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道释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先秦儒道生死观比较研究

先秦儒道生死观比较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两个学派更是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思想文化。
在先秦时期,生死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儒家和道家对于生死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本文将围绕着先秦儒道生死观做比较研究,并通过举例来证明两个学派在生死观上的不同看法。
一、先秦儒家的生死观儒家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也着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在儒家看来,生死观需要和人的立场有所关联,重点放在“生”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的意义上。
萨维德曾经说过"一个儒家只能死一次",这反映了儒家相对消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个人的快乐或享受,因此生与死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1. 形而上学观点儒家的生死观在形而上学上强调了来世和先世的连续性,即一种传播后代的机制。
因此,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必须被保留以确保他们的子孙,也就是他们的来世继续生存。
这也可以说明儒家对于家庭和家族的重视,因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是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
2. 生命应该是预备状态在儒教中,生命被视为仍在准备中的状态。
人们必须在生命中学习掌握学问、德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这些规范在未来的人生中都将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儒家认为,生命应该是一种预备状态,这种状态被定义为"预备生命"。
3. 关于死亡的过渡儒家认为死亡是向寂静之境的过渡,死亡后灵魂会继续在那个世界继续生活。
儒家比较强调人格的连续性和华而不实的“慰藉”,认为人的一生应该为德行和奉献所致,这样才能保证去世后灵魂的继续存在。
4. 因德而生(至高的境界)儒家的生死观认为,因为德行的崇高品质而获得的生命比一般生命更加珍贵和美好。
儒家的人生观以“致圣成德”为最高追求,认为求德是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步,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追求“至德至诚”。
5. 重视榜样的影响(生命的局限性)儒家关注人在传承家族和社会价值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这也反映在他们的生死观中。
儒释道三家及现代科学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儒家最隐晦,道家最有趣

儒释道三家及现代科学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儒家最隐晦,道家最有趣《列子·天瑞》有言:“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死亡真伟大啊!面对死亡,君子可安定祥和,从容面对,而小人则跪倒在地,乞求豁免。
由此可见,死亡是检验一个人修为最好的试金石,面对死亡的态度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德行与操守。
那么,自古以来,各门各派的古圣先贤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接下来在文章里,我会为大家一一呈现。
儒家看生死《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可见,儒家文化以及我们主流价值观里对死亡的看法,是比较隐晦的。
应该说,孔子这不是在否定,而是在回避。
他认为我们只要在活着的时候能做到问心无愧,死后的事情就无需担忧了。
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生一世,正气存于内,则邪不可侵。
君子坦荡荡,何以惧生死。
所以,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荡气回肠的人物,至今仍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留有余响。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等等。
深得儒家文化精髓与内核的人,在真正的民族大义与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可以做到超越生死的。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我尽我心,冥冥做主。
佛家看生死佛家讲:分段生死,生死是存续的。
前世因,今生果。
现象上有生有死,本质上不生不灭。
在影视剧《达摩祖师传》中,慧可经常被噩梦缠绕,一些血肉淋漓,征战沙场的场景经常浮现在他的脑海,而挥之不去,其不知所由,而四处求法。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
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
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KCB齿轮油泵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可调压渣油泵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
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高压渣油泵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高压渣油泵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
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 吾顺世;没,吾宁也。
”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高压渣油泵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高压渣油泵理想之未能实现,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先秦诸子对死亡的理解

先秦诸子对死亡的理解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对生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我国春秋至秦、西汉初期的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对生死问题有着较为系统的思考。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天地之气所构成的,死亡则是天地之气消散的结果。
因此,儒家强调“尽人事,听天命”,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道家则认为,生与死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生命或抗拒死亡。
庄子提出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
墨家则主张“非攻”、“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生命的存在应该为了实现和平与公正。
因此,在墨家看来,生死问题应该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待,个人的生命价值应该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儒释道的命运观:儒家最丧;佛家最正;道家最牛

儒释道的命运观:儒家最丧;佛家最正;道家最牛什么是命运?简单的来说,人的出身,即是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
命好,出生于大富之家;命苦,出生于贫困之所。
然而,命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还有一个“运”的存在。
少年贫寒,若鸿运当头,一样可以时来运转,走向人生巅峰。
所以,“运”能改命。
我很喜欢《布衣神相》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命。
我信命,但不认命。
”你呢?这一生,如果事与愿违,你,真的愿意认命吗?如何看待命运?且看儒释道三家的命运观。
命运儒家讲究入世,教化万民。
对于命运,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因此,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人笃信上位者“受命于天”,老百姓应该“安分守己”,万不可逆天而行。
孟子也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大概意思是说,天命不可违。
顺天而行,尽力而为,死得其所,才是正命。
若逆天行事,自不量力,白白送死,就只能是死于非命了。
儒家这种命运观,且不论对错,至少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让人看不到希望,用现代的话就两个字“很丧”。
儒家佛家讲究出世,人人平等,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因此,也最是中正平和。
对于命运,佛说:“种甘草甜,种黄连苦,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没有上位者的说教,有的,只有让人开悟的苦心。
我只告诉你此中缘由,至于如何选择,全在于你自己。
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大涅槃经》中说道:“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
”意思是说,一个命运的好坏虽受因果轮回的影响,但更加重要的是现世的修行。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现世报。
”行善积福,今生一样会有欢喜福报;作恶多端,今生一样难逃苦果报应。
佛家的命运观,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纵然苦海无边,却有一线希望,堪称“最正。
”佛家道家讲究离世,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道法自然,其实是道法于自然。
自然之道,是最大的道,尚在天地之上。
天大地大又如何?我效法自然,地位并不在你之下。
儒佛道死亡观之比较研究【最新哲学类】

中文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所蕴涵的死亡智慧,运用系统比较分析的方法,着重于对三家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的分析比较,落脚于传统死亡智慧对当代死亡教育的现代启示。
文章从儒佛道三家死亡哲学的本体论高度出发,论述了三家对生命本原与死亡本质的体认;接着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儒佛道三家的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结合当前我国死亡教育的现状和形势,谈了儒佛道三家死亡智慧对当代死亡教育的几点启示。
本文共分五章,其中本体论部分作为第一章;为突出主体部分,依次将生死观、超越观和丧葬观分列为第二、三、四章;启示部分作为第五章。
第一章从死亡哲学角度探讨了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本体论认识。
儒家认为生命的本原是宇宙自身的力量;死亡的死亡本体论实质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中引申出的生死辩证法,即生死互通。
佛家认为生命起源于“五蕴”的和合,人生的本质是“苦”;死亡的原因在于构成生命的五蕴和合已散败了,死亡的本质只是人轮回“六趣”的中介。
道家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死亡的本质是复归于“道”。
第二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生死观,即对生死认识及其态度的看法。
儒家的“由生观死”和“生始死终”折射其“乐生安死”的态度。
佛家的“生死轮回说”和中国禅宗的“了悟生死”烘托其“护生超死”的态度。
道家的“生死自然”和“生死一体”论证其“贵生乐死”的态度。
第三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超越观,即对其超越境界和超越途径的比较分析。
在超越境界上,儒家重视“道德生命”;佛家宣扬“西方净土”;道家追求“死而不亡”。
在超越途径上,儒家主张通过“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去延长“道德生命”;佛家主张通过“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等解脱方法去入住“西方净土”;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进而达到“死而不亡”。
第四章重点比较了三家的丧葬观,即对三家的丧葬主张的重要方面作简要论述。
儒家在丧葬观上主张“葬之以礼”,是由主张“薄葬”逐步发展到“厚葬”的。
儒教的生死之说

儒教的生死之说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
生死关切,是人的基本焦虑,生死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
《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1] 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此儒教大道所系。
究幽明之际,知生死之道,是儒教的重大教义。
1)原始返终,知生知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许多人依据圣人这两句话,便断定儒教只关注现世,不关注来世,重生不重死,言生不言死。
认为儒教不关注死亡问题,把死亡之事与鬼神之事悬置不论。
这是对圣言的误解,是对儒教教义的误解。
其实,儒教非常关注也非常重视死亡问题。
圣人以神道设教,生死之道、鬼神之道是儒教的重要内容。
对死亡问题的重视,与对死后世界的关注,是儒教教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教有自己的生死观,有着关于灵魂世界及神鬼之道的系统阐述。
这些观点和阐述详见于儒教经典与先圣先贤的言论之中。
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既是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
《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这里“明”是人间世界,“幽”则是人死后的世界,即神鬼的世界。
礼乐即“入世间法”,系指仁义礼智之性、“修齐治平”之道、“人伦纲常”之道;而鬼神之道,也就是出世间法。
依儒教教义,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以贯之,悉统于天道。
入世间法就是“生”之道,“生”之道即人之道。
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贯通,人道是天道天理在人世间的落实。
出世间法就是“死”之道,“死”之道即鬼神之道。
鬼神之道是天道天理在灵魂世界,在神鬼世界的落实。
故出世间法也与天道天理相贯通,神鬼之道亦是天道。
故依儒教教义,生之道即死之道,明之道即幽之道,人之道即神鬼之道。
幽明之道,生死之道都统于天道。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明有善恶,幽有屈伸;明有正邪,幽有清浊;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故知生即可知死,知人之道就可以知鬼神之道。
故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话并非不关注死亡,恰恰相反,这正是究竟之说,是对生死之道的大彻大悟。
儒道的生死观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生死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 儒家的生死观:
1. **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 儒家强调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实现道德、修养自己,以服务社会。
生死在儒家看来是个体责任的一部分,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2. **重视后代传承:** 儒家注重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
个体的生死被看作是家族延续的一环,后代的教育和传统的继承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责任。
3. **追求“仁”:** 儒家强调“仁”的概念,即为善、为人,关心他人的福祉。
通过实践仁德,个体在有生之年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道家的生死观:
1. **强调自然和道:** 道家注重自然和道的观念。
生死被看作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是宇宙法则的表现。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变化对抗。
2. **无为而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不逆自然而行。
对于生死,有时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态度,认为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应该接受并顺其自然。
3. **强调个体修炼:**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炼,追求心灵的宁静。
通过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达到心灵的自由。
在一些道家经典中,也提到通过修炼达到长生甚至不朽的境界。
总体而言,儒家强调通过履行社会和家庭责任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将生死看作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共同存在,并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道释三家论中国人的生死观

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 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 并且只有在死亡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死亡还是宗教界最大的帮手。 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 宗教信仰迥然不同,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㈠中国人的死亡观 ⒈原始死亡观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能力极其低 下,人类尚不能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甚至不能用人的眼光和自然的 眼光看待死亡,这就使人类的原始死亡观普遍采取非自然的宗教神话 形式,也就是说死亡问题始终是同原始宗教神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而作为同原始宗教神话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始死亡观的最根本特 征——是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⑴原始死亡观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否定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不可 避免性; ⑵原始死亡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死亡终极性的否定; ⑶原始死亡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超个体灵魂不死的信仰。 ⒉现今中国人心中的“死亡”概念的含义和意向 ⑴把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 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⑵死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件; 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
古之真人,在《庄子》里面,在道家里面,真人的境界是被立得 极高的!佛教一天到晚都在说生死事大、轮回是苦,但是在《庄子》 里边,他就把这个放得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他把一切都归之 于自然了。生,是老天爷生你,是天之所为,死也是老天爷让你死, 是天之所为,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既然无可奈何,那我就只能安之 若命。你如果不安之若命,你还要在里面添加点喜怒哀乐,你就是吃 饱了没事干,太傻了嘛!我们现在遇到病,放不下,还不是要去找医
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 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是死; 人类进化了,意识到心脏停止跳动才是死;而现代医学则定义强调灵魂、肉体的二重性和 人、兽差别,因此,在博恩大夫看来,人的死亡在于灵魂和肉体的分 离,动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基本生物机能的终止。而《苏联百科全书》 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死亡与器官的生命活动的停止同时发 生,因此,也与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同时发生;从更普遍 意义上来讲,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 分解。只有在对有机体的生命本质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的基础上,死 亡才能够被理解。”中国古代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如何对待死亡时,告 诫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也有一段名扬四海 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 我们就不存在了。”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也曾说,人之“生”与“死”并非 人生的两个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 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 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世俗的生活 中混沌不明地“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 到“死”。这就是人“生”中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释家、道家对生命的诠释

儒家、释家、道家对生命的诠释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
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
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
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
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
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
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6页精选文档

“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生与死只是自然生理过程,本来没有生命伦理可言的,但生死不仅仅牵涉到生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大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相关联,对它的思考反映了人关于生命的本体意义和终极追求问题的深思,体现了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总体把握。
对生死的思考是生者对死者的礼遇,是生者对向生趋死的态度。
于是生死问题从而成为道德哲学最高的问题。
“儒、道、佛” 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真正理解中国“儒、道、佛”生死观思想,吸取其中积极的伦理思想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死态度,平衡人对于“生”的贪恋与对“死”的畏惧,使人可以正面的、积极的面对“生”与“死”。
著名学者郑晓江说“精神见之于举止的合和体。
”很明显生死态度是由生死观本体、生死价值观主宰着的一种对生死认识的总体趋向。
一、“儒、道、佛”对待生死的观点(一)儒家对待生死的观点儒家强调通过人生前不懈的努力来追求生命的价值,在有生之年树立人生的丰碑,从而达到生命的不朽。
对待生的看法是儒家生死观的重要内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话基本上表达了儒家用创造不朽以抵抗对待死亡的态度。
所谓立德,即通过道德修养,突破自己的所思所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人格楷模,从而生前受人爱戴,死后受人推崇;所谓立功,指生前为国家、民族做出光辉业绩,功垂天地,惠及后世,从而世代受到人们的敬仰。
象孟子所赞颂的大舜一样,“创业垂统”,“为法与天下,可传入后世。
”(《孟子?离娄》)所谓立言,就是说出具有社会性、人类性、导向性的言论,写出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著作,留下思想给后人作精神财富。
儒家的三不朽境界,就是让人努力奋斗,立德、立言、立功进而扬名于后世。
生命是有限的,唯有不朽的名能够留芳百世,以此就能超越死亡,达到死而不亡。
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表层意思是还没有搞明白应当怎样活,又怎么能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深层的意思是,如果人能活得很明白,就自然而然知道怎么样对待死亡了。
儒释道三教的生死观(李仁贵珍藏版)

儒释道三教的生死观(李仁贵珍藏版)一、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格物致知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
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
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
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
二、佛教生死观——超脱轮回——涅槃成佛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生死观方面,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一片苦海,所以生是不值得留恋的,而更注重死后来世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涅槃成佛,脱离苦海。
除此之外,对于芸众生,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涅槃成佛,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一世一世,没有穷尽。
佛教的生死观点,尤其是轮回转世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人开始更注重今生的行为,以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同时,印度佛教也渐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道教生死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道家的生死观是生道相合,养生全生,坦然生死。
道教吸收道家生死观中与道相合,又融合神仙道的长生理论,衍生出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永生观。
道教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为了保气而得长生,道教人士进行了长期的探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服食外丹和修炼内丹的两种长生方法。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执著追求,显示了中华民族对生死的一种抗争和超越,但其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长生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一些实践,却形成了中国丰富的养生长寿的许多方法。
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

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于生死观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对于儒家来说,生死观主要围绕着社会伦理和人的处世态度展开。
儒家注重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将生死看作是人生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强调个体在有限的寿命内应该尽责地履行社会角色和义务。
儒家强调人的生命应该以道德和伦理准则为基础,通过修身养性和尽职尽责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与儒家不同,道家对于生死的观念较为超越和抽象。
道家强调"道"作为宇宙的基本原理和力量,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宇宙变化的必然过程。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在的和谐与自由,超越尘世繁忙与纷争。
因此,对于道家来说,生死并不是主要关注的焦点,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实现个体的内心安宁与自我修养上。
虽然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存在差异,但它们均致力于人的发展与全面的成就,并且都认为人类的存在以及个体的价值远远超越于生死本身。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处世态度,强调在有限的生命中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而道家则注重内在的和谐和自由,追求自身的心灵平静与修炼。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对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概括,实际上两者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其中涉及到更多的哲学观点和观念。
每个个体和学者对于这些观点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和解读。
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

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当我们还年轻时,我们总以为死亡离我们还很远很远,我们还有挥霍不尽的青春。
及至年长,看着身边的长辈成为新鬼,死亡才渐渐成为我们直面且深思的问题。
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这一定是他成年之后才有的深刻理解。
有一个好友曾多次与我交流生死问题,表达他对死亡的恐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导、以道家为补充的思想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那么,面对生死,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应对态度有何区别?儒家的生死智慧:没活明白之前,没必要谈死儒家超越死亡的秘诀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儒家提倡让生命奋斗不息,从而无暇顾及死亡,以精神超越死亡。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荀子·大略》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其大意是说,子贡(端木赐)向老师孔子表示,自己学累了,不想学习了,想去从政以休息一下。
孔子说,从政侍奉君王是非常难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然后子贡分别表示可以退一步通过侍奉父母以及与妻小共享天伦、结交朋友、躬耕田园等方式获得休息,但孔子均表示不可能实现。
最后子贡有点绝望地问到:“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回答说:“望其圹(坟墓),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可见,儒家认为,作为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一生就是要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充盈,活得有价值,这样就能够死而无憾了。
甚至,在正义的事业面前,生命可以抛弃,正如孟子所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追求充实的一生,以至流芳千古,这儒家超越生死的智慧所以,我们发现,儒家谈的多是如何活着,对死后的世界避而不谈。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摘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个未知。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1、尊重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
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
除了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
人虽出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
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由此出发,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
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敬重。
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
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致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
庄子更是认为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而主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所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儒家与道家生死观的比较 ——以孔子与庄子的生死观为例

引言
生死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人们生命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一个人应当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死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1019.],生死问题是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生来皆有共同结局:走向死亡。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直以来,生死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思考。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生死问题的阐释,其中以儒道二家的影响最大。儒家和道家作为先秦时两个重要的派别,两家的思想发展传承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儒道两家的思想核心不同,所倡导的生死观必然有所差异,那么两家所提出的生死观有没有融通之处,以及其生死观对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重视现世人生,也包括珍视亲人健在的时光,父母健在时行孝比父母死后再去服事重要的多。出于重生哀死的感情基调,孔子提出要及时行孝。关于如何行孝道,孔子提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了,也要依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重礼,提倡人们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规范,所以服事父母,埋葬父母,祭祀父母都应按规定的礼。)这里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在父母在世时好好服事父母,“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是为了使行为合礼,体现丧失父母的哀伤之情。人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我们有怀抱之情与养育之恩,可以说父母于我们有最大的恩情。我们怎么能不珍惜他们活着的时间,好好侍奉他们,使他们生活安适,心情舒畅;当他们死了,我们又怎么能不哀伤,不好好安葬他们?这种对死的哀伤更多的属于感情基础上的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2(中旬刊)
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它们之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宗教,即使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它们的张力依然存在,体现在每一个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上,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
一、一、儒道释的生死观
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心思想是“仁”,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要“践仁”。
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仁,要实现仁,最根本的两点是“爱人”和“克己复礼”,这种本质是天之所命,做人就是要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本质,把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政治道义紧密结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争取达到“圣人”的境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道德本性,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舍生取义”,这样才能追求精神上的不朽、
“得其正而死”。
①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是通过对生的价值的追求,实现生命和死亡的价值。
道家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派别。
在诸多方面,它的人生观、道德观与儒家相反,使中国文化形成一种儒道互补的局面。
不同于儒家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家批判礼、义、仁、致、信这些价值观对人性的束缚作用,认为人应追求世界的本然状态,一切遵循天地间总的自然规则——
—“道”。
②道家认同的生活价值观是自由、至乐、尽年、顺性安命。
人只有顺着自己的本性生活、与万物合为一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不受外物驱使的快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认为,生和死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必然步骤,人活着的时候应诚信向善、不可作恶,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而定,只有生前造善业、不造恶业的人,死后才能在善道轮回,否则死后会堕入地狱,难以超生。
而即使是生于善道,也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之中是充满苦难的,人只有超越了六道轮回,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③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它的主要思想是“长生不死”、
“肉体成仙”、
“气化三清”。
④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和人都由气化生成,人接受了元气中最纯和与精华的成分,人的精神与肉体都来源于元气,肉体一旦消失,人的精神也就荡然无存。
如若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使精神与肉体处于动态平衡,则人可获得永恒之生命。
在肉体上,人们要通过炼丹药等实践方式提高身体机能,争取长生不死;在精神上,要通过守一炼气达到世界与自我一致的状态,实现生命活力的增长与心灵的净化完善。
二、儒道释不同的生死观源于不同社会假设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儒道释分别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它们生死观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认识是源于对社会的不同理解。
儒家眼中的社会是世俗社会,无论是孟子的人性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恶,在现实中人性都不是完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是良莠不齐的,因此社会秩序需要由礼、义、仁、致、信来维护,社会的整合也要靠活着的人们努力工作、用更高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来实现。
于是,儒家生作死息的价值观应运而生。
道家对人类社会是很失望的,认为社会充满剥削、掠夺和压迫,人性日益扭曲,远离了出自“道”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远离了人生的本然状态。
在这样的世界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陷入自己设下的困境中。
而要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人必须返朴归真,重新走到世界和自我的本然状态之中。
在此背景下,道家淡然超脱的生死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佛教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都是苦,世间一切都是变化莫测、短暂无常的,生命的无常令众生难以主宰自我。
虽然道家也深刻感受到人世间的苦难,但它承认世界本然状态是美好而和谐有序的,不同于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充满苦难的观点。
佛教对社会的认识是相当悲观甚至绝望的,在这种见解的驱动下,佛教衍生出致力于超越六道轮回的生死观。
道教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它不讲求来世,不强调苦行,尊重生命,关心人的现实幸福与终极命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民众的现实与心理需求。
它是具有务实态度的宗教,针对社会的不公平、不安宁,以及普遍存在的疾病困扰、尔虞我诈,提出了独特的生死观,即惟有生命永存才有可能超越所有世间烦恼,获得自由。
三、儒道释生死观的最高境界
由于对社会不同角度的解读,儒道释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虽然表面上差距甚远,但笔者认为儒家、道家、佛教生死观的最高境界是基本一致的。
儒家、道家、佛教生死观的最高境界都是超越生死。
儒家认为,舍生取义则可永垂不朽、
“得其正道而死”,即使生命逝去,其精神也将永恒存在,为万世所景仰,生死没有差别;道家重视对“道”的追求,一旦达到“道”的境界,则生死两忘,万物皆按照本然规律运作,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无谓生死;佛教要求人们超越六道轮回,只有眼中无天无地、无我无佛,才能即心成佛,自然也无生死。
虽然它们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处,但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给予了众人无限的启迪。
相对于以上三种生死观,道教的生死观同时追求精神和肉体生命的永恒,而肉体的延续也是为了保证精神的无限自由。
于是它给自己设立了一个陷阱,尽管使尽浑身解数,无数帝王将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人也没有突破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因而道教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儒道释思想影响深远,其文化张力不知不觉释放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工作以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的人们,恬淡平静面对生活以求一切顺其自然的人们,行善积德以求来世平安的人们,还有养生健身以求延年益寿的人们,他们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生活侧面。
注释:
①刘明.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
②田林.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③陈战国,强昱.超越生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176.
④陈战国,强昱.超越生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245.
比较儒道释的生死观
□陈偲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通过对儒道释三家生死观的解读和比较,认识到不同的生死观源于对社会不同角度的认识。
在生死观的最高境界上,儒家、道家、佛教的观点是基本趋于一致的。
关键词生死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2-166-01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