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合集下载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第1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1.何谓体适能与健康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1)体适能体适能又称体能,是指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

(2)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肌力量与肌耐力)、体成分、柔韧素质等。

健康体适能是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条件。

2.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含义如何?各自包括那些成分?答:(1)有氧适能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

②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2)肌适能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即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其意义有:①肌肉力量是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适当的肌肉力量会使肌肉变得比较结实而富有弹性,能维持匀称、健美的身材。

②良好的肌肉力量可以提高动作效率,在应付同样负荷时会感到比较省力,对关节、韧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损伤的发生。

③肌肉耐力是许多工作和运动竞赛获得优良成绩的重要因素。

3.怎样评定有氧适能、肌适能和柔韧适能?答:(1)有氧适能又称心肺适能或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通过有关指标的测试,可以评价其水平的高低。

例如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可判定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适能的综合指标。

在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多采用台阶试验评价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反映有氧适能。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二)参考书目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H)在线资源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学术期刊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

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

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

【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3、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内容是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 4、研究方法: (1)人体实验和测定法
*运动现场测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训练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 *功能测定与评定:按不同人群,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功能测定。 (2)动物实验法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运动生理学在健身和竞技中的应用 (一)运动生理学在健身领域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兴奋与兴奋性 1、兴 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常见能兴奋的组织是肌肉、神经、腺 体等;不能兴奋的组织主要有骨组织、毛发等。 2、兴奋性:组织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3、刺 激:能引起机体兴奋的各种因子叫刺激,最小值称阈刺激或阈 强应;各种刺激必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强度 ②时间 ③强度与时间 的变化率。
第二版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重 点:1、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
2、体育运动与三种供能系统间的关系。
一、基础常识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本特征,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方面。 2、能量代谢: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 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酸腺苷或称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关系纽带;在分解代谢时,动物细胞主要在线 粒体获取转换的能源物质ATP,ATP是一种既是能量受体又是能量 供体的物质。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2、计算方法 基础代谢BMR(KJ)=体表面积BSA(㎡)×基础代谢率BMR (KJ·㎡ -1·h-1)×24(h)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1.简述骨质疏松、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分型与发病机理。

答:(1)骨质疏松的分型与发病机理①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②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2)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分型a.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系统根据脂蛋白组分含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基于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Ⅰ、Ⅱ、Ⅲ、Ⅳ和V型)。

b.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类,原发性血脂异常:罕见,病因不明,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继发性血脂异常:较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血浆脂蛋白分解代谢受损所致,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②发病机理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不论何种病因引起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3)高血压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a.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b.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的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上表现,占总高血压患者的5%以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应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答:(1)二者的相同点同最大摄氧量一样,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耐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二者的不同点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②乳酸阈是指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以血乳酸急剧增加的起始点(乳酸拐点)所对应的强度来表示。

③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利用率(%Vo2max)。

其值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越低。

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能否可以理解为是最大摄氧量生理机制?为什么?答:(1)人体有氧耐力取决于机体氧的运输系统功能、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神经调节能力和能量供应特点等因素。

心肺功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骨骼肌的代谢特征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外周机制。

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a.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

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

b.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

c.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

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假如下降10%,则往往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②骨骼肌的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

肌肉内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肌肉。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肌肉力量【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肌肉力量【圣才出品】

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第15章运动技能学习1.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什么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同?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1)运动技能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机活动的参与,运动技能必须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没有骨骼肌的收缩,人体便无法进行任何活动。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人体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2)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从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2.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请列举2—3例,并加以实践。

答: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阶段到熟练掌握是一个有机过程,要经历形成、巩固和发展等阶段性变化。

依据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1)发动认识动作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取教学手段有:①明确动作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学习该动作的强烈愿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②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丰富感性认识,认真观察动作示范和技术要领的讲解,感知动作姿势和顺序,为第二阶段的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③要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对所学动作感性认识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2)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手段有:①注意建立动作表象,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动作的基本要领和做法。

进而通过模仿练习、边做边想、边想边改和初步反馈,粗略地掌握技能动作。

②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丰富感性认识,多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感觉。

③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对所学动作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不宜过多地要求技术细节,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

④练习中要以模仿性、尝试性练习为主,尽可能应用直观教学法。

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综合利用视觉、听觉和皮肤触觉等感受器官的作用。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S(距离)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atpe能量2atp的生成和稳态atp的代谢水解产物adpamppi是再合成atp的效应剂首先是cppcr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转至adp合成atp其次是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合成atp一旦细胞中的atp合成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机体会迅速出现atp糖在无氧条件下atp糖或脂肪在有氧条件下atp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1糖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率输出 最低,但能提供的能量最多,因而可以长时间运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2章)【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第15章运动技能学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能答: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也就是大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运动技术答:运动技术是指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的,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手段,又称“动作技术”,是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个部分组成。

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

3.运动技巧答: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

当动作的完成达到了自动化阶段以后,人对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空间、时间、力量特点等产生了清晰的运动知觉和动作表象后,这种技能就成了技巧。

运动技巧形成以后,从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灵活性来看,动作都仿佛是自动完成的。

4.随意运动答: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

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来讲都是反射,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5.运动动力定型答: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在建立运动技能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肢体相关参与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所逐渐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形式格局。

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可以使条件反射趋于系统化,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6.自动化答:自动化是指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对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的进行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可以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或不适宜部分的控制下完成的一种现象。

动作的自动化现象是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而出现的。

7.固有反馈答:固有反馈是指由所要完成动作练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反馈。

例如箭靶给练习者提供瞄准目标,这是动作练习本身要求所固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 S(距离)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 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率输出 最低,但能提供的能量最多,因而可以长时间运动。
第二章 肌肉的活动
重 点:肌肉的特性、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 2、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外力作用→被拉长。 (2)弹 性:外力消失→恢复原态。 (3)粘滞性: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 注: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 3、肌肉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兴奋。 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 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这种临界强度称阈刺激 (阈刺激与时间和变化速率呈反比关系)。 (2)收缩性:由于兴奋而产生的收缩现象。
2、计算方法 基础代谢BMR(KJ)=体表面积BSA(㎡)×基础代谢率BMR (KJ· -1· -1)×24(h) ㎡ h 我国体表面积(㎡)=0.00607×身高(cm)+0.0127×体重(kg) -0.0698 国际通用公式(㎡)=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 -0.1529
二、肌肉的收缩形式 肌肉的动力来源于收缩,表现出长度或/和张力的变化,实现肌 肉的收缩与舒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 递,肌肉兴奋—收缩耦联和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这三环节。 三、肌肉工作的特征 肌肉的工作分为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形式。 (一)动力性工作 1、缩短收缩(又称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 →肌肉缩短→消耗能量做正功→绕骨杠杆做向心运动→实现各种加 速动作或位移运动;分为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等 速收缩)两种形式。 (1)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由于受到关节杠杆因素的影响,关节角度 不同,所需产生克服外界阻力也不相同;如肱二头肌在关节角度为 115°—120°时最大,关节角度为30°时最小。 (2)等动收缩(等速收缩)是指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外界阻力也随着 改变,始终保持肌肉克服外界的张力恒定不变。 2、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 肌肉被拉长→消耗能量做负功→绕骨杠杆做离心运动→起着制动 减速和克服重力等。
(二)人体的总能量代谢 1、概念 (1)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的氧所产生的热量,称该物 质的氧热价。 (2)呼吸商(RQ):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量的比 值称为呼吸商。即:RQ = CO2÷O2
2、计算方法 第一步:先算呼吸商 → 查表 → 得出氧热价 第二步:用耗氧量×氧热价=产热量 3、三种能源物质的参数比较 能源物质 氧热价(KJ· -1 ) 呼吸商 L 糖 20.9 1.00 脂 肪 19.7 0.71 蛋白质 18.8 0.80 (三)运动时的能耗量 计算方法 公式一: 能耗量(E)=〔相对代谢率(RMR)+1.2〕×〔基础代谢率(BMR) ×体表面积(BSA)÷60〕×T(min) 单位:kcal 注:相对代谢率(RMR)=运动时净能耗量/基础代谢率 也可用心率计算: 男:RMR=0.072×心率-5.608; 女:RMR=0.065×心率-4.932。 公式二: 能耗量(E)={〔运动强度(METs)-1〕×3.5×体重(kg)÷200} ×运动时间(min) 单位:kcal
我国正常人的BMR平均值如下:(单位:KJ·㎡ -1·h-1) 年 龄 :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男 性 : 195.5 193.4 166.2 157.8 158.7 154.1 女 性 : 172.5 181.7 154.1 146.4 142.4 142.4 50以上 149.1 138.6
二、运动生理学在健身和竞技中的应用 (一)运动生理学在健身领域中的应用 以前主要体现在对人体在运动中的应激反应、运动时肌肉收 缩与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现在逐渐发展到针对不同人群 (如:儿童、老人、孕期等人群)及特殊个体(慢性疾病患者等人 体)进行科学健身指导的健身运动处方研制。 (二)运动生理学在竞技领域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机能疲劳与恢复、运动营养补剂、运动选材、训 练监控等方面的应用。
(三)代谢特征 1、由于快肌纤维中参与无氧酵解过程的酶活性较慢肌纤维高,所以 快肌无氧代谢能力高于慢肌。 2、由于慢肌纤维中不仅线粒体数量多,而且氧化酶的含量也高,毛 细血管丰富,所以慢肌有氧代谢能力高于快肌。 (四)生理特征 1、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于慢肌。 2、收缩力量:快肌纤维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于慢肌纤维。 3、抗疲劳能力: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强;但快肌和慢肌纤 维的力量—速度关系曲线的总趋向是相同的,即随着负荷的增 加,收缩速度减慢。 六、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 (一)两类肌纤维在肌肉中的分配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是指慢肌和快肌纤维数量在一块肌肉中所占 的百分比;主要受功能、) + ADP ≒ C(肌酸)+ ATP 糖在无氧条件下 + ADP + Pi → 乳酸 + ATP 糖或脂肪在有氧条件下 + O2 + ADP + Pi → CO2 + H2O + ATP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1、糖: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1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 放约4kcal;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血糖、肌糖原和肝糖原三种, 其来源一是食物供给,二是体内的糖异生。 2、脂肪: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 释放约9.5kcal。 3、蛋白质:1g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大约释放4.3kcal的热量。 注: 1kcal=4.184 kJ;1KJ=0.239Kcal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三、运动生理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一)稳态与调节 1、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的细胞外液;如: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 2、稳 态:是指机体能在一定的环境变化范围内保持机体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如:温度、酸碱度、O2与CO2分压差、渗透压等的相 对稳定;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必须由人体内的三 种调节机制相应调整才能完成,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器 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运 动 生 理 学
(本 科)
教 学 要 点


重 点: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 。
一、任务、研究对象与方法 1、概念: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急性运动)或反复运动 (长期运动训练或长期锻炼)中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人体功能活动发生变化和产生这些功能变化的原因。 (2)合理健身、科学教学和训练。 (3)评价各项功能的测试方法以及教、科研。 3、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内容是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 4、研究方法: (1)人体实验和测定法 *运动现场测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训练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 *功能测定与评定:按不同人群,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功能测定。 (2)动物实验法
五、肌纤维的类型、形态、代谢与生理特征 (一)类型 1、根据肌纤维的收缩特性可分为: (1)慢肌(ST):又称I型纤维。 (2)快肌(FT):又称II型纤维;分为3种亚型: *快A(IIA):收缩速度同快肌,但代谢上兼有快、慢两肌特征。 *快B(IIB):典型的快肌纤维。 *快C(IIC):尚未分化的肌纤维。 2、从颜色上又可把慢肌称为红肌,快肌称白肌。 3、从在机体中担负的工作性质又可把慢肌称为紧张性运动单位,快 肌称为时相性运动单位。 (二)形态学特点 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肌浆网发达,肌浆网摄取Ca2+离子 的速度大于慢肌纤维,支配的是大运动神经元;每一块运动单位 所含的肌纤维数量多(300—800根)。 2、慢肌纤维线粒体的数量较快肌纤维多,而且直径大,毛细血管比 快肌纤维多,支配的是小运动神经元;每一块运动单位所含的肌 纤维数量少(10—180根)。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重 点:1、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
2、体育运动与三种供能系统间的关系。 一、基础常识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本特征,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方面。 2、能量代谢: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 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酸腺苷或称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关系纽带;在分解代谢时,动物细胞主要在线 粒体获取转换的能源物质ATP,ATP是一种既是能量受体又是能量 供体的物质。 二、ATP的分解释能与生成和稳态 1、ATP的分解释能 反应式:ATP ≒ ADP + Pi + E(能量) 2、ATP的生成和稳态 ATP的代谢水解产物ADP、AMP、Pi是再合成 ATP的效应剂,首先是CP(PCr)(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转移 至ADP合成ATP,其次是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合成ATP,一 旦细胞中的ATP合成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机体会迅速出现疲 劳状态。能量反应方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