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这本书是由王学典和陈峰教授共同编的,王学典教授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其擅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陈峰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这两位学者不光合作共同编了这本书,他们还共同写了另外一本书叫《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另外的一本书是他们在本书基础上,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把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我所读书目的重要性,那么我下面就首先将就本书的写作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作为中国学术史中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学,其发生的变革尤为剧烈。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骚,并相继居于史界主流地位,每个思潮或流派都构成二十世纪史学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认识这些思潮或流派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我们后世治学术史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上的总结无疑是必要的。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白寿彝、戴逸、余英时、唐德刚、张广智、杨念群等史学大家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对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的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整个20世纪史学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余英时、周予同等)对他们所处时代史学发展的论述和评论,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一世纪史学发展的展望,这有助于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晚清、民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后五十年和后二十年的评论,它们体现着各个时段的学术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同时,编者又把关于一些对20世纪史学的总体概括的文章也收录进来,这些文章将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作为考察对象,就其发展大势、学风转换、方法更新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就20世纪整个史学的发展大势有个整体的认知。最后又介绍了关于西学冲击下的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这样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共收入了27篇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方豪)
民国后20年史学的新趋向(许冠三)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史学倾向(刘茂林叶桂生)
50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
50年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邓嗣禹)
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白寿彝)
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
近50年的中国历史学(王学典)
台湾史学的“变”与“不变”:1949-1999(王晴佳)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戴逸)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瞿林东)
20世纪史学的回顾(赵俪生)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王家范)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陈支平)
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反思(雷戈)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对其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评论(格雷)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于沛)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余英时)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唐德刚)
20世纪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张广智)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
美国对中国史研究30年回顾(霍尔)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杨念群)
日本近代汉学中的史学研究(郑春苗)
编者编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因而他们把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收录书中,从而更加丰富了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面貌,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认为这百年的史学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和后五十年。
前半期中国史学有三大思潮:“新史学”思潮、实证主义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新史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是在西方史学影响下,结合反思和变革中国史学的意向而形成的。在20世纪的前三四十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史学”的倡言者是梁启超,他发表的《中国史绪论》中指出中国的旧史有“四弊二病”,故史学必须变革。此后,章太炎、夏曾佑等人在史学思想和历史撰述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梁的影响,使这种史学理论逐渐扩展。这种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史料的整理、鉴别和对于专史的研究,摆脱了传统经学的影响,为20世纪史学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实证主义史学是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考据学(乾嘉考史派)而言的,它在继承传统历史考证学“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同时,在书中于沛的“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一文中指出:20世纪20 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不少中国学者明确提出借助西方史学的先进思想改造旧史学的问题,在“破坏”中国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过程中,以鲁滨逊为代表的美国“新史学派”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实证主义史学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王国维是实证主义史学的开山,他考证历史时注重史料(二重证据法)。陈寅恪也是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也不能仅仅把他看成是考据派,他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他治史强调史事、制度的渊源流变。而胡适有更多的关于考证的方法论的论述,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顾颉刚、陈垣也是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发的二三十年代史学界关于古史的讨论,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发展中的一个高峰。陈垣以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如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严谨的考证和缜密的类比方法,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推进到新的阶段,他主要致力于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学、史讳学、辑佚编纂等工作,他认为传统的考据学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前人的考据有部分科学的,只能说他们运用的考据方法不是科学性的,不能全盘否定,这在当时学术界是很有创见的。总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