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摘要】文章解读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的物化理论。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物化”的概念。“物化”的概念延伸,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政治领域的物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因此,要正确对待“物化”现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物化是其存在的本质性特征;物化现象不仅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性特点,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性特征。卢卡奇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其本质的深刻批判,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摆脱物化的困扰。

一、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发动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模式,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制度自身的弊端给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了创伤。尤其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公然在世界上进行对抗,冷战一触即发。在冷战的铁幕中各国面临着深深的社会矛盾,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的。他认为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在阐述物化的时候,卢卡奇先肯定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力跟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因此人变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丧失了情感和知性,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然后进一步指出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的活动。简单的说物化就是人的客体化和物的主体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是自觉而能动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金钱成为衡量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媒介,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可以用钱来买卖。

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中开篇就提出:“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2]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十分普遍的历史现象,物化以资本主义个人私有制为其存在的基础。在物化的社会里,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异己的世界,无法摆脱对商品的崇拜。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分离的,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偶然的联系中,劳动者没有决定权,资产阶级由于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他掌握着这种决定权。资产阶级在使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分离同时,还将劳动者与自己生产的劳动力分离开来。“工人的劳动力同他的个性相分离,它变成一种物,一种他在市场上出卖的对象。”[3]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位置本末倒置,劳动对象成为主体,而劳动者变成一个纯粹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个体,从而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劳动者的价值可以用物来衡量,因此劳动者成为“物化”之“物”。

三、物化在生活中的表现

第一,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

建立的机械化体系”。[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分离,与自身生产的劳动力相分离,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分工更使得劳动者只能作为某一个环节被结合到资本主义社会机械化大生产中。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的丧失,只能机械的重复某一固定动作,成为机器的附庸。这种机械化的重复反过来使得劳动者越来越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能力。“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的一个共同体的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5]

第二,政治领域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上层建筑都必须与这种物化过程相适应。社会生活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地、系统地以法律形式或约定俗成的来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推动和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被置于国家机器强有力干预和调整之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机构分工越来越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机器附属的工人一样,也只能是被动的客体,机械的执行着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责任。

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如果说物化在经济政治领域的深入还有迹可寻,那么在意识形态领域,它则是悄无声息的。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以外在的力量来统治和影响

人的活动,而且它还渗透到人的意识形态领域,潜移默化的使人认同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在认同的同时把这种现象和结构看作是外在的规律,并加以遵循和服从。在遵循服从这种外在规律的同时,使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卢卡奇特别指出,无产阶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无产阶级就很可能丧失自己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不到自己的阶级作用,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只能被动的成为社会现象的观察者,丧失自己阶级的阶级作用,也就无法担负起历史交给本阶级的历史使命。

四、物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及克服物化的思考

由于物化现象的存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就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用金钱来衡量,“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6]人们仅仅关注眼前的商品需求,活在当下,忽视了诗和远方的重要性。目光短浅,忽视长远利益更加剧了社会的僵硬和机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系统化,不同工种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特点使得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劳动者只能片面的发展自己。机械重复的劳动彻底打消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广大劳动者的消极劳动。再加上渗透到人意识形态之中的物化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劳动者的思想和活动,导致人丧失主动的意愿,丧失理解、把握世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