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
《金属工艺学》课程笔记
《金属工艺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金属材料主要性能一、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1. 金属金属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金属以元素形式存在或者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 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者金属与非金属通过熔合制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性能通常优于其组成的纯金属。
二、金属材料的分类1. 按化学成分分类- 纯金属:如铁、铜、铝等。
- 合金:如不锈钢、黄铜、青铜等。
2. 按用途分类- 结构材料:用于承受力的材料,如建筑用钢材、飞机用铝合金。
- 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或生物功能的材料,如超导材料、形状记忆合金。
3. 按冶金工艺分类- 铸造合金:适用于铸造工艺的合金,如铸铁、铸钢。
- 变形合金:适用于压力加工的合金,如冷轧钢板、热轧型钢。
三、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1. 物理性能- 密度:不同金属的密度差异较大,如铁的密度约为7.87 g/cm³,铝的密度约为2.70 g/cm³。
- 熔点:金属的熔点范围很广,如钨的熔点高达3422°C,而汞的熔点为-38.83°C。
- 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通常很好,银的导电性最高,铜和铝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 导热性:金属的导热性与其导电性有关,银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铜和铝。
2. 化学性能- 耐腐蚀性:金属在特定环境下的抗腐蚀能力,如不锈钢在空气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的能力,如镍基合金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3. 力学性能- 强度:金属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 塑性:金属在受力时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裂的能力,如金、银具有良好的塑性。
- 韧性:金属在受到冲击载荷时吸收能量并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如低碳钢具有较高的韧性。
- 硬度:金属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等。
四、影响金属材料性能的因素1. 化学成分:不同元素的加入会改变金属的晶格结构,从而影响其性能。
金属工艺学(第二版)
20xx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金属工艺学(第二版)》是由郁兆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3月5日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 教材。该教材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技术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管理 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该教材修改和补充的内容主要有:
2008年3月5日,《金属工艺学(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该教材共三篇,第一篇介绍机械工程材料,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状态图、非 合金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冶金材料、零件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等内容;第二篇讲述金属热加工基础,包 括铸造、锻压、毛坯生产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第三篇介绍金属切削加工基础,包括金属切削基础知识、金属切削 机床及其加工、零件生产工艺过程等内容。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金属工艺学(第二版)》有配套教材——“《金属工艺学实习(第二版)》”。
《金属工艺学(第二版)》的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
作者简介
郁兆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离退休老干部。
谢谢观看
该教材共二十章,包括金属的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状态图、非合金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冶金材料、 毛坯生产方法的选择、零件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基础知识、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加工、零件生产工艺过 程等内容。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修订背景
出版工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陆续颁布和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大 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
金属工艺学课件(PPT 49页)
(2) 非金属夹杂物
作业:
一、问答题
1、可采用哪些措施提高合金的流 动性?
2、缩孔和缩松是怎样形成的?可 采用什么措施防止?
3、什么是顺序凝固原则和同时凝 固原则?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1.3.321.3.3Wednesday, March 03, 2021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40:0211:40:0211:403/3/2021 11:40:02 AM
铸造性能:Foundry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是表示合金铸造成形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艺性能。通常用流 动性和收缩性等来衡量。
1. 合金的充型能力
mold filling capacity
⑴ 充型能力的概念(流动性)
液态合金充满型腔,形成轮廓清晰、 形状正确的优质铸件的能力。
1杆:拉应力 Tensile Stress
2杆:压应力: Compression Stress
⑵ 机械应力 Contraction Stress :铸 件冷到弹性状态后,由于受到铸型、 型芯和浇冒口等的 阻碍而产生的应 力为机械应力。
机械应力为 拉应力,如 图:
Tensile Stress
⑶ 减小和消除铸造应力的方法
通过两个途径发生作用:
影响金属与铸型之间的热交换条件, 改变金属液的流动时间;
影响金属液在铸型中的水动力学条 件,改变金属液的流动速度。
2. 合金的收缩性
The Contraction of Alloys
⑴ 收缩的概念: 合金从液态冷却到常温的
过程中,尺寸和体积缩小的现象称为收 缩。
The Conception of the Contraction
《金属工艺学》课程笔记 (2)
《金属工艺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金属工艺学概述1. 定义与重要性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组织与应用的科学。
它对于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金属材料在建筑、机械、交通、电子、航空航天等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 研究内容(1)金属材料的制备:包括金属的提取、精炼、合金化等过程,以及铸造、粉末冶金等成型技术。
(2)金属材料的加工:涉及金属的冷加工(如轧制、拉伸、切削)、热加工(如锻造、热处理)、特种加工(如激光加工、电化学加工)等。
(3)金属材料的性能: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能(如导电性、热导性)、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等。
(4)金属材料的组织与结构: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相变、微观缺陷、界面行为等。
(5)金属材料的应用:研究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可靠性及寿命评估。
3. 学科交叉金属工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与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力学、热力学、电化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金属工艺学发展简史1. 古代金属工艺(1)铜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掌握了简单的铸造技术。
(2)青铜器时代:铜与锡的合金,青铜,使得工具和武器的性能得到提升。
(3)铁器时代:铁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 中世纪至工业革命(1)炼铁技术的发展:如鼓风炉、熔铁炉的发明,提高了铁的产量。
(2)炼钢技术的进步:如贝塞麦转炉、西门子-马丁炉的出现,实现了钢铁的大规模生产。
3. 近现代金属工艺(1)20世纪初:金属物理和金属学的建立,为金属工艺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属材料的快速发展,如钛合金、高温合金的出现。
4. 当代金属工艺(1)新材料的开发:如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2)新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模拟、3D打印、纳米技术等。
三、金属工艺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1. 古代金属工艺的辉煌(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技术水平高超,工艺精美。
《金属工艺学》课件
金属的加工工艺
金属的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简介:将熔融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形成所需形状的工艺 铸造方法: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离心铸造等 铸造材料:铁、钢、铝、铜、锌等 铸造工艺特点:可生产复杂形状的零件,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金属的锻造工艺
锻造方法:自由锻造、模锻、 冲压、挤压等
锻造工艺:将金属加热到一 定温度,通过锤打、挤压等 方式改变其形状和性能
切削工具:包括车刀、铣刀、钻头、 锯片等
切削方法:包括车削、铣削、钻削、 锯削等
切削参数: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 切削深度等
切削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尺寸精 度、形位精度等
切削效率:包括生产效率、能耗、刀 具寿命等
金属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的原理和分类
热处理的原理:通过改变金属的微观结构, 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金属的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涂装技术
目的:保护金 属表面,提高 耐腐蚀性、耐
磨性等性能
主要方法:电 镀、喷涂、热
浸镀等
电镀:利用电 解原理,在金 属表面形成一 层金属或合金
镀层
喷涂:利用高 压气流将涂料 喷涂到金属表 面,形成一层
保护层
热浸镀:将金 属加热到一定 温度,使其表 面形成一层金 属或合金镀层
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金属加工的自动化、智 能化
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技术, 实现金属加工的精确控制和
优化
绿色化:采用环保技术和材 料,实现金属加工的绿色化
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循环利用:提高金属材料的回收利 用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加工加工工艺的学科,通过对金属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开展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机械加工加工原理;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工业生产及相关材料加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立体、创新思维;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课程内容1.金属工艺学导论1.1 金属工艺学的定义和发展概况1.2 金属工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3 金属材料加工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金属工艺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2.金属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质2.1 金属材料的常见物理性质2.2 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相变规律 2.3 金属材料的常见化学性质2.4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3.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工艺3.1 金属材料的加工硬化机制3.2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损伤3.3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原理3.4 金属材料的压力加工原理4.常见金属加工工艺技术4.1 金属材料的铸造工艺4.2 金属材料的焊接工艺4.3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4.4 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五、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金属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
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金属工艺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金属工艺学》教案
《金属工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2)掌握金属的熔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加工工艺;(3)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金属的晶体结构;(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金属加工工艺的特点;(3)运用实践操作,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晶体结构(1)金属晶体的特点;(2)金属晶体的结构类型;(3)金属晶体的性质。
2. 金属的熔炼与铸造(1)金属的熔炼工艺;(2)金属的铸造方法;(3)铸造缺陷及防止措施。
3. 金属的锻造与热处理(1)金属的锻造工艺;(2)金属的热处理方法;(3)热处理变形及控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2)金属的熔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加工工艺;(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金属晶体结构的微观解释;(2)金属加工工艺的原理及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的晶体结构、熔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演示法:展示金属加工工艺的实验操作;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金属加工实践;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金属加工工艺的优化和创新。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金属工艺学》;2. 实验器材:金属样品、显微镜、铸造模具、锻造设备等;3. 辅助材料:PPT、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材料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发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金属的晶体结构,演示金属的熔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过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进行金属加工实践,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技能。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探讨金属加工工艺的优化和创新,分享学习心得。
金属工艺学李长河第二版知识总结
金属工艺学李长河第二版知识总结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质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学科。
以下是《金属工艺学》李长河第二版的知识总结:
1. 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 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度、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电导率、热导率等。
3.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反应、金属的氧化与腐蚀、金属的合金化等。
4. 金属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平衡、凝固行为及金属的相变等。
5. 金属的变形理论: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弹性变形、断裂变形等。
6. 金属的加工工艺:金属的切削加工、塑性加工、焊接、热处理等。
7. 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温淬火等。
8. 金属的组织与性能:金属的组织形态、晶界特征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9. 从材料学的角度看金属工艺学。
以上是《金属工艺学》李长河第二版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您。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金属工艺学》是工科类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制备工艺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应用;掌握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如熔炼、铸造、轧制、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2.1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2.1.1 金属的晶体结构2.1.2 金属的物理性能2.1.3 金属的化学性能2.2 金属的制备与加工工艺2.2.1 熔炼与铸造2.2.2 轧制与拉拔2.2.3 锻造与冲压2.2.4 焊接与切割2.2.5 热处理与表面处理2.3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2.3.1 力学性能2.3.2 物理性能2.3.3 化学性能2.3.4 应用领域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设备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特点。
3.3 实践环节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属工艺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授课24课时,实验授课8课时。
5.2 授课安排第1-8课时: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第9-16课时:金属的制备与加工工艺第17-24课时: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第25-32课时:实验及课程设计六、教学活动设计6.1 理论授课6.1.1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通过PPT展示金属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
6.1.2 金属的制备与加工工艺:讲解各种金属制备和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工艺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金属工艺学》课件
金属工艺学可以根据加工对象和应用 领域分为多种分支,如铸造、锻造、 焊接、切削加工、热处理等。
金属工艺学的应用领域
机械制造业
航空航天业
金属工艺学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广泛,涉 及各种零件的加工、装配和维修。
航空航天器制造需要高精度和高性能的金 属材料和加工技术,金属工艺学在航空航 天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汽车制造业
电子工业
汽车制造业需要大量金属材料和加工技术 ,包括车身、底盘、发动机等部件的制造 和装配。
电子工业中,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电路板 、连接器、散热器等部件的制造。
金属工艺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古代金属工艺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金属材料,如青铜、铁等,用于制造工具
、武器和饰品。
02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属工艺
退火与正火工艺
退火工艺
退火是一种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 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消除金属内部的应力,提高其塑性和韧性,以便于进 一步加工。
正火工艺
正火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其主要目的是细化金属的晶粒,提高其机械性能,如强度和韧性。
。
焊接缺陷及防止
03
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需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防止。
金属的切削加工工艺
切削加工原理
通过刀具对金属工件进行切削,以去除多余的金属材料,实现工 件形状和尺寸的加工。
切削加工方法分类
根据切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可分为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 。
切削加工技术要求
切削加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刀具材料、切削液、切削参数等因素, 以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
金属工艺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学科。
它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
金属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表面处理以及性能评价等。
本文将从金属工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工艺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金属工艺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 定义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材料的制备:包括金属的熔炼、铸造、烧结等。
(2)金属材料的加工:包括金属的轧制、锻造、挤压、拉伸、剪切等。
(3)金属材料的成型:包括金属的弯曲、卷边、焊接、粘接等。
(4)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包括金属的腐蚀、磨损、氧化、涂层等。
(5)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价: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 发展历程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金属的利用。
以下为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人类开始利用天然金属,如铜、金、银等,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成型。
(2)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铜、锡合金的熔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青铜器。
(3)铁器时代:人类学会了铁的冶炼和锻造技术,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4)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金属工艺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
(5)现代:金属工艺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出现了各种新型金属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
三、金属工艺学的主要工艺方法1. 熔炼与铸造熔炼是将金属原料加热至熔化状态,使其成为液态金属。
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浇注到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的金属制品。
2. 轧制与锻造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轧机进行压缩和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
锻造是将金属坯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进行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3. 挤压与拉伸挤压是将金属坯料通过挤压机进行塑性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能和特点,认识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
2. 使学生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如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性能与分类1.1 金属的物理性能1.2 金属的化学性能1.3 金属的力学性能1.4 金属的分类及应用2. 金属的冶炼与制备2.1 金属的冶炼方法2.2 金属的制备工艺2.3 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3. 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3.1 铸造3.2 锻造3.3 焊接3.4 热处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金属性能、冶炼、制备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金属工艺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性能、冶炼、制备和加工工艺等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4.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金属工艺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金属工艺学》2. 图片素材: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等图片。
3. 视频素材:金属冶炼、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工艺视频。
4. 实践工具:金属加工工具、设备等。
5. 网络资源:相关金属工艺学的在线资料和学术文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兴趣。
2. 讲解金属的性能与分类: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并讲解金属的分类及应用。
3. 讲解金属的冶炼与制备:阐述金属的冶炼方法、制备工艺和制备过程。
4. 讲解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详细介绍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金属工艺学(邓文英, 郭晓鹏, 邢忠文主编) 01第一章
(3)人造金刚石 人造金刚石硬度极高(接 近10000 HV,而硬质合金仅达(1000~2000HV), 耐热性为700 ~ 800 ℃。
适于加工高硬度的硬质合金、陶瓷、玻璃等, 但不宜加工铁族金属。
机夹可转位式车刀的主要优点如下: (1)避免了因焊接而引起的缺陷,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刀 具切削性能大为提高。 (2)在一定条件下,卷屑、断屑稳定可靠。 (3)刀片转位后,仍可保证切削刃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减 少了调刀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4)刀片一般不需要重磨,有利于涂层刀片的推广使用。 (5)刀体使用寿命长,可节约刀体材料及制造费用。
4)主切削刃刃倾角
λs=+3 °,使切屑 向待加工表面排出
,不致损伤已加工 表面。
图 1-15 银白屑车刀
(3)刀具的工作角度 它是指在工作参考系中定义的刀具角度
三、刀具结构
车刀的结构形式有整体式、焊接式、机夹重磨 式和机夹可转位式等几种。
图 1-18 机夹重磨式切断刀 图 1-19 杠杆式可转位车刀
三、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1. 切削力的构成与分解 以车削外圆为例,总切
削力F一般常分解为以下三个 互相垂直的分力:
(1)切削力Fc (2)进给力Ff (3)背向力FP 分力。
总切削力F在主运动方向上的分力; 总切削力F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分力; 总切削力F在垂直于工作平面方向上的
三个切削分力与总切削力F有如下关系:
第一章 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切削运动及切削要素
一、零件表面的形成及切削运动
1.零件表面的形成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
《金属工艺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2. 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及选用原则。
3. 熟悉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及应用领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选用原则。
3.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4. 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及其含义。
3.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及应用。
4. 金属工艺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第二课时: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选用原则。
3. 第三课时: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4. 第四课时: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金属工艺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的知识。
七、教学拓展与资源:1. 推荐阅读材料:提供相关书籍、学术论文,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学生自学。
2.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金属材料加工企业或实验室,增强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实际应用的认识。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拓宽视野,丰富学习途径。
八、课程总结与展望:1. 课程回顾:总结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金属工艺学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现评价: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优秀学生。
3. 未来学习建议:为学生提供金属工艺学相关领域的学习方向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效果评估: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金属工艺学》教案
《金属工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性能及应用;(2)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3)熟悉金属的加工工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金属的性能;(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金属的冶炼原理;(3)运用实践操作,掌握金属的加工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性能及应用;(2)金属的冶炼方法;(3)金属的加工工艺。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冶炼原理;(2)金属的加工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的性能、冶炼方法和加工工艺;2. 实验法:观察金属的性能,实践金属的加工操作;3. 讨论法:分析金属的冶炼原理,探讨金属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金属工艺学》;2. 实验器材:金属样品、实验仪器等;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通过展示金属样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金属的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2)讲解金属的冶炼方法,如热还原法、电解法等;(3)讲解金属的加工工艺,如铸造、锻造、焊接等。
3. 实验:(1)安排学生观察金属的性能实验,如导电性实验、导热性实验等;(2)安排学生实践金属的加工操作,如铸造实验、锻造实验等;(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金属的性能与加工工艺的关系。
4. 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金属的冶炼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等;(2)引导学生探讨金属的应用领域,如建筑、交通、电子等。
5.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6. 拓展:(1)介绍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2)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工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金属性能、冶炼方法和加工工艺的理解程度;(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的退火内容的说明:
①临界点温度Ac3、Ac1、Accm—— 是热处理操作中钢组织转变的 实际温度。
A3、A1、Acm——是在十分缓慢 的条件下,钢组织转变的临界点
温度。
② 热处理操作中,对钢的加热和冷 却是做不到十分缓慢,钢发生组 织转变的实际临界点温度要比状 态图中的临界点温度有一定滞后。
钢的回火 将淬火件再重新加 热到临界点Ac1以下某一温度,保 温,然后冷炉或空冷的操作。
强调:钢淬成马氏体后一般都要 回火,这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 起决定性作用。
回火的目的:1)消除淬火应力, 降低脆性,提高韧性;
如何理解?
①通过重新加热,加快马氏体中的 碳原子析出,消除马氏体中碳原 子过饱和状态,aFe固溶体晶格
温度,随后喷水快速 却冷 。
特点:
a. 加热速度快,时间短,工件不易 氧化、脱碳。
b. 表层晶粒细小,硬度高。(比火 焰加热淬火高2~3HRC)
c. 需根据零件淬硬部位制作感应器, 故电感应淬火不适合单件生产。
d. 零件尺寸不能大。 e. 工序安排: f. 正火、表面淬火; 正火、调质处理、表面淬火。
马氏体的机械性能特:点 a)强度、硬度高( HRC),塑性较差。
(C原子过饱和溶入,使 Fe晶格
严重歪扭,变形抗力大增)
b)马氏体是不稳定的组织,过饱 和碳原子会缓慢析出,在此过程 中零件要发生尺寸变化,如零件 金属塑性差,会产生裂纹。
4)淬火因冷却速度急快,钢件内 部要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组织 应力,会造成淬火件变形及开裂, 故淬火件必须及时回火。
退火的应用:
① 工模具钢的铸锻坯(亚、过共析 成分的钢),要安排球化退火, 使钢中的片状渗碳体变成颗粒 状。(提高钢的韧性、降低硬度,
有利于切削加工)
② 热轧后空冷或正火后的工模具钢 型钢(亚、过共析成分),在冷 却过程中会形成片状渗碳体,在 加工前,要先进行球化处理。
③铸钢件、锻件及钢锭在冷却过程 中,因壁厚差或断面尺寸缘故, 使各部分冷却速度不一而产生的 热应力,在加工前要安排去应力 退火。
40~52HRC
⒊ 钢材的供应,出厂时要按技术 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的交货状态 进行如再结晶退火、正火热处理。
如Q235的钢板、型钢、钢筋等是 正火钢;高牌号的碳素结构钢、 工模具钢,出厂时是经再结晶退 火供应的。
⒋机床制造业,热处理的零件占 60%~70%;各类工具(刃具、模 具、量具)和滚动轴承制造, 100%的零件需要进行退火和淬火 +回火热处理。
为利用Fe-C状态图指导热处理操 作,将钢加热的实际临界点温度 用Ac3、Ac1、Accm表示,冷却的 实际临界点温度用Ar1、Ar3、 Arcm表示。
③将钢加热到高于临界点温度Ac3 (亚共析钢)以上20~300C的操 作称作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的含义:在此温度 范围内,钢的组织完全转变为奥 氏体。
(2)钢的化学热处理方法
按渗入的元素有:渗碳、渗氮、 碳氮共渗。
重要知识:①生产中把“淬火+ 高温回火”称作“调质处理”。
② 调质钢与正火钢性能的比较: 调质钢的强度比正火钢的强度略 高,但塑性、韧性远高于后者, 如下表:
③ 调质钢组织中的渗碳体呈球粒状, 正火钢组织中渗碳体呈薄片状。
三、钢的表面热处理
知识:有些机械零件如汽车变速 齿轮、曲轴、凸轮轴等,要求表 面硬而心部强韧性,整体淬火操 作是不能同时满足的,因而发展 出表面热处理操作工艺。
矿物油——适用于塑性较差的工 具钢、模具钢及高合金钢等。
水、盐水——适用于结构简单、 小尺寸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优 质中碳钢等。
淬火的应用:要求高硬度、疲劳 强度的零件,工具钢和模具钢等, 都要采用淬火+回火或表面淬火。
淬火的几点说明:
1)亚共析钢,选择Ac3 以上 30~500C,是为充分奥氏体化及
5)铸钢件、锻件,在冷却过程中, 因壁厚差或断面尺寸,内部晶粒 大小不均匀,零件强度、韧性不 高,达不到受力性要求。需进行 正火,以消除应力、均匀组织、 调整硬度,也为淬火做好组织准 备。
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曲轴锻件,要 求具有高的疲劳强度,其热处理 工艺路线:正火、淬火+高温回 火(调质处理)、轴颈表面淬火。
均匀成分和细化粗晶粒的原理: 在奥氏体晶粒状态,原子活动能 力强,原子由高浓度的粗大晶粒 向低浓度的小晶粒运动扩散,重 新排列,晶粒形态发生变化,形 成大小整齐的等轴晶粒。
等轴晶粒
将钢加热到高于临界点温度Ac1 (过共析钢)以上20~300C的操
作称作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含义:使共析钢、过 共析钢的片状渗碳体呈球状,进 而得到球状珠光体形态的组织。
完全退火的目的:⑴使亚共析成 分的铸件、锻件粗大的晶粒细化, 以提高其强度、塑性和韧性;
知识: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取决于其内部晶粒大小,即晶粒 大小均匀、愈细,则金属的力学 性能愈好,这就是金属力学性能 指标( b、 s、 、 k)的本质。
⑵消除铸、锻件的不平衡组织或硬 皮。
硬皮 不平衡组织:化学成分不均, 晶粒形态不一。
应用:用于刀具、量具、工具、 冷冲压模具等要求具有高硬度耐 磨的零件淬火后的回火。
(2)中温回火(350~5000C) 钢件得到具有高弹性极限、屈服 点和适当韧性的组织,硬度在 35~50HRC。
马氏体中过饱和的全 碳析 完出,
马氏体变F为,最后组织:为 球状颗粒的渗碳体 铁素体
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弹性零件(如弹 簧)、热锻模具钢。
球化退火的目的:教材目的⑵中, 使共析钢、过共析钢的锻轧件、 冷挤件的片状渗碳体呈球状, 进而获得球状珠光体形态,以 降低钢的硬度,利于切削。
将钢加热到高于临界点温度Ac1的 某一温度,保温的操作称作去应
力退火。
去应力原理:在500~650℃保温 过程和缓冷过程中,钢件通过塑 性变形(原子的重新排列)以释 放应力。
说明:淬火前的正火,目的是消除 过共析钢件内部的网状渗碳体。
2. 化学热处理
将钢件放入具有一定化学介 质的炉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 几种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面,改 变表层化学成分,从而改变表层 硬度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工艺。
(1)化学热处理的特点
使钢件表层一定深度的化学 成分、组织发生变化。
心部
表面
曲轴正火件
曲轴油淬件
6)重要焊接件,需对焊缝进行正 火,以细化晶粒、均匀组织。
3. 钢的淬火及回火
钢的淬火 将钢加热到Ac3 或 Ac1以上30~500C,保温后采用急 冷方式,得到马氏体组织的操作。
淬火的目的:得到马氏体,以提 高钢的硬度(HRC)。
淬火设备炉
淬火用冷却介质:有矿物油、水、 盐水等,其冷却能力依次增强。
§1-3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改变钢的内 部组织结构的一种热工艺。
一、热处理基本概念
概念:将铸钢件、锻件、钢材和 钢制零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 温,然后进行冷却,从而获得所 需组织结构与使用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见图1-13。 加热、保温和冷却,是用热处理 工艺曲线表示。
热处理的冷却方式:
见下表。归纳知识点:同一钢种 的零件,冷却速度不同,则获得 的机械性能不同。
热处理的特点:只改变钢件内部 的组织结构,不改变工件的尺寸。
热处理工艺的应用:
⒈ 铸件、锻件成形后,都必须要 经过低温去应力退火,才能切削 加工。
⒉零件规定的工作硬度如230HBS、 40~52HRC,是要通过采用一定 的热处理方式获得。
得到大小均匀、细晶粒的奥氏体。
2)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选择Ac1以 上30~500C,是为得到A+粒状渗 碳体,急冷后的组织为马氏体+颗 粒状渗碳体。
3)马氏体 是在冷却速度极快下 条, 件
奥氏体仅发生由Fe向 Fe的转变, 碳原子来不及析出饱 而和 过溶入在 Fe
中形成过饱和固溶马 体氏 (体)。
强调:钢的表面热处理知识是 学习机械零件强度设计的重要 基础。
表面热处理工艺——强化工件 表层硬度(得到40HRC以上) 而不影响工件心部的强韧性操 作。
一、表面热处理
操作:仅对钢件表层进行加热、 冷却或改变表层化学成分,获得 40HRC以上的工艺称作表面热处 理。
常用的表面热处理方法:
• 表面淬火 • 表层化学热处理
3)结构复杂的零件,由于正火冷却 速度快,有引起开裂的情况。
正火设备
淬火设备
正火的目的:1)细化晶粒(空冷
可得到的层片间距细小的珠光体组
织,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 均匀组织(在奥氏体化温度保温过
程碳原子分布均匀,奥氏体晶粒大
小均匀),使钢的强度和硬度都 得到大大提高;
说明:A晶粒大小均匀,冷却后 的组织晶粒就大小均匀,金属的 强度与韧性都提高;反之, A晶 粒大小不一,冷却后得到的晶粒 组织也大小不一,使钢的强度和 韧性降低,如需再进行淬火,钢 件有可能出现大变形或开裂。
2. 钢的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
或Accm以上30~500C,使其全部
奥氏体化,保温后出炉在空气中
冷却的操作。
正火的特点:
1)和退火比较,因冷却速度快, 可得到数量多、层片间距细小的 珠光体组织,故正火钢的强度、 硬度比退火钢高。
2)设备简单、省时、省工。一般机 械零件应优先采用正火处理。
2)作为不太重要的机械零件的最 终热处理。
3)正火可使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 体转变成片状,为球化退火、淬 火做组织准备。如工具钢、轴承 钢中有网状渗碳体时,可先采用 正火消除,再安排球化退火,最 后在进行淬火。
4)低碳钢、低合金钢的轧材,塑 性好、硬度低,切削时不容易断 削,经正火后,硬度可在 160~230HBS,切削时容易断削。
钢的热处理方法:按工件加热方 式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