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背景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物化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提出的,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劳动和产品的异化现象。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使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的力量和成果,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

深入研究这两种理论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可能性。

【2000字】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观点包括: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一种对人类的异化,是人与自身劳动、生产、产品和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异化。

这种异化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错位。

卢卡奇指出,物化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中。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像物品一样被对待和对待他人,失去了自我、自主和主体性。

卢卡奇强调,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和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使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身体变成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主体性。

卢卡奇认为要解决物化问题,必须彻底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关系。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失去了联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最终转化为商品,而商品又被卖出去换取工资。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两者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身劳动
成果之间的断裂,以及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异化。

本文将从概念内涵、
理论要点和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比较,以此探讨
两者的异同之处。

从概念内涵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人与物的关系。

物化是指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和异化的过程,包括了人与自己的异化、人与劳动的
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卢卡奇强调了劳动者在现
代社会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而被动地被迫接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控制。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加侧重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
异化。

异化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对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控制,从而导
致了劳动者的个体和劳动对象之间的断裂。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导致了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主体性,使得劳动者被迫成为了资本
家的雇佣奴隶。

从实践意义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注重了消费主义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批判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来打破人的异化状态。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注重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来摆脱资
本主义的压迫和异化。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关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处境,并对这种处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

然而,这两种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独特之处。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物化和异化的问题。

物化和异化是指人在生产过程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物品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并失去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理解。

这种情况导致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使得劳动成为对个人的消耗和压迫,而不是对个人的赋予和解放。

然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首先,卢卡奇强调物化和异化所导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危害,而马克思则更侧重于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

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对于人类的精神和文化自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个人变得追求功利和自我中心,丧失了革命斗争的决心,成为了被统治阶级的奴隶。

此外,卢卡奇还强调了文化的失落,指出了这种状态下人们对文化和人性的认同、理解和传承的丧失。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也注意到了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但他强调的是经济和阶级斗争,而非技术本身。

马克思认为,经济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并将工人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

卢卡奇认为,工人的群体力量已经丧失,不能有效地改变社会状态,因此需要在技术上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人类心态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性是追求理性与科技发展的进步,但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异化和危机。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否定和超越,强调主观、个体和情感,但也存在着文化碎片化、虚无化和难以捕捉的特征。

马克思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区分了社会变革的不同阶段和尺度,但并没有考虑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人类思维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虽然存在不同之处,但都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以及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探讨人的自由和认同感的问题,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

卢卡奇认为,人类世界产生了“物化现象”,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的活动、感情、思维等抽象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质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的虚拟逻辑来思考这些东西,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存在。

卢卡奇称之为“再物化”,这种再物化必然导致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人们不再是主宰生活的主体,而是受到物化发展的掌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打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的历史过程。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加依赖于雇主和资产阶级。

此外,劳动者还将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一种痛苦或麻木的羞辱,并将工作与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分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指人与工作、社会联系的断裂,更是指人与自己的身体、自我、人类本身之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本质。

此外,卢卡奇的理论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注重社会历史学和经济学。

最终,两种理论都试图刻画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社会之间的深刻冲突,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他认为,物化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能动性、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性特征弃之不顾,将自己变成商品制造的一个附庸。

物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被社会力量(如货币、资本、市场、竞争等)所驱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消除,一切关系都被转化为客观的、物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由人们的自由意志所创造的,而是由闭塞的生产关系所强制内含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过程,他认为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的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市场所操纵。

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由选择的附属品,人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变成了工具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状态。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工人在生产中变成“自己的劳动和劳动的产品被异化了”的问题,从而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劳动者群体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劳动过程中,工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中所生产的物品,等到商品生产完成之后,工人对于产品的知识也仅仅是产生于广告宣传之中的。

这种异化反应在物质生产之外,还展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把劳动者和商品生产及交换所形成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财富和私有财富的引申被推广为社会关系,并且人们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无产者。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强调了这种经济形式中人的自由和主体性受到了压抑,人类的自由创造能力受到了破坏。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劳动的变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以及对人的支配方面。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成了支配一切的基础,商品的价值和交换关系决定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劳动变成了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进行的抽象劳动,劳动力本身也成为了商品,并由资本家进行买卖。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加强调劳动的异化和人的物质生活的剥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变成了人们被迫从事的无创造性的活动,工人失去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劳动成为了工人的负担而非自我实现的方式。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工人被剥夺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所有权,导致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贫困。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结果。

从关注点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关注商品和交换关系的影响,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塑造。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关注劳动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

两种理论相互有重叠和补充,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物化过程,另一方面从劳动和人的生活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剥夺现象。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

尽管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将人们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

物化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淡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人的劳动变得无意义和乏味,劳动成为一种糟糕的经历,而不是一种人类自由发展的手段。

卢卡奇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追求无限增长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关注人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喪失了对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控制。

劳动已经变成一种剥削关系,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剥夺感使劳动者感到疏离和失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崇拜和物化的现象,但这些都是他对异化现象的支持。

两个理论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侧重于对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分析,强调了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的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集中于对劳动和劳动过程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断裂。

尽管两个理论有所不同,但都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困境和对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解和对比这两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劳动遭受异化的理论。

虽然两者在理论假设、分析角度和解决途径上略有不同,但都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
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卢卡奇物化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是一种以物化与异化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得人们的劳
动失去了创造性与自主性,成为了被统治的对象。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力被看作是商品,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支配权,结果导致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产生了
疏离感,被物化的劳动产品支配了劳动者。

相比之下,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加关注劳动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人陷入了两种主要的异化情况: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力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
了异化,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发的、自由的,而是迫使他们维持生计的强制劳动。

劳动者
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经济的利益关系使得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变得
冷漠、敌对。

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本质的异化,人们的商品交换不仅仅是满足生活必需品
的需求,而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交换,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冷漠而平
面化。

在解决途径上,卢卡奇认为消除物化与异化的途径是通过实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主义
制度,鼓励人们参与到集体决策中,重建人与劳动的关系。

而对马克思来说,解决异化问
题的关键在于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通过彻底改变生产方式来实现人
类社会的解放。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试图揭示人类与自身劳动产物的关系被资本家剥削和物化的本质。

在这两个理论中,都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但是,这两个理论仍然有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和利润成为了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中心。

因此,人们不再以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为中心,而是被剥削和物化,作为资本利润的工具来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和他们的劳动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的组成部分,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相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侧重于劳动过程和工人的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工人的本性和自由创造,而是被迫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赚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失去了自己工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并产生了对生产过程的厌恶和疏离感。

这种厌恶和疏离感导致了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本质的异化。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本质上是经济制度的结果。

它认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规则决定了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物化不只是经济因素的结果,还是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机构和社会的权力关系导致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和疏离。

第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经验和直觉的方面来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历史、经济和社会科学的方面来解释人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分析了工人的劳动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的丧失。

这些都是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的分析,而卢卡奇则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实践的观察和解释,强调人们对自身状况的直觉和感受。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注重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分析。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二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影响和剥削。

首先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化劳动力,劳动者也变成了商品的拥有者,从而把劳动力和劳动者都物化了。

卢卡奇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关系的威力,认为商品关系具有物化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商品关系中,人们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也变成了商品的一部分。

卢卡奇关注的是商品关系对人们的束缚和自由的剥夺。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所生产商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将劳动者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并将其变成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只能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使劳动者与自身所生产的产品产生了隔离和疏离感,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二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关系的重要性。

卢卡奇更关注商品关系对人们的束缚和自由的剥夺,而马克思则更关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两者都强调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

卢卡奇通过物化理论强调了商品关系对劳动者的控制和剥削,马克思则通过异化理论分析了劳动者与产品的疏离感以及对劳动过程的丧失控制权。

二者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致力于消除劳动者的剥削和建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社会。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共同的批判对象,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关系和生产关系。

两者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疏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并对未来社会设想了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

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但二者都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

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

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

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

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

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都试图解释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不足。

1.卢卡奇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变成了自然物和商品的附属物,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物的支配和规训。

当个人的价值被归为或衡量为货币和商品时,他们的本质和特性被忽视或忽略。

这种过程被称为“物化”,也就是说,人被视为货物,他们的价值和能力也被归为物品或货币。

卢卡奇认为,物化会导致包括自我剥夺、内在矛盾、心理障碍和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物化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为它导致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使得社会整体受到了影响。

物化能够削弱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2.马克思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工业化社会里人跟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异化”(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并置”)。

异化,对于马克思而言是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提及了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位现象和社会冲突。

而在工业化社会里,这种异化表现为人类与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分裂。

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被卖了出去,变成了资本家的财产,而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没有什么联系。

这种分裂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生产的物品失去了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变得无法预测和一成不变。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异化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不仅仅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也是因为生产活动和劳动被组织成了一种不人性化的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剥夺了工人的特定性,使得他们疏远了自己的本质和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虽然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试图解释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首先,在解释异化的过程上,两种理论的重点有所不同。

马克思关注的是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卢卡奇则强调了人与自己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与卢卡奇是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思想,而卢卡奇则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提出了物化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

从思想的起源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剥削和人的自由失去的思考。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工人变成了商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导致了工人的“全人”被破坏,人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

而卢卡奇则从物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包括人和物品,都被“物化”,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人格特征。

他关注的是商品化和消费者社会中的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对于物品的需求和追求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将人变成了物品的奴隶。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

他认为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的异化。

而卢卡奇关注的是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在消费者社会中,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人们的需求和满足成了社会的核心,这种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隔阂。

在结论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关注的是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被异化和剥削的问题,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关注的是商品化与消费者社会对人的影响。

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剥削和异化问题,但马克思更注重生产领域的异化,而卢卡奇更关注消费领域的物化现象。

他们的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人与劳动、产品、自己的关系的理论。

它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浅析这两者的异同。

让我们来看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人变成了劳动力的持有者,劳动和产品变成了商品。

而这种商品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劳动和产品,而是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逻辑和规则。

这种物化使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疏远,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我意识的丧失。

人变成了物的附属物,失去了主体性和自决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着重于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决性的丧失。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着重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强调了劳动和产品的异化以及人的疏离和自我意识的丧失。

这也说明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深入地分析了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

两者的异化理论还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它们都认为人的劳动和产品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使得人在这种关系中失去了主体性和自决性,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疏离感。

它们都认为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表现。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个重要的社会理论,都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境遇和社会问题方面做出了贡献。

下面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和物化成商品。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类的劳动力变为商品,而劳动者则沦为商品的拥有者和操纵者,他们的劳动已经不再是自发的而是以卖劳动力为目的的交换过程。

马克思则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归资本家占有。

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劳动成果被剥夺,劳动变得无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内涵和影响也有一些差异。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陷入了“再物化”的境地,他们变成了商品的被动使用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式使人失去了对自己的实践能动性,从而导致人与自己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劳动的异化、对产品的异化、对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异化使得人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本质产生了隔阂和疏离。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通过对物化关系的认识和改变来实现解放。

他提出了“自我财产化”的概念,即人们通过创造自己的世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来摆脱物化的命运。

马克思则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消除异化。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异化的,人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劳动潜能并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境遇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与劳动的异化和物化的现象。

尽管它们在一些具体内容和分析角度上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批判,并主张通过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改造来实现人的解放。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理论,它们都是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辨析,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是被颠倒的,人变成了物,而物则具有了人的特性。

他认为这种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力被商品化,他们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虚假。

卢卡奇强调了商品化和物化对人的心灵和精神造成的摧残,认为这种物化是对人的破坏,是对人的奴役和异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失去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而产生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最终导致了劳动者自己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并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导致了对自己的异化,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从对两种理论的初步了解中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摧残和奴役。

尽管它们所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核心观点都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的痛苦和不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具体的理论内容和阐释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卢卡奇将物化问题更多地放在了精神层面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而马克思则更多地关注了劳动者自身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异化。

卢卡奇更加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摧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变得冷漠和虚假。

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自身的异化。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强调人们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和异化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所主导,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异化。

他提出了“再现”和“重建”两个概念,希望通过重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来解决人的物化和异化问题。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强调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导致了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异化,进而导致了工人对自己的异化。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来解决工人的异化问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扭曲,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工人的自我意识的扭曲。

两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角度和解决方法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比较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差异和对社会的影响来深入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2. 正文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围绕着个体与劳动、商品、资本之间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被物化的,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被抽象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本身则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种物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顺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拟化和异化化,劳动者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动承受者。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金钱和物质所替代,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无情性。

卢卡奇认为,要摆脱这种物化和异化的状态,人们需要重新关注人性的本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相关的思想,其中包括了“物化”(reification)理论。

这一理论探讨了商品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意识如何被物化,以及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是什么意思。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被转化为物的关系,人们的意识和想象力也被物化。

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以为社会关系和人的关系是由物品、货币和资本构成的,而忽略了这些物品实际上是由人类生产和创造的。

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与其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被异化和扭曲,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真实的需求。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迷惑了人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意义是由物品的拥有和消费来决定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形态,它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行为。

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不再是基于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而是转变为了以货币和物品为中心的交易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虚假和冷漠,使得人们在竞争和利益的压力下互相隔离、互相对立。

在卢卡奇看来,这种“物化”的现象不仅对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造成了伤害,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将生产和劳动过程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使得人们的意识和生活被彻底物化,并且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压迫,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卢卡奇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各种宣传和广告手段,操控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物化”现象的程度。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缺乏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人们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力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和商品关系的理论。

这两个理论在更深层次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的异化和物化。

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观点和方法上,两个理论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力被资本家所控制和支配,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的劳动力被物化为资本家的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变得更加陌生化和异化。

卢卡奇将这种劳动的物化称之为物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被异化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人也变成了商品的拥有者和生产者。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破坏了,自然资源被无限制地开采和消耗,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马克思将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称之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方法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是从理论和观念层面进行分析,他强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仅是实体经济上的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内容。

他提出了商品生产方式的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的物化过程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综合和全面,他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物质生产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而产生的,是生产方式的一个特殊表现。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内在规律及其矛盾,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解决方案。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物化和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全面,包括了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更注重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

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

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

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

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

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

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

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

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

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为一谈,两者有着明确的界限。

物化不同于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社会中,物化有两种:一是劳动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表现为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有用物);二是劳动在其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表现为劳动所创造的交换价值(价值物)。

这两种不同的物化最初都不等于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考察异化时必须注意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异化。

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人们普遍面临的现象,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上。

这种异化是指社会关系在由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后,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支配着人的意识,并进一步支配人的行为的社会力量(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

二是社会权力同人相异化,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被少数人支配,用来控制、支配和奴役社会上的大多数劳动者,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的异化。

严格意义上的异化是货币向资本转化之后才出现的。

物化和对象化也不是一回事。

对象化问题是马克思在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以及后来进一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特别给予关注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问题。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点上展开的。

马克思在那里指出,由于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而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活动也就不是对象性的活动,而只是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这种活动当然也就没有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

而如果肯定了人是对象性的存在,他就必须要有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2]。

可见,在对象性的问题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分歧。

因此,如果把对象化等同于异化,那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二、对物化、异化产生根源的论证有殊在论述物化和异化现象时,马克思没有泛泛地批评货币,也没有泛泛地批评商品,而是集中地批评资本;而卢卡奇则着重批评商品的结构。

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开宗明义地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

它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具有了一种物的特征,这样它就获得了一种‘幻想的客观性’,一种自主性,似乎它成了如此精确的理性和包囊一切的东西,以致人际关系——它的这个根本性质的一切痕迹都被掩盖住了”。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的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

换言之,它被物化了。

这种物化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一个存在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何谓第二自然?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就其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这一点来说,它本质上具有人的行为特征。

可是在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活动的结果,却失去了人的行为特征[3],变成了一种不是由人的活动所控制,反而支配和主宰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第二自然”。

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像对待第一自然那样以直观的、抽象反思的方式来面对这些规律。

另一方面,物化和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首先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物化和异化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必然要出现的现象,而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物化和异化的消除和扬弃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即准备了客观和主观条件。

物化和异化问题只能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解释。

如果撇开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过程,用抽象的价值概念做标准去观察和评价过去的历史,把以往的全部人类史看成是一部异化史是人的本质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那就把产生物化和异化的物质基础都抽象地否定掉了[4]。

这显然背离了唯物史观,而是把现实的人类史仅仅当做意识发展史的唯心史观。

所以,只有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全部历史,才能揭示物化和异化现象的社会历史起源,以及它们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够被扬弃、被超越。

三、阐述物化和异化时所遵循的方法论判若两极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是生产实践。

这就是说,要从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去寻找异化产生的最终原因。

因为,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类历史的源头,有生产才有历史。

作为历史的发源地,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奇妙现象,如物化和异化现象都可以而且应该从物质生产的发展中追寻它们发生、发展的轨迹。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住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人类历史的源头,而且要求客观地去研究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追寻以往历史发展的足迹,绝不能用想象的联系来填补事实的联系,这样对待历史才是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任何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辩证的、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消除了事物的“坏”的方面,那么“好”的方面就不存在了。

马克思是这样论证货币的出现的:一方面,它是交换扩大的结果,并且它的出现会导致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货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关系的物化、异化,导致拜金主义的盛行。

如果因为它有后一个方面的消极的、坏的作用,而把它过早地消除掉,这种做法即不现实也不可取。

用历史主义的、发展的眼光看,货币的出现是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的,甚至资本在历史上的出现也是如此。

可见,马克思首先是以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尺度的,他遵循的是唯物辩证法,而不是人学辩证法[5]。

在对异化发生的看法上,卢卡奇也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启示,一再表示他对历史的重视和强调,甚至认为,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问题,包括拜物教、物化、异化等问题都必须而且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得到解决。

抽象地看是正确的,但是他和马克思不同的是,他没有把人类历史首先看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试图通过对物质生产发展史的研究来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从表面上看,在这本书中,卢卡奇引用了马克思后期经济学著作包括《资本论》中的许多内容,似乎他已经重视经济事实和物质生产等与哲学的关联。

其实,经济事实在这本书中是被卢卡奇的逻辑所强制的,他的逻辑就是他的哲学思辨逻辑。

卢卡奇是从黑格尔思想的思辨性中获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新的解释的决定性张力。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思辨意义上的主体,其力量不仅在于把主体变成世界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在于能把主体变成先验哲学的完成者。

在他看来,没有一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状况自身就是革命的,所以人们必须首先使经济或政治状况成为革命的,而哲学的任务正在于点燃革命。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比他没有多少优势,他拥有的唯一的优势、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武器就是拥有把社会的总体性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总体能力,有能力把物化形式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与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先验哲学的观点异常类似,实际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这种单纯的哲学思辨必然会陷入空想,而他的结论必然是一种救世主式的乌托邦[6]。

总而言之,卢卡奇的《阶级意识》一书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以主体及由主体构成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历史的根本动力。

历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不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在于它是社会总体的代表,提供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推翻剥削制度,而在于把握“总体意识”以克服“物化意识”。

这样的物化和异化理论脱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不过,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他终于接受了教训,将异化和对象化区别开来,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而为把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进行科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1.[2]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孙伯葵.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