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培养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晶体的微观结构,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晶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放大镜、晶体标本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晶体标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3.交流: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晶体微观结构,讨论晶体的基本特征。

4.讲解:教师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晶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5.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基本特征2.晶体微观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分享、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对晶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晶体的过程中,发现晶体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晶体的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晶体样本,放大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放大镜,提前了解晶体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晶体吗?晶体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晶体样本,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讨论晶体的特点,并总结出晶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应用领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吗?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二、探究新知(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说一说你们眼中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是什么样的?学生:这些物体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白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表上。

3、关于晶体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我们在烹调时使用的白糖、冰糖、食盐、味精等等都是晶体,只不过这些晶体是人工合成的。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晶体,让学生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对物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识别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晶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观察晶体使用。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晶体特征,总结出晶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晶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晶体标本和图片,尝试识别不同的晶体,并说明识别的依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材分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用放大镜观察生命世界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进行观察。

晶体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本课教材内容分两部分。

一是“观察晶体”;二是“制作晶体”。

由于在课堂内制作较完整的晶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基于保证学生能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教材中关于“晶体的制作”部分内容简略化处理,把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

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最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中的晶体,把观察活动引向课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

科学态度目标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晶体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广泛的分布,生活中用处大。

【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每组4个编好号的纸杯分别装4种晶体(糖、盐、味精、小苏打)演示材料:课件,晶体图片(张贴用)趣味制作结晶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在厨房里有两份调料,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它们?(看、尝)2.那如果场景发生改变,在实验室里有两份粉末,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不能吃,只能看)3.用肉眼观察的时候白糖和味精的颗粒十分细小,所以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像白糖这样的颗粒物,它的几何形状是什么样的?同一种颗粒物在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贴,放大镜)二、探索:观察、记录、总结(预设10分钟)1.除了白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其他一些颗粒物供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2号——、3号——(依次出示已编号的食盐、味精、小苏打)。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就是晶体。

(2)了解制作晶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通过了解晶体的制作方法,自制食盐等晶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前准备]放大镜、食盐、味精、食用碱、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播放视频《下雪了》。

下雪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那么你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的吗?我们肉眼看到的物质在放大镜下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吧!三、探究新知四、(一)观察美丽的晶体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开始。

首先让我们用肉眼观察,看一看它们的样子。

之后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后发现:放大镜的食盐晶体、放大镜的白糖晶体都是立方体的;放大镜下的味精晶体是柱状的;放大镜下的碱面晶体是花瓣状的。

它们都是晶体,了解晶体的概念: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让我们再一起了解自然界中的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出示长石、云母、石英晶体图片。

接着出示水晶、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晶体图片。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性质,所以,晶体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二)制作晶体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诞生的,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放大镜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晶体的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对一些简单的晶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对晶体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晶体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器材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晶体样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晶体样品,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晶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观察晶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晶体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

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晶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晶体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晶体的基本性质。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晶体的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晶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晶体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征。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征。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和分类,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的共同特征:–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明确的边界–固定的熔点2.晶体的分类:3.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然界中的晶体:石英、云母、石墨等–日常生活中的晶体:食盐、糖、冰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正确描述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教材以晶体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晶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晶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特征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掌握晶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晶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晶体,讨论晶体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晶体特征。

4.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

5.拓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师巡回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有序排列、有规则形状•举例:冰、石英、食盐•特征:无序排列、无规则形状•举例:玻璃、松香、沥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晶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描述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晶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发现晶体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晶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晶体,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晶体的特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知识面。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索光的神奇世界教案概要: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以及晶体的特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深入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的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2. 探索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放大镜;2. 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3. 平直的透明玻璃片;4. 小水杯;5. 黑纸;6.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探索放大镜下的晶体,了解晶体是如何与光进行互动的。

”2. 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外形和结构,并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探究(20分钟):1. 教师将一枚放大镜放在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带领学生探索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放大镜的放大效果?”2. 将一个小纸片放在放大镜前方,并让学生观察纸片在放大镜上的影像。

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放大镜对影像有何作用?”3.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学选取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将晶体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

学生可以使用黑纸遮挡周围光线以更好地观察。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记录表中填写。

展示(15分钟):1. 学生分组轮番展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折射的现象。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不同形状和材质对光的折射效果的影响。

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折射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师引入晶体的概念,并解释晶体折射光线的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会影响光线的折射效果。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晶体的各种形态,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晶体。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晶体如冰、水晶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认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晶体生长过程的理解,晶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晶体生长模拟软件),用于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

2.准备各种晶体样品,如冰、水晶、食盐等,供学生观察和实验。

3.准备显微镜,供学生观察晶体样品。

4.准备实验材料,如水、食盐、硫酸铜等,供学生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 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晶体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a.展示各种晶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晶体的外观特征。

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第1篇: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

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化*的晶体,味精是谷氨**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上课![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象(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

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认识的范围。

]二、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观察什么物质呢?看看桌面上,纸包里是什么?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用放大镜观察过它们吗?今天大家在课堂上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好吗?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教材内容包括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生长过程等。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放大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细胞、等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晶体的认识仍然较为有限,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教具:晶体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3.课件: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等,激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晶体标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外观和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晶体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细节,记录观察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4.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教师巡视指导。
5.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6.在实物投影台上展示、交流画好的晶体图案。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4.了解晶体的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实物投影仪。
(3)晶体都是很小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
(4)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5)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课题
单元第一单元备课人来自汪东琴内容放大镜下的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
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设计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
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
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文章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