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民初文言章回体小说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

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

第47卷第2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7,N o .22020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c h ,2020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庄 逸 云(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在清末民初,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小说读者的总人数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士大夫(士绅)一直是阅读小说的主力军㊂1872年至1894年间,并无文艺思潮波及小说,小说读者对语体亦未进行自觉的关注㊂1895年后,士大夫进一步成为小说读者的绝对主力㊂白话小说虽一时繁兴,但为了因应士大夫的阅读需求和品位,最迟至1908年,文言小说的销行即已超过白话小说㊂1912年至1919年间,新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小说读者的另一主要来源,其受教育背景使得他们习惯文言文学的阅读,从而进一步助长了文言小说的盛行㊂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读者;小说语体;文言小说;白话小说;阅读品位中图分类号:I 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20)02-0127-07收稿日期:2019-01-16作者简介:庄逸云(1975 ),女,土家族,重庆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近代小说㊂在清末民初,随着城市的发展㊁市民人口的增长及文化市场的扩大,加之特定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市场对于小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小说读者也就成为影响小说创作与生产愈来愈重要的因素㊂目前学界在近代或晚清小说的研究中,对读者问题越来越关注,已有较多论文谈及读者对小说的编辑㊁创作㊁翻译和传播的影响㊂但是,真正聚焦于小说读者本身㊁探讨当时小说读者的具体构成和因时而发生的变化等,这方面的研究还较薄弱㊂①此外,读者的知识结构㊁文化层次㊁阅读心理不仅影响到小说文本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还深刻影响到了作品的语体㊂②可以说,清末民初每一个阶段对小说语体的整体选择,都离不开对小说读者的考量㊂关于清末民初读者与小说语体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亦鲜少有专文探讨㊂基于此,本文以1872年申报馆的创立作为清末民初的起始点,拟将1872年至1919年间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具体考察㊂一 1872-1894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士大夫作为小说读者近代城市的崛起,可以上海为代表,近代小说的产生,也主要集中于上海,因此若要剖析小说与读者之关系,上海是足以作为研究典型的㊂从1843年开埠到20世纪初,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大都会㊂上海的繁华也屡屡见诸于时人的笔下,如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在小说‘海天鸿雪记“中描述: 上海一埠,自从通商以721①②立足于晚清小说读者,探讨其构成或变化的文章,如: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王姗萍‘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㊂但二文仅论晚清,不及民初,且对晚清小说读者问题的讨论仍不够全面深入㊂语体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㊂语体是运用全民语言选择语言材料所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或语言特点综合,也是民族标准语经由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几种相对稳定的语言功能风格类型㊂(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当然,关于 语体 一词的定义,语言学界因其侧重不同,仍有所纷歧,兹不赘引㊂本文所讨论的 语体 ,具体指小说采用的是白话语体还是文言语体的问题㊂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㊁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一般㊂福州路一带,曲院勾栏鳞次栉比,一到夜来,酒肉熏天,笙歌匝地㊂凡是到了这个地方,觉得世界上最要紧的事情,无有过于争逐者㊂正是说不尽的标新炫异,醉纸迷金㊂①城市的发展必然使得城市人口即市民的数量增加㊂19世纪初,中国的城市人口约有1200万,占当时中国3.5亿总人口的3%-4%㊂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长至1680万,占当时4.3亿总人口的4%-5%,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约为1.4%,高于约0.8%的总人口年增长率㊂尽管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这一百年间,城市人口的增幅不算大,但其稳定增长的趋势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19世纪后半期,城市人口的增长率有显著提升㊂而在1900年至1938年之间,城市人口的增长更是明显加快,其增长率几乎是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㊂②就上海市而言,1865年,英㊁美公共租界有9万多人,法租界有5万多人,到1895年,公共租界的人口是24万多,法租界是5万多,加上华界,共有80多万人口㊂而到1900年,公共租界的人口增加至35万多,法租界增加至9万多,加上华界,上海的城市居民已经达到100多万人㊂③城市人口的增长势必导致消费市场的扩大,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㊂在类似上海这样以商业和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中,人们的作息不再受制于节气或昼夜等自然条件,而是有了更明晰和固定的工作与休闲时间㊂街灯的设置㊁煤气灯及后来电灯的普及,也在客观上延长了人们的休闲时间㊂此外,在市场谋生方式下,人们的收入也不见得与投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发生必然的关系,因此娱乐休闲活动很有可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㊂在以上海为龙头的大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日渐增长的消费群体和日渐扩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消费需求当然也包括了书籍㊁报刊特别是小说这一类的文化消费品㊂自1872年申报馆的成立伊始,一些大型的近代出版机构的创立㊁报纸副刊及小说期刊的发行㊁小说单行本的出版等,皆是因应了这一文化市场的需求,读者的阅读需要成为影响这些出版物的重要因素㊂1872年至1894年,小说的发展尚未受到社会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强势影响,在该阶段,小说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多数出版者考量的重要因素㊂1897年,李伯元创办‘游戏报“,特设 记注倡优起居栏 ,且为妓界 开花榜 ,在十里洋场引发热议,大受追捧㊂‘游戏报“的热销引起多家报纸效仿,上海每天均有十余种小报同时发行,以迎合读者低层级的文化消费心理㊂1872年至1894年间,小说读者的构成㊁报刊对小说读者的定位,可以‘申报“为例略窥一二: 至于稗官小说,代有传书㊂若张华志博物,干宝记搜神,齐谐为志怪之书,虞初为文章之选,凡兹诸例,均可流观㊂维其事则荒诞无稽,其文则典赡有则,是仅能助儒者之清谈,未必为雅俗所共赏㊂求其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㊂ ④这段文字说明,‘申报“预期的读者是 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 ,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㊂‘申报“在创办之初,试图通过 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 的办报风格,吸引各阶层人士订阅该报,从而争取利润的最大化㊂生活于城市下层的流民㊁工人㊁小商贩不是没有订阅报刊的可能性,如清末有人谈及: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傭夥,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㊂中国就贾之童,大都识字无多,文义未达㊂得‘申报“而读之,日积月累,文义自然粗通,其高者兼可稍知世界各国之近事㊂乡曲士人,未必能举世界各国之名号,而上海商店傭夥,则类能言之,不诧为海外奇谈㊂ ⑤但整体而言, 农工商贾 中的 农工 订阅‘申报“的数量应该不大,‘申报㊃发刊词“中的内容及文字表述本身便不是一般的 农工 所能理解的,所以‘申报“事实上的读者主要还是包括 学士大夫 及部分商贾在内的社会中上层人士㊂如:1877年11月21日,针对署名 寓沪远客 者在‘申报“上刊登的照图编撰小说的启事,‘申报“特地配发了题为‘书请撰小说后“的评论: 近来稗官小说几于汗牛充栋,然文人同此心㊁同此笔而所撰之书各不相同,实足以开拓心胸,为消闲之一助㊂但所阅诸小说,其卷首或有图,或无图,从未专有图而无说者㊂兹见本报后寓沪远客所登之请撰小说告白,似即征诗82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李伯元全集“第3册,薛正兴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㊂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㊁36㊁37页㊂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㊂‘发刊词“,‘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号㊂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广益丛报“第65号,1905年㊂征文之遗意,文人雅士于酒后睡余,大可藉此消遣工夫,行见奇情状采奔赴腕下,而诸同人又得击节欣赏矣㊂ ①这段文字透露出‘申报“对当时的小说作者及读者身份的更为清晰的认识,即小说的撰述者为 文人雅士 ,其撰述目的乃 藉此消遣 ㊁展露 奇情状采 ,而小说的读者是同为文人雅士的 诸同人㊂身为学士大夫的读者,他们自来的阅读传统是,既要读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也要读隶属于子部的文言小说,因此申报馆在出版小说时,亦并未流露出对特定语体的偏好或倚重,其所出版的文言小说的数量略多于白话小说,但大体上二者的数量是持平的㊂如1877年申报馆所刊‘申报馆书目“,其中列入 新奇说部类 的文言小说共计14种,列入 章回小说类 的白话小说共计7种;1879年申报馆所刊‘申报馆书目续集总目“,其中列入 说部类 的文言小说共计5种,列入 小说类 的白话小说共计5种;两年的书目合计,申报馆共出版文言小说19种,白话小说12种㊂②另据陈大康先生统计,咸丰元年(1851)至光绪二十年(1894)这四十年里,出版了文言小说共计71种,白话小说共计53种㊂③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1895年前,选择白话或文言来写小说的问题并未受到外力的冲击,文人学士作为小说读者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秉承了旧有的阅读习惯,并未对小说的语体问题产生群体的关注自觉㊂文言小说的数量略高于白话小说,或基于文言小说多笔记性质,有增进学识之功效㊂另外,从1872年申报馆成立到1879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总目“的刊印,申报馆在这数年间的年均小说出版量约为4种,这个数字高于过去年均1至2种的小说刊印种数㊂这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市场对小说的需求是在逐渐增加的㊂二 1895-1911年:士大夫成为小说读者的绝对主力1894年后,因中日甲午战争及戊戌变法等系列大事件的发生,知识分子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并从改良社会的角度提倡小说,以引导文化消费市场,英人傅兰雅在1895年的‘申报“上刊登 求著时新小说启 ,严复㊁夏曾佑在1897年的‘国闻报“上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皆可视为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先声㊂1902年的小说界革命更是极大地刺激了白话小说的兴盛㊂1902年至1911年是小说的生产突飞猛进的时期,当时的小说作者和出版者们往往将 中人以下 ㊁ 愚氓 ㊁ 妇女与粗人 等视为期待读者,如商务印书馆主人在‘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中称 借思开化夫下愚,遑计贻讥于大雅 ④㊂那么,这一时期事实上的小说读者真的是所谓 愚民 吗?当然不是㊂1908年徐念慈在‘小说林“上撰文,十分明确地指出: 余约计今之购小说者,其百分之九十,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其百分之九,出于普通之人物,其真受学校教育,而有思想㊁有才力㊁欢迎新小说者,未知满百分之一否也? ⑤作为当时人及‘小说林“的主编,徐念慈的这段话自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广受征引㊂据其统计,当时的小说读者百分之九十是所谓 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 ,即以旧学为根基又接受了新知的士大夫,或曰士绅㊂这个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㊂有学者认为,在上海这样的近代城市中,市民群体的构成大致如下㊂1.资本家,主要来源于买办㊁进出口贸易商以及本籍和外地移居的绅商㊂2.职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凭籍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阶层;旧式职业从业人员的转型;20世纪20年代后,成批接受过近代教育的青年被纳入各种社会职业㊂3.产业工人,主要来源于农民,市民和熟练的手工业工人只占极少数,是一个由乡民汇集而成的市民群体㊂4.苦力,主要指苏北逃荒来沪的农民,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㊂⑥当然这个分析未见得全面,比如政府官员㊁家庭主妇㊁尚未进入职场的学生,也应隶属于市民群体㊂在清末民初的市民群体中,士绅阶层的分化又无疑是其重要的来源㊂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 ,原本在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士绅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出现分化, 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绅商,从而成为市民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所谓绅商,就是指绅与商两者合流之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群921庄逸云 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①②③④⑤⑥‘书请撰小说后“,‘申报“1877年11月21日,第1712号㊂据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统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㊁198页㊂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㊃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㊂商务印书馆主人‘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绣像小说“1903年第1期㊂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总第10期㊂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㊃政治社会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75-587页㊂体 ①㊂除了转化为商人和资本家,传统士绅阶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近代新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编辑㊁记者㊁医生㊁律师㊁学校教员等,也即成为凭借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阶层㊂不难看出,在近代市民群体的四大构成中,绅商和相当一部分的职员都是出自传统的士绅,而其文化素养也正是如徐念慈所概括的 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 ㊂这部分人士关心时局㊁有变革社会的意愿,他们一改过去视小说为小道末技的观念,开始热衷于写作和阅读小说㊂时人曾谈及小说受文人追捧的现象: 嗟乎!昔之以读小说为废时失事㊁误人心术者,今则书肆之中,小说之销场,百倍于群书㊂昔之墨客文人,范围于经传,拘守夫绳尺,而今之所谓小说家者,如天马行空,隐然于文坛上独翘一帜㊂观阅者之所趋,而知著者之所萃㊂盛矣哉其小说乎!②在近代城市中,曾经的士绅们虽然已经转化为市民群体中的绅商或编辑㊁记者等角色,其生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关注国是的传统与过去一脉相承,他们视小说为改良社会的利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小说读者的一个重要构成,在小说读者中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㊂袁进先生提出: 小说市场的扩大主要不是由于市民人数的增加,而是在原有市民内部,扩大了小说市场㊂换句话说,也就是大量士大夫加入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队伍,从而造成小说市场的急剧膨胀㊂ ③市民人数客观上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前文已有分析;但认为大量士大夫的加入,成为小说市场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一论断是很精辟的㊂除了士大夫们热衷于阅读小说外,当然也不乏 普通之人物 阅读小说,只是在小说读者中所占比例仅为百分之九,数量远远低于士大夫㊂徐念慈所谓的 普通之人物 大抵包括学徒㊁工人㊁商贩或部分职员等㊂这部分人士尽管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但对小说中之言语浅俗者还是有阅读欲望的㊂1905年姚鹏图谈到,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傭夥,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 ④,这段话虽是针对‘申报“而谈,其实报刊所载小说在这部分人群中的接受情况,也大致可以依此类推㊂比如清末民初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程小青少年时曾为钟表店学徒, 十二岁时,得‘福尔摩斯探案集“读之,浸淫其中,寝馈俱废,一若别具慧心者 ⑤㊂事实上,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普通市民向来就是通俗小说的阅读者,他们被称为 里耳 ,以与士大夫的 文心 相对应,冯梦龙编 三言 ,就以普通人为诉求对象, 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⑥㊂在清末,这个读者群仍然是存在的,只是他们的人数有限,购买力远不如士大夫,对新小说的格调也较难适应,所以算不上小说读者的主力㊂徐念慈所提到的第三类人群 其真受学校教育,而有思想㊁有才力者 ,即所谓新式学堂学生或以学生出身的人士,在他看来,这部分人群在小说读者中所占的比例更小,可能不足百分之一㊂事实上,当时的学堂建设尚未全备㊁学生尚在成长中,这可能是学生在小说读者中所占比例甚小的重要原因㊂近代学堂的兴起可追溯至洋务运动时期,当时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新式学校,近20所㊂百日维新时期,颁布了设立京师大学堂,筹办高㊁中㊁小各级学堂,改各省会书院为高等学堂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但因变法的失败,措施未能得以真正落实㊂所以,直到19世纪末,新式学堂仍较稀少㊂据周作人回忆: 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国还没有中学校㊂ 那时候还没有中学校,但是类似的教育机关也已有了几处,不过很是特别,名称仍旧是 书院 ,有如杭州的求是书院,南京的格致书院,教的是一般自然科学 幸而在这些文书院之外,还有几个武学堂,都是公费供给,而且还有每月津贴的 赡银 ㊂ ⑦鲁迅出生于1881年,若以1891年至1898年算鲁迅的青年时代 ,那么这个时期中国的新式学堂是很匮乏的㊂直到20世纪初期,近代学堂才开始大量兴起㊂1901年9月,清廷谕令建各级学堂, 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3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陶鹤山‘论中国近代市民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东方论坛“1998年第4期㊂黄世仲‘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中外小说林“1908年第2卷第4期㊂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㊂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广益丛报“第65号,1905年㊂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69页㊂冯梦龙‘喻世明言㊃叙“,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页㊂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㊁49页㊂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1905年清廷谕令自1906年起废止科举制度,更是为近代学堂的发展扫清了道路㊂到1908年徐念慈撰文分析小说读者的构成之时,学堂的发展已较为可观㊂据王笛先生统计,近代学堂的数量1903年为769所,1904年为4476所,1905年为8277所,1906年为23862所,1907年为37888所,1908年为47995所;学生人数1902年为8912人,1903年为31428人,1904年为99475人,1905年为258873人,1906年为545338人,1907年为1024988人,1908年为1300739人,其增速不可谓不快㊂②但就整体而言,新式学堂的建设时间甚短,其发展不可能在短短数年间趋于全备,所培养的学生尚在成长中㊂譬如清廷在1902年3月颁布的上谕中称:前经通饬各省开办学堂,并因经费难筹,复谕令仿照山东所拟章程,先行举办㊂迄今数月,各该省如何办理,多未奏复㊂即间有奏到,亦未能详细切实㊂该督抚等身膺重寄,目击时艰,当知变法求才,实为当今急务㊂其各懍遵迭次谕旨,妥速筹画,实力奉行㊂即将开办情形,详细具奏㊂如再观望迁延,敷衍塞责,咎有攸归,不能为该督抚等宽也㊂③于此可以看出,在兴办学堂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阻力和困难㊂另外,在上述诸年份的学生人数中,尚有相当部分是小学生,如小学生人数1903年为22866人,1904年为85213人,1905年为173847人,1906年为481659人④㊂所以综合来看,晚清时期 有思想㊁有才力㊁欢迎新小说的学生不足百分之一 的判断大致是切合实际的㊂三 1912-1919年:学生成为小说读者的生力军1912年进入民国后,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㊂从1912年至1949年,中国人口几乎以1%的年平均率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可能达到2%㊂1913年,中资工厂有698家,拥有工人270717名;1920年,中资工厂有1759家,拥有工人557622名㊂在民国的前十年间,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的几年㊂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㊁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群体进一步壮大,小说读者的数量当然也随之增加㊂关于1912年至1919年间小说读者的构成,1919年刊载于‘小说新报“的一封读者来信有所提及: 购读新小说者,以何如人占其大多数林下士,其一也,世家子女之通文理者,其二也,男女学校青年,其三也;农商界及下等社会所读者,必非新小说㊂ ⑥这封信件中的分析颇为粗略,且未见得妥当,如 农商界及下等社会 未必不读小说,事实上,商界中的部分商人㊁公司职员,下等社会中如部分商贩㊁店铺伙计㊁工人等,很可能是要读小说的,而且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一群体在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隶属于所谓 下等社会 的产业工人的人口基数虽然在快速增长,但对他们作为小说读者的数量还是不宜过高估计㊂1928年,在对上海978位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不读书的男子占男子总人数57.7%,不读书的女子占女子总人数98%⑦,民初时期,工人群体的文盲率应该更高㊂该读者来信将林下士㊁世家子女㊁学校青年视为小说读者的主力军,还是很有道理的㊂所谓林下士,即文人学士或曰士绅,近代城市中的官员㊁绅商㊁编辑㊁记者㊁教员㊁医生等知识分子群体皆可隶属于林下士,其知识结构也大体如徐念慈所说,是 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 ㊂1915年梁启超曾感叹:举国士大夫不悦学之结果,‘三传“束阁,‘论语“当薪,欧美新学,仅浅尝焉为口耳之具,其偶有执卷,舍小说外殆无良伴㊂⑧这虽是批判之语,但无疑说明了民初时期士大夫对小说的阅读热情㊂上述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世家子女与学校青年皆可归为学生这个群体㊂相较于清末,民初学堂和学生的131庄逸云 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76页㊂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㊂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第779页㊂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㊂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59㊁45页㊂ 读者来信 ,‘小说新报“1919年第5卷第7期㊂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551页㊂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1915年第2卷第1期㊂。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本论文以清末民初的文言小说史为题,对文言小说在其最后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讨。

“前言”部分以量化统计的方式描述了文言小说在当时的发展大势,并简要评述了学界对该时期文言小说进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生存环境”探讨了清末民初时期影响文言小说生存的重大因素。

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人从开通民智、进化论及文体审美的角度发动了白话文及白话小说运动,文言小说的发展因此处于低迷状态。

但梁启超等人的白话小说理论并未对以文言为高雅、白话为鄙俗的传统审美观造成根本的冲击,此外,晚清兴起的国粹思潮又将文言提升到“国粹”的高度加以维护,在观念上进一步强化了文言的优越性。

白话小说理论的弊端和国粹学派的观点在清末的最后几年逐渐在小说创作界产生影响,并与民初“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和袁世凯政府的文化复古政策相结合,最终促成了民初文言小说的繁荣局面。

在清末民初时期,传统型和新变型的文言小说都获得了并行不悖的发展,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清末民初的传统型文言小说研究”分析了传奇体和笔记体的文言小说在该时期的发展状况。

神怪、爱情与豪侠一直是传奇文的三大传统题材,由于反迷信运动的开展和科学主义时代的到来,清末民初的神怪传奇在整体上呈现出衰落的状态;当然,宗教信仰和民俗观念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神怪意象所固有的审美魅力也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因此当时创作神怪传奇者仍不乏其人。

其中,林纾的神怪传奇充分承袭了唐传奇和《聊斋志异》的风格,但由于缺乏对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林纾的这类作品并不能走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清末民初的爱情传奇数量众多。

根据思想内容和审美旨趣的不同,当时的爱情传奇可分为两类:一类秉承了正统的传奇小说的特色,内容多“奇异而可传示”,讴歌具有超越性的爱情与人生,在艺术手法上讲求“本备众体”的文章之美;另一类作品以传奇文的形式表现带有鲜明的新时代气息的人物和事件,追求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当下性”,而对正统传奇所具有的史与诗融合的品格不甚讲求。

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补正

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补正
中 图分 类号 : 0 . 1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78 4 ( 0 1 0 - 2 -6 1 749 2 A 10 4 4 2 1 ) 40 8 5 0
清末民初 , 和林 纾 、 天 笑 并 称 “ 说 三 大 包 小 家 ” 一 的 “ 州 才 子 ” 涵 秋 ( 8 4 1 2 ) 之 扬 李 17 — 9 3 , 第 一 篇 的 位 置 , 明张 博 士 对 拙 文 还 是熟 悉 的 。 说 接 着 张 文 写 道 : 以 上 四 篇 论 文 对 李 涵 秋 及 其 “
通 俗 小 说 进 行 了 比 较 全 面 的 研 究 , 除 伍 大 福 但 对 《 莲 日记 》 值 的肯 定 外 , 李 涵 秋 文 言 短 雪 价 对 篇 小 说 集 和 其 他 文 言 单 篇 均 未 能 论 及 , 不 能 这 不说是一 大 遗 憾 。 张 文 之 所 以指 出笔 者 “ ” 对 《 莲 日记 》 值 的 肯 定 ”, 因 为 笔 者 曾 经 单 雪 价 是
海 小 说 林 社 出版 。 该 书 集 合 了 六 个 被 迫 失
入 扬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从 事 博 士 后 工 作 ,0 8年 出 20 站 lj 3 。拜 读 张 文 之 余 , 禁 产 生 一 些 与 张 文 不 不
同 的看 法 , 撰 此 篇 小 文 , 教 于 张 博 士 。 特 就
状况 , 笔者的博士学位论 文列在 “ 考 文献 ” 把 参 门 , 何 结 局 等 等 。黄 金 霞 爱 丁 生 而 见疑 , 作
终 为 丁 生 死 ; 纤 与 张 生 相 恋 , 双 死 于 纤 双
收 稿 日期 :0 10 —6 2 1-42 基金项 目: 无锡市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0 1 J J ) 2 1WX Y 2 。 作者 简介 : 伍大福 (9 1) 男 , 17 一 , 安徽庐江人 , 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 事中国古近代小说教 学与研究 。

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清末“未来”题材小说研究——以《未来世界》为例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0913201242 姓名:莫海英指导老师:蔡德龙【内容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爱国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涌现出大量爱国文人志士,他们持笔书写历史、憧憬未来。

在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思维和旧思维的对撞冲突下,大批反映国家主义、政治与历史、未来理想社会的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清末民初新的小说局面。

清末民初的民族先觉者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的现实中,追寻和探索民族救亡之道,用文字编织理想,借笔墨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景象,形成新一类“未来”题材小说。

本文将以《未来世界》为主,从产生背景、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多角度对“未来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其他“未来”题材小说为佐证,对清末民初“未来”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探索“未来”题材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未来”题材;未来世界;文学影响中国的小说,起源较早,从远古的神话、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经历了起源、雏形、定型、发展、高潮这几个时期。

或记录史实,或描绘生活习俗、或刻录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

在文学史上,小说的发展,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往往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过渡阶段的小说是对前一阶段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在慢慢转型中,得到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的过程。

明清章回小说,进入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大批量新型题材小说,这类新题材小说在明清小说的基础上有怎样的新发展?有怎样的文学地位和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清末民初,即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在这个时期,仍存在一部分作品,是在前一个时期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沿续与发展,例如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以及侠邪小说《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它们只是对古典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

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综论

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综论

琶 怨 》 , 既 咽 泪 茹 痛 , 忧 寡 欢 已 , 此 篇 也 亦 幽 而
之 红仙 , 复 矫 捷 变 幻 , 神 龙 不 可 方 物 , 能 乃 如 卒
续 集 以奇 闻 轶 事 为 主 , 本 上 继 承 了古 代 志 怪 基 传 奇 和 志人 杂 事 小 说 的 题 材 和 手 法 , 时 反 映 同
50 2
21. 第2 哲 社 科 版 004 3 学 会 学 卷
彩 , 清末 哀 情 小 说 的代 表 。 是
清 末 民初 “ 值 得 谈 论 ” 小 说 有 三 大 类 : 最 的 政治小说 、 责小说 和写情小 说[ 。写情小说 谴
末 皆附 “ 秋 氏 日 ” 论 , 承 了传 统 文 言 小 说 涵 评 继
格 式 , 重 情 节 的完 整 。 主 人 公 黄 金 霞 、 纤 、 注 纤 恽 楚 卿 、 蓉 、 红 玉 的 爱 情 皆 以悲 剧 告 终 , 秋 叶 只 有 红 仙 能 与 心 上 人 喜 结 连 理 , 此 , 涵 秋 在 对 李 《 仙 》 以 “ 秋 氏 日” 论 道 : 吾 之 写 《 红 后 涵 评 “ 琵
谐 之 作 , 有 些 作 品 如 《 美 人 传 》 以 看作 古 但 黑 可
代 寓 言 体传 奇 的延 伸 和 发 展 。李 涵秋 用 文 言 体
蝶 派 的代 表 人 物 、 州 派 作 家 的 领 袖 。 近 年 来 扬 关 于李 涵 秋 及 其 小 说 的研 究 成 果 , 要 有 两 篇 主
观 》 《 香 阁 游 戏 文 章 》、 小 言 》( 编 《 时 、沁 《 主 小 报 》 每 日一 文 ) 5。这 一 统 计 数 字 大 体 上 反 时 _j
映 了李 涵 秋 创 作 的 小 说 数 量 , 也 有 疏 漏 。在 但 被 张翼 鸿 列 为 杂 著 的 作 品 中 , 沁 香 阁笔 记 》 《 正 续 集 为 文 言 小 说集 , 正集 以 志怪 传 奇 小 说 为 主 ,

最新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精品

最新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精品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清末民初是我国文言小说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的,欢迎阅读查看。

近年来,晚清民国旧体文献的发掘和研究正在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和文言小说。

虽然从总体上看,晚清民国时期是我国文言小说的衰微期,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作品存在,其中杜乡渔隐的《野叟闲谈》、蚊睫巢父的《蚊睫巢笔记》、鹘突汉子的《鹘突话》和海上寓公的《茶余随笔》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但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作品。

对这四部小说集的作者身份和文学价值进行初步查考和客观评价,有利于文言小说书目的完善和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野叟闲谈》(杜乡渔隐撰)《野叟闲谈》,志怪传奇小说集,署“杜乡渔隐撰”.今存光绪丁酉(1897)上海书局石印二卷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书局石印本四卷;民国四年(1915)醉经堂书庄石印本;民国十五年(1926)会文堂书局石印本《详注野叟闲谈》;民国二十三年(1934)大达图书供应社本、上海新书社本等不分卷,皆名《野叟闲谈》。

据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一书载韩国高丽大学藏光绪二十二年石印版,四卷四册.会文堂书局本《详注野叟闲谈》前有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阳月晦因循生于槐龙草堂之西斋所作《叙》云:“杜乡渔隐以名孝廉颇怀经世之志,实于枕葄之暇将所习闻之可惊可愕者一一存其颠末,久之裒集得若干卷。

”又有金沙后学徐霁《题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杜乡渔隐《叙》称该书原名作“可惊可愕集”,“今年春,于吴下住忘忧之馆,游结客之场,……因搜而出之,诸君子将寿之于梨枣,仆未敢当也。

”可见该书写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前。

据原作篇目,我们可以推知杜乡渔隐的身份。

其中卷一《书乔古村先生事》云:“吾邑乔古村先生,圣任侍御之父也。

”乔可聘,字君徵,号圣任,宝应人。

其父乔份,号古村。

卷三《飞天使者》提到“同邑王公讳有容,令泰和时”.王有容,字远度,宝应人,顺治八年岁贡,康熙二年选泰和县知县。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小说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小说

第一个十年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

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2开创: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3高潮:文学研究会1921○4原因: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长篇实践揭露封建家族丑恶。

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

不纯正的写实笔调,单线条结构。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清代学者焦循曾在《易余龠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胜”,并选取楚骚、汉赋、魏晋南北朝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八股文为各个时代的代表文体。

后来有人将最后一项改为明清小说,这是符合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情况的。

在所有的文学式样中,明清两代独领风骚的确实是小说。

而其中又以章回小说为代表。

章回小说又称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

由宋元长篇说话嬗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与笔记、传奇、白话短篇分途并行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的创作业绩,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体。

一、章回小说的源起唐代的俗讲变文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是章回小说的远祖。

指的就是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的一种比较久远的师承关系。

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所谓“俗讲”,即中唐以后的一种讲经方式,是和尚在寺里讲经的“话本”,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描摹表演,比较具有趣味性。

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精深繁富,不易领悟,俗讲则将深奥的佛经文学化和通俗化,并且与说唱艺术结合。

唐五代时有种说唱变文极为盛行,叫做“转变”,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

“变”即为变更、变化,使高深道理通俗化。

变文可以说是彻底的民间文艺,它是一个人就能说唱的讲经文。

由此可见,俗讲变文其实就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讲经,陈寅恪先生曾讲过:“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易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都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

”由此足见,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不过,俗讲及变文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经由“说话”艺术这一中介发挥作用。

“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

是说书、评弹等艺术形式的鼻祖。

随着李唐王朝的解体与坊市制度的结束,经五代纷争到宋朝建立,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文化空前繁盛。

这为市民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论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变迁与文学思想之演变

论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变迁与文学思想之演变
史志类 目, 原有小说 、 词 曲, 不难隶属。此类在私家簿录 , 收载 已久 , 而旧体 史志 , 则所不取。然晚近风气 已变 , 史 志即予著 录, 亦不致见警世俗也。昔明王圻 以《 水浒传》 人《 续文献统考
进行 小说创作 ( 如《 新 中国未来记》 ) 和翻译工作 ( 如《 十五小 豪杰 》 ) , 并创 办《 新小说 》 杂志进行宣传 。他将小说推至“ 文学
之最 上乘 ” 的地位 , 从理论上解决小说 的归 属 , 改变 了小说 被 轻视的传统观念。这些得到当时很 多理论 家的支持 , 中国的 小 说观念为之 一新 , 小说作 品数 量猛增 。据 阿英《 晚清小 说
经籍考》 , 稗史讥之 。( 《 四库总 目》 同。) 不悟其 识, 翻在圻下 , 今《 志稿 》 犹 囿斯见 , 亦弗广甚 已。” 范希 曾身处 风气 已变 的民 国时期 , 其对《 清史稿 ・ 艺文志》 编者沿袭“ 旧体 史志 ” 观念 , 不 取“ 说部传奇” 大 为不满 。蠡舟亦不赞成《 清史稿 ・ 艺文 志》 子 部 小说类 的收录情况 , 《 蠡舟评朱师辙 ( 清史稿 ・ 艺文志 ) 》 中
鲁迅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学者他注意到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纯文学观念下的小说有所不同并对其进行细化分类重点介绍宋以来的通俗小说还对小说的娱乐性故事性加以品题体现出一种新型文学观和小从文学史角度来看鲁迅的分类细致而典型且无大不当之处但若从图书学分类看其与孙楷第相比则有不尽如人意处
堂 皇 苎

由文学的边缘走到 中心 。 虽然小说的地位得 到很 大提高 , 但这是在 “ 救亡 图存 ” 的 社会大环境中产生的“ 基 因突变 ” , 与 当时 “ 为政治 ” 服务的文 学观念 密不可分 , 实质上 是“ 实 用” 文 学观背后 , “ 文 以载道 ” 传统观念 的延续 。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小说 的政治功利性 , 忽

稗史文心——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章化”现象

稗史文心——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章化”现象

体现 在小说 的创作方法 、理论建构和 鉴赏 阅读 等 方面与文 章极其接 近。 明末清初 白话 小说 产 生 “ 文章 化”
现 象的 内在背景是晚明 以来 小说创作的文人化 ,外在 背景是 宋元 以来文本位思想的风靡。“ 文章化 ”导致的
“ 类文章性”是古代文人 小说的一 个重要 特征 ,也是 古典 小说 民族特 色的一 个重要 方面。考察 白话 小说 的

2 9 —
本与说 书的最大不 同便是 个 中带 有文人 式 的思考 ,作 者 从具体 的问题切人 ,围绕某 一 主题进行 探讨 ,总结 经验
曲等通俗文学 当做 文章来 看 ,并 以文章学 的一 系列 规则
来规范 白话小说 的理论 、创 作 和评 价体 系 ,在 这种 思想
背景下催生 出了金 圣叹 以文章论 小说 的做法 ,风靡 一时

在以往 的研究成果 中,涉及这一问题 的论文或专著主要有 :20 年陈维 昭先生在 《 楼梦学刊》第 4 发表的 《 o1 红 期 红楼 梦 ‘ 脂
砚斋 . 中国文章学》一文 ,从文章学和小说评点学的角度来谈 《 红楼梦》的文章技巧 ,颇具启 发性 ;黄强先 生 20 年 出版 的 《 股文 05 八
响 ; 07 2o 年黄强和李玉婷发表的 《 八股 文与 ( 红楼梦 )——兼论从文章学 的角度研究 八股文 》一文 ,分 析 了八 股文章 法理论在 《 红
楼 梦》中的运用 。总体看来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 比较零散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② 王冉冉先生在 《 “ ”到 “ 从 史 文”—— 明末 清初 小说观念 的一 大变迁 》一文 中认 为明末 清初 存在着 “ 本位 ”思想 ,见 文 《 南阳师范学 院学报》2o 年第 2 ,本文沿用之 。 06 期

浅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

浅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

浅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清末民初出现的小说翻译高潮,在学术界有多种表述方式,有的称之为“晚清小说翻译”,有的称之为“近代小说翻译”。

本文以林纾在1898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到“五四”前夕的小说翻译为背景,因此称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一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起因清末民初是小说翻译大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全,如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就收翻译小说608种,日本学者樽木照雄教授等人编有《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在这些翻译小说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的通俗文学,即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这些小说盛行的原因是它们能够满足当时读者的愿望和需求。

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虚伪的共和制度及列强的压迫下,中国人深切地感到了科学力量的伟大,人们迫切地想从所翻译的政治小说中领悟到新的民主制度、在科学小说中领略到科技的力量、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正的法制。

当时的译者带有的这种翻译动机,迎合了当时政治改良、文化改良和启迪民智的需求,给民众带来了民主思想、自由平等观念和竞争进取的精神。

从创作角度来讲,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价值观念、人物塑造和小说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时一些小说家明显地从类似体裁的翻译作品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进行小说创作。

特别是“五四”时期的一批新文学作家都曾用充满激情的文字谈到晚清翻译小说,如鲁迅、郭沫若、冰心等,这些文字在文学界和翻译界至今仍广为人知。

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写道:“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

”鲁迅的这句话所指的是旧文学处于“边缘”或“弱势”阶段。

因此小说这一文体借助翻译小说的形式在清末中国文学系统中占据了中心位置,而翻译小说本身的势头也盖过了创作小说。

如《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在当时收进创作小说约120种,翻译小说达400种。

需要强调的是,清末社会“摄取外国文学”并不是自然的文学现象,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翻译小说的崛起,而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有意制造的结果。

章回体小说的现代际遇

章回体小说的现代际遇
较富理论色彩的概括是解 ( 小说话) 中讲章回体小说之结构的一段话* # 章回小 说之结构! 有顺排法! 有错排法" 顺排法! 回回相衔接" 错排法! 乃错综变化! 次章 与前章! 或 接 或 否" 吾 国 小 说 多 用 顺 排! 西籍他述体多用错排"$ %'%&,/-'- 虽然这只是一 种表面概括! 但已触及到章回体小说的叙 事时间问题" 何为 # 他述体$ 7 解的解释 是! 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 即采用 # 他述体$ ! 到晚清有所改变! 出现 了由第一人称叙事的章回体小说! 即 # 自 述体$ " 谈到 # 自述$ + # 他述$ 的还有吕 思勉! 他在 ( 小说丛话) 中使用了 # 自叙 式$ 和 # 他叙式$ 两个概念! 认为* # 主观 的! 著书之人! 恒在书中' 客 观 的! 则 著 书之 人! 恒 在 书 外! 故 亦 可 谓 之 自 叙 式 , ,=453P15V07IF16- 及 他 叙 式 , )15V07IF16也"$ %'.& 这一分析接近叙事学理论" 并且他 还认为! 章回体小说的叙述者大都 # 恒在 书外$ ! 以叙述故事为主! 很少自我抒情" 这种从叙事时间+ 叙述者等方面来考究章 回体小说的思路! 比起单纯的感受更能深 入到其内在的特质"
批判主 要 是 指 责 古 典 章 回 体 小 说 的 诲 淫与诲盗问题" 梁启超是持批判态度的代 表者! 他在 ( 译印政治小说序) 中说* # 中 土小说! 虽列之于九流! 然自 ( 虞初) 以 来! 佳制盖鲜! 述英雄则规画 ( 水浒) ! 道 男女则步武 ( 红楼) ! 综其大较! 不出诲盗 诲淫两端" 陈陈相因! 涂涂递附! 故大方 之家! 每不屑道焉"$ %'&& 后来批评古典小说 者大都沿袭了这一看法"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轮复习资料小说第一第二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 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

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2开创: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3高潮:文学研究会19214原因: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长篇实践揭露封建家族丑恶。

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第三讲小说:1917——1927第一节:“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 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①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

在清代,正统的士大夫文体中仍拒用小说的词汇和典故。

但到了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的移动已然开始。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

而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遂养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

②新式的教育产生了一代青年学生读者、作者群(包括留学生读者、作者),假如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旧市民读者原本是没有读短篇的习惯的。

③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代替文言人手,1918年《新青年》4卷5号改版,一律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接着,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小说月报》也改用白话;1920年初,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小学施行国语教育,这对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推广,自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西洋小说的引人,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是明显的,这可以追溯到163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中的古典小说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中的古典小说研究

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39No.12Dec.2020D01:10.16276/51-1670/g.2020.12.019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中的古典小说研究赵东旭(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清末民初国内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撰写还处于萌芽期,但自此开启了文学史中古典小说研究的风气。

这一时期国内文学史家的小说观念整体上是陈旧保守的,如林传甲仍视小说为“诲淫盗”之词,王梦曾将小说看作"附庸”和"点缀”,张之纯亦“择要叙列,俾知概略”。

文学史家对古典小说的编排体例和章节设置也呈现出简单化特征,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深入探究,题材类型选择也较为单一,数量有限。

总体上看,$匕时文学史家的古典小说研究还处于雏形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究其原因,现代文学和小说观念在国内的影响力在当时非常有限,小说学术研究还没有系统开展,文学史家未能充分认识到古典小说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雏形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20)12-0122-07游国恩先生在《对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几点意见)(1957)一文中曾指出,20世纪初国内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撰写处于草创时期,那时文学的概念还不明确,体例显得十分混乱⑴。

清末民初,国内一些学者受海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尤其是东邻日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影响,也开始创作本土的中国文学史。

这一时期国内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数量较少,且当时的文学史家如林传甲、窦警凡等人,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现代文学观念。

这些中国文学史著作仍然属于“杂文学”的范畴,许多文学史作品包括文字音韵、诸子、群经、传记杂史和目录学等内容,经、史、子、集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论述对象,纯文学仅占其中一小部分。

清代章回体小说中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观

清代章回体小说中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观

清代章回体小说中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观介绍清代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形式,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为代表。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并融入了各种价值观念,对清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2年结束。

清朝统治期间,社会经历了大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章回体小说则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兴起并发展。

文学形态与传播章回体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备受称赞。

每个“回”都有一个主题或情节,整部作品通常由多个“回”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故事情节,并在多个角度上思考其中所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观。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章回体小说之一。

它通过讲述贾府的故事,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作品中展现了对权势、财富和家族荣誉的追求,并反映了儒家价值观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

《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108个义士起义为背景的章回体小说。

作品描绘了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呈现出对正义、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通过描述这些英雄人物与时代背景相互作用,小说达到了塑造时代意义与传递价值观的目的。

西游记《西游记》则以佛教神话故事为背景,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旅程,探讨了人性、信仰和修行等诸多问题。

这部小说也加入了大量幽默与世俗元素,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各种仪式和规范,又张扬着些许自由思想。

价值观念探讨清代章回体小说在展现时代意义的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价值观念。

家庭观念清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荣誉和家庭地位。

章回体小说反映了封建家庭中的各种纷争和矛盾,表达了对家庭责任、传统道德和家族团结的强调。

社会阶层这些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形象,并描绘了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的互动关系。

通过展现官僚与商人、奸臣与英雄之间的冲突,章回体小说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和权力斗争。

章回体小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示了人们对爱情、友情、欲望和野心等情感与欲望的追求与抉择。

“章回体”称谓考(1)

“章回体”称谓考(1)

“章回体”称谓考(1)【内容提要】章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成熟之后,直至20世纪上半期人们普遍接受‚章回体‛这一小说文体概念前,其‚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在很长时期内存在错位。

因此很有必要结合章回小说文体的生成演变过程,梳理章回小说称谓的演变史,辨析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用来指称章回小说的不同概念,替‚章回体‛正名。

【关键词】章回小说/章回体/文体概念【参考文献】[1]谭帆.‚演义‛考[J].文学遗产,2002,(2):101-112.[2]陈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刘世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Ⅰ[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611.[4]王国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56.[5]胡适.论短篇小说[A].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590.[6]陈平原,夏晓虹.20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47.[7]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06-111.[8]严家炎.20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7.[9]浦江清.浦江青文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8.16.[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6.[12]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J].文学遗产,1999,(6):34-49.[13]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蒋祖怡.小说纂要[M].上海:正中书局,1948.172.一自从章回小说作为一种特定的小说文体产生之后,用来指称这种文体形式的名称可谓纷纭复杂,较为常见的有‚演义‛(‚演义小说‛、‚通俗演义‛)、‚平话‛(‚评话‛、‚平话小说‛)、‚通俗小说‛、‚传奇‛(‚传奇小说‛)、‚白话小说‛、‚长篇小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清末民初文言章回体小说
作者:张蕾, ZHANG Lei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1次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981
2.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 1984
3.李定夷民初上海文坛 1986
4.顾启音为失意文人写心--〈花月痕〉序说 1996
5.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2006
6.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上) 1934(创刊)
7.张法民初小说与时代心态[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 1996(04)
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971
9.查看详情 1914
10.徐枕亚跋 1916
1.韩雄飞承继借鉴新变——试论《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 201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wxyj200901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