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死观的本体论前提:人固有一死,生死乃自然法则使然
二、积极的入世精神:人固有一死,但一息尚存,就当努力
三、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四、四、生命诚可贵,做生活的强者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死亡哲学》高洋
强昱,陈战国.超越死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M].
儒家死亡哲学倾向于道德哲学基础;道家死亡哲学注重于将个人生死融入到宇宙之中;佛家死亡哲学强调生死轮回,生死涅。
儒家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儒家“仁”、“义”、“礼”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的色彩,对于中国传统死亡哲学影响深远。道家死亡哲学赞美死亡,但并不是厌恶生存,热恋死亡。它试图打开百姓狭隘的认识局限,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让人们走出狭隘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以大道那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宇宙般的胸怀对待生死。佛教死亡哲学则是强调生死即涅槃与瞬间即永恒是,其实质上说的是不离生死而超越生死,不离时间而超越时间。传统佛教中,只有脱离了生死轮回才能进入涅槃,只有离开脱离了生死轮回才能进入涅槃,只有离开了有限的时间才能进入永恒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 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 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 最
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 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 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 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 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人是什么?人即灵魂。人是可以思考可以互相交流的肉体,他有理性、可以规划、可以感知、有创新等各种能力。二元论认为,什么是死亡,死亡可能是心灵和肉体的分离,也许是伴随着躯体殒灭的永久分离。物理主义认为死亡是什么,灵魂这种额外的实体并不存在,心灵也只是肉体所拥有的一项特殊的能力,所以,心灵也就伴随着身体正常运作能力的毁灭而毁灭。死亡,简单地说:就是一系列功能的终结。
1人可能是肉体和其他某物的结合体,心灵.
一个不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东西、一个不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某物,它是灵魂,它是意识,思想,也许是人格的归属,所在地或者说是基础,但是这个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从哲学角度对心灵的恰当理解,必须是在非物理的条件下去思考的,非物质的条件!
2.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那就是肉体,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呢,人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实体,人当然是肉体,一个非常不错的物质实体,一个十分神奇的物质实体,
儒家生死观中,灵魂不死,天堂地狱的观念尚未被强化,故“重现世,轻来世,重视人生,不重视人死”成了儒家生死哲学的一大特色。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
死?”[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敬鬼神而远之”。[3]轻视和否定灵魂世界的价值,强调生命的意义在现世。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这种生不足忧,死不足俱的生死观用儒家的话说就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儒家生死观是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朴素的生死观缺乏科学的材料作论证,因而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