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中的学前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注着0-6岁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及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心理学案例,解决一些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1:4岁女孩的情绪控制问题背景:小玲(化名)是一名4岁女孩,性格外向善良,但她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情情绪失控,哭泣、砸东西,甚至用嘴咬自己的手臂。
分析:小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首先,我们要发现和分析小玲情绪失控的原因。
是因为她无法自我调节情绪,还是因为身边环境对她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引导小玲把情绪表达出来,让她知道情绪可以被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调节情绪,如亲亲老师、玩伴、或参加一些团体活动等。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情绪支持过度,这可能对孩子的情绪控制造成负面影响。
建议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孩子学习和玩耍的机会,让孩子懂得自我调节情绪,也面临不同情绪的环境即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案例2:3岁男孩的认知障碍问题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智力发育较慢的3岁男孩。
他总是不能将左右、前后、上下等概念清楚地区分开来,也没有对称性的识别能力,经常把“六”写成“七”,或者背诵名称时出现混淆错误,非常焦虑。
分析:小明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基础概念和记忆困难两方面。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有些单一或口齿不清或者家长和老师没有有效地引导他。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需要耐心、细心地将各种概念反复讲解,辅助其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方式去区分不同的概念。
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活动等,让孩子通过动手、耳目动态体验去强化新概念的记忆。
对于3岁的孩子而言,训练是以游戏与玩乐的方式为主。
当孩子获得新的经验、技能或者获得一些小成就后,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更有动力去学。
当家长和老师能够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时,随着时间和教学的继续,小明的认知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学前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焦虑情绪。
在与小朋友的互动中,小明显得比较被动,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小明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心理,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针对小明情况的详细分析。
案例分析:一、小明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家庭中,父母对他的期望较高,经常要求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色。
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小明在幼儿园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2)家庭氛围: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小明的沟通,使得小明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幼儿园教育因素(1)教学方式: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小明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交往较为被动,缺乏社交技能,导致他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焦虑情绪。
3. 自身因素(1)性格特点: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认知发展:小明正处于幼儿期,认知发展尚未完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和焦虑。
二、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家庭中,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明在受到挫折时产生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小明的沟通,使得小明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幼儿园教育因素(1)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交往较为被动,缺乏社交技能,导致他在同伴交往中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教师引导:幼儿园教师在对小明进行引导时,可能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受到挫折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 自身因素(1)性格特点: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情绪调节能力:小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在遇到问题时产生攻击性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答:(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2、什么是遗传?人类有哪些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答: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答: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专家经过长期研究,人类有10种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包括肤色、身高、肥胖、双眼皮、下颚、罗圈腿、青春痘、少白头、秃头、声音。
3、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答:(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
4、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什么?答:(1)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巩固,动作大量内化,开始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2) 重视外部活动,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思维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
(4) 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5、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等。
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7、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1、【答案要点】(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
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
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刚入园的学生,他在幼儿园适应期间总是哭闹,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更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教师该如何帮助小明适应幼儿园生活?答案: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给予关爱和安全感,教师要多关心小明,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让他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
2. 慢慢引导,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小明参与一些小组活动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慢慢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3. 配合家长,和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情况,让家长参与到帮助小明适应幼儿园生活中来。
案例二:小红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但在幼儿园学习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随意离开座位,影响了课堂秩序。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小红?答案:对于小红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规范,教师可以和小红一起制定一些课堂规范,告诉她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安静,不要随意离开座位,让她明白自己的行为对整个课堂的影响。
2. 提供适当的活动,可以给小红一些适当的活动,比如帮助整理教室、分发学习材料等,让她在课堂上也能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3. 鼓励和表扬,对于小红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认可的。
案例三: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幼儿园时经常发生冲突,打闹甚至打架。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答案:对于小明和小红的冲突,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耐心倾听,教师要耐心倾听小明和小红的矛盾和冲突原因,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 引导沟通,通过引导,让小明和小红明白彼此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
3. 培养友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活动,让小明和小红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培养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意识。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会哭闹,紧紧抱住家长不愿意松手。
家长离开后,他会持续哭泣很长时间,并且难以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的幼儿正处于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亲人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入园前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小明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便在幼儿园中为他营造熟悉和舒适的氛围。
其次,在入园初期,教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通过温暖的语言和身体接触来传递安全感。
例如,轻轻抚摸他的头,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此外,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比如开展小游戏、唱儿歌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小明的分离焦虑逐渐减轻,能够愉快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小红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经常会在与同伴玩耍时出现推搡、抢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导致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并不罕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小红缺乏正确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通过攻击来获取关注或达到目的。
针对小红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与她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她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小红认识到攻击行为的错误,并教给她正确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比如,当她想要某个玩具时,可以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会儿?”而不是直接抢夺。
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关于友好相处和分享的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如, 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 不知什么叫危险, 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 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 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 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注意教育技巧, 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 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发展其独立性, 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 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 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 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 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 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 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 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 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 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教材P68)1.无意注意为主: 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 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在学前心理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案例描述:小明,3岁,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他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
然而,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变得越来越害羞,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甚至在幼儿园里也变得沉默寡言。
父母很担心小明的变化,希望能够找到原因并帮助他重新融入集体。
分析:从学前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他正在经历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是受到了某种心理刺激。
首先,我们可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开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开始建立起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儿童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困惑,比如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于新环境和新事物的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情感上的波动和行为上的变化,比如害羞、退缩、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等。
其次,我们可以从儿童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可能的原因。
小明的父母提到最近小明变得害羞,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庭或者幼儿园中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了欺凌或者排斥,或者是遭遇了一些挫折或者失败。
这些经历可能会对小明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他变得沉默寡言和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也可能会对小明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家长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家庭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或者是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和交往方式等。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干预和帮助。
首先,可以通过与小明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最近的情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找到他变得害羞的原因。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
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
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
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
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部分答案)问答题: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怎样利用它们吸引儿童?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2)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怎样利用无意注意来吸引幼儿?1)教师选择和制作玩具、教具需要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
符合幼儿兴趣、需要。
2)教师说话抑扬顿挫、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其能听懂。
3)恰当布置环境,避免繁杂干扰。
4)教育内容、方法新颖。
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5)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分散幼儿注意力,如教师不穿奇装异服。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也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吸引他们,同时,也应该向他们解释进行某种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地集中注意,两种方式应灵活交互使用,不断变换儿童的两种注意,使其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完成活动任务,又不至于过度疲劳。
1、某幼儿园来了一位实习教师,她的任务是小班的音乐课和中班的绘画课。
她初步计划一堂音乐课以自己的示范表演为主,每隔15分钟休息一次;绘画课主要让孩子们画太阳,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
虽然她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效果不理想。
孩子们有的讲话,有的跑出去,不理会她的要求,使这位实习教师非常沮丧。
①试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②你觉得怎样做效果会好些?(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A、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B、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
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C、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所以例子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十三】其其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
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其其还爱逞能。
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
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
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1.他偏于胆汁质。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案例十四】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
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
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收到表扬时,也没什么表示。
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
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
如果椅子稍微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
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型气质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1.他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华,4岁,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一直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宠爱有加,导致小华形成了依赖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小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泣,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发现小华的问题后,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华度过适应期。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4岁幼儿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父母或抚养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离开抚养者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小华由于长期依赖奶奶,进入幼儿园后,分离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2. 心理特点小华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有关。
奶奶的宠爱导致小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小华无法适应,表现出焦虑、哭泣等情绪。
3. 教育心理学应用(1)建立情感联系老师首先与小华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日常互动,让小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2)培养独立性老师鼓励小华参与集体活动,如游戏、绘画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给予小华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社交能力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小华学会倾听、分享、合作,提高他的交往技巧。
(4)家园共育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小华的心理需求,逐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四、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小华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学前教育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一:小明是一位三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的适应期表现得非常不好,总是哭闹不安,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
请分析小明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明的适应期表现不佳可能是因为他对新环境和新人不适应,导致产生焦虑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小明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其次,可以利用游戏和玩具等方式,引导小明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最后,可以适当安排家长在幼儿园陪同,让小明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他顺利度过适应期。
案例二:小红是一位四岁的幼儿,她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对学习兴趣缺缺。
请分析小红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红缺乏学习主动性可能是因为她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小红的学习兴趣,让她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可以鼓励小红参与各种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增强她的学习动力;最后,可以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小红的学习情况,让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小红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案例三:小李是一位五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带来困扰。
请分析小李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李经常打架斗殴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情绪的管理不够成熟。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的教育,帮助小李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冲突;其次,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班级规范和行为规范,让小李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从而自觉避免打架斗殴的情况发生;最后,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小李的行为问题,让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小李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咱们先来说说学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问哈,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小朋友们内心那一个个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小世界。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幼儿园里观察小朋友们做游戏。
有个小男孩叫明明,在搭积木的时候怎么都搭不好,急得小脸通红,都快哭出来了。
这时候老师走过去,没有直接帮他搭,而是轻声问他:“明明,你是不是想搭一个特别高特别漂亮的大楼呀?”明明点点头。
老师接着说:“那咱们先看看这些积木,想想怎么能让它们稳稳地站起来呢?”老师引导着明明去观察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会儿,明明自己就找到了办法,成功搭起了一座“高楼”,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小小的场景,其实就包含了好多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呢!咱们来看看课后的习题哈。
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不愿意和其他小伙伴分享玩具,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做?答案可不是简单地强迫孩子分享哦!老师应该先理解孩子对自己玩具的占有欲,然后通过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明白分享的快乐。
再比如这道:如何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这可不能靠生硬的要求。
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像找不同、拼图,让小朋友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注意力。
还有这道:怎样发现小朋友的兴趣爱好?那得靠老师细心观察呀!看看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最喜欢做什么,是画画、唱歌还是搭积木。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哭闹不愿意上学,老师该怎么处理?答案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抱抱他,给他擦擦眼泪,然后耐心询问原因,是因为舍不得爸爸妈妈,还是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不开心的事。
咱们再来看这道:如何帮助小朋友克服胆小怕生的问题?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互相熟悉,鼓励胆小的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
还有一道有意思的题: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总是用同一种颜色,老师应该怎么引导?老师可以拿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给孩子看,讲讲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心情和感觉,激发孩子对色彩的兴趣。
比如说,老师可以拿着一幅彩虹的图片,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彩虹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红的像苹果,黄的像香蕉,蓝的像大海。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1.下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应如何加以注意,试举例。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常在午睡后将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将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即使教师告诉他这只鞋是左脚的,他也会出错。
而大班孩子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
在幼儿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这正是小班幼儿的知觉水平。
5岁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开始能正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2.如果在幼儿园,一个小孩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自己在一个角落自己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孩子?参考答案:这个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和某个小朋友闹矛盾,生气了;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被老师关注;还有的可能是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和小伙伴交往等。
因此老师对待同一种行为表现(孤僻),要分析其真正的原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个性的整天中,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不具体分析其原因,而采取同样的策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
3.“一个孩子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儿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用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宋朝有个“神童”方仲永,幼小聪慧,五岁赋诗,文才过人,深得当时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赞赏。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
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某i、某i“。
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某i、某i“。
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
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
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
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答:(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2、什么是遗传?人类有哪些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答: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答: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专家经过长期研究,人类有10种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包括肤色、身高、肥胖、双眼皮、下颚、罗圈腿、青春痘、少白头、秃头、声音。
3、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答:(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
4、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什么?答:(1)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巩固,动作大量内化,开始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2) 重视外部活动,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思维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
(4) 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5、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等。
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儿童心理学案教案例分析.doc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一、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
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小良
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小良小良是一位6岁的学前儿童。
他的家庭环境相对稳定,父母关系良好,他是家中的独子。
小良经常在幼儿园表现得非常安静和内向,不太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
幼儿园老师对他的表现非常担忧,希望能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首先,我们可以从小良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特征入手,探究他内向的原因。
小良是独生子,所以在家中是独自一人的。
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或者其他小伙伴,他在家里可能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互动,从而影响了他与他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另外,父母在家中可能过度保护小良,过度关注他的行为和表现,这可能导致小良缺乏与他人自由交流的机会,并且感到不自在。
另一方面,小良可能具有一定的基因因素,他可能天生就更内向一些,因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
其次,小良在幼儿园中表现得非常内向和安静。
这可能是他对新环境和新人感到不安所致。
与此同时,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他可能没有习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害怕与其他孩子交流和互动。
幼儿园老师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帮助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老师可以与他进行单独交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喜好,从而创造一个安全和温馨的环境,让他感到放松和自在。
为了帮助小良克服内向,老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鼓励与他人交流:老师可以创造不同的机会,鼓励小良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例如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小组活动、游戏或合作任务。
老师还可以用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小良主动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
2.培养自信心:通过给予小良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可以通过赞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就,以及他在课外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提供支持和安全感:老师要密切关注小良的情绪和感受,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让他知道自己不会被孤立或被忽视。
老师可以定期与小良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小良在家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协助他。
4.提供适当的挑战:为了激发小良的兴趣和潜力,老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教材P68)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
要多样化。
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
(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
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
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
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第五章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1)。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
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3).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第七章四、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
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
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
(06.4)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分析综合水平较低)3)他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
这就是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
(参见P189)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3-4岁儿童拼图活动画图画边听故事边做动作答:1)说明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
2)案例中的儿童是拿到图形后,立即行动,先做后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直观感知的现象,回答问题,或作出调整,这是他的思维特点,即直观行动思维。
四、案例题(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5分)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
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
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
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
(03.4)答: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
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
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
这正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
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1)说明3-4岁儿童只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够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2)案例中老师对孩子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反话,结果哭的越来越凶。
3)如果老师从正面告诉幼儿,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五、案例分析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
家长感到很奇怪。
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材P45 P177- 178 P186-187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第八章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四、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0分)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
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05.10)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248)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第二阶段: 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48) 领会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250)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