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自考环境心理学 第3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巴克,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1P10
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P1
环境心理学: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P5X2
透镜模型: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1P9


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它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现场观察),客观的记录下一些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结果。
实验研究:通常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
相关研究: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
的预

测。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
自我报告:是利用一些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有些实验范式只限于某一领域,而有些实验范式经改动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一方面,实验范式可能会随着研究的扩展不断地涌现出来;另一方面,随着研究内容的变化会逐渐淘汰一些实验范式。2P21
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
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2P23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唤醒水平太低不会促进任务的操作,太高会干扰操作,因为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P28
定向注意疲劳: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P30
行为局限: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照行为局限模
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P30
心理阻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或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P30
习得无助感: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P31
适应: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

也不一样。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P32
调整:是指个体改变与之互相作用的环境,让环境适合于个体的生存。P32
应激源: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P33
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把生理反应叫生理应激,把情绪和行为反就叫心理应激。因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是相互关联的,人们会对应激物同时何做出这两种反应,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P33
行为情境:巴克的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P33
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P36
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P36
环境负荷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P45
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P55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物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P43
习惯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P43-44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本质)作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

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4P45X2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4P46、47
认知地图的维度: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4P49
1..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2..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3..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4..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5..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指路地图: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路地图4P57


 







 第五章 气候与行为

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P63
环境负荷: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P63
高低负荷环境: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
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
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P64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气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P64
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例如,高山总比平原的海拔高、因而温度要低。P65-66
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P66
核心温度\深度温度:指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是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P66
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P66
环境适应性:在适度的高温环境中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
身体也会

自动调节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叫做环境的适应性。P67
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温度,风,湿度);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分享效应:贝尔和巴伦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势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P71[06]
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适温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最适温度,又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带给人的舒适水平来测量的。P68
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
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5P66

第六章 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光治疗:有些学者认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光照不足造成的,因而提出,如果对人进行有效的光照补偿,应减轻甚至消除上述症状。日光帽,可有效地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P85
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印象。P86
气味:引起嗅觉的气味刺激主要是具有挥发性、可溶性的有机物质。P90
最佳光环境: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到了晚上,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制造不同色光(冷、暖、中性 )的电光源,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光环境的设计不应只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一个方面。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P85
光饥饿: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
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这种人为光饥饿者。光饥饿
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6P84X2
季节性情感障碍: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这种人为光饥饿者。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由于

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6P85X2

第七章 噪音与行为
永久性阈限改变: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P100
交谈干扰水平(SLL):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噪音的振幅和频率(f越相似,干扰越大),而且也取决于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噪音强度在55—70dB之间是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噪音范围。用交谈干扰水平作为评定可接受的交谈声的指标。P110
白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P95-96
乐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掩盖: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就是噪音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P104
窄带音:由频率非常小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
宽带音:由频率范围很大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
噪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噪音。7P95
暂时阈限改变:听力损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
暂时阈限改变: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
永久性阈限改变: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7P100

 第八章 灾害、污染与行为
技术灾害:是人为的,持续时间是不一定的,会减弱我们对控制的感觉,从而导致应激,可能根本无法预测,往往很突然,没有明确的最低点,可能引起更多的冲突,受害者可能会有更长期的痛苦。P128-130
危机效应: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8P121X2
堤岸效应: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8P121X2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8P125
资源保存理论:霍布富尔提出,人们损失的资源以及降低资源损失的能力,将决定人们是否能经受压力。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实质性的东西,包括金钱,社会家庭支持以及个人资源;损失资源或者少资源受到损失的威胁会加剧应激,反之则会减轻压力。研究表明,资源的损失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理论可很好地预测

的解释自然灾害后的应激。8P127X2
大楼综合症:有两种不同的与大楼有关的症状:一种是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另一种称为大楼综合症症状,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例如,症状总是在周未或工作结束后消失,且往往是环境作用或压力的影响,或者二者都有。8P135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领地:萨默认为,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P143
动物领地性: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占领的区域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灵活变动的。P144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P146
主要领地: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例如:我们的办公室、家和卧室。P146
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图书馆或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领地标记: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P148
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P153
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因为在自己的领地内会更自信。P153
亲密距离: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P156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P156
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

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P156
公众距离: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P156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P157
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P159
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P163
私密性: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P173
独处: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
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P174
匿名: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P174
保留: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P174
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
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
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P174
个人空间: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况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平衡亲密程度模型是由阿尔盖和迪安提出的,埃罗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9P158
实验室止步距离法:让被试站着不动,另一人逐渐靠近他,当被试感觉

到对方已经达到适当的距离时便要求停止。
第十章 拥挤
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P177[04]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P178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P178
行为消沉: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
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P181
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如提供给给乘客在拥挤的车上会发生什么,如何应对等。目的是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P191-192
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
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P193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建筑决定论: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P196
建筑可能论: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P196
建筑概率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

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P196
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
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P200

第十二章 工作环境设计
社会趋近:社会趋近的环境通常设计成有面对面的座位、可灵活移动的家具,它促进了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聚在一起,如休息室、咖啡馆的设计。
社会退缩:社会退缩的环境设计则恰恰相反,它的设计由于有固定的座位陈设而阻碍了人际交往,如购物中心和飞机场等。P211
最佳唤起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与任务操作的好坏有关系统,适度地唤起可以引发最好的任务操作,此时的唤起水平称为“最佳唤起水平”。P216
开放式办公室:开放式办公室是一间没有严密隔墙的大房间,它用各种帘、幕、屏风或花木充当屏障,所有的人都是用自然美化的盆景或书架、家具来分隔,开放式办公室没有任何视觉或听觉上的私密性。12P218



第十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开放式教室:类似于开放式办公室。它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P228
出口偏爱:当人们看完一个展厅后,他们通常会出门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被称作“出口偏爱”。由于有出口偏爱,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看到一部分展品。P236
博物馆疲劳:罗宾逊认为,博物馆疲劳是每一个到过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过的普遍体验。他提出:导致博物馆疲劳不仅是由于体力上的疲倦,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造成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饱和、厌倦,再加上身体上的疲劳造成的。P236-237
中断性参观:它指的是在展品呈现中格调的改变,如在一个油画展中,可以在其间陈列一些雕刻作品,或者减少展品的数量。因为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一小部分展品就足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广度和让他们满足了。P237
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这种类型的操场不仅有各种功能,而且设计也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虑。
冒险式操场:也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

然景观;冒险式操场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

第十四章 居住环境设计
房屋内部因素:环境心理学家就房屋的颜色、照明、家具摆设等内部因素进行研究。房间的布局、造型、色彩应该坚持整体到局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房间,色彩和照明要有区别,房间的通风、采光还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P240
可防范空间:是由纽曼提出的,它有两个特点:1.. 个体可以感知和可以防范的领域。2.. 具有监视作用。
平面布局和门窗设计应该使居民可以从室内就能观察到户外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安全性。14P244

第十五章 公共环境设计
临床环境医学:疾病一旦产生,就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心理状况的恶化,又促使生理上深层异化;良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能减轻和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调节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摩擦–一致模型:摩擦指步行街上人流的相互阻碍,一致指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共同带给你的影响。其他人的步行速度会影响你的步行速度。P272
 






 第十六章 旅游与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P277
绿色体验:人们都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称为“绿色体验”。P279
调整特性: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在环境本来具有的个别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上,起到了一个调节、综合的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是指它的调整特性。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都市环境的评价中都产生了作用。
纯粹者: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愿望更强烈,并且对自然环境的垃圾、露营者丢弃的废物等感到特别厌恶和敏感。(纯粹者是源于艺术上的环保主义者)P287
旅游环境承载力:野生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反映了游客得到的资源(如食物、水和遮蔽场所)决定的某个环境中,某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在遭到不利影响前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P288
绿色锁结:公共土地管理者把野外环境中的过度拥挤现象称为“绿色锁结”。随着旅游者的增多,绿色锁结现象可能会不断的恶化。可以通过限制旅游人数减轻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此外,旅游渡海高峰期要注意安全保障。设计时可以在悬崖边设置护栏,山路的台阶两旁增添扶手等。P288


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及其

解决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P292
社会两难:指的是个人及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P292
先行策略:指在行为改变之前采取的措施。
它的主要目的是:态度的改变,即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P295
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政策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P297
故意破坏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损坏公有或私有财产。和没有采取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不同,故意破坏行为是有意的。P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