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危机详解
中国的第8次危机

中国的第8次危机——08年金融危机以及发展机遇梅矩摘要:通过阅读《八次危机》,了解2008年中国产生危机的原因分析,了解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应对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中国政府颁布的三农政策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的政策分析扩大到对目前国际贸易格局分布情况的认识,展望中国未来可行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八次危机,2008年,三农政策,国际贸易,战略发展一、背景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由最开始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变为了外部需求为主的推力;金融体系上,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由核心国家的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新循环。
2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三大过剩与三大马车失衡的加剧。
劳动力、金融资本、产能过剩进一步导致投资、消费、出口比例的失衡;内需不足,资本过剩投向股市异化与实体经济;外贸依存度2006年高达66%。
3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高增长”发展模式形成。
地方政府的财政金融权利上交,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地方政府唯有土地资源可以支配,”以地套现”4三农政策:修复农村调节功能,支持三农,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医疗体系。
二、事件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演变: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带来外资大举进入;2002年中国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2003年新政府换届各地开始进入“第三轮圈地运动”,投资过热和对外依存度上升,使中国经济以平均11%的增长率增长;在中国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致使中国出口严重下降,沿海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1国际外部环境: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大量转向原材料期货,造成其价格的严重波动,美国已经难以发展实体经济,只能通过创造国债和货币等金融资本来推动货币流向原材料市场,来向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2 危机引发原因:资本在国内的扩张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初步调整,使得中国经济受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70%),持续依靠外需拉动,中国的开发需求转向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赖。
惊心_中国面临八大危机 (转载)

惊心:中国面临八大危机(转载) lmn0910 收录于2011-02-07 阅读数:查看收藏数:315公众公开原文来源tags:中国危机欢迎浏览 lmn0910 个人图书馆中收藏的文章,想收藏这篇好文章吗?花一分钟吧!我也要收藏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填写以下表格联系我们:以文找文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光辉下我们也看到了多重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
如果不能早作出预防,老百性最痛恨的就是腐败,国家领导人也痛恨腐败。
那么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
下面我们对这些危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来自中华网社区 /1,水资源危机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
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
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
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
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
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
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
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
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DP 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2,粮食危机耕地质量之忧,18亿亩红线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
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
八次危机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 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 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 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 “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 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 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 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八次危机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 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 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 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 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 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 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 给农民分地 全面苏化 三次上山下乡 84 96严打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危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其中经济危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要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危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如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协定关税等。
这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如纺织业、陶瓷业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同时,列强还在中国设立工厂,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生产,进一步挤压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无法有效地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战争导致大量人口伤亡、农田荒芜、基础设施损毁,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再者,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危机。
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导,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这种经济结构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而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金融领域,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混乱,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
银本位制度下,白银的外流和汇率的波动常常引发金融动荡。
此外,民间借贷和钱庄的运作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容易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经济政策的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清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长远规划。
例如,在洋务运动中,虽然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官商勾结等问题,未能真正实现国家经济的振兴。
中国近代危机和探索

中国近代前期的危机和探索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背景: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统治者夜郎自大“天朝上国”心态,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中英贸易:19C40S以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英为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鸦片泛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社会和经济问题。
英国:1860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导火线:1939 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1840.6—1842.82100万元协定关税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②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影响or地位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④历史时期: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文化领域: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志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184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西乡变革的主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对外来经济抵抗,英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益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修约要求,1856英法美再次修约要求遭拒。
2.导火线:1856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4.时间:1856~18585.《天津条约》1858:①增开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②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⑤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200万两6.《北京条约》①1860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增兵,扩大侵华战争②《天津条约》完全有效③增开天津为商埠④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7.影响:《天》和《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三、洋务运动18C60S~18C90S1861 总理衙门18C60S求强——重点是“练兵置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1861曾安庆内军械所、1865 李江南制造总局18C70S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8北洋舰队18C70S以后求富——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1873 李轮船招商局 1877 开平矿务局培养人才——1862 弈忻京师同文馆 1863 李鸿章广方言馆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1872曾派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影响: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八次危机》读后感

《八次危机》读后感《八次危机》是温铁军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的重要学术成果,是温教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经济的分析总结。
这本书内容丰富,阐述精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本书在正文展开之前,对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这种学术研究的方法清晰明了,避免了由于概念模糊而引起的误解,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有利于相关问题的展开和深入探讨。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中国似乎不存在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然而,以温铁军为首的科研团队通过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据指出,新中国不仅经历过经济危机,而且在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
按照作者的定义和分析,这八次经济危机都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在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六十年间四次引进外国资本和八次经济危机的关系,其中前六次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后两次则是由于外部因素。
这些危机都有一个共性,即外资问题导致国家财政赤字,进而引发大规模的人员失业。
典型的例子包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现象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批职工下岗现象。
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成本转嫁论”的观点,即城市出现问题时,将大量城市资本和人员转嫁到乡土社会,从而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
因此,关注和解释“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家的责任,更是整个中国的责任。
中国政府在 2005 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并连续投入数万亿资金吸纳数千万“非农”人口就业,这一举措对于成功应对 2009 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软着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是温铁军为首的科研团队构建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批判政策学”的初步尝试。
尽管万事开头难,但这次学术探索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对三个问题领域进行了初步清理:意识形态问题、政治体制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既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
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八次危机

《当代中国经济》读书报告《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读后感马飞远3120100092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作者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分析认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中央政府也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并在2009年运用“三农”政策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对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作者对八次危机的回顾,而是他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与分析的“去意识形态化”。
下面,分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方法温铁军教授认为一定要把构建理论逻辑的起点放在经验过程的起点之上,这种逻辑分析才具有起码的工具理性的可能,而不能随意割断历史,随便找一个意识形态确定的所谓起点,然后建立被主流话语框定的所谓实证分析,这就很容易被套进意识形态体系却不自知。
我非常赞成温教授这种分析精神,但是同样地,我觉得仅靠经验还是有所欠缺。
如果试图构建一个具体模型去解释,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更清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温铁军认为,中国是个小资社会,从建国之初就是这样。
“1949年中国建立的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国际社会一直有争论。
如果给全国88%农民都分了地,那他们是小土地所有者,小土地所有者就是小资,毛泽东早年就说过,我们只是一个小资产的汪洋大海,说的就是当农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的时候,中国就是小资国家。
”温铁军教授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力十分敏锐,他把握住了构成中国社会最基础的农民群体(尽管这一基础随着城市化逐渐消失)。
中国的特殊的城乡二元体系让城市这个“高风险”经济区域有向农村社会软着陆的空间。
(三)中国城市化是好是坏?中国正在快速城市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市化速度是几乎每年1%,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村承担中国八次危机代价

农村承担中国八次危机代价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理事长兼院长。
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教授的文字。
这是中国为数不多,对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看得比较透彻的学者。
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会长期存在,新城镇化运动为的是平衡二者间的矛盾,而非扩大二者间的对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如果问题被极端化,则可能出现新的失衡。
历史上特定的事件成因,背后都有那个时代的经济矛盾与地缘政治尶尬。
于国之道,特定时期所采取的策略,本无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得不为之。
文字中最后一段话“中国的城乡结构并不是一个被人们激进得认为严重不合理的结构,乡土社会是产业资本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如果我们过快过早得把乡土社会破坏,再发生危机的时候将无处寻找软着陆的条件。
”值得决策者深思。
6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是资本原始积累代价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带来了四次大规模的危机。
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长、经济支出、财政盈余都纷纷下降到零值线以下,大危机爆发,中国有了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
1960年的危机总爆发引发的重大成本转移给社会,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代价。
当没有外部资本投入的时候,用成规模的劳动力投入才能替代稀缺资本,但是,单家独户的个别劳动力替代不了极度稀缺的资本要素,只有把劳动力成规模的集中并且准军事化投入时才能替代,因此每个人民公社都是民兵团,大队是民兵营,小队是民兵连,是准军事化建制,集中劳动进行国家基本建设。
那个年代是人海战术,没有资本,不用劳动力靠什么?成规模的集中农业剩余,才能把农业剩余送到工地,那时唱着歌上工地。
国家集中了农民剩余,送到基本建设工地上,就跟驴前面吊一棵青草就跟着走是一个道理。
我这并不是说什么不好的话,只想调动劳动力上工地得用让他吃饱饭来调动。
我们当时在村里就吃不饱。
别以为原始积累那么干净,都是唱着歌,打着红旗去干活吗?都是学雷锋干好事吗?如果不调动积极性,怎么愿意去工地呢?我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样。
十次危机课程笔记

•温铁军•危机一 :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发生机制•夕M贵+地方财政赤字•1957年苏联撤资,夕M责压力下中国的资本积累断裂;•1958年起,中央鼓励地方自主工业化,大办“五小工业“,以地方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替代外国资本.地方财政赤字上升.•危机后果•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的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
•政府政策• 61年政府发动上干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国家产业资本通过”排斥劳动“ 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以”城市单位和农村合作社”为根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政府"局部退出”不经济的农业,允许小农村社制经济局部地推出“集体化“(各种自留地、拾边地等)•危机二:1968-1970三线建设的影响.发生机制•(1)外债.1968年彻底归还苏东债务,中国内部资本积累仍然缓慢• ( 2 ) 1964年核武器;•( 3 ) 1965年三线建设。
65-75年间国家投入一半以上的基建资金进行三线建设。
64 年至80年代,国家投入2052亿元,且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很低,投入资本满缺乏了要求.•危机后果•夕M责压力和国家加大投资,财政赤字上升,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投资主动力).•政府政策•( 1 ) 68-70年全国千万青年下乡•(2)兵工厂和三线建设少量招工•危机三:1974-1976四三方案以后.发生机制•外债• 1972年四三方案,1974年财政规模800亿,同样百亿赤字•危机后果•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政府政策•数百万青年第三次上山下乡,靠“大锅饭”活命.(20年内三次上山下乡,农村承当了4000万失业城市青年)•危机四:1979-1980在第二代领导核心交接时期.发生机制•“四三方案”和”八二方案",对国外资本投入缺乏,财政夕卜债严重.70年代政府投资过度积索的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开展增加投入造成更大赤字;•中央增加人民福利补贴,“赎买”人心,维护政权交接期社会稳定。
温铁军: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课程前言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据统计在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因此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2010年据日本内阁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经说过,世界上还从未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在对中国经济的一片赞扬声中却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就指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0年间,其实已经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新中国到底经历了哪八次经济危机?这八次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温铁军教授做客《世纪大讲堂》,来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中国的真实经验,让我们欢迎温教授。
解说: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温铁军教授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方面的三农问题和乡土中国治理结构的三治问题等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试验研究专家。
温铁军教授主张深入实地调查,形成问题意识,坚持从历史视角考察事务发展的脉络,倡导理论逻辑的起点,必须与经验过程的起点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由此才能对制度变迁的国别比较研究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化研究的羁绊,实事求是地探寻复杂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王鲁湘:温教授您好,欢迎您再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我记得是上一次我邀请您,就您的最近的这一本将要出版的新书来专门给我们观众做一个演讲,这本书现在我已经拿到手了,出版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标题非常耸人,标题非常耸人。
温铁军:对不起。
王鲁湘:那么您这八次危机是指1949年,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到今天的这60年间的八次危机,是这个时间段来的。
温铁军八次危机

评论温铁军教授的8次危机与3次圈地运动(2012-12-18 15:11:09)标签:杂谈温铁军教授梳理了1949---2009年建国后60年时间中计有8次危机与开放后有三次圈地运动观点一:四次4000万人大失业第一次:1960年代的青年大失业而上山下乡,1970年代是隐性失业的第二次:1980年代初期的知青大失业从而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即用倒爷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直接导致了1984年严打第三次:1990年代国企大下岗并且同时伴随民工潮只能用用国际市场解决就业问题了即全国打工搞外贸了,并且直接导致了1996年严打,好在解决问题是迅速的从而犯罪并没有太过份,因为人们可以有新的就业方式如服务业,如一夜之间什么歌厅,足疗之类的,如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就业,因为从1995---2005年是外贸的黄金十年第四次:2010年代之后事实上是再次出现了失业潮即大学毕业生失业潮,这个失业潮也是极其的严重,源于1999年大学扩招年1000万人高考,680万人大学生毕业,并且海归也变成了海待了。
好在低端劳动力在2004年峰值出现,即质变为用工荒了,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但是这不足以解决就业只有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目前大规模地招收了社区工作者。
美国人需要每个月提供33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失业率在5.5个点以下,而中国人却是需要至少要提供100万个岗位以上才能基本保持社会稳定。
即年新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
这个失业潮事实上在10年代相当的明显的这与中国的人口高峰相关联。
观点二:两大雁阵产业转移模式:苏式与美式,苏式是大陆型的三线转移,苏式是2.5条线即东欧线(10国)与东方线(中蒙朝越四国)0.5线就是印度线,经互会为载体,易华贸易为主体,最终是失败的美式是海洋型的二线转移。
西线与东线(日本,四小龙),经合会为载体,美元货易为主体。
最终是成功的。
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
观点三:国际格局的演变1列强纷争1945年前到2双寡头垄断1945---1991,再到3一超多强1991---?。
八次危机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 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 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 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 “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 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 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 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 给农民分地 全面苏化 三次上山下乡 84 96严打
八次危机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 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 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 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 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 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 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危机。
这些危机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和挑战,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危机。
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危机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经济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
出口依赖度过高导致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波动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导致了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一些行业过度扩张,产能利用率低下。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企业的负债压力。
此外,由于大规模投资的推动,一些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这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风险因素。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是环境可持续性危机。
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耗竭的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不仅对中国本地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最后,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三个危机是金融风险危机。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银行间业务存在信贷风险,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庞大而且管理不严,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等等。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放缓和产能过剩导致了一些企业的运营困难,这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风险。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果这些金融风险不加以控制和解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危机,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比如,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来中国六次最大的屈辱

让人震惊!20年来中国六次最大的屈辱!一、20年来中国最大的屈辱1.第一次国耻:“银河号”事件。
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籍货轮“银河号”向伊朗运输制造化武原料,赤裸裸威胁要对中国制裁。
美国同时向“银河号”所在的国际公海,派出了两艘军舰和五架直升飞机,将“银河号”强硬扣留长达三周之久。
在美国强横的要求之下,中国不得不接受美国的登船检查,9月4日,“银河号”货轮上最后一个货箱被检查完毕,没有发现任何化学武器,然而,“银河号”前后已经被迫中止正常航运长达33天。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居然可以被别人随意捏造一个借口就登门入室随意翻查,这是何等的屈辱!当时中国政府代表、中方检查组负责人沙祖康连用了17个“窝囊”来发泄悲苦的心境!可是,国际秩序,强权就是公理,霸权就是话语权。
当时的国力对比如此,再窝囊憋屈,你也得无条件地忍受。
没有理由,强大就是理由!因为这次屈辱,中国开始注重发展远洋护航能力。
后来的打击索马里海盗,中国派出的护航编队,也就结束了随意被人捏造借口而强行扣留船只的历史。
2.第二次国耻:台海危机。
1995年至1996年间,台湾前省长李灯灰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公开鼓吹要分裂中国,接着又直选省长,大陆先后两次进行导弹发射和军事演习,在高层相继发声要管制好忘祖背宗孽障的情况下,拿回湾湾似乎便在朝夕之间。
然而,很快美国的独立号、尼米兹号两大航母战斗群迅速驶入中国的台湾海峡,美军又祭出干扰GPS的一手,军兔们无法跟踪美航母战斗群,加上深海刘连昆出卖了大陆演习底线的军事机密,演习最终只能停留在了演习的层面,举国高涨的统一热情再次被掐灭。
在自己的家门口被人家的航母战斗群赤裸裸地威胁,而不得不取消预定的动武计划,无论找到的台阶是什么,这口屈辱气都令人难以下咽!航母!又是航母!开到你家门口进行威胁的航母!因为你没有,所以就敢在你家门口耀武扬威!因为这次悲辱,中国更加坚定了刘华清老将军力推的发展航母计划。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1.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时间:1929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地点:美国纽约华尔街•事件概述:–华尔街股市崩盘,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之一。
–股市崩盘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失业率上升,银行倒闭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这次危机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措施以恢复经济,也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2. 1973年:石油危机•时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地点:中东地区及全球范围内•事件概述:–石油危机源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战争行动,导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
–石油价格飙升,全球范围内出现能源短缺和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引发了能源政策的调整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
3. 1987年:黑色星期一•时间:1987年10月19日•地点:全球范围内的股市•事件概述:–黑色星期一是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崩盘之一,导致全球股市暴跌。
–这次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新思考,也加速了电子交易系统的发展。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间:1997年7月至1998年•地点:亚洲地区,主要影响东南亚国家•事件概述:–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泰国的货币危机,随后波及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危机导致货币贬值、股市崩盘、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援助并推动了相关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5.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间: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地点: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股市•事件概述:–互联网泡沫破裂是指因为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高估价值而导致股市崩盘。
–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科技股市陷入低迷。
–这次危机促使投资者更加审慎,也推动了科技行业的整合和重组。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间:2008年9月至2010年•地点:全球范围内,主要影响美国和欧洲国家•事件概述:–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中国八大危机

中国八大危机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光辉下我们也看到了多重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
如果不能早作出预防,那么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
下面我们对这些危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水资源危机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
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
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
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
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
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
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
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
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DP 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2、粮食危机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
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
据说仓库的道路三十年前通坦克都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荒芜了。
粮食危机,往往是天灾人祸在先,而后就是粮食危机。
旱灾,水灾,地震等等,都可能引发灾难,而一旦灾难来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势必造成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
今年已经给中国提了个小醒了,先是天灾,紧接着就是商人哄抬物价,已经出现了物价飞涨,穷人生活逐渐艰辛的现象。
而且纵观历史,中国粮食危机,往往是大事件的发生的前兆!3、外交危机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但是对于怎样的国家是弱国呢?没有一个标准。
八大危机公关案例及分析报告

NO.1 家乐福”抵制门”事件回顾:4月7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巴黎的传递遭到”****”分子的破坏,网友遂发起抵制法国企业的号召。
之后有消息称,由于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LVMH)涉嫌曾予以”****”资金支持,而该集团刚刚成为家乐福的最大股东。
家乐福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遭到网友的广泛抵制。
随后,法国家乐福集团总裁迪朗22日在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家乐福不愿在政治中扮演任何角色。
迪朗也坚决否认了家乐福是记者无国界组织合作伙伴的传闻。
但是他的声明并没有得到广大中国网民的认可。
同时,还有消息传出,家乐福要在”5.1″期间展开降价促销活动。
事态被进一步扩大,最终演变为中法政府的对话。
记者注意到:在本文截稿时,正值5.12大地震,家乐福国际基金会当晚宣布,向中国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当然他们也在新闻稿中注明了曾在今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灾害时捐赠人民币200万元,由此表示家乐福的捐赠并不是针对危机的公关行为。
专家点评:游昌乔关键点传播集团董事长一、符合承担责任原则:4月16日发出第一份声明,澄清自己爱中国的立场和支持北京奥运的态度。
二、符合真诚沟通原则:4月21日,家乐福全球总裁杜哲睿接受采访并向中国人民解释和道歉。
三、违背速度第一原则:早在3月27日互联网中就传出了抵制法企的声音,到4月12日这个消息已通过手机、MSN、QQ大范围传播。
家乐福第一份声明直到4天以后才在网站上登出。
四、符合系统运行原则:积极和媒体沟通;促使中国商务部及法国相关政府部门行动起来;果断取消了五一的促销计划。
五、符合权威证实原则:在中国商务部和法国政府之间进行公关,寻求政府的支持。
NO.2 东航”返航门”事件回顾: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架航班”集体返航”,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官方表示是由于天气原因所致。
4月2日,有消息称,”返航”是由于飞行员停工造成,但东航仍坚持称返航是天气原因所致。
4月3日,有消息称,东航与停飞飞行员协商尚未达成一致。
十次危机 笔记

十次危机笔记一、每次危机的概述。
1. 危机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 记录每次危机发生的具体年份或者时间段,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危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面临着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受到西方国家封锁等背景。
- 对于不同时期的危机,背景因素可能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如冷战时期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矛盾)、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如“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等。
2. 危机的表现形式。
- 经济层面。
- 生产方面可能出现工业生产停滞或下降,例如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后的工厂停工现象。
- 市场方面表现为物价波动,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计划经济时期可能更多是物资短缺带来的物价压力,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则可能出现因货币超发或需求不足导致的物价涨跌。
- 就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在国有企业改革时期大量工人下岗就是就业危机的典型表现。
- 社会层面。
-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能表现为部分地区的民生困难,群众对生活保障的担忧等。
-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在危机期间可能出现恶化趋势,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
3. 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 内部因素。
- 经济政策失误,例如“大跃进”时期的冒进政策,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单一产业或者产业发展不均衡,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时面临的危机,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开采产业,而没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 国内市场消费与生产的矛盾,生产的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或者消费能力不足难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 外部因素。
- 国际经济危机的传导,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型企业的冲击,因为中国沿海很多企业依赖出口订单,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经营困难。
- 国际贸易摩擦,一些国家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影响相关产业发展。
4. 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 政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八大危机详解
第一个危机:产能过剩
以高速公路为例,四万亿的建设投向主要是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一旦建好没有车跑,立刻产能过剩。
钢铁(行情专区)水泥产业最甚,成为“产能过剩大黑洞”。
日本1991年泡沫爆破之后92年的日本政府开出136万亿日元的刺激药方,到处建设,八车道高速旁边一条八车道县道,旁边平行再修一条八车道乡道,均通向海边的一间小纪念品店。
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比日本当年还严重,日本用了二十年来消化过剩产能,还有十年才能消化掉。
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已开始重蹈日本覆辙陷入长期萧条。
政策偏离。
比如武钢用三百亿资金养猪之后,政府再批了四个新钢铁厂。
武钢可以将过剩的钢胚再卖给四家新厂。
四家厂建好后,连上武钢五家一起养猪。
任内批了十一个新机场,三百个新风电站,两百个水电站,二十五个铁轨项目,去年九月半月批了一万亿。
今年一月份批了一千万千瓦太阳能。
去年开始政府已开始推动第二个四万亿,今年换届前宣告失败。
所以李克强才反复宣布不能再有四万亿,而国资委也宣布未来三到五年是国企的严冬。
中国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伴随我们走完余生的不是中国梦,是萧条叠加萧条。
如果非要积极乐观地表述,那么我们的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
五年两个四万亿,印钞六十六万亿,其中国企拿了二十万亿,地方政府二十万亿,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的实际通胀20%,全世界最高。
第二个危机:通胀
两个危机叠加就是最可怕的危机形态:滞胀。
去年为配合政府的四万亿,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十八万亿。
就连贵州这样年度财政收入全国倒数的省份,当地官员竟然批了三万亿的建设项目。
第三个危机:地方政府相继破产
地方政府欠了共二十万亿的债务,连利息都还不上。
今年六月审计署公布的报告:16个地级市负债率已超100%-即技术性破产,占36个地级市抽样样本[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的四成以上。
第四个危机:国企危机
地方政府推动国企开展建设,去年十大亏损企业全是国企。
第五个危机:民企危机爆发
因为大量投资通过国企完成,民企资金链断裂。
江浙多处地方民企联名上书,要求给予信贷支持,无果。
第六个危机:银行
中国十六家上市银行,利润占所有上市公司35%。
银行的五倍市盈率就是银行危机的前兆,11家银行股价跌破净资产。
今年银监会发文要求各行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就是金融海啸;四月索罗斯在博鳌称今年的中国处于金融海啸前夕;六月钱荒,标志着金融海啸正式爆发。
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影响如何体现?肖钢去年在达沃斯论坛称,理财产品是个庞氏骗局。
去年理财产品增长41%,今年一至五月理财产品增长130%。
信托类产品连续两年增长300%以上。
钱荒的成因就是李克强在打击银行拆借,打击地方政府借道理财产品筹措资金。
所以,在座各位,理财产品见好就收吧。
第七个危机:股市
08年四万亿出台后九个月中国股市涨了95%,11年4月18日噩耗传来,云南政府第一个宣布破产后,股市大幅震荡下行;12年第二个四万亿,股市兴奋两个月,涨25%后一路下滑,兴奋剂效果越来越差。
中国股市的长期走势都源于中央政府的重大政策,证监会等所有措施都是技术性调整。
第八个危机:地产
地产危机来源于第二个危机:通胀。
楼市资金来自逃避通胀的保值资金。
北京的地产涨幅可以100%对抗通胀涨幅,上海深圳可70%
对抗。
过去十年房价的疯涨是政策偏离的结果。
政府看到地产泡沫危机的火山口第一反应就是找一块大石头压住。
但岩浆只有两个出口,一是从地壳另外的薄弱出口爆发,导致五十个相关产业三次探底;二是大石头被岩浆熔化。
盖了三十二块大石头,全被熔化。
最近的一块“国五条”,出台当天就被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