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

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一兽医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兽医病理生理学(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是研究患病动物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患病动物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动物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为动物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研究重点:机能、代谢变化主要任务:探索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疾病二兽医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一)疾病概论➢疾病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各种致病原因、条件与疾病的关系(二)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

主要讨论发生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举例:如肺炎、肠炎、肝炎等炎症性疾病中,都有炎症(Inflammation),且炎症的变化基本相同。

故炎症就是基本病理过程。

其他的基本病理过程有:水、盐代谢紊乱缺氧电解质和酸减平衡紊乱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激细胞凋亡自由基休克等(三)各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of different organs & systems)主要讨论:患病动物各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的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在本门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有:心机能不全呼吸机能不全肝机能不全肾机能不全消化机能不全物质代谢障碍等病理生理学并不讨论每一个疾病三与兽医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兽医病理生理学属于兽医基础理论课程(二)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兽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法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

兽医病理生理学课件

兽医病理生理学课件
“理”——道理、机理、机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透过现象看本质” 回答:“why”、“how”
健康机体


病因

+
因条



患病体 发 展
机能和代谢 的动态变化 及其机制
转 归
死亡或恢复健康
阐明本质
(目的)
为防治提供依据
(任务)
一、概念(Definition or concept):
兽医病理生理学 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
Normal state
Abnormal state
Structure
Anatomy Histology
Pathological Anatomy
Function Metabolism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Pathological 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 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 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特点:
研究对象:患病体 研究角度:机能、代谢 研究目的:阐明本质 研究任务: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content)
1、疾病概论(general discussion in disease) 2、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
(总论)
3、系统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of each system or organ)(各论)
三、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situation in medicine)

《兽医病理生理学》word版

《兽医病理生理学》word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述(一)基本思路(二)概念二 DIC的发病原因(一)内源性凝血系统(Ⅻ)过度激活1、内皮细胞严重受损2、颗粒物质进入血液3、因子Ⅻ酶性激活(二)组织严重受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1、严重创伤、打手术、广泛烧伤2、肿瘤崩解产物3、实质器官严重坏死4、产科并发症(三)血细胞受损1、红细胞2、白细胞3、血小板(四)诱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2、肝脏疾病3、血液循环障碍三 DIC的发病环节极其发生机理(一)DIC的发病环节1、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起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二)高凝期的发生机理(三)低凝期的发生机理1、凝血因子大量消耗2、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抗凝物质3、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抗凝物质(四)继发性纤溶的发生机理1、Ⅻa启动纤溶系统1)激活纤溶酶原前激活物2)激活激肽释放酶原2、微血栓刺激血内皮释放纤溶酶原前激活物3、凝血酶激活纤溶酶原4、组织损伤释放纤溶酶原前激活物四 DIC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微血栓:脏器功能障碍(二)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三)微循环障碍:诱发休克1、微循环通路受阻,回心血量减2、Ⅻ激活激肽、补体系统3、心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4、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四)微血官病性溶血性贫血五 DIC的治疗原则(一)除去致病原因(二)重建凝血-纤溶系统动态平衡1、抗凝疗法2、溶栓剂-抗纤溶剂的选择应用(三)改善微循环,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六 DIC和兽医科学(一)兽医界对DIC的认识和应用现状(二)对策:认真研究动物疾病与DIC的关系,为动物疾病防治提供依据发热(fever)一、概述(一)正常机体的体温调节1、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调定点(set point)”2、效应器:(1)散热调节(2)产热调节3、对体温的感受:(1)皮肤的温觉感受器(2)丘脑下部的热敏神经原和冷敏神经原(二)发热的概念1、发热: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2、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1)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中枢神经病变)(2)环境温度过高(中暑)(3)散热器官病变(烧伤)(4)产热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三)致热原(pyrogen)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二、发热的机理基本思路(如何理解发热)1、反推:发热→调定点上移→何为调定点上移→热敏神经原兴奋性↓和冷敏神经原兴奋性↑→兴奋性如何变化2、正推:兴奋性改变←胞内信号(胞内信息分子)←传入中枢←胞间信号(胞间信息分子)←体内、外刺激信号(二)发热激活物1、细菌(l)革兰氏阳性菌(2)革兰氏阴性菌与内毒素(endotoxin,ET):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3)分枝杆菌2、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猪瘟病毒等3、真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原虫:常见的如白色念珠菌、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猪附红细胞体;疟原虫、锥虫等4、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原胆烷醇酮(3)尿酸结晶(三)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1、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传统的EP,即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①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产生的多肽② IL-1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③在ET 引起发热,循环血有大量IL-1④ IL-1不耐热,70℃30分钟即丧失活性(2)新近研究的EP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③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④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rn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四)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特异性转运入脑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五)发热时中枢调节介质(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生物科学的模糊区:正、负调节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①PGE注人动物脑室内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②EP诱导发热间,脑脊液(CSF)中PGE水平升高③PGE合成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都具有解热作用④ET和EP都能刺激下丘脑组织合成和释放PGE(2)Na+/Ca2+比值(3)环磷酸腺苷(cAMP)(4)一氧化氮(nitric oxidc,NO)2、负调节介质:研究较多的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等三、发热的临床经过(发热的时相)(一)体温上升期1、特点: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2、临床表现(1)皮温降低、皮肤苍白、冷感及寒战(2)鸡皮,被毛松乱、竖立(二)高温持续期(高峰期)1、特点: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及基本平衡2、临床表现(1)寒战停止(2)开始出现散热反应:皮肤发红、热感;发汗增加、唇干燥体温下降期(退热期)1、特点:调定点返回正常;散热增强,产热减少2、临床表现(1)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潮红(2)出汗、排尿增加、呼吸加快(3)热骤退:虚脱、休克四、发热时物质代谢及机能改变(一)物质代谢改变1、物质代谢加快、三大物质消耗增加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如高热稽留的伤寒病人代谢率提高30~50%持久发热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中间产物(非蛋白氮、乳酸、酮体)增加,2、维生素(VC、VB)消耗增加3、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1)脱水(2)酸中毒(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1、兴奋性增高,病人出现烦躁、谵妄、幻觉2、小儿热惊厥3、有些抑制状态,出现淡漠、嗜睡等(三)循环系统功能改变1、发热时心率加快:升高1℃,心率增加10次2、心率过快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四)呼吸功能改变:发热时呼吸加快加强(五)消化功能改变1、分泌、蠕动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2、与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以及水分蒸发较多有关(六)防御功能改变(生物学意义)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1)发热能提高动物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死亡率高热可灭活某些致病微生物EP可使循环内铁的水平降低,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发热时,某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还可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2)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和降低人工发热动物的抗感染能力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1)EP(IL-l、TNF和IFN等)有一定程度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2)体温41℃时,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可被部分灭活3、急性期反应五、发热的处理原则(发热处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不过高的发热不急于解热防御功能体温曲线的变化(热型)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高热(>40℃)病例2、心脏病患者3、妊娠期妇女(四)药物治疗1、解热:水杨酸盐类类固醇解热药(糠皮质激素)清热解毒中草药2、调节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补液、补钾、补维生素,解除酸中毒(五)护理:护理的重要性(三分看病,七分养)1、物理降温2、卧床休息3、发热病例护理的误区:退热期盖大棉被,与调定点对抗脱水一概述(一)概念:水摄入不足、丧失过多,使体液↓(二)分类: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二高渗性脱水;失水>失钠(一)原因1、饮水不足:水源断绝咽部、食道疾病2、低渗液丢失过多:胃肠、皮肤、肾丢失(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口渴、少尿、尿比重↑2、皮肤弹性↓3、细胞内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4、脱水热5、N症状(脑细胞脱水)(三)分度:轻度、中度、重度三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一)原因1、丢失大量消化液只补充水分2、大汗后只补充水分3、高产地位忘记给盐4、诱因:肾上腺功能低下(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早期:低渗尿,尿量不少或略多2、中后期:低血容量性休克(1)血浆低渗不能维持血容量(2)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三)分度:轻度、中度、重度四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比例丢失(一)原因:大量等渗液丢失初期1、腹泻:除胃外消化液为等渗2、肠梗阻3、大面积烧伤(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水盐代谢特点:以容量调节为主2、代谢性酸中毒3、处理不当:向另俩型转化4、低血容量性休克五治疗原则补液;口服补液水中毒一概念:低渗液在细胞内积聚二原因:排水障碍时摄入大量水(一)ADH分泌↑1、各种应激2、药物3、有效循环血量↓4、某些脑肿瘤(二)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三)低渗脱水时输入大量低渗液三机能代谢变化(一)与水肿的区别(二)与低渗性脱水的区别酸碱平衡紊乱一正常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血液缓冲作用(二)肺脏的调节作用(三)肾脏的调节作用(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二汉-哈二氏方程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一)汉-哈二氏方程(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5、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6、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三代谢性酸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固定酸生成过多(1)乳酸血症(2)酮血症2、碱性物质丢失过多3、摄入过多的酸性物质4、肾脏排酸功能下降(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四)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抑制2、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3、高钾血症4、骨钙动员和骨营养不良(五)治疗原则1、方法:静注、口服补液2、注意事项:不宜过快四呼吸性酸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肌麻痹3、胸廓病变4、呼吸道阻塞和肺部疾患5、通风不良(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代偿不全,危险?(四)对机体的影响1、高碳酸血症2、高钾血症五代谢性碱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2、摄入过多的碱性物质3、缺钾性碱中毒4、盐皮质激素分泌过量(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四)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系统2、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3、低钾血症六几个概念(一)盐反应性碱中毒(二)反常尿缺氧一概述(一)概念(二)常用的血氧指标1 氧分压:A-100mmHg;V- 40mmHg2 氧容量:20ml%(人)3 氧含量:A-19ml%;V-14ml%4 血氧饱和度:A-95%;V-75%缺氧(三)缺氧的分类1、低张性缺氧:包括大气性缺氧呼吸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二缺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低张性缺氧1、原因:高空缺氧通风不良呼吸功能不全2、血氧变化特点(二)血液性缺氧1、原因:(1)贫血性缺氧(2) CO中毒性缺氧(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4) HB-氧亲合力增强2、血氧变化特点(三)循环性缺氧1、原因:(1)缺血性、淤血性(2)全身性、局部性2、血氧变化特点(四)组织性缺氧1、原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组织需氧量增加2、血氧变化特点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 、代偿反应2、呼吸功能障碍(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代偿反应(初期)(1)心输出量增加(2)血液重新分布(3)肺血管收缩(4)毛细血管增生2、心功能不全(1)种类(2)机制3、循环衰竭(严重缺氧)(三)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红细胞增生2、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3、缺氧与发绀(四)对组织细胞功能的影响1、组织细胞的适应2、缺氧性细胞损伤(五)对中枢功能的影响1、功能变化2、形态变化(1)脑水肿(2)脑细胞变性、坏死应激与应激相关疾病一概述(一)应激的概念1、应激是非特异性反应2、保护作用和适应意义3、持久、强烈应激有不良作用(二)应激原1、非损伤性应激原2、损伤性应激原(三)目前应激理论主要研究领域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急性期反应蛋白3、应激时基因表达的研究及热休克蛋白二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1、反应途径2、防御意义3、不利影响(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1、反应途径2、防御意义3、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4、糖皮质激素:应激指标(三)胰岛素分泌减少(四)其他激素三急性期反应蛋白(AP)(一)概念(二)正性AP的主要构成1、凝血蛋白2、蛋白酶抑制剂3、运输蛋白4、补体成分5、其他(三)AP的生物学功能1、减轻组织损伤2、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3、抗感染、抗出血四热休克蛋白(HSP)(一)HSP的概念(二)HSP的特点1、无器官特异性2、离体细胞也表达3、生物界高度保守(三) HSP 的功能1、分子水平:防御和保护2、整体:抗应激五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一)物质代谢1、血糖升高2、体脂、蛋白质动员,负氮平衡3、代谢率:一般是升高(二)血液和心、血管系统1、血液流变性质改变:血液粘度升高2、持久、强烈应激→心功能不全3、强烈收缩内脏血管→诱发休克(三)急性胃粘膜损伤1、胃粘膜损伤2、机理(四)长期应激机体抵抗力↓1、免疫功能↓2、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六应激与动物健康(一)适宜刺激有助于维持动物正常状态1、无聊缺乏刺激的环境下动物行为异常(1)同类相残(2)异食(3)刻板症2、适宜刺激动物表现(1)缓解异食、刻板症(2)增加机体抵抗力、生产性能(二)持久、强烈应激生产性能↓、甚至诱发疾病 1、应激对生产性能的不良影响(1)表现:产肉、奶、蛋、繁殖性能↓(2)机制:代谢障碍、神经内分泌反应维生素需要量↑循环、消化功能↓2、应激综合征(1)突毙综合征:表现、机制(2)猪恶性高温综合征:表现、机制(3)牛的运输热(4)猪的胃溃疡3、应激诱发条件致病菌感染(1)猪的大肠杆菌病(2)鸡的慢性呼吸道病(3)马的X-结肠炎(4)羊的肠毒血症4、应激与产科疾病(1)流产(2)泌乳障碍(3)胎衣不下(4)牛醋酮血症5、应激与人的现代病6、动物的心理问题休克一概述(一)医学对休克的认识过程1、模糊认识:危重状态;“厥征”2、急性循环紊乱:血压下降3、微循环障碍4、休克发生发展的综合机制(1)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2)自由基损伤(3)多种体液因子的作用(4)细胞损伤(二)休克的概念(三)休克的始动环节和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2、心源性休克3、感染性休克4、神经源性休克5、过敏源性休克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改变(一)微循环的概念和调节1、微循环的概念2、微循环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正常微循环的反馈调节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示意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网血流→局部代谢产物与后微动脉收缩血流减少及组胺聚积↑↓平滑肌对缩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增高物质反应性降低↑↓局部代谢产物→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组胺被清除血流增加与后微动脉扩张(二)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应激期)1、微循环状况和组织灌流特点2、循环障碍机制3、代偿意义4、临床表现(三)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1、微循环及组织灌流状况2、循环障碍机制3、病理生理改变4、临床表现(四)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DIC期)1、DIC形成极其机理2、微循环淤滞及衰竭3、多器官功能衰竭三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与休克的发生发展(一)概念1、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2、血液粘度3、弗林现象及成因4、临界毛细血管半径(二) 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的因素1、血液粘度(1)红细胞:变形能力聚集状态数量(PCV)(2)白细胞(3)血小板2、临界毛细血管半径(三)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可严影响微循环的有效灌注,是导致血流缓慢、淤滞、甚至停止的主要因素四休克发病机制的其它方面(一)自由基损伤与休克的发生发展1、概述:(1)概念: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及化学基因(2)化学性质:活泼,存在短,攻击弱键(3)生物体内白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产生:体内常见的自由基及活性氧衍生物—O∙2-,∙OH,1O2,H2O2,脂类过氧化物(包∙∙∙∙∙∙括R∙、R∙O、R∙OO和R∙OOH)清除:酶、巯基物等2、休克时自由基增多的原因(1)循环缺血、缺氧、ATP↓→黄嘌呤脱氢酶变成氧化酶(2)激活白细胞(3)儿茶酚胺自氧化产生自由基(4)白由基的清除↓3、自由基损伤与休克的发生发展(1)自由基损伤的表现(2)损伤机理(二)休克时细胞的代谢改变和结构损害1、细胞代谢障碍2、细胞的损害五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一)急性肾功能衰竭1、表现2、机理(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1、休克肺的表现2、机理(三)心功能衰竭1、表现2、机理(四)多器官功能衰竭六休克的治疗原则(一)除去病因(二)纠正酸中毒(三)扩容、疏通微循环1、补液2、合理应用血官活性物质(四)保护和改善细胞功能1、除去动因2、ATP制剂3、稳定溶酶体膜4、清除自由基(五)控制血液高综合征(六)改善和恢复重要器官功能癌基因与肿瘤一、概述(一)肿瘤的定义和生物学特征1、定义2、生物学特征分裂失控去分化细胞相邻关系改变(二)癌基因的研究简史1、致癌病毒的发现(1)Ellerman(1908),发现ALV(2)Rous(1911),RSV;1966年Nobel Prize(3)Cross(1951)鼠白血病病毒(4)目前进展600株动物肿瘤病毒其中150株(DNA100,RNA50)可转化体外细胞2、病毒癌基因的发现(1)Duesber(1968)RSV致癌的关键基因(DNA片段)(2)Vogt(1969),td-RSV,命名 v-src(3)目前:发现并克隆出30多种v-oncogene,(4)没有人肿瘤病毒?3、细胞癌基因的发现(1)Bishop(1972),c-src,1989年Nobel Prize(1)目前:已发现100多种c-oncogene4、癌蛋白的研究:1975,搞清v-src的表达产物5、目前的研究情况:美国的周刊Oncogene(三)癌基因的概念1、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2、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1)两种癌基因的关系:v-onc非结构基因(2)c-onc高度保守(3)正常情况c-onc处于静止状态(4)c-onc为结构基因3、癌蛋白(oncoprotein)4、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5、转化基因6、广义癌基因:凡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信息分子及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即凡能编码关键性调控蛋白的正常细胞基因。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掌握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兽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兽医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

本文将介绍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概念、分类、病变过程和诊断方法等。

一、病理学概述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病理学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病变,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可以分为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分支。

病因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通过分析病因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二、病理学分类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生机制,病理学可分为结构病理学和功能病理学。

1. 结构病理学结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引起的器官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它主要通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和描述病理变化,包括细胞增生、纤维化、坏死等。

结构病理学是病理学中最常见和重要的分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功能病理学功能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和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生理学和生化学的方法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如代谢紊乱、免疫异常等。

功能病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病变过程病变是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它可以经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

1. 损害和病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由于各种损害和病因引起,如感染、外伤、遗传等。

损害和病因导致机体产生反应,并引发病理变化。

2. 病理反应在损害和病因作用下,机体会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代谢紊乱等。

病理反应是机体对损害和病因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可以尽量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疾病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

病理形态学变化主要指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改变,如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等。

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

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

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兽医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兽医病理生理学(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是研究患病动物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患病动物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动物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为动物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研究重点:机能、代谢变化主要任务:探索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疾病二兽医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一)疾病概论疾病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各种致病原因、条件与疾病的关系(二)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

主要讨论发生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举例:如肺炎、肠炎、肝炎等炎症性疾病中,都有炎症(Inflammation),且炎症的变化基本相同。

故炎症就是基本病理过程。

其他的基本病理过程有:水、盐代谢紊乱缺氧电解质和酸减平衡紊乱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激细胞凋亡自由基休克等(三)各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of different organs & systems)主要讨论:患病动物各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的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在本门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有:心机能不全呼吸机能不全肝机能不全肾机能不全消化机能不全物质代谢障碍等病理生理学并不讨论每一个疾病三与兽医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兽医病理生理学属于兽医基础理论课程(二)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兽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法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

《兽医病理生理学》育人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育人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育人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33305004课程总学时:40(其中,讲课30,实验10)课程学分:2.5课程分类:必修课开课学期:春学期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系兽医病理教研室适用专业:动物医学所需先修课: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及生物化学,兽医免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病理解剖学等课程负责人:乔健二、教学理念(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兽医学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参与国际医学科学竞争的高级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

良好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立足基础学科、逐步建立临床思维。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以老师和教材为主导,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灌输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学理念的逐步更新,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表现出某些新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同当前的教学实践相适应。

在长学制医学生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转变思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欲成才先成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地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处理好这一关系,最根本的是要确保高校立德树人。

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夯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从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着手,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点滴”相对接,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把成长、成才和成人相结合,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感冒 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 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 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食欲下降、精神沉郁 抗损伤 鼻塞充血、流鼻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
2.1血管膜的损伤:血管壁光滑完整时,血小板不容易粘附,此时膜下的胶原纤维没有暴露,可防止血凝。血管皮损伤时,血管壁变粗糙,胶原纤维暴露,可从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激活凝血系统,并引起血小板凝集。血管膜损伤多见于炎症和血管的机械损伤。
(二)因
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
1.机体的反应性
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能以比较恒定的样式发生反应的特性。
绝大多数病因是通过改变机体的反应性而发挥作用的。
机体的反应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三)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因起作用。
结核病
炭疽
第三节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
致病因素通过4个途径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疾病。
1.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高温、低温;强酸强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坏死;猪瘟病毒引起的微血管皮损伤等。
病因
(一)外因
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4.机械性因素5.其他因素
生物性因素
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特点
1.选择性动物的种属、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损伤作用病原微生物在体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机体。寄生虫通过机械性、毒素、夺取营养、引起过敏对机体产生损伤。
(1)外部屏障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2)部屏障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肾脏、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3.遗传因素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是兽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兽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对动物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常见的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掌握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为将来的兽医实践打下基础。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也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动物的解剖、组织切片、生理检测等操作。

这些操作都需要高度的技能和耐心,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日后的兽医工作做好准备。

在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中,还需要学生注重实验安全。

动物实验需要注意动物的福利和保护,同时执行实验时也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受到实验物品的伤害。

学生在实验中应该认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得擅自操作或者随意更改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安全和科学性。

总之,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是学习兽医学的重要环节,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通过实
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日后的兽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实验安全,避免受到实验物品的伤害,保证实验的安全和科学性。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精品资料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精品资料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突破要体的防御机构,进入血循,并在血液中大量地持久地存在和散布到各器官组织内, 血液品质
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血液渗透到组织之间,各组织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炎症,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 。
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炎性和中毒性水肿。
5、淋巴回流受阻:淋概念:病因是指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原 因。其包括外因、内因、诱因。
(二)病因学分类
1、疾病发生的外因:分为机械性的、物理性的、 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营养性的五大类。
2、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 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即机 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 用的能力,即所谓抵抗力。
创伤愈合的过程,包括如下两个阶段: 清除阶段、修补阶段
创伤愈合可分如下三种类型:
浅表创伤愈合:见于表皮浅表创伤如擦 伤,创伤很浅,只破坏皮肤表层。一两 天内完成愈合。
第一期愈合:多见于伤口小而整齐,创 缘接合紧密,消毒完善无感染的创伤愈 合。一天左右就有肉芽长出,三天左右 就可以填平创腔,七左右天愈合。
(二)疾病分类: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2、大小和数目:大小与其性质、生长时间和部位都有关。
(1)组织胺:是组织损伤时所引起血管扩张和充血的物质。
1、按疾病发生原因可把疾病分为: 1、实质细胞变性:变性严重时,往往伴有部分细胞的死亡。
3、血管腔受阻引起的变化: 血栓、栓塞、梗死。
(1)颗粒样变性:病变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许多粗颗粒,故称为颗粒样变性。
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痊愈、不全痊愈 和死亡三种形式。
完全痊愈:患病动物从病理调节转为生 理调节,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受损器 官的机能、形态结构、生产力和经济价 值也彻底恢复。

病理生理学《兽医病理生理学》课件

病理生理学《兽医病理生理学》课件

基本病理过程
(fundamental pathological process)
多种疾病中出现的 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
肺炎 腹泻 脑炎
原因
肺炎链球菌 大肠杆菌
链球菌
部位 基本病理过程
发热、炎症、缺氧、
肺 酸碱平衡紊乱、休克
发热、炎症、水电、
肠 酸碱平衡紊乱、休克 脑膜 发热、炎症、DIemic pathophysiology)
重要系统器官出现 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三、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pathophysiology)
学科性质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physiology)
(clinic study)
◆ 临床观察 ◆ 临床实验
兽医病理生理学
一、概念(Definition or concept):
兽医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的 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 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揭示疾 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 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内容(Contents)
疾病概论 基本病理过程 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研究对象不同
患病机体
正常机体
病理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
研究角度不同
功能代谢
形态
病理生理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桥梁课程
主要研究方法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s)
1. 动物实验
(animal study)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Veterinary Pathological Physiology课程总学时:24 实验学时:16课程总学分:0.5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物科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属于家畜病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兽医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家畜病理生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和代谢机能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临床各课打好基础,为认识疾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为配合《兽医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特单独开设该课程实验教学,共16学时,0.5学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各章节的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转归。

2.通过实验课教学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一)实验一水代谢紊乱---水肿实验1、实验类型:认知-验证性2、实验学时数:43、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5、实验要求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6、实验室仪器设备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

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

(二)实验二发热1、实验类型:认知-验证性2、实验学时数:4绘制体温曲线:5、实验要求联系实验结果分析讨论EP引起动物发热的机理。

6、实验室仪器设备电子天平1台,肛温计3支,无菌无污染10m1注射器3支,38℃和90℃恒温水浴装置。

液体石蜡5ml,EP生理盐水40ml,生理盐水30ml。

(三)实验三缺氧1、实验类型:认知-验证性2、实验学时数:43、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兽医病理生理学是兽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涵盖了动物病理学、生理学等内容。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疾病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疗方法,为培养优秀兽医人才打下基础。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深入理解动物的生理特点,掌握哺乳动物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掌握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逐步提高动物卫生和疾病预防与治疗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物生理学基础知识:细胞、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运动和调节等生理学内容;•动物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风险因素、防治及应对;•动物实验技能:细胞培养、PCR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操作,并在科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应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由教师主讲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临床应对;•讨论法:由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典型病例和病理生理机制,提高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操作:由教师就每次的实验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同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 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方式:•学生出勤率:学生到课堂上听讲、讨论并参与实验操作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讨论质量、提问等表现;•课程作业:学生的课堂笔记、病例分析及实验报告等;•期末考核:考察对本门课程的各方面知识掌握情况。

6. 教材选择本课程所需的教材为《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Robert J.Aumann、N. James MacLachlan和Edward J.Feldman编写。

7. 实验设备本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主要包括PCR仪、Western blot仪、细胞培养箱等。

8. 总结兽医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和动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讲授、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优秀的兽医学生。

兽医病理生理学 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   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5110520课程总学时:40(讲课30,实验10)课程学分:2.5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春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系病理教研室适用专业:动物医学所需先修课:须具备以生理和生化为主的各种医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任务: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动物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它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内容:从常见的感冒到复杂的肿瘤,每个疾病都有它独立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多种疾病中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相同的发病机制,因此,病理生理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都存在病理生理学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

性质: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多个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为了深入了解疾病过程中的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正确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就需要有关于正常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坚实基础,还要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病理生理学是介于正常动物体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正常动物的结构、功能与代谢为基础,学习疾病是如何发生的,疾病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及其发病机制,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打下基础。

Introduction in English(英文简介): 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 is an invaluable course for veterinary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in general pathology,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parasitology and immunology, physiology, neurobiology, oncolog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This course offers students and clinician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s and functional systems that underlie infectious and metabolic diseases.The course provides an excellent knowledge e of integrating basicscience concepts with clinical medicine. Each of the organ system chapters reviews the norm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and then follows with the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indings, and pathology of the more commonly encountered disorder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chapters on genetic diseases, immune diseases and neoplasia which similarly link basic science principles with clinical disease entities. Each chapter contains periodic "checkpoint" questions which guide the reader to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Each chapter also ends with several case studies with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similarto those encountered on board examinations三、各部分教学纲要(一)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要点、基本要求及学时数等(30学时)第一章疾病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学时】0学时,加自学(先修课病理解剖学已部分讲授)【内容要点】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兽医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兽医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兽医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作者:于美玲韦英益胡庭俊司红彬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1期[摘要]“兽医病理生理学”是农学范畴中兽医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传统“填鸭式”教学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兽医病理生理学”课程教研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专业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病例教学,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制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承载课程思政、培养新型农林“五有”领军型人才的“兽医病理生理学”现代化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兽医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五位一体’卓越农林专业2.0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9JGA106);2024年度廣西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点带面、项目驱动、价值引领的‘兽医病理生理学’课程智能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G2024YB006)[作者简介]于美玲(1988—),女,山东莱西人,农学博士,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兽医病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52.3-3;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1-0081-04 [收稿日期] 2023-02-19“五有”领军型人才是指具有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广西大学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总结了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兽医病理课程教研组开设的专业课程“兽医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背景、措施与特色,并分析基于“兽医病理生理学”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培养“五有”领军型人才中的优势。

探索总结建设“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制度改革创新的新方案。

兽医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兽医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兽医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掌握1.疾病: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2.病因: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3.诱因:指促进疾病发生的条件。

4.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的停止,但并不意味着任何组织均同时死亡。

5.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6.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遗传物质(DNA或染色体)发生突变(畸变),致使个体罹患的疾病,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特征。

7.先天性疾病:是与后天性疾病相对而言,是指个体在未出生之前就已发生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异常。

8.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疾病在特殊家族中高于其他家族。

9.基因突变:在一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性变异,这种遗传物质的改变及其引起的表型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10.单基因遗传病:决定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单基因遗传。

由单基因遗传引起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

1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3.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引起的疾病)称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

14.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引起的疾病)称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15.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指独立存在的,外层轨道上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16.活性氧:指由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并在分子中含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物质的总称。

17.缺氧:指由于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引起的组织细胞功能、代谢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兽医病理生理学》英文名称:Veterinary Patholophysiology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总学分:1.5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物科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属于家畜病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兽医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家畜病理生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和代谢机能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临床各课打好基础,为认识疾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课程总共24学时,1.5学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章节的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转归。

2. 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认识疾病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疾病论、酸碱平衡障碍、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发热、休克、应激和重要系统功能障碍。

教学难点: 水肿、酸碱平衡障碍、休克、应激和重要系统功能障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讲述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症状。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 疾病概念了解 21.1病因论和发病论1.2疾病的经过和转归2. 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理解 32.1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2.2水、钠代谢障碍2.3钾代谢障碍3. 酸碱平衡障掌握 33.1酸碱平衡调节3.2单纯性酸碱平衡障碍4. 缺氧掌握 2 4.1缺氧概念4.2缺氧类型和发生机制4.3缺氧对机体的影响5. 发热掌握 25.1发热概念5.2发热原因和机制5.3发热经过和热型5.4发热时机体代谢和机能的改变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了解 26.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和原因6.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子和对机体的影响7. 休克理解 27.1休克原因和分类7.2休克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7.3休克对于机体的影响8. 应激理解 38.1应激的概念8.2应激时全身和细胞反应8.3应激性溃疡9. 黄疸了解 29.1黄疸的概念9.2黄疸的分类及发生机制六、考核方法成绩评定比例(%)1、平时成绩 50%2、期末考试 50%七、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家畜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马学恩主编2、参考资料《兽医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陈怀涛、许乐仁主编。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兽医病理生理学

兽医病理生理学

兽医病理生理学
兽医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关注于动物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生理过程、生理学调节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兽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动物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代谢和营养、免疫学、感染病理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生殖生理学、药理学等方面。

在兽医病理生理学中,研究动物生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动物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生理过程、生理学调节,建立与正常生理状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而病理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研究疾病的原因、机制、病理变化、病理诊断和治疗等问题。

因此,兽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广泛而又深入的基础和应用性问题,对动物医学的发展和动物健康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兽医病理生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动物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对于动物医学的发展和动物健康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述(一)基本思路(二)概念二DIC的发病原因(一)内源性凝血系统(Ⅻ)过度激活1、内皮细胞严重受损2、颗粒物质进入血液3、因子Ⅻ酶性激活(二)组织严重受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1、严重创伤、打手术、广泛烧伤2、肿瘤崩解产物3、实质器官严重坏死4、产科并发症(三)血细胞受损1、红细胞2、白细胞3、血小板(四)诱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2、肝脏疾病3、血液循环障碍三DIC的发病环节极其发生机理(一)DIC的发病环节1、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起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二)高凝期的发生机理(三)低凝期的发生机理1、凝血因子大量消耗2、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抗凝物质3、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抗凝物质(四)继发性纤溶的发生机理1、Ⅻa启动纤溶系统1)激活纤溶酶原前激活物2)激活激肽释放酶原2、微血栓刺激血内皮释放纤溶酶原前激活物3、凝血酶激活纤溶酶原4、组织损伤释放纤溶酶原前激活物四DIC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微血栓:脏器功能障碍(二)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三)微循环障碍:诱发休克1、微循环通路受阻,回心血量减2、Ⅻ激活激肽、补体系统3、心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4、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四)微血官病性溶血性贫血五DIC的治疗原则(一)除去致病原因(二)重建凝血-纤溶系统动态平衡1、抗凝疗法2、溶栓剂-抗纤溶剂的选择应用(三)改善微循环,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六DIC和兽医科学(一)兽医界对DIC的认识和应用现状(二)对策:认真研究动物疾病与DIC的关系,为动物疾病防治提供依据发热(fever)一、概述(一)正常机体的体温调节1、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调定点(set point)”2、效应器:(1)散热调节(2)产热调节3、对体温的感受:(1)皮肤的温觉感受器(2)丘脑下部的热敏神经原和冷敏神经原(二)发热的概念1、发热: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2、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1)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中枢神经病变)(2)环境温度过高(中暑)(3)散热器官病变(烧伤)(4)产热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三)致热原(pyrogen)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二、发热的机理基本思路(如何理解发热)1、反推:发热→调定点上移→何为调定点上移→热敏神经原兴奋性↓和冷敏神经原兴奋性↑→兴奋性如何变化2、正推:兴奋性改变←胞内信号(胞内信息分子)←传入中枢←胞间信号(胞间信息分子)←体内、外刺激信号(二)发热激活物1、细菌(l)革兰氏阳性菌(2)革兰氏阴性菌与内毒素(endotoxin,ET):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3)分枝杆菌2、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猪瘟病毒等3、真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原虫:常见的如白色念珠菌、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猪附红细胞体;疟原虫、锥虫等4、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原胆烷醇酮(3)尿酸结晶(三)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1、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传统的EP,即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①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产生的多肽②IL-1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③在ET 引起发热,循环血有大量IL-1④IL-1不耐热,70℃30分钟即丧失活性(2)新近研究的EP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③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④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rn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四)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特异性转运入脑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五)发热时中枢调节介质(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生物科学的模糊区:正、负调节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①PGE注人动物脑室内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②EP诱导发热间,脑脊液(CSF)中PGE水平升高③PGE合成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都具有解热作用④ET和EP都能刺激下丘脑组织合成和释放PGE(2)Na+/Ca2+比值(3)环磷酸腺苷(cAMP)(4)一氧化氮(nitric oxidc,NO)2、负调节介质:研究较多的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等三、发热的临床经过(发热的时相)(一)体温上升期1、特点: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2、临床表现(1)皮温降低、皮肤苍白、冷感及寒战(2)鸡皮,被毛松乱、竖立(二)高温持续期(高峰期)1、特点: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及基本平衡2、临床表现(1)寒战停止(2)开始出现散热反应:皮肤发红、热感;发汗增加、唇干燥体温下降期(退热期)1、特点:调定点返回正常;散热增强,产热减少2、临床表现(1)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潮红(2)出汗、排尿增加、呼吸加快(3)热骤退:虚脱、休克四、发热时物质代谢及机能改变(一)物质代谢改变1、物质代谢加快、三大物质消耗增加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如高热稽留的伤寒病人代谢率提高30~50%持久发热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中间产物(非蛋白氮、乳酸、酮体)增加,2、维生素(VC、VB)消耗增加3、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1)脱水(2)酸中毒(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1、兴奋性增高,病人出现烦躁、谵妄、幻觉2、小儿热惊厥3、有些抑制状态,出现淡漠、嗜睡等(三)循环系统功能改变1、发热时心率加快:升高1℃,心率增加10次2、心率过快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四)呼吸功能改变:发热时呼吸加快加强(五)消化功能改变1、分泌、蠕动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2、与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以及水分蒸发较多有关(六)防御功能改变(生物学意义)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1)发热能提高动物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死亡率高热可灭活某些致病微生物EP可使循环内铁的水平降低,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发热时,某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还可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2)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和降低人工发热动物的抗感染能力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1)EP(IL-l、TNF和IFN等)有一定程度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2)体温41℃时,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可被部分灭活3、急性期反应五、发热的处理原则(发热处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不过高的发热不急于解热防御功能体温曲线的变化(热型)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高热(>40℃)病例2、心脏病患者3、妊娠期妇女(四)药物治疗1、解热:水杨酸盐类类固醇解热药(糠皮质激素)清热解毒中草药2、调节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补液、补钾、补维生素,解除酸中毒(五)护理:护理的重要性(三分看病,七分养)1、物理降温2、卧床休息3、发热病例护理的误区:退热期盖大棉被,与调定点对抗脱水一概述(一)概念:水摄入不足、丧失过多,使体液↓(二)分类: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二高渗性脱水;失水>失钠(一)原因1、饮水不足:水源断绝咽部、食道疾病2、低渗液丢失过多:胃肠、皮肤、肾丢失(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口渴、少尿、尿比重↑2、皮肤弹性↓3、细胞内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4、脱水热5、N症状(脑细胞脱水)(三)分度:轻度、中度、重度三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一)原因1、丢失大量消化液只补充水分2、大汗后只补充水分3、高产地位忘记给盐4、诱因:肾上腺功能低下(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早期:低渗尿,尿量不少或略多2、中后期:低血容量性休克(1)血浆低渗不能维持血容量(2)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三)分度:轻度、中度、重度四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比例丢失(一)原因:大量等渗液丢失初期1、腹泻:除胃外消化液为等渗2、肠梗阻3、大面积烧伤(二)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1、水盐代谢特点:以容量调节为主2、代谢性酸中毒3、处理不当:向另俩型转化4、低血容量性休克五治疗原则补液;口服补液水中毒一概念:低渗液在细胞内积聚二原因:排水障碍时摄入大量水(一)ADH分泌↑1、各种应激2、药物3、有效循环血量↓4、某些脑肿瘤(二)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三)低渗脱水时输入大量低渗液三机能代谢变化(一)与水肿的区别(二)与低渗性脱水的区别酸碱平衡紊乱一正常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血液缓冲作用(二)肺脏的调节作用(三)肾脏的调节作用(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二汉-哈二氏方程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一)汉-哈二氏方程(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5、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6、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三代谢性酸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固定酸生成过多(1)乳酸血症(2)酮血症2、碱性物质丢失过多3、摄入过多的酸性物质4、肾脏排酸功能下降(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四)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抑制2、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3、高钾血症4、骨钙动员和骨营养不良(五)治疗原则1、方法:静注、口服补液2、注意事项:不宜过快四呼吸性酸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肌麻痹3、胸廓病变4、呼吸道阻塞和肺部疾患5、通风不良(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代偿不全,危险?(四)对机体的影响1、高碳酸血症2、高钾血症五代谢性碱中毒(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2、摄入过多的碱性物质3、缺钾性碱中毒4、盐皮质激素分泌过量(三)机体的代偿调节特点(四)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系统2、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3、低钾血症六几个概念(一)盐反应性碱中毒(二)反常尿缺氧一概述(一)概念(二)常用的血氧指标1 氧分压:A-100mmHg;V- 40mmHg2 氧容量:20ml%(人)3 氧含量:A-19ml%;V-14ml%4 血氧饱和度:A-95%;V-75%缺氧(三)缺氧的分类1、低张性缺氧:包括大气性缺氧呼吸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二缺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低张性缺氧1、原因:高空缺氧通风不良呼吸功能不全2、血氧变化特点(二)血液性缺氧1、原因:(1)贫血性缺氧(2)CO中毒性缺氧(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4)HB-氧亲合力增强2、血氧变化特点(三)循环性缺氧1、原因:(1)缺血性、淤血性(2)全身性、局部性2、血氧变化特点(四)组织性缺氧1、原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组织需氧量增加2、血氧变化特点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 、代偿反应2、呼吸功能障碍(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代偿反应(初期)(1)心输出量增加(2)血液重新分布(3)肺血管收缩(4)毛细血管增生2、心功能不全(1)种类(2)机制3、循环衰竭(严重缺氧)(三)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红细胞增生2、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3、缺氧与发绀(四)对组织细胞功能的影响1、组织细胞的适应2、缺氧性细胞损伤(五)对中枢功能的影响1、功能变化2、形态变化(1)脑水肿(2)脑细胞变性、坏死应激与应激相关疾病一概述(一)应激的概念1、应激是非特异性反应2、保护作用和适应意义3、持久、强烈应激有不良作用(二)应激原1、非损伤性应激原2、损伤性应激原(三)目前应激理论主要研究领域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急性期反应蛋白3、应激时基因表达的研究及热休克蛋白二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1、反应途径2、防御意义3、不利影响(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1、反应途径2、防御意义3、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4、糖皮质激素:应激指标(三)胰岛素分泌减少(四)其他激素三急性期反应蛋白(AP)(一)概念(二)正性AP的主要构成1、凝血蛋白2、蛋白酶抑制剂3、运输蛋白4、补体成分5、其他(三) AP的生物学功能1、减轻组织损伤2、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3、抗感染、抗出血四热休克蛋白(HSP)(一)HSP的概念(二)HSP的特点1、无器官特异性2、离体细胞也表达3、生物界高度保守(三)HSP 的功能1、分子水平:防御和保护2、整体:抗应激五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一)物质代谢1、血糖升高2、体脂、蛋白质动员,负氮平衡3、代谢率:一般是升高(二)血液和心、血管系统1、血液流变性质改变:血液粘度升高2、持久、强烈应激→心功能不全3、强烈收缩内脏血管→诱发休克(三)急性胃粘膜损伤1、胃粘膜损伤2、机理(四)长期应激机体抵抗力↓1、免疫功能↓2、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六应激与动物健康(一)适宜刺激有助于维持动物正常状态1、无聊缺乏刺激的环境下动物行为异常(1)同类相残(2)异食(3)刻板症2、适宜刺激动物表现(1)缓解异食、刻板症(2)增加机体抵抗力、生产性能(二)持久、强烈应激生产性能↓、甚至诱发疾病1、应激对生产性能的不良影响(1)表现:产肉、奶、蛋、繁殖性能↓(2)机制:代谢障碍、神经内分泌反应维生素需要量↑循环、消化功能↓2、应激综合征(1)突毙综合征:表现、机制(2)猪恶性高温综合征:表现、机制(3)牛的运输热(4)猪的胃溃疡3、应激诱发条件致病菌感染(1)猪的大肠杆菌病(2)鸡的慢性呼吸道病(3)马的X-结肠炎(4)羊的肠毒血症4、应激与产科疾病(1)流产(2)泌乳障碍(3)胎衣不下(4)牛醋酮血症5、应激与人的现代病6、动物的心理问题休克一概述(一)医学对休克的认识过程1、模糊认识:危重状态;“厥征”2、急性循环紊乱:血压下降3、微循环障碍4、休克发生发展的综合机制(1)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2)自由基损伤(3)多种体液因子的作用(4)细胞损伤(二)休克的概念(三)休克的始动环节和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2、心源性休克3、感染性休克4、神经源性休克5、过敏源性休克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改变(一)微循环的概念和调节1、微循环的概念2、微循环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正常微循环的反馈调节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示意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网血流→局部代谢产物与后微动脉收缩血流减少及组胺聚积↑↓平滑肌对缩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增高物质反应性降低↑↓局部代谢产物→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组胺被清除血流增加与后微动脉扩张(二)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应激期)1、微循环状况和组织灌流特点2、循环障碍机制3、代偿意义4、临床表现(三)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1、微循环及组织灌流状况2、循环障碍机制3、病理生理改变4、临床表现(四)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DIC期)1、DIC形成极其机理2、微循环淤滞及衰竭3、多器官功能衰竭三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与休克的发生发展(一)概念1、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2、血液粘度3、弗林现象及成因4、临界毛细血管半径(二) 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的因素1、血液粘度(1)红细胞:变形能力聚集状态数量(PCV)(2)白细胞(3)血小板2、临界毛细血管半径(三)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因素改变可严影响微循环的有效灌注,是导致血流缓慢、淤滞、甚至停止的主要因素四休克发病机制的其它方面(一)自由基损伤与休克的发生发展1、概述:(1)概念: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及化学基因(2)化学性质:活泼,存在短,攻击弱键(3)生物体内白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产生:体内常见的自由基及活性氧衍生物—O∙2-,∙OH,1O2,H2O2,脂类过氧化物(包∙∙∙∙∙∙括R∙、R∙O、R∙OO和R∙OOH)清除:酶、巯基物等2、休克时自由基增多的原因(1)循环缺血、缺氧、ATP↓→黄嘌呤脱氢酶变成氧化酶(2)激活白细胞(3)儿茶酚胺自氧化产生自由基(4)白由基的清除↓3、自由基损伤与休克的发生发展(1)自由基损伤的表现(2)损伤机理(二)休克时细胞的代谢改变和结构损害1、细胞代谢障碍2、细胞的损害五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一)急性肾功能衰竭1、表现2、机理(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1、休克肺的表现2、机理(三)心功能衰竭1、表现2、机理(四)多器官功能衰竭六休克的治疗原则(一)除去病因(二)纠正酸中毒(三)扩容、疏通微循环1、补液2、合理应用血官活性物质(四)保护和改善细胞功能1、除去动因2、ATP制剂3、稳定溶酶体膜4、清除自由基(五)控制血液高综合征(六)改善和恢复重要器官功能癌基因与肿瘤一、概述(一)肿瘤的定义和生物学特征1、定义2、生物学特征分裂失控去分化细胞相邻关系改变(二)癌基因的研究简史1、致癌病毒的发现(1)Ellerman(1908),发现ALV(2)Rous(1911),RSV;1966年Nobel Prize(3)Cross(1951)鼠白血病病毒(4)目前进展600株动物肿瘤病毒其中150株(DNA100,RNA50)可转化体外细胞2、病毒癌基因的发现(1)Duesber(1968)RSV致癌的关键基因(DNA片段)(2)V ogt(1969),td-RSV,命名v-src(3)目前:发现并克隆出30多种v-oncogene,(4)没有人肿瘤病毒?3、细胞癌基因的发现(1)Bishop(1972),c-src,1989年Nobel Prize(1)目前:已发现100多种c-oncogene4、癌蛋白的研究:1975,搞清v-src的表达产物5、目前的研究情况:美国的周刊Oncogene(三)癌基因的概念1、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2、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1)两种癌基因的关系:v-onc非结构基因(2)c-onc高度保守(3)正常情况c-onc处于静止状态(4)c-onc为结构基因3、癌蛋白(oncoprotein)4、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5、转化基因6、广义癌基因:凡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信息分子及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即凡能编码关键性调控蛋白的正常细胞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