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闯荡好莱坞的华人女星大盘点
好莱坞最新一集007电影即将开拍,该集因剧情需要,将会由一名华人女星担纲出演邦女郎,而好莱坞制片公司上月已秘密派人在内地、香港两地物色人选。
经一轮面试后,在过百位女星中,最后只有五位入围,分别是汤唯、李冰冰,范冰冰,舒淇,及何超仪。
继杨紫琼之后将会有第二位华人女星,加入“邦女郎”行列。
最后究竟花落谁家目前尚不知晓,先来盘点以往出现在好莱坞制造中的华人女星的表现吧。
黄柳霜1905年1月3日,黄柳霜出生在洛杉矶唐人街的花街,为一黄姓华人移民的第三代,英文名字叫ANN。
1919年她14岁,出演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红灯笼》。
17岁时,黄柳霜出演了好莱坞首部彩色电影《海逝》(TheToll),她饰演中国少女莲花。
黄柳霜以东方女性特有的生动细腻又含蓄的肢体语言演活了莲花这样一个无力与社会抗争的中国娃娃。
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星关南施(Nancy Kwan),在上世纪60年代,她被人们提起的更多的名字是“苏丝黄”。
她是首位在西方影视圈成名且走红的亚洲女星。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她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东方传说。
南施(关南茜):原名关家倩,1939年生于吉隆坡,原籍广东番禺,母亲为美国人。
关家倩出生后不久来港,两岁时逃避战乱,移居昆明。
战后回港,在玛利诺书院就读,再到英国深造,毕业后入伦敦皇家芭蕾舞学校。
1960年回港,适值派拉蒙为《苏丝黄的世界》招考女主角,关南施应聘入选,一举成名,翌年演出《花鼓歌》,其后演出二十多部B级影片。
关南施塑造的妓女和舞女形象,开启了西方男人对东方女性的幻想新热潮。
同时她也成为东西方的时尚象征。
周采芹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第三女,她在上海出生,在伦敦戏剧院毕业。
自1960年以来,周采芹在西方的舞台和银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1959年在伦敦出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连演三年,场场爆满。
在这个英国舞台剧最兴旺的年代,周采芹红极一时。
作为最早参与西方影视剧的中国演员,周采芹的简历中有很多第一: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个中国学生。
浅析好莱坞电影《木乃伊3龙王之墓》中的华人形象
浅析好莱坞电影《木乃伊3:龙王之墓》中的华人形象作者:肖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木乃伊3:龙王之墓》为了保证票房,除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大量特技的效果的运用之外,这部影片中华人角色的塑造也占了很重的分量。
而影片对中国华人形象的塑造,显然是在好莱坞以其特有的西方价值观思维下而成的,并且也还是存在很明显的不足,甚至是误解与歪曲。
关键词:《木乃伊3:龙王之墓》;华人形象;中国元素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47-022008年8月1日,《木乃伊》系列第三部作品《木乃伊3:龙王之墓》在中国正式上映。
由于《木乃伊》系列前两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获成功,《木乃伊3》一出世便引起来全世界影迷的极大关注,观众们对于这部续集作品仍然是给予了很高的热情和期待。
这部号称对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献礼之作,由于李连杰、杨紫琼等东方面孔的加入,不仅是在国际上拥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是不小的吸引。
影片还未正式上映,即已成功营造了良好的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的目光。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大大小小、若隐若现的中国元素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木乃伊3:龙王之墓》为了保证票房,除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大量特技的效果的运用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片中大量华人影星面孔的出现。
本文将从华人形象来具体探讨这部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一、中国华人形象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影艺术就是演员甚至是明星的艺术。
正是他们将一个个光怪陆离、虚拟的故事以直观鲜活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沟通了观众与模拟情感的直接认同与感受。
好莱坞电影工场拥有一套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自然也是深谙其中的奥妙。
影片中设置一定的华人角色,并由华人演员来扮演,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吸引中国的电影市场,何乐而不为?《木乃伊3:龙王之墓》正是在此原因下,同时也是出于角色扮演的需要,新加入了李连杰、杨紫琼等华人熟悉的面孔,并且在影片中也是扮演了比较重分量的角色,这也是应了时下好莱坞借华人演员席卷国内市场的一个趋势。
盘点那些扮演中国人的外国演员(组图)
盘点那些扮演中国人的外国演员(组图)
韩国女团ATT扮演武媚娘,尽显性感妩媚日本版电影《西游记》美国人拍的《马可波罗》,其中有他们扮演的中
国人1944年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中国抗日电影《龙种》,女主角还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哟!好莱坞经典作品《末代皇帝》,其中也有他们扮演的中国人2006年意大利拍的《消逝的星星》,其中也有他们扮演的中国人加拿大人大山
常年在中国说相声、当嘉宾、主持电视节目,也曾多次客串过中国角色美国人Mike隋这些年在中国拍了很多影视剧,
如《决战刹马镇》、《光棍终结者》、《钱多多炼爱记》、《一代枭雄》、《乐翻天》、《同桌的你》、《六次别离》等,其中有些就是直接扮演中国角色美国小伙子潘杰明,2011年因出演《新还珠格格》中的画师“班杰明”而被广大观众所关注和熟知。
他还拍了好几部电影电视剧,其中有些也是直接扮演中国角色美国人曹操在中国生活了18 年,参与过《爱的保镖》、《走向共和》、《末代皇妃》、《奇妙女孩》、《天下第一楼》等数十部影视剧的拍摄,早已是北京演艺圈里知名的外国演员,其中有些也是直接扮演中国角色俄罗斯姑娘梦丽从2010年
开始在中国拍戏,因外形出众,接到的剧本也多是性感美女或富家千金,影视代表作品有电视剧《亲爱的》、《今夜天使降临》、《老农民》、《潜龙道》、《对与决》,电影《狙击时刻》、
《风云马迭尔》、《巴黎宝贝》等。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2006年01月27日15:2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作者:龙凤剑客选自:sina论坛美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一样,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概念至今还是非常的模糊。
初来北美大陆的中国人,很多是当年被运来修筑横跨东西两岸的美国铁路线的苦工。
那些中国人基本上大字不认多少,还留着清朝的大辫子。
所以中国人的形象一开始,就和又粗又黑的大麻花一样的辫子联系起来。
尽管当时没有一个美国人有本事修筑跨东西海岸的铁路线,而中国苦工却以坚忍不拔的个性和巨大的生命代价,修好了这个对于美国经济有着重大历史影响力的铁路线,但中国人反而在美国,给人以贫弱、呆板、没有文化的形象。
在修完这段“不可能”的铁路后,美国政府脸一黑,以“抢夺美国人饭碗”为理由,大肆驱赶华工,并不支付部分工资和遣散费。
随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针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反移民法案 - “排华法案”。
留在美国的华人没有钱再回国,于是华人成了流浪儿,在美国可以被白人随便殴打甚至杀死,而白人不会获罪。
从那时起,中国人的形象就是一个卑躬屈膝、拖着长辫子、可以任意被人欺负的形象。
到了好莱坞年代,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是毫无地位的。
当时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经写过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大地”,后来改编成电影获得成功,影星路易斯-雷纳因为出演其中的中国女性而夺得奥斯卡奖,但是这类角色,没有中国人什么事,男女主人公或主要配角基本是白人。
不过这部电影总算是没有太贬低中国人,但其中的农村生活让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清贫的,需要美国人来拯救的对象。
很多美国传教士到了中国,就是出于这种悲天悯人的拯救中国人的心态。
不过他们中间很多人也办了不少大学,不管这些传教士办校的初衷如何,这些大学后来成为中国五四运动后推动新文化教育一股不小的力量。
后来中国人的形象开始出现了分化。
一种是柔弱、美丽和需要白人拯救的中国女性,电影“苏丝黄的世界”让很多美国男性对东方女性产生了遐想。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开始注重中国主题电影。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备受好评,里面充满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等。
时隔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上映。
但是真人版电影并不成功,里面充斥着“东方主义”,这是西方人解构后重新建构的产物。
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角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希望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花木兰》;一、介绍1.选题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影片由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甄子丹饰演“董将军”,巩俐饰演“女巫”,李连杰饰演“皇帝”,国内大咖云集。
但等到正片在国内上映,网友一片压倒式差评。
有网友认为电影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武打效果震撼;但大部分网友给出差评,吐槽女主角妆容、剧情荒腔走板、杂糅中西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问题。
在中国木兰替父从军家喻户晓,但在该影片中,中国观众认为木兰的形象走样,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的化身。
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主义与他者的想象化,这一点始终体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
因此,本文选取东方主义为研究方向,分析影片中的由于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造成的中西杂糅现象,希望更好促进电影的发展,为中国观众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
2. 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2.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1920年左右,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中心。
但好莱坞一直存在“中国妖魔化”的现象,历史原因还是“黄祸论”。
1920-1950期间,不少电影中出现负面的中国人形象。
如西方经典影片《傅满洲》,里面的傅博士是一个邪恶阴暗、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人物。
之后,他的儿子上气背叛家族,向西方示忠。
1950-1990期间美苏冷战,电影延续冷战思维,好莱坞电影中不乏中国人帮助苏联人破坏美方的军事行动等情节,这些都从西方视角出发诋毁中国。
再以《末代皇帝》为例,里面的皇帝认为西方人庄士敦是自己的心灵导师。
解析电影《残花泪》的中国形象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解析电影《残花泪》的中国形象王密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李袁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孔悦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残花泪》(Broken Blossoms or The Yellow Man and the Girl)讲述了一个受酗酒父亲虐待的英国年轻女孩Lucy与一个爱上她的中国男人陈华之间的故事。
本文从社会背景、有问题的情节设计、精心挑选的场景以及个人身份的建立等角度探究电影中西方人对男主角陈华这一中国形象的虚假呈现,并进一步提出提高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关键词:《残花泪》;中国形象;虚假呈现;文化自信作者简介:王密丽(1993-),女,汉族,河南周口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李袁媛(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孔悦(1995-),女,汉族,山西吕梁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67-01一、引言《残花泪》(Broken Blossoms or The Yellow Man and the Girl)是一部1919年的美国无声爱情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受酗酒父亲虐待的年轻女孩Lucy与一个爱上她的中国男人陈华之间的故事。
它改编自托马斯•布尔克191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莱姆豪斯的夜晚》中的一篇《中国人和孩子》。
本片因其在“文化、历史和审美方面的显著成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电影登记部下属的国家电影保存委员会保护电影名单。
此外,《残花泪》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文本,众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独特价值进行了认同。
本文从社会背景、有问题的情节设计、精心挑选的场景以及个人身份的建立等角度探究电影中西方人对男主角陈华这一中国形象的虚假呈现,并进一步提出提高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第五讲 美国的中国形象(下)
陈查理形象
• 1926年《没有钥匙 的住宅》(The House Without a Key)公映以来, 二十年代有两部、 三十年代有二十部、 四十年代有二十四 部陈查理电影公映, 最后一部于1949年 完成。
• 从1926年到1949年,美国有4家电影公司拍摄了40多部 以中国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系列影片,其时间跨度之长, 规模之大,大概只有日后的《007》系列可与之媲美。
• 陈查理是夏威夷警署内的一名华人探长,他头脑聪明,屡 破奇案,不断挫败各种犯罪团伙和黑色势力,成为银幕上 正义的化身。
• 与那些孔武有力、说着粗口,依靠拳头加手枪的美国侦探 不同,陈查理穿着讲究、彬彬有礼。他破案时从来不带武 器,完全是凭借过人的机智化险为夷。
中西爱情的悲剧套路: 1933年《严将军的苦茶》
• 《严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 1933),讲述一中国军阀与 一美国女传教士在上海的罗曼史,最后严 将军也是服毒自尽。
中西爱情的悲剧套路: 1935年《上海》
• 《上海》(1935)稍有新意,男主人公为一混血 儿,其父是被放逐的俄罗斯贵族,其母为满洲公 主,女主人公是一美国姑娘。但故事结尾处他们 将面临的悲剧并未发生,上一代人的悲剧拯救了 他们的命运。
• “想象一个人,细高干瘦而且阴险,双肩高耸, 长着莎士比亚式的额头,撒旦式的面孔,头发奇 短的脑壳,还有真正猫绿色的细长而夺人魂魄的 眼睛。如果你愿意,那么赋予他所有东方血统残 酷的狡猾,集聚成一种大智,再赋予他一个富裕 国家的所有财富,尽管那个国家根本不知道他的 存在。想象一下那个可怕的生灵,于是黄祸的化 身傅满洲博士,你心中就有了一个形象”。
• 也出现了正面刻画中国人的电影,并且影 响不小。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刻板印象变迁——以《傅满洲》与《青春变形记》为例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刻板印象变迁——以《傅满洲》与《青春变形记》为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化、模糊化的印象。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可以说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电影对于华人形象的处理一直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但也有一些电影尝试着去展现更加真实和多维的华人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进行分析。
过去的美国电影对于华人形象的处理常常把他们描绘成为“异类”或“他者”。
早期的中国人角色通常是成为背景或配角,他们被赋予了一些经典的华人特征,比如黑色辫子、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和使用中国传统的礼仪。
这些形象经常被用来增加电影的娱乐性和情节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巩固了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电影《终极夺命追捕》中,华人角色经常被描绘成为冷酷而残忍的黑帮分子,这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华人完全不符。
近年来,一些电影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固有的华人形象。
电影《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中的华人角色点燃了华人角色在电影中的形象变革。
该角色具有复杂的人性和情感,不再被简单地刻画成为一个特定的“异类”。
一些电影还试图展现华人社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电影《敦刻尔克》中,华人角色被刻画成为一名英勇的士兵,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英雄主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形象的出现使观众看到了华人在不同领域的多样性,并打破了以往华人形象的单一性。
一些电影还试图展现华人作为主角的故事。
电影《寻龙诀》讲述了一个华人学者在寻找神秘宝藏的冒险之旅。
这种电影可以说是在美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不仅打破了以往华人角色只是配角的刻板印象,还为华人角色赋予了主动性和复杂性。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经历了从刻板印象到多样性的变革。
过去的华人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华人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开始尝试展示华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变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华人社群,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认同感。
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
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转)幽灵发布于: 2008-01-23 13:03好莱坞一向是个国际人才的大熔炉,但在白人优越感的意识作崇下,非白种人要在美国电影中占一席位并不容易。
所以电影虽然发明了一百年,但能够在美国电影中担正主角的华裔演员并不多,这里列举了二十二位中国演员,在美国电影中算是薄有名气的了。
其他曾在一两部片中担任过主角配角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详细介绍。
不过值行一提的是,过去华人能够在好莱坞影片出现,是因为角色是中国人,所以要找亚裔人担任,但现在已有些改变,例如成龙的《尖峰时刻》、杨紫琼的《明日帝国》的角色就找到了中国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美国观众不爱看黄面孔的习惯也要等时间去改变。
[黄柳霜] ANNA MAY WONG黄柳霜是最早在好莱坞打出名堂的华裔演员,她1907年在美国出生,1919年在《红灯笼》中演出,但此片被纽约华侨指有辱华成份,被逼停演。
她曾在《海逝》、《唐人街繁华梦》(1924)、《龙的女儿》(1931)、《爪哇角》(1939)中担任女主角,在《月宫宝盒》(1924)、《上海快车》(1932)中担任重要角色。
她在《爪哇角》与《上海快车》中分别唱歌及弹古筝,颇为抢戏。
她在1942年息影。
1960年去世。
[陆锡麒] KEYE LUKE在七十年代电视片集《功夫》中演盲眼老和尚的陆锡麒是三十年代的小生。
他原来在雷电华公司工作,为中国题材的电影做顾问。
1935年,当时很受欢迎的《陈查礼探案》拍至第三集时要加入陈查礼的长子陈利的角色,就找了陆锡麒出任,他折了八集后离开。
1941年接替波里斯·卡洛夫演出《黄先生探案》的第六集《华埠魅影》,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电影中当主角的华裔男演员,但当时美国观众还不能接受华人当主角,此片票房惨淡,片集也就停拍。
他从影近六十年,演出影片不计其数,他在1991年去世。
[邝炳雄] BENSON FONG邝炳雄原籍广东台山,其祖父到美国洛杉矶开餐馆,他在美国出生,但父亲送他回香港读中学,再到广东岭南大学读政治系。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审视。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从最初的刻板印象到后来的多元化和逐渐改变。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往往受到文化误读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但也有少数优秀的代表形象为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带来一丝光明。
随着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也正朝着更加积极、多元化和真实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刻板印象与文化误读,介绍少数优秀代表形象,探讨华人形象的变革趋势,以及讨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以及展望未来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析,探讨华人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现象。
通过深入挖掘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这些形象背后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误读,同时关注少数优秀代表形象的出现与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华人形象的变革趋势,分析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情况,从而为未来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电影环境提出建议与启示。
通过研究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电影行业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
2. 正文2.1 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最初,华人在美国电影中通常扮演着负面形象,如无赖、奴隶或无能的仆人。
这种刻板印象源自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国移民历史,以及当时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
华人在好莱坞电影中常被描绘为异族他者,与主流白人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分析》摘要:本文试图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出发,浅探好莱坞电影歪曲反映华人形象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观传输的非官方机构,在电影内容中不乏对华人甚至是中国的贬损,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大多数是负面的,华人在好莱坞电影中普遍缺乏公德,无责任感,行为粗鲁,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不择手段,并且胆陈武摘要:以迎合美国大众口味而存在,以传播美国价值观为己任的好莱坞电影在其制作的襁褓中便打上了推行政治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烙印,同时极力贬损和遏制与其相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从而达到维护和巩固其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的终极目标。
本文试图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出发,浅探好莱坞电影歪曲反映华人形象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深刻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华人形象;负面形象;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一、引言伴随全球信息媒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电影技术的创新,好莱坞电影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占据着全球电影的霸主地位。
在意识形态、文化和电影产业变化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作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输的非官方机构,在电影内容中不乏对华人甚至是中国的贬损,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大多数是负面的。
美国媒体很早便对中国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莫名其妙的偏见由天生的白种人的优越感而生发,为迎合美国受众口味而存在,最终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二、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和美国重返亚战略的回归,好莱坞电影中,华人面孔频频亮相,但是他们大多是好莱坞影片的反面角色。
1、华人的外形特征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的外表几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而总是獐眉鼠目,衬托西方人的俊美,从而为黄种人是“低劣人种”的意识形态灌输奠定外形基础。
闻名全球的007系列电影中对华人形象的刻画就充满了歧视和讽刺。
在《择日而亡》中,邦德落魄的逃离到一家中国酒店,一位酒店前台接待员非常势力地对待了邦德,而酒店的另外一位华人经理在认出酒店的贵宾邦德之后,怒斥了自己的服务员,同时对邦德大献殷勤。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男性形象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男性形象作者:郎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名称: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项目编号:201RC042摘要:由于西方文化中“黄祸”思想的影响,加之中美文化交流的匮乏,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男性形象一直停留在美国人的模式化印象与凭空想象中。
粗暴野蛮的恶人形象、生性懦弱的悲剧形象、缺乏男性魅力的形象是美国电影创作者给中国男性打上的最常见的三个标签。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也在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的塑造着积极正面的中国男性形象。
关键词:美国;电影;形象;定型化[中图分类号]:J905.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69-01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美国电影就开始了对华人形象的刻画,早期的美国电影对东方世界的态度有很强的猎奇性,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也被着力的夸大着,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形象具有极度的漫画倾向,拖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十有八九都是恶毒的罪犯(如系列电影中傅满洲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并且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纵使这些崭新的人物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可他们的性格深处仍难以摆脱着许多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定型化”的特征。
何谓“定型化”?美国《韦式大词典》里解释说:被界定为定型化的事物缺乏自己的特性和个性,例如一群人脑海中对某种事物或某人种所持有的通行的印象,它代表一种过分简单化的意见,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态度,一种不经审慎的判断。
美国电影中“定型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粗暴野蛮的恶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中国男性基本是蛮横无理、粗暴野蛮的象征:矮小、瘦弱、眯细眼、又宽又平的脸,低头哈腰,不是满脸献媚笑容,就是凶神恶煞、毫无感情。
《龙年》中,心狠手辣的唐人街黑社会便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影片以代表正义和秩序美国大众的斯坦利·怀特和唐人街黑帮的新“教父”周泰之间的较量为线索,展现怀特如何凭借其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一往无前的执法决心,一举铲除周泰所代表的东方邪恶势力,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变迁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变迁好莱坞对于华人女性扮演的角色体现着西方对东方的理解,而产生这一理解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去所发生的事。
但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升高,中国逐渐在国际论坛上变得炙手可热,因此华人女性也开始在好莱坞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方向。
在有着中国人参与制作的电影中,更是扮演着代表现在中国的形象,积极向上,给人活力和希望。
一、龙女与蝴蝶的一个世纪:好莱坞华人女性形象的变迁在好莱坞第一位远负盛名的中国籍女明星是黄柳霜。
她一生才短短56 年,而在她去世后,美国最大的报刊发表声明,上面写着:在好莱坞最臭名远扬的“坏人”中国女人去世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她会背负上这样的一个标志,她的一生大约出演了将近80 部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公映的电影。
但即使她参与了如此多的电影拍摄,她所扮演的却几乎是同一种角色。
她最为出名的电影莫过于她和著名好莱坞影星合作的《上海快车》,她扮演的是一位妖娆阴险的女人。
但回看她的一生,她最为成功的影片莫过于《龙的女儿》,这部影片中无论是她的演技还是她那让人惊艳的形象,都让人眼前一亮。
“龙女”是她所有饰演同类别角色中的一种,一个拥有两个个性的人,但这两种个性仿佛是南极和北极,完全不同。
她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这样的角色,甘心为一个西方男子付出自己全部的女人,这体现在了她的作品《海逝》中,她爱上了一个男人,男人却背叛了她,而她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再去争取自己的爱情,让自己和她纯洁的爱情消失在了大海中。
对于自己这样的现状,黄柳霜本身也不认同。
她曾在接受访问时说过:“中国是一个拥有过去的国家,是一个在历史上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的国家。
而为什么在好莱坞中国人总要被塑造成软弱、阴险、狡诈的人呢?”直到生命尽头黄柳霜也没能改变或看见改变这一现象。
甚至,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内,这种现象也仍然持续存在。
周采芹,这位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曾多次与好莱坞合作,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她主演的舞台剧版的《苏丝黄的世界》。
12个中国人,12亿中国人的声音——评电影《十二公民》叙事上的本土化改编
10① 来源于中国电影票房数据库2015年6月14日发布的数据。
电影《十二公民》海报12个中国人,12亿中国人的声音——评电影《十二公民》叙事上的本土化改编姜 丹 张 燕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日本和俄罗斯分别于1991年、2007年对其进行了翻拍,2014年,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是对其所进行的第三次改编,同样也是一次本土化语境下的成功再创作。
《十二公民》自完成以来,斩获了罗马电影节最高荣誉——马可·奥雷利奥奖、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小投资的电影,影片在海外发行时就已收回制作成本,在国内上映后,面对排片不甚理想的情况,也依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1391万以上票房成绩①。
“12个中国人,12亿声音”是电影《十二公民》的宣传语,作为一次比较成功的本土化改编,其根本性的价值存在于影片的叙事层面,即如何在符合中国实情的基础上,讲述一个中国当下的故事,抒发中国公民的心声。
一、 故事基础:政法大学内的学生补考和家长模拟法庭当今世界,美国实行的庭审制度是英美起源的当事人主义,由律师主导;而中国实行的则是欧洲大陆式的质询主义,由法官主导。
《十二怒汉》中,故事的开端是一起真实发生的杀人事件,发展是真正的12位陪审员审理案情,结局也是真切会执行的判决结果——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真”字。
但是在《十二公民》中,故事被搬到了中国,故事开端变成了政法大学校园内,为了孩子补考、牵连进来的12个成年人在模拟西方法庭中讨论中国当下真实热门案件,乍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牵强附会,但仔细探究,这个改变却是合情合理、恰【作者简介】姜 丹,女,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研究;张 燕,女,江苏海门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研究。
20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权威精品]
20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电影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糅合不同的文化和观念。
近年来好莱坞对于中华文化的疯狂挖掘,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入到其电影创作之中,电影中华人形象也日趋正面化。
回顾好莱坞电影的历史,表现华人和中国的历史近110年。
本文以20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为切入点,探讨20世纪几个不同时期华人形象的形成及历史演变,厘清电影艺术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20世纪;美国电影;华人形象基金项目:本文系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研究”。
随着世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传媒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传媒建立起来的国民形象是一个民族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公众对其的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的综合反映,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总和。
在国际舞台上,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强势地位显著,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及其国民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西方乃至全世界观众的认知和态度。
(唐岚,2009)在好莱坞电影中,常常有华人的身影,他们或被妖魔化,或被英雄化,演绎着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民族”的华丽转身。
本文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符码,将其放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和观察,以美国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为切入点,对美国百余年来的影史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厘清电影艺术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历史演变回顾好莱坞电影历史,表现华人和中国的历史很长,人们常常追溯到1919年的《娇花溅血》,这部电影中的华人是善良的,但显得无能为力。
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陆续登场,在这当中,傅满洲和查理·陈的知名度最高,从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西方人士对华人的理解,华人正当的话语权被电影剥夺。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近年来,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影片质量不断提升,而且代表了美国文化的一面。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被描绘成了许多不同的形象,从负面刻板印象到正面形象的改变,这反映了电影制作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角色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美国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的变迁,并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回顾美国电影的历史,20世纪早期的中国人形象大多被塑造成了沉默寡言的人物,缺乏个性和深入人心的特点。
这种描绘方式导致了一个刻板印象,将中国人形象简化为神秘、神经质和不易接近的代表。
这些形象通常出现在冒险类电影中,他们通常是邪恶势力的跟班或帮凶。
这种负面形象让观众对中国人产生了误解,也助长了偏见。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中关系的发展,中国人形象在电影中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
例如,2008年上映的电影《功夫熊猫》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的主角熊猫“宝宝”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符号,而且也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这个形象的改变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也减弱了中国人形象的负面刻板印象。
此外,近年来的一些电影也开始尝试展现中国人的多样性和个性特征。
比如,电影《战狼2》中的角色郭小飞,在世界各地维和行动中展现了中国人的自信与勇敢。
这个形象的改变进一步打破了以往对中国人形象的固有认知,让世界观众对中国人有了更加全面和正面的认识。
这种积极的形象转变不仅仅是拍摄和制作,也反映了美国电影产业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电影产业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化元素,吸引中国观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电影制作人希望能够通过展示中国人的形象,吸引中国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让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正在被现实所颠覆,电影制作人也希望能够与之相应,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浅谈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变迁
浅谈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新闻学浅谈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杨林【摘要】作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他者”镜像,中国人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从文化层面折射出当时中美社会关系状况,充分体现了视觉传播的本身特点与其社会影响。
本文分析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了解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和刻板印象,探究这种看法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中国形象变迁美国电影视觉符号一、各个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1、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滥觞期的神秘中国1895 年12 月28 日是世界电影的诞辰日。
1896 年,中国人的形象就开始出现于美国的荧幕上。
处于萌芽期的电影,其最大的社会功能是延伸人们的视线,承担着猎奇世界的使命。
那时清末的中国对于欧美观众是一个遥远奇诡的巨大东方国度,自然成为电影制作者的关注点。
1896 年美国谬托斯柯甫公司发行了两部记录晚清重臣李鸿章访问纽约的短片,《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和《李鸿章乘车经过第四号街和百老汇》,迄今所知,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在美国曾有过公开放映。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来看这两部“电影”,只能将其称为新闻短片。
清末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延续,对于美国观众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猎奇对象。
鸦片战争之后,野蛮、吸食鸦片、众多的人口都成为早期电影带给观众的印象。
2、二十世纪初—二战前夕:黄祸论中的东亚病夫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已经初步成长为一门叙事艺术,中国的形象也由无指向性的记叙逐渐转变成具有文学想象性的文化符号。
傅满洲是19 世纪末开始的黄祸恐慌中最著名的中国人形象,也是黄祸恐慌的拟人化形象。
他号称是“史上最邪恶的亚洲人”,高瘦邪恶,穿着清朝官员的服饰。
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却心狠手辣,被称为是“中国人奸诈取巧的绝佳象征”。
傅满洲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东方歹徒”。
同期,美国电影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位正面人物陈查理。
陈查理是一位华人侦探,身着西服,体态肥胖,温柔机智,但缺乏男子汉气概,是“去性别化”、被“阉割”的华人男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主角人物形象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主角人物形象分析——以成龙主演的好莱坞电影为例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都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碰撞和融合。
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电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工具。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代表了典型的美国价值观,其中鲜活的中国人物形象也渗透着以好莱坞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物形象的认识。
本文以中国国际影星成龙在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主角人物为例,利用形象构建方面的理论对其在形象文本构建上进行分析,并用二度编解码、拟像论等有关传播学理论分析这种形象与中国人原型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文章最后将指出中国在自我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人形象二度编解码形象文本构建第一部分前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沟通渠道的增多,现实越来越验证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假设。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充斥在人们眼前,各国受众也开始更加了解了异地文化的多样性。
但是这种对外来文化的理解由于传播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理解的外界往往同现实有所偏差,外国人对中国人物形象和中国现状的误读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了解这种认识偏差现状,改变本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才是本次研究的真正意义。
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主角人物形象的分析。
其中主要选取了成龙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对其中成龙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形象文本描述。
好莱坞电影作为现代国际电影市场中的“标杆”,不仅是美国人某些意识形态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国际层面也有代表性。
在好莱坞名导演指导下的中国人,自然也渗透了外国人对中国人形象以及中国社会的模式化认识,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人形象特点的塑造自然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代表性。
在现代的好莱坞电影市场中,中国影星的数量逐渐增多,成龙、章子怡、巩俐、李连杰、周润发等影星在好莱坞也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作者:周树涛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2期摘要:在美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出现了诸多的华人形象。
这些华人形象由最初的单一呆板逐渐变得丰富和多元化,内涵也更加积极,这也间接地反映了华人形象在美国民众心中的转变。
本文首先就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研究做了简要梳理,然后从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两个角度对华人形象做了详细论述,阐明了华人形象的显著特点以及形象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美国电影华人形象多元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63-02电影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到声、色、形和美,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电影艺术还具有商业、娱乐和政治等功能。
美国电影是其进行文化、经济和政治宣传的重要途径。
对美国电影中的诸多华人形象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了解美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呈现形式开展探讨。
一、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研究(一)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类研究孙萌在《“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一书中,以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将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进行了15种划分,认为呈现同质性和相似性形象都是通过好莱坞根据狂热、厌恶和友善等态度所进行的“建构”和“想象”,通过“她者”发映了西方人对华人的欲望和恐惧,从而服务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吕毅在《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分析》中,认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风格:知性漂亮的天使型、缄默柔弱的家庭主妇型、低下地位的女仆和情人型、刻薄反叛的恶魔型;赵富霞在《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正面角色和形象塑造》中,分析了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角色的发展,前期多是一些负面的女性角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电影对华人女性的角色与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女英雄和职业女性等正面形象也越来越多;姜智芹在《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中认为,虽然在好莱坞存在“恶魔”和“模范”两种形象的区别,但傅满洲与陈查理都普遍缺乏男子汉气概,是“性化”、被“阉割”的华人男子;余宏在《从种族歧视到文化政治:好莱坞电影中“黄祸”形象的转变》中,对20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同新世纪中华人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华人形象由恶棍变绅士的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194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这段时期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风云变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至顶峰,中国爆发全面抗战;而国际局势上,1941年末的珍珠港偷袭事件将美国也卷入了波及已广的二战当中。
中美双方关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非常直观地体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塑造上。
首先从1937年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的《大地》谈起。
影片塑造了一个贫穷中国农民的形象,即主人公王龙。
前期他与女仆身份的阿兰结婚,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并经历了灾荒。
后期王龙偶然致富,不仅纳妾而且懒散享乐,后在阿兰的规劝下及时醒悟,休掉小妾重归土地。
这个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美国对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地为根的历史特点的普遍认知。
当然,美国此时仍是以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侵略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地俯视积贫积弱的古老农业国——中国。
1940年,《傅满洲之鼓》上映。
傅满洲是一个系列电影。
受19世纪末以来的排华运动的影响,傅满洲博士开始活跃在美国影坛上。
他被塑造成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奸诈邪恶的形象,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
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
这部电影表明,至1940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还如以往停留在鄙夷、敌视的阶段,并深受“黄祸”说法的影响。
与傅满洲电影同期,好莱坞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华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陈查理。
陈查理是警察局警长,他温和、机智,顺从于白人,除了口头禅“子曰”和浓重的口音,很少提及中国。
他代表了白人心目中对华人的理想期待,当然也代表了美国作为侵略者企图使中国屈服顺从的政治态度。
1944年,又一好莱坞电影《龙种》上映。
首先从电影名称我们便可感受到一丝不寻常:美国对中国人的意志形象与精神信仰:龙,予以了承认。
这根本上源于国际局势的变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正式加入二战,并与中国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员。
中美处在共同立场上,且中国抗日的成果即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在此背景之下,美对中的态度也转向友好与亲近。
该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坚强果敢的革命抗战女英雄:小玉。
她是新女性,爱读书、思想进步,拉着丈夫参加革命,并成为了一名女民兵。
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甚至为了和男人一起抗日,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流产。
从该形象的塑造上可看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以往长期的屈服、弱小的“东亚病夫”转变为了敢于抗争、顽强勇敢的将士。
(图片见下)
至此,从中抗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这个阶段中,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便完成了一个合乎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