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人物简介
班固与汉朝文学
班固与汉朝文学班固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文学贡献不仅仅是在汉朝,而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班固对汉朝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一、班固的生平和成就班固(32年—92年),字孟昭,一字太史,汉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县)人。
他是汉朝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在历史学、文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汉代学者班彪,有若干兄弟,其中包括班昭、班固和班憲三人,班固是班彪的第二个儿子,其兄长班昭、班憲均为文学家。
班固十分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尤其善于汉朝史书的撰写,他所著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巨著,被誉为中国史书的经典之一。
班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汉朝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班固对汉朝文学的影响1、班固的《汉书》《汉书》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部史书,由班固撰写。
《汉书》以汉代为主要史料,分《本纪》、《志》、《表》、《传》四部,其中《本纪》是记述帝王传记的部分,记载了202位汉朝皇帝和3位王公,叙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志》是叙述汉朝各种制度、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史料;《表》是记载汉代各官员、政治事件的年表;《传》是记述汉代重要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司马迁、贾谊、扬雄、张衡等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
《汉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对于研究汉朝历史、文化、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是汉朝史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班固在《汉书》中精心呈现历史材料,采用简洁明了的风格,对汉朝历史及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固的散文班固除了《汉书》之外,还有许多出色的散文佳作,其中以《新语》最为著名。
《新语》是一部关于汉朝时期风俗、历史和文化的散文,它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家风家训,又有节令、文房四宝、宗教信仰等内容,文章平实而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将汉朝的生活景象描述得十分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班固
班固班固的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是班彪之子。
班彪见另传。
班固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至二十三岁游太学。
治学不拘于章句,着重领略大义。
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
班固此时二十三岁,离开太学,返乡为父守丧,并检阅其父所作《后传》的手稿。
此后,他感到“彪所续前史未详”,于是反复思考,欲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史学事业,自永平(公元58—75 年)初年起,着手撰写《汉书》,专写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这是适应大一统的时代需要而编撰的。
自司马迁撰《史记》之后,统一的西汉皇朝由盛而衰,经绿林赤眉起义和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又随之兴起。
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在政治上作出对策;另方面又借助思想文化加强思想统治。
史学为适应历史需要,只是补续《史记》是远远不够的。
班彪的《王命论》和《后传》也只是适应临时之需,未能承担历史使命。
班固写西汉全史,给大一统的西汉皇朝以突出的历史地位,总结它的兴亡盛衰及成败得失,才完全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
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
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班固做了兰台令史,便和陈宗、尹敏、孟冀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这是写汉光武创立帝业的历史。
班固因此升迁为郎。
他又撰写开创东汉的功臣列传以及平林、新市、公孙述等载记,共二十八篇,送呈朝廷。
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记》所采用。
完成上述著作后,他又在汉明帝指使下继续撰写《汉书》。
他在散文赋《答宾戏》中,表示决心“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班固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班固简介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人物生平洛阳求学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
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班固
班固,字孟坚,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死后,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汉书》的体裁是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班固的个人成就有: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在体例方面《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首创《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书中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生动记叙了乡土风情和神话传说,对后人写作山水游记影响颇深。
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水经注》使其作者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称郦道元是山水游记文学的巨擘,世人所公认。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他与王维齐名,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班固
《汉书》与《史记》的不同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前 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其基本体例,基本 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12本纪、8表、10志、70 传。
《史记》:全书130卷,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 世家、70传。
《汉书》最负盛名的人物描写,是《李陵和苏武 传》中对李陵和苏武的精细刻画。
《汉书》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 书。 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评价:
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 六家》)
由于郑樵反对断代为史, 他在评价《汉书》时, 采取了全面否定 的态度。他指责班固为“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 “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疆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 尧,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 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 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 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 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 也” 。
《汉书》体例:
本纪: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编年的大事。
表:用表格 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志: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传:以公侯将相为传,边疆各族和外国传,乱臣 贼子为传。
《汉书》的文学价值
《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浓厚的情感,行文也 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 《汉书》叙事平时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 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学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 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 片段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班固
班固生平
班固(32—92),子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出身儒学 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凡九流百 家之言,无不穷究。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 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 大败北单于。后窦宪因檀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 十一岁。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班(bān)固(gù)。
班(bān)固(gù)。
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其父班彪。
伯父班嗣。
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bān)固(gù)九岁即能属文。
诵诗赋。
十六岁入太学。
博览群书。
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
班彪过世。
班(b ān)固(gù)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
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
撰写《汉书》。
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
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
班(bān)固(gù)随军出征。
任中护军。
行中郎将。
参议军机大事。
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
班(bān)固(gù)受株连。
死于狱中。
时年六十一岁。
班(bān)固(gù)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
班(bān)固(gù)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本名,班(bān)固(gù)。
别称,班孟坚。
字号,字孟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扶风安陵。
出生时间,建武八年。
去世时间,永元四年。
主要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主要成就,著写《汉书》。
北征匈奴。
人物生平。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
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bān)固(gù)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
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
受父亲朋友辈学者 * 。
班(bān)固(gù)开阔了眼界。
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
受父亲影响。
班(bān)固(gù)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
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
拜访班彪。
对班(bān)固(gù)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摘要:
一、班固的生平简介
二、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三、班固的学术成就
四、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正文:
班固,字孟坚,是中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家族世代研究历史。
班固从小就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致力于史学研究。
他的代表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极高。
他认为班固具备严谨的史学态度,他在撰写《汉书》时,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十分严谨。
班固在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体现了他的历史观,也彰显了他的人文关怀。
此外,班固的文笔优美,书中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班固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汉书》的撰写上,他还对诸多古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后世。
班固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体系,还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激励作用。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班固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的《汉书》被誉为“史学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固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成为后世学者的
楷模。
此外,班固还推动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他的文学成就与史学地位相得益彰。
总之,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长卿,四川蜀郡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人宰相”。
他是东汉开国功臣班昭之子,初任太尉长史,后历任尚书、奉车都尉、亲贵郎、中常侍等职,官至卫尉。
班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西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他年幼时就目睹了家国的衰败,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他深感天下大乱,百姓疾苦,于是立志要做一名有用之人,以挽救国家的危机。
班固具有非凡的才华。
他的文章优美而雄奇,语言凝练而深邃,被誉为汉代最出色的散文家。
他有着深入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热爱研究历史,精通儒家经典。
他是第一位将辞章、诗词、史传结合起来的文学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班固的代表作是《汉书》,这是一部记载汉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汉书》分为本纪、志、表三部分,共计一百二十篇。
班固在写作时,采用了正史的写作形式,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评价。
他在记载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品评,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班固一生的心血结晶。
他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十余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理念融入到《汉书》中,使之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汉书》不仅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班固的贡献不仅止于历史学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政治智慧,一直备受朝廷的信任和赏识。
他曾多次出任重要职务,对于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还秉持儒家的仁政思想,关心民众疾苦,努力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班固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深夜幽居,以文章为伴,几乎完全疏远了世俗的生活。
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社会的腐败和乱象依然存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他曾写下“天下欲平直,而人心不肖”的诗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幸的忧虑和失望。
班固的光辉形象在后世一直被称道。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摘要:
一、班固简介
1.班固生平
2.班固的学术成就
二、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1.通志对班固的学术成就的肯定
2.通志对班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
三、班固的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1.班固的史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班固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
班固生于公元32 年,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学、文学和经学三个方面。
在史学上,班固最著名的作品是《汉书》。
《汉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文学上,班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散文上,他的作品文辞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经学上,班固精通五经,并参与了《白虎通义》的编撰。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学术成就的肯定和对他的历史地位的
评价。
通志认为,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通志也肯定了班固在文学和经学上的成就,认为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班固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成就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许多后世的史书都借鉴了《汉书》的写作方法和叙事风格。
在文学上,班固的赋和散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文学家和散文家都把班固视为学习的榜样。
在经学上,班固对五经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志对班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而班固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固的贡献
班固的贡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班固的贡献班固(32年~92年),名舒,字叔敖,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出身于河东郡临汾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和学识。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参与了政治上的改革,还在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代表性人物。
班固在政治上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曾任司隶校尉、太中大夫等职务,为东汉朝廷做出了重要贡献。
班固修筑了灞桥,整治了函谷关,修订了《辟雍碑》等,大力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
尤其是他提出了“抚育保臣”的政治理念,主张重用贤才,厚待士人,为当时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班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著有《汉书》二十四卷,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汉书》系统地记载了西汉自建国至王莽篡位的历史事件,不仅事实准确、文字流畅,而且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班固在编纂《汉书》时,采用了“道、法、术、器、器、制”等法则,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班固还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汉书》不仅是历史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文笔朴实而不失雄壮,感情真挚而不失庄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散文、诗歌也颇有才情,被誉为“千古文章之翘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班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在政治、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所著的《汉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历史观点、文学风采等都体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和品格。
班固不愧为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第二篇示例: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著有《汉书》,是一部对汉朝历史的系统性总结与评价,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班固的名词解释
班固的名词解释班固(32年-92年),字德明,是东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辞章家。
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著作主要涵盖了史学、辞章、议论等多个领域。
班固的作品包括《汉书》、《东观续记》等文集,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当属其主要成就之一——《汉书》。
《汉书》是全面记录汉代历史的正史之一,分为本纪与列传两部分。
本纪以汉朝各帝王的事迹为主线,按年代顺序进行记述;而列传则以各时期名臣和重要人物的生平为基础,展现了他们的行事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班固在《汉书》中运用了辞章的技巧,使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辞章是一种修辞手法,以言辞和文句的摆设来追求韵律和美感。
由于班固善于运用辞章,他的文字不仅流畅易懂,而且富有感情色彩,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班固的学术成就不限于历史学领域,他还是东汉末年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其时代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班固的文风独特,兼具古朴和雄浑之美,其文章主题广泛,涉及政治、人物、风俗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素养。
除了文学与历史学领域的成就,班固还以其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而闻名。
他对中国古代文字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说文解字》的整理和补充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文解字》是一部有关汉字的重要辞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字义和字形的详细解释,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班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文学家。
他的著作不仅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研究历史和探索文字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名字代表了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的风采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虽然班固的生平如同漆黑的夜空,无法被人们完全还原,但他的学术成就却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他的文字富有情感,既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又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通过学习和研究班固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班固简介
班固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班固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班固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曾祖父班况,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班固年少时,班固的父亲班彪教其读书识字,九岁能写文章,十六岁入首都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班彪采集前史遗事,著“后传”数十篇。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卒,班固自太学返乡服丧。
班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改了《史记》的体例,废除世家一体。
班固编写《汉书》时候,有人告发其“私修国史”,因而被捕入狱。
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后来无罪开释,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金钱,帮助史书写下去。
有一天,汉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回答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太守等级的二千石[来源请求],奉诏与陈宗、伊敏、孟异等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共成列传、载记28篇。
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3]此即文人相轻的流传。
班固又奉敕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
建初四年(79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诏诸王、诸儒赵博、李育等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4],由班固纂成《白虎通义》。
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这时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从窦宪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之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另撰有《窦将军北征颂》一文,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
班固
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 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 六十一岁。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东汉皇家图书馆)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 作,然尚未毕便卒。同郡马续,乃昭之门人,博览古今,帝乃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毕业院校: 太学 信仰: 儒家 主要成就: 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代表作品: 《两都赋》、《汉书》、《幽通赋》、《白虎通义》等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 妹妹: 班昭
目录
人物生平 主要事迹洛阳求学 私撰《汉书》 受诏修史 奉旨撰书 北征匈奴 含冤被害 个人成就开创正史地理志 开创政区地理志 开沿革地理之始 记录大量资料 记载边疆资料 文学贡献《汉书》 《两都赋》 代表作品 同名传记 人物评价 关于汉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图片 数字博物馆 核心用 户 百科商城 班固[bān gù] 百科名片
班固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 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 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 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中文名: 班固 别名: 班孟坚 国籍: 中国(东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出生日期: 建武八年32年 逝世日期: 永元四年92年 职业: 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历史故事-班固的生平简介 《汉书》作者是班固吗?
中国历史故事-班固的生平简介《汉书》作者是班固吗?班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文史学家,他这一生著作颇丰,除了《汉书》和《白虎通义》,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文章。
班固,字孟坚,他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和伯父班嗣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在文坛上拥有较高地位,享誉盛名。
班固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幼便学习经学文史,长至九岁便能文诵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班固长到了十六岁,此时的他正处于疯狂吸收外界知识的阶段,他已经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了。
再加上此时的班彪正潜心续写《史记》,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来教导班固,于是班固便进入太学深造。
七年以后,班彪去世,班家生计难以维持,只得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一下子就从京城的官宦人家变成了普通平民之家。
此时的班固只有二十三岁,他就是从此时继承了父亲的著书大业,开始撰写《汉书》的。
别看他才二十出头,他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已非常人可比。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班固已到了而立之年,就在他全力以赴编写《汉书》的时候,却飞来横祸差点被处死。
当时,有人上书朝廷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东汉明帝闻之大怒,立刻下旨将班固逮捕归案。
班固的所有书稿全部被官府没收!班固被抓的消息令班家上下心惊不已,因为班固的同郡人苏朗也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最后苏朗很快就被判处死刑了。
弟弟班超担心班固也会落得和苏朗一样的下场,便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向汉明帝上书申辩冤情。
“私修国史”的罪名很大,汉明帝十分重视这一案件,看过班超的上书以后他破例接见了班超。
班超为救兄长,便将班家父兄两代人耗费几十年修史的辛劳和宣扬“汉德”的志向都告诉了汉明帝。
恰逢此时被官府没收的书稿也被送到京师,汉明帝看过班固所写的手稿以后,被班固的才华所折服,他大赞班固之才和奇作《汉书》。
不久以后,班固无罪释放,被朝廷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汉明帝还将编写汉光武帝事迹的《世祖本纪》这项任务交付给班固。
著名作家班固人物简介
《汉书》的历史价值
• 《汉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汉书》对后世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东汉史学家班昭的《东观汉记》等 • 《汉书》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西汉一代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 价值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著名作家班固人物简介
01
班固的生平与背景
班固的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班固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
• 当时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班固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 班固的家庭世代为官,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
• 班固的辞赋特色 • 班固的辞赋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又有婉约柔美的一面 • 辞赋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班固的辞赋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 班固的辞赋创作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辞赋创作使班固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其其他文体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辞赋创作使班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使其其他文体作品更具特色 • 辞赋创作对班固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作品独具特色
班固对后世文学影响的实例
• 后世许多文人都受到了班固的影响,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轼等 • 后世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受到了班固的启发,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等 • 后世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班固的启发,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班固的贡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班固的贡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北地鉅鹿(今河北省鹿泉市)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历史文学家、政治家、学者。
他是东汉末年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当时政治版图动荡的影响。
班固出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正是天下大乱、战乱频发的时期。
然而,他却能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与政治家。
班固的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和文学领域,在当时享有盛誉。
班固对历史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史书,撰写了《汉书》和《白虎通德论》,这两部著作成为东汉晚期百科全书的典范。
他以正面客观的史观,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准确公正,对于东汉末年的政治事件和官员世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在历史领域有所突出贡献外,班固在文学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文笔流畅,娓娓道来,尤以其记叙和描写的手法见长。
他在《白虎通德论》中以门人周弘的眼睛,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风俗,展现了他卓越的叙述能力和观察力。
他还对文学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纪实写作”、“个性化创作”等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班固的贡献不仅仅限于历史和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有力的政治斗士。
他在大将军何进和董卓之间历经艰险,保护杨奉并成功让其回归洛阳,起到了重要的调解作用。
此外,他还曾在曹操的麾下担任要职,参与制定政策,为稳定和发展曹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班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他不仅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瑰宝凝聚于《汉书》和《白虎通德论》中,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他的时代,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固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世铭记。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班固的贡献:班固的背景与生平、班固对历史的贡献以及班固对文学的贡献。
首先,我们会对班固的背景与生平进行一番介绍。
班固和《汉书》
东汉时期的历史散文还有赵晔的《吴越 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前者主要 记叙春秋时吴越争霸史事,其中附益了 较多的传闻,并加以虚构、夸张。书中 记叙、描写细致入微,情节生动离奇, 人物刻划也颇见功力。
后者主要叙吴越两国历史,间及楚国史 事,有的故事颇富浪漫气息。其文章博 丽奥衍,纵横排宕,不乏精彩片断,如 书中胡风子向楚王论剑一节,采用主客 问答方式,极力铺陈排比,很象一篇辞 赋。这两部作品在写法上都更近于小说 ,表现了历史散文向小说过渡的趋势。
班固还随窦宪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写赋记录战功。汉和帝时,班固遭免 官,被洛阳令逮捕入狱,后死于狱中 ,终年六十一岁。
二、《汉书》的体例
《汉书》是《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历史 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的记事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 四年,共 229 年的历史。全书共 100 篇, 包括 12 篇本纪、 70 篇列传、 8 篇表、 10 篇志。
佞幸传 外戚传
第八节 《汉书》的写作特 点
一、成功的人物描写
班固继承了司马迁注重人物刻划的传统 ,通过富于个性特征的行动和语言突现 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 生的人物。他推崇那些忠君爱国之人、 特立独行之士,憎恶荒淫昏暴的帝王、 外戚和幸佞,尤其痛恨篡权窃国的“乱 臣贼子”,每遇这种人物,都要尽全力 刻划,使其形象格外鲜明。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苏武有之矣。
《汉书》也是一部带有作者独立见解的实录之书。班固非 常推崇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中能够尊重历史 事实,在真实记载汉朝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暴露了统治者 的种种罪恶,对西汉后期政治的腐败、统治者的荒淫和昏 庸、佞幸和外戚的专横跋扈、恣意妄为,都有所揭露和批 判。
东汉时期的文学宗师班固的文学成就与官职经历
东汉时期的文学宗师班固的文学成就与官职经历东汉时期,文学繁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
其中,班固被誉为东汉时期的文学宗师,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还担任了官职,为当时的文学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班固,字子务,一生贯注于文学创作,以文章才华闻名。
他是班彪的次子,而班彪则是当时东汉朝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班固从小随父亲学习,深受其影响,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班固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著作和文言文创作上。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汉书》,这是一部东汉朝的首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汉朝从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权的历史。
《汉书》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广泛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历史变迁。
班固在《汉书》中运用了较为规范的文言文,语言简练,文字流畅,条理清晰,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来古代史书的范本,对后世史学家影响深远。
除了《汉书》,班固还撰写了《平准书》、《读铭记传》等多部文言文作品,题材包括史论、传记、赋诗等。
其中,《平准书》是班固专门为东汉朝官员撰写的一本政治教育书籍,强调忠诚、廉洁、公正等政治品质,对于培养官员的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读铭记传》则是一部史传体文学作品,记述了一些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
班固的文学才华不仅得到了当时皇帝的赏识,也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东汉明帝曾任命班固为尚书郎,担任宫中的文书工作,并准许他在帝宫中设立学园,培养后继文学人才。
不久后,班固升任太子家令,负责管理琐事,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后来,班固的官位继续晋升,先后担任司徒掾、司空掾等要职,成为东汉朝的高级官员。
在这些官职的担任期间,班固仍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以及对于史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
他在文学创作和官职经历两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东汉时期文学和政治领域的重要人物。
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的文学宗师班固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官职经历,成为当时文坛和政治界无可争议的重要人物。
他的历史著作和文言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于后世的文学和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
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班固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后汉书中负责撰写了许多篇章,包括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叙事。
班固简介班固(32年-92年),字孟昶,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身于一个有学问背景的家庭,父亲是西汉末年的名士班彪。
班固自小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在文学和历史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班固曾经担任过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成员,并且在政治上有过较高的地位。
然而,由于与宦官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和争斗,导致他最终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在这段时间里,班固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才华开始着手撰写《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历史的巨著,全书共计100卷,记录了这段时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班固在后汉书中的叙事班固在《后汉书》中负责撰写了许多篇章,其中包括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叙事。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形象。
在《后汉书》中,班固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非常详细和全面。
他不仅记录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结果,还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他对于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挖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除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外,班固还在《后汉书》中描绘了许多重要人物。
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平、性格、才华和成就等方面进行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到这些历史人物。
班固的叙事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文笔流畅、优美,语言简练却富有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班固对历史研究的贡献班固是中国历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对于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班固在《后汉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他的记述客观准确,不偏不倚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
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1. 引言《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的班固叙事是该书中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2. 后汉书简介《后汉书》是东汉末年学者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计100卷。
该书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人物传记等内容,对于研究东汉时期具有重要价值。
3. 班固简介班固(32年-92年),字文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
班固曾任司隶校尉、御史大夫等职位,但由于不满当时宦官专权而辞职回乡。
在回乡期间,他致力于撰写《后汉书》,并在书中进行了大量的叙事。
4. 班固叙事班固在《后汉书》中进行了大量的叙事,包括历史事件的记录、人物传记等。
他以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将东汉末年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班固在《后汉书》中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即先记载历史事件,然后再对相关人物进行传记。
他注重事实真相,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
同时,他也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
5. 谁在后汉书中说班固叙事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谁在其中说班固叙事主要是班固自己。
作为《后汉书》的作者之一,班固亲自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并亲自撰写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宦官专权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政治环境。
因此,班固辞职回乡后,在家乡温县开始了他撰写《后汉书》的工作。
他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史书。
6. 班固叙事的意义班固叙事在《后汉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东汉末年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窗口。
这对于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帮助。
其次,班固在《后汉书》中对人物进行了精彩的传记。
他不仅记录了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得失,还深入描绘了他们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固人物简介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
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
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
大伯祖父伯,受儒学,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祖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与刘向校理秘书。
祖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二千石,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
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
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
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
奉献所作赋颂。
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
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
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
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
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
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东汉皇家图书馆)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作,然尚未毕便卒。
同郡马续,乃昭之门人,博览古今,帝乃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1]
生平经历
洛阳求学
班固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加之班固聪明好学,9岁就能写文章、诵诗赋了。
当时,父亲班彪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后来,父亲有意续写《史记后传》,开始阅读大量汉朝典籍。
在父亲的影响下,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这时,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华,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游学,他景仰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也前来拜班彪为师,虚心求教。
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事业充满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可与太史公、扬雄媲美。
由于他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五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
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的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事不时插上一二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16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
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
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
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23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私撰《汉书》
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
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竞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
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捕关进了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当时,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
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上书求赐《太史公书》被拒绝之事,即可证明。
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儒学世家子弟,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很低的郎官都不是,却如此大胆,敢于私修国史,岂不是触犯了朝廷大禁!前不久,扶风郡有一个叫苏朗的人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
面对这种形势,班家老小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
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了营救哥哥,立即骑上快马从扶风安陵老家急驰京城洛阳,他要向汉明帝上书申诉,为哥哥雪除冤枉。
班固被告“私修国史”,身陷囹圄,不知将被如何处置,更为老母和家人的安全担心。
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
他立志著史,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而且也是要远接从司马迁、刘向、扬雄以来修史的传统,更是为了宣扬“汉德”。
西汉一代210余年,有过赫赫功业,也有过许多弊政,其中治乱兴衰,使人慨叹,给人启发,写出一部“汉史”,正是当今学者的责任。
何况王莽灭亡至今已40年了,再不及时撰成史书,后人所能获得的史料岂不更少!所以他才拿起笔来,立志完成父亲未竞之业。
不料遭人诬告,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被处死,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尽付东流!为此,班固忧愤交加,心痛欲裂。
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
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
这时,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
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加以劝慰。
明帝赞赏班固的志向,器重他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书部供职,拜为“兰台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