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02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实验范式: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2、季节性情感障碍: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
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
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等,这些症状与季节有关。
所以称为这种症状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3、优先居住效应:它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4、环境心理学: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5、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
6、.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7、随后策略: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
随后策略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政策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
8、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了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9、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10、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二、填空1、环境心理学中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假装电击。
2、认知地图的成分和维度包括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
3、影响个体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
4、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分别是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
5、设计流程分为5个阶段,包括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
6、世纪年代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
20世纪60年代7、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如篱笆和标牌8、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郊应、堤岸效应和适应。
9、减缓拥挤对被试造成的消极影响,可用三种方法,分别是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
环境心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之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成立。
环境心理学提出者“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首先由心理学家普洛尚斯基,伊特尔鑫等提出。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简答)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随时间持续和变化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即都希望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源于实际研究。
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接触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什么是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借助以往的知识或经验对来自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行处理,即从主观角度出发,将感觉到的刺激与以前储存于大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初步的比较和识别,形成对事物的综合反映。
这一信息综合过程在心理学中成为“知觉”。
综合的依据直接来自感觉和认知图册。
连觉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相互连结。
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选择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管理者他们之间的意义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环境认知研究人如何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即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
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环境心理学复习
环境心理学复习一.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1. 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2)知觉的选择性(3)感觉的理解性。
3.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二.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街、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 2 )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考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 3 )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
( 4 )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塹、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限。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2.认知地图的功能(一)解决空间问题。
面对物质环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个人充分利用和选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三.应激反应(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环境的意象则成为更大范围环境认知的基本参照系。
(三)交往功能。
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使市民通过共用的符号系统和共同的交往模式联系起来。
三.应激反应1.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互相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最新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
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
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整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就是典型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例证,它是在人们的心理上、乃至哲理上有了一定的"宇宙模式"、"天人相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后,才到自然界中去寻找他的风水宝地,即所谓的"宅择也,择吉地而营之",并在建筑上和环境设计上附会阴阳五行的理论,求得心理上的安适和满足,从而激起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工作的激情,因而可能事业发达,前途无量。实际上,它同时又满足建筑设计和城镇规划中趋利避害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如何使80%以上的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满意,如何使建筑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求,应该是建筑师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的目标。特别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特定性和不断发展性,已经成为建筑舒适性设计理论的瓶颈问题。
心理环境学的研究目标就是针对这一瓶颈问题,研究心理声学(包括心理噪声学、乐音学、心理热环境学、视觉心理学、心理色彩学、心理日照采光学、心理形体形态学、空间和行为心理学)与建筑环境学的关系,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从酝酿到成熟的心理过程等。
其实,就是埃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铁塔、悉尼歌剧院、"珠江帆影"、白天鹅宾馆和风行一时的玻璃幕墙,都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有关。
心理环境学和环境心理学是一对姊妹科学,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倒换,而是有着重大的区别。首先是所属的领域不同,前者偏向于环境科学和建筑学;后者偏向于心理学,从而使得参加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有所不同。其次是研究的内容不同,前者侧重于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人们需要怎样的建筑与环境;后者侧重于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可能存在怎样的心理与行动。再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不同,在前者的研究中,人是主动的,是自变量,而环境是被动的,是因变量;在后者的研究中则相反。最后是研究的层次不同,前者着眼于人工环境对特定心理的适应情况,并力求对古代建筑进行说明,对未来建筑的发展作出预测;后者主要对环境与心理的对应关系进行描述、说明或解释。它们的既是一物的两面,又是整个设计过程应当考察的两个相邻的阶段。
环境心理学资料
49. 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
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
工效学Ergonomis 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环境心理学试题课程主要知识点
环境心理学二、感觉1、定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种类:(1)内部感觉(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三、注意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因素:(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性特征3、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四、联觉: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色彩的温度感2、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的暖色使人感到距离缩小,称为前进色;明度低的冷色使人感到距离增大,称为后退色。
3、色彩的轻重感4、色彩的面积感5、色彩的动静感五、知觉:1、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是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六、认知:认知指的是获得认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七、格式塔:1、概念:(1)词义:形式、图形,完形(同一完整的结构整体)2)术语: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整体之一。
3)引申:“有组织的整体”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a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b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c有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觉需求,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在随意和轻松的情景中第一眼就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
(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a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b简单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c水平和垂直形态易成图形d对称形态易成图形d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e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f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图形g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h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图形3、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05339-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绪言1.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起源与早期研究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三)发展:理论的缺陷;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关研究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观察法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2.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3.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5.联觉与环境设计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知识点(包括提出者)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 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45厘米),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2)个人距离(45—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2。
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远距离社交距离为1。
20-3。
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7。
60米),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5、压力评估的种类1)伤害或损失的评估:将焦点放于已经造成的伤害2)威胁性评估:焦点放于未来会产生的伤害3)挑战评估:焦点放在有可能即将产生的压力源6、大楼疾病和大楼综合症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大楼综合症: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通风系统引起的、过于舒适引起的)7、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8、私密性概念、形式、功能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 )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 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 下列四个人中, (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 林奇认为, 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 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 (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 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 是实施(城市更新)。
17.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 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 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 1968年6月, 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 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7、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试对环境心理学的几种理论进行比较。
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
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
环境心理学笔记
环境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环境心理学绪论第一章绪论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一、相关学科的渊源:◆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名词a论述thus)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
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论述)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四、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知觉:环境感知、认知地图、寻路; 2.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气候、噪音、光照、 颜色、气味、拥挤; 3.空间行为: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可防 卫空间; 4.各种类型的环境设计: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学习环境、医疗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特殊环 境; 5.各类人群环境:幼儿、老年人、残疾人、康复 者;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97年:由日本的“人—环境研究协会”主办,欧洲 的“人—环境研究国际协会”、美国的“环境设计研 究协会”和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人与自然环 境研究”三大组织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 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展
(3)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研 究者将自己关心的心理问题变成容易回答 的具体问题,编制成问卷,通过现场发放、 邮局邮寄、在报纸杂志上印发和互联网发 送等方式发送,将问卷在很短时间内发送 到被调查者手里,然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 整理,发现一些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 究。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所以人 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 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 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 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 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 别之处。
五、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9页精选文档
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
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 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知道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 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6视觉研究的深化:1.中央凹:辨别事物精细形态,沿点划线式轨迹扫描。 点——注视;划——扫视 2.黄斑和周围视觉:黄斑随同中央凹扫描 周围视觉: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视觉 边缘视觉:视力差,运动感觉强 视觉错觉有似动现象,分为自动、闪动、诱动。 7.不同感觉相互影响:①相互削弱和破坏②相互加强或协同③补偿或替代 8.知觉的基本规律:整体性、相对性、连续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 恒常) 9.环境知觉: 概念:个体或群体直接和真实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紧接刺激物发生,并与知识经验相联系。 直接即时在场是三个必要和充分条件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语言文化,经验及其他 10.认知的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过程。 11.环境认识:人对环境刺激的存储、加工、理解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1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知结构:1.图式:固有的知识经验 2.同化:新经验纳入到固有图式中 3.顺应: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4.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平衡,心理学上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 第二章、环境知觉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德国。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 1.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易成图形的条件 2.群化原则:邻近、相似、连续、封闭原则 3.简化原则:良好完型,简洁原则 格式塔知觉理论—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论知觉理论(布伦斯维克)—真实环境中实验得出的结论,重视后天 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观点:(由吉布森提出) (一)、环境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 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对人而言,不需要从环境刺激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复习绪言1.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起源与早期研究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三)发展:理论的缺陷;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关研究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观察法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2.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3.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5.联觉与环境设计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知道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6视觉研究的深化:1.中央凹:辨别事物精细形态,沿点划线式轨迹扫描。
点——注视;划——扫视2.黄斑和周围视觉:黄斑随同中央凹扫描周围视觉: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视觉边缘视觉:视力差,运动感觉强视觉错觉有似动现象,分为自动、闪动、诱动。
7.不同感觉相互影响:①相互削弱和破坏②相互加强或协同③补偿或替代8.知觉的基本规律:整体性、相对性、连续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恒常)9.环境知觉:概念:个体或群体直接和真实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
紧接刺激物发生,并与知识经验相联系。
直接即时在场是三个必要和充分条件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语言文化,经验及其他10.认知的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过程。
11.环境认识:人对环境刺激的存储、加工、理解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1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1.图式:固有的知识经验2.同化:新经验纳入到固有图式中3.顺应:建立新图式的过程4.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平衡,心理学上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第二章、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德国。
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1.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易成图形的条件2.群化原则:邻近、相似、连续、封闭原则3.简化原则:良好完型,简洁原则格式塔知觉理论—知觉的直觉作用概论知觉理论(布伦斯维克)—真实环境中实验得出的结论,重视后天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观点:(由吉布森提出)(一)、环境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
对人而言,不需要从环境刺激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中——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征的直接产物。
(二)、知觉反映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认为,感知觉十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
凭本能的知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
应该不需要学习,或者不需要花很多努力就能学会。
3.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愉悦、恐惧、艺术欣赏、信息控制4.基本理论模型:个人在知觉中起主动作用,为了应付从环境到达我们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须建立起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概率论点。
这些概率论点,是从大量环境场景的感觉线索取样中得到的。
5.布化斯维克概率知觉理论:(透镜模型)P40将接受到的一组刺激,经过过滤、重组、聚焦为一个整体的知觉感觉信息不可能正确反映真实世界,它在本质上是模糊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预见的,即使那些看起来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的获得结果,它包含着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判断过程。
个体必须利用这些可能有错误或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性质作出几率判断。
第三章、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2、最早研究者:美国城市规划师林奇《城市的意向》,介绍了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
其中有两种方法:画地图草图、言语描述3.五大组成要素: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4.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2)、模糊性和片段性(3)、个人差异: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活动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如何形成认知地图:模拟观点、命题观点5.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6.特征:(1)、组织与结构(2)、同一性(3)、意义(功能意义、文化历史意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二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儿童认知成图能力四个连续发展阶段: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物和路径结合成子群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体环境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各个理论: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行为场景理论2.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绩效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任务绩效与唤醒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
当唤醒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点时,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
对于复杂任务,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对于简单的任务,最佳唤醒水平偏高。
3.环境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为应激物。
应激包括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塞利)、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拉扎勒斯)。
生理反应有三个阶段:警戒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心理反应的评论取决于一人的心理素质二是人在特定刺激情景下的认知应激源分为三种:灾变事件、个人应激源(个人的生活事件)、背景应激源(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4.唤醒理论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增加肌肉的紧张状态。
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三因子论”:快乐与不快乐、屈从与控制、唤醒与睡眠柏莱恩:复杂性、不一致性、新奇性、意外性卡普兰:复杂性、连贯性、易识别性、神秘性5.适应水平理论(1)适应水平:沃尔威尔提出,每个人基于过去经验所形成的最习惯的刺激,即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的反应的改变。
(2)人与环境的平衡:○1环境顺应人的需要;○2人顺应环境的需要(3)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由于每个人过去经验的不同,所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
该理论用以解释人们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以及预测什么样的环境刺激最适7.行为场景理论:巴克和莱特研究真实场景对行为的影响。
(1)场所的环境特征:封闭、开放、环境本身(2)行为场所的人员配置○1最小维持量:维持场所需要的最少人员的数量○2容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3申请者:试图成为行为场景一员的人○4人员配置不足、过剩、适当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1.噪声:令人烦躁的、使人不愉快的以及不需要的声音。
与音乐相对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响度、预见性、控制感2.拥挤理论包括:(一)生态理论模型(二)超负荷理论模型观点:在高密度的拥挤条件下,个体接受高负荷的刺激,导致压力和唤起水平,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三)密度--强化理论模型——弗里德曼(四)行为约束理论对拥挤的理论解释信息超载、行为约束、生态心理学措施策略:分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唤起和注意中心日常生活经验3.空气污染的来源汽车尾气、煤烟、工业废气、餐馆与街头烧烤、室内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空间和领域性1.个人空间:(1)定义:当相互作用时,个体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最小空间范围。
是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的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2)作用:自我保护功能、调整的功能、沟通的功能避免接收过多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攻击(3)人际距离:霍尔《隐藏的向度》(4)测量(测试)方法:○1模拟研究:基西(投射法);○2实验室研究;○3现场研究(5)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教育○2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会地位○3文化人际距离(霍尔):密切(0-0.45m)个人(0.45-1.2)社会(1.2-3.6)公共(3.6-7.6)2.人际空间定位:个人交往时的作为选择、公共场合的座位尊卑、国际会议上的座位排列3.私密性: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交往阿托尔曼的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4.领域性: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5.动物的领域性行为:○1功能:保护功能;减少冲突(主体效果现象);控制交配○2动物保护领域性的方式:消灭敌害,自我显示6.人类的领域性行为:○1个人化和做标记○2领域的防卫:侵入、骚扰、污染防卫的阶段:预防、反应领域的层次:奥尔特曼《环境和社会行为》主要领域:使用者具有绝对支配权次要领域:不居核心地位公共领域:任何人可以暂时使用,无支配权领域的功能:有助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助于保证个体独处类似于动物的防卫功能,优先居住效应控制和传递个人认同感安定和家的感觉7.影响领域性行为的因素:①个人因素:年龄、性别、个性②社会环境和文化城市环境的体验的特点1综合性2指向性和选择性3差异性4直觉性5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第九章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道(2)靠左(右)侧通道行走(3)逆时针转向(4)依靠性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所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3行为习性的差异(1)情境差异(2)群体差异(3)文化和亚文化差异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是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