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森林与人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比伦的昌盛、埃及的发达、印度的繁荣、 中华文明的崛起,与森林环境唇齿相依。
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破 坏森林,导致文明自身的衰退。 森林的消亡意味着国家、文明的消亡。
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古希 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的衰落无一不与滥伐森 林有直接关系。
恩格斯认为“他们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 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 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 文明之前是森林,文明之后是荒漠。
森林的自然化程度越高, 保土能力越强. 植被盖 度和坡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 植被盖度90%时, 土壤流 失量几乎不受坡度影响,约60t /km2 . 在黄土高原,当降雨量为100mm, 历时1h 的 情况下, 生长良好的森林, 可以不产生径流,森 林流域较无森林流域可削弱洪水流量70%~ 95%. 一个国家和地区, 森林覆盖率如果达到30% 以上 且分布均匀,就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也 可以防止一些灾害发生。
二 .森林与文明的关系
1
原始文明阶段(约百万年)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 木为巢” 。 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是 原始文明阶段。 森林提供人类食物和庇护能力,主宰人 类的生存与生活。 人对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
2 农耕文明阶段 (历时一万年)
人类对广大森林的认识局限在能源和木
材利用上 。 由于工具的改进,对大部分森林由崇拜 变为主动征服,包括砍伐森林和人工营 造森林。
森林是无价的,可以无限索取和征服。
3 工业文明阶段(约三百年)
工业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 油锯和运输工具的出现,使地球上的森林锐减 了 1/3~1/2 。 森林被破坏,地球上的环境极度恶化(大气污 染、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 染 …),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史观。
4
未来的社会文明是?
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 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 的森林。
三.破坏森林与人类文明衰退
文明的发展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相对应。
第一章
森林与人类
1
森林的含义 2 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 森林的作用
一.森林的含义
1 概念
以乔木树种 为主体的具有一 定面积和密度的 生物群落,受环 境的制约又能显 著影响周围环境, 形成独特的生态 系统。
表1
不同国家或地区森林定义阈值
Tab.1 Thresholds used in forest definitions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4).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物质 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森林中各类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系 统对外界干扰的调节和抵抗能力很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 质循环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
(5).森林资源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森林采伐后要及时更新造林
文明(Civilization)
1 涵养水源、保土防灾
森林的蓄水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森林具有茂密的林冠,一般可以截留降水约20%; 林地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层能够吸水并能暂时蓄积水, 使雨水缓缓进入土壤, 减少地表径流及对土壤的侵蚀 。每公顷林地枯枝落叶层最多可以吸收240t 水。 森林中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吸水力强,比非林地土壤 有较好的蓄水性。 林地土壤渗透率为250mm/ h。 只要有1cm 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低 到裸地的1/4 以下, 泥沙量几乎减少94% 。
2 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和森林面积减少, 导致 大气中CO2 浓度迅速增大, 产生了温室效应。 研究结果证明,在当前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因 素中, 森林面积减少约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 30% ~ 50%。
2 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防风效益: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 防护林带的迎风坡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 5 倍,背风面可达森林高度的25 倍; 在防风范 围内,可使风速减低20% ~ 50%
3 . 吸毒滞尘、净化大气
l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l吨二氧化碳,放出 730千克氧气。 据测算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 毫克二氧化硫,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 克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15米,宽15 米的法国梧桐林带,浓度可降低25%~75%。 667平方米松树林,一天一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 素,能杀死肺结核菌、白喉、痢疾等病菌;l公顷 圆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千克杀菌素,可以清除 一个小城市的细菌。
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 其本义为人民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 的能力。 引申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 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 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 神或意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 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Leabharlann Baidu
(1).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
生态系统,具有最强大的生产力。
地球上森林面积为48.5×106 km2,约占 陆地面积的32.6%。 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总生重量约为 180×1010 t,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 160×l010 t,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 每公顷生物总重量达100—400 t(干重), 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
(2).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丰富 的物种资源库
地球上物种现有1 000多万种,仅热带雨林群 落内就聚集着200万~400万种。陆地植物有 90%以上存在于森林中。 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是物种基因库。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和复杂的空间结构
与环境密切相关,其分布和组合有明显的区 域性 (气候带、垂直分布) 多树种混生的、多层次(复层)的复杂森林
森林与工业
工业文明也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发展起来的。 开发森林以取得发展其它产业的资本和原料, 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这是许多国家在资本 原始积累期间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
森林与人类从混沌的统一,走向对抗,然后 在工业化基础上复归到有机的统一,这是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四.森林的作用
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破 坏森林,导致文明自身的衰退。 森林的消亡意味着国家、文明的消亡。
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古希 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的衰落无一不与滥伐森 林有直接关系。
恩格斯认为“他们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 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 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 文明之前是森林,文明之后是荒漠。
森林的自然化程度越高, 保土能力越强. 植被盖 度和坡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 植被盖度90%时, 土壤流 失量几乎不受坡度影响,约60t /km2 . 在黄土高原,当降雨量为100mm, 历时1h 的 情况下, 生长良好的森林, 可以不产生径流,森 林流域较无森林流域可削弱洪水流量70%~ 95%. 一个国家和地区, 森林覆盖率如果达到30% 以上 且分布均匀,就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也 可以防止一些灾害发生。
二 .森林与文明的关系
1
原始文明阶段(约百万年)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 木为巢” 。 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是 原始文明阶段。 森林提供人类食物和庇护能力,主宰人 类的生存与生活。 人对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
2 农耕文明阶段 (历时一万年)
人类对广大森林的认识局限在能源和木
材利用上 。 由于工具的改进,对大部分森林由崇拜 变为主动征服,包括砍伐森林和人工营 造森林。
森林是无价的,可以无限索取和征服。
3 工业文明阶段(约三百年)
工业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 油锯和运输工具的出现,使地球上的森林锐减 了 1/3~1/2 。 森林被破坏,地球上的环境极度恶化(大气污 染、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 染 …),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史观。
4
未来的社会文明是?
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 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 的森林。
三.破坏森林与人类文明衰退
文明的发展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相对应。
第一章
森林与人类
1
森林的含义 2 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 森林的作用
一.森林的含义
1 概念
以乔木树种 为主体的具有一 定面积和密度的 生物群落,受环 境的制约又能显 著影响周围环境, 形成独特的生态 系统。
表1
不同国家或地区森林定义阈值
Tab.1 Thresholds used in forest definitions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4).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物质 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森林中各类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系 统对外界干扰的调节和抵抗能力很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 质循环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
(5).森林资源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森林采伐后要及时更新造林
文明(Civilization)
1 涵养水源、保土防灾
森林的蓄水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森林具有茂密的林冠,一般可以截留降水约20%; 林地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层能够吸水并能暂时蓄积水, 使雨水缓缓进入土壤, 减少地表径流及对土壤的侵蚀 。每公顷林地枯枝落叶层最多可以吸收240t 水。 森林中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吸水力强,比非林地土壤 有较好的蓄水性。 林地土壤渗透率为250mm/ h。 只要有1cm 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低 到裸地的1/4 以下, 泥沙量几乎减少94% 。
2 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和森林面积减少, 导致 大气中CO2 浓度迅速增大, 产生了温室效应。 研究结果证明,在当前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因 素中, 森林面积减少约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 30% ~ 50%。
2 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防风效益: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 防护林带的迎风坡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 5 倍,背风面可达森林高度的25 倍; 在防风范 围内,可使风速减低20% ~ 50%
3 . 吸毒滞尘、净化大气
l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l吨二氧化碳,放出 730千克氧气。 据测算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 毫克二氧化硫,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 克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15米,宽15 米的法国梧桐林带,浓度可降低25%~75%。 667平方米松树林,一天一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 素,能杀死肺结核菌、白喉、痢疾等病菌;l公顷 圆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千克杀菌素,可以清除 一个小城市的细菌。
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 其本义为人民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 的能力。 引申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 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 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 神或意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 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Leabharlann Baidu
(1).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
生态系统,具有最强大的生产力。
地球上森林面积为48.5×106 km2,约占 陆地面积的32.6%。 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总生重量约为 180×1010 t,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 160×l010 t,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 每公顷生物总重量达100—400 t(干重), 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
(2).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丰富 的物种资源库
地球上物种现有1 000多万种,仅热带雨林群 落内就聚集着200万~400万种。陆地植物有 90%以上存在于森林中。 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是物种基因库。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和复杂的空间结构
与环境密切相关,其分布和组合有明显的区 域性 (气候带、垂直分布) 多树种混生的、多层次(复层)的复杂森林
森林与工业
工业文明也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发展起来的。 开发森林以取得发展其它产业的资本和原料, 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这是许多国家在资本 原始积累期间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
森林与人类从混沌的统一,走向对抗,然后 在工业化基础上复归到有机的统一,这是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四.森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