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论时尚

合集下载

论齐美尔的时尚观

论齐美尔的时尚观

论齐美尔的时尚观孙沛东【摘要】著名社会学大师齐美尔的时尚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时尚理论,但在现代社会运用时需要做出两点修正:其一,时尚的起源和传播途径是多元的;其二,时尚变迁的模仿-区分机制不仅仅局限于不同的阶层之间,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和职业之间也发挥着作用.【期刊名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45)006【总页数】5页(P95-99)【关键词】齐美尔;时尚;时尚理论【作者】孙沛东【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2008 年 11 月第 45 卷第 6 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8Vol.45No.6Journal of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论齐美尔的时尚观孙沛东(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200444) [摘要]著名社会学大师齐美尔的时尚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时尚理论,但在现代社会运用时需要做出两点修正:其一,时尚的起源和传播途径是多元的;其二,时尚变迁的模仿一区分机制不仅仅局限于不同的阶层之间,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和职业之间也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齐美尔;时尚;时尚理论[中图分类号] C 912.6[文献标t 只码] A 时尚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伴而生的现象,是解读现代性的一把钥匙。

中国的城市社会已经成为时尚社会[ I ] (凹的,人们追逐时尚、崇尚时髦成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时尚?社会学家如何看时尚?在国外,时尚已经引起了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史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社会学领域,斯宾塞[2]川、凡勃伦[ 4 J 、塔德[ 5 J 、齐美尔[6]〔7][8][9]、布鲁默[ 1 0][ 11 ]、巴特[町、布迪厄[ 1 3]、波德里亚[ 1 4 ]等人都对时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时尚与阶级

时尚与阶级
[ 摘 要]齐美 尔的《 时尚的哲 学》 被认为是 内容最 为丰 富的时 尚理论 著作。齐美 尔深刻地 论述 了时 尚的本质 , 认 为时 尚来 自于 阶级的分 野 、
现代社会相 对子传 统社会 阶级关系 更为复杂 , 而时 尚可以起到协 调阶级 关系 的作用。
[ 关键词 ]时尚的哲 学 时 尚 阶级
2 时 尚与 阶 级
I 【 人和 矿 工们渐 渐获得 了更 多的 权 力并 与其 他 原本更 高 的阶
时尚 , 这 不会动摇 他们 的权力和 统治 , 甚至可 以加 强之 。在现
向尚新 的转 变。” 这些 条件在现 代社会 中无 一不得 到加强 , 使 级 拉近 了距离 。而统治 阶级 也乐 于追 寻来源 于被 统治 阶级 的 代 社会 中各个 阶级之 间相互 追寻 起源于 对方 的 时尚是 一种健
齐美尔 认为“ 时尚是阶 级分野 的产物 。 ” [ 6 1 在齐美尔 的时尚 康 的关 系 , 至 少也是健康 关 系的开始 。
理论 中时尚来 自于 较高 的阶 级 ,较 高的 阶级 首先 在服 装 、 饮 3 小 结
食、 举止 等方方面 面建立 一种风 格 , 而这会 引起较 低 阶级 的模
齐 美尔在 他 的《 陌生人 》 中指 出 , 人 与人 、 群体 与群体 的 关
种抗争 中,齐美尔察觉到人们具有 同时追求普遍性 与特殊性 的 系 中 , 距 离有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 这 是 一种远 与 近 的结 构 , 过
先天倾r Ⅱ J , 这样 一种行为机制 , 促使人 们在不停地 追求时 尚 , 创 于远或 者过于近 都是不健 康的 。因此在社 会 中 , 各个 阶级之 间 造时 尚, 在追求 时尚 中人们将普遍性 与特殊性调和 了。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时尚的哲学齐美尔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方式引起我们感觉到在我们生存的每一个点上有很多力量,而且每一种力量实际上都努力越过真正的现象之外,充满着无限性,最终转化成纯然的紧张与渴望。

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种双重性的生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或她的行为的构成;事实上,只有作为众多因素的结果,他们才是有效的。

对我们来说,一种没有本源力量作基础的现象是贫乏而空虚的。

只有每种内部的力量超越它外在的表现方式向外扩展时,生命才能获得会提高它部分真实性的无尽可能性。

只有在这种方式里,现象才暗示出一种更深的力量、更暖昧的紧张、比当前场景所显现出来的更加丰富的斗争与和平。

这种双重性无法被直接描述,只存在于个人的抗争中,个人的抗争是我们存在的典型行为,被认为是基本的、结构性的形式。

我们自身特质的生理学基础首先就透露了:身体需要运动和安宁、生产力和感悟力。

如果把这种分析运用到精神生活,就会发现,一方面,对普遍性的追求会对我们有所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抓住特殊性;普遍性为我们的精神带来安宁,而特殊性带来动感。

在情感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寻求专注于人和事的平静,也寻求旺盛的自我表现引起的斗争。

社会历史在冲突、妥协、调和之中发展,渐渐地获得,迅速地失去,在适应社会群体与个性提升之间显现。

不论处于这些两极之间的我们内在生活的摇摆从哲学上被表达为宇宙一神论与每个宇宙的因素都是个别的存在而且都有天赋的差异的信念之间的斗争,还是基于如同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党派斗争那样的实际冲突,它总是一种同一的最终在遗传与变异的比照中生物学地显现出来的基本的双重性形式。

遗传代表着这样一些概念:普遍性、同一性、生活内容和形式的消极的相似性;变异表示着运动、个别因素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促使一个个体生命向另一个无休止地发展。

在它自身的领域内,我们种类历史中的每一个基本的生命形式代表着一种将持久、同一、平等、相似中的影响力与变化、特殊、惟一中的影响力同化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时尚是我们戒不掉的现代性毒品

时尚是我们戒不掉的现代性毒品

时尚是我们戒不掉的现代性毒品“按:时尚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它产生于工业社会的上流阶层要求与下层区分开,同时又要求别人的认同和追随来获得虚荣心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因此,时尚就在先锋与流行的夹缝中摇摆。

这种矛盾性决定了时尚不断消耗着自身,需要新的东西驱动它的生存,就像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一样必须要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而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时尚的矛盾性正是现代人自身的矛盾性体现,个体依赖时尚来获得某种程度上地认同,同时又能刺激自己,刷新自己以抗拒陈旧。

这种做法看似是对抗现代性体验的解毒剂,实则是不断透支精神内在的毒品,欲望满足后便是无尽的身心疲惫和精神空幻。

而一个时代越是紧张不安,我们就越是戒不掉对时尚的瘾。

时尚的艺术哲学阐释及其反思当一种行为方式的新颖程度构成行动取向的原因时,时尚也就产生了。

作为一种常规,时尚和习俗一样,都是出自于人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威信的关注。

时尚能够以超出现行社会形式而又为社会所允许的新奇形式使其重新确立自我。

而利波韦茨基则认为,时尚是促使个体滋生个性主义的动力,时尚将人类的虚荣变得审美化和个性化。

时尚的矛盾性在时尚理论的问题领域中,德国文化学家齐美尔无疑是我们不能绕开的,从现代性审美体验这一特殊层面出发,齐美尔对时尚展开了极其精辟和深刻的论述。

在《时尚》一文中,齐美尔说:“时尚是对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与社会相符欲望的满足。

一般来说,时尚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它能够诱导每个人都效仿他人所走的路,并可以把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于单一的典范模式;同时,时尚又是求得分化需要的反映,即要求与他人不同,要富于变化和体现差别性。

”齐美尔的界定揭示了时尚的二重性特点:从众性与区分性。

时尚一方面把众多不同阶层的个体聚集起来,另—方面又使不同阶层得以区分开来。

时尚的从众性是如何形成的?在齐美尔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对群体的依附感和个体的自我保护本能。

首先,从众性来自于现代人对一定的社会统一体的依附感。

模仿与区别:齐美尔的时尚思想

模仿与区别:齐美尔的时尚思想

模仿与区别:齐美尔的时尚思想
周进
【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时尚是对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与社会相符欲望的满足.时尚总是一个阶层的时尚,上层阶级通过时尚与下层阶级进行区别,当后者模仿了某种时尚前者会很快抛弃它,而这种游戏愉快地周而复始着.作为时尚研究的大师,齐美尔引导我们该如何看时尚,男性时尚与女性时尚有着哪些不同,又该如何解释经典时尚.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周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出思想史阴影的齐美尔--兼评《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J], 张亮
2.走出思想史阴影的齐美尔--兼评《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J], 张亮
3.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的艺术哲学阐释及其反思 [J], 杨向荣;雷云茜
4.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的艺术哲学阐释及其反思 [J], 杨向荣;雷云茜;
5.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起点——评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 [J], 李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

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四 , 外语 学 院 亏搪 . 1
J un lo ih a nen t n lSu isUnv ri o r a fSc u n Itr ai a tde iest o y
S p .,20 6 et 0 Vo . 2 No 5 12 .
a u g rt fd iy l e,m o r e s n m u tfra yfo dal ie,sa heo o ie o iy lf n nlr et e d s nd v l a y o al i i f den p ro s a wa m iy lf r tnd t pp st fdal ie a d e a g h i—
n s fmo e l e b n e s ls n o d t d v d a ,w ih ma e mo en p ro n et i h t o d n mo e s ce e s o d m i r g s n ee sa d v i o i ii u l h c k d r es n u c r n w a o i d m o i— f i n a t t .a d c n n t x e e c h e s t n o “ o b c — — o ” T e p ru t o a h o a e t y mo e n id vd a “ uo y n a o p r n e te s n a i f g — a k t h me . h u i f r s in c n d s o d r n ii u l a t— e i o o s f r ma in r a t n c n iu u l ,whc k n i iu wa e r m lw— t d a d n mb fl n . T eu e t e i spd t t e c i ” o t o sy o o n ih ma e i d vd a a k n f l o so wi e n u e l g t i o r f s h n i i i y

时尚的哲学

时尚的哲学

时尚的哲学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势必会创造工具(作为一种手段)来满足自身的某种期望。

但人又不得不受限于工具本身。

有时,并不是工具本身不够好,不够完美,可能是人的目的太多样化且变化无常。

在实体的工具上,或许会更受限于制造上的客观限制,当你手握锤子,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敲一下。

而在文化上的工具上,就更多地受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目的意识的斗争与和解。

齐美尔的《时尚的哲学》一书,从各个方面来阐释这一主题,人如何创造工具和运用工具,人如何受限于工具,和工具的历史变迁。

感觉社会学:人有五官,口耳眼舌鼻,其中备受关注的无非眼睛和耳朵。

人侧重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会形成不懂的文化。

如听觉是平等的,听力能够让受众形成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无比亲近的分享共同情绪的联合体。

而眼睛,看到的因人而异,其形成的社会更个人化。

交际社会学:交流有不同的规则,包括如下几种形式:争论并求助于双方都认可的原则;由相互妥协达成心平气和的结论;发现共同承认的观点;友好地接受新事物以及巧妙回避不理解的事物。

不同于生意上的洽谈,关注于利益,目的性强。

社交性交谈更像场游戏,共同探索社交规则的边界。

饮食社会学:饮食的规则,不是针对食物而设立的,它关心的是消耗食物的形式。

人们发明创造饮食规则,是为了社会的需要。

共同进餐的仪式,使人们能够放弃偏见走在一起。

但是,饮食规则不断进化成高级形态之后,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有了一种更高的审美价值。

若这种高级规则超过了其社会意义本身,就会被人抛弃,从而摧毁了自身。

空间社会学:游民与居民是两种不同的迁移形式,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文化规则。

在游民那里,经历了与熟悉环境的分离,与他人的共同相遇与短暂印象,和再一次紧迫而明确的分离意识三个阶段。

这种生活方式,会促使其中的人个体化和孤立,他们会相互依赖,进而趋向一种紧密的凝聚力。

均等化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男权主义,歧视女性有存在(女性迁移的少)。

宗教社会学:宗教的产生,不是因为信神,而是因为社会需要,社会生活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等。

齐美尔时尚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调查

齐美尔时尚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调查

齐美尔时尚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调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丽得体的妆容在突出女性美好容貌的同时,也彰显了女性的知性内涵。

本文从齐美尔的时尚视角出发,运用抽样调查方法探讨了女大学生化妆品使用现状、品牌喜好及倾向的购买和售后方式。

基于调查调查结果,并结合齐美尔的时尚理论,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市场建议。

标签:齐美尔时尚视角;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调查;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女为悦己者容”。

花样年华的女大学生,自然希望能以靓丽形象示人。

从齐美尔的时尚视角来看,女大学生的化妆表明了该群体在展示美丽容貌同时也展示自己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作为连接校园、社会、家庭三者的纽带,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女大学生因其年龄、教育经历的原因,自然也有独特的群体消费特点。

因此她们对化妆品的选择也必然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女性。

因此,对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是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市场意义的。

首先,在理论方面,齐美尔对时尚的观点为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基于齐美尔的时尚视角,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1)女大学生是否将化妆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是维系日常的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2)女大学生的化妆选择是否具有模仿性,她们在模仿谁?从市场意义角度出发,研究女大学生的化妆品消费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女大学生消费能力逐年上涨,她们俨然成为化妆品商家无法小阙的重要消费群体。

其次,由于女大学生易接受新事物,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化妆品尝试,体验新品牌,因此她们也成为厂商新品牌推广时重点突破的对象。

所以,从探索市场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了解女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几个重要问题。

(1)女大学生化妆品使用现状是怎样的?她们使用化妆品的频率和原因是怎样的?(2)影响女大学生化妆品购买的因素有哪些?(3)女大学生化妆品购买习惯是怎样的?其喜爱的品牌排名是怎样的?她们乐于接受的化妆促销和售后方式是怎样的?为了能清晰地了解沈阳市在校大学生的化妆品消费情况,研究在沈阳市5所大学调查了500名女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

比较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上的差异

比较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上的差异

比较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上的差异:1: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准则,在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准则方面, 他们的区别之一是: 迪尔凯姆注重演绎方法的运用, 而韦伯更注重归纳方法的运用。

迪尔凯姆的研究思路是先提出一个先验的假设, 然后围绕它研究论证, 得出结论; 而韦伯则是在一系列历史事实中归纳出基本规律, 形成基本理论, 而后应用理论分析, 解释其它相关的社会现象。

在一般研究方法和准则方面区别之二是: 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着重因果相伴变化法, 韦伯的是相关法, 即间接差异法。

2: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界定,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定义既有实质论的成分, 又有功能论的因素。

他用实质论的观点把宗教定义为“一种同分离出来和禁止使用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实践的完整体系”, 用功能论的观点把宗教定义为“能把信仰者团结成为像教会这样的精神共同体的信仰和实践的完整体系”。

有关宗教的社会学定义, 韦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3: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主义研究的理念下进行的研究, 而韦伯着重于社会子系统中经济与宗教系统的联系, 相较而言, 韦伯的研究更为具体, 更具适用性。

4:关于宗教世俗化,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实际上是被神化了的社会,迪尔凯姆宣布了没有神的宗教, 把社会捧到神的高度, 他使宗教失去了超自然的神圣性而进一步世俗化了。

韦伯试图在各种社会事业领域中证明现代世界已经被神遗弃了,合理化得以发展。

5:关于宗教研究深度,分别考察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宗教研究, 可以发现迪尔凯姆的仪式、象征、图腾研究集中在组织制度这个层面, 而韦伯的教义研究更多地属于思想观念的层面。

《消费社会》: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齐美尔的时尚理论探讨

齐美尔的时尚理论探讨

和特殊 性心理 需求 出发 , 揭 示 了时 尚同化和分 门。在 1 4 、 1 5 世纪, 意大利 的上层妇女 没 望 , 而一旦 得到时 尚尝到甜 头 , 消费者 们 化的社会 功能 , 并认为 时尚是 一种 阶层划分 的 有发 展 出什 么特 别 的时 尚 , 而德 国相 反 。 又会不 断购买 时 尚。一个不 断追求 时 尚
例, 他认 为 , 女人 的社 会学本 质在 于缺乏 是其 中一个 重要 的原 因。普通平 民有追
差别 , 在 于相互 之 间更大 的相似 性 , 在 于 求 时尚模仿社 会上层的欲望 , 作 为一个 重
受 到 社 会 平 均 化 更 为 强 烈 的 制 约 。 她 们 要 的商机 , 商人们不 可能错过 。尤 其是中
尽管 齐美尔认 为 “ 新颖 的时 尚 , 无论
追求 时尚上并不感到孤单 , 明确 自己是 潮 怎样都 仅仅顺 应较高 阶层 ” , 我们 不得不 流达人 中的一员 。另一 方面 , 时尚也满 足 承认 , 如 今 的时 尚似 乎 已经 变得 触 手可 了差别 的需要 和 自我 凸显 的倾 向 , 使追 求 及 , 至 少没 那么难 , 尤其 是近 年来 H &M、 时 尚的人 表明 自己是走 在潮 流尖端 的, 是 Z a r a 、 U n i q l o 等 品牌引 领 的平 价时 尚的普 区别于普通大众 的。 的作 用。在现代社会关 系 中, 时尚成为 了
; s 砖 主 王


对 策 参 考

齐 美尔 的 时 尚理 论
获得 与众 不同 的特征 。而在德 国, 女性并 没有较大 的个 人 自由和生存空 间与, 她们
齐美尔从 心理需求 出发 , 认为人是 一 便通 过夸 张的着装 时尚进行补偿 。

中国的时尚消费

中国的时尚消费

中国的时尚消费抓住时尚驱动力在中国市场寻求驱动消费行为的力量和元素,是营销中的重要思考点,并考量出营销之能力和水准。

由此不可不注意到,中国消费革命浪潮中的“时尚”元素。

国人对时尚的向往、追逐和激情,不但远远超越了长期封闭压抑的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超过了国外成熟市场中相对稳定的消费者。

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说“越是容易激动的年代,时尚的变化越迅速”,即时尚越有市场。

而中国就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激动年代”,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可谓“日新月异”。

有两种情况会阻碍时尚的影响力,即保守主义(越保守的人,越不愿意跟随时尚)和文化自信心(越缺少文化自信的人,越想与时尚同步以获得安慰和力量),而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两种阻力都比较小,所以时尚会大行其道。

事实上,时尚正在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国。

不仅卖服装鞋饰这些时尚特点很强的商品靠时尚,卖饮料、洗头水等快速消费品、卖车卖房等大宗耐用品、卖手机电脑电信等科技商品、卖理性的金融服务(如2004年招商银行推VISAMINI卡),甚至严肃的新闻节目(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等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时尚牌。

上海的怀旧时尚孕育出“新天地”,杭州的休闲时尚飙升房地产价位,长沙的娱乐时尚导致歌厅兴旺,成都的悠闲时尚带来茶馆火爆、三亚的选美时尚赢得眼球注意力……生活方式的时尚、城市的时尚、世代的时尚,“时尚”元素已经渗透到消费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时尚消费”的新时代。

时尚是驱动消费的重大商业元素,创造出大市场的商业价值,所以,开发创造时尚之源是国际大公司和大都市的追求目标,如日本SONY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创造“随身听”的时尚大赚其利;巴黎以时装引领国际时尚而赢得巨大附加价值。

时尚价值是消费者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

尤其是中国市场当前时期,把握时尚的规律,深挖时尚之源,发展时尚的市场策略,将为中国企业带来空前机遇和创新空间。

链接:世界四大时尚之都纽约、伦敦、巴黎、米兰是世界四大时装重镇,也是时尚的发源地。

“山寨”文化:一种时尚的哲学

“山寨”文化:一种时尚的哲学
从 和追求 。第 四 , 在 表达方式 上 。 时 尚 既 包 括 所 共 同
时 尚是 当代 人 的 一 种 常 见 的 社 会 心 理 , 也 是 人
们 所 践 行 的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和 社 会 行 动 。它 的 蔓 延 会


在 时间维 度 , 时 尚 有 其 发 生 的 特 定 范 围 。它 既 指

作 为 时 尚的 “ 山寨 ” 文化 : 一 种理 论时 限 制 了 这 个 区 间 的 开 头 和 结 束 。第 二 , 在人数 维度 上 , 相 当 数 量 的 人 群 是 时 尚产 生 的必要条 件 。第三 , 在本质 属性 上 , 时 尚是 一 种 随
2 0 1 3年 1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 n .2 0 1 3
Vo 1 . 4 2 No . 1
第4 2卷 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P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文 化是 积淀在 人 类 社 会 生活 中的产 物 , 它 深 切
定 。在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周 晓 虹 看 来 , 时尚是“ 在 大 众 内 部 产生 的一种 非 常规 的行 为方 式 的 流行 现 象 , 具 体
的 影 响 着 社 会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山寨” 文 化 作 为 一 种流行 文化 , 一 度 受 到 众 多 普 通 民众 的 关 注 。 从 “ 山
化 现象 , 应 当 值 得 社 会 重 新 反 思 。 无 论 是 “山 寨 ” 的 物质 产品 , 还 是“ 山寨 ” 的精 神产 品 , 它 们 为 什 么 曾 经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中 轰 轰 烈 烈 ? 著 名 社 会 学 家 齐 美 尔 在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一) 内涵:时尚是什么?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

《有闲阶级》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

《时尚哲学》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

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

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

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二)时尚的特征: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

如海魂衫、回力鞋等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三)种类:1、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

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2)行为时尚,如美容、养生、搓麻将、背包旅行等(3)思想时尚,即某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流行;如消费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的盛行。

时尚+论文

时尚+论文

我对时尚的理解(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梦诗1141043035)以前从没仔细思考过关于“时尚”这个词语,近期了解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想先来纠正自己过去对于“时尚”概念理解的两个误区。

首先是关于时尚与流行。

过去我以为流行即时尚,比如这一阵满街的人都穿起了马丁靴,那么马丁靴就是时尚;这一阵大家都穿枚红色的衣服,那么枚红色就是时尚;这一阵大家都喜欢黑白色系的搭配,那么黑白配就是时尚。

其实这些都不是,这是流行。

流行是盲目的,是跟随,是大众化,是广泛性的传播。

而时尚是个性的,是引领,是小众化,是独树一帜。

那么对于时尚它就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时尚是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

继承坎贝尔的“求新”思想,而在郑也夫先生提出的时尚中,他提出另一种两重性——熟悉与新奇 ,也是时尚的心理机制。

齐美尔认为 ,时尚是自上而下的。

而现代社会中下层也开始为社会提供时尚。

郑也夫认为,不是齐美尔的理论错了,而是时代变了,由于时尚的生灭速度加快,时尚的需求几乎超过供应 ,文化的民主化开启。

当下层为社会提供时尚时,时尚中的物质含量一定会下降。

这是最耐人寻味的事情。

什么是时尚?望文生义,就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中,人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

时尚古已有之,比如尚玉,比如喜肥 (《礼记》云:肤革丰盈,人之肥也)。

时尚的存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其一是非垄断。

比如中国古代的朱红色被皇家垄断,禁止其他人使用,朱红色也就不可能成为时尚了。

在现代社会中朱红色已然变成了皇家皇权的象征,是庄严与古朴的象征,当代社会现在很难会将朱红色与时尚联系起来。

其二是获取被崇尚的东西要有一定难度,如果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没有了追求,也就不能称其为时尚了。

物以稀为贵,因此时尚必须是追求的人多,而被追求的物稀少。

玉能成为时尚,是因为宝玉的稀少。

肥能成为时尚,是因为在物质短缺的时代肥胖得来不易,所以我们看到了200多斤的杨贵妃是有多么的唐朝美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曾经喜欢流氓兔的小女生,当然很反对别人对时尚的嗤之以鼻。

第四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四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变为三人群体,这不 是人数的增加,而且群体的结构、性质都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另一个独立的社会 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出现了。他对 三人群体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三人群体 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 在的社会结于二人群 体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群体人数、群体规 模的增大,这种情形将更加明显。
2,社会互动的距离 齐美尔认为,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 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 离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决定的。一个 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意 义。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离我们一亿光年 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 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 无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空气是我们不可时刻离开 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 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 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 西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
和所有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一样,齐美尔试图 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实质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其文化 社会学关注的最主要议题,就是揭示和剖析资本主 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他称之为“文化悲 剧”。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或个人的)和 客观文化(或集体的)的区 分”。①在齐美尔看来,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文化产 物,如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社会组织等,无时 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种影响甚至是一种 威胁,它危及了个体的自由及个性的发展,有鉴于 此,他对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作了很有意思的区分。 可以说,这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即由政治经济 的观点,转移为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另外,齐美尔也对“时尚”进行了研究。认 为“时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他认 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 一致的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 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在他看来,现代 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总是企图用一种明显的 标识(如休闲方式、服饰等)使自己引人注 目,而下层社会成员也总是想借助于这些标 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旦这种标识开始 大众化时,精英阶层又会引入新的标识,从 而引发新一轮的时尚潮流。

浅析齐美尔的时尚观

浅析齐美尔的时尚观

浅析齐美尔的时尚观作者:宋春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时尚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时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拒绝时尚本质上也是在关注时尚,齐美尔时尚理论作为传播最广泛的理论有着既定的存在基础。

本文从本质上探讨了齐美尔时尚理论,力图通过研究时尚理论,把握时尚现象,为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日常生活提供参照。

关键词:齐美尔时尚;阶层区分;时尚的哲学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35-03一、时尚产生的背景无可否认时尚活动首先从巫术开始,巫术表现身体,随即出现的是身体时尚,如在狩猎巫术中,人们对于动物及其动作以及人的狩猎动作的模仿,出现的原始绘画和原始舞蹈,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都是时尚活动的萌芽,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何为时尚,但时尚现象已经发展。

到宗教时代出现了精神时尚,信仰被大肆追逐。

随着工业化发展,当下我们进入一个身体时尚与精神时尚共存的社会,人们不断用追求时尚来刷新存在。

二、齐美尔时尚的内容(一)时尚的定义时尚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它看似包容万象但又并非无所不包,它变幻莫测但又并非难以捉摸。

人的出现才有了时尚的兴起,时尚乃是人的时尚。

时尚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一种外在的形式。

生命无时无刻不再寻找一个合适的形式表现自己,生命的进化也是在抛弃旧形式创建新形式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齐美尔理论中,生命与形式相互关联相互运动。

他主张尊重生命,通过不断改变形式使其不断发展。

时尚的应运而生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模板,时尚塑造着人类。

对于时尚的定义取其关键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时尚的形成机制1.形成的原因阶级区分的思想在13世纪就已表现出来,如在古埃及,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被允许穿凉鞋,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有法律规定什么阶级穿什么阶级的衣服。

齐美尔认为时尚作为阶级分野的产物,正是满足了群体归属与建构身份认同。

时尚带给我们什么

时尚带给我们什么

活在滤镜的时代里喜茶、磨边牛仔裤、斩男色口红、淘宝、抖音、滤镜、网红主播、线上知识付费课程、企业家高管培训班……在每一个生活场景里,都有特定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

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可能是同事朋友之间交流的谈资,还有可能是为了虚荣心和面子的需求。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尚流行,在这个“后浪”的时代,有人冷静旁观,而更多人则选择热情追随,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想要成为潮流中的一部分。

拿很多人每天必刷的抖音来说,在抖音观看、留言或是上传短视频,这已经成为今天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像上瘾一样,只要打开手机,就有冲动去点开看更新。

我有一次回家,看到小区里的保安站在分类的垃圾桶旁边,举着手机一边自拍,一边微笑着念念有词。

我凑過去一问,原来他是在拍抖音视频,还热情地告诉我他的抖音账号,让我赶紧去关注。

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感觉可以成为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或是自己的发声者,每个人都可以吸引到互联网上欣赏自己的人,也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以外的其他世界,可能是小到一条跳舞唱歌的短视频,也可能在15秒的视频背后是大V的一次千万级网络营销,在无限的推送更新之中,构成了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尚,也深刻影响了消费观、价值判断、社会心理。

那么,这样的时尚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呢?首先,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于外表的追求,或者说,一种对自我的幻想。

比如,穿一件明星同款的衣服,背一个同款包,可能就有十秒钟感觉自己和偶像一样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这是很多人赚钱买买买的动力,是消费主义所推动的。

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话说就是:“(时尚)有真正令人刺激和振奋的魅力。

在过度的刺激面前,现代人逐渐陷入文化产品的拜物教。

”其次,时尚在像一阵风一样迅速虏获大众芳心的同时,也让大众在潮流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是一种个体追求被整体肯定的期待。

齐美尔就指出:“对于某些个体来说,时尚是一座真正的乐园,展示了一些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东西。

时尚、性别与社会再生产

时尚、性别与社会再生产

万方数据
象征领域里,它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与文化特性的一 种表达。它既可以是易于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也可 以是需要精心制作与加工的奢侈品。服装的意义t 体现着人的社会身份,构建着社会结构,并表述出了 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文化、种族与性别差异。因此,服 装及其体系与饮食一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细
的可再生资源,只要人存在,这种资源就不可能耗 尽。我们甚至可以说,身体可能是我们自身最后的
构建、掩盖甚至扭曲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中的时装或服饰,都具有高级的精神性,是人们“理 想的趣味的一种征象”印,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 风气与美学特征。时装因而具有艺术与历史的双重
魅力。他指出: 所有的时装样式都是迷人的,就是说,相对 而言是迷人的,每一种都是一种朝着美的或多 或少成功的努力,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某种接近, 对这种理想的向往使人的不满足的精神感到微 微发痒。④

①[德]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辽宁教育出版杜
姗年版.第146页。
@[德]维洋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5页。 @[德]格・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
_!lf。
④:德]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9
①【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2页。 ②【德]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 译出版杜1999年版,第1¥9页。 ③[德]博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
瓦。
交接点,一种联系、沟通与交抉的媒介,使得日常生
活通过服装,尤其是通过时装,获得了一种稳定的物 质表达形式与形象。因此,时尚,首先并必然地以服 装来体现。我们可以说,服装是身体的上层建筑;而 身体则如同精神一样,是一种可以占有与反复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美尔论时尚前言齐美尔对时尚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时尚〉、〈时尚的哲学〉等短文。

在其中,齐美尔对时尚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与分析,至今仍在时尚的社会学讨论中占有主要的地位(Gronnow, 1993),然而这些讨论在论述上较不具系统性,并且也与齐美尔所关心的社会学问题缺乏比较明确的联系。

因此,我在这份报告中除了要对上述篇章中时尚的概念加以诠释,也试图指出齐美尔对时尚的分析事实上构成他对现代性研究的一环。

我的讨论要结合齐美尔在其他著作中曾探讨的现代生活风格的转变,以及它们对个人主体的影响,诠释齐美尔如何看待时尚的运作方式与发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在第一部分我将回顾现代生活风格的一些重要转变。

齐美尔特别关心的是在现代货币经济对生活风格造成的客观化以及以专门化生产为基础的消费扩大等现象,它们造成一种去个人化并且对立于主观个人的客观力量的增长,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个体性的需求高涨。

这是齐美尔在讨论时尚与时尚的快速发展时的重要历史背景,勾勒出个人主体所遭遇到的保存个性的难题,而时尚在此具有化解难题的效果。

第二部份就齐美尔对时尚的分析加以诠释,并且指出时尚的发展本身如何体现了主客观文化间逐渐分歧的过程。

第三部份,讨论时尚如何作为齐美尔现代性研究的一环。

一. 时尚发展的场景对齐美尔而言,货币经济是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最基本的特点和基础,他在《货币哲学》中曾经特别关注于货币经济对现代生活风格的影响。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生活风格的客观化与消费的扩大。

在现代社会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场景中,时尚作为一种满足个体性需求的社会形式,是对抗着生活风格客观化与去个人化的力量而快速发展,并且也作为消费扩大之下商品继替分化(consecutivedifferentiation)的最佳例证。

1.生活风格的客观化生活风格的客观性,指的是生活的无特性,“生活不再取决于特性的规定性。

” (Simmel, 2004: 435) 齐美尔认为“生活状态中的这种客观性,它本身就是生活状态与货币关系产生的后果。

” (Simmel, 2004 : 437) 换句话说,生活风格的客观化可以直接归诸于货币经济崛起对生活的影响。

货币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做为客观性的执行者,根植于货币本身作为通用的一般交换媒介所具有的特性,“由于货币以残酷无情的客观性衡量一切对象,还由于这样来衡量的价值标准决定了与各种对象的关系”,个人与生活中各种对象之间的关系全都可以货币的客观性价值来表达。

(Simmel, 2004 : 431)“货币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得到平衡,通过价格多少的差别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一切质的区别。

……货币挖空了事物的核心,挖空了事物的特性、特有的价值和特点,毫无挽回的余地。

”(齐美尔,1991,265)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事物的货币价值这一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的时候,事物就不再具有自己的独特本性,它的特质转化为量的价值。

化质为量,也就是化独特为一般、化主观价值为客观的、可度量的价格。

货币化约了、夷平了事物与事物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特殊性的区别。

因此,当货币作为纯粹的交换媒介推动了交换关系的全面化、普遍化时,也就把人的行为、关系和精神生活带离了个人的主观性,进入到由货币价值反映的客观性范畴中,促进了生活风格的客观化、去个人化。

2.消费的扩大消费的扩大伴随生产专门化而来,它们与货币经济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透过货币形式,个人的才能被评估为普遍的劳动价值,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由此促成了生产与消费中的专门化与分化。

劳动成为一种商品,劳动的片面化使得劳动的产品不再能够反映主体性,并且使得人们必须经由货币交易购买产品,透过消费各种商品满足生活所需,从而造成了消费扩大。

生产方式分化、专门化使得消费在质与量上有所转变。

专门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的价格下降,能为更多人所消费,另一方面,产品的质量变得划一,不再具有个性。

产品的价格与质量进入了一种夷平的过程:“产品越没有个性,就越适合更多的人,并且产品必须以足够便宜的方式生产,以尽可能满足最多的需求。

”(Simmel, 2004 : 455) 对齐美尔来说,在专门化的劳动分工与消费扩大造成了劳动的主体及其产品的日益疏离,以及客体的分化与增长。

在齐美尔看来货币经济与专业化生产造就出一个商品的世界,可分别就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中消费扩大带来的影响加以讨论。

在私人领域中,人们大量消费专门化生产的商品,堆满生活的大量商品带来了一种“被现代生活外部事物压抑的感觉”。

“这些云集在我们周遭的大量事物”,“它们产生的根源不涉及个人,而且轻易地就可以被替换”,大量的商品成为“一个互相连接的封闭世界,这个世界越来越少地指向带有其意愿和感情的主体灵魂。

”(Simmel, 2004 : 460) 在公共领域,消费扩大的现象可反映于贸易展,来自世界的商品在展览会上出现。

齐美尔在〈柏林贸易展〉一文正是以这种世界展览会为主题。

各式各样的商品在娱乐的社会脉络下被展览,“迥然相异的工业产品十分亲近地聚集到一起,这种方式使感官都瘫痪了─在一种确切催眠状态中,在零碎化的微弱印象中只留有一个想法:人是来这里取悦自身的。

”(Simmel, 2001a: 138) “迅即而过的印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非常适合使早已被刺激过度了的疲惫神经再度兴奋起来。

”人工的刺激与消费娱乐弥补了生产过程的烦闷。

“(生产方面的)异质印象的压力逐渐增长,刺激的变化越来越快速多样,在此之中的消费与享乐看上去似乎能够弥补现代人在劳动分工中片面与单调的角色。

生活中主动面的差异性显然已为其被动面的多样性所补足。

”(Simmel, 2001a: 139)透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齐美尔是把时尚摆在一个现代大都会的场景中讨论:首先,货币经济流行,个人与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系取决于货币的客观性价值标准,抹平了事物的特殊性,使得生活风格客观化,生活中较过去产生了一股更大去主观、去个人化的力量;其次,以专门化生产与消费为基础,个人生活中的消费在量大幅增加,但在质上却无法体现个人的主观性。

人们一方面寻求大量消费的多样性藉以弥补个性的缺乏,一方面,围绕在生活中的大量商品却又成为来自外部一股客观的、压抑的力量。

3.个性化的转变齐美尔同样关心现代社会中客观化、去个人化的力量对内在生活造成的冲击,他认为“生活的一切物质内容变得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没有个性,无法被物化的所剩无几的东西则变得更为个性化。

”(Simmel,2004: 381)相应于生活风格的客观化,个人对个体性与个性化的需求随之高涨。

关于个人主体的心理影响,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有许多相关的讨论。

他更近一步地分析了个人的精神与身体上个性化转变的过程:“首先,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坚持个性的困难。

在某些地方,个人活动的重要性与花费在量上的增加达到它们的限度,人们为了利用对差异的敏感来吸引社会的注意,就会去捕捉质上的差异。

最后,人们被引诱去采用最具以特定倾向的怪异,夸张的癖性、反复无常和矫揉造作。

但这些夸张所具有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这种行为的内容,而在于它要“与别人不一样”的形式。

”(Simmel, 2001a, : 196) 这里再一次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处境,“生活是由越来越多非个人的以及取代了真正个性色彩和独一无二性的东西所构成;因此,人们为了保存他最个人的精髓而最强烈地呼唤独特性。

为了仍然可以保持对自我的意识,人们不得不夸大个人因素。

”(Simmel, 2001a: 198)这也是齐美尔认为人们所面对的“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

”(Simmel, 2001: 186)可以说是人们在自我与客观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力量之间拉扯的困境,而时尚在此发挥了为个人表达失落的个性的作用。

在齐美尔看来,面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化”与“特殊化”两股力量之间的逐渐加剧的张力,时尚是一种能够跨越个人与社会这道鸿沟的生活方式。

二.时尚(Fashion)齐美尔专论时尚最著名的文章是他于1904 年发表的Fashion,1957 年也刊载于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从其他选集还能够找到他于1895 年发表的ZurPsychologie der Mode (中译为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以及于1905 年发表Philosophie of Fashion(时尚的哲学)。

事实上这几篇同样以时尚为主题的短文,内容上多所重复。

而在接下来这个部份要就齐美尔在短文中对时尚的分析做一些回顾与讨论。

1.人性的二元性基础在以时尚为主题的这几篇短文中,齐美尔都从他对人性二元性的设想出发。

在齐美尔看来,人类是一种双重性生物,无论是作为群体或是个人,生命内部都具有各种对张的二元力量向外发展。

作为个人,这种双重性表现在身体和精神都同时需要动感与宁静,作为群体,社会历史是在社会群体与个性提升之间的冲突、妥协和调和之中发展。

(Simmel, 1957: 70; 2001a: 101)齐美尔以此为出发点,谈时尚作为调和一种二元性力量的社会形式,时尚的出现与发展的条件根植于他对人性二元性的假定。

由于个体性与社会群体的普遍性两种相反的原则并存,齐美尔认为社会生活看起来就像双方寸土必争的战场。

人们同时面对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在冲突的两者之间努力取得平衡,以达成“基本人性中的对立统一运作”,这种运作要透过“不断地调节比例从而重获不断失去的平衡。

”(Simmel, 1957; 2001a: 83)而时尚则可以视作一种调和性的力量,使两种不断争斗的原则在表面上以合作的形式出现。

2.时尚的功能对齐美尔而言,时尚一方面是“对一种既有标准的模仿”,满足了社会适应的需要,把个体引向大家共同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它透过内容上非常活耀地变动,突显个体性的持久。

时尚透过“向个体展现出来的易变的形式”作为“自我稳定性的对照”,由于这种对照,个体能够意识到自我感的相对持久性。

(Simmel,1957; 2001a:83)“它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规则,使得每个个人的行为仅变成一个样板。

它同时也在相同的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对差异的需求与倾向、改变的欲望以及藉持续地改变自我突显…”(Simmel, 1957; 2001a: 72) 因此,时尚有助于克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社会可接受和安全的方式,使个人从他人中区分出自身,同时能够满足个人对适应社会和模仿的需求。

时尚新颖的魅力提供一种纯粹美学的愉悦。

时尚有助于,至少暂时地,化解生活中核心的哲学问题。

它能够让现代人学习如何作为社会大众中同质的一个部份,又不失去他的个人性。

(Gronnow, 1993) 3.时尚的二元性构成时尚能够成为跨越社会与个人之间鸿沟的桥梁,在于它本身是结合二元性的力量的构成物,各种对立的原则在其中达到不稳定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