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论文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高一四班钟明呐李高洁曾超梁家鹏指导老师:彭静关键词:元稹《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异同摘要:千百年来,一部《西厢记》唱出了人间至爱,鞭挞了封建家长组专制,激励了无数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它在神州大地为天下有情人唱出了千古的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说以,《莺莺传》与《西厢记》可谓“同源”。
《西厢记》是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编写的,那么,它们到底有甚么不同呢?正文:(一)作者与时代的区别:1.莺莺传:唐代传奇。
元稹撰。
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莺莺传》原题《传奇》。
《异闻集》载此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
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 (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它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
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
《莺莺歌》与《西厢记》的比较
《莺莺歌》与《西厢记》的比较作者:周含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8年第10期明代王世贞曾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这说明《西厢记》是元代戏曲文学的高峰。
《西厢记》固然有其艺术造诣,但是这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已经不是最初崔莺莺与张生故事的模样了。
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说诸宫调》再到元杂剧,经历不同作者和时期的演绎,其体裁和思想内容发生了巨变。
幸运的是,与最初的传奇小说几乎同时,还有这么一首李绅的叙事诗《莺莺歌》。
现将仅存的《莺莺歌》与元代的《西厢记》进行部分的比较,以增进我们对其中关联的感知。
原诗的第一节为:“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
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
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
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讲的是崔相国去世之后,小女儿莺莺只剩她的母亲,她生得美艳,但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却是极其严格的,因此李绅只用了几个很淡的词语,例如“霜”“素莲”对应“十七”的“娇女”这种本该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这些词语是看不出有什么少女特殊的活力的,完全是含蓄的状态。
她的家庭教养使她在外出时并不能随意地待在某个驿站歇脚,而是在寺院之中,即使在幽静的寺院,也是“门掩重关”。
《莺莺歌》的这一节诗里刻画的娇女完全出落得一副冰清玉洁的形象,而这美丽纯洁又无关风情的形象并不是《西厢记》中初次正面谈到莺莺时的样子。
首先,年龄上的设置是有差距的,《西厢记》的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两岁的差距可能在表现女性姿色方面有了更好的展开空间,因此张生第一次见到莺莺,正如“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他感受到的莺莺是这样“樱桃红绽,玉粳白露”,还有“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似垂柳晚风前”。
外貌描写十分详细,当然这是得益于文体的长度优势,但女性的魅力确实被非常鲜明地描画出来,显得更加成熟,甚至莺莺还具备了“小脚”这种元代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莺莺传》与《西厢记》之对比:人物性格与结局的动态呼应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莺莺传》与《西厢记》之对比:人物性格与结局的动态呼应摘要:《莺莺传》和《西厢记》,一部唐人小说,一部元杂剧,同一题材有完全不同的故事流向结果,《莺莺传》与《西厢记》二者的比较研究论述不少。
陈寅恪先生提出门第不同的大胆假设,也有人认为是社会背景不同导致。
本文从故事文本出发,通过语言细节、人物塑造对两个版本下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人物性格对于故事结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人物性格悲喜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莺莺传》有以下的评点:“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7, 第90页.]鲁迅认为文末的这段说教直接拉低了全文的宗旨与趣味,为何前文十分恩爱的张生始乱终弃,性情转变如此之快且发表了一段“恶趣”的言论,陈寅恪先生就此也有过迷惑,“莺莺传中张生忍情之说一节,今人视之既最为可厌,亦不能解其真意所在。
夫微之善于为文者也,何为著此一段迂矫议论耶? ”[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第106页.]对此,陈先生提出了“门第说”。
“若莺莺果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氏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 许总.元稹与崔莺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第10页.]陈先生推测,张生始乱终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莺莺出身并非名门,于自己仕途无利,但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个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纰漏。
首先,既然是门第关系,张生一开始就不必苦心追求,明明知道婚事于前途无益,二人又何必纠缠那么久呢;其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必然是复杂的,二人感情的变故肯定不仅仅是张生自身的某些原因,更有崔莺莺甚至其他社会背景影响。
对于始乱终弃的结局,其实仔细分析二人的性格、行事风格,都可以略窥出一二,张生前后性格反差较大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本文通过将《莺莺传》与《西厢记》中的人物横向对比,再探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元人爱情剧或以爱情为主要情节的剧作有三十余种,约占现存元人杂剧的五分之一。
这些剧作的思想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尤其和唐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二者对人物性格、情节矛盾的不同处理,更显示出两个时代的处于不同阶层的作家不同的爱情理想和社会理想。
元人爱情剧的题材与唐代传奇很有些渊源关系。
唐代传奇中描写士子婚姻的名篇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离魂记》、《无双传》、《柳氏传》、《步飞烟》、《柳毅》等。
其中的《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柳毅》被元人改编成《曲江池》、《西厢记》、《倩女离魂》和《柳毅传书》,并保存了传奇中的基本情节。
除了这种题材上的直接继承关系之外,一些唐代传奇中的爱情故事和元人爱情剧即使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在格局以及故事主旨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衔接。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作品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描写读书人的爱情生活。
而且,在作品中,爱情婚姻与仕宦二者,又常常纠结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因素。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更为明显。
择其要者,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唐人小说到元人爱情剧,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唐代传奇中男子(亦即书生、士子)的身分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优越。
《李娃传》中的“生”为“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的“常州刺吏荥阳公”之子,而李娃是个普通的“长安之倡女”;《霍小玉传》中李益为“门族清华”的得意进士,而霍小玉是妓女,虽然号称“霍王小女”,其实是霍王婢女的女儿;《柳氏传》中韩翊(翊,当系翃之误)为“知名”书生,柳氏为人姬妾,等等。
元人爱情剧中女子的地位就显而易见地上升了。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为宗室小姐、《金钱记》中的柳眉儿为府尹千金、王瑞兰是尚书之女(《拜月亭》),其他如《举案齐眉》中的孟光、《梅香》中的裴小蛮、《竹坞听琴》中的郑彩鸾、《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等,都有着显赫的出身。
从《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中分析崔莺莺形象的演变
150从《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中分析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张 微 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摘要:从《莺莺传》问世以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题材,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诠释与展现。
其中唐人元微之的传奇《莺莺传》、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以及元朝王实甫的杂居《西厢记》是现今最为典范的代表,人们称其为“西厢三幻”。
在这三部曲中崔莺莺的形象发生了不断的演变,昭示着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崔莺莺;形象;演变自从唐人元微之所做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问世以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各个朝代得到了流传与发展。
例如,宋代秦观的诗歌“调笑转踏”、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现代的各类话剧《西厢记》等。
其中《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之作。
在其作品中崔莺莺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演变,所以笔者在基于对相关作品阅读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作品以及其所具有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崔莺莺形象演变的相同之处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对“美”都有着本能的追求,在“西厢三幻”中,作者对崔莺莺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理念。
(一)崔莺莺形象都具有“美”的性质唐人元微之(唐元镇)《莺莺传》中崔莺莺是艳丽的,是具有才情的,也是娇软、妖人的。
例如,《莺莺传》描述张生与崔莺莺初见时期的描写是“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从“常服睟容,不加新饰”以及“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充分体现出崔莺莺这一形象艳丽与美好[1]。
而文中在叙述崔莺莺与张生在西厢相会的情境时,有这样一句描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以及故事中崔莺莺向张生自荐枕席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其娇软、妖人的特色。
这种“美”的基础在于当时“世人”对美好的一种追求或是对“崔莺莺”一类具有美貌和才情的美好女子的一种欣赏,从而昭示着文人才子自身“风流”的特性。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由单向爱情到双向爱情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由单向爱情到双向爱情作者:王领妹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6期[摘要]《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
《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关键词]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诗词书信;爱情形态;单向;过渡状态;双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6—0071—04在《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中,都有崔张通过诗词书信传情达意的内容,不仅使作品充溢诗情画意,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三部具有明显承继关系的作品,在诗词书信的内容、数量、往来唱和的情况等方面却同而有别。
这种变化不仅是体裁或叙述角度、叙述方式的差异的表现,而且也是爱情形态在不同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
古往今来,对于三部作品中的诗词书信,往往只有只言片语的扰劣评价,或简单的异同对比9,而很少有从诗文互动角度,对人物爱情形态的发展轨迹进行探讨。
对此予以探析,较之仅仅比较其诗词异同优劣云云当然更有裨益。
且看以下简表:总体上看,《莺莺传》中,往来答赠的少,互相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不仅有往来赠答,而且增加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除“休将闲事苦萦怀”一首之外,诗词书信都是往来赠答、依韵唱和。
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爱情状态的不同。
爱情是男女互相爱慕的感情,而《莺莺传》中的崔张之情,仅仅是单向的爱情。
在崔张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爱情形态也悄然改变,即由单向的爱情发展到双向的爱情,《董西厢》、《王西厢》正体现了这种变迁。
一、《莺莺传》;单向的爱情《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是“惑而愈惑”,始乱终弃。
唯其惑而愈惑,所以诗词成为他追求莺莺的有力手段;唯其始乱终弃,所以兹后再无只言片语应答莺莺赠诗。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
摘要: 本文从《 莺莺传》 董 西厢》 到《 的发展 历程及古老 中国人 民民主意识 的觉醒和发展 ;董 西厢 》 莺莺传》 比的杰 出 《 与《 相 成就 ; 莺莺传》 董西厢》 《 和《 思想 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 因等 方面进行 分析 。指 出《 西厢》 董 是从《 莺莺传》 《 到 西厢记》 的
北京 , 赵德麟制作 了《 商调蝶恋花》 秦观 和毛滂也有《 笑转踏》 , 调
来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至南 宋 , 罗 烨 《 翁 谈 录》 , 据 醉 载 已有 关 于 ” 莺莺传” 的话 本 流 行 。至 金 代 章 宗 时 期 , 解 元 总 结 前 人 成 就 以 董 说 唱 形 式 的 诸 宫 调 写 下 了辉 煌 的《 西厢 》也 有 人 叫它 《 厢 记 董 , 西
程 及 从 中 所 表 现 出 的古 老 中 国人 民 主 意识 的 逐 渐 觉 醒 和 发 展 、
孤 , 礼不入” 非 曾游 于 蒲 州 , 在 普 救 寺 内 , 住 适有 崔 氏 富孀 也 带 着
女 儿 莺 莺 住 在 这 里 , 时正 逢 军 队 ” 掠蒲 人 ” 崔 氏母 女 由于 张 当 大 ,
中图分类号 :G7 8 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6 2 1 7 (0 98 0 9 — 3 1 7 — 5 8 2 0 )— 1 0 0
了 根 本 的 变 化 , 以说 《 西 厢 》 一 部 具 有 创 造 性 的 现 实 主 义 可 董 是
《 莺传》 莺 是唐 人 元 稹 写 的 以崔 莺 莺 和 张 生 恋 爱 故 事 为 题 材 的 传 奇 小 说 , 是 最 早 叙 述 崔 张故 事 的文 学 作 品 。 后 历 代 曾 以 它 此 不 同 的 文 学样 式 一 再 出现 ,其 中对 我 国文 学 史 和 戏 剧 史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的 有 《 莺 传 》 董 解 元 的 《 索 西 厢 记 》 简 称 莺 、 弦 ( 《 西厢 》 、 实 甫 的 《 厢记 》 特 别 是 《 厢 记 》 家 喻 户 晓 的 董 )王 西 , 西 是 古 典 戏剧 名 著 。 而 《 西厢 》 不 失 为 一 部 优 秀之 作 , 且 它 对 然 董 也 而
《莺莺传》、《西厢记》:才子佳人西厢情 悲喜不同两结局
《莺莺传》、《西厢记》:才子佳人西厢情悲喜不同两结局康宏东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山西永济县的普救寺名扬天下,原因倒不是那独具风格的建筑,而是那发生在该寺西厢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要数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当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前者是传奇,后者是杂剧,内容大致相同,结局完全相反。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康宏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2.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爱情主题的升华 [J], 原荣
3.《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 [J], 孙守波
4.从爱情故事的处理看唐、元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莺莺传》《西厢记》之比较[J], 文迪义
5.西厢几幻总关情不问伯仲只论文——论《莺莺传》到《西厢记》之变异 [J], 邱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莺莺传》与《西厢记》的结局之谜
《莺莺传》与《西厢记》的结局之谜《莺莺传》是汉代著名的传奇小说,是元稹所作,《西厢记》则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元杂剧,是王实甫所作,两部作品的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一样的,但是结局却完全不一样,我今天想要探讨的便是为什么结局会如此大不相同?首先,作品的创作时代不一样,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于唐代,那时的封建思想远比元代强得多,女性地位一直很低。
《莺莺传》中,张生认为,一个可以与偷情的女子,最后一定也不会安守妇道,所以最终他离开了。
仔细看《莺莺传》,会发现有美化张生的嫌疑,这正是当时时代对于女性恪守妇道的要求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现。
一个时代的产物总会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创作大多也是迎合时代的,或者不如说那时候的人们几乎没有拥有独立超前思想的。
《西厢记》的时代则相对开放很多,王实甫对其进行改变,也很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
其次,从作品本质来讲,《莺莺传》乃是小说,它作为一本书,在那个时代,它所面对的不是所有的人,而是当时的文人,因为受众的关系,元稹在创作时期或许是很犹豫是喜剧还是悲剧,这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最终的作品呈现来讲,元稹最终还是选择了悲剧,或许悲剧才是能发人深省的结局;而《西厢记》是著名的元杂剧,它的受众可就比一本书来的广了,它是要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因此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看到这部作品,而历来爱情的喜剧是极受欢迎的,或许,王实甫是想符合大家的口味,这我们也不得而知。
最后,时代的前进也需要文化的前进,那便是创新,王实甫的《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莺莺传》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有差异,这在同一爱情题材的不同文学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叙述的都是张生和催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心理的变化。
基于这些原因,同样的故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标签:莺莺故事爱情观念文人地位门第观念科举取士莺莺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爱情题材,历来备受文人的亲睐,并不断加以改写。
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未曾间断,尤其是对莺莺故事的不同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爱情观作了深入的辨析。
然而他们侧重于比较中的揭示,未能客观地分析作品反映出不同爱情观念的内在根源。
鉴于此,本文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永老无别离”两种爱情观念的差异入手,探析同一爱情故事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爱情观念的原因。
一、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记》的本事要追溯到大约成书于唐德宗贞元末年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中唐诗人元稹。
故事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张生东游蒲州名寺普救寺,恰遇崔氏孀妇郑氏携子女、家仆客居于此,逢节度使驻军骚乱,在张生的帮助下郑氏一家幸免于难。
张生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莺莺一见倾心,在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互赠诗文,定情于西厢。
后来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将莺莺抛弃,并称她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
相对于《莺莺传》这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西厢记》则讲述的是一个“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大团圆。
从“始乱终弃”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莺莺故事的爱情主题经历了几度演变。
在元稹创作了《莺莺传》之后王涣的《惆怅词》也是咏唱崔、张二人的故事。
简谈《莺莺传》与《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
简谈《莺莺传》与《西厢记》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关键字:人物形象异同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张生摘要: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如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张生等,虽然与《莺莺传》里人物同名,但是他们在形象塑造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元稹的《莺莺传》,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被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的而成的。
虽是如此,但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除去人物名字相同,却在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比较,来简单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1,莺莺。
在这两部作品中崔莺莺都是是一个具有鲜明个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她们都既有青春的骚动,对爱情的渴望,又在道德礼教下的表现出一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娇羞而又矜持的性格特点。
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之处。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莺莺既渴望爱情,但又对爱情没把握。
在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下,她虽有反抗但仍是一再自抑、犹豫徘徊。
元稹笔下的莺莺集担忧与渴望为一体,内心充满矛盾的女子,从而表现在对张生态度的一再矛盾和反复。
如,当张生以《春词>相邀,莺莺当晚就用《明月三五夜》相答,暗约张生在西厢见面。
但当张生如月而至,她却“端服严容”,大谈“非礼勿动”的道理。
在这场爱情中,莺莺是被动的,既屈从于内心渴望,又屈从于道德礼教。
而王实甫在改造莺莺的形象时,既保留了其深沉而复杂性格的一面,又突破创新,塑造了一个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显得更为主动、大胆、勇敢与机智,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西厢记》里的莺莺对爱情有着炽热的追求,所以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始终把“情”摆在首位,故而即使从小受着封建道德礼教的教育,但在爱情前面那些所谓的道德礼教却显得苍白无力了。
2,张生。
元稹笔下的张生有“文过饰非”之嫌。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莺莺传》与《西厢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传统剧目,深受人们喜爱。
两者一方面都讲述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在反映社会风俗和女性地位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分析一下《莺莺传》与《西厢记》。
此外,两部作品在描写爱情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莺莺传》的莺莺和苏兰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真诚纯洁的感情,他们彼此敬重和包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始终相互支持和鼓励。
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李煜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热烈的爱恋和无私的奉献,崔莺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李煜的安全,体现了传统的奉献精神和忠诚。
综上所述,从《莺莺传》和《西厢记》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在女性形象塑造和社会风俗反映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但在爱情描写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和不同的表现使得这两部作品都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与《莹莹传》区别,《窦娥冤》人物形象
<<西厢记>>与<<莺莺传>>的区别1、内容有些差异:《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莺莺传》改变而来的,二者叙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结局迥然不同。
前者是圆满的大团圆,后者则是张生将莺莺抛弃。
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而“王西厢”继承并发展了《莺莺传》,加入了很多后代及当时的思想理念。
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2、二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西》着重于赞美美好的爱情和敢于反抗礼俗的精神,《莺》的作者则为封建礼教辩护,它既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3、创作体裁不同:《莺莺传》是唐代元稹写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个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
4、人物性像塑造的不同:《莺莺传》中莺莺是个向往和追求爱情的少女,张生则是始乱终弃的负心人,人物刻画的较为单一。
而《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
人物形象真实而饱满。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不同点情节莺莺是孀妇,区别与后来作品中的少女;对于张生,莺莺最终是“自荐枕席”主动示爱;张生曾几次赴长安,应为赶考;莺莺弹琴,张生窃听;当张生再次赴京时,莺莺已预感自己与张生终是分别,预感悲剧;张生最终对莺莺是“始乱终弃”,当与友人谈及此事时,又斥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足见其薄情。
《董西厢》对《莺莺传》做了大修改,《西厢记》与之基本一致,但情节上也有差异。
张生与莺莺第一次的接触是他悄至莺莺所居宅边吟诗一首,莺莺亦回之;贼军围困普救寺时,突出了法聪力战贼军,后来还资助张生向莺莺下定;当崔老夫人食言后,张生欲寻死自缢;张生赶考是自愿的,以博取功名,后来中得探花;当得知老夫人将莺莺另许时,两人准备殉情,后得到友人相救。
张生对莺莺的感情是非常主动的,主动向红娘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张生与莺莺的初次正面接触是其偷听莺莺焚香祷告,张生吟诗试探,莺莺回之;张生与莺莺初次交欢,是莺莺寄诗约定的;张生赴京赶考是因为崔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被迫去的;张生最终是中得状元。
《西厢记》与《董西厢》都深入对人物的情态、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莺莺传》则不具备此特色。
结局最终以张生的“始乱终弃”悲剧结尾,莺莺委身他人,张生另娶。
张生中得探花,在法聪、杜确等人的相助下,娶得莺莺。
张生中得状元,除授河中府尹,娶得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语言语言文法严谨,书面语运用广泛,突出叙事内容。
语言既不太文,亦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大量用典,引用、化用前人诗句,自作诗句,《西厢记》深受影响。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不同人物风格不同;剧本大量运用俚语、俏皮话,呈现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特点。
人物主要以张生与莺莺为主。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结局
最终以张生的“始乱终弃”悲剧结尾,莺莺委身他人,张生另娶。
张生中得探花,在法聪、杜确等人的相助下,娶得莺莺。
张生中得状元,除授河中府尹,娶得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语言
语言文法严谨,书面语运用广泛,突出叙事内容。
语言既不太文,亦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大量用典,引用、化用前人诗句,自作诗句,《西厢记》深受影响。
《西厢记》则将“情”提到了新高度,一见钟情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讴歌了青年男女向往爱情、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战斗精神。
莺莺的形象
三部作品都描写了女主人公莺莺对爱情的大胆、勇敢、执着的追求和忠贞的光辉形象,但从内心讲莺莺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部作品都写到了红娘为处于相思中的张生带去了莺莺的一首诗,当夜张生与莺莺约会,莺莺的态度却极大转变,义正言辞的斥责了张生的“越礼”行为,同时当张生赴京赶考时,莺莺又寄去了自己的信物,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总之,莺莺的形象在前后三部作品中是逐步深化发展的,由《莺莺传》中的“羞涩孀妇”发展至《西厢记》中的“大胆少女”,丰满了人物形象。
属于元代戏剧文学,共分为五本二十折。每本结尾处的创新,既标志故事到了转折部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又吸收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方式。
相
同
点
主题
三部作品的主题具有相似性,都集中表达了渴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但《莺莺传》着力塑造了莺莺的叛逆女性形象,也有对张生“始乱终弃”的掩饰,客观上也起到了对薄情汉爱情不专一的批判;《董西厢》则变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大胆、执着的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
《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之研究
《莺鸳稳》与悠固厨韶瀚比较之研究一绪论张亚巍自唐代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以崔张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
后代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演绎与再创作,其中不乏杰作,影响较大的几部作品是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金代董解元的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明代陆采的《南西厢》等。
清代金圣叹评点了《第六才子书两厢记》。
《莺莺传》得到众多作家的如此青昧,一方面是题材的规定性所致:这是一个作者与读者均乐此不疲的永恒题材,另一方面也是由十《莺莺传》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窄问,它激发人们的灵感与再创作的欲望,因此才出现了后人纷纷改编的现象。
我们币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莺莺传》是众多“西厢”作品成功的“本源”。
西厢作品经过后人的改编、充实,到金代董解兀时,人物形象已被塑造得更加丰满,情节设计也更趋合理,因此《董西厢》成为西厢作品的推波助澜者,它奠定了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根基。
王实甫的杂剧(iN厢记》,对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次总结性的工作。
自从他这一部总结性的天才著作产生以后,不但使当时其它有关崔张故事的唱本干门戏曲逐渐归于淘汰,慢慢地,连董解元的“西厢”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至于《王西厢》以后的西厢作品更往往是昙花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留下的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西厢记》的陪衬。
时至今日,以王实甫《西厢记》为蓝本的剧日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因此,可以说《王两厢》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名。
《莺莺传》与《西厢记》分别在唐人小说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而且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尽管杂剧与小说分属不同的体裁,其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作品的容量及欣赏方式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研究者的思考惯性,还是受众的欣赏情趣,都会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
元稹笔下的张生,仿佛在对他的得志的后来者尽述着苦衷与无奈,而两莺莺又在执手相望泪眼……在此,本文无意比较两部作品体裁、故事、风格上的孰优孰劣,只想在几个重要问题上进行对比探讨。
西厢故事中莺莺赖简原因之微探
西厢故事中莺莺赖简原因之微探李雯静【摘要】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赖简;误解诗意;娇羞心理【作者】李雯静【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莺莺赖简是西厢故事的经典情节,从《莺莺传》时即有。
近来细读《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三个文本,发觉莺莺赖简的原因在三位作者笔下有不同的演绎。
一、元稹《莺莺传》莺莺赖简的原因自然不是她所说的“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
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荒诞了——让张生跳墙过来听数落,又让他跳墙回去。
我认为莺莺赖简主要是因为张生只是“微喻其旨”,猜错了谜,会错了意。
一是时间不对:十五月明之夜(“明月三五夜”)成了“既望之夕”。
二是整首诗的对象被张生搞错了。
莺莺是站在张生的角度作此诗的:她让张生在他的住所半开门户等她。
何以见得?第一,“西厢”应指张生住处。
后文有这样一句话:“同安于曩时所谓西厢者”,结合上文莺莺至张生“轩”中成其好事,很容易得出我所说的结论。
再者,到莺莺房中约会绝对不如张生房中安全,这是常理。
第二,“拂”字是很轻柔的动作,若真如张生似的“梯其树而逾”,韵味全失。
我认为“拂墙”根本就没有翻墙的意味,因为除非武侠小说中的轻功,翻墙的动作是不可能轻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莺莺传》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
不
同
点
情
节
莺莺是孀妇,区别与后来作品中的少女;对于张生,莺莺最终是“自荐枕席”主动示爱;张生曾几次赴长安,应为赶考;莺莺弹琴,张生窃听;当张生再次赴京时,莺莺已预感自己与张生终是分别,预感悲剧;张生最终对莺莺是“始乱终弃”,当与友人谈及此事时,又斥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足见其薄情。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不同人物风格不同;剧本大量运用俚语、俏皮话,呈现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特点。
人物
主要以张生与莺莺为主。张生是“非礼不可入”的儒雅之士,极为重视功名,却又是“始乱终弃”的薄情寡义之人,与后面两部作品中的形象有天壤之别。
除两个主人公外,又塑造了红娘这一搭桥牵线人物,还有仗义的和尚法聪,严厉的崔老夫人等其他人,人物千姿百态;张生既是儒雅之士,又是珍惜青春、充满生命的年轻人,将爱情与前程并重。
与《董西厢》相比,弱化了法聪等人地位,仍以男女主角为主,当然红娘和崔老夫人的形象仍然重要;在《董西厢》基础上,张生更显风流之士,对爱情的一见钟情,却又有“傻角”,人物形象丰满。
体裁结构
属于唐传奇类文章,采用了传奇的叙事方式来描写故事,比较平直。
属于说唱文学,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描写的一波三折,突出矛盾冲突,这一点为后来的《西厢记》所采纳。
属于元代戏剧文学,共分为五本二十折。每本结尾处的创新,既标志故事到了转折部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又吸收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方式。
相
同
点
主题
三部作品的主题具有相似性,都集中表达了渴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但《莺莺传》着力塑造了莺莺的叛逆女性形象,也有对张生“始乱终弃”的掩饰,客观上也起到了对薄情汉爱情不专一的批判;《董西厢》则变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大胆、执着的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
张生对莺莺的感情是非常主动的,主动向红娘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张生与莺莺的初次正面接触是其偷听莺莺焚香祷告,张生吟诗试探,莺莺回之;张生与莺莺初次交欢,是莺莺寄诗约定的;张生赴京赶考是因为崔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被迫去的;张生最终是中得状元。《西厢记》与《董西厢》都深入对人物的情态、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莺莺传》则不具备此特色。
《董西厢》对《莺莺传》做了大修改,《西厢记》与之基本一致,但情节上也有差异。张生与莺莺第一次的接触是他悄至莺莺所居宅边吟诗一首,莺莺亦回之;贼军围困普救寺时,突出了法聪力战贼军,后来还资助张生向莺莺下定;当崔老夫人食言后,张生欲寻死自缢;张生赶考是自愿的,以博取功名,后来中得探花;当得知老夫人将莺莺另许时,两人准备殉情,后得到友人相救。
《西厢记》则将“情”提到了新高度,一见钟情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讴歌了青年男女向往爱情、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战斗精神。
莺莺的形象
三部作品都描写了女主人公莺莺对爱情的大胆、勇敢、执着的追求和忠贞的光辉形象,但从内心讲莺莺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部作品都写到了红娘为处于相思中的张生带去了莺莺的一首诗,当夜张生与莺莺约会,莺莺的态度却极大转变,义正言辞的斥责了张生的“越礼”行为,同时当张生赴京赶考时,莺莺又寄去了自己的信物,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总之,莺莺的形象在前后三部作品中是逐步深化发展的,由《莺莺传》中的“羞涩孀妇”发展至《西厢记》中的“大胆,莺莺委身他人,张生另娶。
张生中得探花,在法聪、杜确等人的相助下,娶得莺莺。
张生中得状元,除授河中府尹,娶得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语言
语言文法严谨,书面语运用广泛,突出叙事内容。
语言既不太文,亦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大量用典,引用、化用前人诗句,自作诗句,《西厢记》深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