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及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第I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薄弱淡薄轻薄厚古薄今

B.强大强迫坚强发愤图强

C.豁达豁亮豁口豁然开朗

D.给予送给供给自给自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的手式也没有作,犹如铁铸,纹丝不动。

B.漓江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像翠绿的凭障。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俏。

D.每当闲暇的时候,她便习惯地坐在钢琴前,弹起心爱的名曲。

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渺小——巨大节约——浪费热闹——冷静

B.特殊——普通轻巧——繁重索取——奉献

C.清澈——浑浊轻视——重视果断——犹豫

D.麻烦——方便精致——粗糙冷漠——温柔

4.下列每组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括号内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犀利(锋利)孤僻(孤单)夹杂(搀杂)

B.渠道(途径)狩猎(打猎)争辩(争论)

C.倾吐(倾诉)热情(热烈)缔造(创立)

D.光景(景况)主宰(支配)沉浮(沉寂)

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子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占满了②挂满了③溢满了④爬满了

新菖蒲、新茭白、新芦苇,把湖畔江滩的领地。

金黄色的枇杷带着甜甜的诱惑,把园子里的枝枝杈杈。

黄瓜的绿藤、四季豆的青藤、葡萄的长藤,把瓜棚、豆架、篱笆。

“小荷才露尖尖解,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把江南。

A.④①②③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深情地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云周西村人民颂扬、学习英雄的歌声激荡着汾河水,响彻了吕梁山,激励着人们前进。

C.这篇精美的文章,使我们感觉到它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人们的关爱与温情。

D.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进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8.将下列各词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高尚②杰出③严谨④宽广⑤非凡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以的

科学贡献、的治学精神、的智慧、的胸怀及的人格而在科学史和整

个人类历史上,占有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地位,得到了世人的敬仰和爱戴。

A.②③⑤①④B.⑤④②③① C.⑤③①④

②D.②③⑤④①

9.下列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是反复的检验,就能证明是不是真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C.我们虽然不一事实上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D.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10.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生平事迹②短的自传③有繁有简④自述生平⑤长篇自

自传是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的经历,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繁的可达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字。可以包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人物以及传主自己当时的思想状况、主要经历等。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甚至可以选取自己生平的一两个典型事件来写。自传是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A.①③②⑤④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②①D.①③⑤②④1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那一天,是我上学以来感觉最快乐和幸福的一天。

(我感觉快乐和幸福。)

B.山谷里遍布的小树林、草地和鲜花盛开的灌木丛,犹如一座座人工建造的风景园林。

(灌木丛犹如风景园林。)

C.一场春雨过后,辽阔草原上的花草一派生机盎然。

(花草生机盎然。)

D.春光明媚的四月,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盛开着一片片野花。

(四月盛开着野花。)

1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为了怕人家笑话自己太笨,便整天闷在家里学习。

B.夏夜里,清新的空气,清凉的海风,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的疲劳涤荡净尽。

1

C.青藏铁路通车,记录着中国人民新的里程碑。

D.香山的秋天是一个欣赏红叶的地方。

1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小河流进草原是那么辛勤,日日夜夜地流淌,辛辛苦苦地耕耘……

B.点点星光宛若玉色的百合飘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C.在水天相接处,冰山群像璀璨晶莹的蓝宝石,在阳光下光芒四射。

D.湖面上淡淡的晨雾,有如仙女头上的薄纱,随风飘动。

14.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雨丝太细了,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B.因为雨点太小了,人看不见它们。

C.原来这些雨水是根本不存在的。

D.原来这些雨水还没落到地面就被蒸发掉了。

在新疆,很多地方降雨量极小,气候炎热、干燥。有一次,在吐鲁番,我们明明看到天上开始降雨,一条条银丝在空中飘落,大家不禁欢呼:“下雨了!”可奇怪的是,我们伸出手去接雨,却根本接不到一滴水。下了一场“雨”,可我们连头发都没湿。

1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紧挨着枣红马的是一匹白马

②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

③这幅国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

④从头到尾一片洁白,像一团白云轻轻飘过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

⑤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

⑥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

⑦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

A.③②⑦①④⑤⑥B.②⑤⑥⑦①④③

C.③②⑦⑤⑥①④D.②③⑦⑤⑥①④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边还有序幕,后边还有尾声。

B.散文“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有丰富充实的内容。

C.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说明事物,有时也采用描写的方法。D.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两种。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二、阅读: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文,回答17~30题。

(1)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本来,文章是记录人们口语的,是写下来的语言。人们说话干净利落,通俗易懂,语意明白,表达准确,

那么,用文字来把这些话表现出来,也就不应有错。而实际情况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3)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4)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5)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6)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7)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8)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9)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①。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10)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11)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12)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②”。

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13)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注]①以讹传讹:把本来就是错误的话,又更加错误地传出去,越传错得越离奇。

②约定俗成:共同议定,根据习俗形成。

17.概括①自然段的段意。

18.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9.①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将体现③自然段主旨的一句话找出来,抄在答题卡上。

21.从④⑤⑥⑦自然段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22.下列判断,与⑦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分析了朱自清早年作品和晚年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

B.通过分析朱自清早年和晚年写作风格的不同说明写作文的道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