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97a5d4dc850ad02de8041e7.png)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Fra bibliotek4、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
【原理内容】: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4、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复习课件精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复习课件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295e10b7360b4c2e3f64e9.png)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干原理、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 源、动力、标准和目的)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的观点,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 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 3.真理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 平等的原则,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 4.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 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 历史的统一)。这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 错误总是难免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错误。 •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促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方法论: A、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 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结合 起来。 (3)反对: 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否认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学
【拓展】
三、
1、含义:
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客观的)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C、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c351d453b3567ec102d8a9c.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一、哲学范畴(概念)1.哲学: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5.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具有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实践: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7.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特点。
8.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等特点。
9.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特点。
10.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点。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要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1d676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1.png)
高中政治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在办理人与外面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2)哲学拥有的作用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意: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令人聪慧的学识||。
③真实的哲学能够使我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目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进而为生活和实践供给踊跃有利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程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差异:①含义不一样: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见解和根本看法||。
哲学就是对于世界观的学识||。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材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常常是自觉的、零落的、缺少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有一套理论系统||。
(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 ||,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两者不可以截然分开 ||。
整个世界包含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差异:含义不一样 ||。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见解和根本看法 ||。
人们用这类看法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成为方法论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根源则和根本看法 ||。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表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学案--知识提纲篇(2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学案--知识提纲篇(24页)](https://img.taocdn.com/s3/m/72b90160915f804d2b16c1c1.png)
什么都不能说——-克拉底普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典型: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我?
人生若只如初见飞夫不动——芝诺
飞乌之影(景),未尝动也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质决定意识
【拓展升华】 如何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一种或几种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3)区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这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
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区分几种常见的说法: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五、名言哲理
1.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典型: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日方中方說,物方生方死——惠 施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我不是我了——欧布里德
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整本复习共91页文档
![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整本复习共91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5c9eb43a5e9856a5712605e.png)
习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END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11276402768e9951e73836.png)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d48fbea16fc700aba68fc5e.png)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框架图与原理归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基本问题基本形态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发展性原理——真理的属性总特征:1联系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多样性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法原理2发展发展普遍性原理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质变统一原理实质与核心: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原理(做事情)矛盾主次方原理(看问题)矛盾分析法要求:创新辩证否定原理——辩证法批判、革命、创新原理创新的作用(4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集体主义、两自觉)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注:1.所有内容均为必背知识点,提纲性质,方便背诵。
2.一般性知识点未列出。
3.右侧引出内容为注脚。
4.后附原理方法论资料。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要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ff040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f.png)
中学政治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才智不是从人们的主观心情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更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供应主动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分: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驾驭。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分: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相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确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高中政治必修4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4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试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719dce4bb68a98270fefad1.png)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与办法论统一;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概括和总结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体当前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对的结识存在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4、哲学与时代关系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精华哲学对社会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先导):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批判,更新人观念,解放人思想。
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迈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抱负目的,指引人们追求美好将来,同步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本:阶级基本: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本:最具代表性: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重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性: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自然观与唯物辨证历史观有机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本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第二单元摸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四、五课)、结识论(第六课)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备能动作用。
对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增进作用,错误意识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办法论:规定咱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对的思想意识,发挥人主观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具备能动作用涉及:①人可以能动地结识世界。
(意识具备目性、筹划性、积极创造性和自觉选取性特点)②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备指引作用。
对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增进作用,错误意识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新人教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36748a0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d.png)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 评价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 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就不同。
(2)、物质现象和 精神现象都能以自己的属性满足 人的某种需要。
(3)、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 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客体(事物)满足主体 (人)需要所具有的用途 和积极意义
客体
主体
事物 属性
包括
特定关系
人 需要
(个人、集体)
精
物
包括
神
质
既可以是主体 也可以是客体
(4)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 集体利益的关系
(1)最重要的是: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
当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 突时:
(2)人的价值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 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
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 向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材料☆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一、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总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现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实现人生价值:1、人的价值(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这包含两层含义:①人是价值的创造者。
只有人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奉献)②人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索取)(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和源泉)②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索取是贡献的条件)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5、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5)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人生价值的实现(1)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A、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B、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注意: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3)主观条件:A、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 、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疑难点拨】1.存在与思维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①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
②对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4.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物只是价值客体。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典型例题1.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曲,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
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4.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
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
他就是列文·虎克。
材料表明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缩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你参加过的一次公益劳动经历,谈谈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
(12分)答:(1)如: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过程;如:参加社区组织的街道卫生大扫除过程;如:到敬老院参加敬老服务活动过程等。
(共3分)(2)①每个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就越大。
(3分)②有意义的人生应该对社会作出贡献。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分)③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