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公共管理伦理学有感
07社会工作2007016127 秦辰
在我国行政学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理论成果,我们自己独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公共管理伦理学》则深刻的改变了这种现象。此书的贡献不仅在于系统论述了公共管理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框架和基本理论,还在于它明晰了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公共行政的新模式——服务行政,并在更宏观的公共管理的视野上把公共行政纳入到社会治理的统一视角中来,通过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推演出了社会治理方式从法治向德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新型社会治理方式——公共管理的全新解读
1、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危机。
人类社会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已经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正如书中指出:“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社会关系复杂性程度的增加、或者是一些新型社会关系的介入、或者是原有社会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当前社会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中渐趋完善,人类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已经是势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结果的社会自治给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由于社会自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关系和社会自治关系相互交织,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被打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规范这种新型的社会关。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弊端主要是源于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对其实施社会控制所产生的。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并没有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其外在的干预与控制行为与市场经济的把一个社会联成整体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另外,政府的层级化设置和大量存在的行政命令也与市场经济自由平等的要求相悖。
2、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张康之教授认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呼之欲出。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导向由控制转向服务,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在这种模式下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由于他容纳了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不可能再以“工具理性”和“价值中立”为基本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它结束了管理型治理模式片面追求科学化所带来的机械僵化和伦理缺位等问题,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公共行政发展到公共管理阶段,将从管理行政走向服务行政,而服务行政将成为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张康之教授认为,社会治理模式向公共管理模式的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公共管理组织的出现及与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及交互影响,二者会在一定情况下趋同,即政府不再是对社会进行控制,而是以服务为导向。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把经过转型的公共行政——服务行政纳入到了自己的框架内。
二、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及对伦理精神的呼唤
1、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
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为导向和核心价值的,究其原因,作者指出这是源于公共管理客体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治理模式演进的历史必然。因为社会其实一直有一种服务期望,但是在统治型社会中,由于追求强制性的秩序,对这种期望是压制的;其向管理型社会治理模
式的转化,正是政府向社会服务期望的妥协。但由于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依然超然于社会之上,在法制的制度模式下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因此服务期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而到了公共管理模式阶段,政府与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共同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二者在地位上逐渐趋于平等,国家与社会从分离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不仅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
2、公共管理对伦理精神的呼唤
正是由于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及对服务精神的渴求客观上要求一种伦理精神的复归。即旨在实现公共管理制度的道德化,在制度的层面上,使人类社会从“法制”向“德制”迈进。为什么服务精神的实现是与伦理精神紧密相连的呢?在张康之教授看来,首先“只有道德规范才能够既实现对公共管理主体的限制,同时又不减损其灵活性。”公共管理要求其管理主体以公共利益为其活动的出发点,但是在现实中,各种利益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只有道德规范才能在灵活性与制度保障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机制。其次公共管理中复杂的关系模式,使其在制度的层面上不可能规定得面面俱到,因此如何使管理主体的自由裁量行为能最大程度的符合公共利益,唯有以伦理精神为指引,以道德意识作指导。
3、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客观存在
伦理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但是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由于片面的追求科学化和工具理性,使这种治理方式排斥了道德机制发生作用的客观可能性,但是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科学化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之维,但客观的伦理关系是不可能被祛除掉的,即使是在官僚制的典型形态中,伦理关系的实存,也是无疑的。”[4]在公共管理模式中,由于其服务定位,使伦理关系成为公共管理中的基本关系,只有彰显伦理精神,才能够正确的处理伦理关系。当然,在此种治理模式下,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也还是存在的,三者的互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健全的关系模式。
三、小结
通过对《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的阅读,我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处处散发和洋溢着创新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著作。作者深刻地抓住了时代的主题,科学的预见了人类社会向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对现阶段管理模式与法治的种种弊端及无法调节的矛盾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伴随着人类社会迈向公共管理的时代,伦理精神将成为时代主题的创造性结论。大胆的提出了人类社会在制度层面上将沿着权制——法制——德制的逻辑轨道前进,从而使人类在长期的伦理缺位下看到了德治的曙光。他还指出人类社会走向德治并不是抛弃法治,而是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甚至权治在特定情况下也是存在的。法律是一种外在规范,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法”,这就决定了德治是一种更高的社会治理方式。所以以德治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将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单独的德治也是不周延的,只有将德治与法治、权治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互动,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同时,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德治要制度化,而且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德治制度化的途径和具体实现方式。公共管理的实践已经展开,新的治理模式的一些特征也已经初露端倪,深刻地揭示这种趋势无疑为我们采取合适的行动提供了方向。而且理论总该是超前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