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
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第42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黑龙江水产Northern Chinese FisheriesVol.42No.6December 2023文章编号:1674-2419(2023)06-0500-03作者简介:李安涵(1966-),男,宁德市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㊂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㊂邮箱:1428128727@㊂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李安涵(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宁德352100)摘㊀㊀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但大黄鱼病害一直影响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㊂为此,文章通过分析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的主要因素㊁防治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常见的虹彩病毒病㊁假单胞菌病㊁盾形纤毛虫病㊁刺激隐核虫病㊁白鳃症㊁贝尼登虫病㊁涡虫病等病害症状㊁危害以及防治方法㊂关键词: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网箱养殖;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志码:C㊀㊀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为中国特有的中下层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素有中国 国鱼 之称[1]㊂大黄鱼网箱养殖是大黄鱼的主要生产方式,对促进沿海群众创业就业,丰富城乡菜篮子,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病害问题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㊂基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生产一线从事大黄鱼病害防治实践,分析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的主要因素㊁防治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大黄鱼养殖生产病害防治提供参考㊂1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1.1养殖密度过高一方面,一些群众片面地追求产量,盲目加大大黄鱼的放养量;另一方面,海水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造成局部海区水流不畅,溶解氧偏低,病害容易发生㊂1.2饲养管理不当目前大黄鱼养成阶段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率不高,以投喂冰鲜小杂鱼虾为主,其常携带病原体,易变质腐败,污染环境,诱发病害㊂此外,部分群众尚未掌握正确的投喂方法,投饵量控制不准㊂1.3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一是放养的鱼种未经必要的检疫和消毒;二是有的群众肆意乱扔病死鱼和生活垃圾,未及时集中收集上岸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没有做好网衣的清洗及更换工作,导致网箱内外水体经常交换不畅,鱼类排泄物㊁残饵等沉积箱底,水质恶化,从而引发鱼病㊂1.4养殖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废水㊁农业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加上部分海区不合理的养殖布局及连续多年的养殖生产,残饵㊁鱼类排泄物沉积等自身污染[2],致使养殖环境质量下降,致病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病害频繁发生㊂1.5大黄鱼种质退化在自然海区难于捕获到可用于育苗的野生大黄鱼,育苗场只能使用人工培育的亲鱼进行育苗㊂这样长期小范围内近亲多代繁殖㊁与自然海区原种群分离,致使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优良性状衰退[3],因而出现生长缓慢㊁抗病力差㊁性成熟早以及亲鱼小型化等种质退化现象㊂2防治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害用药中存在的问题2.1忽视必要的诊断群众不重视必要的诊断,不明白致病的病原㊃005㊃体,凭经验用药,这往往针对性不强而造成药品浪费,菌群失调,耐药菌流行,病害得不到及时㊁合理的治疗,最终大面积爆发㊂2.2盲目增大药物的使用量一些群众用药剂量往往是2倍或数倍于药物使用说明书所标示的剂量㊂这样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且人为增强了致病菌的耐药性㊂2.3不重视鱼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治疗大黄鱼病害,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大黄鱼发病时,还有群众依赖特效药㊂任何药物在病害防治中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只有鱼体存在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时,药物才能发挥治疗作用[4]㊂2.4休药期意识不强为了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避免鱼体内的残留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每种渔用药物都有相应的休药期㊂还时常出现休药期尚未结束,就将大黄鱼起捕上市的不良现象㊂3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3.1虹彩病毒病3.1.1症状:患病鱼鳃丝颜色变淡,肝脏末端充血,呈 水溶 状,脾脏和肾脏肿大;病鱼拒食㊁反应迟钝㊁离群游动无力,不久衰竭死亡㊂3.1.2流行与危害:6月中旬开始流行,高发期7~ 8月份,主要危害当年的春苗,传染性强,蔓延迅速,若未及时停饵严重者死亡率达70%以上㊂3.1.3防治方法:①及时分箱稀疏,降低密度;②切忌过量投饲,尽量不使用冰鲜饵料,改用配合饲料;③尽量减少病原体㊁环境等造成的应激反应;④保持网箱内水流通畅和环境卫生;⑤提前在饲料中添加渔用多维㊁保肝利胆㊁解毒等抗应激㊁免疫增强制剂㊂3.2假单胞菌病3.2.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外观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严重时病鱼不摄食,剖检体腔可见脾脏㊁肾脏㊁肝脏等组织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个别鱼体表或有溃烂㊁胸鳍基部出血和腹水,最后病鱼器官坏死㊁衰竭死亡㊂3.2.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12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发病水温12ħ~24ħ,发病高峰期水温15ħ~19ħ㊂3.2.3防治方法:①在12月份海区水温降至16ħ左右时,在饵料中添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②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拣除病死鱼;③停止投喂冰鲜杂鱼,改投优质的配合饲料;④配合使用复合维生素㊁免疫增强剂㊁肠道益生菌及保肝利胆制剂等提高鱼体免疫力㊂3.3盾形纤毛虫病3.3.1症状:感染初期鱼体瘦弱,漂游或窜游在水面,体表虫体聚集处出现白斑,体表和鳃黏液增多,鳃盖挂脏停止摄食,鳃盖开闭加快,呼吸困难,严重者头顶发红甚至烂身,最后继发感染细菌感染或生理性缺氧而衰竭死亡㊂3.3.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3月~5月,水温13ħ~ 21ħ,主要危害海上网箱长时间高密度暂养的春苗,偶有发现感染大黄鱼秋苗㊂发病率高,蔓延迅速,往往同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病,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㊂3.3.3防治方法:①鱼苗运输㊁投苗㊁移网时操作谨慎,尽量避免鱼体机械损伤;②降低网箱投苗密度;③勤观察苗体状况,勤镜检症状疑似个体,早发现早预防;④及时捞除濒死或已死个体,集中上岸处理;⑤减少使用冰鲜杂鱼,改投配合饲料,减少网箱有机质残留;⑥用硫酸铜或其他外泼驱虫药于平潮期或投饵时集中泼洒(需现场观察鱼况),或用硫酸铜㊁硫酸亚铁合剂挂袋;⑦内服Vc㊁渔用复合维生素及免疫制剂等提高抗病力㊂3.4刺激隐核虫病3.4.1症状: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和鳃,患病初期幼虫感染体表,外观症状不明显;随滋养体长大,鱼体受刺激分泌黏液,肉眼可见小白点;患病中期鱼体表㊁鳃㊁鳍等均可见许多针头大小的圆形小白点;严重时体表和鳃出现点状出血,甚至细菌继发感染呈炎症或溃疡,食欲不振㊁焦躁不安㊁身体机能下降衰弱死亡或呼吸困难窒息而死㊂3.4.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5~10月份,虫体最适生长㊁繁殖水温为22ħ~25ħ,每年的夏㊁秋季为盛发期㊂尤以网箱布局密集㊁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㊁苗种放养密度大以及长期投喂冰(冻)鲜杂鱼饵料的鱼最易暴发㊂在内湾㊁浅水区域该病提早发生,且严重㊂3.4.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流畅通,规范养殖行为,合理规划和布局,留足通道㊁航道,降低养殖密度;②科学投喂饵料,改投优质配合饲料,定期添加具提高鱼类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如多糖㊁多种维生素等);③病害流行前,于平潮期可轮流提起网衣若干米,泼洒药物驱杀网衣上附着的胞囊㊁其他寄生虫成虫和污损物,有益于水流通畅;④病死鱼不可随意丢弃海中,以免刺激隐核虫大量放散,增加传染源;⑤在发病初期,将渔排和鱼整体搬迁至流水通畅的区域;发病较严重时,禁止擅自将病鱼或渔㊃105㊃排向其他养殖区转移,防止病原的快速传播蔓延㊂发病后期,鱼体质弱,不能随意搬迁网箱和鱼,否则会引起鱼大批死亡㊂⑥发病严重时,已达规格的鱼可以视情况适时起捕㊂3.5白鳃症3.5.1症状:体表外观无明显病变,仅体色变淡㊁各鳍泛黄,鳃丝颜色变淡呈贫血状;肝脏不同程度地肿大,颜色苍白或淡黄色㊁易碎,脾发黑肿大,胆囊肿大,颜色变深,肾脏出现糜烂等㊂3.5.2流行与危害:6月下旬开始流行,7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主要危害成鱼,病程短,严重的日死亡率1%~2%,若不及时治疗,累计死亡率可达40%以上㊂3.5.3防治方法:①保证饵料新鲜,高温期切忌饵料过量投喂;②发病后停饵2餐~3餐后添加解毒㊁保肝利胆的中药制剂;③定期添加渔用多维㊁免疫增强制剂㊂3.6贝尼登虫病3.6.1症状:该虫呈半透明椭圆形薄片状,紧紧吸附在大黄鱼鳍㊁体表㊁头部与眼上,寄生处呈白斑状,严重时病鱼黏液分泌过多㊁焦躁不安㊁不断狂游或摩擦网箱壁,局部鳞片脱落充血,并继发性细菌感染后呈鱼体溃烂㊁尾椎骨裸露㊁瞎眼等症状㊂患病鱼不摄食㊁身体消瘦至衰弱而死㊂3.6.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8月~10月,水温28ħ~ 30ħ,一般危害50g以上的大黄鱼,多发生在盐度高的海区,受淡水影响的养殖区受害较轻,发病率后死亡率一般在20%~30%左右㊂3.6.3防治方法:①用淡水加抗生素浸泡驱虫见效快(但大水面㊁大网箱的养殖不易操作);②勤换洗网箱,可提网壁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泼洒杀死网壁上的成虫㊁虫卵等;③定期吊挂敌百虫和白片(主要成分含氯消毒剂)并拌料喂大蒜素等预防;④通过拌料投喂抗虫药吡喹酮或甲苯达唑等,可降低贝尼登虫感染;⑤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养殖鱼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㊂3.7涡虫病3.7.1症状:涡虫寄生于鱼体的鳃㊁皮肤,鳃丝间有许多泥土样脏污附着,严重时鳃丝缺损㊁鳃弓骨裸露,有的病鱼体表会出现圆斑状溃疡,病鱼漂浮于水面而缓慢游动㊁最终因呼吸困难或细菌继发感染而死亡㊂3.7.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9~10月份,水温23ħ~ 28ħ,主要影响当年春苗和前年秋苗,水流不畅的养殖区易感染,发病率在30%左右,严重的日死亡率达5%㊂水温下降至22ħ以下㊁盐度在16以下时,虫体自然消减㊂3.7.3防治方法:①降低养殖密度,合理布局网箱,保持水流通畅和环境卫生;②使用硫酸铜或敌百虫泼洒㊁浸浴㊁挂袋均有一定效果,用戊二醛或敌百虫加淡水浸浴效果更佳;③通过口服多维㊁多糖,增强免疫,缓解应激,使鱼度过感染期㊂参考文献:[1]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等.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J].渔业研究,2018,40(04):315-323. [2]廖志强,纪荣兴,梅园园.福建省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J].福建水产,2003(04):30-35. [3]郑汉丰,李家乐.我国大陆海水网箱养鱼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02):164-169.[4]陈辉,杨鸢劼.渔药科学使用7日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53.Comm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net box culture of Lar-imichthys croceaLI Anhan(Ningde City Jiaocheng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Ningde352100,Fujian China)Abstract:Larimichthys crocea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scale of marine net box culture fish in China,but the diseases of Larimichthys crocea have be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imichthys crocea culture industry.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of morbidity in net box culture of larvae,the problem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dication,and introduced the symptoms,hazards,and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such as Iridovirus disease,Pseudomonas aeruginosa,peltate ciliosis,stimulated cryptorchidiosis, leucogillosis,Benedictine worm,and vorticellosis.Keywords:Larimichthys crocea;cage culture;disease control㊃205㊃。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
异沟虫
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影 响鱼的呼吸和摄食。
杯形虫
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 上,引起皮肤炎症和鳍部 损伤。
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养殖环境不良
养殖水体中的寄生虫卵和幼虫往往通 过水体传播,养殖环境不良容易滋生 寄生虫。
饲料污染
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水温、水质、养殖 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通常在养殖密 度高、水质差、水温适宜的条件下容 易发生。
03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预防措 施
养殖环境改善与消毒
养殖环境改善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定 期清理和消毒养殖池,减少病原
体滋生的环境。
养殖用水处理
对进入养殖系统的水源进行严格 的处理和消毒,确保水质符合养
殖标准。
养殖池消毒
定期对养殖池进行全面消毒,杀 死潜在的寄生虫和病原体。
饲料管理及营养均衡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 防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9
目录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概述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诊断与
识别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预防措
施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治疗方
法
目录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防治过程 中的问题与挑战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防治效果 评估与持续改进方案设计
定期对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进 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
不断改进防治方案
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不断改 进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辅助治疗手段的应用
改善水质
01
通过调节水体pH值、溶氧量等参数,改善水质环境,降低寄生
虫感染风险。
加强饲养管理
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与对策
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不断地扩大,人工育苗也随之迅猛发展,2000年仅xx省闽东地区大黄鱼育苗场竟达180多家,大量的育苗室用水取自海区又排向海区,致使海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育苗病害日益频繁。
根据对闽东地区的蕉城、福安、霞浦、福鼎及福州地区的罗源、连江等县(市)育苗场的大黄鱼育苗中所发生的病害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大黄鱼育苗工作者参考。
一、亲鱼培育过程中的病害1."白点'病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症状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病鱼的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所以肉眼观察有许多小白点。
镜检病灶部位,可见全身具纤毛,体色不透明的圆形或卵圆形虫体在膜里缓慢地旋转运动,严重的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皮肤上有许多点状充血处,甚至发生炎症,直至溃疡。
寄生在鳃上,鳃部失血或贫血或点状出血,严重的上皮组织显著增生并溃烂。
患病的鱼食欲不振。
烦燥不安或游动迟缓,身体消瘦,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死。
病因主要是池底有机物质多,水交换性差,吸污不彻底引起的。
流行情况春秋季育苗都会发生此类病情,发病最适水温在20~25℃。
预防(1)砂滤池的细沙每个季度应更换一次或用福尔马林浸浴1~2h后(水位在20~30cm),再用清水冲洗2~3次;(2)日常管理中,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治疗(1)用淡水+呋喃唑酮(现为禁用药本站注)1010-6 浸浴,时间视鱼体忍受能力而定;(2)发病后,可用福尔马林50~8010-6全池泼洒,12h后换水,隔天再一次。
2.应激反应症状亲鱼在搬动之前,鱼的游动、摄食正常,亦无其他异常现象。
但一经搬动,往往鱼体损伤就引发诸多细菌性病症,如鱼体充血,以至全身发红;或痉挛后急性休克死亡;或各鳍慢性溃烂,以至鳍条骨裸露,后陆续死亡,甚至可在数日内全部死亡。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近年来,大黄鱼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鱼类之一。
随着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病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病次数日趋频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极大地限制了大黄鱼养殖业发展。
其中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成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影响了大黄鱼成活率,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接诊试验、调查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996年-2000年,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获得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鱼,网箱、池塘养殖鱼种。
取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制成水封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般一个视野有5个-8个虫体即可确诊,或将有小白点的鳍条剪下放在有淡水或海水的白磁盘中,用2枚解剖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体滚出在水中游动即可确诊。
确定病原后,用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生石灰、灭虫灵及淡水进行药浴处理后,在病鱼能受的范围内寻找出有效浓度及最短有效时间。
二、结果与防治1、病原体:刺激隐核虫(Cryprocaryon irritans),称为海水小瓜虫(Ichrhyophthirius marinus),镜体虫体乳黄色呈球形、卵形或梨形,前端稍尖,一般(34-66)um×(360-500)um,体内有由4-8个卵圆形团块连接成U字形排列的念珠状大核,全身披纤毛,虫体较大而不大透明,作缓慢旋转运动。
其生活史分为营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的。
营养体时期也就是上述寄生在鱼体上的时期,其发育过程营自由游泳于水中的纤毛幼虫钻入鱼体组织,鱼体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的膜囊将虫体长大后破膜成为包囊,虫体内在包囊内进行分裂增殖又形成纤毛幼虫,开始新的寄生生活。
2、流行情况:每年3月中旬-8月,水温为15度-30度,育苗室水温25.2度-30.0度,尤其是20以上日龄的鱼苗,池水换水量不足4/5时最易发生,且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天-2天内可造成全部死亡;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
大黄鱼室内育苗阶段的病害与诊治
(1) 在 1 2~ 1 6日龄 时 ,丰 年
流行 情 况 :主要在 第二 、三批 春
预 防 措施 :投 喂 的 轮 虫须 用 小 球 藻进 行 二 次 强化 培 育 。小 球 藻 富 含 W3 F HU A,通 过 小球 藻一 轮 虫一 仔 鱼 这一 途 径 ,使仔 鱼获 得 足够 的
W3 HUF 。 A
二、寄 生 虫类疾 病 :
1 淀粉 卵涡鞭 虫病 :
(3)挠 足类在授 喂 前要用 呋哺 唑酮 或福 尔 马林浸洗 消毒 。
症状 :患 苗 急 躁 不安 ,在 水 面 治疗方 法 : 上 下 翻滚 ,或 住池 壁 上 摩擦 冲撞 = 立 即取 6 0目筛绢 过滤 下 的小 个体 挠 (1)全 池泼洒 螯台 铜 ,病 情轻 足类 进 行 投 喂 .可使 患 苗 很快 恢 复 用 烧 杯 打 苗 ,手 电一 照 ,在 尾 鳍 上 的用药 量 为 05~ 1O p 。病 情 严 .p m 叶 背 鳍 等处 有一 个 白 色小 亮 点 . 健康 。 重 时 ,用 药 量 可加 大 到 i 5~ 故 又 称 “小 白 点 病 ” 。 镜 检 患 3 p 泼 药 应 在 L午 投 完 饵 后 进 pm 2 胀 腹病 : 苗 , 表 、鳍 条 上 有 固着 近 周 形 小 行 ,每天一 次 ,连续 3天 。 体 症 状 :患 苗 浮 集 水 面 ,腹 大 朝 黑 点 。 (2 )兰 片挂袋 :将 兰片 ( 虫 杀 天 、挣 扎 打转 。镜 检 可 发 现患 苗 晒 病 固 :由眼 点淀 粉 邸涡鞭 虫寄 生 1 】捣碎 .用 6 号 0目筛绢 包扎 吊挂 道有 较 多未消 化 的丰年 虫 。 所致 。 前 人 们把 它 划 为植 物 界 的 于苗 池 4个 池角 的水下 2 c 0 m处 =一 病 因 :在投 喂 丰 年 虫 时 ,投 喂 甲藻 f 叫 印 甲藻 ( 水 中 的种 类 淡 个5 0立 方 水俸 的苗 池一 次 吊挂 2~ 的量 过 多 ,致 使仔 鱼 拚 命 吞 吃 发生 叫 嗜酸 性 卵 甲 藻 );现 在 多数 鱼 病 4片 。 为 确 保 安 全 .傍 晚 吸污 换 水 胀 瞠 而死 丰 年 虫适 门性好 ,太 黄 学 家 把 它 归 于原 生 动 物 门 的鞭 毛 虫 后 ,将 药 袋 收 起 , 次 日再 挂 八 水 鱼 仔鱼 很 爱 吃 ,当池 中 同时投 喂 轮 类 ,叫 淀 粉 卵涡 鞭 虫 ;在英 国 R一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
目录
• 引言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流行情况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诊断方法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防治方法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介绍
•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贝尼登虫病是一种常 见的寄生虫病,对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 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治疗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义
•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方法,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手段,保障大黄鱼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业的可 持续发展。
02
CATALOGUE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流行情况
分布范围
东南沿海地区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在我国东南沿 海地区,如福建、浙江等省份的 大黄鱼养殖区广泛流行。
北方沿海地区
治疗后的跟踪观察和总结反思
跟踪观察
经过治疗的大黄鱼在之后的2个月内未出现 贝尼登虫病复发的现象,且生长状况良好。
总结反思
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对大黄鱼的饲料进行严格把关,避免
带入病原导致疾病发生。
07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加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疾 病监测和预防,提高养殖技 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养殖风 险。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 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 实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 治疗方案。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 物学方法,深入研究贝尼登 虫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生 理机制,为治疗和预防该虫 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
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
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水温、酸碱 度、溶氧量等,以及水体中病原 微生物的数量等,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
建立档案
建立大黄鱼养殖档案,记录每只 大黄鱼的生长情况、用药情况等
,方便跟踪和管理。
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
合理投喂
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阶段、天气情况等因素 来调整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推广健康养殖理念
倡导健康养殖理念,指导养殖户合理规划养殖场地、科学投喂饲料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预防病害的发生。
完善病害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制定病害防治法规
建立健全大黄鱼病害防治的法规和标准,规范病害防治行为,保 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实施病害防治监管
加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监管,确保病害防治措施的有 效执行。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 表出血、鳍条腐烂,死亡 率较高。
细菌性肠炎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出现 肠道发炎、充血等症状。
细菌性鳃病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呼吸 困难,鳃部出现脓疱或溃 疡。
寄生虫性疾病
粘孢子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消 瘦、贫血、死亡等症状。
指环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鳃部 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车轮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体表 黏液增多、游泳异常等症状。
其他疾病
营养不良综合症
由于饲料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些必需营养物质引起,病鱼 出现生长缓慢、体弱等症状。
应激性出血综合症
由于环境变化或应激因素引起,病鱼体表出现出血、鳍条腐 烂等症状。
大黄鱼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和防治
大黄鱼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和防治病鱼的检查和诊断体表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是头、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单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细菌性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但有些症状,包括表、鳃、内脏等症状,在几种不同的病中基本上是一样的,如鳍基充血和蛀鳍,为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及部分其他细菌性鱼病所共有的症状之一:又如在大量车轮虫、刺激隐核虫等寄生时,都会在体表或鳃丝有较多的黏液,应把观察的症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鳃鳃部的检查,重点在鳃丝,首先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把鳃盖除去,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饰扣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和腐烂等现象。
如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鳃霉病,则鳃丝颜色比正常鱼的鳃片颜色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如果是车轮虫等寄生虫性疾病,则鳃片上有较多黏液,严重者出现鳃盖张开等症状。
内脏检查以肠为主,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勿损坏内脏),首先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其次对内脏的外表仔细观察,看是否正常,最后用剪刀将靠近咽喉部分的前肠和靠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掉,取出内脏,置于白搪瓷盘中,把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在肠道中比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血虫、线虫等容易看到,如果是肠炎,会出现肠壁充血、发炎。
其他内部器官,如果在表面上没有发现病状,可不用检查。
由于目检主要是以症状为依据,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①一种病由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出来,例如肠炎病,具有鳍条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②一种症状在好几种病中都同样出现,如体色变黑、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等。
这些症状是细菌性赤皮、疥疮、烂鳃、肠炎等病所共有的。
因此,在目检的时候,应做到认真检查,全面分析,并做好几率,为诊断鱼病提供正确的依据,也为今后的诊断工作积累资料。
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
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一、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症状体表出现大量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有一层白色薄膜,由于虫体的破坏会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从而造成鱼体表皮发炎、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腐烂,裂开,寄生鳃部时,破坏鳃片,感染上细菌后,会引起烂鳃现象。
虫体侵袭鱼的眼角膜时,会引起发炎、变瞎,病鱼食欲减退,体瘦,游泳失调。
虫体可用显微镜观察判断。
防治方法(1)养殖密度不宜过密;(2)用0.4×10E-6~1×10E-6浓度的孔雀石绿液浸泡病鱼5~10分钟,隔日再浸浴1次;(3)用60×10E-6浓度的福尔马林液浸浴15~20分钟,土池则以20×10E-6~30×10E-6浓度全池泼洒;(4)杀虫灵用淡水配成50×10E-6浓度,浸洗5分钟。
二、布娄克虫病症状其主要寄生于鱼苗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粘有许多污物,体表也时有寄生,形成不规则的白斑,胸鳍从体侧垂直伸开,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可用显微镜检验判断。
防治方法(1)用淡水20×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浸泡2~5分钟。
(2)用海水200×10E-6浓度的福尔马林液在增氧条件下浸浴20分钟;亦可在流水较缓时,将网衣提起至0.5米深时,用海水将福尔马林稀释50倍,直接泼洒于网箱中,前后操作20~25分钟。
(3)用海水2×10E-6浓度的硫酸铜液浸浴10~20分钟(小苗小心使用)。
三、车轮虫病症状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寄生处粘液增多,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一般无特殊症状。
防治方法(1)用硫酸铜浸洗30分钟;(2)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以0.7×10E-6浓度(5∶2)全池泼洒,连用2天;(3)福尔马林液以200×10E-6~250×10E-6浓度浸洗5分钟。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一、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
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
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
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每年3~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
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
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2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30分钟。
⑧每个网箱用“富氯工型”1片挂袋,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的用量用药。
2.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
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
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节,病程短,死亡率较高,3~5天内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防治方法:预防同弧菌病。
治疗:不要使用药物浸浴,先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治疗。
①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②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20克与“海水鱼多维”2克,疗程3天。
患病严重时,需连续投喂药饵直到治愈后再喂2天以巩固药效。
二、寄生虫性疾病1.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
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实地操作指南
2019.12本研究采用微波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与采用试剂盒方法相比成本低、速度快,可以满足PCR 反应的需要。
本病例防治过程中采用口服抗生素,但诺氟沙星已被列为《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19年1号》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可在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中选择1种,通常每10千克鱼每天用5克拌入饵料投喂,每天l 次,连续1周。
另外,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适当,保持良好水质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本实验菌株与四川、湖南、黑龙江等地分离的杀鲑气单胞菌对沙星类等药物敏感,但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地域、养殖水域、养殖技术和用药习惯等有关。
因此提示我们在防控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的病害时,应该加强用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逐步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表2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注:S-高度敏感,I-中度敏感,R-耐药。
据椒江区近年来对养殖大黄鱼的病害测报和监测,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疾病有内脏白点病、寄生虫病、弧菌病、虹彩病毒病等,其中冬春季以内脏白点病为主。
台州市椒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于2017年1月着手开展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现将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实地操作汇总如下。
一、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现场采集分析根据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情况,编写大黄鱼疾病调查方案和操作指南,调查包括大黄鱼养殖基本情况、养殖群体最近一个阶段的摄食、异常活动、有无发病、主要外表异常和解剖症状等,对产生有内脏白点病的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采集分析步骤如下。
1.调查相关物资的准备(以单个渔场5尾鱼处理量计算)(1)解剖工具:直镊5~6把、手术剪(9~12厘米)4把、厨房剪1把(用于剪大鱼)、手术刀片10把、手术刀柄2把。
(2)采样容器:50毫升管10个、10~12毫升管20个、1.5毫升或5毫升管30个、4号自封袋30个、6号自封袋10个(可与离心管通用)、500毫升水样瓶5个、采水1个。
大黄鱼几种疾病治疗方法 - -
大黄鱼几种疾病治疗方法摘要: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
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
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
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
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
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圈游,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3.流行情况:每年3月中旬~8月,水温为15~30℃最为流行。
育苗室水温25~30℃,尤其是20日以上日龄的鱼苗,池水换水量不足4/5时最易发生,并且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天―2天内可造成全部死亡。
4.防治方法:1)防治措施:①对于池塘、育苗室内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沙滤池要定期泼洒福尔马林进行杀虫消毒。
②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浸洗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
③虫体的传播速度随着鱼类的放养密度增加而加大,因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④日常应加强营养,投喂全价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
2)治疗方法:①病鱼用0.6~0.7mg/LCuSO4药浴12~18小时,或10mg/LCuSO4药浴10~20分钟,待黏液大量排出后,全池吸污并彻底换水或鱼苗倒池。
鱼苗成活率约70%。
②用20~30mg/L福尔马林对鱼苗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
③用100mg/L福尔马林对鱼苗药浴3~5分钟,然后移至清洁的海水池中。
及时治疗一般治愈率可达70~90%。
大黄鱼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大黄鱼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大黄鱼属石首鱼科,黄花鱼属,俗称黄瓜鱼、黄鱼、黄花鱼等,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
因其暖水性、广食性、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养殖区分布在福建和浙江。
随着大黄鱼人工工厂化育苗的成功,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规模蓬勃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单一品种之首,这里重点介绍其常见病害的防治。
一、肝胆综合症流行时间:流行于8~10月份高温期。
病因:主要是投喂变质的冰鲜饵料或过量投喂。
症状:病情较轻的病鱼在体表上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变淡,胸鳍、腹鳍及背鳍发红或充血;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进而肝脏胆囊萎缩变小;鳃部贫血,眼睛发红或眼眶充血,或有鳞片脱落,鱼体溃烂等症状。
预防:不投喂变质的饵料或饲料,病害高发期切忌过量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电解多维、肝胆利康散。
治疗:在疾病高发期或轻度症状时提前投喂海水鱼多维、保肝宁、欧来诺。
二、肠炎病流行时间:流行于4~9月份。
病因: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感染而引起。
症状:病鱼食欲下降,离群独游,肛门发红,腹部膨大。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肠道内没有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严重时腹腔有大量积水。
预防:(1)定期用金碘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1ml。
(2)投喂新鲜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合生素、免疫王-2008,优化肠道菌落,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治疗:(1)饲料中添加欧来诺、山青五黄散,连用2~3天。
(2)症状解除后,定期做好预防措施:饲料中添加常愿平、山青五黄散,避免再度复发。
三、诺卡氏菌病流行时间:发病季节在9~11月。
病因:由诺卡氏菌感染所致。
症状:患病初期,病鱼反应迟钝,食欲下降,上浮水面离群独游;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表充血、发炎、溃烂,随后逐渐死亡;解剖观察,心、脾、肾等内脏稍有肿大,且有大量白色结节。
预防:(1)要注意网箱清洁,定期用金碘内服。
大黄鱼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图 1 虫 体 形 态
2 2 病 鱼症 状 .
部分大黄鱼体表完好 ,未见损伤 ,部分大黄
鱼 眼 睛 白浊 ,鳃 盖 、臀 鳍 、腹 鳍 充 血 ,眼 睛 周
围、鳍条及体表溃疡 ;鳃丝轻微溃烂、肿大 ;肝 脏充血 ,部分鱼体腹腔积水 ,肠中有大量黄色黏
液。 2 3 细菌 培 养 .
位深层 组织 制 成 水 浸 片进 行 镜 检 ,挑 取少 量 肝 、 脾 、肾脏 、肠道 、脑 组织 压片检 查 。
14 中药 治疗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百 部 、黄柏 、苦 参 、蛇 床 子 、茯苓 等 1 1种 中药 组 成 复 方 ,按 照 中 药 煎 煮 方 法 ,先 浸 泡
于 购人 时的挑 选 、搬动 ,造 成机体 损伤 ,伤 口尚
该 纤 毛 虫 体 呈 瓜 子 形 ,周 被 均 匀 一 致 的 纤 毛 ,长 径 为 2 u 8 m~3u 9m,短径 为 1u 一 6 m, 8m 2u 后 端有 一空 泡 ,空泡 大小不 一 。虫 体 内充 满大 量
颗粒 ,颗粒颜色随寄生部位不同而不同,寄生在 鳃 丝血 管 内的偏红 色 。虫体 自由运 动 时呈旋 转式
快 速前进 ,而在血 管 内密集 受挤压 时会 变形 扭 曲 身 体前进 。观察到 该虫横 二 分裂繁 殖 的虫体 。 由此 初步 诊断认 为该 大 黄鱼鱼 种死 亡 的原 因
未愈合感染上纤毛虫继而侵入鱼体 内。本次病害 病程短 ,说 明了该 虫具有很 强的繁殖力、传 染
性 ,应引 起足够 的关 注 。
购人 大小 约 5 g的鱼 种 2 0 0尾 。投 喂饵 料 主要 0 00
为 冰鲜小 杂鱼 虾 。
大黄鱼养殖的技术
2.亲鱼培育
• 网箱中培育:
亲鱼培育的网箱,应设置在缓流海区。 网箱的深度应在4m或4m以上,并应尽量避 免惊动与提箱。3月份以前的低水温期间, 视天气情况,每1d~2d投喂一次;连续阴 雨,每2d~3d天投饵一次,投喂体重的1% 左右。3月份以后,水温开始回升,应增加 投喂次数,每天投喂1次,投喂体重的 2%~4%。
• 室外土池培育
池塘面积500m2~2000m2,在放鱼苗一 周前,在清塘消毒过的池塘里施有机肥, 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在轮虫高峰期时将 鱼苗下塘。鱼苗放养密度300尾/m2左右。 要经常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当饵料生物不 够时要投喂部分粉状配合饲料。培育过程 中要适时加注新水,使池塘水深从开始时 的50cm增加到1.5m左右。
大黄鱼的养殖
• 大黄鱼养殖现状: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俗称 黄鱼、黄瓜鱼、黄花鱼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 鱼科,黄鱼属。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海水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 腻,营养丰富,倍受人们的喜爱。80年代后由于资源衰退, 其产量一度大减。经过多年研究,大黄鱼的人工繁殖已获 得成功,1990年开始批量育苗,商品鱼养殖从1992年开 始不断扩大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养殖省份从福建开始, 并向浙江、广东,海南等省辐射。近年来浙江的宁波、舟 山、温州和台州等沿海地区以及福建的闽东地区,大黄鱼 的养殖正蓬勃发展。尤其是福建的宁德地区,大黄鱼的人 工育苗和养殖的产量很高,年育苗产量都在5000万尾以上, 成为当地的主要水产业支柱。养殖方式也从网箱养殖向池 塘养殖拓展。
2.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
• 放养鱼种规格:选择75g/尾~100g/尾,这样当年 可养成商品规格。放养密度在25尾/m3左右。
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与对策
病 原 刺 激 隐核 虫 , 称海 水 小 瓜虫 又 症状 刺 激 隐核 虫 主要 寄 生 在鱼 的体 表和 鳃 上, 病鱼 的皮肤 和 鳃 因受 刺 激后 分 泌大 量粘 液 , 形 成 白色 膜囊 将 虫 体 包 住 , 以 肉眼 观 察 有 许 多 小 所 白点 。镜检 病 灶部 位 , 可见 全身 具 纤 毛 , 色 不透 体 明的 圆形 或 卵 圆形 虫 体 在膜 里 缓 慢 地 旋 转 运 动 , 严重 的体 表 形 成 一 层 混 浊 的 白膜 , 肤 上 有 许 多 皮 点状 充 血处 , 至 发 生 炎症 , 至 溃疡 。 寄生 在鳃 甚 直 上, 鳃部 失 血或 贫 血或 点 状 出血 , 重 的上 皮组 织 严 显 著增 生并 溃 烂 。患 病 的鱼 食 欲 不 振 。 燥 不 安 烦 或游 动 迟 缓 , 体 消 瘦 , 后 因 鳃组 织 被 严 重 破 身 最
维普资讯
大 黄 鱼 人 工 育 苗 主 要 病 害 防治 与 对 策
林 永 添 陈洪 清 余 祚溅 32 0 ) 5 13 ( 建 省 宁德 市水 产技 术推 广站 试验 场 , 福 福建 宁德 近 年来 , 随着 大 黄鱼 养 殖规 模 不 断地 扩大 , 人
恶化 , 造成 育 苗 病 害 日益 频 繁 。根 据 对 闽东 地 区
的蕉城 、 安 、 浦 、 鼎 及 福州 地 区 的罗 源 、 江 福 霞 福 连
常 , 无其 他 异 常 现 象 。但 一经 搬 动 , 往 鱼体 损 亦 往 伤 就 引发 诸 多细 菌 性 病症 , 如鱼 体 充 血 , 以至全 身 发红 ; 痉 挛后 急 性 休 克 死 亡 ; 各 鳍 慢 性 溃 烂 , 或 或 以至 鳍条 骨 裸 露 , 陆续 死 亡 , 至 可在 数 日内全 后 甚
大黄鱼网箱养成阶段的主要病害与诊治
饲料 , 拌均投喂, 每天 2 , 次 连续 3 5d ~ 。 12 链 球 菌病 .
1 . 病原 .1 2 链球 菌 (t poOC S 。 Sr t CU ) e C
泡; 、 、 肠 鳔 性腺等系膜充血。病鱼多有刺激隐核虫 、
瓣体虫 、 车轮虫等寄生史。 】 .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体重在 2 0 .3 3 5 g以下的大
病 鱼 腹部 朝 天或 头 向上 ,在 水 面做 短
时间窜游后 即下沉死亡 。严重时头部 、 下颌 、 腹部等
各鳍及基部充血发红。 剖检肠 胃胀气 饲 料要 新 鲜 , 投饲 忌骤 增 骤减 , 高 体表出血变红 , 胆 胆 肝 温期投饵量应控制在 7 8 ~ 成饱为度 , 切勿饱食。 病害 或 淤 血水 ; 管 变 长 , 汁 变 淡 ; 脏呈 弥散 性 或 线
维普资讯
《 水产养殖>o8 > o 年第 2 2 期
病 害 防 治
大 黄鱼 网箱 养 成 阶段是 指 从体 长 1 m 的大 规 1 . 流行 情 况 5c .3 2
主要 危 害大 黄 鱼 , 真鲷 、 鱼也 会 鲈
格 鱼 种养 至体 重 达 到商 品鱼 规 格 (0 40g以上 ) 至 感染发病 ; 直 通常在搬箱 、 换箱或天气突变( 如暴雨 、 降 出箱为 止这 一 阶段 。 阶段 的 主要病 害有 : 菌性 疾 温等 ) 开始 发病 ;- 这 细 后 5 9月为 流行 季节 。 自 20 0 0年 以
曰
维普资讯
病 害 防 治
《 水产养殖)o s ) o 年第 2 2 期
连 片 密集 ; 当稀 养 , 时分 箱 ; 温 季 节应 减 餐 减 上 ) 发病 时 , 用 白片 挂袋 ( 适 及 高 。 采 方法 同上 ) 内服 : 并 兽用
深海的大黄鱼
深海的大黄鱼【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大黄鱼。
在地理课本里,经常会提到,大黄鱼曾经是我国舟山渔场最重要的海产品。
可如今,野生的大黄鱼已经难得一见,价格更是高得离谱,一千多元一斤。
在二十世纪90年代,大黄鱼的人工养殖在近海获得成功。
现在,又有人想让大黄鱼游向大海的深处。
按说这深海本是大黄鱼的家,可真做起来,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解说】:今天徐梅英的心情格外紧张,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她对捕捞的结果充满了期待,这几年的辛苦都在这里边。
【解说】:大黄鱼源源不断地被吊了上来。
【解说】:记者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紧张的期待之后是兴奋。
记者这么多年拍摄了很多水产节目,可还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大黄鱼。
【采访】:记者:这个有多重呀?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梅英:这个有3斤左右。
记者:有3斤呢,好,我拿下试试,怎么拿?徐梅英:这么拿。
记者:咬人不咬人呀。
徐梅英:不咬。
记者:咬着了,咬破了,一块肉下去了。
【解说】:深水养出的大黄鱼野性十足,抓鱼不专业虽然吃了苦头,不过毕竟见到了这么鲜活的大黄鱼。
这的大黄鱼不仅个头大,颜色也漂亮。
【采访】:记者:颜色挺黄的。
徐梅英:金黄色的。
【解说】:大黄鱼之所以叫大黄鱼,这黄色可是大黄鱼的标志性颜色。
只是最近几年近海养殖的大黄鱼颜色比较淡,大黄鱼不那么黄了。
这深水养出的大黄鱼更接近野生大黄鱼。
【解说】:在养殖实践中,徐梅英他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捕捞的时间对大黄鱼的体色有一定影响。
【采访】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梅英:大黄鱼有个习性,晚上捕上来的鱼体色比较好。
【解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等到晚上才捕捞大黄鱼的原因。
从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徐梅英他们对大黄鱼多么用心,得到品相这么好的大黄鱼实在不容易,价格不低。
【采访】:记者:这种大黄鱼市场上也很少见吧。
徐梅英:很少见,价格一般在150到200元。
记者:一斤。
徐梅英:一斤。
记者:一斤150元。
【解说】:捕捞大黄鱼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尽管晚上作业比较辛苦,可是近10吨的大黄鱼满载而归,能卖上一个好价钱,再辛苦也值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鳃病(黄肝病)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
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
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
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
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
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
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
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细菌病1.弧菌病(溃疡病)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
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
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
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
4-6月份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大黄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月份发病主要由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或鱼体碰撞、摩擦网片附着物造成体表损伤,而继发细菌感染。
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
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harveyi)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等。
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量存在海水、底泥及鱼体内,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成为大黄鱼的致病菌。
诊断:不同弧菌引起大黄鱼发病的症状,随环境条件、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别,并常有其他并发症,但体表溃疡症状是弧菌病的典型特征。
通常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体内细菌,在培养基上见到黄色或绿色菌落基本可初步诊断为弧菌病。
要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的检查。
防治:①进行捕捞、运输、分选时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②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定期进行淡水浴,辅以抗菌素防止感染。
③不投氧化变质不新鲜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渔用多维。
④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投喂小剂量抗菌素,起预防作用。
⑤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河流弧菌等弧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抗菌素均较敏感,发病时可选择口服,用量为1~2g/kg饲料,疗程3~5d。
肠炎病病症: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下降,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突出,挤压腹部,肛门内有大量黄色或淡黄色黏液流出。
解剖病鱼发现肠壁充血发红、变薄透明,弹性差。
严重时性腺也充血发红,腹腔充满黄色积水。
流行: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高温季节。
主要是经口传染,尤其投饵量过高或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后极易诱发细菌性肠炎。
各个养殖区都会发生,死亡率较高。
病原:淡水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菌,比较一致的认为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intestinalis),但有关大黄鱼肠炎病的病原菌还未见报道。
诊断:病鱼呈现腹部膨大,剖检有腹水和肠道充血发炎,并查出发病诱因即可初诊,确诊时应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投喂新鲜饲料,高温期控制投饵量,防治养殖鱼过量摄食。
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5‰的大蒜汁和适量渔用多维进行投喂。
③发病时停止投喂饵料3d,尔后用大蒜素1.0~1.5g/kg饲料或盐酸黄连素2.0~3.0k/kg饲料连续投喂3~5d;或氟苯尼考2.0~3.0g/kg饲料,连续投喂3~5d;或复方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TMP)1.0~2.0g/kg饲料,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3~5d。
内脏白点病病症:病鱼活动力下降,离群缓慢游动,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体色变黑。
鱼体外表及鳃部完好,无寄生物或溃疡。
解剖发现病鱼脾脏暗红色有许多白点状结节,大小在1mm以下,肾脏也有许多白色结节,大的在2mm左右,肝脏、心脏也有白色结节。
肠胃内容物很少,有些病鱼有腹水。
流行:该病在春末或秋末,水温22℃左右发生,对大黄鱼来说是一种常见病症,多发生在100~250g左右的鱼中,病症严重的鱼发生陆续死亡,累积死亡率较高。
水温较低,鱼体消化不良、抵抗力较低、放养密度过大、饵料新鲜度不好等因素可能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
病原:为假单胞菌属细菌,有认为是恶臭假胞菌、门多萨假单胞菌等。
由于假单胞菌属细菌种类繁多,种间形状非常相似,故有关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尚待进一步鉴定。
诊断:病鱼出现上述症状,结合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且无丝状菌体,可初步确诊。
防治:①降低养殖密度,投喂新鲜饲料,保持水流畅通。
②病原菌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氟苯尼考敏感,发病时在饵料中添加1~2‰的抗菌素,连投3天。
烂鳃病(滑动细菌病)病症:病鱼外观体表部分溃疡、鳍条溃烂,但主要症状为鳃盖、鳃瓣充血发炎,鳃上有污物,黏液增多。
镜检时鳃上无大量寄生虫,但可见鳃小片端部肿大、增生、愈合,鳃丝末端腐烂缺损。
流行: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细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但病害主要出现于低水温时期,25℃以上较少发生。
本病并非养殖大黄鱼的常见病害,如果放养密度过高、水体流动不畅、有机碎屑过多,容易引发本病,严重时亦能造成较高死亡率。
病原:分离的细菌需在含30%以上海水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在固体物滑动运动,又称为滑行细菌。
近年的文献认为应归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种类。
诊断:根据外表症状、流行情况作为初步诊断,另可取病灶压片或涂片,观察有无细长、滑行运动细菌的存在,可进一步诊断。
防治:①合理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洁。
②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捕捞或移动网箱,减少鱼体受伤造成感染。
③口服氟苯尼考、磺胺或土霉素等抗菌素1.0~2.0g/kg饲料,疗程3~5d。
④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消毒灵等含氯消毒剂10~20x10-6+抗菌素20x10-6海水增氧浸洗20~30min,连续2~3d,尤其是低温期鱼类不摄食时,可采用此法。
爱德华菌病病害:病鱼以体表多处溃疡和内脏小白点为典型症状。
病鱼上下颌溃烂,背、腹部出现大面积类似打印病的近圆形溃疡病灶,尾柄处为脓疡,尾鳍溃烂,鳃丝上布满芝麻大的小白点,取下白点压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解剖内脏,肝、肾、脾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白点)病灶,并有腐臭味。
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常见的流行水温30℃左右。
大黄鱼幼、成鱼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危害尾重150g以下的1龄幼鱼。
水流缓慢、富营养化的海区发病率高。
该病的死亡率一般为1%~3%,严重时可达20%~30%。
病原:为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的种类。
诊断:可根据其典型症状作出初步诊断,病变组织印片或涂片镜检观察细菌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诊断,确切的诊断需要作细菌学检查。
防治:①适度降低养殖密度,并投喂新鲜优质饵料。
②可采用综合治疗法,除在饲料中加0.2%~0.3%的氟苯尼考外,添加一些清凉解毒的中药、保肝药和渔用多维,可明显提高疗效。
③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SD)合计(以1:5配比混合)100mg/kg体重,连续3d。
诺卡氏菌病病症:患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仅反映迟钝,食欲下降,上浮水面。
随着病情加重,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脓疡,在外观上呈膨大突出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结节,直径0.5~2.0cm。
解剖观察,在鳃、肾、肝、脾、心、鳔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3cm。
将结节内含物作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短或细长杆状或分枝状革兰氏阳性菌体。
流行:该病流行季节为7月到次年2月,主要流行期为9月至11月。
患病对象主要是2龄鱼,体重250g左右。
病情发展缓慢,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平均发病率达20%,平均死亡率达15%,病情重的网箱,死亡率可达60%。
发病持续时间较长,给养殖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病原:为鰤诺卡菌(Nocardiaseriolae)诊断:根据外观和解剖症状可初步诊断,取脓疡处少量脓汁或内脏结节物质作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后,如发现丝状的抗酸菌,基本可确诊。
与分枝杆菌的区别:本菌可形成丝状菌丝体,而分枝杆菌无丝状,可以区别。
也可取心、脾、肾组织上的白色结节在TSA培养基上25℃培养后,长出白色至黄棕色沙粒状菌落,但培养时间需5~7d。
防治:①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及时清除附着物或换网。
②投喂饲料要新鲜,提倡使用配合饲料,可添加维生素C或多维,注意控制投饵量。
③要尽量减少起网次数,以免机械损伤和应激反应。
④尚无针对诺卡氏菌的特效抗菌药物,有报道可使用利福平、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TMP)1.0~2.0g/kg饲料,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3~5天,或利福平1g/kg体重,连续投喂3~5d。
(三)寄生虫病1.刺激隐核虫病病症:俗称海水小瓜虫病,用肉眼观察水中的鱼,其体表上有许多小白点(离水后看不到小白点),又称为白点病。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鳍、鳃瓣上,在眼角膜和口腔等与外界接触的地方也都可寄生。
在皮肤上寄生的很牢固,必须用镊子等用力才能刮下。
病鱼的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者体表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皮肤上有许多点状充血,眼角膜损伤,常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体表溃烂,鳍条缺损,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严重。
流行:刺激隐核虫繁殖的最适水温为23~27℃,因此主要流行季节为6月初至7月初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尤以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养殖密度大时最易发病,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传播速度快,苗种、成鱼均可被迅速感染,死亡率高,短期内可导致毁灭性死亡。
刺激隐核虫也是大黄鱼育苗的主要病原体,可造成2~3cm的苗种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