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莱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叫“冠冕堂皇”的词,就是用来讽刺那些故意装得庄严正大的人物。显然,这样的人于古有之,大家对这类人从来就没有好感。其实,装的人也很痛苦。认识这样一个名人,他每天穿固定的衣裳,出没固定的场所,说固定的话,连举手投足也是固定的。他说,(),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但他又不想回到过去,因为名人光环,太体面,太荣光,他舍不得丢下。
世俗的社会是崇拜高端的,于是也就有人________。问题是有人装着装着,未必征服了别人,(),别人信不信,自己先信了。于是,______,也就觉得真成了人物,开始居高临下________了。②无论一个人装什么装久了,难免入戏太深,面具不好摘下来。
③拍摄《山楂树之恋》时,张艺谋为了找到一个眼清纯的女孩星探在全国各地寻竟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发现一个周冬雨。喧黑的社会,生的东西真的越来越来越少了。也因此,特别喜欢一个叫王二妮的民歌手。④除嗓音亮丽外,从穿着到面相再到内心,你会发现,她都有着和民歌一样的朴实和悠扬。
一切,自然的便是最好。哪怕是人格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好高骛远道貌岸然指点江山
B . 趋之若鹜沐猴而冠指手画脚
C . 趋之若鹜道貌岸然指手画脚
D . 好高骛远沐猴而冠指点江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却先弄晕了自己
B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自己却先晕了
C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自己却先晕了
D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却先弄晕了自己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9·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这
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 .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 . 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 . 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 . 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 . 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 . 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 . 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