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

化”。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

为一谈,两者有着明确的界限。物化不同于异化。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社会中,物化有两种:一是劳动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表现为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有用物);二是劳动在其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表现为劳动所创造的交换价值(价值物)。这两种不同的物化最初都不等于异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考察异化时必须注意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异化。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人们普遍面临的现象,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上。这种异化是指社会关系在由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后,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支配着人的意识,并进一步支配人的行为的社会力量(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二是社会权力同人相异化,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被少数人支配,用来控制、支配和奴役社会上的大多数劳动者,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的异化。严格意义上的异化是货币向资本转化之后才出现的。物化和对象化也不是一回事。对象化问题是马克思在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以及后来进一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特别给予关注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

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点上展开的。马克思在那里指出,由于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而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活动也就不是对象性的活动,而只是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这种活动当然也就没有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而如果肯定了人是对象性的存在,他就必须要有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2]。可见,在对象性的问题上存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分歧。因此,如果把对象化等同于异化,那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二、对物化、异化产生根源的论证有殊

在论述物化和异化现象时,马克思没有泛泛地批评货币,也没有泛泛地批评商品,而是集中地批评资本;而卢卡奇则着重批评商品的结构。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开宗明义地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具有了一种物的特征,这样它就获得了一种‘幻想的客观性’,一种自主性,似乎它成了如此精确的理性和包囊一切的东西,以致人际关系——它的这个根本性质的一切痕迹都被掩盖住了”。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的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换言之,它被物化了。这种物化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一个存在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何谓第二自然?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就其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这一点来说,它本质上具有人的行为特征。可是在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活动的结果,却失去了人的行为特征[3],变成了一种不是由人的活动所控制,反而支配和主宰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第二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像对待第一自然那样以直观的、抽象反思的方式来面对这些规律。另一方面,物化和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首先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

的对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物化和异化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必然要出现的现象,而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物化和异化的消除和扬弃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即准备了客观和主观条件。物化和异化问题只能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解释。如果撇开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过程,用抽象的价值概念做标准去观察和评价过去的历史,把以往的全部人类史看成是一部异化史是人的本质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那就把产生物化和异化的物质基础都抽象地否定掉了[4]。这显然背离了唯物史观,而是把现实的人类史仅仅当做意识发展史的唯心史观。所以,只有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全部历史,才能揭示物化和异化现象的社会历史起源,以及它们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够被扬弃、被超越。

三、阐述物化和异化时所遵循的方法论判若两极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是生产实践。这就是说,要从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去寻找异化产生的最终原因。因为,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类历史的源头,有生产才有历史。作为历史的发源地,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奇妙现象,如物化和异化现象都可以而且应该从物质生产的发展中追寻它们发生、发展的轨迹。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住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人类历史的源头,而且要求客观地去研究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追寻以往历史发展的足迹,绝不能用想象的联系来填补事实的联系,这样对待历史才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