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血液循环【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血液循环【圣才出品】

第7章血液循环1.如何评价心脏功能的好坏?答:(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①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是指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收缩末期容量之差。

②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是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反映了心室的泵血效率。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好。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①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正常心率以75次/min计算,搏出量约70mL,心输出量约为5L/min。

②心指数心指数是指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我国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

在进行不同个体间比较时,会因个体的新陈代谢总量差异而难以进行合理比较,采用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的心指数便有其存在价值。

(3)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现象。

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后者又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通常舒张期储备很少,运动时机体主要通过动员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而使心输出量大幅增加。

①心率储备心率储备是指依靠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

运动训练不能提高最大心率,人的最高心率主要取决于年龄。

估算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HR=220-年龄。

耐力训练能降低安静心率,故耐力运动员的心率储备较大。

②搏出量储备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前者是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使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的幅度。

后者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

2.剧烈运动后怎样做有利于疲劳的消除?答:剧烈运动时,由于血液大部分流向运动的肌肉,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就应促使肌肉中大量的静脉血液快速流回心脏,进行肺循环,从而使静脉血动脉化,清除其中致疲劳的代谢废物。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措施根据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剧烈运动后应先慢跑或走一段时间,同时注意加深呼吸,等到机体平缓一些后,可以降低体位或平躺。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1.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第1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1.何谓体适能与健康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1)体适能体适能又称体能,是指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

(2)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肌力量与肌耐力)、体成分、柔韧素质等。

健康体适能是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条件。

2.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含义如何?各自包括那些成分?答:(1)有氧适能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

②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2)肌适能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即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肌肉力量是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适当的肌肉力量会使肌肉变得比较结实而富有弹性,能维持匀称、健美的身材。

②良好的肌肉力量可以提高动作效率,在应付同样负荷时会感到比较省力,对关节、韧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损伤的发生。

③肌肉耐力是许多工作和运动竞赛获得优良成绩的重要因素。

3.怎样评定有氧适能、肌适能和柔韧适能?答:(1)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例如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可判定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适能的综合指标。

在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多采用台阶试验评价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反映有氧适能。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肥胖与体重控制【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肥胖与体重控制【圣才出品】

第18章肥胖与体重控制1.研究体成分和肥胖有何现实意义?答:体重、体成分控制的生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保障人体的健康①体脂过多的危害肥胖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②体脂过少的危害如长期节食、营养不良、厌食症及其他疾病造成的体脂过少时,人体会出现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失调(如闭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所以合理的体脂比例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2)保持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①体操、中长跑、跳高、跨栏、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体重较轻,而且体脂比例较低、肌肉比例较高。

②以体重分级的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既要求保存肌肉力量又需要去掉不必要的脂肪。

③有些以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项目,如投掷项目,要求增加瘦体重。

④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所以耐力项目运动员体脂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训练程度的高低。

⑤测定体成分对指导运动员达到理想体重、发挥运动潜力、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练员找到合理的体重调控方法,合理安排训练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都具有重要意义。

2.体成分控制与体重控制一样吗?运动员控制体成分和体重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不一样①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常以体脂百分数或去脂体重(kg)来表示,体脂百分比=体脂重/体重×100。

②体重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的重量。

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即体脂重)和去脂体重(又称瘦体重,通常用以反映人体肌肉量)。

运动员的理想体重与体成分是指其获得最佳运动能力时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即获得最大力量、速度和耐力时的最小体脂百分比的体重。

(2)Lamb提出可通过确定理想体脂百分比的方法来确定理想体重。

运动员理想体重=100×瘦体重/(100-理想体脂百分比×100)。

不同运动项目的理想体重不同。

3.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有哪些?答:肥胖是脂肪在体内积累过量的表现,在肥胖诊断实践中,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以下几项:(1)肥胖度(%)①肥胖度的计算公式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酸碱平衡【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酸碱平衡【圣才出品】

第9章酸碱平衡1.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

答:人体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等调节功能,维持体液pH的相对恒定。

(1)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①缓冲体系缓冲体系是指由弱酸(如H2CO3)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如NaHCO3)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

②缓冲作用缓冲作用是指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相对恒定的作用。

(2)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①血浆缓冲体系血浆缓冲体系包括: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和NaPr/HPr(Pr代表蛋白质)。

②红细胞缓冲体系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KHCO3/H2CO3,K2HPO4/KH2PO4,KHb/HHb和KHbO2/HHbO2(Hb代表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它对H2CO3发挥巨大缓冲作用。

(3)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①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浓度,以维持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②肺排泄CO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co2,[H+]或pH和Pco2变化有关。

当血液Pco2增加或pH下降时,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CO2排出量增加;反之,则呼吸运动变浅、变慢,CO2排出量减少。

(4)肾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①肾维持酸碱平衡的方式肾脏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的NaHCO3含量,保持血液pH的相对恒定。

②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肾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肾小管的H+分泌、磷酸盐酸化和氨(NH3)的分泌等实现的。

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答:(1)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①ATP水解ATP是骨骼肌细胞的直接能源,ATP水解时可释放H+。

ATP水解释放H+的数量是由ATP、ADP、Pi的解离状态决定的,并受Mg2+、K+和H+与腺嘌呤核苷酸的螯合物浓度的影响。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免疫【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免疫【圣才出品】

第8章运动与免疫1.简述主要的免疫细胞以及主要作用。

答:免疫细胞是指机体内执行识别并排除体内的非己物质的细胞,即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包括T细胞、B细胞、K细胞(杀伤细胞)和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①T细胞和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K细胞能够杀伤被抗体(IgG)覆盖的靶细胞,NK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可由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转变而来,两者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这类细胞具有多种免疫机能,包括吞噬和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以及分泌作用。

(3)粒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

其中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最有效的吞噬细胞,在入侵病原体的早期控制和防御急性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上无杀菌力。

2.简述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答: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进行吞噬加工处理后,递呈给T H细胞,T H细胞受该抗原(处理过的)和IL-1诱导而活化。

这是一个抗原递呈过程,该过程需要MHC 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参与。

(2)增殖和分化阶段T H细胞被活化后,发生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分化因子以及B细胞生长因子。

B 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使B细胞使其成熟、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成熟的B 细胞)。

(3)效应阶段多数B细胞能够成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然后由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杀灭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部分B细胞变为记忆性B细胞,以后若遇相同抗原刺激时可以很快产生相同抗体,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浓度。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1.简述骨质疏松、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分型与发病机理。

答:(1)骨质疏松的分型与发病机理①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②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2)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分型a.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系统根据脂蛋白组分含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基于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Ⅰ、Ⅱ、Ⅲ、Ⅳ和V型)。

b.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类,原发性血脂异常:罕见,病因不明,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继发性血脂异常:较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血浆脂蛋白分解代谢受损所致,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②发病机理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不论何种病因引起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3)高血压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a.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b.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的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上表现,占总高血压患者的5%以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

b.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2.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

①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速度和无氧耐力【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速度和无氧耐力【圣才出品】

第12章速度和无氧耐力一、名词解释1.反应速度答: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

反应速度是速度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短跑从发令到起动的时间,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对瞬间变化情况作出快慢反应等。

2.反应时答:反应时是指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主要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3.动作速度答: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动作速度也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数量。

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多则动作速度快,否则为慢。

4.位移速度答: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

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位移的能力与肢体运动的速度、频率及其协调性有关。

肢体运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肌肉力量和肢体长度等,而运动频率主要取决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神经肌肉间的协调性等因素。

5.有氧耐力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作有氧能力。

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

6.无氧耐力答:无氧耐力也称无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常采用短时间,最大用力和短暂休息的重复运动的方法进行。

大约1分钟时间,持续剧烈的运动,如重复跑、快速的间歇跑、400m跑、对抗性球类比赛等。

二、单项选择题1.短跑运动员起跑的速度属于()。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C.动作速度D.都不是【答案】A【解析】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

反应速度是速度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短跑从发令到起动的时间,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对瞬间变化情况作出快慢反应等。

2.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C.动作速度D.都不是【答案】C【解析】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动作速度也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数量。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应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答:(1)二者的相同点同最大摄氧量一样,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耐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二者的不同点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②乳酸阈是指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以血乳酸急剧增加的起始点(乳酸拐点)所对应的强度来表示。

③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利用率(%Vo2max)。

其值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越低。

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能否可以理解为是最大摄氧量生理机制?为什么?答:(1)人体有氧耐力取决于机体氧的运输系统功能、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神经调节能力和能量供应特点等因素。

心肺功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骨骼肌的代谢特征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外周机制。

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a.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

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

b.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

c.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

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假如下降10%,则往往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②骨骼肌的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

肌肉内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肌肉。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环境【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环境【圣才出品】

第16章运动与环境1.通常人体散热的首要方式是什么?运动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1)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约占84.5%),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

辐射是指机体热量以红外线方式传给外界较冷物的一种散热形式,这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

(2)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2.人体运动时体温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答: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37.3℃~37.5℃)、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表示。

人体运动时,体温会有很小的升高,不会变化很大,因为有通过汗液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或人体在运动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的方式有:(1)不感汗蒸发不感汗蒸发是指体液中少量水分直接从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渗透出,在未聚集成明显的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

(2)发汗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3.中暑性痉挛、热疲劳、中暑各有什么不同?答:(1)中暑性痉挛中暑性痉挛是指运动中由于肌肉的过度运用,致使体内的矿物质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所引起的骨骼肌严重痉挛。

出现中暑性痉挛时,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和补充盐溶液而得到恢复。

(2)热疲劳热疲劳是指运动中由于心血管系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出现极度疲劳、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等现象。

出现热疲劳时,将患者置于较凉的环境下休息,仰卧并抬高下肢,适量补充盐溶液,会使病情得到缓减。

否则,热疲劳极易转为中暑。

(3)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热紊乱,这种热紊乱会导致身体的温度调节装置失控,其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超过40℃,停止出汗,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混乱或丧失。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血 液【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血 液【圣才出品】

第5章血液1.简述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答:(1)血液的组成血液是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着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①血浆a.水和电解质血浆中91%~92%为水分,它是血浆中各种物质的溶剂。

血浆中所含的电解质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具有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的作用。

b.血浆蛋白血浆中含有多种分子大小和结构功能不同的蛋白质,总称为血浆蛋白。

c.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统称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

d.不含氮有机物血浆中的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乳酸、脂类等。

其中,脂类物质有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总称为血脂。

②血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占全血量的45%~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平均直径为7.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间较薄(1.0μm),周缘较厚(2.5μm),表面积较大(约140μm2)。

b.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直径为10~15μm,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c.血小板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2)血液的理化特性①颜色和比重血液呈红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的含量和Hb的含氧量。

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比重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②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

③渗透压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其值约为300mmol/L。

④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变化范围为6.9~7.8。

2.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答:(1)氧在血液中的运载①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O2经呼吸膜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Hb迅速氧合,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P O2可达100mmHg。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呼 吸【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呼 吸【圣才出品】

第6章呼吸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答:呼吸是指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包括:(1)外呼吸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部分。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中运输的气体主要是O2和CO2,两者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3)内呼吸内呼吸是指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

2.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答: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是胸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是一个密闭的腔隙),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胸内负压。

(1)胸内负压的成因肺是具有弹性的组织,人出生后,肺就被其中的气体撑开,而肺的弹性回缩力具有将胸膜腔脏层和壁层分开的趋势,而胸膜腔又是封闭的,所以肺的回缩力造成了胸内负压。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胸内负压是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

运动时呼吸深度加大,胸内压起伏的幅度随之加大,这对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泵作用。

3.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答:人的呼吸形式包括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

在运动中,可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人体固有的吸气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

(1)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指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过程中,膈肌收缩(下降)和舒张时腹内压产生变化,腹部随之起伏。

(2)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过程中,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和外展)和舒张时胸壁随之起伏。

4.如何评价肺通气功能?答:肺通气功能的强弱可用一次呼吸或一定时间内进出肺的气体量来衡量。

(1)肺总容量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

(2)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①肺活量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在运动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几次“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所有的运动项目中会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吗?为什么?答:(1)“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时的机能状态。

“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

(2)“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后,通过调整运动,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呼吸自如,动作轻松,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

(3)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①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中运动者的“极点”反应较明显。

②训练水平越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的越早,反应也越明显,消失得也越迟。

③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反应。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有何区别?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何合理利用?请举例分析。

答:(1)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适度的肌肉活动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在这一痕迹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练习,有利于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

③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速度。

④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⑤增强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2)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第15章运动技能学习1.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什么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同?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1)运动技能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机活动的参与,运动技能必须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没有骨骼肌的收缩,人体便无法进行任何活动。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人体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2)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从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2.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请列举2—3例,并加以实践。

答: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阶段到熟练掌握是一个有机过程,要经历形成、巩固和发展等阶段性变化。

依据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1)发动认识动作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取教学手段有:①明确动作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学习该动作的强烈愿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②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丰富感性认识,认真观察动作示范和技术要领的讲解,感知动作姿势和顺序,为第二阶段的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③要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对所学动作感性认识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2)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手段有:①注意建立动作表象,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动作的基本要领和做法。

进而通过模仿练习、边做边想、边想边改和初步反馈,粗略地掌握技能动作。

②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丰富感性认识,多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感觉。

③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对所学动作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不宜过多地要求技术细节,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

④练习中要以模仿性、尝试性练习为主,尽可能应用直观教学法。

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综合利用视觉、听觉和皮肤触觉等感受器官的作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速度和无氧耐力【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速度和无氧耐力【圣才出品】

第12章速度和无氧耐力1.举例说明决定动作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

答: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或某一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

其决定因素主要包括:(1)肌纤维类型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是动作速度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越粗大,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其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2)肌肉力量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和更高强度的工作,动作速度也越快。

(3)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当肌肉组织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便能引起组织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加快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及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越熟练,条件反射越巩固,动作速度就越快。

(5)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在快速高强度的运动中,肌肉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

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强,则运动速度快;反之,则运动速度慢。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定跑速快慢的生理基础。

答: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所需的时间。

决定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1)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活动越复杂,反应时则越长。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

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加快反应速度。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越熟练,反应速度越快。

通过严格的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5%。

3.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发展速度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答:(1)发展速度的训练手段①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采用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做出反应的练习,以及做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如牵引跑、下坡跑和顺风跑等。

②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无氧-低乳酸训练”法:在训练中通过重复训练法,使ATP和CP达到最大的消耗,且不过多地动用糖酵解供能,使血乳酸基本维持在安静或较低水平,以提高ATP-CP储备量和代谢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肌电图的检测主要利用肌电图仪,它一般由放大器、显示和记录装置、记录电极等组成。

二、简答题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了解这些有何意义?答:(1)具备的条件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2)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其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若将两者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该曲线提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细胞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强度—时间曲线”可以全面反映组织的兴奋性。

2.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答:(1)神经纤维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上称为神经冲动。

它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由于一些原因(如纤维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作用等)致使神经纤维局部结构或机能发生改变,神经的传导则中断。

②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这是因为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的缘故。

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在传导过程中,锋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弱,也不因刺激作用时间延长而改变。

这是因为神经传导的能量来源于兴奋神经本身。

④绝缘性在神经干内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而神经传导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绝缘性主要由于髓鞘的存在。

(2)神经—肌肉接点传递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

②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a.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

b.兴奋传递节律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因为神经末梢每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乙酰胆碱释放量相当大,足以产生较大的终板电位,从而激发肌肉细胞兴奋。

c.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d.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e.高敏感性。

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兴奋性。

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为收缩性。

(1)肌细胞兴奋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2)肌肉收缩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其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神经-肌肉接点是实现兴奋由运动神经传递到肌肉的装置。

a.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

b.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

c.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特点主要包括:化学传递、兴奋传递节律、单向传递、时间延搁、高敏感性。

②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

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需要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即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③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肌肉收缩实际上是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和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细肌丝中的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则起着控制作用。

4.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答:(1)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依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又有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之分。

①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非等动收缩是肌肉克服恒定负荷的一种收缩形式。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只能是张力最小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用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大锻炼。

②等动收缩等动收缩是指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械,使肌肉产生的张力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能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

采用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可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都得到最大锻炼。

(2)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运动实践中拉长收缩又往往与缩短收缩形成所谓牵张一缩短环,即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这样,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时,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

(3)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5.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答:(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

后负荷越大,肌肉产生的张力也越大,肌肉缩短开始也越晚,缩短的初速度也越小;反之亦然。

即: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做等长收缩。

②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③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减慢。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①若在肌肉收缩前加于肌肉一定负荷(称前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即改变肌肉初长度,实验表明,最初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②当初长度增大超过某一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

③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6.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答:通常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将人类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

(1)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①I型肌纤维I型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为慢肌纤维。

I型肌纤维的直径细,肌纤维数量少,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

I型肌纤维具有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的生理特征。

②Ⅱ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为快肌纤维,包括三个亚型。

I型肌纤维的直径粗,肌纤维数量多,肌浆网发达,线粒体数量少,容积小。

I型肌纤维具有无氧能力高、有氧能力低、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的生理特征。

(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对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百分组成的调查表明:①从事短跑、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

②从事马拉松、长跑,即以耐力为主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

③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以上为一般规律,也有特殊。

说明符合专项要求的肌纤维配布只是取得良好成绩的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优秀的运动成绩最终是由运动员生理、生化、心理、技战术和生物力学等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