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教学简析
1、课堂教学能够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关注了学生,关注了学情,体现了教与学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情感,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新鲜、有趣,轻松、活泼。
2、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浓度,让我们看到了朴实求真、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能够根据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和学生们一起走进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把读书、感悟、想象、理解、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读书中有了发展。
4、注重细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很多老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做了及时的纠正,真正成为教学的有心人。
5、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自然恰当,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6、识字写字仍然是中年段的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方法的交流,对于不容易写好的笔画要板书示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和正确写字的习惯。
7、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教学和朗读教学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把讲和读紧密结合起来,对阅读的指导要有层次,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8、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拓宽问题的空间,给学生开辟自主品悟语言的广阔渠道,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9、加强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是备教材知识,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的方法,课堂上能够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10、要以学定教,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要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适当的探究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说课《白杨》
体 验 情 感
四 、 品 味 语 言 语 感
② 组织交流。(引导 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 面体会。) (2)指导朗读。
拓 展 延 伸 。
五 、 引 导 探 究
1、(引读):爸爸只是在 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接读):不是的,他也 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 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那爸爸又在表达着自己 什么样的心迹呢?你从课 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 果。
体 验 情 感
四 、 品 味 语 言 语 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 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 ( )白杨。 2、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 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 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 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 它呢? 多么( )的白杨树啊!
拓 展 延 伸 。
五 、 引 导 探 究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 、小结:爸爸看到了这, 地笑了。 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 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时的一种欣慰的笑。 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 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 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 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 、此时此刻, 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 些什么? 些什么?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 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二)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 系上下文,找出白杨的特点。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材分析
如果说人的生命历程是本书,那童年就是书的第一页,如何让这第一页充满快乐与幸福,让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呢?所选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诠释着儿童生活。
《槐乡的孩子》讲述了五月槐乡的美丽与八月槐乡的收获,展现了孩子们快乐、幸福、热情好客、勤劳能干、自强自立的品格;《捅马蜂窝》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讲了闰土的几件事,看出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阅读课文《偷瓜》讲述了一些调皮可爱的孩子“偷”瓜田主人李善财的瓜,教育李善财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孩子的调皮可爱与正义。
这五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些农村孩子的形象,他们以大自然为课堂,从生活中获得知识,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跳动的心灵,这是现代孩子身上所缺少的,也是现代孩子所追求向往的目标。
这一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记叙文、散文,但无论怎样都围绕“儿童生活”这个文化主题。
但是每篇课文承载的侧重教学点不同。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散文以描述的方式讲了一群孩子的形象;《捅马蜂窝》是记叙文,通过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反应孩子童年天真的心灵。
《少年闰土》中大作家鲁迅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偷瓜》的语言风趣幽默,故事性强,在似乎搞笑的短剧中展示了一帮农村孩子的淳朴和善良。
在教学时我们应有所区分别。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7、《与象共舞》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 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28、《彩色的非洲》
1、课前要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自学生字词。 2、教学本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全班研 讨交流的重点是:“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 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 谢!
再 见!
[《草原》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充满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读书要求:1、一人读,一人听,然后交换。 2、你的朗读要让对方感觉到草原的大和美丽。
(读有要求,读有收获。) 1、学生小组内练读。 2、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从不同角度,利用课 文内容证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默读有要求,有训练,有体会) 1、学生默读思考。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知人心、懂天文、晓地理等角度理解内容)
B、通过读书交流,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9.儿童诗两首 一要反复地读,直到读出点味道来。 二要结合着一遍遍的读,让学生谈谈读懂了哪些内 容,自己有什么感受,觉得哪些诗句写的好等等。 三对儿童诗的特点领悟一二点之后,不妨鼓励学生 尝试写首儿童诗。
第三组课文
——语言的艺术
10.杨氏之子
一读,感受节奏 二读,理解句意 三读,感悟聪慧 四读,背诵诗文 五读,推荐阅读
学习活动一:了解白杨 学习活动二:理解人心 学习活动三:学习表达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开发的西部 (1)师生交流,老师简介有关西部大开发,特 别是有关青藏铁路的情况。
(2)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建设者在修建 青藏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补充阅读,了解铁路新进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罗列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本册共有课文32篇。
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
体现了“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对课文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
其中《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桃花心木》《乌塔》《“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脚印》《理想的风筝》《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鲁本的秘密》《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围绕2个训练重点设计,分别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按一定顺序写》,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
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
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所选课文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适合学生阅读和老师教学,每组中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预习,预习的要求略有提高,要求学生先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考·练习,一般安排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
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的重难点解读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主要涵盖了古诗文、百科知识、实用文等多种文体。
在本教案中,我们重点关注一下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即《谢小儿·晚雨过后初晴》这篇古诗的教学。
1.教学目标本教学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增加文学素养,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这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识别古诗词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语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难点本教案中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文学鉴赏方面有所提升。
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语言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方法本教学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上课的讲解和互动讨论,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让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
5.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主题,引起兴趣。
(2)学习古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理解诗歌的意境。
(3)诗歌赏析:通过学习诗歌的艺术特点,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增加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思维拓展: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引申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小结:回顾本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习收获。
6.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以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使得他们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同时,在课堂互动、讲解和讨论中,我也发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注音能力和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解析: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中的生字和词语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析】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中的生字和词语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
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教授的是一组生字和词语,这些生字和词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词汇。
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中的生字和词语教学,为大家解析其中深刻的教学内涵。
一、教材背景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节课程,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生字和词语教学。
这些生字和词语均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教学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汇,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准确和流畅。
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师在课堂上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生字和词语;2.能够理解生字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能够运用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三、生字和词语教学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以下生字和词语:1.专注2.握紧3.坚定4.心灵手巧5.勇敢6.丰富多彩7.踌躇满志8.愉快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演示书写等,对这些生字和词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们这些生字和词语的意思,更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这些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归纳法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板书讲解、图片展示、动手书写等,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会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让孩子们理解“专注”这个生字的含义,要求孩子们用笔圈画出生字中的“专”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深孩子们对生字的记忆,也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书写能力。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1中的生字和词语教学,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可以掌握常用生字和词语,并在日常生活中准确使用这些词汇,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教案集 第八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
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
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
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
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4、读第二自然段。
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一、二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一、二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一、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师视野
教学一二单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也就从这时开始。
二、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第一课《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定与选择,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收集了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的《秋思》、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是一
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声正向我的房间逼近,是老妈检查来了吧!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熟睡的样子,果然,灯亮了,看来妈妈并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放心地走了,我呢?又拧开开关,继续读书。
翻开书页,我喜欢抚摸书的纸张,那里有知识的香味和营养。
妈妈呀,您为什么看不到我内心的渴望呢?──学生乙
《梅花魂》的语言也极有特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
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教案集 第七组
第七组22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等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尝试写一段人物描写。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课前准备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整册教案集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整册教案集《第一组》教学设计改编之后的新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在教材整合的优势下,单元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更紧密,导语、课例、练习、资料链接、回顾、口语、习作一气呵成,为师生整体驾驭把握材料,独立学习思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
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⑴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
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完整教案请浏览:。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主讲人:健康路小学刘娟列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咱们相聚在王家山小学,进行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王老师让我来作教材培训,我将自己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交流。
拿到书本,相信所有的老师必然都跟我有同感,那就是咱们的书太棒了!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材,仍是单元编排,都让大家线人一新。
它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材特色一、人文内涵丰硕教材选编了一大量新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桥》、《自己的花是给他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等等,这些新选课文有的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有的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绩,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反映共产党员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贵品质,有的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
课文编排重视表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别离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
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学生利用信息、挑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二、拓宽题材文体(1)文言文。
《杨氏之子》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
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体内容。
”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
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避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
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别,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此刻不一样。
如,“已后”就是“以后”,“马上”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
教师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3)剧本《半截蜡烛》。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
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
第十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分析
第十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分析第十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分析「篇一」为了圆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使日常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为迎接明年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本人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1)班的学生,共有43名学生,其中女生18人。
这个班级是我从四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
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习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
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练习”和“学和做”组成。
1.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
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关于习作。
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
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总的目的要求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2、准确认读209个生字。
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5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桥》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们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2.学情分析
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语言,“桥”一课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面不会很吃力,可以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在音乐伴奏中集体齐读。
(播放背景音乐)
小结:洪水越涨越高度,情况越来越急,这位令人敬佩得像山一样,像桥一样的老汉是如何沉着指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品味。
5.板书设计
(生命)桥
老汉洪水村民
沉着、镇静凶猛惊慌失措
无畏、英勇可怕毫无秩序
不徇私情魔鬼跌跌撞撞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一个村子里,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她和村里的一百多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桥。
2、集体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老师检查你们的读音,请看屏幕。
(个人读,男女全班)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葛口小学
1.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
各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大家好,我将自己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交流。
拿到书本,相信所有的老师一定都跟我有同感,那就是我们的书太棒了!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材,还是单元编排,都让大家耳目一新。
它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材特色
1、人文内涵丰富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等等,这些新选课文有的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有的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反映共产党员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有的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
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
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拓宽题材体裁
(1)文言文。
《杨氏之子》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
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
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
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
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
教师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3)剧本《半截蜡烛》。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
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
剧本的基本我生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
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
这是剧本最突出的特点。
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4)相声《打电话》。
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
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上述内容应视为课文系统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
3、灵活设置专题
本册专题安排的特点
(1)采取“双专题”形式,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
(2)更加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单元组成的方式更加多样。
本册教材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例如,“语言的艺术”
这一组,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新的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四篇课文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有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有的则是从名著中节选的。
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且是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
又如,“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收入的是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人的精彩文章或片段,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揣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片断组成:分别是节自《小兵张嘎》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这种用片断集成编制课文的作法,是一种新尝试。
其中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及的。
本册还编排了一组专门用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走进信息世界”,编排这个单元意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系统设计导练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
例如,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
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
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习作”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
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