09
CATALOGUE
目 录
•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 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 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与素质提升 • 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与责任担当
01
CATALOGUE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当代大学生需要拓宽知识面,学习世界 各国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将它们融入 我国的科技文化发展中,以丰富我国文
化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 了解国家发展的需求,将自己的科技文 化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
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当代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 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责任 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国家科技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

集成创新: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 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创 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日本:1950—1975年引进25777项技术 引进费用:57.3亿美元 国外研发费用:1800—2000亿美元
★取消农业税、免费义务教育、三峡工
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北京奥运会 、载人航天……
★1978年GDP→0.36万亿 ★2008年GDP→31万亿
★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德国 ★高盛:中国经济总量2015年超日本,2039年超美
国。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
基本特征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 )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 30%以下; (4)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 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 60%
保持40% 可以实现
3、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 的需要:
• 一流企业做标准 • 二流做品牌文化 • 三流做解决方案 • 四流做产品差异化 • 五流做同质化产品,打价格战
2.2 基于外部的分析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国实践的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 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 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 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 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 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 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加强自主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

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妹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与实践【前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在高度重视创新战略的构建与实践。

本文就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1. 历史发展背景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研究起始于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此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国家多次发布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理论支撑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主要借鉴了西方创新理论和模式,如美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模式,其本质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同时,中国也促进了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启动了一系列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如北斗导航系统、超算、量子通信等,这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3. 创新理念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同时,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结合,推动中国的核心技术储备和对外合作水平的提升。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践】1. 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主要推进技术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制定了国家自主创新的计划。

无论是半导体、5G、AI等领域的发展,还是对开源软件、量子计算机等技术的跟踪研究,都旨在全面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 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主要推进市场机制改革、科研经费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等。

例如,点名保护知识产权、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等制度的推进,就有利于推动中国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了中国对外的创新竞争力。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大多学者关于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创新型国家内涵、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等多方面。

关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把关注点放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上,学术界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

虽然关于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丰硕,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此作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标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创新体系2014 — 01 — 2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入新时期,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基本战略。

2006年,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此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创新型国家的研究热潮。

大多学者关于创新型国家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创新型国家内涵、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等多方面,他们对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果。

一、关于创新型国家内涵的问题关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国内学者基本上认同国际学术界的观点即创新型国家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1〕如吴汉东在《科学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一书中就指出,创新型国家就是指以知识创新为基本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国家。

不少学者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创新型国家不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它是对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国家的总结和概括。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有刘宝存,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力,以此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优势。

很多学者认为创新型国家在实质上是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指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广义的创新型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整个社会结构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而狭义的创新则是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并由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

[重点]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

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③〕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它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列宁曾经这样评价道:“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恩格斯曾经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斯大林则这样说道:“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

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在《宣言》精神的指引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

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当代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宣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以《宣言》作为理论武器,敢于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善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斗争,为捍卫和发展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途径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途径

联 合会研究员 、 原党组书记 、 执行主席 , 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 , 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42
过 四亿吨、 居世界第一位的壮举 。而 自主创新和原 始创新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 提高综合国力 的根本途径。袁隆平创新的杂交水稻, 每年增产的 粮食可多养活 70 0 0 万人 口。神舟七号载人航 天 飞行圆满成功, 既是我国科技人员 自主创新的伟大
成果 , 又是展示我国综合 国力提高的显著标志。这 说明大力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 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 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 是提高综合 国力的关键。
目标 , 员全 党全 民 , 法上 马 , 炼 钢铁 , 果是 动 土 大 结
术基础 ; 制度创新 , 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 了 活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靠的就 是创新 , 特别是科技创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今天, 科技实力决定 国家命运。谁不重视科技, 谁 就要被淘汰。一个 1 3亿人 口大国的现代化建设 , 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业 , 必须充分依靠科
展 的成 就 , 同创 新是 息息 相 关 的 。理论 创新 , 我 为
学技术支撑发展 和引领未来。我们党在制定发展 战略时 , 总是把创 新 放 在 突 出 的地位 , 为 实 现发 作
展 的 目标 的支撑 。党 的十七 大在提 出 22 00年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奋斗 目 的同时 , 标 相应地作出 了“ 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 建设创新型 国家” 的战略 决 策 , 指 出 : 这 是 国 家 发展 战 略 的核 心 。 只 明确 “ ”

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战略地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 , 20 年 1 9日《 是 06 月 胡锦涛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 中提 出的。党 的 十七大进一步肯定 了这个 重大战略决策 , 明确指 出:提高 自主创新 能力 , “ 建设创 新型 国家。这是 国家发展战略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 的关键。 [2 ”1 ̄ 1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内容 , 是对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道 路 和理论体 系 的丰富和 发展 。 建设创新型国家 ,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创 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 人类社会就是 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 进步的。建国六十年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我国经济社会发

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

案例三:创新型国家建设材料:2014年6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收获体会

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收获体会

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收获体会引言2024年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时刻。

新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因此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的收获体会。

深化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上的创新成果,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首先,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的推进,促进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新时代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创新,2024年,党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理论,如精确社会治理、全面依法治国等。

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最后,党的创新理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24年,党提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这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等举措,我国文化自信得到了增强,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24年,党的创新理论对于科技创新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党的创新理论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通过制定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和举措,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2024年,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引领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潮流。

其次,党的创新理论提倡跨界融合创新,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专业:光学工程姓名:王天洋学号:20111367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做出综述并进行理论归纳.第二部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部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科技哲学理念包括: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生产需要;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有力杠杆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要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科学技术性质及其社会影响、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技发展动因、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整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成就,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惠泽人民四个发展时期,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并且它已体现为日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创建民主文明的和谐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
(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三)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按照以往的发展方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阶段推进遇到新的“瓶颈”。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

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比较低,供需结构存在问题。

环境状况难以持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内涵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在战略上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十七大报告强调,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把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

自主创新的战略投资需要超前部署。

关键领域的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途径。

(二)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某些制高点。

(三)经济转型期可投入主体形成三级布局。

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选择重大方向如生物技术、军事航空、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等进行投入;行业和区域选择对行业和区域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

(四)实行行政与研究系统双轨制,加快制度供给,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体制和机制具有特殊意义。

加快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如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机制。

(五)政府发挥战略导向、服务和协调功能,抓紧完善政策体系。

我们在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创新的指标进行专门性研究。

我国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文化与教育政策、人才政策都要根据创新战略的要求完善和创新。

(六)教育领先,人才为上,长远布局。

创新的基础在于科学的发展。

发展科学和建设人才队伍需要创新型的高等教育、创新型的教育机制,需要创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