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合集下载

歌曲《赛吾里麦》的演唱体会

歌曲《赛吾里麦》的演唱体会

歌曲《赛吾里麦》的演唱体会作者:郭那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摘要:爱情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具闪光的一部分。

《美丽的姑娘》、《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吾里麦》等等,都是人们较熟悉的哈萨克民歌。

《赛吾里麦》作为一首哈萨克民歌,在歌词、旋律、节奏、等方面表现了极为细腻的情感,深刻地表达了新疆青年在暗恋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快乐时光以及对爱人的思念,本文将从极具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族民歌着手,从歌曲《赛吾里麦》的歌词、旋律、节奏、伴奏、以及演唱体会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此歌曲的研究与分析,以及近段时间大量资料的查阅,顺利完成此论文,为以后该作品的学习者提供一点点帮助。

关键词:赛吾里麦;演唱体会一、《赛吾里麦》的演唱体会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的总体风格隶属欧洲音乐体系,哈萨克音乐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非常具有歌唱性,在这一点上面虽然和意大利美声传统唱法声音的豪放、饱满以及很强的穿透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我国哈萨克族民间对歌曲的演唱还是有很多自己所独有的特点。

例如:颤抖音、喉音等在演唱歌曲时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特点,哈萨克族语言的特有语调,也是影响着哈萨克族民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在一些哈萨克民歌视频资料以及学术报告中所了解到的,尤其是未经音译的演唱,更是高度还原哈萨克民歌,哈萨克民歌演唱者在演唱时是毫不拘谨,并且十分的投入与洒脱的。

其次,哈萨克族的民歌中最具民族特点的就是,哈萨克族语言的语调与歌曲旋律高度完美的结合。

再次,哈萨克族的人民在歌唱时,会有很多的即兴成分,尽管这样,听起来也是毫无违和感,例如:拖长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在拖长时做一些旋律上的即兴处理听起来更是多了一分哈萨克民歌的特点。

最后,在有一些哈萨克民歌演唱的中喉音的成分,听起来并没有任何的不舒服的感觉。

声乐演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融合的表演艺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关于歌曲《赛吾里麦》的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演唱体会。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欣赏阿拉木汗|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欣赏阿拉木汗|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欣赏阿拉木汗|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欣赏”部分,主题为《阿拉木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阿拉木汗》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学习歌曲的基本旋律,通过听、唱、演等方式,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分析歌曲的节奏与音高,掌握简单的音乐符号;通过集体合唱、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结合歌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举例: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合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分组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发挥个人特长,提高音乐表现力。
2.教学难点
(1)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变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附点音符、切分音等。
举例: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分解节奏、逐步教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适应并掌握复杂的节奏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阿拉木汗》这首歌曲时的热情和挑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有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意识到在教授新疆民族音乐时,应该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民族特色,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阿拉木汗》这首歌曲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具有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这首歌曲展现了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和分析《阿拉木汗》,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掌握歌曲节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附点音符的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节奏训练的循序渐进,通过更多有趣的练习和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变化。

《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2020年11月第34卷第6期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Nov.2020Vol.34No.6音乐与舞蹈主持人:郭威《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杜亚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101)[摘要]因为哈萨克语“民歌”一词的内涵只强调口头流传,不强调集体创作,所以在被称为“哈萨克族民歌”的歌曲中有许多是音乐家的作晶。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著名民间歌手、作曲家玛依拉•沙姆苏特蒂诺娃创作的,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同版本,歌词几乎没有变化,但曲调却在整体近似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因哈萨克语和汉语中“民歌”词义的不同,所以《玛依拉》既可称为哈萨克族民歌,又是一首创作歌曲。

[关键词]民歌;创作歌曲;辨析[文章编号]1003-3653(2020)06-0103-05D01:10.13574/ki.artsexp.2020.06.010[收稿时间]2020-06-23[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男,河北鹿泉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引用格式]杜亚雄.《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JL艺术探索,2020,34(6).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

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冬不拉,来往人们挤在我屋檐底下。

玛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库拉拉亦拉……这是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一首哈萨克族歌曲,有人说它是民歌,有人讲它是创作歌曲。

它到底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呢?1982年,为了编辑《洛宾歌曲集》,我曾到乌鲁木齐采访王洛宾先生,他给我讲了记录《玛依拉》的过程。

m他说:“1938年,一部分哈萨克族部落被军阀盛世才赶出了新疆,流落到甘肃、青海一带,有些哈萨克族同胞到西宁做工谋生。

《玛依拉》是1939年秋天在西宁义源工厂记录的,演唱者是在该厂工作的一位哈萨克族女工。

由于我不懂哈萨克语,歌词是请在西宁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布都•哈迭尔先生帮忙翻译的。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音乐方面,哈萨克族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做“冬不拉”,它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冬不拉”的起源、传统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萨克族祖先生活在西亚的古代农业文明中,农牧交错的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哈萨克族的祖先利用大地的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乐器“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物。

“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形状呈现长颈的琴状。

它的共鸣箱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琴弓由马尾毛制成,琴弦由羊肠制成。

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统演奏技巧。

在传统演奏中,冬不拉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弹奏琴弦,左手按压琴弦,以此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状态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冬不拉”的音色柔美、深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牛羊奔腾的豪情壮志。

乐器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交流,传统乐器“冬不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乐团和音乐家开始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

一些年轻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也开始尝试用冬不拉演奏一些流行的曲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针对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冬不拉专业课程。

一些冬不拉团体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哈萨克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对自己音乐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
新的歌词写好了之后,在配歌的时候王洛宾又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原来歌曲的旋律几乎都是散板,前两段乐句结尾的旋 律都是上行音,王洛宾则按照乐句对称的理论,将前两段乐句中的第二段结尾的旋律作了调整。将原来的32 34 5¬—,调整 为34 32 1—。
经王洛宾改编的《都达尔和玛丽亚》一改原来民歌中的悲伤情调,新编的歌词不但诙谐,优美,还充满了草原牧民浓 郁的生活气息。 这支歌曲一经发表,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抗战胜利之后,当时的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小城 之春》中将《都达尔和玛丽亚》作为影片的主题歌,很快就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给饱受战争创伤的国人带来了一丝抚慰和快 乐。 王洛宾曾经说过,这首歌不是简单的情歌,在那个时代,它还是一首“战歌”!当人们唱着这首歌时,内心越发向往 美好的生活,也就越发痛恨侵略者。
一位哈萨克青年和一位美丽女子嘎 哦丽泰,各自追随家族来到牧草肥美的 天山草原,由相遇、相知到相爱。然而 随着草原牧草逐渐枯竭,两个家族又准 备前往不同的放牧地点。分手那一天来 的是如此仓促,在来不及说再见的情況 下,姑娘嘎哦丽泰就已经随着家人远走 它方,留给这位哈萨克青年的是“一遍 荒凉”,是一脸的惆怅和一心的伤感。
你的歌声婉转入云今天晚上请你过河到我家那喂饱你的马儿拿上新的歌词写好了之后在配歌的时候王洛宾又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原来歌曲的旋律几乎都是散板前两段乐句结尾的旋音宾句称论将前句中律都是上行音王洛宾则按照乐句对称的理论将前两段乐句中的第二段结尾的旋律作了调整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界民族,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的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哈 萨克”一称有“避难者”、“白天鹅”、“自由人”等解释。音乐是哈萨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 神食粮。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嘎哦丽泰》

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

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

栏目特邀主持人:杜亚雄(1945 ㊀),男,河北人,民族音乐学家,哲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曾获我国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称号㊁匈牙利共和国文化勋章,两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基金奖励㊂有‘中国民器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地图“‘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中国民歌地图“‘中国民歌钢琴教程“‘琴乐蒙学“等40多本专著问世,并用中㊁英㊁匈文在国内外发表过300多篇论文㊂主持人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㊁共同地域㊁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㊂①历史证明民族的前三个特征(语言㊁地域㊁经济生活)有时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消失,但是它们的丧失并不影响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㊂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在欧洲到处流浪的吉卜赛人都没有共同语言㊁也没有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但都还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㊂这就说明了文化才是维系民族的最后㊁也是最稳固的条件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㊂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保持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并使它与时俱进㊁发扬光大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㊂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㊁又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 礼乐治国 传统的民族㊂我国的传统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要认真地继承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并对其进行研究㊁保护㊁发展,如果我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研究㊁保护㊁发展,对建立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十分不利㊂本期特别策划专栏发表四篇文章,探讨我国传统音乐及其继承发扬方面的一些问题㊂在我国各地的传统音乐作品中,采用角调式的比较少见,而在浙江和江苏两省,角调式的作品则不罕见㊂施王伟先生在‘浙苏地区民间歌唱中的角调式“一文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他的解释㊂分类问题是研究传统音乐时的一个大问题,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虽有很多专家进行过探索,但没有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㊂杜亚雄教授是我国著名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专家,他对哈萨克族音乐非常熟悉,他和他的学生哈萨克族音乐学家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在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的‘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㊂林琳女士的文章‘当代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觉“对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㊂王安潮先生的‘民族管弦乐发展中的地方性视角“认为民族管弦乐创作在华东地区江浙沪等省市的发展最为强劲,浙派在其中强化了民族管弦乐创作地方性视角的学术性㊂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㊃民族卷“第1页,总论部分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㊂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 ㊀),男,河北鹿泉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北京100102);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1964 ㊀),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及声乐教学研究㊂(乌鲁木齐830053)①和云峰:‘云峰在线“:哈萨克族安类民歌与‘金色的阿勒泰“㊂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摘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对民歌进行体裁分类,是认识民歌的重要手段㊂哈萨克民歌按歌词和曲调的不同结合方式分类㊂词曲结合固定,且有固定歌名的歌曲称为 安 ;歌词和曲调都不固定,而由歌手即兴编唱的称为 月令 ;曲调固定,歌词不固定,即兴填词演唱的则称 吉尔 ㊂关键词:民歌分类;哈萨克民歌;类别中图分类号:J60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分类 一词,语出‘尚书㊃舜典“: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 [1]㊂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必要手段㊂ 体裁 是文艺作品样式和品种,对民歌进行体裁分类,是认识民歌及其发生㊁发展规律的重要的手段,在搜集㊁整理㊁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应十分关注这个问题㊂我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关于本族民歌概念的界定和体裁分类的方法,前者回答 什么是民歌 的问题,后者解决民歌中包括哪些样式和品种的问题㊂如裕固族人认为 民歌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情感的歌,他们不认为为母畜唱㊁使其下奶的 奶幼畜歌 是 民歌 ,用于沟通人神关系的歌也不是 民歌 ㊂在分类方面,裕固族同胞认为凡是词为韵文,无论朗诵还是演唱都属一类;而歌词非韵文则属于另一类㊂朝鲜族把民歌称为 民谣 ,它不仅包括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也包括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它们被称为 新民谣 ㊂在分类方面,朝鲜族同胞按民歌最初产生的地区分为西道民谣㊁京畿道民谣和南道民谣三类㊂[2]284蒙古族则按采用节拍的不同,将民歌分为散板的 长调 和有板的 短调 两类㊂藏族民歌按诗歌的格式和格律分为六言四句的 谐体 和分段的 鲁体 以及不分段的 自由体 三类㊂[2]193,515关于哈萨克民歌的体裁分类,曾有很多不同看法㊂在‘哈萨克民歌“中,分为 弹唱歌曲 独唱歌曲 和 对唱歌曲 [3]三类㊂这个分类不符合本民族习惯,也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哈萨克民歌的特点㊂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许多歌既可徒歌,也可以弹冬不拉伴奏㊂这本书中所列出的弹唱歌曲,有很多可以独唱,而在独唱歌曲里,又有许多可以弹唱,出现了交叉分类㊂有人认为哈萨克民歌可分为 安 和 约令 两类,[4]这种分类不能够涵盖全部哈萨克民歌㊂还有人认为 在哈萨克安类歌曲本身还可以再分为 安 月令 吉尔 三种 ①㊂这种分类第一㊁二层概念重❘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VOL 18㊀NO 3㊀2020 8合,不合逻辑㊂这两种分类,都没有说出划分的标准,不符合分类的规定㊂我们结合在长期采风中所得到的材料,谈哈萨克民歌的分类问题,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㊂据调查,在哈萨克民间,民歌按歌词和曲调的不同结合方式分类㊂如果歌词和曲调的结合基本是固定的,这种歌曲称为 ən ①(安);如果歌词和曲调都不固定,均需即兴编唱,称为 θlêng (月令);如果有固定的曲调,但无固定歌词,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则称 jer (吉尔)㊂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类民歌的情况㊂安 是有固定歌词和固定基本曲调的歌曲,其表演形式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㊂ 安 的旋律优美㊁音域宽广,大部分采用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㊂2/4和3/4为主要节拍㊂人们把擅长唱 安 的人称为 ənxi (安琪),意为歌唱家㊂大家所熟悉的哈萨克民歌大多为 安 ,谱例一便是一首著名的 安 ㊂关于 安 有三点应注意:一是其主歌的歌词一般是11个音节为一行,一段有四行的格律诗㊂每行有两个四音节音步和一个三音节音步,根据三音节音步在句中的位置,可有3㊁4㊁3,3㊁4㊁4和4㊁4㊁3三种格式,副歌的句式则比较自由㊂二是其乐句和词句的起讫点往往不一致,经常出现一句歌词 跨 两个乐句,一个 乐句 又 跨 着两句歌词,乐句和词句交错进行的情况㊂如谱例一有五个乐句,主歌有四句词,用前两个乐句演唱,副歌四句词用后三个乐句唱㊂第一个乐句还没有完,第一句词已经唱完了㊂第二句词从第一乐句最后一小节开始,副歌最后一句词也是从前一个乐句最后一小节开始的㊂这种类型可称为 歌词前移 ,此外还有 歌词后移 的情况㊂② 词曲交错 的现象在其他类的民歌中也有,但在 安 中特别普遍㊂第三, 安 前面加上 民间 (halek)一词就成了 民歌 (halekəni[5]),但哈萨克文 民歌 和汉文 民歌 的涵义不同㊂汉文中 民歌 不包括在群众中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哈萨克文中的 民歌 却包括作曲家的作品㊂一首创作歌曲如果在民间能广泛流传,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就是 民歌 ㊂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㊁‘美丽的姑娘“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又名‘都他尔和玛利亚“)㊁‘燕子“都是作曲家的作品③㊂哈萨克文中 民歌 一词的概念和朝鲜文中的 民谣 接近,和英文中 folksong 的概念也较为近似,都包括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作曲家的作品㊂④由于过去我们没有注意这一情况,招致了不必要的争论㊂[6]下例是一首典型的 安 ,它是我国伊犁地区哈萨克民歌手阿帕克的作品㊂谱例1①②③④为印刷方便,本文用新哈文拼写哈萨克语单词㊂对这种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杜亚雄写的‘哈萨克民歌中的词曲交错现象“,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㊂‘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作曲家玛依拉㊃沙姆苏特蒂诺娃(1896 1926)的作品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本来名叫‘都他尔“,是19世纪末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姑娘玛利亚为她的爱人哈萨克族小伙子都他尔所创作的歌㊂‘美丽的姑娘“(原文为‘洁白的脖子“)由哈萨克斯坦大诗人阿拜作词,作曲家哈米迪谱曲㊂‘燕子“则是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学家朱巴诺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㊂美国作曲家福斯特(StephenCollinsFoster,1826 1864)的作品‘啊!苏珊娜“(Oh!Susanna)㊁‘故乡的亲人“(Oldfolksathome)㊁‘我的肯塔基故乡“(MyoldKentuckyhome)和‘老黑奴“(OldblackJoe)等都被美国人称为 美国民歌 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月令 在哈萨克语中的本意是 诗歌 ,在新诗产生之前,哈萨克文有两种常见的诗歌形式:一种是四行一段,每行11个音节的格律诗;另一种是行数不定,每行有七到八个音节的散体诗㊂[7]在民间音乐领域中 月令 是指没有固定的歌词,也没有固定旋律,词㊁曲都由歌手即兴编唱的民歌㊂下例是新疆新源县民间歌手阿拉腾古丽演唱的一首 月令 ㊂谱例2月令 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唱或自弹自唱;另一种是对唱㊂前者突出语言音调,常以6/8拍为主要节拍,节奏比较自由;对唱的 月令 曲调性质比较强,节奏也比较整齐㊂对唱的 月令 又叫 阿依斯特 (aytes),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所有的重大节日庆典㊁婚姻娶嫁㊁庆祝出生和娱乐晚会中都要举行 阿依斯特 对唱㊂每年夏天在草原上举行的阿肯弹唱会上, 阿依❘杜亚雄㊀莱再提㊃克里木别克:哈萨克民歌体裁分类刍议❘VOL 18㊀NO 3㊀2020 8斯特 对唱更是主要的比赛项目㊂在文学领域,哈萨克语中 吉尔 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概念㊂广义的 吉尔 是指具有韵律的诗歌;狭义的 吉尔 则是指每行有7 8个音节的散体诗㊂在哈萨克民间,许多风俗歌曲和为母畜演唱的奶幼畜歌,还有英雄史诗㊁说唱 铁尔买 ,都会采用这种格律的歌词㊂英雄史诗和 铁尔买 应属于说唱艺术的范畴,民歌中的 吉尔 是指有固定曲调,但没有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词演唱的歌曲㊂在人生各种仪式中唱的风俗性歌曲和给各种母畜唱的奶幼畜歌都是 吉尔 ㊂哈萨克族人在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上,都要举行仪式,而每个仪式都会有相应的歌曲㊂婴儿诞生当天,要举行庆祝诞生仪式,大家围聚在新生儿家门前,通宵达旦唱歌表示祝贺㊂婴儿诞生七天后,要举行 摇篮礼 ,40天后举行 40天礼 ,男孩五岁时要举行 割礼 ㊂在这些仪式上,都要唱相应的 吉尔 ㊂哈萨克族婚礼有一定程序,程序中的每一步都有歌曲相伴㊂有欢迎宾客时唱的‘婚礼序歌“,有祝贺新娘的‘劝嫁歌“ ‘萨仁“和‘加尔加尔“,新娘离开娘家时和亲人告别时唱的哭嫁歌‘森斯玛“,亲友们安慰她时唱的‘据巴图“,还有新娘到了婆家后,介绍新娘情况的‘揭面纱歌“,等等㊂人去世后也有一整套礼仪,每个步骤也都有相应的歌㊂首先是去给亲友报丧时唱的‘报丧歌“,悼念死者时唱的‘吊唁歌“,安慰死者亲属的‘安慰歌“,还有送葬时唱的‘挽歌“‘告别歌“等㊂下例是婚礼中去新娘家迎亲的人给新娘唱的一首‘劝嫁歌“㊂谱例3和其他从事牧业的民族一样,哈萨克族民歌中包括许多唱给母畜听的歌㊂有些母畜下崽后不认幼畜,不给幼畜喂奶㊂为了不让幼畜饿死,牧民就把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边唱歌催它下奶㊂奶幼畜歌曲调短小,节奏鲜明,常有即兴发挥,有奶绵羊羔歌㊁奶山羊羔歌㊁奶牛犊歌㊁奶马驹歌等不同的品种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㊀㊀谱例4根据杜亚雄对裕固族民歌的研究,裕固族的奶幼畜歌占该民族民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有很多其他民歌的旋律是从奶幼畜歌的曲调发展来的㊂从事牧业民族的奶幼畜歌在民歌中占据重要地位㊂然而,目前对哈萨克族的奶幼畜歌尚未很好地搜集㊁整理㊁研究,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民族音乐学界对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尚不十分清楚㊂因此有必要搞清哈萨克民歌的分类情况㊂我们不仅要把哈萨克族民歌的分类及其标准搞清楚,也要搞清全国各地㊁各民族民歌的体裁分类㊂诚能如此,一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研究工作产生促进作用㊂参考文献:[1]吴哲楣.十三经: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68.[2]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哈萨克民歌[M].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2:1-7.[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411.[5]达肯.汉哈常用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11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关于十首歌曲著作权的意见[J].人民音乐,1995(6):33-34.[7]哈拜.哈萨克阿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责任编辑:黄向苗)GenreClassificationofChineseKazakhFolkSongsDUYaxiong,LAZZATKarimbekAbstract:Inethno⁃musicologicalresearch,theclassificationoffolksongsisanimportantmeanstounderstandfolksongs.Kazakfolksongsareclassifiedaccordingtodifferentcombinationsoflyricsandtunes.Asongwithafixedtitleandafixedcombinationoflyricsandmusiciscalled An ;thelyricsandtunesarenotfixed,andthoseareimprovisedbythesingerandarecalled Yuelun ;thetuneisfixed,thelyricsarenotfixed,andtheimprovisationallyricsarecalled Jill .Keywords:folksongclassification;Kazakhfolksongs;categories。

哈萨克族民歌有啥特点?又有啥民族魅力

哈萨克族民歌有啥特点?又有啥民族魅力

哈萨克族民歌有啥特点?又有啥民族魅力>新疆各民族民歌中,哈萨克族民歌和维吾尔族民歌是两种最活跃的民间音乐。

我生活的伊犁就是哈萨克族自治州。

哈萨克意思是“避难者”,他们祖先是两汉时的乌孙、康居等部族。

新疆128.7万哈萨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伊犁、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绝大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转移牧场的游牧生活,所以他们性格直爽又热情好客。

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哈萨克人的一生,始终在歌声和冬不拉的伴随下度过。

初生的婴儿要在歌声中迎接三次晨曦,接受人们三天三夜歌声的祝福;哈萨克人走完人生之路,离开人世时,人们要为之唱40天的挽歌,回忆死者的生平和德行。

所以哈萨克伟大的诗人阿拜这样说:“诗歌给婴儿打开人生的大门,也陪伴死者踏上天国的途径。

”哈萨克族人长得比较粗犷,喜欢留胡子,小时侯不听话妈妈就说:“不乖就让老哈萨抓你走,给他们喂羊去。

”就很害怕,可是哈萨克他们的歌很好听,我还是喜欢在他们节日时跑到他们的地方去听歌。

去观看哈萨克族的婚礼,最喜欢的节目就是“阿肯弹唱”,只知道阿肯(民间弹唱艺人)是最厉害的歌者,被尊为“阿肯”的人,是能即兴诵咏的行吟诗人,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在草原上是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

民间世代创作的长诗、歌谣、故事、谚语主要都经他们整理、发展和传唱,每年6月到7月,巴里坤草原都要举行文艺盛会——阿肯弹唱。

这是哈萨克人的盛大节日。

阿肯弹唱的主要形式是对唱,内容可以问候致意,谈论历史题材、人生意义,也可以唱现实生活、身边景物,还有表达爱情、互相戏谑、讽刺挖苦、难为对方,有的采用猜谜语、考智力的办法,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

总之,一方唱什么,另一方必须回敬什么。

旁听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卷入对唱,欢呼助阵。

当出现精彩对唱或智巧风趣的歌词时,全场会爆发出一片叫好声。

有时一组对唱难解难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持几个小时不见胜负。

甚至从晚上唱到天明,对垒不止,直到最后一方难倒对方使其无词对答时,才算取得胜利。

浅析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传承方法

浅析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传承方法

这两个方面分别着手。人类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各类 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的形成都会带有当地生态环境的特性。当 然,生态美学讲究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它分为 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这三个组成内容。所谓的自然生态美,讲究 的是人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类文明载体中所蕴含的自然敬畏,社 会生态美则与各种民族内部社会的各类习俗相互呼应,而人类精神 的生态美则直接体现在我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上。基于生态 美的角度去对任何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唤醒 民众内心深处对于自然敬畏的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分析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哈萨克民族的音乐风格,其具有以下 三个特点,分别是不规则多变的冬不拉旋律,整体的音乐创作内容 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而民族音乐曲目中大都蕴含着对于自然和宗 教的崇敬。 1.不规则、多变的冬不拉旋律 哈萨克的民族音乐主要都是由冬不拉所演奏,而冬不拉的旋 律优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哈萨克民族一直以来都是过 着逐水而居,逐草而牧的生活,生活地域宽广而风景秀丽,因此 他们的乐曲旋律和节奏都较为宽广活泼。受到相关欧亚大陆的历 史文化变迁的影响,哈萨克的民族音乐也是融合了欧亚两个地域的 音乐特征,这其中以冬不拉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族音乐大都是以 do,sol,re,la这四种调式为主音,旋律常常以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方 体上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给听者带去不同感受和体验。这些 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是原创作品的主要源泉,为一些优秀的 音乐创作者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灵感、音乐素材基础和条件,为音乐 创作者解决了作品的一般化问题。在靖安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 的发展进程中,靖安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经过深 加工的民歌,不仅带有独特的地方曲风,而且还融入现代化音乐元 素,加上演唱者的专业演绎,在向外推介的过程中,会让靖安的旅 游文化更具特色,同时产生一系列经济效益,前景无限。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挖掘和 展示地方文化内涵,提升文艺水平,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具有重要 的社会意义,以民歌为核心曲调的民族音乐作品将广受群众的喜欢 和追捧。■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族是伊斯兰教民族,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

哈萨克族的传统唱法以单调、连续、循环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歌曲、民谣和乐器演奏等形式。

其唱法不但有超群的
声乐技巧,而且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极富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主要特点是音乐节奏单一、音高稳定、音调起伏小、音色圆润。


法常采用特殊的“切”声和颤音,以及独特的音节变化方式。

这些独特的演唱技巧,使哈
萨克族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韵味。

哈萨克传统唱法在形式上主要分三类:一是口头文学类唱法,常见于在一些家庭、亲
友间的生活中;二是歌曲类唱法,通常是指展示生命、爱情、自由和家乡情感等主题的歌曲;三是民谣类唱法,以沙漠、草原、山岭、湖泊等自然风光为背景,表现出哈萨克民族
的生活和情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表现为与文化密切结合。

哈萨克的传
统唱法是一种独立、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表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传统、情感
和各种人际关系。

这不仅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引起外部世界关注和尊
重的独特人文地理认识。

此外,其超凡的艺术性表现也使哈萨克传统唱法成为中亚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表演文艺之一。

总之,哈萨克传统唱法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观念、民族团结等方面贡献良多。

哈萨克族音乐

哈萨克族音乐
了经文学校和私办经文学堂。
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使先于自己在这一带传播 的多种宗教变成了一种宗教,多神教变成了一
神教,带来了阿拉伯和波斯文明。
汇报完毕 谢谢观看
THE UNITY OF THE SLIDES
总结: 民族:哈萨克族

一般专指旋律较为宽广、优美,并且有固定曲名和 唱词的歌曲。
安的歌词多数以11个音节为一句。节分344式和434式两种。演唱形式也有两类:一类是
01
独唱(徒歌),旋律抒情、徐缓。另一类是弹唱曲,亦称冬不拉弹唱通常由“安奇”演 唱。
独唱歌曲:《黑云雀》、《阿勒泰》、《明亮的眼睛》等。
依据民歌的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将其细分为:
宗教音乐
Sacred Music
第二章
宗教音乐 Sacred Music
哈萨克族的先民曾信奉过萨满教、袄教、景教、佛教、犹教等,8世纪后开始接受伊斯 兰教。由于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制约以及部落制度、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伊斯 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直至16世纪才基本上成为全
民间音乐
Folk Music
第一章
民间音乐 Folk Mu”在哈萨克人的观念中泛指歌曲,它本身还可再分为“安”、“月令”、 “吉尔”三个亚种。
民间器乐(魁):
分为弹拨类、拉弦类、吹奏类等。就一般而言,“魁”可作为为哈萨克族器乐 曲的统称。
舞蹈音乐:
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一般均以冬不拉伴奏为主,舞曲也较多来源于传统的器乐 曲、民歌等。其舞蹈大致可分为:反映游牧生活的舞蹈和反映游猎生活的舞蹈。
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等,其中又以乐曲《紫色 的走马》最为著名。“冬不拉魁”常常使用动机发展、主题展开、类似回旋等3种曲式结构。

211056801_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

211056801_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古代乌苏、突厥、契丹的一部分和后来蒙古人的一部分长期结合发展而成。

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生活在毗邻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西北地区,处于东连中原、西接欧亚腹地的中西文化交汇地带,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和塔城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区,在甘肃南部也有少部分居住。

哈萨克族多从事畜牧业生产,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他们的聚居区有美丽富饶的盆地绿洲、绿草如茵的草原平川、风景如画的湖泊河流。

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具有“塞外江南”之称。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咏的民族,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人一对翅膀”形象地说明了民歌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

哈萨克族的文学和艺术非常发达,拥有丰富的品种和形式,其中民歌包括牧歌、颂歌、情歌、婚礼歌、挽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可分为弹唱、独唱、对唱等。

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语言特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勤劳智慧的哈萨克族人民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歌,伴随着民族和历史的发展源源流淌。

旋律形态特点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随四季转场,长年居住在草原、森林。

毡房与毡房、户与户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的对话常常以呼唤开始,因此带有呼唤性的音调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具特色。

呼唤性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曲首,还可以发展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曲调变体出现在作品内部。

比如《燕子》的第一小节就是呼唤性音调,主音到属音的上五度进行出现在句首;副歌部分“啊”同样是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延续了歌曲的核心音调。

《夜莺与百灵》则与之不同,其第三小节也是呼唤性音调,采用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在句首出现;副歌部分是主音到六级音的进行,随后以属音到主音收尾。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歌曲开头第一句的句尾经常在调式主音的高八度上扬起,而结束终止却在调式主音的低八度上落下,形成一种对答、呼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文字_孟锦慧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Methods of Folk Songs of Ethnic Kazakh’s Folk Songs2023.04样。

哈萨克族音乐(实用模板)

哈萨克族音乐(实用模板)
总之,哈萨克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哈萨 克族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这种融合与创 新,让哈萨克族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和光彩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
3
歌手在演唱时,会运用不同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如假声、颤音等, 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此外,哈萨克族音乐还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歌手的即 兴创作和演唱,使得每一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4
4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 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和文 化传统,是哈萨克族人民精神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哈萨克 族音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哈萨克 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文 化传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独特魅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哈萨克 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新 的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技术, 可以将传统的哈萨克族音乐进行 录音、录像和保存,使得这些宝 贵的音乐资料得以永久保存和传 播。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 哈萨克族音乐提供更广泛的传播 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 一民族文化传统
力和文化底蕴
总之,哈萨克族音乐是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 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 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哈
萨克族音乐的魅力
5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 与发展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音乐教育的普及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 构开始重视传统音乐 教育,将哈萨克族音 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 容。通过课堂教学和 课外活动,学生们可 以学习哈萨克族音乐 的演唱技巧、乐器演 奏等,培养对传统音 乐的热爱和兴趣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摘要】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沿革、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哈萨克传统唱法以其独特的声调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研究哈萨克传统唱法及其艺术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展望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发展前景,可以推动其在当代音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为哈萨克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哈萨克,传统唱法,艺术性分析,历史沿革,特点,表现形式,当代音乐,影响,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萨克传统唱法通常通过声乐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歌曲内容多为歌颂自然、表达情感以及传达民间智慧等主题。

这种唱法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哈萨克文化的瑰宝。

在哈萨克传统唱法中,歌手通常使用特定的技巧和声音来传达情感和故事,例如利用特殊的颤音、装饰音和音高变化等。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声音的技术性表现,更能够深刻地展现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哈萨克传统唱法还注重歌手的表演技巧和舞台魅力,使得演出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对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这种唱法不仅是哈萨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展现出哈萨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代音乐中,哈萨克传统唱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沿革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的歌唱传统。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1252020年第 5 期下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李 燕哈萨克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现有研究发现,哈萨克族民歌大都以游牧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人物、景色为歌唱对象。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研究《玛依拉》的二度创作,使音乐作品的故事性得到了延伸,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民歌属性《玛依拉》描写了一位哈萨克族自信、美丽、善良、大方、能歌善舞的姑娘玛依拉,许多草原上的人们,为了聆听她的天籁之音,常常围坐在她毡房前载歌载舞。

其实是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哈萨克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传递给我们更多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玛依拉》成功二度创作,是对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突出贡献。

当代作曲家们在进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时,依旧会使用本民族、本土化的语言,以其主旋律为蓝本,在融入时代性的同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音乐作品民族性。

例如,作曲家胡廷江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在保留大量民族音乐主题的同时,巧妙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并加入了大篇幅的华彩花腔乐句。

这些二度创作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加大了歌曲的演唱难度,也使玛依拉的音乐形象惟妙惟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并成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歌者都喜爱的曲子,为传统民歌的二度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的伴奏,贯穿整个作品始终,赋予作品很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方法对哈萨克族传统民歌《玛依拉》二度创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曲式的二度创作,二是演唱的二度创作。

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民歌《玛依拉》作品全新演绎的一个亮点,也构成了作品二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度创作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极尽可能的保留了《玛依拉》的基本旋律,在曲式变化和演唱技巧上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音乐艺术家就开始系统整理和收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并进行二度创作。

《黑走马》中的民族原素

《黑走马》中的民族原素

15民族民间音乐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特有的环境下生存,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特殊的文字与文化,哈萨克族人民在日常的劳作与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中,形成了特有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这种艺术歌曲,这种艺术歌曲将这种民间素材融入其中,形象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对历史的回忆,表现了哈萨克族特有的民族特性。

马背上的哈萨克民族,马是哈萨克族人民的朋友,马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描写马的舞蹈,描写马的歌曲众多,《黑走马》就是这些内容的之一,哈萨克社会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之一就是《黑走马》,渊源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所居住的地区,深受哈萨克族人民的喜欢和爱护。

一、《黑走马》来源与介绍相传蒙古非常强大过后,与哈萨克人发生了很多次扩大地盘而发起的战争,其中,蒙古人他们为了抢占了哈萨克人的地盘,并把哈萨克人的马也争抢走了。

被抢走的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马极其的通人性,能听懂牧马人的笛子的声音,当牧马人着急非常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坐在山头拿起斯布孜就吹了起来,笛声随着悠扬的风从山头渐渐地传到了山下,传到了黑色的马的耳朵中,黑走马听到了主人的难过和悲伤,立起前腿,快速地冲向马群,将被抢的马群带回它们曾经生活过的草原,回到主人的身边了,于是,放牧的那个人万分的感动,也免去了一场为了争夺马群而发生的一场更大的抢夺争夺地盘的战争。

于是放牧的人就创造了《黑走马》这首歌曲,黑走马”一词在哈萨克族的语言中叫做“哈拉卓尔尕”,其中“哈拉”就是“黑色”的意思;“卓尔尕”是“走马”的意思。

在这里,“走马”的意思是指行走的马,走马步伐稳妥平衡,并且一直能持续很长时间,有相当高的体力,所以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人民是非常需要也非常喜爱这一种类的马。

这首歌曲就是描写牧民牵着走马在草原中走路的样子,也形象描绘了哈萨克族牧民骑着快马在草原中快乐驰骋的步态。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刘洁尹冲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哈萨克族居住在有着巍峨高山和广袤草原的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游牧生活方式创造了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逐水草而居”是哈萨克族和其它游牧民族共有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

哈萨克族被称为"歌的民族”,他们非常喜欢把对生活的感悟编成诗歌,再用歌声表达,这些诗歌贯穿了哈萨克人的一生,所以哈萨克民歌是哈萨克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收集了国内学者对哈萨克民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整理,做一个简单的述评。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歌诗歌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11-03哈萨克族是跨国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等地区。

在哈萨克语中,“kazak”的意思是广袤草原中自由迁徙的勇敢的人们,这正好描述了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迁移、不断融合的游牧生活。

在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是“白天鹅”的意思,而歌声和骏马就像哈萨克族的两个翅膀,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骏马,也同样离不开歌声,从他们一出生,甚至到去世,人生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歌声为伴。

从降生的“东勒达哈那吾令”到小时候的摇篮曲,再到之后参加生产劳动时的一系列劳动歌曲,如牧歌、狩猎歌,再到步入婚姻时的一首又一首的情歌、婚嫁歌、最后一些节庆日唱的颂赞歌,到最后去世时悼念歌、送葬歌……哈萨克民族的人一生每个环节都在与歌声为伴,这些由诗歌为歌词吟唱出的歌曲构成了哈萨克族庞大的民歌体系,在哈萨克族人群中经久传唱、历久不衰。

所以曾经有哈萨克斯坦的著名诗人阿拜伊在诗中写道:当你降生时,诗歌为你打开世界的门户,当你死亡时,诗歌又伴随着你走进坟墓。

哈萨克族的传统歌曲

哈萨克族的传统歌曲

哈萨克族的传统歌曲
哈萨克族是中亚地区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歌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下面介绍几首经典的哈萨克族传统歌曲:
1.《阿依达》:这首歌是哈萨克族的民间爱情歌曲,表达了男女之间深情的感情。

2.《托比拉里》:这是一首经典的哈萨克族舞曲,节奏欢快,轻松愉悦,常在婚礼等场合演唱。

3.《卡拉库姆》:这首歌曲讲述了哈萨克族人对大草原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歌词朴实而深刻。

4.《托帕尔阿木》:这是一首悲伤的哈萨克族歌曲,讲述了一个失去爱人的人的心情,音乐充满了哀思和悲痛。

5.《阿依莎》: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的形象,歌词优美动人,旋律悠扬动听。

以上是几首经典的哈萨克族传统歌曲,它们代表了哈萨克族文化的不同方面,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

新疆哈萨克族“黑走马”音乐的变迁——兼论对游牧民族民间音乐记谱的反思

新疆哈萨克族“黑走马”音乐的变迁——兼论对游牧民族民间音乐记谱的反思

新疆哈萨克族“黑走马”音乐的变迁——兼论对游牧民族民间音乐记谱的反思杨娇娇【摘要】新疆哈萨克族民间音乐“黑走马”及其变体以冬不拉器乐曲、舞曲和歌曲的形式广泛流传,在传承过程中,黑走马的记谱发生了一系列变迁,而对“走马步”节奏的不同记谱,是导致黑走马音乐风格发生改变的核心因素.珍视和重新审视我国早期学者收集的乐谱,对拓展游牧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度和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2)004【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哈萨克族;“黑走马”;走马步;游牧民族;记谱【作者】杨娇娇【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口耳相传,这与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解放初期,随着我国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经过老一辈音乐学者的努力,哈萨克族歌曲集、器乐曲集等民间音乐才以书面形式逐渐面世。

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比重,“黑走马”较有代表性。

一、历来文献对“黑走马”音乐的界定哈萨克族自古游牧于中亚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草原,在其民族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多次民族融合,如现今新疆的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在历史发展中,都与哈萨克族有着很深的渊源。

目前我国专门研究哈萨克族“黑走马”的成果很少,最早可查的资料是1956年出版的《哈萨克民间歌曲集》,收录了一首黑走马冬不拉器乐曲,[1]其它文字资料多作为词条收录于工具书中。

如:《辞海》中提到“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哈萨克语称为“哈拉卓尔噶”,原是一首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的冬不拉乐曲。

[2]《新疆百科全书》中把用“黑走马”伴奏的舞蹈称为“走马舞”,[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周吉先生对黑走马舞的音乐形态做了大致的界定:“即以两句完整的旋律为基础进行的各种加花变奏,每小节内两个清晰的重音与舞蹈的动作、步伐紧密相扣……伴奏中,冬不拉既可一支独奏,也可多支齐奏”,[4]同时还提到,哈萨克民间舞蹈大部分都是用冬不拉伴奏,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一首。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一段体。

歌词描述了哈萨克美丽的夏牧场景色,以及哈萨克牧民美好的生活,唤起了人们对夏牧场的热爱与向往。

歌曲为e自然小调,第三乐句开始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

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二、教学目标1. 感受歌曲中描绘的美丽的夏牧场的意境,体会牧区人民对牧场的喜爱。

2. 用聆听、视唱完成歌曲的学唱,体会哈萨克民歌风格,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唱好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歌曲中两处节奏的准确把握x xx 和xx x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听歌曲出示草原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来看看,这是哪个季节的牧场,图片中都展示了什么景色?答案:夏天的牧场,绿色的草原,蓝天白云,山坡上跑着牛群。

活动播放演唱视频swf,熟悉歌曲旋律,感知音乐民族风格。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一首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名字叫《美丽的夏牧场》(二)学唱歌谱活动1 听歌曲伴奏,熟悉旋律。

教师活动:播放伴奏音乐。

学生活动:跟着伴奏音响默唱歌谱。

尝试分析歌曲中各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2 学习歌谱,解决难点节奏。

①唱歌谱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学生轻声演唱歌谱。

②解决难点节奏过渡语:有什么地方唱不准?是旋律还是节奏?预设:问题 4 34 67.. 5.唱不准。

解决办法: a单提出来练习演唱。

b放到乐句中完整演唱。

问题附点节奏唱不准。

解决办法:a.观察节奏型——附点节奏b.轻点手打四四拍节奏点听教师弹奏这一句。

c.随音乐模唱(教师弹奏的速度稍慢一些)d.提示:连音线的作用。

(连贯的演唱,一口气完成)活动3 发现曲谱特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演唱,你们发现歌谱有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学生观察曲谱,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依拉》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 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 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 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玛 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 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 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 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 歌曲一开始,“人们都叫我玛 依拉,歌手玛依拉”,便表现 了这位姑娘开朗活泼、惹人喜 爱的性格。也象大多数哈萨克 民歌一样,它的后半部分有一 个短小的副歌,曲调轻盈明快, 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 表现得惟妙惟肖。
《嘎哦丽泰》
过去,在我国的新疆北部的哈萨克 族人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这种长期的 游牧生活,造成了许多情侣在草原上一 别难寻,抱憾终生的遭遇,所以不少情 歌都是表现对恋人忠贞炽烈的爱情和深 切痛苦的思念。在哈萨克族民歌中,爱 情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嘎哦丽泰》 就是这样一首歌,它抒情而深刻的唱出 了哈萨克族男青年对姑娘嘎哦丽泰的追 寻和思念。 一位哈萨克青年和一位美丽女子嘎 哦丽泰,各自追随家族来到牧草肥美的 天山草原,由相遇、相知到相爱。然而 随着草原牧草逐渐枯竭,两个家族又准 备前往不同的放牧地点。分手那一天来 的是如此仓促,在来不及说再见的情況 下,姑娘嘎哦丽泰就已经随着家人远走 它方,留给这位哈萨克青年的是“一遍 荒凉”,是一脸的惆怅和一心的伤感。 这首凄美的《嘎哦丽泰》,不只是 那一个哈萨克青年的心情故事,它同时 也是草原上千万游牧民族青年的无奈与 感慨,虽然无根的游牧生活,让他们拥 有了无数次美丽邂逅,但短暂的邂逅之 后,面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迁徙、一次 又一次残酷的分离。
色布孜克 色布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 思。色布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 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 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 似于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 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 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 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色 布孜克长约50-70厘米不等。管开3 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 细绳保护,先改用铜丝。不吹时套 木塞,以保护木笛。吹走前,先吸 水润湿管口,用舌头堵住关口大部, 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 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 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
《都达尔和玛丽亚》
《都达尔和玛丽亚》是流传在中亚草原上的一支哈萨克民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首歌曲流传到了中国新疆地区。 《都达尔和玛丽亚》这首歌曲原本是一个情调悲伤的爱情歌曲,歌中讲述的是一位哈萨克的青年和一位白俄罗斯的姑娘 自由相爱,姑娘的父母极力反对女儿的婚姻选择。这位玛丽亚姑娘为了恳求父母同意她和都达尔继续相爱,甚至选择了要用 剪刀来自杀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同情。 经过这次与哈萨克歌手的近距离接触,王洛宾发现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唱歌的民族,在他们的歌声中除了歌唱欢乐;还要 歌唱悲伤。 王洛宾觉得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过于伤感,如果将这样悲伤情调的歌曲整理成一首汉族人都能听懂的歌曲,这 本不是他追求完美艺术的目的。为此,他决定为这首哈萨克民歌重新编写歌词。
哈萨克的青年将自己心爱的姑娘比作是一朵红色的玫瑰花,歌中的那位玛丽亚是来自异乡的俄罗斯姑娘,在歌中“塞地” 就是异乡的意思。于是他编写了两段新的歌词: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塞地玛丽亚,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塞地玛丽亚, 那 天我到山上打猎骑着马, 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入云霞, 歌声使我迷了路,我从山坡滚下, 哎呀呀!你的歌声婉转入云 霞。 强壮的青年哈萨克,依万都达尔, 强壮的青年哈萨克,依万都达尔, 今天晚上请你过河到我家, 喂饱你的马儿拿上 你的冬不拉, 等那月儿升上来,拨动你的琴弦, 哎呀呀,我们相依歌唱在树下。 新的歌词写好了之后,在配歌的时候王洛宾又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原来歌曲的旋律几乎都是散板,前两段乐句结尾的旋 律都是上行音,王洛宾则按照乐句对称的理论,将前两段乐句中的第二段结尾的旋律作了调整。将原来的32 34 5¬—,调整 为34 32 1—。 经王洛宾改编的《都达尔和玛丽亚》一改原来民歌中的悲伤情调,新编的歌词不但诙谐,优美,还充满了草原牧民浓 郁的生活气息。 这支歌曲一经发表,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抗战胜利之后,当时的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小城 之春》中将《都达尔和玛丽亚》作为影片的主题歌,很快就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给饱受战争创伤的国人带来了一丝抚慰和快 乐。 王洛宾曾经说过,这首歌不是简单的情歌,在那个时代,它还是一首“战歌”!当人们唱着这首歌时,内心越发向往 美好的生活,也就越发痛恨侵略者。 《都达尔和玛丽亚》这首歌曲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那就是《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据说这个别名就是前任的国家领导 人江泽民主席给唱出来的。 江泽民爱好弹钢琴唱歌,并且特别钟爱《都达尔和玛丽亚》这首哈萨克民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多次看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接见新 疆少数民族代表时;在出访非洲五国的专机上;亲自邀请参会的新疆代表和机组乘务人员一起合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 情景。 在央视的电视节目中我们还看到,在哈萨克斯坦国“冼星海旧居”落成仪式上,江主席在冼星海的旧居中亲自弹着 钢琴,高声歌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镜头。当时的场景,着实让全国人民激动不已。 可能是因为江泽民主席亲自将 《都达尔和玛丽亚》取名为《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也可能是国人出于对江泽民主席的尊敬,后来国内的文艺团体凡是在演 出《都达尔和玛丽亚》时,习惯地将这首歌曲改称为《可爱的一支玫弯柄勺行,琴 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60-70厘米,音箱腹 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 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 弦和弓弦用松木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 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 奏。琴声与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 现代库布孜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 纸板和共鸣箱,拉走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 雅、柔美 ,富有表现力。
节根特琴身长1米左右,呈 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 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 汉民族的古琴和古筝式的 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 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 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 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 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 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 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 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 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 动听。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界民族,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的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哈 萨克”一称有“避难者”、“白天鹅”、“自由人”等解释。音乐是哈萨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 神食粮。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多姿多彩, 按本民族传统习惯分为“安”和“魁”两类。“安”在哈萨克语中有“旋律”之意,广义上泛指歌 曲,又根据歌词的规律和内容细分为“安”(狭义)、“月令”和“吉尔”三类。狭义的“安”专 指旋律优美、节拍较规整并有固定歌词和曲名的歌曲,根据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等还可 分为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安”的演唱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善于演唱此 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流传较广的曲目有《美丽的姑娘》《页里麦》《燕子》等。“月令” 意为“诗歌”,这类民歌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曲调也比较丰富,多为上下句或带扩充的 乐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自弹自唱,如今对唱成为歌唱竞赛、展现歌手智慧与才华的民间娱 乐形式,在牧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月令”的“达斯坦”是一种长篇叙事性民歌,以演唱 民间叙事长诗为主,唱时多不用乐器伴奏,有时也用冬不拉自弹自唱;“铁尔麦”的曲调也属“月 令”,其唱词富有哲理性和智慧,艺术形式简练,唱时用冬不拉伴奏。“吉尔”即婚礼仪式组歌, 包括《怨嫁歌》《哭嫁歌》《送嫁歌》《挑面纱》《加尔加尔》等系列婚礼歌曲,它有基本固定的 曲调,歌词几乎都以七 个音节为一句,即兴填词,内容与演唱环境结合紧密。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乐器,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魁”是哈萨克 族对民间器乐曲的统称,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可在“魁”之前再冠以乐器名。如由冬不拉演唱的乐 曲称为“冬不拉魁”,用库布孜演奏的乐曲则称为“库布孜魁”等。民间“冬不拉魁”的曲目十分 丰富,多达200多首,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等。此 外,哈萨克的乐器还有“斯布孜额”(吹管乐器)、“斯尔乃依”(口弦)、“阿德尔那”(鹿 笛)、“达布勒”(打击乐器)等。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原因,哈萨克的传统音乐属欧洲音乐体系与东亚音乐体系的混合类型, 在音阶、调式、旋法等方面显示出东西音乐文化的交融现象。比如哈萨克民歌多用七声音阶,但有 时旋律进行中却具有五声性特征;民歌和器乐曲的调式常使用 do、sol、re、la为主音的四种调式, 有别于欧洲音乐常用的大小调体系;旋律常用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手法,喜用带副歌的二部曲式,与 欧洲旋律运动形态和结构原则相似;节奏和节拍具有不规整、多变的特点。
《燕子》
《燕子》描述了一位 哈萨克少男爱慕一位少 女的心情,因为害羞不 好启口,只好藉由向燕 子述说女孩的美丽动人 来吐露心声。优美的曲 风中流露出对女孩坚定 不移的情感。 《燕子》 是流传在新疆很久的一 首哈萨克民歌。这首歌 像未经任何的修饰一样, 有种自然的美妙,非常 的淳朴,柔亮而纯净, 如同天籁之音。这首歌 曲表露出在思念情人氛 围里的淡淡的忧伤和惆 怅,具有浓郁的艺术感 染力。
乐器
节特根
尚库布孜 尚库布孜为哈萨 克民间近代流行 的一种复合拉奏 乐器。此琴由铁 皮制成,梨形, 上面固定钢弦。 演奏者手上套音 手铃,拉奏钢弦。 演奏时,琴弦与 铃声融汇一体, 形成独具特色的 曲调和音响,此 乐器在民间多为 妇女演奏。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 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 繁多大豆油是松木和桦木凿 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 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 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 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 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 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 名,叫“江布尔冬不拉”。 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 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 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 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 缠钢丝线替代,并增加和使 用了铜质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