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合集下载
脑干(甘子明)
![脑干(甘子明)](https://img.taocdn.com/s3/m/031c852e763231126edb11fd.png)
内侧丘系 薄束
脊髓
楔束
(4) 外侧丘系
*起自蜗神经前、后核。 *发出F穿过内侧丘系至对侧 或同侧,构成斜方体。 *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向上 行,称为外侧丘系。 下丘 *一侧外侧丘系含双侧听觉的F。 蜗N背核 蜗N腹核 蜗神经 外侧丘系 上橄榄核 听觉中枢
内侧膝状体
斜方体
内耳螺旋器
蜗N节
中央后回
(5) 三叉丘系
脑
干
Brain Stem
主讲:
甘子明 教授
脑: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 干 的 外 形
一、脑干的外形
1. 腹面
2. 背面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
1.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2.上、下行纤维束 前庭N核 小脑下脚 三叉N 脊束和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 X 后束 脊髓丘系 疑核 3.网状结构
(4)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位于界沟外侧; *头端接受特殊内脏感觉 (味觉)的纤维 *尾端接受一般内脏感觉 的纤维
III
三叉N中脑核
三叉N脑桥核
IV
V
VII
V
蜗N核
VIII 前庭N核 孤束核 三N经脊束核
IX X XI
(5) 一般躯体感觉核
① 三叉N中脑核
IV ② 三叉N脑桥核 传导头面部的触、压觉。 V ③ 三叉N脊束核 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 IX X XI VII
(四) 脑干网状结构
定义:在脑干被盖纵横交织成网的神经F和散在的NC。 前庭N核
迷走N背核
小脑下脚
三叉N脊束、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丘系 疑核 XII 锥体束 舌下N核 网状结构 X 内侧丘系 下橄榄核
局部解刨(全)—端脑、脑神经
![局部解刨(全)—端脑、脑神经](https://img.taocdn.com/s3/m/37b62c9b0912a21615792972.png)
-19-
4、听觉中枢:
颞横回(41、42区) 一侧半球听觉中枢 接受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的神经冲动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 不完全性耳聋,双耳听力下降。
-20-
4、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1/3 (44、45区) 听讲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受损)
“三偏”症状 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
-34-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35-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大脑半球 各叶或各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质下中 枢(基底核、间脑、脑干、 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 维
-27-
1、联络纤维 ① 弓状纤维 ② 钩束 ③ 上纵束 ④ 下纵束 ⑤ 扣带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28-
上纵束 豆状核
钩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 、穹窿连合
胼胝体
穹窿
前连合
-29-
穹隆
穹隆柱
穹隆连合
穹隆体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
-30-
3、投射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尾状核
内囊前肢
背侧丘脑
(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4、听觉中枢:
颞横回(41、42区) 一侧半球听觉中枢 接受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的神经冲动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 不完全性耳聋,双耳听力下降。
-20-
4、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1/3 (44、45区) 听讲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受损)
“三偏”症状 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
-34-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35-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大脑半球 各叶或各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质下中 枢(基底核、间脑、脑干、 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 维
-27-
1、联络纤维 ① 弓状纤维 ② 钩束 ③ 上纵束 ④ 下纵束 ⑤ 扣带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28-
上纵束 豆状核
钩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 、穹窿连合
胼胝体
穹窿
前连合
-29-
穹隆
穹隆柱
穹隆连合
穹隆体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
-30-
3、投射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尾状核
内囊前肢
背侧丘脑
(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24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
![24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https://img.taocdn.com/s3/m/f602ad18a32d7375a4178054.png)
产生5—羟色胺
(三)脑干的功能
1、反射活动的重要中枢: 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运
动中枢,角膜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等。 2、传导作用:脑干内的上、下行纤维束。 3、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维持正常肌张力,参与脏活动区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群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腹前核: 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
腹 侧
腹中间核:
核 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上丘脑:丘脑髓纹、 缰三角、松果体。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 继站。借下丘臂连于下丘。 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3、后叶(新小脑)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
(三) 内部结构
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 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 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
1、小脑皮质: 神经元排列成层。
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 各一对,齿状核最大。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小脑的纤维联系:传 入的有前庭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脑 桥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等。
2)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 和楔束的终止核。
(2)下橄榄核:
(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
(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 盖部, 接受大、 小脑的纤维,发出 红核脊髓束。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 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 (内侧丘系交叉)后形 成。
(三)脑干的功能
1、反射活动的重要中枢: 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运
动中枢,角膜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等。 2、传导作用:脑干内的上、下行纤维束。 3、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维持正常肌张力,参与脏活动区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群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腹前核: 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
腹 侧
腹中间核:
核 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上丘脑:丘脑髓纹、 缰三角、松果体。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 继站。借下丘臂连于下丘。 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3、后叶(新小脑)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
(三) 内部结构
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 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 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
1、小脑皮质: 神经元排列成层。
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 各一对,齿状核最大。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小脑的纤维联系:传 入的有前庭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脑 桥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等。
2)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 和楔束的终止核。
(2)下橄榄核:
(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
(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 盖部, 接受大、 小脑的纤维,发出 红核脊髓束。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 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 (内侧丘系交叉)后形 成。
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间脑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efb8c1b4fd0a79563c1e728f.png)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源版】头颅CT基本知识
![【源版】头颅CT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c9b7568f12d2af90242e6c9.png)
AVM
1.均匀强化: 见于脑膜瘤、 神经鞘瘤、 动脉瘤、垂 体瘤和炎性 肉芽肿等病 变
.
脑 膜 瘤
2.非均匀强化: 胶质瘤、血管 畸形等.
右 额 叶 少 胶 质 瘤
左 额 叶 星
形 细 胞 瘤
(三)、脑结构的改变
1.占位效应:颅内占位性 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 现为局部脑沟、脑池、脑 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 结构移向对侧.
CT: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伴有占位效应,部分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 血肿.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由脑膜动脉损伤所致,根据发病时间的
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血肿。常 见于脑膜中动脉,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 因 硬膜与颅骨内板连接紧密,故血肿局限, 呈双面凸形状.
全吸收,大的血肿遗留有囊腔且伴有不同 程度的脑萎缩.
右侧基底外囊出血
丘脑出血
脑 干 出 血
小 脑 出 血
脑室出血并铸型
2.脑梗死(Infarction of brian)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CT表现:
缺血性脑梗死(ischemic infarct):发病24h后CT平扫可 见扇形低密度灶,同时累及皮髓质,其部位与范 围和闭塞的血管供血区一致. 2~3周时可出现”模糊 效应” ,病灶变为等密度。1~2月后形成低密度脑 软化灶,同时伴有周围脑组织的萎缩.
2.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
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
头颅CT的经典断层影像解剖
内直肌
颈内动脉
桥小脑角池 桥前池 第四脑室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46a26d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b.png)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脑干、小脑、间脑
![脑干、小脑、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953c32a80029bd64783e2cfd.png)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旧小脑)
•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 •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间 脑(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 后丘脑 分部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延髓横切面 (经锥体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中部)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上部)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中脑横切面 (经下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上丘)
小 脑(cerebellum)
小脑蚓
原裂
小脑的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一)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体
小脑 (上面)
前叶
绒球小结叶
后叶
小脑 (下面)
小脑的机能分区
脊髓小脑 (旧小脑) 蚓部 半球中间部 前叶
大脑小脑 (新小脑) 半球外侧部
后叶
前庭小脑 (原小脑)
绒球 小结
绒球 小结叶
(二)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9-2脑干、小脑、间脑
![9-2脑干、小脑、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79bb3b284b35eefdc8d33372.png)
视交叉 位于:颅后窝前部 脊髓和间脑之间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腹侧:邻接枕骨斜坡, 背面:与小脑相连。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 间围成的腔隙为 第四脑室, 下续于中央管, 上接中脑水管 。
-3-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21-
3、脑干的功能
1、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 2)参与睡眠发生,对觉醒和意识状态进行调节
2、传导功能
3、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2-
二 小脑
1、位臵: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上方 前面:隔第四脑室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橄榄束 弓状核 锥体束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内侧副橄榄核 舌下神经
-10-
2)中脑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 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19-
2)、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
终止于
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
脑干
![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8a9f2485a0116c175f0e4848.png)
蓝斑 面神经丘
界沟
前庭区 内侧隆起 舌下神经 三 角 迷走神经 三 角
内侧隆起在髓纹上方 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 丘,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 经核。 髓纹以下的内侧隆起 可见两个小三角区:内上 小脑上脚 方的称舌下神经三角,内 小脑中脚 小脑 含舌下神经核;外下方的 下脚 称迷走神经三角,内含迷 听结节 走神经背核。 髓纹 界沟上端在新鲜标本 楔束结节 上有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 薄束结节 称蓝斑,深面为含色素的 楔束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细胞 薄束 群。
III
V
VIII
4)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由单一的孤束核构成。 该核位于界沟外侧,迷走 神经背核的腹外侧。核的 上端是特殊内脏感觉(味 觉)纤维的终止核。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 迷走神经中的内脏感觉纤 维进入延髓后下行,组成 孤束,止于孤束核。
III
三叉神经 中脑核 三叉神经 脑桥核 V
IV V VII IX X XI
蓝斑 面神经丘 界沟 前庭区 内侧隆起 舌下神经 三 角 迷走神经 三 角
中脑背面有 4 个圆形 隆起,合称为四叠体或中 尾状核 第三脑室 内囊 丘脑枕 脑顶盖。上一对称上丘; 松果体 丘脑 下一对称下丘。 在上、下丘的外侧, 各有一条向前外伸出的隆 起,分别称为上丘臂和下 上丘 外侧 丘臂,它们分别和间脑的 膝状体 下丘 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 滑车 内侧 相连。 神经 膝状体 滑车神经在下丘下方, 上髓帆两侧离脑,绕大脑 小脑上脚 上髓帆 脚前行。
蓝斑 面神经丘 界沟 前庭区 内侧隆起 舌下神经 三 角 迷走神经 三 角
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 小脑上脚,下外侧界自内 侧向外侧依次为:薄束结 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后正中沟外侧的纵行 小脑上脚 沟,称界沟。 小脑中脚 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 小脑 下脚 分成内、外侧部。 外侧部呈三角形,称 听结节 前庭区,深面为前庭神经 髓纹 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 楔束 含蜗背侧核。 薄束 内侧部称内侧隆起。
13脑干、间脑、小脑
![13脑干、间脑、小脑](https://img.taocdn.com/s3/m/eb503a196c85ec3a87c2c573.png)
脑 brain(encephalon)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 1400g。 一般可分为六部分:端脑The telencephalon 、间脑The diencephalon 、中脑The midbrain (mesencephalon) 、脑桥The pons 、延髓The medulla oblongata和小脑The cerebellum 。 通 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The brain stem,延髓向下经枕 骨大孔连接脊髓。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出脑 三叉神经 轴突 运动根
下颌神经 的特殊内 脏运动纤 维
咀嚼肌、二腹肌 前腹、下颌舌骨 肌、腭帆张肌、 鼓膜张肌
• Facial nucleus 面神经核
面神 经核
面神 经膝
出脑 面神经 轴突 的特殊 内脏运 动纤维
面肌、颈阔 肌、镫骨肌、 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
疑核 上1/3
舌咽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舌咽神 经下神 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的初 级味觉纤维
舌咽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孤束核 下部的 心— 呼 吸核
颈、胸、腹部器 官内脏感受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躯体感觉核: 包括三叉神经中 脑核、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 经脊束核,后两 者接受来自三叉 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 神经的初级感觉 纤维的终止,传 导的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 外耳道和耳廓皮 肤的痛温触压觉, 相当于脊髓后角 Ⅰ~Ⅵ层。
colliculi、下丘
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 延髓、脑桥和小 脑之间 顶朝向小脑, 前部为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出脑 三叉神经 轴突 运动根
下颌神经 的特殊内 脏运动纤 维
咀嚼肌、二腹肌 前腹、下颌舌骨 肌、腭帆张肌、 鼓膜张肌
• Facial nucleus 面神经核
面神 经核
面神 经膝
出脑 面神经 轴突 的特殊 内脏运 动纤维
面肌、颈阔 肌、镫骨肌、 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
疑核 上1/3
舌咽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舌咽神 经下神 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的初 级味觉纤维
舌咽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孤束核 下部的 心— 呼 吸核
颈、胸、腹部器 官内脏感受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躯体感觉核: 包括三叉神经中 脑核、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 经脊束核,后两 者接受来自三叉 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 神经的初级感觉 纤维的终止,传 导的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 外耳道和耳廓皮 肤的痛温触压觉, 相当于脊髓后角 Ⅰ~Ⅵ层。
colliculi、下丘
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 延髓、脑桥和小 脑之间 顶朝向小脑, 前部为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cns2脑干
![cns2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6071f2377e21af45b307a893.png)
4.内脏感觉柱——孤束核
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达桥脑下部、 下端到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孤束的周围。接受一般 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一级感觉纤维。
舌、软腭、会厌味蕾→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舌后1/3、颈、胸、腹内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孤束核上端 →孤束→
→孤束核大部
5.一般躯体感觉柱
⑶面神经核:桥脑下部、网状结构的腹外侧。发 出的纤维行向背内侧,绕展神经核的背侧形成面 神经膝,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在延脑桥脑沟外侧出 脑→面神经运动根→表情肌。面神经核可分为上、 下两群细胞。
⑷三叉神经运动核:桥脑中部、三叉神经桥 脑核的腹内侧,发出的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 动根→下颌神经→咀嚼肌等。
①前庭脊髓束:提高伸肌张力。
②内侧纵束: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眼肌的前庭 反射(眼球震颤)、双眼同向水平运动。
③前庭小脑束: 前庭根 前庭神经核
→小脑下脚→小脑
④至脑干网状结构纤维:是导致晕动病的解剖学 基础。
⑤至丘脑腹后核的纤维:平衡觉冲动上升为意识。
⑵蜗神经核:
蜗神经核由蜗背侧核 和蜗腹侧核组成,分 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 外侧和腹外侧。
⑵下橄榄核:位于延脑上部橄榄深面,呈袋 口向背内的囊袋形,人类特别大,发出橄榄 小脑纤维越过中线至对侧延脑背外侧边缘聚 集,和脊髓小脑后束一起共同组成小脑下脚。
⒉桥脑的非脑神经核
⑴桥脑核(脑桥核):是大量散在分布于桥脑基底 部纵横纤维之间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群。是传导大脑 皮质运动信号的中继站。接受同侧大脑皮质发出的 皮质桥脑纤维(额桥束、顶枕颞桥束),发出桥脑 小脑纤维,越中线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
背侧面:四叠体(顶盖):上丘(视觉反射神经)、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上丘臂(连间脑外侧膝状 体)、下丘臂(连间脑内侧膝状体)、滑车神经根。
中枢神经系统--小脑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小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253dc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d.png)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9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20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21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参与锥体外系功能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11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3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14
三、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大脑半球掩盖
室间孔 胼胝体干 丘脑间粘合
28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29
练习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神经系统(脑)
![神经系统(脑)](https://img.taocdn.com/s3/m/de66d67e31b765ce0508147b.png)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6
4
31 42 2
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 主要中枢的位置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的功能区,称为 × ×中枢。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4、6 区)
41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3 、 1 、2 区) 3. 听觉中枢 (41、42 区) 4. 视觉中枢 (17 区) 64
基底部
小脑中脚
③中脑(midbrain) 腹侧: 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 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 动眼神经 背侧: 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滑车神经
视神经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1、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又称丘脑,为间脑的背侧份,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的高级感觉中枢。它不近 是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 分析器,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即开始产生。一 侧丘脑损伤可引起对侧半身感觉丧失,过敏或 伴有剧烈的自发疼痛。
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 丘脑间粘合 丘脑枕 第三脑室 前结节 丘脑枕
中脑 — 动眼神经副核 —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延髓 — 迷走神经背核 — 支配颈部、胸廓和大部分腹腔器官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桥 — 上泌涎核
延髓 — 下泌涎核
— 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 腮腺
躯体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纤维。
脑桥 —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 — 鼻腔黏膜的触觉冲动
③位于颞叶的有: 颞上回、颞中回、 颞下回、颞横回
④缘上回和角回,它们均属于顶下小叶, 前者环绕于外侧沟的后端,后者环绕与 颞上沟的后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脑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纵裂和横裂 大脑半球主要沟、回(位置、形态)
额叶 顶叶
分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皮质分区 皮质机能定位 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语言区(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 内脏活动中枢
上下倒置 特点 左右交叉 不对称性
3、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髓质 小脑核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 核
4、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 (古小脑)
调节肌张力
(旧小脑)
协调肌群运动 (新小脑)
二、间脑
1、位置
2、分部和外形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3、第三脑室
位置 形态 相通
4、内部结构
脑干外形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脑干的组成 脑干包括: 中脑 脑桥 延髓 (二)脑干的外形
பைடு நூலகம்
1、腹侧面观
2、背侧面观
(三)第四脑室
位置 境界 交通
小脑、间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小脑
1、小脑的位置
2、小脑的外形和分叶
外形 蚓部 小脑半球 下面有小脑扁桃体 3、小脑的分叶 前叶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旧小脑) 后叶 (-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新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群 特异性核团 腹后内侧核:接受来自头面部感觉 腹后外侧核 :接受来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分泌性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端 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端脑的外形
基底核 组成 纹状体 功能
侧脑室 形态 位置
大脑髓质 联络系 连合系 前连合 穹隆连合 投射系 穹隆 内囊
内囊 形态 位置 分部 穿经纤维
尾状核头
前肢
膝部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
后肢
三、边缘系统
构成 功能
额叶 顶叶
分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皮质分区 皮质机能定位 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语言区(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 内脏活动中枢
上下倒置 特点 左右交叉 不对称性
3、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髓质 小脑核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 核
4、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 (古小脑)
调节肌张力
(旧小脑)
协调肌群运动 (新小脑)
二、间脑
1、位置
2、分部和外形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3、第三脑室
位置 形态 相通
4、内部结构
脑干外形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脑干的组成 脑干包括: 中脑 脑桥 延髓 (二)脑干的外形
பைடு நூலகம்
1、腹侧面观
2、背侧面观
(三)第四脑室
位置 境界 交通
小脑、间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小脑
1、小脑的位置
2、小脑的外形和分叶
外形 蚓部 小脑半球 下面有小脑扁桃体 3、小脑的分叶 前叶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旧小脑) 后叶 (- 蚓垂和蚓椎体,称为新小脑)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群 特异性核团 腹后内侧核:接受来自头面部感觉 腹后外侧核 :接受来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分泌性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端 脑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一、端脑的外形
基底核 组成 纹状体 功能
侧脑室 形态 位置
大脑髓质 联络系 连合系 前连合 穹隆连合 投射系 穹隆 内囊
内囊 形态 位置 分部 穿经纤维
尾状核头
前肢
膝部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
后肢
三、边缘系统
构成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