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但不能被继承和转让。

2、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阿克洛夫模型。

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3、筛选理论: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4、社会分层: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或序列的方法和过程。

5、社会流动: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转变。

6、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差异;不同人群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渠道的差别,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如在种族、性别与移民之间的分层等。

7、社会化理论: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在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的个性特征。

8、过度教育: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可以完成的工作。

也称“教育过量”。

9、教育成本: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可以表现为教育资源的购买价格,也可以表现为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10、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利益的各个方面分担,即由政府、受教育者与其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分担,受教育者应当支付一定的学费。

11、教育公平:就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12、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个人对于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3、教育社会需求:指各级政府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对本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一、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 1986年出版了著名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一书,提出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教育的成本应当是由政府、学生个人及其家庭、聘用者、社会共同承担。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也可以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相应的解释与分析。

我国学前教育可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教育成本分担,实行学前教育收费,即家庭、社会分别承担一定的学前教育成本,当然,为了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还是需要政府承担相应责任,对提供教育服务者进行补偿,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

二、财政支出理论: 根据财政支出理论相关内容可知,财政支出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国家制定其公共政策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以推出,学前教育财政支出理论也将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国家制定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导思想。

财政支出理论中指出,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和培训劳动力方面的公共支出,这种支出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即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支出,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强调政府的重要责任。

三、社会福利理论四、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认为学前教育全部收益一般是其成本的7倍五、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OECD国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研究一、经济学视角:认为公有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将学前教育投资公开化、公平化,逐步取消幼儿园评级制度,建立弱势群体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投资咨询服务,以打破学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推进学前教育公平建设。

二、法学的角度:构建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系统。

三、政策学角度: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中的待遇不公。

——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述评。

我国教育救助体系的现状概述

我国教育救助体系的现状概述

我国教育救助体系的现状概述作者:肖王伊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07期摘要:教育救助不仅是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救助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国家富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教育救助体系是不完善的,当中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对我国教育救助体系进行概括,现状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教育救助贫困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农村教育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热点问题。

由于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收入差距加大,致使农村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在负担子女教育费用方面面临困难。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徘徊在学校大门之外,他们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文明进步的“瓶颈”。

一、关于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救助中具有特殊伦理意义的组成部分。

教育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适龄人口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从物质和资金上提供无偿的教育帮助。

修订后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时国家在2010年实行全部免费义务教育。

但是事实上,教育救助的现状并不可观。

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在国家与政府强有力的执政下得到了帮助与保护,但是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还有,弱势群体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基本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女性教育等都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国现有的教育救助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主体责任缺失、资金投入不足,救助工作管理滞后,贫困生救助中的“从优”现象,救助资金发放中的“挤占”现象。

平等地接受教育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同时通过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摘要]: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随着形式的发展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进行不断的调整。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为了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政策,本文尝试着从教育政策分析方法进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价值分析,分析其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作用,问题,对策思考一、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背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1993--1997年是“并轨”过渡期,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公费、自费普遍并轨,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学费制度。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在我国正是实施。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形成后,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逐年提高,学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也越发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政府庄严承诺,决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

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资助保障制度。

199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二、我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1998年建立起了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三部门制定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事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000年2月和8月,三部门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在2月份的《意见》中,除原来规定的担保贷款形式外,增加了信用助学贷款,解决了部分学生因无法提供担保人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

8月份的《补充意见》,将国家助学贷款从8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经办银行也由工商银行一家扩大到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大拓宽了贷款渠道,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当局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局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当局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当局提供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当局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教育资助

教育资助



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介绍


资助理念演变过程
“慈善”与“宗教”理念 “国家利益”理念


“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机会均等”理念
“自由选择”理念
“成本分担”理念
“慈善”与“宗教”理念

1636年,那些在英国国内受到迫害,而被迫移居新英格兰 的首批清教徒们依靠地方和教会的资助创办了美国的第一 所大学—哈佛学院。 这些清教徒们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教会培养称 职的教士,以便在活着的传教士过世后,教会不至于请文盲 来当牧师,当时的教育资助理念,就是以慈善之心资助学生, 再通过学生去传播宗教,效力社会。这一理念流行于殖民 地时期 的新英格兰及广大的东部地区 。 时至今日,慈善与宗教理念依然是美国民间资助高等教育的 基本动机,在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费减免
1995 年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
难学生减免学杂费的有关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于公办 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 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 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学费减免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并且现在又有了新的补充: 凡获得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资助的学生以及国家奖学金 的获得者,均可享受减免当年学费的奖励。
绿色通道

为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 2000 年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 色通道制度 。 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 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 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学生入校后, 经过认真调查审核,建立贫困学生档案, 分别视其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资助,保证不让一个新 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完成学业。

课题研究论文:成本分担视角下研究生经费筹措政策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成本分担视角下研究生经费筹措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论文成本分担视角下研究生经费筹措政策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成本分担理论,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获益各方共同承担,具体而言就是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对缓解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成本分担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个人收益论、公共产品论及市场效益论都直接推动着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发展进程。

20xx年我国出台《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提出实施研究生收费并轨,成本分担被全面运用于研究生教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成本分担在研究生经费筹措中的困境研究生收费并轨是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重要手段,其既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内在要求,又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全面推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面临着两大困境:第一,成本分担者收益测算困难。

成本分担者收益测算困难是指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获益情况难以进行准确判断,这就使得成本分担比例的确定缺少科学的划分依据。

目前对成本分担比例的测算尚属理论探讨阶段,科学的判定方法运用还尚需时日。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收益主体的收益水平也会随之发生波动,这就使得收益测算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国际上常用“明瑟收益率”来测算私人教育收益,它反映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能增加的收入,其看上去较为完善,但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弊端,如明瑟收益率的前提是教育、生产率、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而我国这三者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因此其不适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第二,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机会减少。

实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会不会导致贫困学生受教育机会减少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支持者从我国研究生群体构成出发,指出当前受教育的研究生大多来自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2],认为通过收费可以强化竞争意识,促进教育公平。

反对者指出当前我国低收入家庭研究生本来就处于弱势,实施收费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辍学率的上升。

《高等教育学》试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l、“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服务社会 )。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15%—50% )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4、高等学校管理以( 学术管理 )为特征。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舒尔茨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1993年 )。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讲授法 )。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京师同文馆 )。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的研究。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 ) 。

ll、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因材施教 )。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洪堡 )。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大学》)。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学历 )。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北京大学 )。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申请立项 )。

19、( 太学 )的建立,标志的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独立型 )。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

22、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23、作为教育政策总概括的是(教育方针)。

24、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 政治 )。

2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历史与现实性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历史与现实性
利, 不能指望高校从 中收回成本 , 更甭谈“ 利润” 。诚 如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所言: 教育既是私人物品, 又是公共 物品。高等教 育正是这样一种 准公 共产
品 , 既具有 私人 物 品的特征 , 具有公 共 产品 的特 它 又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因素渗入 , 成本递增 , 中包括教 其
中有两 条最 重要 的原 则 : 一是利 益 获得原 则 , 二是能
是社会收益。狭义的社会收益是指巨大的经济效
益, 即受高等教育者 比未受高等教育者 为社会多创 造的财富 , 例如 , 多纳 的税金等。广义的社会收益 , 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科学 技术 的发展提供必要 的人才资源 , 而且可 以从整体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指由受高等教育者个人或
其家庭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直接成本的政策。
( 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一) 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 , 一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 , 并能推动社会、 经济 、 技术进步 的高级人才 的 社会活动。在培养过程中, 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而且
安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 或者说提供人才服务 , 却不 享有对资源 ( 人才 ) 的占有 、 使用 、 处分 和收益的权
部成本?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 , 由受益的各方分担成
本才是合理 的, 否则就意味着要让那些未受益 的社 会成员为受益的人付费。
表 1 高等教 育的社 会和个人 收益率
国家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 中东 、 拉美 发展 中国家 社会 1 3 1 3 1 6 8 1 3 个人 3 2 1 8 2 3 1 3 2 2
维普Hale Waihona Puke 讯 第 2卷 第 2 7 期
20 年 6 06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 版)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

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

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

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

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

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

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

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

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根据“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国家应承担大部分的教育培养成本。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虽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总量仍相对不足。

1993年,政府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1998年这一比例仅为%,1999年仅为2.79%,甚至到了2009年也仅为3.59%,仍未达到4%的标准。

西南大学2019秋[0287]《教育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2019秋[0287]《教育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

0287 20192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教育对个人就业产生影响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的是:()。

1.劳动者个人有能力素质2.教育具有促进个人顺利就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功效3.劳动力市场出现4.社会出现失业现象2、下面关于教育成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1.教育成本是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2.教育成本和教育经费的含义完全相同3.教育成本是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重要依据4.教育成本是政府确定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的依据3、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1.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2.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3.投资与收益的比例4.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4、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1. E. 社会总产值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财政总支出4.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5、效率工资理论为分析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做出了贡献,以下对效率工资理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1.劳动力市场并不能随工资率的影响而自动达到均衡2.雇主们任用工人看中的是劳动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知能力3.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失业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4.效率工资是刚性的,并不随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1.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2.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3.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4.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7、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1. F. 调查研究法2.经济分析法3.教育研究法4.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8、根据“等边际成本”原则,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要满足利用()价格机制配置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1.企业2.政府3.市场4.学校9、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1.政策导向2.物质生活需求3.社会人口状况4.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10、学生学习努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方面不包括()。

1.学习质量2.学习活动3.学习对象4.学习时间11、在衡量教育投入公平时,最常用的度量方法不包括()。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谈起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谈起
关键 词: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效率; 高等教 育成本补偿
中图分类号:G 2 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 2 9 (0 2 10 3 - 3 6 3 2 1 2 1 )0- 1 5 0

高 等教 育的 公平 与效 率
外依 据各 自收益高低及支付 能力大小 , 对高等教 育费用进行
明他们之 间的工资差距在缩小 。9 0 18 年韩 国的高等教 育毛 入 学率为 1.%,19 年为3 .%。这表 明,韩 国高等教 育规 47 90 8 6 模 的扩大导致 了收入差距的逐渐降低。 ( ) 三 高等教 育成本补偿政 蓑是否确 实能够促进接 受高
利益理论来进行 计算更为方便 、 有效和可靠 。 同时 , 比较利
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收入 水平社会成员 中的分配 , 是考 察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公平 的另一个指标 。 世界银行 两份研
究报告显示 , 尽管社会中的中高收入、自领 阶层仅 占总入 口
的少数 ,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占有公共高等教育经费 的大多 数 。 方面 的研究发现 : 这 中高收入家庭 的子女 是免 费高 等教 育和 助学金资助政策的主 要受益者 。 也就是说 , 有支付能力 的入 口享受着免费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和 因此而带来 的额
( )高等教育公平 二 高 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政策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
准则 , 它与国家的社会基本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相联 , 以 并
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 员所享有 的高等教育 的基本权利 , 规定着高 等教 育资源与 利益 在社 会成 员之间的合理 分配。 在
现代社会 , 高等教育公平的最本质 内涵在于人们接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平等 。
用两个指标衡量 : 公共教育资源在 不同受教育水平 的社会成

论文范例-文献综述

论文范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绪论对于教育经济学方面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做过研究,研究成果非常多丰富。

在国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继1986年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代教育凭证思想的先驱弥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教育市场化的观点;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

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针对我国近年来教育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学费市场价格西方有些高等学校从七十年代开始己经推行成本核算,因此他们有许多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教育成本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对教育的成本、收益、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系统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效率、教师的工资及其决定因素、教育财政以及教育计划等作了深入研究。

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

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

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以及房屋、土地等的折旧及利息成本。

但不能包括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也不能包括向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

第二部分成本可用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来衡量。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继1986年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后,主持了多项由世界银行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比较方面的大型研究项目,不断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目前,该理论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和借鉴。

高校学费定价标准文献述评

高校学费定价标准文献述评

高校学费定价标准文献述评【摘要】高校学费定价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高校学费定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达到使读者能够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学费定价标准一目了然并获得一些启发的目的,进而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

【关键字】高校学费,定价标准,成本近年来,学费的上涨是社会各界的争议焦点,各层次高等学校学费的收费标准出现了混乱,这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公平和效率的关注。

目前,高校学费的定价标准是什么,尚未有公认的。

本文正是从总结这些观点和梳理相关文献出发,使读者能够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学费定价标准一目了然,并从中获得启发。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我国学者靳希斌,郑晓鸿(1999)在《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不应该仅仅是社会承担成本,个人的成本分担也存在必然性。

伍海泉(2003)指出教育学费不只是高等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简单现象。

申爱华(2006)认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考虑不同的收费标准。

田东林(2011)建议考虑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每隔几年测算一次“年生均教育成本”,让学费标准拉开档。

罗述权(2012)从性价比的角度来探讨高校学费定价问题。

以上各中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校教育收费的定价标准所依据的理念,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种主张:(一)依据高等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

这一观点以教育财政学中的“受益者付费”为理论基础。

陈国维(1997),王善迈(2000)伍海泉(2010),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服务存在成本与支出,因而学费作为教育的收费与成本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应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

(二)按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收费。

这一观点以教育财政学中的支付能力原则为理论基础。

陈国维(1997),王善迈(2000)曾晓东(2003),林道怡(2004),认为高校学费标准的确立应该首先以受教育者或其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基础,不应该超出学生及家庭的最大承担能力。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一、著作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补 偿原 理 , 毋庸 置疑 大 学生 应 承 担 部分 学 费 , 为 这 后来 的高校收 费找 到理论支 持 。 同时 , 等教育 的 高
知识 溢 出效应 非常 明 显 , 为社 会 创 造更 多 财 富 ( 社
础、 存在 问题 、 投资 主体行 为模 式及影 响 因 素 , 此 在 基础 上 , 本文从 终济公 平 的视角 和投 资 主体 的角 度
投 资 主体 的行 为模 式 , 庭最 为敏感 , 业 次之 , 家 企 而 政 府最 为不敏 感 。但 是 , 企业 的敏 感 性 在 增 强 , 国
家 应抓住 机会 , 大企 业 投 资 高等 教 育 规 模 。 这 扩 些研 究 集 中于 国家 出 台高 等 教 育 收 费 制 的理 论 基
第 3 卷 第 5期 1 2 1 年 9月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o . 1 1 3 No 5 . S p.201 e 1
Ju n l fTa j ies yo mmec o ra ini Unv ri fCo o n t re
我 国高 等 教 育投 资 机 制 的经 济 学 分析
对 “ 否 还 上 大学 ” 生 了疑 问。作 为 理 性 “ 济 是 产 经 人” 是否应该 上 大学 ?从 投 资主体 角度 探讨 高 等教
成本 中含 有转 移 支付 的成 分 。 同样 , 国家 办 高 等 教育 也存 在种种 问题 , 彭文 峰分 析 了我 国高等 教育 投 资面 临的问 题 : 等教 育 经 费 总量 严 重 短 缺 , 高 政 府财 政投人 不 足 ; 政府 对 高 校 财 政拨 款 不 尽 合 理 , 欠公 平 ; 同时 , 费管 理 中 重投 入 轻 效 益 的倾 向 明 经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

谈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理论作者:洪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2期1986年,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帮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中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约翰斯通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世界各国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重要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经历并正在进行的最主要的改革之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也成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并不是政府的一项随意的政策,而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一)利益获得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分担教育成本,使成本分担合乎经济公平的要求,教育成本的支付应与收益相配合,谁受益,谁承担。

收益多的人应分担较多的成本,收益少的人分担较少的成本。

因此政府、企业与个人在负担教育成本时应依据各自的收益来决定,同时不同的个人在负担教育成本时也应依据收益而定。

(二)能力支付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

因为依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高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的人多支付教育经费是公平的。

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即对国民收入的占有,也决定了负担教育投资的可能。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含义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成本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而提出来的。

高等教育成本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教育费用,即高等教育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

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

它是指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国家、社会和家庭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有形教育成本和无形教育成本两种。

有形教育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和体现的耗费;无形教育成本是指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

2023军队文职人员社会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A.连锁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学习2.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A.主导与辅助关系B.领导与从属关系C.合作与竞争关系D.衔接与分工关系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A.京师同文馆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上海广方言馆5.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A.最高B.最低C.中等D.最高或最低6.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7.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A.《大学》B.《中庸》C.《论衡》D.《白鹿洞书院揭示》8.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9.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奥古斯丁10.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还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以及世界观等方面获得发展。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教育性B.价值性C.复杂性D.创造性11.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B.新大学运动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D.大学推广运动12.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A.《阿斯蒂埃法案》B.《费里法案》C.《富尔法案》D.《教育改革法》13.陶冶教育主要有艺术陶冶、环境陶冶和()。

title(格式为title)

title(格式为title)

论文标题(格式为论文标题)作者(格式为作者姓名)作者单位等相关信息(格式为单位信息)摘要摘要两字用五号黑体,前空两格,具体内容和”摘要”两字间隔两个空格,摘要内容为5号楷体_GB2312,长度不超过200字。

(按文字所述要求)关键词关键词用五号黑体,前空两格,各关键词间用”,”间隔。

(按文字所述要求)title(格式为title)name(格式为name)school (格式为school)Abstract“Abstract”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并加粗体,里面内容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Keywords“Keywords”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并加粗体,里面内容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一、标题一(格式为标题1)1. 标题二(格式为标题2)正文为5号宋体,前空两格(格式为正文),脚注在右上角,用[ ]号括起来,同时在当页下部用六号字体标注说明,并加上分隔线。

有图时说明为:如图XX(图号)。

图号图题(格式为图题)有表时说明为:如表XX(表号)。

表号表题(格式为表题)参考文献(格式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序号用1,2,3,…。

文献的著录格式为:(1)参考文献为书,则格式为:顺序标号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年(后不加标点)(2)参考文献为期刊,则格式为:顺序标号作者姓名.论文名.期刊名.卷号(期号):页码,年月(后不加标点)如有多位作者,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如有外文参考文献,姓名缩写后的点应去掉。

例:(格式为参考文献内容)1 Zhang S. The related article I wrote. Some Fine Joumal, 99(7):1-10, Jan.19992 Corbin J R. The Art of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Programming Techniques for Remote Procedure Calls.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13 钟玉琢,蔡莲红,李树青等.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格式为作者简介)在文章的最后,可附一段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工作单位,专业职称,研究兴趣,当前研究方向等,获奖之类的内容请勿写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第2期第35卷(总186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 OF PEK IN G U N IV ER SI T 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2,1998 Gener al No.186 Vo l.35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闵维方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

目前建立起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结构的公平性,是从长远的宏观角度考察的。

然而从现实的微观的角度来考察,在实行大学收费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例如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从而使大学收费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补偿 社会公平 在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精神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全面展开。

在当前众多的高教改革热点问题中,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相关的大学收费改革是最引人注意的问题之一。

国家教委多次重申,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高等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改变由国家独揽统包办学经费的局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体制,使学校逐步走上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轨道。

对学生来讲,则开始了统一实行收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改革进程。

一石击水,引起众说纷纭,其中议论最多的是社会公平问题。

有人指出,实行高等院校收费的这种成本补偿政策的确可以增加大学的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但是,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收费会不会对社会公平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又应该怎样在高等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予以认真解答的现实问题。

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为了理解大学收费问题的本质,就必须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是要发生成本的,其中包括教职员的工资、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费、图书资料费、行政管理费、校舍修建费、后勤服务费,等等。

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来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

这是因为,大学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高级人才,它就应该而且必须反映并代表社会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水平,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配置先179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并需要为大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科研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设备不断增加,而且设备更新的速率又不断加快,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成本递增。

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是有收益的,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技能,形成了许多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格和行为规范。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

这种人力资本在经济学上具有同物质资本的基本特性相类似的性质,即,它是带来一定经济收入(或其他收益)的源泉。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投资的这种收益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收益。

狭义的社会收益是指受高等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者为社会多创造的财富,例如,多纳的税金等等。

广义的社会收益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改善社会的文化氛围,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多方面的社会收益。

二是私人收益。

一个人如果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较高的经济收入。

高等教育还可以使人们在思想品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诸多精神方面获益。

根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经济学专家萨卡拉波罗斯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一般说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很高的。

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小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而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通常要高于社会收益率(见表1)。

表1 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收益率社会个人非洲1332亚洲1318拉美1623欧洲、中东、北美813发展中国家1322发达国家912二、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为使这种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收益的高等教育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对高等教育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进行补偿,即对大学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追加,使得高等教育系统不仅能够在原有规模和水平上正常运行,而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

在这种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从80年代初的100万人增加到90年代初的200万人,又迅速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300多万人。

由于种种社会和技术的因素,高等教育的成本也不断增加。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支出从80年代初的每年20多亿剧增到90年代中期的每年300多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收入的分配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8年的32%降低到1996年的10%左右,而居民个人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则大辐度提高,从1978年的45%增加到70%以上。

这就表明,从总体上看,居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有了很大增强。

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强大推动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经费的需求,使得大学处于经费严重短缺的困难境地,既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180的提高。

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统统包下来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改革过程中所提出的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措施,除了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这一主渠道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外,也包括了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的内容,即收费上学作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方面。

这一政策举措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收益很高的投资行为,而导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

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是高于其社会收益的,二者均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所谓边际社会收益,是指每多培养出一个某类专业的毕业生,社会所能得到额外收益。

这种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例如,假定当中国只有一个学历史专业的人时,我们培养出第二个学历史的毕业生,这个第二位懂得历史的人对社会所能作出的额外贡献仍将是很大的。

但是,假定中国有一亿人学历史专业时,我们再培养出第一亿零一个学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这位第一亿零一个学历史的人对社会所能作出额外贡献将是很有限的。

同理,对个人来说,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

例如,当中国只有一个人图1 高等教育的收益与成本懂计算机科学时,其个人收益是很高的。

但假定当中国已有一亿人懂计算机科学时,再培养出第一亿零一个学计算机的毕业生,那么这位第一亿零一个学计算机的人所能获得的个人收益就相对较小了。

尽管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均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但二者的变化曲线却是不同的(见图1)。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当社会的收益B1低于社会付出的成本C1时,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就成为不经济的了。

由于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并非所有的人都享有法定的上大学的权利。

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公共利益来决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水平。

也就是说,从公共高教投资的角度来看,某类专业的招生数到图1横坐标的S1点上时就够了。

此时的社会相对收益等于社会成本,再往前则社会收益低于成本。

但是,由于此时的个人收益却是远远高于个人付出的成本,因此人们仍然要努力追求上大学机会,一直到图1横坐标上的S2点时才会停下来。

此时的个人收益等于个人付出成本,再往前则个人的收益低于个人付出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某类专业的大学招生数从S1扩展到S2,在一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在个人的期望收益驱动下,追求高等教育机会的结果,为什么一定要国家用公共教育经费支付其全部成本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受益的各方面分担成本才是合理的。

否则就意味着要让那些没有受益的社会成员去为受益的人付费。

图1中的阴影部分则表明应该由受高等教育者个人承担的那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应该收取一定学费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大学收费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为了理解大学收费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的影响。

由于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是很高的,即每个大学生的培181养费用是很昂贵的,在不收学费而国家财力又是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只能为很少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也就是说,很小的一部分能够上大学的社会成员要消耗掉相对较大的一部分公共教育资源;而没有上大学的社会成员则只能分享相对较少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2中的曲线D1所示。

D1为高等教育不收费时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曲线D2为高等教育收取部分学费时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曲线图2 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而当我们实行了高等教育部分收费的政策以后,也就是说,每个大学生的培养费的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或其家庭来承担。

这样每个大学生所消耗的公共教育资源就相对少一些,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定的高教投资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由于每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有的高教资源相对少了一些,而上大学的人相对多了一些,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也就趋向比较公平一些,如图2中的曲线D2所示。

这是由大学收费政策所导致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配置的结构性变化,是一种趋向于结构性公平的变化,也就是说,对全社会来说,这样才是更公平的。

显而易见,大学收取一定的学费,可以使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总量有所增加,因此也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使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扩大。

从长远观点看,这将会导致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

在比较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由于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因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