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1.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第1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1.何谓体适能与健康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1)体适能体适能又称体能,是指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
(2)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肌力量与肌耐力)、体成分、柔韧素质等。
健康体适能是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条件。
2.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含义如何?各自包括那些成分?答:(1)有氧适能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
②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2)肌适能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即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肌肉力量是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适当的肌肉力量会使肌肉变得比较结实而富有弹性,能维持匀称、健美的身材。
②良好的肌肉力量可以提高动作效率,在应付同样负荷时会感到比较省力,对关节、韧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损伤的发生。
③肌肉耐力是许多工作和运动竞赛获得优良成绩的重要因素。
3.怎样评定有氧适能、肌适能和柔韧适能?答:(1)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例如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可判定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适能的综合指标。
在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多采用台阶试验评价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反映有氧适能。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第1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名词解释1.体适能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2.健康体适能答: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
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3.技能体适能答:技能体适能是指与动作、舞蹈和体操等表现有关的运动技术能力。
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该要素一般受遗传的控制,是从事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
然而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要素与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直接关系。
如身体协调性好的人群并不比差的人群存活时间长或患病机会少。
4.有氧适能答: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
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些都说明,有氧适能在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中是非常重要的。
5.氧的利用率答:氧的利用率是指动脉血中的氧被组织所利用的比率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由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动静脉氧差算出。
如:安静时,动脉血的氧含量每100m1血约为20ml,而每100ml静脉血的氧含量约为14~15m1,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或50~60ml/L,此时氧的利率=[(20-14)÷20]×100=30,则动脉血中的氧有30%被组织所利用。
安静时,氧的利用率约为25~30%。
运动时,氧的利用率可增加到70%,而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可增高至77%,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
6.肌肉耐力答: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肌肉力量【圣才出品】
第10章肌肉力量一、名词解释1.肌肉力量答:肌肉力量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它是肌肉活动时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各种身体活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制约和影响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重要因素。
肌肉力量可依据肌肉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也可依据身体某一部分划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还可以依据其功能表现不同而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等。
2.最大肌肉力量答: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最大肌肉力量有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之分。
最大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一般包括等长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速肌力等。
3.快速肌肉力量答: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问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
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快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力量依据其功能表现不同而划分的类型之一。
4.力量耐力答: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
力量耐力可以依赖于一定负荷的科学训练而增加。
5.相对力量答: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相对力量对于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如体操、跳高等。
6.中枢激活答:中枢激活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步的变化。
不同肌肉群的活动是由运动中枢的不同部位来控制的,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
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中枢激活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7.超负荷原则答: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它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力量训练的超负荷是一个不断递增的持续过程,它能不断对肌肉产生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致使肌肉力量不断增长。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1.简述骨质疏松、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分型与发病机理。
答:(1)骨质疏松的分型与发病机理①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②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2)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分型a.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系统根据脂蛋白组分含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基于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Ⅰ、Ⅱ、Ⅲ、Ⅳ和V型)。
b.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类,原发性血脂异常:罕见,病因不明,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继发性血脂异常:较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血浆脂蛋白分解代谢受损所致,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②发病机理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不论何种病因引起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3)高血压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a.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b.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的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上表现,占总高血压患者的5%以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第16章运动与环境
第15章运动技能学 习
第17章运动员科学 选材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年龄、性别 与运动
第21章残障 人与运动
第后习题详解 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1.1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精彩摘录
这是《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 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复习
真题
习题
笔记
运动
教材
第章
笔记
知识点
书 笔记
生理学
第版
习题
控制
复习
肌肉
名校
变化
内容摘要
作为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 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 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 对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高校近年来的考研真题,客观呈现了各个知识点的命题倾向, 并予以详尽解答,以达到拓展考生复习思路的目的。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
b.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2.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
①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答: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2.吸氧量答:吸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又称摄氧量或耗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安静时,机体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每分摄氧量与每分需氧量是平衡的。
3.氧亏答:氧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的体内氧的亏欠。
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
4.运动后过量氧耗答:运动后过量消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5.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6.有氧工作能力答: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最大射氧量(Vo2max)和乳酸阈(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7.有氧耐力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
有氧耐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8.乳酸阈答:乳酸阈是指人体在完成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开始急剧堆积的临界点,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一、名词解释1.高脂血症答: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脂质必须与血浆蛋白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2.血脂异常答:当血浆中脂质的量超出于正常范围,称之为血脂异常。
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
多数血脂异常是遗传缺陷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载脂蛋白答:载脂蛋白(Apo)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体。
其中蛋白部分与脂质结合担负在血浆运转脂类的功能。
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在脂蛋白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4.胆固醇逆向转运答: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指高密度脂蛋白(HDL)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的过程。
通过该转运方式可将沉积在血管内膜上的胆固醇转运出血管,达到清除血垢、清洁血管的功能,从而维持血脂平衡。
5.心血管疾病答: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系统病变的统称。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
6.高血压答:高血压是血压增高的医学术语,是指血压增高超过该年龄正常血压水平的状况,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7.原发性高血压答: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中,病因不明的高血压类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
8.继发性高血压答: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在不足5%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性高血压、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狭窄等)的高血压类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与内分泌【圣才出品】
第4章运动与内分泌一、名词解释1.内分泌答:内分泌是指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内分泌系统是指一群特殊化的细胞组成的内分泌腺。
它们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胰岛、胸腺及松果体等。
这些腺体分泌高效能的有机化学物质(激素),经过血液循环而传递化学信息到其靶细胞、靶组织或靶器官,发挥兴奋或抑制作用。
2.内分泌系统答:内分泌系统是一个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
在内分泌系统中,内分泌腺是指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其结构特点是: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泡状,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按照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3.外分泌答:外分泌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有些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体外或引至体内的其他部分。
具有外分泌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唾腺、胃腺、消化腺、汗腺、皮脂腺。
在脊椎动物,最明显的外分泌有汗、皮脂、泪、乳、消化液等;在无脊椎动物具有特殊的外分泌,如多数昆虫类的茧、蜜蜂的蜡以及各种动物的壳等。
另外,动物界还普遍有毒液、粘液等信息素的外分泌。
有时把废物的排泄也看作是一种外分泌4.激素答:激素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
仅需很小剂量的激素便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
可以说激素是一种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会产生激素,植物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植物激素。
动物产生的激素通常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指定位置,细胞通过其特殊的接受某种激素的受体来对激素进行反应。
激素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打开了信号通路进行信号转导,并最终使细胞做出特异性反应。
5.第二信使学说答:第二信使学说是E.W.萨瑟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应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答:(1)二者的相同点同最大摄氧量一样,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耐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二者的不同点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②乳酸阈是指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以血乳酸急剧增加的起始点(乳酸拐点)所对应的强度来表示。
③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利用率(%Vo2max)。
其值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越低。
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能否可以理解为是最大摄氧量生理机制?为什么?答:(1)人体有氧耐力取决于机体氧的运输系统功能、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神经调节能力和能量供应特点等因素。
心肺功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骨骼肌的代谢特征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外周机制。
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a.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
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
b.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
c.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
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假如下降10%,则往往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②骨骼肌的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
肌肉内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肌肉。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一、名词解释1.赛前状态答:赛前状态是指在比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赛前过分激动、赛前淡漠、赛前盲目自信和赛前战斗准备状态。
2.准备活动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3.一般性准备活动答: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是指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活动。
通常有各种走、跑、跳、投练习、各种徒手操或持轻器械练习、传统项目基本动作、游戏、舞蹈等。
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是指其动作的性质和结构与基本教材有关或相近似的练习。
主要有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基本功以及掌握该项教材内容所必需的身体素质练习等。
4.专门性准备活动答: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比赛或训练的动作结构、节奏及运动强度相似的各种身体练习。
专门性准备活动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
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
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5.进人工作状态答:进入工作状态是指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和当时的机能状态。
在适宜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动作越复杂、活动变换越频繁,进入工作状态越慢。
训练水平越高,机能状态越好,进人工作状态越快。
6.极点答: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肌肉力量【圣才出品】
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在运动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几次“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所有的运动项目中会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吗?为什么?答:(1)“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时的机能状态。
“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
(2)“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后,通过调整运动,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呼吸自如,动作轻松,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
(3)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①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中运动者的“极点”反应较明显。
②训练水平越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的越早,反应也越明显,消失得也越迟。
③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反应。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有何区别?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何合理利用?请举例分析。
答:(1)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适度的肌肉活动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在这一痕迹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练习,有利于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
③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速度。
④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⑤增强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2)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第15章运动技能学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能答: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也就是大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运动技术答:运动技术是指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的,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手段,又称“动作技术”,是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个部分组成。
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
3.运动技巧答: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
当动作的完成达到了自动化阶段以后,人对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空间、时间、力量特点等产生了清晰的运动知觉和动作表象后,这种技能就成了技巧。
运动技巧形成以后,从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灵活性来看,动作都仿佛是自动完成的。
4.随意运动答: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
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来讲都是反射,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5.运动动力定型答: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在建立运动技能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肢体相关参与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所逐渐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形式格局。
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可以使条件反射趋于系统化,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6.自动化答:自动化是指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对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的进行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可以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或不适宜部分的控制下完成的一种现象。
动作的自动化现象是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而出现的。
7.固有反馈答:固有反馈是指由所要完成动作练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反馈。
例如箭靶给练习者提供瞄准目标,这是动作练习本身要求所固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肌肉力量
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
答:略.
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
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
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
a.练习顺序
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
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①等长练习
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
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
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
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
(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而缩短收缩时,只有可收缩成分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克服阻力的肌肉张力。
肌肉在缩短收缩时,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先要拉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
一旦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充分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才会作用于外界负荷上。
因此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
的张力。
4.根据肌肉功率原理,如何发展专项技术的爆发力?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肌肉功率是指肌肉在收缩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大小与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有关(P=F•V)。
(1)影响肌肉功率的因素
①肌肉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多少。
②肌肉收缩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性能和能量释放的速率。
③运动中,要产生较大的收缩张力,速度就应相对减慢;要获得较快的收缩速度,负荷则应相应减少;要发挥肌肉收缩的最大输出功率,肌肉工作的理想负荷应是中等负荷,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收缩。
(2)爆发力
爆发力是张力和速度的乘积所表现出来的肌肉功率。
很多项目如短跑项目的起跑和疾跑、跳跃项目的起跳、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以及球类项目的挥摆动作、突然启动、抢断技术等,都取决于肌肉爆发力的大小。
爆发力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小球掷远等,也可以采用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如通过自行车测功仪进行的无氧功率试验、通过快速跑台阶进行的下肢功率试验等。
5.在没有专业力量训练器的条件下,如何把RM概念与体育实践的应用联系起来?
答:能重复的最高次数(以RM表示)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
RM为1,代表此时的负荷重量只能被完成一次,而RM为20,代表此时的负荷重量可以被完成20次,RM 概念为力量训练时负荷的增加提供了可操作性的递增原则。
不同的RM,发展肌肉力量的效
果不同。
(1)1~5RM的负荷练习能使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适合举重和投掷等运动。
(2)6~10RM的负荷练习能使肌纤维增粗,力量速度提高,适合100m跑、跳跃等项目。
(3)10~15RM的负荷练习能使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有所增加,适合400~800m跑等项目。
(4)30RM的负荷训练效果使肌肉毛细血管增多,耐力显著提高,适合长距离运动。
6.试分析比较等速力量练习与等张力量练习方法之间的异同及效果差异的原因?
答:(1)等张练习
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①优点
a.等张练习时,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
b.等张练习时,在增长力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②缺点
等张练习时,在力量练习中肌肉力量的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
(2)等速练习
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①等速力量训练器所产生的阻力随关节角度变化可精确调整,只要练习者尽最大力量运动,其运动速度在整个活动范围内都是恒定的,产生的肌肉张力也是最大的。
②等速练习事实上是一种可以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的力量训练方法,弥补了“关节角度效应”的不足。
③等速力量训练是发展动态肌肉力量较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备受专项训练的重视。
7.试分析肌肉的初长度与弹性成分对肌肉力量的影响机制。
答: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在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其原因为:
(1)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在最适宜状态下,可使肌节中活化的横桥数目达到最佳。
(2)肌肉受外力被拉长时,肌肉内肌梭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通过牵张反射使脊髓中枢a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
(3)肌肉组织是一种黏弹性组织,在受到快速牵拉时具有弹性回缩作用,使其后的收缩力叠加上一个弹性回缩力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
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应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答:(1)二者的相同点
同最大摄氧量一样,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耐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二者的不同点
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②乳酸阈是指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以血乳酸急剧增加的起始点(乳酸拐点)所对应的强度来表示。
③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利用率(%Vo2max)。
其值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越低。
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能否可以理解为是最大摄氧量生理机制?为什么?
答:(1)人体有氧耐力取决于机体氧的运输系统功能、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神经调节能力和能量供应特点等因素。
心肺功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骨骼肌的代谢特征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外周机制。
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a.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