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1(附答案)
知识点章节:4-1P117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唤醒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
杂的概念。
5.A
知识点章节:5-1P151
难度:易
解析:生活常识,无需解析。
6.C
知识点章节:6-3P190
难度:易
解析:在综合人类领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阿尔托曼提出了以下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
后天知识、经难和学习的作用;
生态知觉理论,由吉布森提出,恰好与布伦斯维克的概率知觉理论观点相反,它强调
人类的生存适应,两个基本观点:环境的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3.A
知识点章节:3-1P73
难度:难
解析: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空间环境”,换种表述,也即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
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A、分贝 B、阈值 C、流明 D、赫兹
6.下列哪项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 】
A、私密性 B、个人空间 C、领域性 D、群体性
7.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是有目的的移动时,总会选择最短路程达到,这种人类行为习性称为 【 】
【 】
A、依靠性 B、兜圈子 C、归巢性 D、探索性
10.社会学家把城市居民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称为。 【 】
A、善良 B、助人方面 C、亲社会行为 D、反社会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1.知觉定势
12.噪音
13.行为场景
14. 五“W”法
15.私密性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6.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A、识途性 B、抄近路 C、左侧通行 D、聚集效应
环境心理学试题课程主要知识点(1)
环境心理学绪言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答案:A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环境与行为 C 人-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人-环境研究协会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3、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4、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案: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答案:BA触觉B感觉 C知觉 D认知2、()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答案:CA感觉B知觉C认知D幻觉3、()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也关。
答案:DA听觉 B嗅觉 C触觉 D动觉4、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5、什么是知觉答案: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1、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答案: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2、吉布森是()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
答案:BA格式塔知觉理论B生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3、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北大串讲笔记(10)-1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北大串讲笔记(10)-1J-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M-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区别:个人空间领地是无形的、是可见的不见边界的划分好的可移动的、相对静止以个报酬中心的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本身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调整与本身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
)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不雅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
(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
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
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伴侣扳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
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
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
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
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有关理论的解释(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
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庇护个体周围有必然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20XX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自学考试.doc
2012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自学考试第一章绪论[人名,年代]名词-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P2)TX: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P5★★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名词-“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P5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名词-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名词-“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9)热与社会行为1、热与人际吸引:根据拜恩提出的人际吸引模型,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
也就是说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
然而巴伦和贝尔的研究发现,在某引起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研究说明,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2、热与攻击行为:巴伦和贝尔1975的假装电击实验得到的结果:当温度为23.C时,被试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强,当温度为35.C简答F,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低。
他们用“名词-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
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
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热与利他行为:热使利他行为减少。
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帮助者的长相、热引起人的好或坏的情绪体验等。
冷与行为: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造成两种损伤:冻伤,体温降低。
1、冷和健康的关系:冷和健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低温对健康不会有危害。
2、严寒与操作: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13‘C时,会使反应变慢,思维灵活性和肌肉的灵敏性降低。
3、严寒与社会行为:(1977,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温度在16℃左右时,被试的消极情绪更多。
当负性情感为中等水平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增加;但当负性情感很强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减弱。
低气温使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屋子里。
成反比)班尼特等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天,利他行为增多、犯罪率减少。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21)★★★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
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所以它与个体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
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⑷交通拥挤与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
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干预措施。
(1)名词-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就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
如提供给给乘客在拥挤的车上会发生什么,如何应对等。
目的是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1、建筑设计:A、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
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B、注意焦点的设计: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2、TX: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
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
名词-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名词-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对某些场所或环境中的密度进行规定。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4)-1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4)-1第五章气候与行为T/M-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不变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
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TX M-环境负荷: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X: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别致性、复杂性。
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量,如85分贝比60分贝声音的环境负荷要大。
别致性:个体对刺激的熟悉性。
M-凹凸负荷环境: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
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一些气候现象:1、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
它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发生周期约为2~7年。
2、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呈反位相的现象。
3、恩索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二者是与海洋与大气彼此作用的表示,被合称为恩索现象。
4、另一种气候现象是由于氯氟烃的使用而导致的臭氧层的消耗。
5、近些年全球气候出现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
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不雅点?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不雅点: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气候概率论。
M-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
(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
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M-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必然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M-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实际上,这三种不雅点并不彼此排斥,它们适用于行为的不同领域。
周围温度与有效温度的区别。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三章
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环境—行为理论: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环境适应理论、生态理论
★★论述-为什幺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都可归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
一、名词-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唤醒理论的内容/观点:
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
环境心理学试题课程主要知识点
环境心理学二、感觉1、定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种类:(1)内部感觉(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三、注意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因素:(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性特征3、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四、联觉: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色彩的温度感2、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的暖色使人感到距离缩小,称为前进色;明度低的冷色使人感到距离增大,称为后退色。
3、色彩的轻重感4、色彩的面积感5、色彩的动静感五、知觉:1、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是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六、认知:认知指的是获得认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七、格式塔:1、概念:(1)词义:形式、图形,完形(同一完整的结构整体)2)术语: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整体之一。
3)引申:“有组织的整体”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a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b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c有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觉需求,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在随意和轻松的情景中第一眼就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
(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a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b简单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c水平和垂直形态易成图形d对称形态易成图形d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e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f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图形g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h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图形3、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知识点(包括提出者)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 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45厘米),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2)个人距离(45—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2。
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远距离社交距离为1。
20-3。
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7。
60米),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5、压力评估的种类1)伤害或损失的评估:将焦点放于已经造成的伤害2)威胁性评估:焦点放于未来会产生的伤害3)挑战评估:焦点放在有可能即将产生的压力源6、大楼疾病和大楼综合症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大楼综合症: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通风系统引起的、过于舒适引起的)7、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8、私密性概念、形式、功能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 感 觉 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一、 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感觉阈值: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例如人听不到远处微弱的声音,感觉不到飘落到皮肤上的尘埃微粒,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值.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值,从下阈值到上阈值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三)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三种类型: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7、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试对环境心理学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
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
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四章
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第四章
自考环境心理学章节重点笔记: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相关知识点,以及名词解析、问答题形式对本章节进行解读。
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
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1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1⑵彼此吸引与人际距离。
A、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也随彼此吸引的增加而缩短;B、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彼此吸引的增加而缩短;C、但如果同为男性,彼此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彼此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
A、当彼此作用表示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B、当表示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
C、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D、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2、个体差异:⑴文化和种族。
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
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示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性别。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
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
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
儿童在45-63个月时表示出信人空间行为。
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
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不变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空间距行为。
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
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最适空间)—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师生间的互动。
研究者提出,如果按霍尔划分的人际距离,师生如果处于亲密距离或个人距离,教学效果最好;教室的座位会影响师生间的互动。
(最适空间)—小群体中的最适距离: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可分为两种:促进社会交往,阻碍社会交往。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
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一、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
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感觉阈值: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例如人听不到远处微弱的声音,感觉不到飘落到皮肤上的尘埃微粒,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值。
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值,从下阈值到上阈值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三种类型: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
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10.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11.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12.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
(14页的例子)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环境心理学通常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它的独特之处在于: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的控制的因素。
②应用多种方法。
③更关注长期效应。
④多学科方法的整合。
2.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3.◎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
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4.◎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5.◎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否则就缺乏一致性,这种因变量是不可靠的。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7.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称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另一类称为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更多自考请访问:/zikao/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8.额外变量即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9.研究类型:根据研究的类型和所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
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现场观察),客观的记录下一些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结果。
实验研究通常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
相关研究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
10.实验进行的情境分为实验室情境(通常为模拟情境)和现场情境。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11.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是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能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实验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
总的说来,准实验设计在三点上不同于真实验设计:①有时对自变量(如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无法有意识地操纵;②不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③无法按照随机取样原则抽取被试,也没有随机地把被试分配到各种实验处理中。
12.◎*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13.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①观察,即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
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私密性。
可以进行不打扰被试的观察,但过后要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
在观察中,可以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
使用观察法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观察人们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来构想他们的行为。
②自我报告,是利用一些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
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
③档案检索,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
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1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运用心理学研究中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其特点主要是,环境心理学中的自变量是其它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和消除的额外变量(潜在变量、控制变量)——环境。
而且环境心理学研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借鉴多种学科中的方法,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效应。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
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
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按刺激负荷理论的观点,负荷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
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出现。
⑶行为局限理论。
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
按照行为局限模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更多自考请访问:/zikao/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如不愉快),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
根据行为局限理论,心理阻抗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让个体重新获取控制环境的能力,而是能对即将出现的、会限制行为的环境因素做出预测,并确定反应策略。
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
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对环境是无力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