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苯与三种二甲苯的分离
化学工艺学学习总结
化学工艺学学习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是关于芳烃转化过程的综述还有学习心得。
主要从芳烃的来源与生产方法,芳烃的转化,C8芳烃的分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了解这个课程的研究目的,研究范畴还有研究作用。
了解到关于化工生产原料资源的加工开发,生产工艺流程,反应条件的影响等化学工艺基础。
关键词芳烃转化芳烃生产芳烃分离芳烃的主要来源于焦煤和石油。
由于各国的资源不同,裂解汽油生产的芳烃在石油芳烃中比重也不同。
芳烃裂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和萘。
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增塑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香料、专用化学品工业。
化工行业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生产不同的产物,来适应市场需求。
芳烃的生产可分为焦化芳烃生产和石脑油芳烃生产。
前者是在高温作用下,煤在焦炉碳化室内进行干流是,煤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生成大量焦炭外,还副产粗煤气,粗苯,煤焦油。
粗煤气经初冷、脱氨、脱萘、终冷后,进行初苯回收,再对初苯进行分馏,从而获得有用的芳烃。
石脑油芳烃生产可分为三种方法,催化重整生产芳烃、裂解汽油生产芳烃、轻烃芳构化和重芳烃轻质化。
催化重整芳烃包括环烷脱氢、五元环异构脱氢、烷烃异构加氢裂解等反应需要用热稳性好的贵金属元素做成的催化剂,在425℃~525℃进行。
裂解汽油生产芳烃需要对裂解油进行预处理除去C5馏分,再对其进行加氢。
一段加氢将使易生胶的二烯烃加氢转化为单烯烃以及烯基芳烃转化为芳烃。
二段加氢在较高温条件使单烯烃饱和,并脱除硫氧氮等有机化合物。
轻烃芳构化是利用世界过剩的低价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为原料,经催化脱氢、齐聚、环化和芳构化生产芳烃。
重芳烃轻质化主要利用重整生成油、裂解汽油和焦化器由中的C9重芳烃来生成增塑剂、树脂等产品。
由催化重整和加氢精制的裂解汽油得到的都是芳烃与非芳烃的混合物,由于他们的碳数相近,容易形成共沸物,一般的蒸馏方法难以将其分离。
邻间对二甲苯的分离工艺流程
邻间对二甲苯的分离工艺流程
邻间对二甲苯的分离工艺流程如下:
1. 磺化法:将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混合物(混二甲苯馏分)与浓硫酸反应,使间二甲苯发生选择磺化,生成间二甲苯磺酸。
对二甲苯不发生磺化反应。
分离得到的间二甲苯磺酸经水解、中和、精馏,可以得到纯度为95~98%
的间二甲苯。
含对二甲苯的不磺化物经碱中和、结晶,可以得到纯度为95%的对二甲苯。
2. 结晶法:对二甲苯和乙苯等在混合物中凝固点较高,沸点较低,在混合物中结晶后加热到其熔点时即可分离。
而对二甲苯的熔点较低,先结晶出来,将结晶出来的对二甲苯加热到其熔点以上,熔化后通入冷凝器中回收;将剩下的未结晶的混合物再加热进行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即可得间二甲苯。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邻、间、对三种异构体都能得到有效的分离和提取。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专业化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化学人员。
化工工艺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化工工艺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各种来源的C8芳烃是三种二甲苯异构体与乙苯的混合物。
习惯上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用英文字头来表示,其中MX表示间二甲苯。
答案:√2、邻二甲苯氧化制苯酐采用的原料是空气和邻二甲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避免爆炸,它的爆炸下限为每标准立方米空气中含44g邻二甲苯,这样一来,邻二甲苯的浓度就成了关键问题,刚工业化时,进料中邻二甲苯只有40g,被称为40g工艺。
答案:√3、从烃类热裂解的副产C4馏分中得到丁二烯是目前丁二烯的最经济和主要的方法。
答案:√4、从烃类热裂解的副产C4馏分中可以得到丁二烯,C4馏分产量约为乙烯产量的30%~50%。
答案:√5、邻二甲苯氧化制苯酐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爆炸极限的问题,爆炸下限为每标准立方米空气中含40克/米3,故早期的工艺称为40克工艺。
答案:×6、对管式裂解炉而言,大于以下两种情况出现均应停止进料,进行清焦:①裂解炉辐射盘管管壁温度超过设计规定值;②裂解炉辐射段入口压力增加值超过设计值;③燃料用量增加;④出口乙烯收率下降;⑤炉出口温度下降;⑥炉管局部过热等。
答案:×7、在实际过程做物料衡算时应该按一定步骤来进行,才能给出清晰的计算过程和正确的结果、通常遵循六个步骤:第一步,绘出流程的方框图,以便选定衡算系统。
第二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配平之。
第三步,选定衡算基准。
第四步,收集或计算必要的各种数据,要注意数据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第五步,设未知数,列方程式组,联立求解。
第六步,计算和核对。
答案:×8、裂解汽油加氢流程中,一段加氢:液相,低于100℃,催化剂Pd/Al2O3,双烯变单烯。
二段加氢:气相,高于100℃,催化剂C o-M o-Al2O3,单烯饱和并脱除S、N、O等有机化合物。
答案:√9、甲烷水蒸气转化过程的主反应生成CO、CO2和H2;而副反应主要是析碳反应。
答案:√10、制造丁二烯有光明前景的是烃类的氧化脱氢工艺,但是其氧化深度的控制是关键问题,会产生“飞温”和爆炸。
二甲苯的制备
二甲苯的制备二甲苯(xylen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8H10,是苯的同分异构体之一。
它主要用于溶剂、涂料、塑料和橡胶工业中。
二甲苯的制备有多种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乙苯甲基化制备二甲苯乙苯甲基化是最常用的制备二甲苯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乙苯与甲基化剂反应,将乙苯中的一个氢原子取代为甲基基团,从而得到二甲苯。
乙苯甲基化反应一般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铝氯化物(AlCl3)和硫酸(H2SO4)等。
以AlCl3为催化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高温(100-110℃)和高压(1-2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以H2SO4为催化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中温(60-70℃)和中压(0.5-1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二、苯甲酸还原制备二甲苯苯甲酸还原是另一种制备二甲苯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苯甲酸与还原剂反应,将苯甲酸中的羧基还原为甲基基团,从而得到二甲苯。
苯甲酸还原反应一般在还原剂存在下进行。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金属铝(Al)和氢气(H2)等。
以金属铝为还原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高温(200-250℃)和高压(10-20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以氢气为还原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中温(150-200℃)和中压(5-10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三、二甲苯异构化制备二甲苯二甲苯异构化是通过将苯与异丙基化剂反应,将苯中的一个氢原子取代为异丙基基团,从而得到二甲苯。
二甲苯异构化反应一般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氯化铝(AlCl3)和硫酸(H2SO4)等。
以AlCl3为催化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高温(100-110℃)和高压(1-2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以H2SO4为催化剂时,反应条件一般为中温(60-70℃)和中压(0.5-1 atm),反应时间为数小时。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二甲苯制备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二甲苯的产率和纯度。
高场不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分离检测3种二甲苯同分异构体
高场不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分离检测3种二甲苯同分异构体王晗;刘友江;李山;徐青;胡俊;马贺;陈池来【摘要】二甲苯的3种同分异构体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分离和同时检测难度极大.本研究采用自制的真空紫外光电离源高场不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仪,提出了\"指纹特征获取-分离参数选择-异构体实验分析\"的同分异构体检测方法,进行了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种同分异构体同时检测的研究.在二甲苯异构体指纹谱图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邻、间、对二甲苯的特征离子峰,基于分离电压幅值-峰位置关系分析,以及谱图叠加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分离条件为分离电压700 V、载气流量400 L/h.在此条件下,得到邻、间、对二甲苯特征离子峰峰位置分别为4.36、14.96和11.16 V,保持了较大的间距,同时与二甲苯混合物检测谱图中峰位置为4.33、14.71和11.25 V的离子峰保持了良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误差仅为0.03、0.25和0.09 V.采用本方法实现了二甲苯混合物的同时分离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在保留特征离子峰的前提下,间二甲苯检出限为0.047 mg/m3,低于国家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的二甲苯室内空气检出量0.20 mg/m3,线性范围为0.24~2.40 mg/m3.本研究为二甲苯异构体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UV-FAIMS对同分异构体的快速、高精度检测提供了参考方法.【期刊名称】《分析化学》【年(卷),期】2019(047)006【总页数】8页(P933-940)【关键词】高场不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同分异构体;二甲苯【作者】王晗;刘友江;李山;徐青;胡俊;马贺;陈池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2300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2300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二甲苯是指苯环上具有两个不同位置甲基的芳香烃,包括邻、间、对3种同分异构体。
乙苯与三种二甲苯的分离
乙苯与三种二甲苯的分离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是三种反应共生产品,而在工业生产中对二甲苯是主要原料,如何分离三种二甲苯:邻二甲苯(1)、间二甲苯(2)、对二甲苯(3)、乙苯(4):针对第三项,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P S与T成线性关系,具体关系式如下:T b1-T=3.73*10-4*(P- P s1)T-T b2=3.86*10-4*(P s2- P)T-T b3=3.69*10-4*(P s3- P)T-T b4=3.68*10-4*(P s4- P)根据邻二甲苯与对二甲苯的沸点差按照黄金分割,设定T=413.901,而P=101.3KPa,求得相对挥发度(注解1)α21=1.1354;α31=1.1606;α41=1.226;α32=1.022;α42=1.079;α43=1.056从相对挥发度分析,邻二甲苯与其它三种物质可以通过减压精馏,塔釜取得纯净的邻二甲苯。
第二步,利用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具有较大的凝固点差异,可采取熔融结晶法,先行分离乙苯,再进一步采用结晶法分离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或者在分离乙苯后,利用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的偶极矩的差异(极性差异),利用分子筛进行吸附分离。
(2)间二甲苯沸点138.8对二甲苯沸点:138.4℃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为同分异构体。
异构体挥发度相差较小,不能用精馏的方法分离,这两种物质熔点相差较大,所以工业上用熔融结晶和吸附分离两种物质。
注解1.相对挥发度:习惯上将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称为相对挥发度。
以α表示。
α=(yA/yB)/(xA/xB),yA——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yB——气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A——液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B——液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
液体混合物中两组分的相平衡比的比值。
组分A对组分B的相对挥发度xAB可表示为:αAB=KA/KB(1)式中KA和KB分别为组分A和B的相平衡比。
间二甲苯分离技术
间二甲苯分离工艺技术(1)磺化水解分离工艺。
这是一个比较老的分离方法。
该法是将原料混合二甲苯经硫酸磺化得间二甲苯磺酸,再经水解,蒸馏切取140-150℃馏分即得成品间二甲苯(mX)。
该工艺现已基本被淘汰。
(2)结晶法。
(a)常压低温结晶法。
常压低温结晶法是利用各同分异构体的凝点不同以及不同温度下晶体熔解度的差异,通过常压降温,使各同分异构体依对位、邻位、间位的顺序在不同温度区间内结晶析出,从而把混合二甲苯分离成所需的各纯组分。
(b)蒸馏冷冻分离法。
蒸馏冷冻分离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方法。
它把减压蒸馏和冷冻结晶融为一体,在有压力梯度的蒸馏冷冻设备内控制适宜的真空度和温度,使被分离的组分在绝热条件下连续结晶,利用结晶过程放出的相变热使液体混合物气化,把原料分离成气相产物和高纯度结晶体产物。
据称,该法比蒸馏法节能90%-95%。
(c)压力结晶分离法。
压力结晶分离法就是在高压下将杂质除去而获得高纯度的结晶。
(3)三菱气体化学公司工艺。
在Sorbex技术开发并应用于间二甲苯的回收以前,三菱瓦斯化学公司(MGC)开发和工业化实施了一种用HF/BF3分离间二甲苯的工艺。
C8芳烃用HF/BF3处理时,形成了两层。
在不存在BF3时,烃层和酸层的互溶性小于1%。
在存在BF3时,间二甲苯选择性地溶解于HF相中。
搅拌后两层可迅速分离。
加入C8脂肪烃等稀释剂,可增加间二甲苯分离的选择性。
间二甲苯溶解在HF/BF3中是因为形成了1:1的分子络合物,即二甲苯/HBF4。
间二甲苯是二甲苯中碱性最高的异构体,它与HF/BF3形成的络合物最稳定。
用MGC工艺可以制得纯度大于99%的间二甲苯,只有不到1%的间二甲苯由于烃层与络合物/HF层的分离而留在抽余液中。
络合物/HF层通过热分解可释放出络合物的各个组分。
如有必要,间二甲苯和HF/ BF3的络合物也可以升温到低于100℃,进行异构化,HF和BF3被分出,得到接近操作温度下平衡浓度的二甲苯。
二甲苯和乙苯在MIL-53(A1)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摘
要 : 采 用水 热 法合 成 了金 属 一有 机 骨 架材 料 MI 一 5 ( ) 用 X D 和 氮 气吸 附 脱 附 等 进 行 了表 征 。 利 L 3 A1并 R
用 智 能 重 量 分 析 仪 (GA) 定 了邻 、 、 二 甲苯 和 乙苯 各 同 分异 构体 分 别 在 33K 和 33K 时在 MI 一 5 ( ) I 测 间 对 0 7 L 3 A1上 的 吸 附 等 温 线 。在 3 3K 时吸 附等 温 线属 于典 型 的 I 吸 附等 温 线 。温 度 为 3 3K 时 , 架 因为 发 生 了“ 0 型 7 骨 呼吸 ” 用 作 而使 等 温 线 偏 离 了 L n mur 型 , ag i模 出现 阶 梯 状 吸 附 。 吸 附 等 温 线 的 测 定 表 明 了邻 二 甲苯 在 此材 料 上 具 有 非 常 好 的
吸 附 能 力 , 乙苯 的 吸 附效 果 最差 。通 过 固 定床 穿透 实验 和 气相 色谱 的 分析 得 到 了二 元 组 分 混 合 物 的 分 离 因数 , 而 其 中邻 二 甲苯 / 苯取 得 了较 好 的分 离效 果 , 离 因数 达 到 9 2 乙 分 .。
关 键 词 : MI L一5 ( ) 二 甲苯 ; 乙苯 ; 吸 附 ; 分 离因 数 3 A1 ;
中 图 分 类 号 : TE 2 ; Q3 7 6 4 T 1
文献标识码 : A
d i1 . 9 9 ji n 1 0 —3 6 . 0 2 0 . 0 o : 0 3 6 /.s . 0 6 9 X 2 1 . 3 0 3 s
A ds r i n a p r to o r is o o pto nd Se a a i n Pr pe te fXylneI o e sa d e s m r n
对二甲苯
2. 3对二甲苯提纯脱甲苯塔底得到的粗产品中主要是对二甲笨、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种二甲苯异构休,这三者的密度十分接近而且沸点的差距也极小,比如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沸点只差0.75℃,故无法通过精馏操作将三者分离。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化工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探索,目前从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中分离对二甲苯的方法主要有吸附分离法、结晶分离法和沸石膜分离法。
吸附分离法是当前对二甲笨分离最常用的方法,占全世界对二甲苯生产总能力的60%左右。
分离使用的吸附剂对不同的二甲苯异构体只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吸附分离法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实现混台物中不同组分的分离。
吸附分离工艺的主要设备材料为吸附剂、脱附剂和模拟移动床,吸附剂选择对二甲苯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的物质,如八面沸石型分子筛;脱附剂一般选择二乙苯或二甲苯,这两者对 C8化合物互溶,同时沸点与之相差较大易于同收。
进行吸附和脱附操作后.将脱附剂中的对二甲苯和溶剂分离。
便得到对二甲苯产品和可循环使用的脱附剂。
沸石是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呈规则排列网状微孔丝构的无机氧化物晶体,它可以将分子尺寸接近的物质分离开来。
于是研究人员将其制成单层结晶膜,用于分离混合二甲苯中的对二甲苯,并通过实验对比得到了最优的分离温度和压力,这就是沸石膜分离法。
但是由于沸石膜制造复杂,造价较高,所以本法一般只应用于小型生产装置。
混合二甲苯中,对二甲苯凝固点为13.3℃,邻二甲苯为-25.2℃,间二甲苯为-47.9℃,乙苯为一95.0℃ ,温度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结晶法分离对二甲苯。
结晶分离法是最早应用于从混合二甲苯中分离对二甲苯的方法。
其主要分为两种:深冷结晶工艺和熔触结晶工艺。
深冷结晶法一般分为两段结晶,第一段结晶操作时,控制温度在-62℃~-67℃,停留时间人约3小时,之后通过离心机将母液分离。
第一段结晶的目的是保证对二甲苯的回收率。
第二段将一段结晶烙融后重结晶,结晶温度为-10℃~-20℃,此段结晶的目的是保证对二甲苯的纯度。
分离乙苯和邻二甲苯的工艺流程
分离乙苯和邻二甲苯的工艺流程乙苯和邻二甲苯的分离可是个很有趣的事儿呢!咱先来说说乙苯和邻二甲苯这俩家伙的特性。
乙苯呀,它是一种芳香烃,分子结构有它自己的特点。
邻二甲苯呢,也是芳香烃家族的一员,不过它的结构跟乙苯有些不同。
就像是两个性格有些相似但又有区别的小伙伴。
那要把它们分离开来,得有一套巧妙的工艺流程。
有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精馏。
这就好比是一场比赛,在精馏塔这个大舞台上,乙苯和邻二甲苯根据自己的“本事”往上跑。
精馏塔里面有好多层塔板呢,就像一个个小台阶。
它们在这个塔里受热,因为沸点的差异,就开始分开行动。
沸点低一些的家伙就会先往上跑,沸点高一点的就相对跑得慢一点。
这个过程可需要精确的控制温度和压力哦。
如果温度高了或者低了,就像比赛的规则乱了套,这俩就可能分不开或者分不好啦。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吸附。
想象一下,有一些特殊的吸附剂,就像是一个个小陷阱。
乙苯和邻二甲苯路过的时候,就会被吸附。
但是呢,它们被吸附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这就好像是有的陷阱对乙苯更有吸引力,有的对邻二甲苯更有吸引力。
然后呢,再通过一些手段,把被吸附的它们再分别释放出来,这样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另外,萃取也是一种可能的工艺流程。
就像是有一个特殊的溶剂,这个溶剂就像一个超级磁铁。
乙苯和邻二甲苯在这个溶剂里的溶解度不一样。
溶解度大的就会更容易被溶剂拉走,溶解度小的就留在原地或者被拉走的少一些。
然后再把它们从溶剂里再分离出来,就像从磁铁上把东西取下来一样,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这些工艺流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比如说先精馏一下,初步把乙苯和邻二甲苯分开一些,然后再用吸附或者萃取进一步提纯。
这就像是接力赛,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环扣一环。
而且呀,在设计这些工艺流程的时候,还得考虑成本呢。
如果一种方法特别高大上,但是成本超级高,那也不划算呀。
就像我们买东西,得考虑性价比一样。
要选择既能够有效分离乙苯和邻二甲苯,又不会让成本高得吓人的工艺流程。
简述芳烃的主要来源及主要生产过程。
第四章习题一、简述芳烃的主要来源及主要生产过程。
答:芳烃的主要来源为焦化芳烃和石油芳烃,而石油芳烃主要来源于石脑油重整生成油及烃裂解生产乙烯副产物的裂解汽油。
焦化芳烃生产过程为在高温作用下,煤在焦炉炭室内进行干馏时得到副产粗煤气,粗煤气再经过初冷、脱氨、脱萘、终冷后回收粗苯,粗苯中的轻苯再经分馏、催化加氢精制处理后精馏得到BTX产品(即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烃。
石油芳烃是以石脑油为原料通过催化重整或者裂解汽油生产芳烃,再经反应、分离和转化生产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烃,或者经过轻烃芳构化与重芳烃的轻质化和分离的过程生产芳烃。
2、芳烃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各有何用途?答:芳烃主要产品: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和萘等。
各产品的主要用途如下,苯:可用来合成苯乙烯、环己烷、苯酚、苯胺及烷基苯等。
甲苯:有机合成溶剂,合成异氰酸酯、甲酚,或通过歧化和脱烷基制苯。
对二甲苯:主要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反应生成的聚酯用于生产纤维、胶片和树脂,是最重要的合成纤维和塑料之一。
邻二甲苯:生产邻苯二甲酸酐和增塑剂等。
间二甲苯:主要生产间苯二甲酸及少量的间苯二腈,后者是生产杀菌剂的单体,前者是制备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础原料。
乙苯:主要制取苯乙烯进而生产丁苯橡胶和苯乙烯塑料。
异丙苯:用于生产苯酚/丙酮。
萘:主要用于生产染料、鞣料、润滑剂、杀虫剂、防蛀剂等。
3、试论芳烃转化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的芳烃转化反应有哪些?答:不同来源的各种芳烃馏分组成时不同的,能得到的各种芳烃的生产量也不同。
若仅此来源来获取各种芳烃的话,会造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因此芳烃的转化是为了依据市场的供求调节各种芳烃的产量,平衡各种芳烃的产量,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主要的芳烃转化反应如下:①、芳烃的脱烷基化反应:如以甲苯加氢脱烷基制苯。
②、芳烃的歧化与烷基转移反应:如甲苯歧化为二甲苯。
③、C8芳烃异构化反应:主要反应是三种二甲苯异构体之间的互相转化和乙苯与二甲苯之间转化。
浅谈混合二甲苯的分离方法
浅谈混合二甲苯的分离方法摘要:混合二甲苯的分离技术是世界上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除传统的精密精馏法、常压低温结晶法等方法外,现已开发出多种新工艺,尤其是作为吸附剂填料的分子筛改性技术的研究,大大加速了用吸附分离法分离混合二甲苯的进程,并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关键词:精密精馏法;常温低压结晶法;深冷结晶法及加压结晶法;络合法和吸附分离法众所周知,全球混合二甲苯的生产能力很大,工业上混合二甲苯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催化重整、蒸气裂解、甲苯歧化和煤焦油,混合二甲苯中的主要成分是邻、间、对二甲苯三种同分异构体,其组成如表·工业上混合二甲苯主要用作溶剂和汽油的掺合组分,资源利用率低.而我们知三种二甲苯异构体在混合二甲苯中的含量均较高,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进一步制备成重要的中间体或化工产品,如对二甲苯(PX)、令体二甲苯(OX)是作为聚醋和苯配的原料间二甲苯(OX)经氨氧化,制间苯二精(MBN),MBN是合成特种树脂、高效低毒农药、燃料和增塑剂的重要中间体.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分离提纯各二甲苯异构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具有现实的意义.1精密精馏法此法是国内普遍使用的分离方法,基本工艺为多塔流程.先从第一塔塔釜分离出相对挥发度较低的邻二甲苯(Tb=144.40℃)纯度约为98%,该塔需110一120块理论塔板,回流比为尺二14一18,塔顶对、间二甲苯等进人第二塔第二塔塔顶馏出物为95%以上的甲苯,当甲苯在混合二甲苯中浓度低于某一值时塔顶馏出物为99%以上的乙苯,塔釜分离出间、对二甲苯,该塔需360块塔板,回流比R=90一100.精密精馏法的优点是技术工艺成熟,缺点是能耗高、设备复杂并且间、对二甲苯不能完全分离,国外正逐渐淘汰这种分离方法.但在传统的精密精馏方法基础上,提出新的工艺方案,以节省能耗、降低设备费用,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尤其节能是多塔工艺更应多加考虑改进的地方.2常压低温结晶法常压低温结晶法是利用各异构体在混合物中凝固点的不同和不同温度下晶体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常压低温,使各异构体依照对位、邻位、间位的顺序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析出.该法是目前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方法,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方法.但混合二甲苯为液相多元体系,其固—液相图十分复杂,理论上能形成多个低共熔点,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图增加低温结晶法的理论依据.3深冷结晶法及加压结晶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混合二甲苯中各异构体凝固点的差异(Tmx、= 一47.9℃,Tox= 一25.2℃,Tpx=13.3℃).对二甲苯凝固点最高,加之对二甲苯分子结构对称,易于结晶的特点有助于进行分离.所用工艺一般为二次结晶,第一次结晶在于达到一定的收率以利于提高整个工艺的收率,第二次结晶则侧重于提高产品纯度,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压结晶法是对被分离混合物加压,利用高压下的固液相变来分离液相混合物.两种方法均需参考混合二甲苯的固—液相图,相图较复杂,但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深人的研究,因此可咨询参考.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时间短、不需搅拌、容器较小、能耗低,但缺点是压力很大,对设备及操作的要求较高.4全蒸发过程中加四澳化碳分离间二甲苯多步低温结晶虽然可以分离混合二甲苯,但由于低共熔点共晶体的存在,对二甲苯的回收率受到限制,若用四澳化碳或四氯化碳,由于它们能选择性地与对二甲苯形成配合物,可克服共晶难点,这样对二甲苯的损失可降低大约10%.具体做法是在低于5℃下,进料中加人24%摩尔比例的四澳化碳,便会产生一种对对二甲苯极具选择性的全蒸发过程.5吸附分离法吸附分离法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但已被各国普遍采用.因为混合二甲苯中对二甲苯的特殊对称性结构,使得其分子动力学直径相比其它异构体要小一些,这样就可被很多吸附剂选择吸附,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经过吸附、洗脱、精馏洗脱液等工序可分离提纯对二甲苯且有很好的收率和纯度.此法最先用于分离对二甲苯,代表性工艺为u0P(美国环球油品公司)的Parex[,]工艺和日本Toray公司的Aromax工艺,但现在UOP公司已开发出吸附分离间二甲苯的Sorbex工艺.吸附根据吸附质的状态可分为气相吸附和液相吸附两种如Parex、Aromax工艺均为液相吸附,而Sorbex工艺则在低压气相条件下,通过多柱串联吸附后再从吸余液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间二甲苯(操作原理后述)吸附分离法所用设备是多柱串联吸附柱或模拟移动床.所谓模拟移动床即吸附剂在吸附塔内固定不动,塔上按一定距离开有24个进出料口,通过旋转阀依次改变进出料口的位置,形成物流与吸附剂的相对运动,其效果就如同进出料口不动而床层是移动的,模拟移动床名称由此而得.实际生产中一般只有4个或稍多些进、出料口开放,其它料口均关闭「3].所用吸附剂一般要求高吸附容量、高吸附选择性,对被吸附的组分吸附—脱附速度快,使用寿命长及操作条件稳定等优点.吸附剂根据类型可分为亲水型和疏水型.脱附剂要求与吸附剂及原料中各组分相匹配且脱附剂的引入不能干扰吸附剂对原料中各组分的选择吸附,在适当的流速下,既能迅速地将吸附剂吸附的各组分置换出来,同时脱附剂又不被强烈地吸附.脱附剂应易从每一体系的流出液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沸点与原料中各组分的沸点差应)8.3℃.符合此条件的常见脱附剂有甲苯、混合二乙苯、对二乙苯+正构烷烃、纯对二乙苯等.操作原理根据操作方式有两种:固定床多柱串联及模拟移动床固定床多柱串联流程如图1.被分离原料A+B进人吸附区第一:吸出物:A十D吸余物“D图l多柱串联吸附分离流程柱8,由最后一柱10流出吸余物B十D,提纯油(主要含组分A)由柱5进人,使吸附相浓度提高,提纯区流出物继续流人吸附区,脱附剂D进人柱1,由柱4流出吸出物A+D,在柱10、柱1之间,柱4、柱5 之间连通阀关闭.当柱10流出的吸余物中出现组分A且含量达到规定浓度时即切换进出口位置,此时柱1已基本脱附完全,柱5亦已充分提纯,原料改由柱9进入,吸余物由柱1流出,其它进出口也相应向后推移一个吸附柱,至柱1流出的吸余物中组分A又达到规定浓度时,再如上切换,连续循环操作[5j,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原理与多柱串联一样,只是操作方式有所环循泵不同,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流程见图2闭.模拟移动床工艺技术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原料精制、吸附分离、精馏提纯.模拟移动床的吸附共分4个区:1区为吸附区,2区为模拟精馏区,3区为解析区,4区为缓冲区,各区所拥有的塔节数视所分离的物系及分离要求而定,一般C,芳烃分离所采用的塔节数分别为9、9、4、Zt,].吸附分离法的优点是可获得高收率(90%)、高纯度(99.5%以上)的对二甲苯或间二甲苯,且处理量较大,吸附剂可循环使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目前影响此工艺推广的主要因素有两图2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流刊个:一是设备技术,二是分子筛改性技术.许多学者在分子筛改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用分子筛择形吸附分离混二甲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此用吸附分离法分离各二甲苯异构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准确,实事求是,边操作边讲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除了重视课堂的演示实验外,更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针对忽视实验课教学的弱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课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走形式,纠正学生玩一玩,看看热闹的实验课态度,真正达到实验课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这是完成一个实验—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实验所必需的.实验结论固然重要,得出结论的过程更重要,既然是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操作过程中减小误差,学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从中积累宝贵的实验经验,养成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只有把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理论中认识实验,在实验中验证理论,发展理论,才能活学活用,使化学这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更具有生命力.3要让学生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使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地介绍化学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把握化学发展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化学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看似神秘的东西现实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增强学生进行化学研究和化学探索的信心,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将会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学必须不断改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不论教育怎样发展,它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都离不开知识与知识的应用这两个方面.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学不脱离这两个方面而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我们的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始终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责任编辑高亚华.于海)参考文献:〔l]陆承东,冯马丽C,芳烃的分离技术「J〕.钢铁研究,1997.(3):57一62. 〔2]郭国清,龙英才.吸附分离对二甲苯的技术进展〔J〕.上海化工.2000,12(2):24一27.〔3〕赵毓章.高纯度间二甲苯生产技术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0,31(6):〔4〕蔡复礼.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辽宁化工,1996,(2):32一34.[5]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筛组.沸石分子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6. 〔6〕盖旭东,杨春育,将泽民.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装置工况分析仁J].石油化工,1994,23「7〕上海试剂五厂.分子筛制备与应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责任编辑26一30.(9):王心满598一601于海)。
芳烃异构化的目的及生产工艺
名称学院专业班级名称姓名指导老师摘要:异构化也称异构化反应,指某种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改变自身的组成结构,从而成为新物质的反应。
工业上C8芳烃的异构化是以不含或少含对二甲苯的C8芳烃为原料,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转化成浓度接近平衡浓度的C8芳烃,从而达到增产对二甲苯的目的。
关键词:异构化,反应,新物质,催化剂,增产前言在以苯、甲苯、二甲苯为产品的芳烃联合装置中,生产对二甲苯(PX)的联合装置占有重要地位。
C8芳烃异构化单元作为PX联合装置中唯一的化学反应过程,直接影响着联合装置的运行情况,而异构化催化剂正是这一单元技术的核心。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全球芳烃装置中普遍使用C8芳烃异构化技术用于增产PX 等芳烃产品。
按照对乙苯转化方式的不同,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通常分为乙苯转化型和乙苯脱乙基型两种。
1、芳烃异构化的目的以C8为例,工业上C8芳烃的异构化是以不含或少含对二甲苯的C8芳烃为原料,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转化成浓度接近平衡浓度的C8芳烃,从而达到增产对二甲苯的目的。
2、芳烃异构化的生产工艺以C8为例,C8芳烃异构化目的就是将OX、MX、EB转化为价值更高的PX。
但是由于将乙苯与二甲苯分离十分困难且不经济,因此在二甲苯异构化过程中,必须将乙苯转化。
所以C8芳烃异构化主反应包括二甲苯异构化反应和乙苯转化反应。
2.1、热力学分析C8芳烃异构化时,可能进行的主反应是三种二甲苯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乙苯与二甲苯之间的转化。
副反应是歧化和芳烃的加氢反应等。
表4-17是C8芳烃异构体反应的热效应及平衡常数值。
可以看出C8芳烃异构化反应的热效应是很小的,因此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不明显。
表4-18为温度与混合二甲苯平衡组成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平衡混合物中,对二甲苯平衡组成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平衡混合物中,对二甲苯的平衡浓度最高只能达到23.7%,并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间二甲苯的含量总是最高,低温时尤为显著;邻二甲苯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
对二甲苯生产工艺情况分析
对二甲苯生产工艺情况分析二甲苯是一种化工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溶剂、染料、合成树脂、塑料、医药等方面。
其生产工艺主要有煤化工法、石油炼制法和混合气炼制法。
煤化工法是二甲苯最早的生产方法之一,其主要原料是煤焦油。
该方法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煤焦油和水蒸汽进入蒸馏塔分馏得到煤焦油馏分,然后经过精馏分离得到二甲苯。
这种方法生产的二甲苯纯度较高,可达到99.8%以上。
但是由于煤焦油资源有限,煤化工法的产量受限,并且工艺过程对环境污染较严重。
石油炼制法是目前二甲苯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原料是乙烯和苯。
该方法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将乙烯和苯通过催化剂催化反应得到乙苯和二甲苯的混合物,然后通过精馏、萃取等步骤将二甲苯从乙苯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但是产品纯度较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工艺。
混合气炼制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产方法,其主要原料是天然气。
该方法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将天然气和甲烷经过裂解反应得到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反应得到混合气,混合气再通过吸收系统得到凝结气相,进一步经过精馏和分离步骤得到纯二甲苯。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原料资源丰富,环保性好,且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但是目前该工艺在工业应用中还相对较少。
综合来看,目前石油炼制法是主要的二甲苯生产工艺,其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工艺流程相对简单。
而混合气炼制法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工艺,拥有环保、节能等优点,但其产量还相对较小。
未来随着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混合气炼制法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您提供帮助。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网络教育030132化工工艺学-20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化工工艺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基本有机的九大原料为烯、烯、烯;、苯、苯;、萘和的过程。
2、工业上以裂解汽油生产三苯的芳烃车间一般由裂解汽油、环丁砜、甲苯、模拟移动床、碳八芳烃和芳烃六个单元构成。
3、许多含碳资源如、、石油馏分、、等均可用来制造合成气,其中成本最低的是用来制备合成气。
4、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两门学科相配合,可以解决化工过程、设计、流程、操作原理及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解决化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也需要这两门学科的理论指导。
5、烃类热裂解的原料比较丰富,一般为:、炼厂气、、和重油等。
6、在三个二甲苯中,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的沸点差为℃,工业上可用普通精馏法分离;乙苯与对二甲苯的沸点差为℃,在工业上尚可用300~400块板的精馏塔进行分离,但绝大多数加工流程都不采用能耗大的精馏法回收乙苯,而是在异构化装置中将其转化;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沸点差为℃,借助普通的精馏法进行分离是非常因难的,教材中采用特殊精馏加以分离,得到和,后者去异构化单元。
7、绝热式乙苯脱氢工艺流程中,原料为和,反应器入口温度需要610~660℃,它是一个吸热反应,热量靠过热蒸汽带入,因此,催化剂床层分段,段间补充过热水蒸汽,全部蒸汽与乙苯的摩尔比为。
反应产物经冷凝器冷却后气液分离,不凝气中含有大量的和少量CO、CO2,可作燃料使用。
冷凝液经精馏后分离出、、和,最后产物是。
8、催化加氢通常用于合成和许多化工产品的过程;催化脱氢可以生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两个产品是和。
9、芳烃的来源主要有:①来自煤焦化的副产;②来自催化重整的;③来自乙烯生产中的。
10、氧化反应具有①反应放热量;②不可逆;③氧化途径多样;④过程的四大特征。
二、选择题1、工艺流程可运用推论分析、功能分析、形态分析等方法论来进行流程的设计。
推论分析法是从“目标”出发,寻找实现此“目标”的“前提”,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进行逻辑组合,形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混合二甲苯直接分离乙苯
据介绍,在炼油和石化工业中,‘三苯‘(苯、甲苯、二甲苯)工业以及乙烯工程中会副产大量的C8、C9、C10芳烃。在C8芳烃中,异构级、溶剂级混合二甲苯中含有大量乙苯和邻二甲苯。
乙苯是生产苯乙烯的原料,用量巨大,在我国,目前工业上均采用苯和乙烯的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近年来,汽车、家电、建材、包装、医药等行业对乙苯/苯乙烯需求量增长迅速,2007年苯乙烯需求量达460万吨,其中280多万吨依赖于进口,供求矛盾突出。如果能从混合二甲苯中直接分离乙苯,不仅能为市场急需的苯乙烯提供乙苯原料,还能使混合二甲苯得到高附加值利用。但在副产的混合二甲苯中,乙苯与相邻组分的沸点仅差2℃左右,因此实现从混合二甲苯中直接分离乙苯成为乙苯制造过程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此外,由于混合二甲苯中含有的大量乙苯无法工业分离,这也直接限制了混合二甲苯的用途,使其只能在油漆等行业用作附加值较低的溶剂。
混合二甲苯直接分离乙苯
从混合二甲苯中直接分离出乙苯一直是乙苯制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但随着我国首套混合二甲苯直接分离乙苯装置在辽宁中科石化集团的建成投产,这一难点已被成功攻克。记者12月21日从该集团了解到,这套采用特种高效规整填料塔技术的装置不仅能生产高纯度乙苯产品,填补了乙苯分离技术的一项工业空白,还使乙苯制造成本比现有工艺降低30%以上。
[整理版]色谱峰分离度计算
色谱分析的目标就是要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离,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R(r e s o l u t i o n)定义为两峰保留时间差与两峰峰底宽平均值之商,即(7-5)式中t R1和t R2分别为峰1和峰2的保留时间;w1和w2分别为峰1和峰2在峰底(基线)的峰宽,即通过色谱峰的变曲点(拐点)所作三角形的底边长度。
计算分离度所需的参数都可以从色谱图(图7-4)中获得如果色谱峰呈高斯分布,则分离度R=2(相当于8分离)即可完全满足定量分析的需要。
因为在基线位置的峰宽w为4,R=2时,两个峰完全达到了基线分离。
通过调节色谱条件还可获得更高的R值,不过这时的代价将是分析时间增加。
如果两组分浓度相差不是太大,分离度R=0.5时,仍然可以看得出两个峰的峰顶是分开的。
分离度 )(2/12112y y t t R +-=R>1.5即为完全分离t 1 :色谱峰1的保留时间 t 2 :色谱峰2的保留时间y 1 :色谱峰1的峰宽 y 2 :色谱峰2的峰宽乙苯与对二甲苯 38.2)079.008.0(2/1409.9598.9=+-=R 对二甲苯与间二甲苯 08.2)0828.008.0(2/1598.9767.9=+-=R从结果可以看出,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三种物质的峰能够完全分离乙苯与对二甲苯 52.2)0756.0076.0(2/1272.9463.9=+-=R对二甲苯与间二甲苯 18.2)0756.00791.0(2/1463.9632.9=+-=R从结果可以看出,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三种物质的峰能够完全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苯与三种二甲苯的分离
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是三种反应共生产品,而在工业生产中对二甲苯是主要原料,如何分离三种二甲苯:邻二甲苯(1)、间二甲苯(2)、对二甲苯(3)、乙苯(4):
针对第三项,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P S与T成线性关系,具体关系式如下:
T b1-T=3.73*10-4*(P- P s1)
T-T b2=3.86*10-4*(P s2- P)
T-T b3=3.69*10-4*(P s3- P)
T-T b4=3.68*10-4*(P s4- P)
根据邻二甲苯与对二甲苯的沸点差按照黄金分割,设定T=413.901,而P=101.3KPa,求得相对挥发度(注解1)
α21=1.1354;α31=1.1606;α41=1.226;
α32=1.022;α42=1.079;α43=1.056
从相对挥发度分析,邻二甲苯与其它三种物质可以通过减压精馏,塔釜取得纯净的邻二甲苯。
第二步,利用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具有较大的凝固点差异,可采取熔融结晶法,先行分离乙苯,再进一步采用结晶法分离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或者在分离乙苯后,利用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的偶极矩的差异(极性差异),利用分子筛进行吸附分离。
(2)间二甲苯沸点138.8
对二甲苯沸点:138.4℃
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为同分异构体。
异构体挥发度相差较小,不能用精馏的方法分离,这两种物质熔点相差较大,所以工业上用熔融结晶和吸附分离两种物质。
注解1.相对挥发度:习惯上将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称为相对挥发度。
以α表示。
α=(yA/yB)/(xA/xB),
yA——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yB——气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
xA——液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B——液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
液体混合物中两组分的相平衡比的比值。
组分A对组分B的相对挥发度xAB可表示为:αAB=KA/KB(1)
式中KA和KB分别为组分A和B的相平衡比。
同一混合液中,挥发性大的组分,一般相平衡比大,故易挥发组分对难挥发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大于1;反之则小于1。
对于由组分A和B组成的双组分混合液,yA=1-yB,xA=1-xB。
据此可以导得:公式.(3)式表明:如果αAB大于1,则yA大于xA,即汽相中组分A得以增浓,A为易挥发组分。
αAB比1大得愈多,则yA 比xA也大得愈多;如αAB小于1,则yA小于xA,也即组分B在汽相得到增浓,B为易挥发组分。
αA 公式3B比1小得愈多,则B在汽相中的增浓愈显著。
当αAB等于1时,则yA等于xA,这表明用蒸馏方法不能分离此混合液。
因此αAB与1偏离的程度是蒸馏操作分离液体混合物难易程度的标志。
当混合物中液相为理想溶液且汽相为理想气体时,应用拉乌尔定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可导出:αAB =p2/p1
式中p1和p2分别为组分A和B的饱合蒸气压。
此时相对挥发度为两组分的饱和蒸气压(纯组分挥发性的一种度量)之比。
对于理想系统,相对挥发度与混合液的组成和温度关系很小,工程上可视为常数。
但强非理想系统的浓度对相对挥发度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在工业上有时还在混合液中加入某种添加物来增大待分离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使难以用普通蒸馏分离的混合液变得易于进行分离。
这就是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和加盐精馏等特殊精馏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