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师大版九上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师大版九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心血结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或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引导话题:作者为什么要将作品称为心血凝成的?二、课文阅读1.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体会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心血凝成的作品”的?2.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将作品称为心血凝成的?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那是一个生命的诞生,一个心灵的结晶,一个灵魂的升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三、写作练习1.请同学们以“我的心血结晶”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作文,大家互相评价、讨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二、课文欣赏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欣赏和背诵。
三、课外拓展1.请同学们查找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风格。
2.学生分享查阅资料,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我的心血结晶”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课后作业1.巩固课文知识,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作者对作品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认识艺术创作背后的辛勤付出和灵感来源。
1.2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观察和创作等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心血凝成的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
分析并讨论艺术创作者背后的辛勤努力和灵感来源。
1.4 教学活动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创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和灵感来源。
第二章: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2.1 教学目标了解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掌握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草图、上色等步骤。
教授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4 教学活动观察并分析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
邀请画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雕塑作品的创作与欣赏3.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雕塑作品的独特魅力,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
3.2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制作和打磨等步骤。
教授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塑造、雕刻、打磨等。
3.4 教学活动观察并分析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雕塑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
邀请雕塑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雕塑创作技巧。
第四章: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
4.2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分析和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作品;(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3)实践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3)领悟作品中所传达的真善美,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暗示;(2)运用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整理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3)准备写作训练的素材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2)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讲解和讨论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悟。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深入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写作训练:(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抒发情感;(2)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3)组织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难点:1. 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作者和相关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讨论。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4. 分享成果: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成果,进行互动讨论。
教案设计结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解读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心血凝成的作品。
2. 邀请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作品欣赏心得。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材分析《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篇描写人物奋斗历程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教育学生要有恒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创作的情感。
(2)教育学生要有恒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得。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举例讲解生字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2)学生谈收获,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困难,追求梦想。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心血和创作过程。
4.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主题、形式、风格等。
3. 作品背后的心血和创作过程:作家的心路历程、创作动机、构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分析典型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故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意见。
4. 写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体验创作的过程和心血。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教学内容和案例的PPT。
2.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包括作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心血。
3. 写作材料: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心血和创作过程。
2. 讲解:讲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作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心血,让学生感受创作的艰辛和乐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意见。
5. 写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体验创作的过程和心血。
6. 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实践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的创意、结构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以便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 参观作家工作室:组织学生参观作家的工作室,了解作家的创作环境和过程。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情感投入;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现代生活中的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加强人文素
质教育;
4.让学生了解更多地方特色及文化,提高其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地方特色及文化,提高其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将学生的创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新的元素。
四、教学方法及过程
1.授课导入
老师可以放一些地方特色风景的照片或者视频,然后围绕着地方的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展开,激发学生对本地方文化的兴趣。
然后给学生们分组,为项目里发挥自己的才华提前设计出一些作品的想法。
2.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城市或者地方,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依据当地文化特征制作出一个作品。
作品可以是美食、手工艺品和其他有别于市场上同类商品的设计。
3.展示和评价
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及公开评价,可邀请来自公众及专业人士、其他班级进行评分,并且可以设定特别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总结
让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给予学生传统文化鉴赏教育,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将学生放在一种自由愉快的气氛下,通过自主分组和自由创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实现对本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理解。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现实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变化。
3. 情节解读:解读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转折点,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对主题的揭示作用。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分析、情节解读等,传授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4. 情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血凝成的作品》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品封面、作者图片等,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作品简介: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为学生阅读作品做好准备。
3.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心血凝成”的含义;2.学习与“心血凝成”相关的成语、诗歌等文学形式;3.探究文学作品如何“心血凝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创作有关“心血凝成”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内容一:什么是“心血凝成”?1.让学生了解“心血凝成”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义;2.带领学生阅读与“心血凝成”有关的文章和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心血凝成”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内容二:与“心血凝成”相关的成语、诗歌等文学形式1.介绍与“心血凝成”相关的成语:心血来潮、心血管炎、心有余而力不足等;2.介绍与“心血凝成”相关的诗歌:杜甫的《丹青引》、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等;3.鼓励学生自行搜索与“心血凝成”相关的文学形式,并向全班分享。
内容三:探究文学作品如何“心血凝成”1.让学生阅读有关“心血凝成”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等;2.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血凝成”;3.提供细节版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细节。
内容四:创作有关“心血凝成”的文学作品1.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运用“心血凝成”的元素;2.提供创作思路和方法;3.将学生的文学作品收集起来,组织展示。
教学方式1.讲授;2.阅读讨论;3.个人创作;4.交流分享。
教学评估1.学生自评:让学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记录并评价自己的过程和作品;2.组评:将学生的文学作品进行组织评估,鼓励学生互评、互帮、互学。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心血凝成”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探究“心血凝成”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创作的背后付出。
1.1.1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主题和创作背景。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1.3 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知识点讲解2.1 讲解作品的形式和创作手法:2.1.1 介绍作品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特点。
2.1.2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图案和细节,解读作品的意义。
2.1.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作品特点。
2.2 讲解作品的主题和创作背景:2.2.1 介绍作品的创作年代和历史背景,分析时代对作品的影响。
2.2.2 讲解作品主题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2.2.3 举例说明其他作品的主题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
2.3 讲解作品的评价和影响:2.3.1 介绍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价值。
2.3.2 分析作品对后世艺术家和作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传承和演变。
2.3.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欣赏和分析作品:3.1.1 组织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和创作手法。
3.1.2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创作背景,解读作品的意义。
3.1.3 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讨论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3.2 创作练习:3.2.1 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创作。
3.2.2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2.3 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创作背景,解读作品的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和分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章节:第一章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作品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心路历程。
(2)简介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分析作品的特点和优点。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喜悦和辛酸。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章节:第二章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心血凝成的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作品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
4.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创作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情感表达。
3. 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3. 如何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和独特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意分享。
4.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教学资源:教案、课件、作品文本、相关参考资料。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品封面和作者照片,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情感表达,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感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精神。
2学情分析通过《留学巴黎》的学习,学生对冼星海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身世和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其精神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
但是学生对艺术创作和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难于理解,学生对马可用文学描写音乐形象及其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为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较低,加之生活积淀少,理解较为困难。
3重点难点理解“风”的内涵。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留学巴黎》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家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作家以叙述的形式,给读者介绍了他的生活。
当代音乐家马可从另外的角度,对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做了细致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心血凝成的作品》二、作者简介。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
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凛冽(lǐnliè)霎(shà)时间皓(hào)月清寥(liáo)悲天悯(mǐn)人颤栗(zhànlì)吞噬(shì)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一件?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洗星海创作《风》的过程;《风》在巴黎上演并取得成功;洗星海投考巴黎音乐学院的情形。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体验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2. 文学作品欣赏:分析经典文学作品,领略其艺术魅力。
3. 创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篇文学作品。
4. 创作心得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作品欣赏:教师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4. 创作实践:教师布置创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学作品创作。
5. 创作心得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质量:评估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的处理。
3. 学生创作心得:通过创作心得分享,了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文学创作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经典文学作品:教师精选的经典文学作品,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创作工具:提供适当的创作工具,如笔记本、笔等,方便学生进行创作。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创作灵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创作技巧。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创作想法,促进团队合作和思维碰撞。
3.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
4.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创作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作品质量。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认识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和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对艺术的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艺术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分析几位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探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料,展示艺术作品。
实物展示:展示艺术作品原作或复制品。
艺术材料:提供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激发兴趣。
3.2 讲解与欣赏讲解艺术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展示几位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3 实践与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鼓励创新和表达个人情感。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时的表现。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4.2 教学反馈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报告。
学生对创作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5.1 教学资源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
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艺术欣赏和分析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2 教学扩展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和示范。
组织学生参与艺术比赛或展览。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章节的内容和活动。
安排适当的时间用于讲解、欣赏、实践和评价。
6.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二课时:欣赏几位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心血凝成的作品》的背景和动机,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准备讨论话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谈论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探讨1.分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表现主题的语句,进行讨论。
2.分析作品艺术特色:从构思、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探讨其意义。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篇以“心血凝成的作品”为主题的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感悟。
五、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以“心血凝成的作品”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学设计范文【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觉主人公忍气吞声,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导入】这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
马但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依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
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对于写作《风》的片断。
【作者】马可 (1918~ 1976),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江苏徐州人。
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院院长。
马可在陕北曾深入民间,收集、研究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探究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
他的音乐作品以富裕生活气味与民族色彩著称。
代表作为歌剧《白毛女》 (作曲者之一 ),秧歌剧《夫妇识字》,歌剧《小二黑成婚》,管弦乐《陕北组曲》,歌曲《南泥湾》等,共创作大小作品百余首,别的还有电影音乐《画中人》等及其余作品。
《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冼星海传》。
【解说】1.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绘冼星海疲备严寒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由于冼星海就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达成优异作品《风》的创作的,这样写一是点明题目,说明这笔作品是冼星海沥尽心血的结晶。
二是赞叹其坚毅面对窘境追求音乐理想的精神。
2.文章为何要插入杜甫的《茅舍为秋风所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成效?答:由于作者此时身处的悲窘境遇与杜甫写此诗时的境遇邻近,引用诗句很好的烘托了作者创作条件的艰辛和创作心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伟大人品力量和坚毅意志质量的崇拜和赞叹。
3.马可抓住了风,把它作为全文的中情意象的同时,又把风的内涵作出拓展。
在本文中,风拥有三重含义,你能具体谈谈吗?答:第一就是冼星海住所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舍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两者凝聚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第一,我们来看冼星海住所的风。
这是大自然的风。
马可的笔力表此刻,把风写得富裕感觉性。
其次,假如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归纳仍是不够的。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设计1、比较《留学巴黎》和《心血凝成的作品》两文不同的写作方法。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学过的知识来体会作品的特点。
1、重温《留学巴黎》的12段、15-16段——朗读。
思考:你能对冼星海谱写心曲和考试的细节张开想象并描写吗?2、结合预习,速读(浏览)当代音乐家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文中的哪些素材是以《留学巴黎》的内容敷衍成文的?板书要点:创作《风》曲、考试获得“荣誉”——经过详细1、音:凛冽(ln)清廖(lio)暴虐(nuè)亵渎(xièdú)簧管(huáng)布衾(qin)庇护(b)吟哦(é)犬吠(fèi)颤栗(zhànl)2、形义:凛冽亵渎颤栗簧管悲天憫人暴虐板示要点:心血凝成的作品激情满怀,创作《风》曲演出成功“听众”称颂考试顺利获得“荣誉”总结:运用文学笔法展现冼星海留学巴黎的生活和音乐创作,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真实、细腻,语言生动形象。
A、综合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冼星海的疲乏和心情的沉重。
(1)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创作的经过,也巧妙地阐释了《风》这环境描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表现了冼星海杰出的'艺术才华。
B、侧面描写:a、演出后各位艺术家的言行--突出了《风》这一艺术作品之高;b、考试时门警对冼星海的态度--一方面表现了冼星海才华出众,一方面也反映了外国人 ___人的偏见和歧视。
质疑:1.课文中反复引用杜甫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见“练习探究一”1、积累至少10个描绘音乐的成语。
2、自主完成《配套》P20-21页--(《月光曲》的诞生)的练习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心血凝成的作品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心血凝成的作品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血凝成的作品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3、初步体会感受本文与《留学巴黎》一文的异同。
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精神。
评价任务: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重点研读相关的'段落,理解“风”的三重内涵。
3、比较阅读,多角度探究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留学巴黎》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家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作家以叙述的形式,给读者介绍了他的生活。
当代音乐家马可从另外的角度,对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做了细致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心血凝成的作品》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1、你能词语读准以下词语吗?凛冽( liè ) 清廖( liáo) 暴虐( nüè) 积忿( fèn )《心血凝成的作品》同步练习一、认真读读下列词语,然后把词语用正楷在下列方格内抄写两遍。
刁滑凛冽障碍清寥如洗颤栗雕琢亵渎曙光疲乏二、通读《心血凝成的作品》全文,回答问题(第1题按下列要求摘录课文有关语句回答)。
1.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
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心血凝成的作品》(2课时)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 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 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风》录音带(片段),趁势介绍: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
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
二.作者简介:(投影展示)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
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凛冽(lǐn liè)霎(shà)时间皓(hào)月清寥(liáo)悲天悯(mǐn)人颤栗(zhàn lì)吞噬(shì)四、用比较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在本单元我们学过音乐家冼星海的自叙《留学巴黎》,我们敬佩他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也为他献身祖国的热情而感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
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
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
同样的事情,换一个叙述者,会有怎样的效果呢?1.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几件事?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冼星海创作《风》、外国音乐家对《风》的评价、投考高级作曲班的波折等。
2.冼星海在《留学巴黎》中提到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取这三件事情来写呢?明确:选取的这三件事,都是留学巴黎中最感人的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件。
冼星海考取巴黎音乐院,是他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这三件事同时也是很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如考场事件。
3.比较两篇课文对于创作《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叙特点?明确:冼星海的原文大都是比较精练的叙述,展开有限的描写的只有这么几行。
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
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
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
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而在马可这里,光是《风》的写作过程,就是两千多文字。
冼文叙述概括,本课叙述详细。
五、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题。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中的三种“风”。
1.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着力写《风》呢?明确:当然是因为,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运转折的关键。
《风》这个奏鸣曲,得到了法国音乐界权威的赏识,他才获得了投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资格。
2.在本课中,“风”除了是指巴黎寒夜中的狂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明确: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
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3.首先,我们来看冼星海住处的风。
这是大自然的风。
马可没有到过巴黎,难得的是,他把风写得那样具有感性色彩。
这得力于马可的想像力。
他是怎样写出风的严酷的呢?明确:这种严酷,只用了几个有特点的细节就显得饱满起来。
窗外的风声,“猛烈的嘶叫”,“窗页被吹落”,“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煤油灯火,不断地熄灭。
4.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
作者又联想到了哪里的风?明确:风意味着苦难。
不仅仅是在巴黎,马可把它扩展到冼星海的整个生命中去。
他让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风之时,联想到十多年前,广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风雨声。
北京寒风中传来的枪声和犬吠,水灾地区“吹裂肌肤的烈风”。
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传的风,民族的历史的风。
这些细节描写,不但让读者感觉到风的寒冷,也表现了冼星海对祖国命运的隐忧。
在冼星海的文章中,关于创作动机,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
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像,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来。
5.冼星海作品中风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用音乐描写风的语段。
旋律转入一种颤栗的、不安的音调中去。
……音乐从那减七和弦的悲剧气氛中转入新的乐段,经过一个色彩性的、幻想的间奏,过渡到一种坚实、壮丽的乐句上去。
这时,他仿佛觉得老诗人的巨大的身影就站在他对面,那深远的眼光和苍劲的脸色像要透过历史的帷幕给世世代代的受难人以鼓舞和安慰。
音乐形象是旋律,本来是语言所不能传达的,但是,马可找到了表述音乐的形象的语言,把专业性术语和形象的可感性结合了起来。
在这里,音乐术语构成了音乐的旋律形象,更借助着对杜甫的想像,透露出冼星海的内心形象,把音乐的风和冼星海内心的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三、同样是描写留学巴黎期间的三件事,冼星海和马可各自用了两种不同的记叙方式,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呢?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注意:学生可能有各自的喜好,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
)明确:马可描写的《风》的创作,集结了主人公对自身苦难和对祖国苦难的强烈感受,是他在巴黎期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最困难的时期,又是其创作成功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
主人公本人在《留学巴黎》中也是花笔墨最多,情不自禁描写起来的最重要的一段。
此事当然是主人公巴黎经历中最感人的故事。
马可运用的是文学描写,其不同于《留学巴黎》之处,也是其优点或特点主要有:1、对于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富有感性的细节。
2、增加了显现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如珠江边的风雨声、裹夹着枪声犬吠的寒风、大水灾中兴风作浪的烈风。
这些苦难在《留学巴黎》中只是部分有概略提到且不是与《风》的创作放在一起,而在马可的笔下不仅内容多了、写细了,而且与《风》的创作放在了一起。
这样,“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
3、《留学巴黎》没有对它的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描写,在马可笔下作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细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乐形象的转换,且成为凝结上述各种“风”的核心。
特别是音乐创作的最后部分,尤其鲜明地把“心血凝成”四字形象展示了。
即他把主人公连棉被都没有的生活细节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联系起来,说“此刻他连一条冷似铁的布衾都没有,而且还远离祖国的土地千万里”,于是音乐的旋律转入颤栗不安的音调中,但紧接就过渡到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情怀,乐声由悲切转入壮丽的结章。
总之,这样丰富的、有深度的、又统一的文学描写是《留学巴黎》所没有的。
但《留学巴黎》的写法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或特点。
一是它是文中唯一的一处描写,在一片直白叙述中显得很突出,给人深刻印象。
二是它的侧重点放在苦难及其感受上,似乎对读者的情感触动更大,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浓缩了主人公许多情感、痛苦和当时的情景,引人触动,遐想。
三是都为主人公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文学描写是考场事件,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
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
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致描写。
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
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来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件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
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
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来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
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
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
上述两件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
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文学描写。
此事虽不如上述两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主人公的作用。
四、处理课后题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是比较阅读类型课文,应着重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留学巴黎》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自传与传记文学,从中学习一些文章的写作技巧。
使学生了解冼星海坚韧的毅力,对音乐真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心系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