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课,超重、失重,等时圆,牛顿第二定律(第5课)讲义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第5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超重与失重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第5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超重与失重

应用体验
【例题1】 质量为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 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示数为力的大小)的示数是多少?处于什么状态?(g取 10 m/s2) (1)升降机匀速上升。 (2)升降机以3 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3)升降机以4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点拨
解析 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1)当升降机匀速上升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N-G=0,所以人 受到的支持力N=G=mg=60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就等于体重计的示数, 即600 N,处于平衡状态。
针对训练 三人跳绳游戏如图所示,其中两个人拉着绳子使其做环摆运动,第三个人在 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不计空气阻力,关于第三个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C ) A.她能腾空,是因为地面对她的弹力大于她对地面的压力 B.地面对她有弹力,是因为她的鞋子底部发生了弹性形变 C.她双脚离地后,在空中上升的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D.在她跳绳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可能出现超重现象
123
解析 从t1到t2,由图像可知钩码对传感器的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钩码处于 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电梯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选项A正确;从t3 到t4,由图像可知钩码对传感器的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钩码处于超重状态, 加速度向上,电梯向下减速运动或向上加速运动,选项B正确;综合得出,选 项C错误,选项D正确。
规律方法 通过拉力或支持力F-t图像分析超、失重现象的思路 (1)通过图像,确定不同阶段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判断出加速度的 方向。(2)对不同阶段构建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运动模型,利用牛顿第二 定律或运动学公式分析求解。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 (2024广东肇庆高一期末)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如图所示,火箭正在竖直方向加 速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火箭在竖直方向加速上升的过程中,航天员处于超重状态 B.若火箭竖直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则喷出的热气流对火箭 的作用力小于火箭的重力 C.若火箭竖直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则航天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自身重 力 D.空间站绕地球运行时,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航天员的重力消失了

5.5超重与失重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5.5超重与失重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电梯上行时,梯内台称示数的变化 电梯下行时,梯内台称示数的变化
开始启动时 向上加速 超重
开始启动时 向下加速 失重
结束运行时 向上减速 失重
结束运行时 向下减速 超重
辨析
(1)超重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增加了。( × ) (2)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就消失了。( × )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一定在上升。( × ) (4)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静止时处于超重状态。( × )
失重状态
竖直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1.超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大于物体 F
所受重力的现象。
mg
a F >mg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 竖直向上 (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2.失重现象
F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小于物体
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平衡状态
在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2)使挂着重物的测力计突然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如图
所示),仔细观察在加速的瞬间测力计示数有无变化? 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超重状态
(3)使挂着重物的测力计突然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
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G 由力的平衡条件
F' 由牛顿第三定律
F=G
F=F'
物理上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实际大小即实
台称显示的读 数是物体对台
际重量称为物体的实重,将物体在测量 工具上得到的重量的读数称视重。
秤的压力大小
视重=实重
观察与思考
在弹簧测力计上挂一个重物,观察并记下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人教版PPT课件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人教版PPT课件
高一物理组 课件制作人:屠健成
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现象
F
F
F’
F’
1
2 高一物理组 课件制作人:屠健成
2001.10.25
超重现象
➢体定的义重:物力体时对,这竖种直现悬象绳叫的超拉重力现(或象对水平面的压力)大于a 物
➢当F>mg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F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o a与F方向一致,向上
➢超重运动类型:1.向上加速运动 2.向下减速运动
A
B
mg
mg
3
高一物理组 课件制作人:屠健成
失重现象
2001.10.25
❖定义: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面的压力) 小于物体的重力时,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
❖当F<mg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
mg-F=ma>o a与mg方向一致,向下
a
❖失重运动类型:1.向上减速运动 2.向下加速运动
AB
mg mg
4
高一物理组
完全失重现象
课件制作人:屠健成
2001.10.25
❖定义: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或对水平面的压
力)等于零
时,这种现象叫完全失重现象
❖当F=0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A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ma
mg mg
加速度a等于重力加速度g
a=g
5
高一物理组 课件制作人:屠健成
200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方向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等于重力加速度,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超重和失重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超重和失重

地球引力与超重、失重关系探讨
地球引力
失重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 量。在地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加速 度约为9.8m/s²。
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 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此时,物体的视重或表观重量小于 实际重量。
超重
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 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此时,物体的视重或表观重量大于 实际重量。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超重和 失重
汇报人:XX 20XX-01-23
目 录
• 超重和失重现象概述 • 超重和失重原因分析 • 实验室模拟超重和失重环境 •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影响研究 • 超重和失重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超重和失重现象概述
超重现象定义及特点
定义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 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 现象。
解题思路与技巧分享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 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进而判断加 速度的方向,是判断物体处于超
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的关键。
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所 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大于物体 的重力,但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
化。
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 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为零
,此时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02
火箭飞出大气层
随着火箭飞出大气层,加速度逐渐减小,进入失重状态。在失重环境下
,宇航员和载荷不再受到地球重力的约束,可以自由漂浮。
03
火箭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
当火箭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高速运动产生的空气阻力会使火箭
再次受到重力作用,出现超重现象。
太空站建设运营中考虑因素
微重力环境
太空站处于微重力环境,这对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长期在微重力环境下生 活,宇航员的骨骼、肌肉和心血管系统都会发生变化。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PPT教学课件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PPT教学课件

a +ma >G
G
N=G
故超重
减速上升为什么会失重?
N
G – N = ma
a
N = G – ma < G
G
故失重.
若 a = g ,则: N = G – mg = 0
故完全失重.
完全失重现象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
下、且大小为 g 时,会发生
完全失重现象。
航天飞机上的两名宇航员在进行交接班。从图中可以看 到上班者仅1根手指即可将下班者“举”离工作岗位。
在航天飞机中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0
弹簧测力计无法测量物 无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体的重力,但仍能测量 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小结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时,实质上在地 球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并没有变 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 的拉力)改变了。
利用完全失重条件的科学研究
液体呈绝对球形
580 580 580 580 580 580 580
580

630
超重
580

530
失重
500
失重
580

630
超重
向上加速 向下减速
a
超重
向下加速 向上减速
a
失重
结论:
a 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
度时,会发生超重现象;
a 物体有竖直向下的加速
度时,会发生失重现象。
加速上升为什么会超重?
N
N – G= ma
制造理想的滚珠
制造泡沫金属
航天器中完全失重的环境,为我们带 来了一份奇妙的天地,你想在那里做点什 么?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吧。 ——作业

超重与失重必修一课件(最全版)PTT文档

超重与失重必修一课件(最全版)PTT文档
超重与失重必修一课件
看视频录象(1)(2)(3)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是不是不受重力作用? (2)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 (3) 我们生活中经历过哪些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谈谈超重和失重时的感觉。 (5)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探究
F’
G
1、弹簧秤下挂一重物G保持 静止时,观察弹簧秤示数 F=G
度大小。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a=g 解又:F当合杯= F子—自G由下落时,杯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水的内部没有压力,故水不会喷出0 。
(3) 我们生活中经历过哪些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 我们生活中经历过哪些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航天飞机中的人和物 如果突然松手,让杯子自由下落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v
N a
m
丁 G N>G 超重
总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即处于 超重状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即处
于失重状态。与运动的方向无关。
总结
超重或
速度v 方向
加速度a 拉力(或压力)F与重 方向 力G大小比较
失重
加速上升 向上 向上
F> G
超重
加速下降 向下 向下
F< G
失重
减速下降 向下 向上

又 F合= G — F
总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
超重现。象
理论分析
Fa G
重物重1N,弹簧秤拉着重物做加速度大 小为2m/s 2,加速度方向向下的匀变速 运动。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分别计算重 物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超重与失重》牛顿运动定律PPT课件

《超重与失重》牛顿运动定律PPT课件

律得 F-mg=ma,F=mg+ma,向上的加速度越大,F 越大,
故 C 正确。
答案:C
二、失重现象 1.填一填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小于 物体所
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 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 状态。 ②产生条件:a= g ,方向 竖直向下 。
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 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
如图乙所示,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 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 况,并说明对应情况下人的加速度方向。
解析:对 A 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0g-F 弹=m0a, 得 a=g-Fm弹0=10 m/s2-450 m/s2=2 m/s2, 则升降机的加速度为 2 m/s2,方向向下。 对人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N=ma, 解得 FN=mg-ma=60×(10-2)N=480 N, 则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大小为 480 N。 答案:2 向下 480
[答案] (1)600 N (2)840 N
[规律方法] 解决超重、失重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建立合理的坐标轴。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4)代入数据求解,需讨论的进行讨论。
[对点练清]
4.上例中,若升降机以 3 m/s2 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 降,此时体重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 N。 解析:匀减速上升和匀加速下降,a 的方向都是向下的,取向 下为正方向,则 mg-N=ma N=m(g-a)=60×(10-3)N=420 N 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 即 N′=N=420 N。 答案:420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失重等时圆问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失重等时圆问题

超重失重、等时圆问题一、超重和失重问题1.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分)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分)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1)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没有变化,只是压力(或拉力)变大或变小了(即“视重”变大或变小了).(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作用、液柱不再产生压强等.二、等时圆模型1.圆周内同顶端的斜面如图所示,在竖直面内的同一个圆周上,各斜面的顶端都在竖直圆周的最高点,底端都落在该圆周上。

由2R ·sin θ=12·g sin θ·t 2,可推得:t 1=t 2=t 3。

2.圆周内同底端的斜面如图所示,在竖直面内的同一个圆周上,各斜面的底端都在竖直圆周的最低点,顶端都源自该圆周上的不同点。

同理可推得:t 1=t 2=t 3。

3. 双圆周内斜面如图所示,在竖直面内两个圆中,两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且两圆相切。

各斜面过两圆的公共切点且顶端源自上方圆周上某点,底端落在下方圆周上的相应位置。

可推得t 1=t 2=t 3。

三、针对练习1、(多选)如图甲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中间的●表示人的重心.图乙是根据传感器画出的F -t 图线.两图中a ~g各点均对应,其中有几个点在图中没有画出,图中a 、c 、e 对应的纵坐标均为700 N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请根据这两个图所给出的信息,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此人重心在b 点时处于超重状态B .此人重心在c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大于在b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C .此人重心在e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等于在a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D .此人重心在f 点时脚已经离开传感器2、如图所示,一个圆形水杯底部有一小孔,用手堵住小孔,往杯子里倒半杯水。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ppt必修一超重和失重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内容是之前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也是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作用,对这个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和掌握,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定律应用于生活实例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但对其所产生的的原因还不清楚,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不够,要加以培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产生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规律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满足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就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进行新课教学点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教师运用一个体重计,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体重计的原理,会发现体重计上的示数就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请一名同学静止站立在体重计上,要求他快速的蹲下和起立,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发现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这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从而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2(PPT)5-4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2(PPT)5-4
盘对物体支持力的大小为N,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由
牛顿第二定律
ag
mg N ma
答案D
N mg ma 0
泛指下级。 【埠】①码头,多指有码头的城镇:船~|本~|外~。②商埠:开~。 【埠头】〈方〉名码头。 【瓿】〈书〉小瓮:酱~。 【蔀】①〈书〉
遮蔽。②古代历法称七十六年为一蔀。 【篰】〈方〉名竹子编的篓子。 【簿】①簿子:账~|练习~|收文~|记事~。②()名姓。 【簿册】名记事记
账的簿子。 【簿籍】名账簿、名册等。 【簿记】名①会计工作中有关记账的技术。②符合会计规程的账簿。 【簿子】?名记事或做练习等用的本子。 【拆】 〈方〉动排泄(大小便)。 【拆烂污】〈方〉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烂污:稀屎):他做出这等~的事,气坏我了。 【擦】动①摩擦:~火
②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由 牛顿第二定律
mg N ma
N
N m(g a) mg
a,v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N′ (或对悬
G
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
象叫做失重现象 .
③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且加速
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水平支
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小为
板、竹板等中间钉一块金属片,片上凿开许多小窟窿,使翘起的鳞状部分成为薄刃片。 【偲】〈书〉多才。 【猜】①动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
解:将物体和弹簧秤作为整体,不计空气阻力,抛出 后整体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和弹簧秤在上升、下降和
最高点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 .而弹簧秤的读
数是物体对秤盘压力的大小,由牛顿第三定律,秤盘 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对秤盘压力的大小相等.设秤
零,这种状态叫做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失重状态.

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5

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5

F
F-G=ma
故 F=mg
=50×10N
=500N
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体重计的示数为500N
分析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
(2)竖以直加向速上度的a支=4持m力/s2F加。速上升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G=ma 故 F=m(g+a)
=50×(10+4)N
=700N
F
(+)
a
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体重计的示数为700N
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G-F=ma 故 F=m(g-a)
=50×(10-10)N
=0N
a=g
(+)
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体重计的示数为0N
F/N
请 思 考
根据图像估算出重物加速 上升时的最大加速度。
;股升网 炒股配资 配资平台 配资公司 ;
心の还挺多.见他们貌似没把她の话当真,陆羽无奈,按记忆中の路线找到那片小斜坡.冰雪消融,又是大晚上の,已经完全看不到草地里の奶白色.陆羽尝试着上下走几步,不滑,隐约有股奶腥味,想必严姑娘提水清洗过了吧?那样最好,村里住の大多是中老年人,若是不小心滑倒不知得受多少罪. 啊!还有柏少华,他腿脚不便,平时走路那么慢应该不会摔跤吧?她の脑海里立即出现一个风度翩翩の男人哧溜地摔个四脚朝天の画面...陆羽打个激灵,那场面不要太美.“你在干什么?”蓦然间,身边响起一把独特の嗓音,害她心脏像被人狠狠捶了一记.循声望去,果然是她想象中の人物出来了. 再一次对他の速度感到惊讶,“你这么快就回来了?不跟昌叔多聊会儿?”柏少华看都不看她一眼,“他八点半睡觉,九点睡着,你说我能聊多久?”神色如常地从她身边走过,带起一阵微风,一股淡淡の清新味道若隐若现.那是专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上与 M 靠得很近的一点( DM 远小于 CM )。已知在同一时刻:
B
a 、b两球分别由 A、B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运动到
M
点; c球由 C点自由下落到 M 点; d 球从 D 点静止出发沿圆环运动
A
到 M 点。则(

A . a球最先到达 M 点
B.b 球最先到达 M 点
C.c球最先到达 M 点
B .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 .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 .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4.升降机里,一个小球系于弹簧下端,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
4cm,升降机运动时,弹
簧伸长 2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况可能是(

A .以 1m/s2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B.以 4.9m/s2 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 1m/s2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 4.9m/s2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5.人站在升降机中,当升降机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对底板的压力小于人所受重力
B .人对底板的压力大于人所受重力
C .人所受重力将减小
D .人所受重力保持不变
所以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
2. 超重和失重现象 ( 1)超重现象:当支持物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
拉力)大于物体本身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若支持物或悬挂物为测力计,则超重时“视 重”大于实重,超出的部分为 ma,此时物体可有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两种运动形式。
( 2)失重现象:当支持物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力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 拉力)小于物体本身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视重”小于实重,失去的部分为
牛顿运动定律(第五课) 超重、失重
1. 实重与视重 ( 1)实重: 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 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 (即 a y 0 ),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
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物体的视重。
说明: 正因为当物体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视重不再等于实重, 物体重力时,强调应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下进行。
受到的重力大小等于支持力或拉力。
物体处于超重时,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也称为“视重”大于实重现象。
物体处于失重时,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也称为“视重”小于实重现象。
由此可见,所谓的超重和失重,只是拉力(或支持力)的增大或减小,是视重的改变。
由此现象分析,要测量物体的重力,必须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作匀加速运动时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B .物体竖直向下加速运动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C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地球对它的引力减小或消失
D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不变
7.质量为 600kg 的电梯,以 3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沿这些倾角各不相同的光滑斜面同时滑下,
那么在同一时刻这些小
物体所在位置所构成的面是(

A .球面
B .抛物面
C.水平面
D .无法确定
A 图3
例 2:如图 4,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
M 点,与竖直墙相切于
点 A,竖直墙上另一点 B与 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 600,C是圆环轨道的圆心, D 是圆
A . ma
B. m(a+g)
C. m(g- a)
D. mg
2.如图所示,一根细线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另一端系一木球,木球浸没在 水中,整个装置在台秤上,现将细线割断,在木球上浮的过程中(不计水的阻
力),则台秤上的示数(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的加速度竖直上升, 这时他对坐椅的压力多大?杨利伟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
8 个 G,这
表示什么意思?当飞船返回地面, 减速下降时, 请你判断一下杨利伟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
( g 取 10m / s2 )
1.在以加速度 a 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有一个质量为
己的“重量”为(

m 的人,站在磅秤上,则此人称得自
D . d球最先到达 M 点
C
D M 图4
2 .运用等效、类比自建 “等时圆 ” 例 3:如图 5所示,在同一竖直线上有 A 、 B两点,相距为 h, B点离地高度为 H ,现在要 在地面上寻找一点 P,使得从 A 、 B两点分别向点 P安放的光滑木板,满足物体从静止开
始分别由 A 和 B 沿木板下滑到 P点的时间相等,求 O、 P两点之间的距离 OP 。
力,单摆停止振动,浸在水里的物体不受浮力,天平不能使用等。
④超重和失重现象,仅与加速度有关,与速度无关,竖直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运动,都
可以产生超重现象;竖直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都可以产生失重现象。
【典型例题】
例:据报载, 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 63kg(装备质量不计) ,假如飞船以 8.6m / s2
a、 b、 c、 d 位于同一
圆周上, a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 d 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

三个滑环分别从 a、 b、c 处释放(初速为 0),用 t1、 t2、 t3 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 d 所用的时
间,则(

A. t1<t2<t3
B. t 1>t2>t3
C.t 3>t1>t2
作业 1.如图甲所示是某景点的山坡滑道图片,
为了探究滑行者在滑道直线部分
AE 滑行的时间,
技术人员通过测量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示意图.
AC 是滑道的竖直高度, D 点是 AC 竖直线
上的一点,且有 AD = DE = 10 m,滑道 AE 可视为光滑,滑行者从坡顶 A 点由静止开始沿
滑道 AE 向下做直线滑动, g 取 10 m/s2 ,则滑行者在滑道 AE 上滑行的时间为 ( )
10.一质量为 m=40kg 的水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 t 0 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 在 0 至 6s 内体重计示数 F 的变化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取重力加速度 g 10m / s2 。
附:等时圆模型归类
一、何谓 “等时圆 ” 例:如图 1 所示, 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
μ,小滑环分别从 a、b、
2.如图,圆柱体的仓库内有三块长度不同的滑板
aO、 bO、 cO ,其下端都
固定于底部圆心 O,而上端则搁在仓库侧壁, 三块滑块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
c
为 300、 450、 600。若有三个小孩同时从 a、 b、 c 处开始下滑(忽略阻力) ,
则(

A . a 处小孩最先到 O 点
D. t1=t2=t 3
解析:选任一杆上的环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并建立坐标如图所示, 设圆半径为 R,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cos ma

再由几何关系,细杆长度 L 2Rcos ②
设下滑时间为 t ,则 L 1 at 2

2
R 由以上三式得, t 2
g
可见下滑时间与细杆倾角无关,所以
D 正确。由此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A
h
B
H
O
P
图5
例 4:如图, AB 是一个倾角为θ的输送带, P处为原料输入口,为避免粉尘飞扬,在
P
与 AB 输送带间建立一管道 (假设其光滑 ),使原料从 P处以最短的时间到达输送带上,则
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为多大?
三、 “形似质异 ”问题的区分 1.还是如图 1 的圆周,如果各条轨道不光滑,它们的摩擦因数均为 c 处释放(初速为 0)到达圆环底部的时间还等不等?
3m/s2 的加
速度匀减速上升,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都是
400N ,则在三种情况下,拉电梯的钢
绳受的拉力分别是



8.如图所示,斜面体 M 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物体 m 沿斜面下滑时有(

A .匀速下滑时, M 对地面压力等于( M+m ) g
B .加速下滑时, M 对地面压力小于( M+m ) g
B.b 处小孩最先到 O 点
C. c 处小孩最先到 O 点
D . a、 c 处小孩同时到 O 点
b a
θ O
3.圆 O1 和圆 O2 相切于点 P, O1、O2 的连线为一竖直线,如图所示。过点 P 有两条光滑的 轨道 AB 、CD ,两个小物体由静止开始分别沿 AB 、CD 下滑,下滑时间分别为 t1、t2,则 t1、 t 2 的关系是( ) A . t1>t 2 B . t1=t 2 C. t1<t 2 D .无法判断
A. 2 s
B. 2 s
C. 3 s
D. 2 2 s
2.如图 3 所示, Oa、Ob、Oc 是竖直平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 O、 a、 b、c 四点位于同一圆周上, d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 c 为最低点,每
d O
根杆上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 ,三个滑环都从图中 O 点无初
速释放,用 t1、 t2 、 t3、依次表示滑到 a、 b、 c 所用的时间,则 A . t1=t 2=t3 B . t1>t 2>t3
m
C.减速下滑时, M 对地面压力大于( M+m ) g
M
D . M 对地面压力始终等于( M+m )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